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 U1&2 Reading导学稿教师版(高一)

2 U1&2 Reading导学稿教师版(高一)

2 U1&2 Reading导学稿教师版(高一)
2 U1&2 Reading导学稿教师版(高一)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英语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编写人:高一备课组审稿人:编写时间:2012-11-25

课件制作人:执教人:授课时间:

一、课题:M2U1 Culture Relics&M2U2The Olympic Games

二、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的基本大意。

2、能运用skimming和scanning阅读技巧,完成阅读练习。

3、能用30个单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课型:姊妹课

四课时安排:共2个课时。

五、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课前自主学习内容与要求

1. 回答课本U1&2 Pre-reading的问题,写在书本上。

(二)课内学习内容及程序

1. 课前检查及课文导入

2堂上阅读并完成下列练习

1)Finish 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in P1&2, then choose the best answer in the exercise:

1.The King of Prussia who gave the Amber Room as a gift to Russia people was _____

A. Frederick I

B. Frederick William I

C. Peter the Great

D. CatherineⅡ

2. What else was used to make the room besides amber?_______

A. Gold

B. Nothing

C. Gold and jewels

D. Stone

3.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suggests_______

A. No one knows where the Amber Room is

B. How the Amber Room was made

C. Why the Amber Room was made

D. Where the Amber Room is now

4.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Amber Room to us in the order of _______

A. space

B. time

C. importance

D. logic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WRONG about the Amber Room? _______

A The Amber Room was stolen by German soldiers.

B. People found the room at last.

C. 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have built a new one.

D. The new one is much like the old one.

Keys: 1—5 BCABB

2)Comprehension of the passage (文脉理解)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Keys: 1. decorated 2.belonged 3. in return 4.troop 5.reception 6. details 7. removed 8.art

objects 9. Germans 10. celebrated

3)Nobody could have imagined that the Amber Room,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has such an ___1___(amaze)history. Actually, the Amber Room was designed ___2___ the palace of Friderick I . The room was made of several tons of amber, which easily melts when ____3___ (heat). But the neat King of Prussia decided to give it to the Russian people as a gift of friendship. In return, the Czar sent a troop of his best soldiers to the Prussian. So the Amber Room became part of the Czar’s winter palace in St Petersburg. It served as a small ____4___ (receive) hall for important visitors . later, CatherineⅡ had it ___5____ (move) to a palace ____6___ she spent her summers. Before the Czar got to the summer palace, the Russians were only able to remove some furniture and small art objects from the Amber Room. Some of the Nazis ___7___ (secret) stole the room. ___8__ that, ___9___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remains a mystery. Recently, to two countries have built a new Amber Room by studying old photos of the former ____10___.

Keys: 1. amazing 2. for 3. heated 4. reception 5. moved 6.where 7. secretly 8. After 9. what 10. one

4)、Sum up the passage in 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with 30 words or mo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ys: The passage tells us how the Amber Room came into being and how it developed in history. Though it was lost in World WarⅡ, a new one has been replaced now.

5)Finish Reading AN INTERVIEW in P9&10, then choose the best answer in the exercise:

1. Who can be admitted to the present Olympic Games?

A. All the athlet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 Athletes from the Greek world.

C. Athletes who can reach the required standard.

D. Athletes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2. Who could take part in the ancient Olympics in Greece?

A. Greek nobles

B. Greek slaves

C. Greek women

D. English nobles.

3. Which word can best describe Pausanias’ feeling?

A. Disappointed

B. Angry

C. Sad.

D. Surpriesd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Pausanias wasn’t interested in the Olympics.

B. It is easy to win the right to host the Olympics.

C. Almost every country wants to host the Olympics.

D. It costs little money to host the Olympics.

5. Which event will you see in the Winter Olympics?

A. 110m hurdles

B. Skiing

C. Horse riding

D. Swimming.

Keys: 1—5 CADCB

6)Fill in the form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N INTERVIEW:

5. running

6. Summer & winter Olympics

7.Only Greece8 Men and women9 Olive wreath 10 Medal

7)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短文

The Olympic Games are the ____1___ (big) sports meeting in the world. There are two kinds of Olympic

Games . ___2___ is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and the other is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Both of them are

held ___3___ four years. All countries can take part ___4____ their athletes reach the standard(标准) to be admitted to the games.

Women are not only allowed to join in ____5___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A special village is built for the ___6___(compete) to live in, including a ,main reception building, several stadiums for competitions, a gym and seats for audience ___7___ watch the games. It is ____8___ honour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In addition, to many countries it’s just as much a competition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___9___to win an Olympic medal. Nowadays the olive wreath ___10__ (replace) by medals. But it’s still all about being able to run faster, jump higher and throw further.

Keys: 1.biggest 2. One 3. every 4. if 5.but 6. competition 7. who 8.an 9. as 10. has been replace

8)、Sum up the passage in reading AN INTERVIEW with 30 words or mo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ys: An imaginative interview was held between an ancient writer and a modern Olympic volunteer. From the interview, the passage tells us some basic knowledge about Olympic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ancient Olympics.

