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8_20世纪俄国的国家与现代化

18_20世纪俄国的国家与现代化

18_20世纪俄国的国家与现代化
18_20世纪俄国的国家与现代化

2008年1月 第1期史学集刊

Co ll e c te d P ap e rs o f H is t o ry S tud i e s Jan .,2008 No 11 

收稿日期:2007-09-11

作者简介: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梅杜舍夫斯基(1960-),男,俄罗斯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

俄罗斯历史所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俄罗斯现代化、俄罗斯农业改革;张广翔(1957-),男,吉林长春

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俄国经济史和社会史。

?外稿特译?

18—20世纪俄国的国家与现代化

[俄罗斯]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梅杜舍夫斯基著,张广翔译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莫斯科117036)

摘 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常常导致社会冲突,解决冲突的方式不一,其中以改革和革命为主。

当改革不足以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之时,革命便不可避免,旧制度随之寿终正寝,而由国家实施的改革模式则

力主法律的继承性和合理化变化。19—20世纪初的俄国则成为这样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博弈的舞台。俄国通

过革命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冲突,其革命模式对许多亚非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些采取革命方式解

决冲突的国家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步入现代化道路,反而使国家陷入混乱状态。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完

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历史条件与外部因素,盲目效仿他人不足取。

关键词:俄国;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社会;改革与革命;所有制

中图分类号:K512.4;K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8)01-0033-09

从传统(等级)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常常导致社会冲突。传统意识难以适应全球化、商业化和个性化的世界,而这恰恰是冲突的社会基础。在近代法制意识和习惯法的根本冲突成为旧秩序危

机与革命的基本原因,[1]导致世界各国呈现法律二元和政治体制发展的周期。[2]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

革时期意识到俄国需要现代化,继之19—20世纪初俄国思想界的主要流派: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保守派和自由派、民粹派和马克思主义者围绕俄国是否需要现代化见解纷呈。[3]

一些人认为破坏传统的农业社会可化解冲突,而另一些人则寄希望于结构性的变革和适应客观变化。正如历史所证实的那样,上述冲突有两种解决办法:或者是中止法律的继承性(革命)或者是保持法律的继承性(激进的改革)。现代化与回归传统

现代化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一些国家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社会—政治的冲突不可避免,而解决冲突的方式无外乎革命或者是激进的改革。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冲突时,伴随自下而上的阶级起义法统中断或部分中断,国家和社会结构发生迅猛的和根本性的变化。国家通过法律途径自上而下的改革也会出现激进的变化,但无须触动传统的统治阶级。依此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的革命作为“农业革命”经典,还有伊朗革命和伊斯兰传统社会效法伊朗革命的尝试也只有置于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之中才能释怀。当代学术界对农业革命概念毫不陌生,针对法国和俄国革命用语的解释却人言言殊。围绕近代农业革命问题当下的理论将其阐释为现代化条件下传统社会的全面危机。以往的研究将向现代

3

3

(工业)社会过渡分为3种基本类型:西方民主形式(英国、法国和美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最佳途径;法西斯主义(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自上而下实施的保守革命;导致共产主义实验(俄国和中国)的农民革命。而至今印度游离于上述选择之外。一些国家选择的现代化方法在另一些国家奏效确有一定的“后发优势”。革命模式以权力虚无主义和唯意志论理论为座右铭,以政治激进主义为武器,相反,由国家实施的改革模式(奉行自由主义改革观)则力主法律的继承性和合理化变化。19—20世纪初的俄国则成为这样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博弈的舞台。[4]

以往研究的注意力与其说是革命的原因,不如说是革命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变化的性质和政治制度的实质。但是革命结果却有别,不是推进现代化,而是相反回归传统(重返原始的社会秩序和返璞归真)。

农业问题是土地所有权合法性问题

“农业问题”概念是一种理论建构,它反映了在现代化和市场关系发展条件下传统社会的危机。不同方法对“农业问题”含义解释不一。在苏联时期的研究成果中,从广义而言,即从土地私有制和由此诱发的社会斗争而产生的阶级冲突视角,阐述农业问题内容;从狭义而言,农业问题被归结为取缔农业中的前资本主义关系的方法问题。与此相应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农业问题,消灭土地私有,继之土地重分或者是将土地国有化。

本文认为,农业问题可以解释为社会对土地所有权合法化的认识。由此可见土地资源(不取决于国家经济的实际状况)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现象确实存在。甚至广大民众及其代言人对经济上低效的、政治上无依据的土地所有制法律体系熟视无睹。其他重要矛盾可能给出的解释与以往的成果不同:为何古代不存在而近代存在农业问题?为何在历史发展某个阶段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案遭舍弃,而在另一个历史阶段则被重提和付诸实践?为什么在农业制度大致相同的各国,实施同一个方案会产生相同的或者是相反的结果?为什么基本条件的差异未影响相同的结果?最后,为什么一些国家陷入了农业革命的泥淖,而另一些国家则是通过改革解决这一问题?

土地占有和土地利用形式的合法化是所提及问题的核心。在国际上判断所有权是否合法有三个尺度———社会中所有权的分配原则;最初获得所有权的方式;以及当前维持所有权的手段。

第一个尺度,社会关于所有权分配制度是否公正的认识,多取决于所有权在社会意识中的地位而定。问题就在于所有权是否是最基本的和自然的权利(与民主社会的最高价值并列,与宪法所规定的其他的基本权利如生存、自由、个人安全等权利并列),在现代的法律著作中依然颇具争议。在诸如既要解决农业问题,又要向民主化过渡,同时又必须实行新宪法的国家里,这种争论最为激烈。宪法决定所有权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反映在回答何谓所有权(私有还是公有)。从关于所有制的古典观点(上升到罗马法和现代的公民法典)而言,只能在两种所有制形式之间选择。但是,在处于过渡阶段的多数社会(俄国部分属于这一阶段)往往实施“混合式的”所有制形式,确定其准确的法律地位并非易事,需要对其起源进行历史的分析。

第二个尺度,是获得所有权的时间(时间是否久远)和性质问题(是合法还是非法的)。土地所有权是否稳固取决于人是否最先占有土地。在土地冲突和人口过剩的情况下,这种动机诱发特别强烈的反应,还可能成为民族矛盾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矛盾还与各民族的历史和神话之间的对立有关,其最终目的是使一定区域某一民族生存合法化,并证明他对所占土地具有“历史上的所有权”(如果土地不能满足所有人)。俄国农民的所有权观念很特殊,他们认为土地属于上帝,在传统社会中有时将土地看作是神圣的证据,有着其他的意义,这反映了农民对时代久远的土地权利观与以成文法规范为基础的国家法律结构相矛盾。

第三个尺度,维护土地所有权所采取的手段。所有权和契约概念构成当今世界法律效力的基础。这些概念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在国家干预之列,然而,国家对它的保护则是必要的。在发达的公民社会中,上述法律制度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而最重要的则是个人权利领域,国家不能干预,至少不能成为43

