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蒋家王朝败退秘闻之一篇新闻引发的血案

蒋家王朝败退秘闻之一篇新闻引发的血案

蒋家王朝败退秘闻之一篇新闻引发的血案
蒋家王朝败退秘闻之一篇新闻引发的血案

蒋家王朝败退秘闻之一篇新闻引发的血案班级:会计145班姓名+学号:应楚琪23、陈丽君09、尧依萍14、王露07

蒋家王朝的败退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即将结束。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党败退,但蒋介石依然没有死心,他人觉得还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他一直坚持一句话:“坚持最后五分钟”,所以他仍然带领着国民党军队在负隅顽抗。

蒋介石之所以着急转移至台湾的原因是:辽宁战役、淮海战役的两次失利,成了最后压垮蒋介石的那根稻草,蒋介石意识到蒋家王朝即将崩塌破灭。国民党的军队实力也大大削弱,军队的忠诚度也成了问题,军队里几乎都是把钱看得最重,已经没有原来的气势了。整个国民党政府变得岌岌可危,人心惶惶。黄百韬自缢,黄维被捕,他们所带领的军队全军覆没。国民政府却还仍然在大肆宣扬:“大战告捷,连续歼灭共党数万人,剿匪指日可待”。这更让蒋介石清楚的了解到他所带领的国民党军队现在到底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也知道在大陆这边继续坚持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而乔治.维恩等一些外国记者一直与政府相悖的报道,让蒋介石早已怀恨在心,也奠定了之后的一系列的事件。

蒋介石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给自己找退路,转移的黄金也是他转移政权的保障。西昌、海南、台湾,从地图上看可以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战略上可以成为掎角之势,尽可能大的来承受共产党的冲击,也占据了中国的大半江山,可以与共产党分庭抗礼,再寻找机会进行反扑。而台湾将会是蒋介石最后的容身之所。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归国民政府。而在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10月21日,蒋介石就去了台湾并对此地非常满意。台湾,有台湾海峡为天险为屏障,又是个岛屿可以缩小范围,跟有利于对其掌控。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它足够单纯。没有共产党的势力,完全是国民党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蒋介石牢牢的握在手中,对其进行完全垄断。如失去了信仰,军队将领不听指挥,军队丧失了战斗意志,军队政治工作废驰,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战略战术上的失败,对于美援的依赖心理等等。然而,这些都是蒋介石或者国民党的单方认为,不足以堪其实质。若要真正分析成败,总结经验教训,还得从对手阵营入手。

根据《败因》一书可以得出启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 5.5倍,是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是共产党军队的3倍。就装备而言,国民党军队拥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战斗机、军舰、大炮、坦克。环顾亚洲,军力无出其右者。又接收了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大批轻重武器:68万多支步枪,1.8亿发子弹,6万余支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战车。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以上的装甲团。加之美国装备的36个美械师。与共产党军队小半加步枪相比,云泥之别。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占有各大城市,以及最富裕、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它的财政收入是清末及北洋时期的6倍以上。抗战时期它获得了10多亿美元的美国援助,解放战争获得40亿以上美元的援助。其综合力量纵向比较远强于历代政权,横向比较仅次于美、英、苏诸强国。可为什么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一败涂地,蒋介石政权被扫出大陆呢?个中缘由,太值得玩味;个中教训,太值得汲取。

那么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那我说,当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了,我觉得有以下4点:

1)蒋家四大家族垄断了工商业,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得罪了资产阶级工商业者。

2)没有对农民实施有利政策,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3)蒋某人欲独裁,在1946年颁布修改了宪法,总统独裁一切。

4)常年动乱,中国已经不希望有战争了。

基于以上,请大家铭记历史,不可再重蹈覆辙。大西南战役之后,蒋家王朝对大陆的统治基本终结了,曾经一个鼎盛的家族,随着历史的选择慢慢的走向了覆灭,这个结果都是蒋家自己一步一步的造成的,坚持了49年的蒋介石不得不放弃,时代都是慢慢的变迁的,不可能是从一而终的发展,对这些历史旧闻,大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顺应世界的选择,不会被淘汰掉。