9)using language P14 Unit2

1)Tell the main idea

It’s about Atlanta who races to marry the man who can run faste r than her. In order to win the race, Hippomenes asked for help from the Goddess of Love.

2)Decide True or False. (P14)

Keys: FFFTTTT

3) Scan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 Who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Atlanta, her father, Hippomenes, and the Greek Goddess of Love.

b.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tlanta?

Atlanta was a very beautiful Greek ___________. She ran the fastest in Greece, but she was not __________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She was so ___________ that she decided not to __________ anyone who could not run faster than her. Her father said that she must get married, so at last she made her __________.She said that if a man wanted to marry her, she would ____________ against him. If he could not run as ___________ as her, he would be _____________.

Keys: princess, allowed, angry, marry, rules, run, fast, killed

岳阳楼记导学案及答案

课时计划:第课时(总第课时,年月日) 27.《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能熟练朗诵,试背) 二、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唐宋文举要》,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朝(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三、解释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降职,远调 2、增.其旧制.增:扩展制:规模 3、前人之述备.矣备:完全详尽 4、然则 ..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5、连月不开.开:放晴 6、则有去国 ..怀乡去:离开国:国都京城 7、沙鸥翔集.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8、而或长烟一.空一:全 9、把.酒临.风把:持,执临:迎着,对着 10、不以.己悲以:因为 11、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归:归依 12、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 四、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五、一词多义 1、夫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语气词 2、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极南极潇湘直到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4、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六、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事业都兴办了起来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六、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1)山岳潜.形潜:—— (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师说》导学案 老师卷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过程与方法: 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一、整体把握、认真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 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 二、夯实基础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 受:___________ 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 1、指导阅读《旅夜书怀》: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 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第五题和第六题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第55页。 七、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八、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茫然凄苦的感情。“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菩萨蛮》导学案(带答案)超实用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 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课文: 1、概括上下片内容分析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的形象下片写了梳妆打扮的过程。这首词塑造了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贵妇的形象。 2、这首词通篇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3、感情探究: 假借写女子,实际写作者自己仕宦之途的不得意,表现自己不被重用的感慨和悲哀。 【迁移训练】 眼儿媚(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登岳阳楼等带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注,凭轩涕泗流。 注:关山北,北方边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登楼抒怀之作,诗人登上神往己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想到个人之悲和国事之伤,感慨万千。 B. 从写景的境界来看,颔联虽然广阔宏大,但不如孟浩然咏叹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高远。 C. “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D. 诗人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2. 请分析颔联所写之景和颈联、尾联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情景名句: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4)、《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答案】 1. B 2. ①用洞庭湖的宏阔反衬诗人的孤独,从而引出颈联对年老多病、孤舟漂泊的愁苦之情的抒发;②“吴楚坼”“乾坤浮”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为尾联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铺垫。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师说》导学案(教用)

课题: 《师说》(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其中,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在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马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3、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一、自主学习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完整版)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明确: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得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得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得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得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得论证方法。 4、背诵全文。 重难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得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得论述与本文得思想意义。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得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得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得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得观点。她得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得文体从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得基础,因此后世尊她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与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得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得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得背景,从柳宗元得《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就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就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得现实意义。 翻译柳宗元得话: 三、题目解说 “说”就是一种议论文得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与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得道理”来理解。本文就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得见解,“师说”,意思就是说说从师学习得道理。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 师襄.(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作《师说》以贻.之( ) 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精读课文 1、第一段 (1)翻译课文第一段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必有师。师者,所以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贵无.贱,无.长无.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就是故无 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习重点: 1.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 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一、预习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 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 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 成就。 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的阶 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 部集》传世。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东南坼()戎()马乾()坤邠()州凭轩 ( )鳌 迥( ) 危檣() 官应() 老病休催短景()雪霁( 渔樵()寂寥() 夔()州崔旰() 2.注音组词 坼() 戎( ) 鳌( ) 迥( ) 儒( 拆() 戍( ) 鳖( ) 扃( ) 孺( 墙() 瓯( )募( ) 霄( ) 惟 1 八、 ( ) ) )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使这一体 裁达到完全成熟李杜/大李杜”。存诗 1400多首, 与李白并称

《菩萨蛮》教学学案

《菩萨蛮》教学学案 靖安中学彭丽 一、教材分析 《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它选自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花间集》;它的作者是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 一首好词,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会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菩萨蛮》就是这样一首好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学情介绍 我所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理科生,他们在高中语文必修四曾经系统的学习过词,在选修课本诗歌部分也学习了很多词人的作品,对词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大多数理科生,他们平常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看文学类的书,更别说古典诗词了,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扩展,不符合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的要求,诗歌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 从做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通常是失分很多的一个题型。 所以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学情介绍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背诵出这首词。 “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韵、向上的精神、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提高学生诗歌方面的能力背诵可谓必不可少。 ②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而且“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也是《新课标》评价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二,又因为本文主题的含蓄性,所以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在体会文本的语言、音律、情感之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热爱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我设置了教学目标三。 四、教法与学法 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花齐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背后支撑的基本方法还应是“诵读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这两个方法迢递千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所以教法我采用诵读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学法采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新课导入、自主诵读、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五个