最主要的因素。但在公民权利并不稳固的传统的农业社会里,这种状况又如何呢?所有权的概念在更大程度上失去了法律意义,而现代化需要目的明确的行政干预和法律调节。

土地所有权合法性三个尺度的确定有利于寻找解决农业问题的可选择性战略。在20世纪初农业革命的环境下,在农业国家社会基础之上的不同流派和政党提出了种种激进方案。[5][6]我们从长时段研究俄国土地所有制合法化问题———从18世纪后半期农业问题凸显,到2001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的土地法典,也与农业问题解决前景之争相关。对众所周知的和新梳理出的农业改革方案进行综合性的、史料学的和历史社会学的广泛分析,有利于围绕农业改革的基本参数(所有权、国家调节土地关系、等级、村社、地方自治机关和法院等问题)进行富有成效的研究。[7]

作为上述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有必要指出:应该在长时段(在近现代围绕农业改革的方案之争)中研究农业改革的背景;比较研究诸如土地所有制和占有土地,法律和政治制度等关键范畴,关注尽量减少激进改革所造成的负面后果和保证其合法化的手段。

俄国历史上土地关系改革方案的类型

本文有可能复原俄国近现代历史上诸项农业变革的基本结构、土地所有制问题实际认知范围、实施改革的方法,以及改革的后果。

首先,农奴制体制下土地与权力相结合的原始的结构,直到1861年农民改革前该结构构成服役国家的核心。18世纪法典编篡委员会的方案最先提出对其改革。[8]

其次,先由А.Я.波列诺夫提出农民继承性的租赁土地的方案,[9](pp.510-541)该方案刺激了М.М.斯佩兰斯基和Н.С.莫尔多维诺夫的改革灵感,[10]继之П.Д.基谢列夫实施了国家农民改革。[11]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正在挣脱服役国家的僵化模式。

第三,在保留传统的所有制(分给农民份地和保留村社制度)情况下逐渐解放农民方案。该方案提出了解放农民的途径,它对1861年农民改革进程和结果产生了实际的影响。[12]这是自由派的改革方案(首先是К.Д.卡维林的方案及其在农民改革过程中的实施),[13]编篡委员会审议的贵族委员会的方案。[14]研究上述模式有利于洞察农民改革实施的全过程———从提出方案到改革实施。

第四,通过大力推行民法以取代农民的习惯法途径克服法律的二元性(俄罗斯帝国民法草案)。[15][16]它反映了成文法所规定的土地所有权合法化观念的危机,同时试图按西方模式使其现代化。

第五,保证土地所有者财产权的同时重分土地资源(立宪民主党的方案)。[17][18][19][20]在这种新自由主义模式下探索国家和法律的社会职能公式,目的是通过宪法解决农业问题。

第六,依据统一的劳动标准平均分配国家的土地资源(这是社会革命党人的方案,体现在革命后的立法中)。[21]它取代了俄国传统成文法体系,同时,力图依据绝大多数农民的乌托邦思想来解决问题。20世纪20年代Н.Д.康德拉吉耶夫卡尼德拉基耶夫和А.В.恰亚诺夫的力作对上述问题做了精当分析。[22][23]

第七,通过输出农产品,以此向他人推广其粗放的经营形式,进而弥补农业关系变革的有效战略的缺失。[24]

第八,土地私有化(2001年土地法草案及其通过),这反映了后苏联时期土地关系调整的主导趋势。[25]

最后,波拿巴主义的方案在俄国虽未实施,但是,它在俄国历次主要农业改革期间,尤其是在维特[26]和斯托雷平[27]改革方案中却一再表现出来。该方案的实质在于实施集约性质市场化的农业改革,同时强化政权使其能在传统主义与现代化之间随机应变。

对上述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俄国农业方面的经验、合理吸收习惯法和成文法的经验,克服以往研究中一再泛起的异常僵化的意识形态范式,拓展学术发展的空间,目前历史浪漫主义(新斯拉夫派、新民粹派,俄罗斯土壤主义———19世纪60年代出现,是斯拉夫派的一支,主张知识界应同人民“土壤”接近)的代表已经控制了话语权。

53

俄国现代化的革命模式及其政治后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十分深邃,他们围绕公民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马克思早期作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很说明问题,该书建议通过融合方式消除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化。[28]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仍然是农业—工业国家,尽管工业化成就显著,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朝不保夕,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布尔什维克善于抓住历史的良机,以发动民众尤其是发动农民作为革命的突破口,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初,恰恰在俄国、中国、西班牙、墨西哥等未解决所谓“农业问题”的国家里,平均主义思想传播甚广。在这些国家它成为所有激进的政治派别(无论共产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以及社会改革温和派的思想基础。所有农业改革的激进方案充满了空想,天真地将废除土地私有制和在平等基础上分配土地,视为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但是,均贫富空想的客观社会后果是使社会倒退,使社会倒退到前工业化的社会冲突状态,据此否定现代公民社会和国家,使个人自由失去法律保障。在传统农业社会遭到重创、农业革命反复重演的俄国、中国和墨西哥的大众意识中共产主义空想最具有魅力。在俄国,共产主义的空想催生出众多乌托邦式著作,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赫尔岑的“俄国社会主义”理论到А.А.波格丹诺夫的荒诞作品。[29]

雅各宾派将专政思想视为克服落后的工具。后来这种思想将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雅各宾派与民粹派传统联系起来,雅各宾派的动机被移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列宁的政党观和一党制思想与佩斯杰里、涅恰耶夫和特卡乔夫倡导现代化的专制思想一脉相承,结果学者弄清了极为反常的现象:1875年曾受到恩格斯严厉批判的俄国新雅各宾派代表特卡乔夫的学说,在革命过程中却被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师从。

与革命模式联系密切的政治激进主义,通过有意挑起矛盾,并利用矛盾乱中夺权,以此试图克服正在进行现代化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在所有地方上述理论和实践颇为相似:对外界认识简化;将抽象的社会理想(通常以前工业社会的价值观为基础)与现实的社会—政治体制对立起来;利用现存社会中不同社会集团间的冲突;不惜以危害社会的不良观念动员社会力量;一味为破坏性的抗议辩护而不拘其社会目的;否定议会制公民社会与自由主义的政党;反对可能通过谈判途径实现一致的谈判过程;利用政府的任何失误损害政府的威信,并孤立它;最终希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建立起独裁,以阻止公民社会的客观发展。

政治激进主义谋求控制和集中权力,实现社会的大一统(防止外部因素的渗透;否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排斥政治多元化和分权制)。无视法律,彻底破坏现存社会,利用暴力来最大限度地打击政治异己,是所有革命激进主义的最重要特征。1905—1907年俄国革命时期政治激进主义的这些特征彰显出来,而且具有客观性质,在历史上一再出现(从中世纪的教派到近现代的政治运动)。革命激进主义对民众的魅力在于,因为从传统的等级社会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这种迷茫、复杂、矛盾的环境下,它提出的社会统一构想为大众意识(与农业社会的传统观相适应)所接受。其实这些构想无力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危机的发生,大众意识在社会冲突愈演愈烈的局势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30]