第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精品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进行,包括北平谈判、将革命进行到底、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等基本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本课教学设计比较活泼,安排了三段纪录短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段历史,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以及向全国进军的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渡江战役不仅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通过对国共和谈的教学,培养学生把握事件的本质,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放纪录短片,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的基本概况。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后,战略时机的转变和北平谈判蒋介石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 xx谈判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法。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毛泽东《1949年新年献辞》中发出的气势豪迈的宣言,“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接着出示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的“求和”声明,提出保存国民党制定的“宪法”和国民党军队等。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蒋介石会出现一百八十度大逆转呢? 【讲授新课】

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司法所“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多么响亮,多么鲜明,这就是司法所全体党员的共同承诺。 司法所成立十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各项活动成果丰硕,让全区兄弟司法所刮目相看,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发展。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心与支持,靠的司法所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兢兢业业,靠的是全所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已经深深的植入了司法所每一名工作人员心中。如今的青龙湖司法所,按照“六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践行北京精神、弘扬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宗旨,贴近基层、贴近实际、按需服务的法制宣传活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的社会影响力。 “向我看齐”是我司法所对所有共产党员的要求。“党员向我看齐,群众向党员看齐”,每一名党员在胸前都挂上了党徽,主动向群众亮出党员身份,让我们再喊出“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口号,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团结一致,做好监督工作,监督工作依靠的是团队,而不仅是个人的力量,依靠的是所有的党员群

众,团结同志,团结群众,正是党的先进性的有力体现。只有团结一致,组成团队,才能把党员的先进性变成党支部的先进性;只有团结一致,团结群众,才能把党支部的先进性变成党的先进性。 勤奋工作,从我做起。时下各项工作任务繁忙,任务日趋艰巨,我所积极发挥基层司法所的职能和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为特殊案件当事人及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帮助,同时努力做好本地区非法律援助对象的公民与法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工作。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只有勤于工作,勤于思考,勤于发现问题,勤于解决问题,我们的任务才能圆满完成,我们才能不负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在这块红色的沃土上,从小就对伟大的党充满敬仰之情的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并熟记了许多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邱少云为了革命的胜利,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们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

八年级历史国民党政权的崩溃1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材内容:本课讲述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历史,再现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 一、课程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列举三大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决战的情况。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史实,并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正确计算南京国民政权存在的时间。 3、回顾解放战争以来的有关史实,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 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4、回顾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在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这一环节,要设置一系列问题并联系地图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时间、战略战术、指挥员、经过和作用;理解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利用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的片断,使学生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感悟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05021203 2012301224 宋嘉琦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在百度上搜索清朝灭亡的原因能得到以下结果: 1、政体落后,封建社会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2、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军事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 3、西方列强的入侵; 4、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5、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以上五条基本上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我个人认为: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对清朝灭亡的作用并不亚于以上五条, 讲这个话题,就要先从满汉民族矛盾讲起。从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83 年,收复台湾。在这几十年中,满汉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首先,清军攻城略地时,进行了很多残酷的屠城,除了“扬州十日”,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随后,清廷下令汉人改变传统的风俗,剃发易服,并镇压反抗民众,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此外,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大设文字狱,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尖锐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迥然不同于资产阶级改革派心中的“驱逐洋夷,振兴中华”。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口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满族仇视的绝不只是孙文一人,应该说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民族仇恨,延续二百余年没有断绝。 从清朝建立开始,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中国,清政府在不断增加汉族官员的比例。这种举动看似是与汉族地主阶级分享政权,本意是扩大统治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基础。这种分享是在维护汉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一层新的,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统治,加之国家财政要负担旗人的粮饷,其结果,必定是更加加重农民阶级的负担。因此,除了康乾盛世之外,清朝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拥护,著名的天地会运动延续两百余年直到清末还未断绝便是很好的证明。而且,清政府虽然用武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却无法淡化汉族的民族意识,以至于洪秀全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蓄发易服。 作为被统治者的农民,。自然不会对清朝产生什么好感,而清朝统治者竭力拉拢的那些汉族地主也并非都效忠朝廷。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早在清初,吴三桂就给满族统治者上了一课。当时清廷撤藩的原因,一是削弱地方势力,保持中央集权;二是裁减兵员,减少财政开支,并不是因为对汉将抱有成见。而吴三桂的讨清檄文却毫不客气,骂他们“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而更让满族统治者大跌眼镜的是:就连吴三桂这个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刽子手,进兵北伐时,也得到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明朝遗老的响应和支持。虽然他的起兵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地盘,争利益,但却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清的高潮。当时距清军入关不过三十年,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仇恨之深并不让人意外。但这次事件却给清朝统治着敲响了两百余年的警钟——连吴三桂这样帮我们打下半个天下的人都不可信,还有哪个汉人可信?正是基于这种