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登楼》导学案 编写 付丽芳 审核 聂建银 一、作者与作品 杜甫,字( ),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二、基础积累 1、字音积累 坼. ( ) 乾坤..( ) 戎马(... ). 轩. ( ) 涕泗(... ). 2、词语解释: 坼: 乾坤: 轩: 戎马: 涕泗: 3、名句填空: 1、吴楚东南坼,( ) 2、戎马关山北,( ) 三、课文探究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楼。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后者是( )。长安与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小结:全诗四联,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课题:《登岳阳楼》 编号:编写人:审核人:刘慧珍审批人: 时间:班组:姓名:组评:师评: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学习重点】 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知识链接】 1、知识构建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 “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 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 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 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的意境。 2、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 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 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菩萨蛮》韦庄导学案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第七单元第二课 《菩萨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韦庄词“明白晓畅,疏朗秀美”的语言特点。 2. 透过词句,体会情感。 3. 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已,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后入蜀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庄为宰相,终于蜀,谥文靖。 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有男女之情、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离乱、思乡怀旧之感,风格清新明朗,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2.写作背景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本词是第二首。黄巢起义后,藩镇混乱,韦庄避难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即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 3.这首词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韵“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作停顿; 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些。 4.字词解释 游人:这里指漂泊江南的人 合:应当 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凝霜雪:像凝结起来的霜雪一样 皓:白 须:应 【问题探究】 1.作者表达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2.“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隐藏意思是什么? 1 / 2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3. 诗词从哪些方面写“江南好”? 4寄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总结概括】 【课堂练习】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课下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练习册作业。 3、预习下一课。 2 / 2

(完整版)登岳阳楼导学案及答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编写付丽芳审核聂建银 一、作者与作品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为“”。 二、基础积累 1、字音积累 坼.()乾坤 ..(.). ..()戎马 轩.()涕泗 ..(.). 2、词语解释: 坼:乾坤:轩: 戎马:涕泗: 3、名句填空: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三、课文探究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2、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3、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后者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 )。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捕蛇者说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20202017475

捕蛇者说 十九《捕蛇者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 个性调整【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封建社会的赋敛之毒 【课前预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 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 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 参加这次革新,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 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 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永之人争奔走焉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而乡邻之生日蹙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将断句有困难的句子做上 标记。 【活动方案】 活动1:预习展示。 1.填空。 《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他的字 是,他的作品收集在《》。“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名,《捕 蛇者说》的意思是。“唐宋八大家”是 指、、、、、 、、。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啮.()腊.()瘘.()疬.()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 莅.()蹙.()殚.()踣.()死者相藉.()曩.()悍.()吏隳.()恂.()谨食.()之熙.()俟.() (自主完成→组间批阅→自主订正) 活动2:顺畅读文。 (小组交流预习2,将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组内互助,解决预习时遇到的断句困难→把小组不能解决(或没有把握)的句子写在小黑板上,向班级寻求帮助→组内接力读,把握朗读节奏(一人读时,他人认真倾听,纠正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朗读竞赛(每组一节或几节),组间点评纠正,教师纠正并领读学生未发现的停顿错误的句子) 活动3:初步感知封建社会的赋敛之毒。(研读第一节) 1.疏通文意。 (自主阅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同伴互助,解决疑难→小组代表自主展示,讲析重点字词,翻译课文(一至两人)→师生点评纠正)2.联系课文内容简要阐述。 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蛇之“异”?哪些词突出蛇之毒? ②永之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完成抢答) 3.议一议。 ①永之人宁愿争捕毒蛇以免交赋税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②作者突出蛇之毒有什么作用? (自主阅读思考→组内交流→代表展示小组探究结果) 课堂随笔: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老师卷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知识链接】 花间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 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军占领黄巢起义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赏析】 1、熟读诗歌,默写诗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wàn)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诗歌大意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 预习自测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 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四、阅读 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 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梳理探究

菩萨蛮导学案(教师)

菩萨蛮(其二)(教师) 【学习目标】1.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2.把握韦庄明白 晓畅的语言特点,体会该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3.理解花 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重点难点】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借助 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预习案 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新课导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 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 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知识链接】 1. 走近作者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 (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 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和弟妹失散, 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定,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 难。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 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 川节度使王建。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 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 岁卒于成都花林坊。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韦庄的诗集名《浣花 集》,其词和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曾有长篇叙 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2.了解背景 韦庄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韦庄是五代十国时 期词人。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军占领黄巢起义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 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 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本词为第二首。黄巢 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 3.花间词派和婉约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 个文人词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 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 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 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浓艳为主,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 的意境,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 而真切。 【整体感知】 1.熟读诗歌,默写诗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l ú)边人似月,皓(h ào)腕(w àn)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