列宁主义是一种反映了社会实践的理论构想,最初思想就是利用农业革命来取得政权。列宁理论概括了1905—1907年的俄国农业革命的经验。其本质就在于利用不满于现实的农民运动,推翻现存的政治体制,建立布尔什维克政权,农民在市场关系发展和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瓦解条件下,经济状况恶化。

在革命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框架内,列宁主义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列宁主义中出现了很多新内容,如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民族解放(反殖民主义)运动以及党的作用等。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革命的先驱,那么列宁就是社会革命的领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总结了西欧(法国、英63

国、德国)的革命经验,而列宁主义则是总结了以农民人口居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俄国、拉丁美洲国家、日本、中国、印度)。列宁主义公式———“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1905年),“工农革命”(1917年)、“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对工农联盟问题格外慎重,那么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家则将其视为列宁主义政治策略的本质[31]。众所周知,普列汉诺夫认为列宁主义的这种策略与民粹派思想一脉相承,“工人革命与农民战争相结合”理论,变革命的一种形式为革命的另一种形式恰恰是列宁的理论基础,与20年代的意识形态大辩论中的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理论相左。在普列汉诺夫的解释中,列宁主义也是殖民地国家的农业革命理论,同时反映出“普加乔夫”的思想。

在传统社会现代化的革命模式无效的原因

以共产国际活动为基础的世界革命思想,实际上是将俄国的革命经验推向世界各国。工业和农业方向之争反映了不同战略取向。农业战略的胜利(在西方革命失败以后)意味着活动中心转移,旨在运用农业革命的巨大的破坏力抗衡主要工业强国。革命后的俄国农业问题依旧导致局势复杂化。共产国际希望国外的农业革命恰恰在国内农民运动高涨之时发生。1905—1907年俄国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的战略是否适于其他农业国家(从墨西哥到中国)进行类似的变革,这是主要问题症结所在。这个问题的提出成为研究东方社会结构的原因,因为东方社会所有制与政权之间的界限模糊(亚细亚生产方式),而最主要的还是寻找能够成为夺取政权工具的社会力量。[32]

共产国际的主要理论家(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和拉狄克)认为,东方殖民地国家(中国、印度、埃及、爪哇)的民族革命是削弱欧洲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和法国实力的最好武器。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大舞台,“世界农村”与“世界城市”之间不断斗法,而胜利的法宝则是“工农联盟”思想,这种思想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接着在1917年革命中得到了应验。同时他们对中国革命寄以厚望。正如1905年俄国革命使土耳其、伊朗和中国局势动荡一样,他们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将影响到印度支那、印度、墨西哥以及英国的自治领。他们有意识地利用殖民地国家的落后因素,发动边缘地区的农业革命来反对位于中心地区的宗主国,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关注。1925年在摩洛哥掀起同西班牙的殖民战争,可以预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落后国家革命战略的效果。[33]

布尔什维克希望通过发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农民起义,以反对殖民统治和封建制度。而“土地平分”(平均分配模式)思想是最有号召力的口号。事实上这是试图输出俄国农业革命模式。在所研究时期,这种模式的失败被解释成俄国革命模式不适用于东方国家(交通落后,城市较少、管理分散、事实上缺乏统一的国家政权和军队的作用)。

俄国革命模式(首先1905—1907年革命)在传统社会中无效,首先表明未考虑到在发展中国家民族国家尚未形成,对民族主义因素估计不足(尤其是在中国);其次,是忽视了所有制与社会结构关系之间的特点,不仅未估计到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尤甚),而且未注意世界各地(从日本到西班牙)的独特性,而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大洋洲的部族社会更是另类;第三,没有注意到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各阶层的行为之间、同宗教(伊斯兰教、儒家学说、佛教、未开化的部族的多神教信仰)之间的联系;第四,因为难以将一个国家特别抽象的、意识形态化的理论运用到他国,更难运用到那些官僚结构尚未形成的和不知合理化管理为何物的国家;第五,通过唯一的中心(共产国际)推行意识形态的公理非常困难,因为它与各国的社会冲突格格不入。这种设想失败导致一连串后果。将平均分配土地思想强加他人不可能,也难以回归服役国家的模式。只有在剥夺生产者土地和培植出农业官僚阶层之时,在集体化和加速工业化过程中方能实现这种构想。

解决社会危机的不同模式

比较解决20世纪俄国以及其他传统国家社会冲突的两种模式(改革和革命),不仅可以揭示其特

73

殊性,而且可以发现其典型特征和重复性。由于社会改革难以为继,统治者过于保守,选择农业革命战略意味着葬送了社会改革。在1905—1907年俄国革命后,接连爆发了土耳其革命(1908年)、伊朗的宪法革命(1908—1911年)、墨西哥革命(1910—1925年)和中国革命(从1911年开始)。其实英属印度的农民起义(1905—1908年)和印尼的伊斯兰运动(1909年)也当归入革命之列。俄国1905—1907年革命和随后的1917年革命都对发展中国家所有重大的社会冲突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20世纪农民战争的著作比较了20世纪俄国、墨西哥、中国、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农民革命。目前这种政治结构的模式在众多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实施(程度不同),比如墨西哥、巴尔干、越南、古巴、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等国,并普遍建立了威权主义的一党制。[34][35]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社会———政治冲突不明显,通过另一种政治结构模式实施现代化,通过“自上而下的革命”或者由国家实施激进的经济改革解决问题。判断改革和革命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对待土地所有制的态度和统治阶级的命运,革命是推翻统治阶级,而改革则不触动统治者。自上而下的革命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享有特权且在政治体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土地所有者阶级力量弱小(理想状态是不存在该阶级),国家机构相对独立,官僚在国家机构中处于独立的地位。普鲁士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土耳其凯末尔改革都是实施类似的战略。某些军人独裁者(埃及和秘鲁)认可了自上而下的革命战略。[36]

与革命模式不同,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不是靠大规模发动群众(如同法国和俄国革命),而是依靠国家(官僚)干预所有制关系的调节,控制精英阶层和有效的管理。改革过程机制如下:新旧体制结构的更替不是通过动员民众和军事暴力,而主要是通过政治手段实现;发生的变化不是天翻地覆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渐进的和理性的手段,将替换保守派工作和操纵中间派兼顾起来,确保更激进的改革顺利进行。这种类型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更多的表现为波拿巴主义)整合了过渡时期权力合法化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源于民主原则的人民合法化;另一个从权力神圣角度理解的王朝合法化。这种独裁类型在保留旧的无限专制的同时,接纳了新的民主的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使政权避免社会分裂和进行不受欢迎的改革。正因如此,这种思想才在近现代多次的社会革命中一再应验。