蒋家王朝的覆灭(浦城刘文兰)

《蒋家王朝的覆灭》说课 浦城临江中学刘文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6j地位和作用 《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是《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5课的内容。 在学习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被粉碎后,本课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取 得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相关史实。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 中国近代黑暗历程宣告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 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识记、理解、掌握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挺进大别山,上地改革;i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L渡江战役,国民政府 白覆灭。 *要求学生认识到: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政府的覆灭。 3、教学重点 OU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队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Q)。大战役的胜利。。的伟大胜利;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炼出。史意。 o)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覆灭。J 4、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主要分析解放战争第二年战争态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说教法 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为 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O)谈话法(问答法):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通 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 智力的目的。 (2)读书指导法。在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认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 读书习惯。 (3)多媒体演示法。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再现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美好享受;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即古人常说的“授之以渔”,针对本课特点

铭记党史——永远跟党走

铭记党史——永远跟党走 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2008年奥运会紧锣密鼓的筹备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我们提出了言行的指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八句话,但它精辟的概括了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 日月盈昃,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中祖国母亲已至花甲之年,儿孙满堂,日之华夏国运强盛,四海升平,犹如龙盘云海,日升中天看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响彻天际,一个充满喜悦和希翼的十月悄然而至,仿佛是在梦中:一位高大慈爱的花甲老人,穿过空旷寂寥的时空,步履轻盈地向我们缓缓走来,多磨的岁月已经将她磨砺出一副冷峻坚定、稳重和蔼的面容,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她——就是我们最伟大可爱的祖国! 有谁知道,这些欢声笑语的背后又承载着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穿透岁月层叠的雾岚,回首相顾9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曾经远远的走在世界的前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世”,这是杜甫对唐朝开元盛世的描绘;“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了保证这个过渡的顺利实现,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政治上使国家由君权主义的社会步入到民权主义的社会,即在彻底清除封建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民主的、统一的和民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国家政权,并使之沿着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对清政府来说,如果它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对其政治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就会较为顺利的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反之,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自身的统治出现全面的危机,并最终导致其垮台。事实上,清政府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现代化挑战,不仅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回应措施,相反,其政治统治却不断呈现出日趋衰败的迹象。 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特别是鸦片战争前的四、五十年间,农民起义的次数增多,斗争规模也在日益扩大,这些起义大大震撼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表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它的尽头。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不断增长,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但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因素并不是通过自身生产力的发展积累起来,而是由外国的殖民侵略带来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受到外部现代化挑战时所做出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在政治领域内,就不可能像原发现代化国家那样,拥有足够的时间,以使其政治的发展接受现代化因素,并逐步对其政治制度加以调整,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加上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本身固有的封闭、保守和僵化的没落属性,直接削弱了中国对现代化挑战做出积极而有效反应的能力。这样,政治衰败就必然会成为近代中国封建政治统治最显著的特征。 首先,政治结构本身的衰败。自19世纪初以来,清政府政治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向过分专制型集权的发展。而这种趋势的加强,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权力的纵向关系中,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室),从而导致省这一级的中层政权和县一级基层政权的萎缩,后来当地方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则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离心倾向。二是在中央政权内部,内朝的皇帝和亲信集团的权力在不断加强,而外朝内阁的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由于清政府权力运用的直接目标是获得下属和人民的臣服,而不是去积极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尽管权力在不断集中,政府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却并没有相应增强。特别是当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失去了久已存在的均衡之后,中央对社会的支配能力也就不断丧失了。 其次,从权力体系的运作来看,上述政治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明显的消极结果。权力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到19世纪中后期时,官员们玩忽职守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因为在动辄得咎的情况下,积极和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很容易给政敌们留下把柄。而在由互相牵制的罗网所形成的官员互相倾轧的官场风气中,防范政敌的倾轧不能不成为官员们的头等大事。由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实上成为官员们共同信奉的哲学。但是,虽不求有功,却不能不求升官晋爵,于是,粉饰太平、层层相助就成为普遍的为官之道。敷衍塞责和虚夸假报之风的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和统治国家的能力。 最后,19世纪中国的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趋广泛和严重。这种趋势在l8世纪即已开始。后来虽有嘉庆时代的改革,但腐败之风不仅没有根除,反而愈演愈烈。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内容提要】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捐纳制度、清朝灭亡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 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捐纳的开办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1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解决有关经费。清朝捐纳的开办,始于顺治,完备于康、雍、乾3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前后存在了200多年。 一、清朝捐纳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1、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广开捐例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捐例的开办主要是用于筹措西北用兵的战费和河工的经费。此外,由于人口膨胀,地主官僚子弟增多,而 3 年一度的乡会试录取名额有限,为了保持地主阶级内部的稳定,在科举考试之外,特另开捐纳途径,使相当一批地主阶级子弟能有一条获得一定官阶职衔的途径。当时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做,具有“补科目所不及”的作用。另外,在国家正常的赋税之外,另辟财源,还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即使在康乾那样经济繁荣的“盛世”,统治阶级 1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六年级上册品社第2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练习及答案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节来到嘉兴南湖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最终没有成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哪些背景? 答: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9年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有力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使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湘江评论》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都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重大作用。 6、1921年7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8号举行。会议进行到7月30日,因会议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7、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13人。这13人代表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8、中国共产党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旗上的镰刀象征. 农民阶级,旗上的斧头象征工人阶级。 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篇章。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拥有着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11、1927 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38岁。 12、中国共产党1921 年7 月1 日成立。(党的生日) 13、1921 年到1923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席卷全国。 14、1924 年到1927 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5、1927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建立人民军队。 16、1927 年到1929 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100 次武装起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 17、1934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长征,完成了行程两万五千里的英雄壮举。 18、1937 年到1945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19、1946 年到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指挥了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第二节追寻先辈的足迹 1、请简单叙述南昌起义。 答:1927年,周恩来秘密来到南昌,组织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8 月 1 日,由叶挺、刘伯承、贺龙、朱德等带领的各路起义军起义成功。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人民军队建立了。 2、请简单说说“八七”会议的内容。 答: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史称“八七”会议。 3、“八七”会议会后,毛泽东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遭受严重挫折。起义军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4、简单说一说井冈山会师。 答: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军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 5、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答: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连续四次打破蒋介石的军事“围剿”。由于党中央在错误路线的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后被迫突围,同时也为了北上抗日,进行长征。