俄国20世纪20年代党的精英指责热月政变和波拿巴主义,其实是间接承认选择多样性。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对20世纪中国革命和蒋介石作用评价不一。西班牙左翼激进派(Х.玛乌利娜和А.尼娜)批评斯大林主义背叛了雅各宾派和列宁主义的传统与中间力量,最终准备向波拿巴式政权让步。[37]革命政权的蜕变被认为与斯托雷平改革方案相似。

波拿巴主义作为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热门选择:波拿巴主义将共产主义思想与民族主义相对立;将革命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相对立;将阶级的分裂与社会的统一(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相对立;集体主义与保留私有制相对立;将社会无政府与强有力的国家相对立。这种体制是欧洲的拿破仑三世、俾斯麦以及斯托雷平的政治体制的雏形,成为共产国际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种现实的战略选择。在20世纪被土耳其的凯末尔和中国的蒋介石所效仿,部分地被南欧和拉丁美洲的军事独裁制度(有条件地将这种体制称为波拿巴主义)所借用。

从解决政权问题的角度来看,所谓农业革命的一切结果与列宁式的俄国模式尚相距甚远。诸如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体制(比如土耳其的凯末尔和中国的蒋介石);军事独裁型的体制(弗朗哥)或者是步入现代化道路的传统君主制国家(日本)。他们都放弃了通过自下而上进行社会(农业)革命的思想,而是在传统社会通过自上而下一系列的渐进改革进行现代化。墨西哥走出了农业革命的圈子,它确立了军事———官僚体制,实施渐进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1917年墨西哥的内战和农民运动以颁布宪法终结,它可能在革命后实现稳定与进行合法的改革,即“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先于“自下而上的农业革命”。因此可以断定,这种制度就是中国国民党的翻版。在革命后的墨西哥,由理性的和专家式的官僚完成了农业改革。在这种背景下,俾斯麦、凯末尔等改革家以1905年俄国行之有效的革命模式为样板,进行了激进的社会和农业改革。斯托雷平拟在俄国进行“自上而下的革命”,就其后果而言,这种模式比导致社会倒退的革命模式更有益。

83

现代化的模式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日趋尖锐。这种冲突在古代并不存在,只是在近现代才凸显出来,这一时期社会对待现代化存在两极现象,一方为传统社会制度,另一方为新制度,实施现代化的方法也不一致。

其中一种方式,以社会革命形式进行激进的反抗。历史经验表明,革命并不是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而是放弃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意味着现代化的终结。世界上很多地方自发性的农业革命(与合理的农业改革截然不同),其实是回归传统的表现(古老的制度和观念的复兴)。这是文明的陷阱,极有可能吞食掉以往的成果。

另一种方式———旨在使传统社会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它展示出积极变化的趋势,且包括实施改革的各种方法。现代化可能或多或少具有激进性,以合法或者是非法的方式进行,且外在表现各异。有的国家是以排斥全部传统文化的方式实施现代化(俄国彼得一世的现代化,土耳其凯末尔的改革),相反,有的国家则是以保守的形式实施现代化(如一些伊斯兰国家),这种形式有利于借鉴前人的成果。[38]值得注意的是,俄国革命已经过去了上百年,然而当代改革家们所设计的改革目标和方案,与20世纪初自由主义先驱们———维特、斯托雷平以及立宪民主派的理想不谋而合。[39]这种方法使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改革旨在使社会免受政治极端主义的影响)为己所用。

第一种方式与思考冲突的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它的解决方法有关。从传统的社会结构向市民社会的过渡中,人们的心理难免产生波动,而激进分子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加剧社会的对立,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理论上而言,通过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手段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社会分裂问题可化解为其他的、价值观中立的和更为实用主义的因素。社会因不受欢迎的和不得不进行的市场性质改革而牢骚满腹,只能靠大一统的合法政权,靠吸引大众的象征与神话维系。换言之,新制度应最大限度地适应传统意识。

第二,克服历史上形成的法律二元化,当社会对法律、所有制、正义概念存在多种或者是相互矛盾的解释时产生法律二元化问题。若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利用传统制度中徒有虚名的法律和现实法律(社会学)之间的客观差异。若前者表现为不易变化,且向往稳定,那么后者则是易变的,而且朝不同方向变化。[40]社会关系超越法律形式的这种特性被用于改革目的(从极端主义中汲取社会抗议的养分用来反对“不公正”的法律)。

第三,区分社会改革的社会因素和工具性因素。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改革发生转向,比如,使农业关系变化停留在技术层面,不定期地推迟社会改革(直到社会达到相应的文化阶段)。

第四,在中央和地方建立有效的体制以确保协商一致的原则(司法改革、行政改革都要获得地方行政和司法部门的支持)。[41]

第五,在反对极端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的同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包括政府的反对派)。各种政党(无论其政见)在这个问题也有可能签署相互妥协的文件,达成一定的和解。政治的灵活性体现在这里。

第六,在国家掌握合法的强力机关基础上反对极端主义。集权主义的现代化体制要比混乱好得多:这种体制之所以存在,不仅镇压革命的反对派,而且吸收部分反对派成员从事建设性的工作。

第七,与政治极端主义斗争的策略是应该借鉴其合理的方面。正是由于面临这种威胁,在20世纪才产生能判断社会异常情况和抵制革命的新的预测技术。这些应付危机的技术对当代的全球化世界仍有意义。

当然,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所分析的诸因素作用发生了变化(信息的影响更大,其传播速度加快),然而,避免革命的战略和战术原则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发性革命破坏社会的特点是,政治极端主义在原则上无需任何合理的行动纲领(相反,善于用乌托邦的和动听的语言蛊惑民众),而真正的现代化必须要先有这种纲领。这种纲领的要素是:第一,必

93

须有一定规模的民众渴望历史性变化;第二,要考虑到社会和谐或紧张的程度,以及可能出现反对派,实施现代化时政权与反对派将发生冲突;第三,在反对派中立情况下制定获胜的政治策略。实际上,若想在社会危机加剧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上述三个方面恰恰是国家的要务。

参考文献:

[1]ТоквильА.Старыйпорядокиреволюция[M].Спб.,1905.

[2]МедушевскийА.Н.Теория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ыхциклов[M].М:ГУ-ВШЭ,2005.

[3]ОбщественнаямысльРоссииXV III-XXвека[C].М.:РОССПЭН,20051

[4]Модели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переустройстваРоссии.ХХвек[C].М.:РОССПЭН,2004.

[5]Сводаграрныхпрограмм[M].Спб.:Право,19071

[6]ПрограммыполитическихпартийРоссии.КонецX I X-началоXXвв[C].М.:РОССПЭН,1995.

[7]МедушевскийА.Н.ПроектыаграрныхреформвРоссииXV III-началоXX Iв[M].М.:Наука,2005.