1927:风云突变

1927:风云突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927:风云突变。《1927:风云突变》内容简介:1927年风云突变。 各种政治力量在这一年分化组合。大起大落。旧军阀如鲲鹏折翼。势力穷促。奉张北京政府气数已尽。北伐异变为一场新的混斗。新军阀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武汉汪精卫。风云突变南京蒋介石。上海西山会议派党争不休。争夺最高领导权。此时需要相互利用。则山盟海誓。肝胆相照;彼时欲排除异己。又破口大骂。兵戎相见。将军倒戈。翻云覆雨。文官变节。纵横捭阖。争相在1927年的历史舞台上演闹剧。 1927年的政治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蒋介石风头十足。麻烦也多。他既要“彻底铲共”。又要摆平各种军政势力。他深谙权变之术。但缺乏气度和远见。最终积小胜为大败。

毛泽东则在退却中开辟了一条转败为胜的道路。有言道。善于收拾败局的棋手。才是真正的棋坛高手;善于从败退中悟出取胜之道的将军。才是真正的帅才。善于退却。在退却中觅取转机。寻找取胜之道。这是毛泽东高人一着之处。 书名,1927:风云突变。出版社,学林出版社。页数,236页。开本,16。品牌,学林出版社。作者,郭太风。出版日期,xx年4月1日。语种,简体中文。ISBN,780668641X。 内容简介。《1927:风云突变》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序1927年是“显要”之年。 “关键”之年。各种政治力量在这一年分化组合。大起大落。北洋军阀趋于崩溃。北伐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内部斗争白热化。中共开始探索革命新道路。南京政府成立后。与武汉政府。奉张北京政府鼎足而三。演成新“三国演义”。奉系