[8]ПроектыксочинениюНовогоУложения1754-1766гг.ипервоначальныйПланксочинениюновогоУложения[A].Проекты

УголовногоУложения1754-1766.Подред.А.Востокова[C].Спб.:Сенатскаятипография,1882.

[9]ПоленовА.Я.ОбуничтожениикрепостногосостояниякрестьянвРоссии[A].РусскийАрхив.Историко-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сборник[C].М.,1865(ГодТретий).

[10]План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графаМ.М.Сперанского.ВведениекУложению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хзаконов1809г[C].

М.,Сытин,1905.

[11]ПроектыП.Д.Киселева[A].см.вкн.:Заблоцкий-ДесятовскийА.П.ГрафП.Д.Киселевиеговремя[C].Спб.,1882.Т.1-

4.

[12]Великаяреформа,1861-1911[A].Русскоеобществоикрестьянскийвопросвпрошломинастоящем[C].М.,И.Д.Сытин,

1911.Т.I-V.

[13]КавелинК.Д.ЗапискаобосвобождениикрестьянвРоссии[A].Собр.Соч[C].Спб.,М.М.Стасюлевич,1898.Т. 2.

[14]СкребицкийА.КрестьянскоеделовцарствованиеАлександраII[A].Материалыдляисторииосвобождениякрестьян.По

официальнымисточникам[C].БонннаРейне,Ф.Крюгер,1862-1868.Т.I-I V.

[15]ГражданскоеУложение.Книгапервая.Положенияобщие.ПроектВысочайшеутвержденной[A].Редакционнойкомиссиипо

составлениюГражданскогоУложениясобъяснениями[C].Спб.: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типография,19031

[16]ГражданскоеУложение.Книгатретья.Вотчинноеправо.ПроектВысочайшеУтвержденной[A].Редакционнойкомиссиипо

составлениюГражданскогоУложения.Втораяредакцияспояснениями[C].Спб.: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типография,1905.

[17]ПроектОсновныхположенийаграрнойреформыПартиинароднойсвободы[A].Съездыиконференции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йпартии[C].М.,РОССПЭН,1997.Т. 1.

[18]Аграрныйвопрос[A].Изд.П.Д.ДолгоруковаиП.И.Петрункевича[C].М.:Право,1906-19071

[19]Русскийлиберализм:историческиесудьбыиперспективы[C]М.:РОССПЭН,19991

[20]Российскиелибералы[C].М.:РОССПЭН,2001.

[21]ПроектОсновногозаконаоземлефракциисоциалистов-революционеров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гособрания[A].Партиясоциалистов-

революционеров: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1900-1922[C].М.:РОССПЭН,2000.Т.3.Ч.2.Документ№29.

[22]КондратьевН.Д.Избранныесочинения[M].М.,19931

[23]ЧаяновА.В.Избранныетруды[M].М.,1993.

[24]Коминтернврешенияхпоаграрномуикрестьянскомувопросу[C].М.,1932.

[25]Земельныйкодекс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A].Полныйсборниккодексов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C].М.,Славянскийдом

книги,2002.

[26]ВиттеС.Ю.Запискапокрестьянскомуделу[M].Спб.,1905.

[27]СтолыпинП.А.НамнужнаВеликаяРоссия[A].Полноесобраниеречейв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Думеи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Совете.1906

-1911[C].М.:Наука.1991.

[28]МарксК.Ккритикегегелевскойфилософииправа[A].МарксК.,ЭнгельсФ.Соч.Т.1[C].М.19401

[29]УтопиявРоссии[A].Российскаяцивилизация.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словарь[C].М.,2001.

[30]Революция1905-1907годов:взглядчерезстолетие[C].М.,2005.

[31]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политология:итогиХХвека[C].М.:ИНИОНРАН,2001.

[32]Коминтерниидеямировойреволюции[C].М.:Наука.1998.

[33]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иКитайскаяреволюция.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A].М.1986;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и

Китай.Документы[C].М.,1996-2003.Т.I-I V.

04

[34]КоминтернигражданскаявойнавИспании[C].М.,2001.

[35]Wolf E.P.Peasant W ars of the Tw entieth Century[М].N.-Y.,Har per and Row,1969.

[36]Tri m berger E.K.Revolution fro m A bove:M ilitary B ureaucrats and D evelop m ent in Japan,Turkey,Egypt and Peru[М].N.j.,Transacti on

Books,1978.

[37]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мысльидискуссии20-хгг.ХХв[J].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наука2001,№1.

[38]МедушевскийА.Н.УтверждениеабсолютизмавРоссии.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е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M].М.,Текст,1994.

[39]Собственностьназемлюв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яи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C].М.:РОССПЭН,2002.

[40]Дебатыоземлев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Думе(1994-2000гг.)[A].Документыиматериалы[C].М.,РОССПЭН,2000.Кн.1-2.

[41]Аграрнаяреформа:трудностиреализацииземельного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анасовременномэтапе[A].Изменениеиконсолидация

рыночного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авконтекстеразвития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гострояисудебнойреформывРоссии[C].М.,ИППП, 2003.

责任编辑:宋 鸥St a te and M odern i za ti on of Russi a From the18th to20th Cen tury

Andrey M edushevsk i y

(Institute of H istory,R ussian A cade m y of Sciences,M osco w,117036,Russia)

Abstract:The transiti on fr o m traditi onal s ociety t o modern s ociety usually brings about s ocial conflict.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 o settle the clashes,with refor m and revoluti on being the main methods.Revoluti on is una2 voidable when refor m can not s olve the acute s ocial conflict.The pattern of ref or m that i m p le mented by the state str ongly adv ocates law inheritance and rati onal changes.Russia beca me a contending arena bet w een re2 for m and revoluti on during the19th and early20th century.Russia res olved the s ocial conflict by means of revoluti on,which had p r of ound influences on many A sian,African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However, instead of stepp ing int o modernizati on,these countries mostly failed t o settle their s ocial conflict thr ough revo2 luti on,and fell int o chaos.