高三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灭亡

一、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⑴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列强采用武力干涉已难以达到扼杀革命的目的。(根本) ②革命党人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且清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再支持清政府已没有意义,因此列强暂时“严守中立”。 ③客观上,“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深刻矛盾,难以组成联军侵华。 ⑵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⑶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和不“中立”的表现(或史实) ⑴原因:①革命损害了其在华利益。 ②担心对其宣战。 ⑵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⑷帝国主义为什么要重新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无力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帝国主义为什么选中了袁世凯? ①清政府无力镇压革命,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价值。 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新军。 ③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深得帝国主义赏识。 2、“南北议和”(请看书本84页倒数第四段) ★对“南北议和”的认识 ⑴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议和,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⑵南北和谈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下进行的。和谈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异常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⑶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算大功告成,孙中山此后也 (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部分答案

1、材一在中国封建社会材二秦始皇创帝制材三19世纪初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体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2)材料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且,从材料一、二可看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 (3)材料三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兴起并发展,19世纪英国的强大,从本质上说是制度的先进,使其能够适应资本经济的发展。 2、材一机器制造材二古今国势材三今日自强 :(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2)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3、材一我们对袁世凯材二由清政府材三各国分遣部队材四本国政府 .(1)保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经济、政治特权。(2)截留关税,从经济上制止革命的发展。(3)以武力威胁,保护列强在华利益。(4)干涉中国内政,制止革命进一步发展,对湖北军政府施加压力。(5)帝国主义干涉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4、材一陈独秀在材二李大钊在 、①指民主和科学。 ②“新纪元"指的是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新潮流"是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③材料一中陈独秀的政治主张还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材料二中李大钊的政治主张已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促使前后变化的国际因素是俄国十月革命。 5、材一当今光风气日升材二革命保皇材三孙中山在 (1)答 材料1体现了孙中山改良的思想 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材料2体现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主张推翻清政府 反对保皇。(2)答 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3)不准确。不是方法问题。俄国革命成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6、长征过草地,,, (1)红军长征过草地(2)a把全国人民和中华名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B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c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e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3)国军围堵、粮食弹药缺乏、环境极端恶劣、红军内部派系斗争 3、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不同点①政治主张: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4、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点 相同点:新旧三民主义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都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都以民权主义为核心,都以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和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其中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不同点:第一,民族主义:旧三民主义只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满清政府和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对造成民族危机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尤其是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具有积极而明显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对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来说,实在难能

近代史作业: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民族思想、科举制度与封建制度对清灭亡的影响 我们总是说,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分析历史时,我们总爱把历史讲成有着必然性的一种东西,片面的把一切东西归于必然;但殊不知,世界上还有蝴蝶效应这种东西。历史发展是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带着这种指导观点,我们去探寻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灭亡之路。 回顾漫漫的历史潮流,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存在的朝代,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清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清朝末年,清朝统治下的大清已经爆发种种与之不协调的声音,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种种反清斗争纷涌而起,清统治下的大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此时又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举入侵,封建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衅,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因此,在这种双重因素下,清朝的灭亡已是势在必行。正因如此,我们对清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就容易落入简单的分析封建制度的不可行性或单方面的分析朝代灭亡更替的原因的怪圈。正因为清朝这种特殊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以我之见,清朝灭亡的几个重要原因有: 少数民族的思想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由我国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而少数民族这个标签反映了重大的问题,使得清朝在统治之初不得不保持那种自以为是的为了统治需要的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努尔哈赤统一满族的过程伴随着每个统一过程中的血腥与臣服,并且少数民族的特殊地位使得清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这使得清统治在政策的实行以及法令的颁布方面,无一不注重着这种民族方面的延续。我们知道,清朝大兴的八股文是沿习了明朝时期已经盛行的八股文,而其趋势愈加严重。此时,我们不免有疑问,这项禁锢人们思想的制度——愚民的工具——尽管具有着统治者想要的种种属性,但其危害已经显现的情况下,如此聪慧的统治者们为何还要选择这种方式来加固他们的统治呢?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担心着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篡权因素时,对加深对人们思想控制的需要自然远远大于明朝,它需要不断愚化人们的思想使得统治更有利。当然,这种民族的危机感并不仅仅表现在八股文等思想控制的工具上。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夺权,最初对汉臣并不信任。虽然之后的皇帝大肆宣言“满汉一家”的政策,但实则,汉臣没有实权却要尽心效力。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以至于两地通商的严格管理甚至于禁止,担心沿海地区与外国人联合反清,不得不说是这种民族的原因在作祟。这种民族的原因是潜在的使清朝统治的覆灭,封建制度不复存在的一种潜在原因。我把这个原因列为第一个正是如此,虽然这种影响甚微,但却渗透却非常之广,着实是影响清朝统治的重要因素。其实历代学者分析清朝灭亡的原因时,我并未见到这一民族原因,但其实是,作为这一种事实一直都存在着影响,却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的决断,甚者是满族有识之士的判断。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民族因素对清朝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忧患意识曾经为维护清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科举制度的使用与废除。 清朝的科举制应该说继续沿承了明朝的政治压迫的趋势,八股文的态势愈演愈烈。科举制在中国沿承一千三百余年,对封建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才选拔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后,社会便处于一种退步的状态。科举制度已经把整个社会的方向从吸引人才变为了培养程朱理学的拥护者。清朝的科举制逐渐变成了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愚民的工具。当英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使得在明朝还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其中

三大战役

课题:三大战役 ——战略大决战 教师:梁爱君 【教学目标】:1.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 3.分析和总结蒋家王朝覆灭的原因 4.理解渡江战役的重大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知识梳理】 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概况:1.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自主预习】: 一.三大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年9月到1949年月 。 二: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 2.经过: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3.结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年月日,解 放。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影响: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退往。

【教师讲解】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二:学生交流,纠正完善。 三.教师讲解,难点突破(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 (1)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辽沈战役组)?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4《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组) (3)平津战役组:中共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平津战役组) (4)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渡江战役组) (5)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每个小组都要完成)

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金融学院 国际货币12 2012310346 如果一座建筑物在暴风雨中倒塌了,那它倒塌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科学的回答是首先将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其次对风暴的强度做出仔细的观察。如果发现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已经腐坏,人们就必须仔细掂量,倘若没有暴风雨,它是否就不会倒塌。然而,事实是暴风雨已经来过了,建筑物已经倒塌了,那么,可以说暴风雨是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吗? 历史的大事件如火山的突然喷发,在人们惊叹于这种瞬间爆发的力量之美时,研究者或许更应该细致的考察其历史地层下的暗流涌动。同理,我们在考察清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也必须对清末的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思想文化潮流进行重新审视,而不应简单地将清朝的覆亡归因于种族专制、腐朽无能之类的皮相之说。 我们先从表层来剖析清政府灭亡的原因,即分析清政府灭亡的直接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近代列强的入侵。在与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损耗国库,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疾苦,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战胜过。又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财产大量外流,国库空虚,发展无力,民不聊生。 其次还有清末为了实行新政,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新政实施中,北洋军阀趁机崛起,同时也加强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因此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最终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积压过重,一触即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那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政治上,清王朝封建专制,黑暗腐朽。首先是吏治败坏,社会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当时的大小官僚都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多是“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以外,不知人才为何物”。乾隆后期军机大臣和珅就是有名的大贪官。举一个

湖北郧阳朱氏家族族谱文字资料

序言 创世祖朱璣,自1445(明正统九年)年出任郧阳府儒学训导兼郧县正堂主事,距今557年。半个世纪前,朱玉泗一家告别故居南昌朱巷,陪朱璣赴任,来到鄂西北重镇郧城。从此,宣孔孟的传统民风,理民事为求富甲一方,我先祖朱璣将毕生献给了鄂西北。 朱璣去世后安葬于汉水之南的天马山上。他的子孙,祭祀了老祖宗后,沿汉江南岸,进鹰趴沟,过黄家坪,抵沙洲,过观沟,达后槽,去兰家岗,越茅坪,去马蹄沟……拓荒种地,养蚕植桔,在柳陂、茶点的山前河畔,撒下赣江带来的种子。 从此,南昌朱巷一家人,在这里生根开花,繁衍生息。他们自食其力的过着平静而艰苦的日子,又把自己辛勤培育的优秀儿女,送往大江南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默默的做出了真诚的奉献。 当您见到这本族谱的时候,请记住那些为南昌朱氏一家鄂西北500年繁衍编谱,续写的先辈们。他们是:朱孟祥、朱和融、朱尚邦、朱楚邦、朱延选、朱宗健、朱尔琛、朱思泰、思义、思璜、思生、思荣、思隆、兴邦、兴朝。 从朱思泰续写的咸丰十年(即1861年),到1961年这100年,是中国近代发生天翻地覆的100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抗日战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诞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这一百年的前80年,又是中国各种旧势力不愿意推出历史主宰地位的舞台,拼命挣扎的岁月。土匪、兵痞,战乱和各种灾害,成年累