Key words:Russia;modernizati on;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 ociety;ref or m and revoluti on;p r op riet orshi p

14

关于俄罗斯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关于俄罗斯现代化的若干问题 尼·米·阿尔辛季耶夫/季·弗·多连克 【英文标题】Several Issues about Russian Modernization 【作者简介】尼·米·阿尔辛季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摩尔多瓦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季·弗·多连克,俄罗斯摩尔多瓦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政治学博士。 【内容提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或采取改革,或通过革命的方式。与西方不同,俄罗斯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其发展道路独具特色。21世纪初俄罗斯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俄罗斯的文明和地缘政治选择,既要接受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又要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俄罗斯坚持独特的欧亚主义方向,当代俄罗斯的现代化是非古典模式的现代化,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历史现象。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化道路/民主过渡/俄罗斯文明/地缘政治 一、现代化理论问题 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曾得到过积极的研究,这与认识非殖民化进程和战后时期很多传统社会的民族振兴的必要性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相交之际,西方数度召开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学术会议。1965-1970年间推出了一系列相关著作:例如:Г.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Д.爱普杰尔的《政治发展观》,Л.帕伊的《政治发展概念》,С.爱森斯坦的《现代化:抗议和变化》,С.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等等。所有这些著作中,尽管在术语上有些不同,但都着眼于政治发展理论和政治现代化理论的概念问题。现代化理论反映了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前者的特点是:社会结构稳定、不灵活,社会流动性低,生活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第2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月 Vol. 2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6 ────────── 收稿日期:2005-03-09 作者简介:巩君慧(1980-),女,陕西周至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化”情结 巩君慧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俄罗斯现代化自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已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于欧风西雨的浸润下。俄罗斯历史上的数次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按照西方的样板进行的。“西方化”情结在俄罗斯现代化道路中挥之不去的缘由既有地理因素的制约,又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是,“西方化”在俄罗斯却一次次地遭到碰壁与失败,它给俄罗斯现代化和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俄罗斯现代化与西方化值得反思。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化;西方化 中图分类号:K51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1-0072-04 俄罗斯现代化,从近代算起,即从彼得大帝西化改革揭开俄罗斯现代化的序幕起,至今已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在这漫长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始终处在欧风西雨的浸润下。从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之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开明专制、19世纪60年代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20世纪初斯托雷平改革、十月革命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20世纪80-90年代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改革到包括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的执政,俄罗斯现代化道路“西方化”情结均萦萦绕绕、挥之不去。为何呢?它又给俄罗斯现代化与俄罗斯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与后果?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西方化”情结的开端与发展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化”情结的开端,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决定皈依拜占庭的东正教(希腊正教),以取代传统斯拉夫人信仰的原始多神教。拜占庭东正教是从东罗马帝国传播来的一个基督教支系,其特点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与游牧民族的民族主义、集权主义、集体主义特点相结合。它带来了源自希腊和希伯莱的文学、艺术以及罗马的法律,从而给这个游牧民族以文明教化的力量。将基督教引入俄国,首开俄国引进西方文化之先河,使俄罗斯处于西方文化的边缘上,从此开启了俄罗斯西方化的曲折历程。 但是,13世纪蒙古统治中断了它与西方的联系,直到15世纪末摆脱鞑靼人的统治,建立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其西方文化倾向更加明显。但由于拜占庭被伊斯兰教徒占领,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陷入孤立,与信仰天主教的西方 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文化差异。 给俄国社会和文化深深地打上西方印迹的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仿效西方的改革。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极其落后、长期与欧洲文化中心隔绝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的国家。为改变俄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面貌,彼得一世掌权后,曾化名到西欧各国旅行,考察政治、文化、科技,甚至当过学徒。回国后,他倡导和主持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改革。政治方面,加强皇权的专制权力和中央集权制;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厂制度;军事方面,创建海军,引进征兵制,建立国防工业,设立技术学校,并派人到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了最新的有关武器、轮船、造船、航海管理体制及其他对于提高军事效率必不可少的知识;文化方面,他试图使国民接受文明开化的西方文化的熏陶,倡导欧洲生活方式。首先他明令禁止蓄须,穿长袍,改穿西式短装,戴尖顶帽子,倡导欧洲宫廷礼仪和社会风范。他还创办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所非教会学校、第一座图书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第一座公共剧院和第一个印刷所。尽管他没有废除西里尔字母表,但却对它进行了改革和简化,并引进了西方的单词和短语。为了彻底融入西方,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他还通过战争从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彼得一世的改革是面朝当时先进的西方,取西方经验,建设俄国大帝国。因此,在近代俄国史上,彼得大帝开创了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俄罗斯以东方专制国家的方式,重新归附西方文化。对彼得大帝改革,美国历史学家伯恩斯坦认为:“他并不是赤手空拳地把俄罗斯转化为一

世界现代史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史主要参考资料: 一、基本参考教材和期刊: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 3、齐世荣主编;张象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李植彤主编:《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意)杰奥瓦尼·阿瑞基著:《漫长的20世纪》,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美) 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7、(英) 保罗·约翰逊著:《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 8、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9、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册) 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 12、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下册) 13、波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4卷) 14、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 15、(英) 阿诺德·托因比:《国际事务概览》(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20-1956,London ;New York :H.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5-1977),上海译文出版社 16、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世界历史》杂志 1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史》月刊,复印资料 18、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USA), 二、其他参考资料: 1、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1986年版 2、王辉章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 年 3、费舍尔:《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商务印书馆,1987 年 4、萨那等编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5、福尔克尔·R.贝格哈恩:《自杀的欧洲: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中国城市出 版社,1999年 6、李巨廉著:《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7、孙成木:《十月革命史》,三联书店,1980年 8、(美)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人民出版社,1980年 9、(俄)阿宁编:《克伦斯基等目睹俄国一九一七年革命》,三联书店,1984年 10、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7年

(完整word版)北大历史系培养方案

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 一、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国史原始资料和一门外语资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 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 毕业要求总学分达到137学分。其中: 1.公共课30学分 2.专业必修课51学分 3.通选课16学分(其中:历史学领域的通选课只能计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他各领域通选 课均要求4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34学分 5.研究写作课(毕业论文等)6学分 四、课程设置: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 1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 3 思想品德修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邓小平理论 3 军事理论 2 公共英语8 体育 4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6 共30 注:1.毛泽东思想概论(2),本系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涵盖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本系在世界当代史中涵盖 2 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8 中国近代史 4 中华民国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 世界上古史 3 世界中古史 3

欧美近代史 3 亚非拉近代史 3 世界现代史 3 世界当代史 3 中国历史文选8 史学概论 3 中国史学史 3 外国史学史 3 共51 (注:“元培计划实验班”同学转入历史系者,可用中文系“古代汉语”课学分代替历史系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选”) 3 全校通选课共16 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3 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8 中国古代史专题 2 中国近代史专题 2 中国现代史专题 2 中国政治史专题 2 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 考古学通论 3 考古新发现与史学研究 2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2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 中外比较城市史 2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导读 2 中国古代社会史 2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 中国古代经济史 2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 中国古代军事史 2 中国古代婚姻史 2 中国古代装饰文化 2 中国科举制度史 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 文史知识专题 2 中国古代民族史 2 中国古代周边关系史 2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讲现代 第一部分现代世界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一专题八、必修二专题七)【考纲定位】 1、俄国十月革命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和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背景 (1)客观条件 ①垄断资本软弱 俄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_________________阶段,具有极强的________________色彩,对西欧资本也表现出极强的_________________。 ②社会矛盾尖锐 国内: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尖锐 国外: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2)主观条件 ①1903年俄国_________________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诞生。 ②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建立,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诞生。 (3)导火线 1914年,俄国参加_________________大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2、过程 (1)二月革命 爆发:1917年______月______日(俄历2月23日),首都_________________人民发动革命。 结果:推翻_________________统治。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 影响:形成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历史学家谈《二十世纪俄罗斯史1894-2007》:一个世纪的悲剧文库

党史专家谈祖波夫主编《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 [日期:2010-10-10] 来源:博客日报作者:李玉贞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3092881.html,/show.aspx?id=7296&cid=7 安德烈??鲍里索维奇??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到一年就再版数次。2010年6月17—27日俄国史学家潘佐夫到北京做学术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著名专家陈铁健,北京市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前主任吴家林夫妇和本文作者等6人曾两次与之品茗叙谈。本文实为李、陈、吴所做的采访记录。祖波夫 1952年生于莫斯科,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著名历史学家,现任俄罗斯东正教大学宗教研究室主任。据祖波夫介绍,参与《二十世纪俄国史》这部书写作的40余名专家都感觉到20世纪俄国历史上有太多的“空白点”,“不明白的地方”,因“政治化诠释”而严重失实的地方。向社会说明从尼古拉二世即位到 2007年这一个多世纪俄国社会全貌,是正直的历史学家的良心和责任。 这部书的写作是普京任总统时提倡的。普京于 2006年提出了为11年级(相当于我们高二、三年级)的学生写一部历史教科书的动议,原希望索尔仁尼琴完成这一大业。但索氏年事已高,觉得祖波夫凭其学养定能组织编写一本“非苏联味”的教科书,便推荐了他。普京的秘书苏尔科夫邀请祖波夫等人到克里姆林宫讨论并确立了写作计划。索尔仁尼琴在身体状况还好的时候,审阅并修改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书稿。但书的篇幅过大,已不可能作为教科书使用。阿斯特(ACT)出版社将其印行。书名为《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 2007)》。 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 虽然十月革命在《二十世纪俄国史》中是以“政变”一词出现(顺便指出,这几乎成了大部分教科书的观点),本文作者为叙述方便,依然使用“十月革命”。 在革命期间,列宁是否接受德国的资助,以进行反对俄国政府的活动?该书作者认为“是”。他们引用一些学者据德国外交部公布的档案详细叙述德国威廉皇帝的计谋:设法从俄国内部寻找代理人,利用这只别动队,从俄国内部瓦解沙皇的力量。列宁从1915年开始得到德国当局资助在俄国进行革命活动,实际上充当了德国的秘密代理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就主张俄国失败,坚持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斗争。二月革命后,1917年4月3日,列宁和一些政治流亡者,得由德国特种兵帮助顺利经德国回到彼得格勒。(《二十世纪俄国史》上册,127页)。 潘佐夫教授解释说,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并不是说列宁是德国特务。历史上利用外国资助在本国进行政治活动的事例很多。潘佐夫的朋友r??契尔尼亚夫斯基认为,列宁不过是想利用德国援助达到在俄国掌权的目的。 关于二月革命后列宁对待临时政府的态度,书的描述是:列宁于1917年3月6日从苏黎世向彼得格勒发电报:“完全不得相信新政府,一丝一毫也不支持……不得谋求与其他政党的任何接近”。他提出:“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同上,405页) 同月,列宁在瑞士提出旨在进行社会主义政变的计划。这个计划得到德皇和德国总参谋部的“坚决支持”。3月22(公历4月4)日,德国驻伯尔尼公使向柏林发电称,社会民主党的书记,以俄国社会主义者及其领袖列宁和季诺维也夫的名义提出要求,请尽快允许他们从德国过境。此公使的电报最后说:“应予照准放行,使其尽快回到俄国……这符合我们的最高利益,盼急复”。威廉颁旨称,如果瑞士拒绝他们过境,就让这些俄国社会主义者穿过火线过境(同上,405页)。 德国拨出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资助俄国革命者。书中详细描述这些钱如何

十八到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考点总结

古代俄罗斯文学(11——17世纪) 1、:《往年故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流传至今最古老的的编年史 《伊戈尔远征记》Слово о полку Игореве(1185-1187)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史诗主人公:Игорь Ярославна(古代文学第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全诗描写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2、13—15世纪《ПовестьоразоренииРязаниБытыем.》《ЖитиеАлександраНевского》 (Задонщина顿河彼岸之战) какМамайпрош?л一片荒凉ончистыйМамай 文学流派 一、古典主义(классицизм)时间18c30-50s 特点:政治上维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以古希腊 罗马文学为范本。体裁:高级体(史诗颂歌)低级体(讽刺文寓言)戏剧三一律:一出戏剧建立在单一情节上:发生在一昼夜:同一地点。代表作家Ломоносов 代表作《论玻璃之益处》二、感伤主义(сентиментализм)时间18c90s 特点: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格调悲哀,语言晦暗,充满悲观失望。代表作家:卡拉姆津Карамзин《Бедная Лиза》苦命的丽莎1792三、浪漫主义(романтизм)时间;19c初25年特点:着重书写人物形象,内心感受,具有主观性,浓厚感情色彩;推崇原创;民族特色,注重民间创作;艺术形式上标新立异,用词造句色彩绚丽,感情浓烈。代表:消极浪漫主义Жуковский《Светлана》被称为“певец Светланы”“斯维特兰娜的歌手” 积极浪漫主义:Пушкин《к морю》декабристы四:现实主义(реализм)时间:19c30,40s,后期发展到批判现实主义。60s达到顶峰标志:果戈理的死魂灵标志着过渡到。特点: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代表作;Достоевский《Идиот》Толстой《Детство》五:自然派时间;19c30-40s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代表作:果戈理Гогорь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ий 多余人分析лишний человек 一:特点: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 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2、Герцен《Ктовиноват》谁之罪,多余人Бельтов形象: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敞开着心扉” ,但一旦进入社会,就处处碰壁,而被迫成为“多余”的人。3、第二代Лермонтов《Герой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当代英雄多余人Печорин毕巧林形象:是一名贵族军官,天资聪颖,才智出众,对由当时环境支配下的那种空虚无聊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没法摆脱,因此苦闷彷徨,甚至玩世不恭。“狂热好动”与“人格分裂”是他的两大个性。第二代特点:毕巧林比奥涅金更有才能,因而其悲剧性也更深刻。4、Тургенев 《Рудин 》罗亭Рудин形象;他无论是在社会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遭到惨败。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无用”与“多余”,“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 滞,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小人物分析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 小人物特点:小人物”, 即贫贱、低微的小官吏,他们一方面是‘“先生””,是“老爷”,另一方面则受歧视, 受欺辱, 穷愁潦倒, 命运不济, 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 几乎都是穷困、、孤独、软弱、卑微的形象。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人物”这一形象。 一:Пушкин的《驿站长》C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 小人物维林Вырин形象:作者以故事叙述人的身份描写他三过小驿站所见到的维林命运的变化,通篇都令人感到社会的冷酷和残暴, 揭示出腐朽的社会已无法挽救和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二、Гоголь的《外套》Шинель小人物:巴施马奇金Башмачкин形象:刻画了九品文官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把做一件新外套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伟大的创举”,小说最后的刻画进一