月的盘旋在鄂西北。这块鄂川豫陕四省交错并不富裕的土地上。朱氏家族也像许多人一样,许多家庭毁于战乱;有的被抓丁,有的被抢劫,有的只能逃离…… 1986年,在相隔126年没有人续写的情况下,朱天学依据他父亲朱集钧在土改中偷偷保存下来的一本家谱手抄本为唯一依据,约集朱天发、朱友芳、朱集瑞、朱天吉等25人,开始了时间跨度最长、社会变动最大、意识形态领域还不怎么宽松的情况下,做了一次难度太大的族谱续写,并刻印装订成册。 1999年族谱续写是从“再续宗派40字”开始的。实际做了三件事,跨1999、2001、2002三个年头历时近两年。这三件事是(1)寻祖宗墓碑(2)全面统计朱姓人口汇编造册(3)确定再续我族派40字。 朱集香、朱天春、天顺、天贵、天义、朱银芳、进芳、友芳、芳明灯发起并完成了《再续朱氏宗派40字》初稿。 朱天兴、朱天义等人的努力,找到丢失41年的两块老祖宗墓碑,接着在族人中摩描、刻石,在这年清明节前将老祖宗新墓碑重立在天马山上。 朱集香牵头朱姓人口的统计造册工作。郧城的朱芳虎,十堰的朱泽芳,观汤的朱芳明、朱联芳、朱德清,马蹄沟的朱芳显,梁家湾的朱芳禄,黄家坪的朱芳科,柳陂东街(原后槽)的朱天银,老营沟的朱德茂,下寺的朱德福,大垭的朱集祥,魇沟的朱芳林,菜园的朱文芳,南沟的朱同芳……在这些朱家几辈人的两年努力下,力所能及的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为什么清朝向西方学习不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 清朝灭亡原因分析 (1)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 1.1社会矛盾 (1) 1.2外来国家的入侵 (2) 二、向西方学习不能救清朝灭亡的原因 (2) 2.1失去了学习的最佳机会 (3) 2.2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与忧虑 (3) 2.3历史留下的问题无法改变..... (3) 2.4美好未来 (4) 一、晚清向西方学习的原因 1.1社会矛盾 清朝进入后期土地的高度集中并且清代封建地主阶级也对农民剥削的加强,农民生活越发困难,土地的大量掠夺,残酷的地租都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活越发难以维持。满族贵族不仅在入关之初大量圈占土地,更是仗其权势使命抢占田地。其它各大官僚也和地主一般使命的抢夺土地。农民纷纷破产,只能为地主们打工,生活更是悲惨。清贵族对农民征收高昂残酷的地租,其货币地租虽有发展,但是还是以实地租为主。这制度分成租制的削剥率,一般都在收获量的百分之50以上,定额租的租额是按分成租制的最大租额确定的,所以这种定额租地制度同样是残酷的,它规定的租额每亩大多都在一石左右,但是有些高者达二石以上。 除租地之外,还有许多利用各种借口的额外剥削不仅如勒索“冬牲钱”、“轿钱”,逢年过节还要索取“送节钱”,嫁女还要送“出村礼”,甚至连佃户家里死人也要交“断气钱”,有时还要服各种无偿劳役。繁重的赋役制度清朝封建政府与贵族对农民进行的赋税剥削,也越来越重大。清初赋役,是按照明朝万历年间钱粮则例和旧额,经过审核,基本上按一棵树的办法,不仅将正、杂、本、折钱粮,而且开列易知由单,汇总统一征收。所以“陋规”已成为官吏合法的贪污的途径。 清代时期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日益腐朽,各种大小官僚相互勾结,相互包庇,官官相卫,贪污腐败,无所不为,相互贿赂。和珅就是一个典型。他当政二十余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所以当时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整个官场中更是上行下效,相互庇护。下级官吏贿赂上级高管以作为其靠山,上级对其睁只眼闭一只眼,是官场上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