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3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冶这里“水车冶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冶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5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冶,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冶。在这种思想的“组合冶过程中,没有踿踿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冶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冶思想 D.“中体西用冶思想 7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冶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8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9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 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1 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俄罗斯文学概况

俄罗斯文学概况 提到世界文学就不得不说到欧洲文学,自近代以来文学界几乎全部的大变革和发展都源自欧洲大陆。而俄罗斯文学作为欧洲文学大河雄伟壮丽的一条分支,有着灿烂而辉煌的古代文明,在近现代也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古代文学 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发展主要由三个时期组成,首先是基辅罗斯时期(11~12世纪),在这个时期文学形式以历史故事、英雄史诗为主,其代表作为《伊戈尔远征记》。它被公认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全诗由序诗、中心部分和结尾组成,以12世纪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为史实依据。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抗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作品在叙述英雄业绩时充溢这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等。 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同库尔勃斯基公的通信。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古典主义兴起。例如苏马罗科夫的悲喜剧,罗蒙诺索夫的颂诗和康捷米尔的讽刺诗。18世纪末叶,在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下,感伤主义在俄国勃兴,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后贵族的忧伤情绪。其中以卡拉姆津、冯维辛和拉季谢夫为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文学 十九世纪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上升到它的巅峰期,现实主义开始萌发并发展壮大,批判现实主义也开始产生。期间出现了数位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的文学巨星,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列夫和列夫托尔斯泰等。 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作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作品,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1957年开始,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在1959—1960年期间,“解冻”的闸门虽没有关死,正常的平反虽还照常进行,但思想解放的步伐却大大放慢了下来。 以《解冻》发表为标志,被西方称为“解冻文学”时期的作品从此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柯涅楚克的剧本《翅膀》、佐林的剧本《客人》、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包》,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华西里·焦尔金游地府》,尼古拉耶娃的《前进中的战斗》,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叶甫图申科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们》等等。不过,苏联文学界一直不承认“解冻文学”这个说法。西方评论界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就我们的理解,“解冻”思潮主要指斯大林逝世后十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斯大林化,要求创作自由,向西方靠拢的趋向。这里所说的反斯大林化,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的错误,而是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精)

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 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 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 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20实际20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 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 <一>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私营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私营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运输1601 姓名: ** 学号: 3160409023 课题名称: 2020年11月28日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我的第一印象是高中课堂上经常被开玩笑的一些话语,比如说俄罗斯的 人开车一定很厉害,因为名字都叫什么“斯基”,又比如会想起新闻上经常说的俄罗斯飞 机起飞故障,全机人下去推飞机的“战斗民族”。我们中国的学生从小接受到的俄罗斯文 化虽然有限,但是也不少,从小学高尔基的《海燕》,初中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到高中的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不觉都在潜移默化的受俄罗斯文化的 影响。历史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背景,而文化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文字,要了解一 个国家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除了最简单粗暴的旅游的方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学 作品。下面我将通过几个著名的俄罗斯的作家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历史纵向的角度介绍 以及描述俄罗斯文化。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 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 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我们都知道,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 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辖制着大家,给众人精神 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

第六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复习提纲

第七章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复习提纲 一、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2、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长篇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繁荣。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看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英国的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冈察洛夫、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奥斯特罗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德国的海涅,北欧挪威的易卜生等人的主要作品) 答:(一)法国 由浪漫主义发展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文学。 1、司汤达(1783-1842)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强调文学要反映现实,要为现代人服务,“为二十世纪而作”。代表作有: 1814-1821年间:代表作:《海顿、莫扎克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44)、《意大利绘画史》、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第一次用司汤达笔名。1821返回巴黎到1830年:代表作:《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阿尔芒斯》(1827)、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是法国第一部成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书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跟封建势力的联系和斗争,主人公是于连·索黑尔。《论爱情》(1822)。 1830年直到1842年:代表作:《巴玛修道院》(1839)、《吕西安·娄凡》(未完成,1839)和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1839) 2、巴尔扎克(1799-1850)代表作:182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这是他第一次用真名发表的、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也是他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转折,标志他的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阶段。《人间喜剧》是他从1829年至1848年间所写的96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称。开创了历史上用几十部作品再现社会真实生活的写法。“文学大厦”“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风俗研究包括六个部分: (1)私人生活场景:《苏城舞会》《夏倍上校》《高老头》《弃妇》《高利贷者》《禁治产》等。(2)外省生活场景:《欧也妮·葛朗台》《古物陈列室》《幻灭》《老小姐》等。(3)巴黎生活场景:《纽沁根银行》《贝姨》《邦斯舅舅》《交际花盛衰记》等。(4)政治生活场景:《现

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作品一览表

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作品一览表 1.克雷洛夫ИванАндреевичКрылов(1769--1844): 别林斯基称它为“俄国唯一的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 《摩登小店》1807 喜剧 勇士伊利亚1808 神话剧 2. 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ндрее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 (1783-1852):继杰尔查文后成为俄国诗坛泰斗,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五月的早晨》 1797 诗歌 《黄昏》 1806 抒情诗哀歌 《柳德米拉》 1808 谣曲 《斯维特兰娜》 1813 故事诗 《捷昂与艾斯欣》 1815 谣曲 《十二睡美人》 1827 诗歌 3.里鮑耶陀夫Aleksandr Sergeyevich Griboyedov(1795.1—1829): 俄国剧作家。 《智慧的痛苦》 1824 喜剧 4.孔德拉季·费奥多洛维奇·雷列耶夫:Кондра?тийФёдоровичРыле?ев(1795.9-1826): 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革命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十二月党诗人中最著名的诗人。 《致宠臣》 1820 讽刺诗 《沉思》 1821-1823 诗歌 《伊凡·苏萨宁》 1823 诗歌 《公民》 1824-1825 政治抒情诗 《沃伊纳罗夫斯基》 1825 长诗

5.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ks Sergeyevich Pushkin (1799--1837): 俄国文学之父。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皇村回忆》 1814 诗歌 《致诗友》 1814 诗歌 《自由颂》 1817 诗歌 《致恰达耶夫》 1818 政治抒情诗 《乡村》 1819 诗歌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1820 叙事长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5 哲理意味诗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1825 爱情抒情诗 《黑桃皇后》 1833 中篇小说 《上尉的女儿》 1836 历史长篇小说 6.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 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Yanovski (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讽刺作家。 《汉斯·古谢加顿》 1829 长诗 《狄康卡近乡夜话》 1830 短篇小说 《三等弗拉基米尔勋章》 1835 喜剧 《彼得堡的故事》1835 中篇小说 《密尔格拉得》 1835 中篇小说 《钦差大臣》 1835 讽刺喜剧 《死魂灵》 1840 长篇小说 7.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 1811-1848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文学的幻想1834 论文 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 论文 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 论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