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语文复习检测有效性研究

高三语文复习检测有效性研究

高三语文复习检测有效性研究
高三语文复习检测有效性研究

高三语文复习检测有效性研究

望江县教研室

【内容提要】复习检测是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出题内容过密,紧张检测、试题东拼西凑,机械检测、出题忽略考纲,无效检测等原因,导致考试泛滥成灾,“模拟”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依据定量控制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诊断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对症下药,改变检测方式,采用专题专测与综合检测双轨并行;精整检测内容,做到精改题库与原创试题多样组合;关注检测结果,让查漏补缺与分层发展融会贯通,使高三复习检测精投入,高效能。

【关键词】复习检测效能

现状把脉

■内容过密,紧张检测

高考语文150分钟,但是时间安排也相对紧张,为了训练学生的速度,在平时语文复习检测的过程中,检测试题会有意增加,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但在求速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忽略了求质。

如果将检测内容刻意安排得非常多,在相对时间内,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亦或厌烦情绪,这会让学生赶着时间写答案,而不会仔细审题,同时忽略了思维过程,这样的做法等于不穿盔甲去战场和人“裸拼”。

在不合理的时间压力下检测,无法模拟出仿真考试的效果,学生实力得不到体现,在检测中随时会出现崩盘。那么,任何平时训练的方法技巧很可能会因为内容与时间的不协调而施展不出来,必然导致检测分数的不出色,或者即使检测多次,分数依旧反复不提高的结果。

■东拼西凑,机械检测

由于高三语文复习检测是一种诊断性的检测,目的在于检查学生专题复习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检测试卷编制要科学、合理、准确。

那么,检测内容应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并依据测试时间,精选部分内容用于测试,则能更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面对庞大的知识复习体系,拥有了众多的辅导材料,而网络技术的发达,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高考辅助材料,我们往往对这么多的资料爱不释手,却不知如何选择。

因此,在编排检测试卷的时候,没有关注检测卷的效度,只是随便选取五六套高考真题或模

拟题试卷,东选几题西凑几题,形成了一张新的检测卷。这样的试卷,没有考虑试题是否能够反映不同学生的目标层次,是否能够测验到所需测量的东西,许多试题的编排,目标不明,考查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重复现象,那么学生只是在进行机械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相似的题型可能在反复操练,相反,一些新题型或者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却未能得到及时的检测。

■忽略考纲,无效检测

高三语文复习检测应该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题型,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检测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检测的关键性内容。

2009年起,安徽省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语文试卷的形式由以前客观和主观题两部分转变为第Ⅰ卷“阅读题66分”和第Ⅱ卷“表达题84分”两个部分,并且主观题的比重逐年增多。教材内容为人教课标版,考试大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教师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精研考纲,没有深入研究题型的转变,没有挖透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延续十几年的高三复习检测的方法,甚至一叶障目,认为任何形式或内容的改变,只是高考语文为了适应新时代而搞得“噱头”,实则“换汤不换药,老瓶新装”而已。

因此,在高三语文复习检测试题的选编过程中,往往不注意以考纲为标准,不以考查高考重点内容为关键的原则,而是以自己出题方便为准则,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检测的效度。

可见,在检测的过程中,大量过分简单的题目,会误导学生以为高考是如此的简单,而放弃了踏实的学风,只能换来高考的“滑铁卢”;相反,大量的偏题、难题,会让学生越做越没有信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而选择了放弃,使学生在高考那一刻悔恨不已。这样的检测内容都是无效的,只是在浪费师生高三宝贵的时间。

病理透视

高三复习是一场持久战,教师系统讲授着各专题理论知识,学生默读着复习资料,死记着名句名篇和作文材料。在这紧张的复习过程中,为了检测学习是否有效果,往往让考试泛滥成灾,“模拟”劳而无功。

方法规律讲了一大套,学生上课听得头头是道,检测时只需对号入座、机械搬用就可以了。但是一碰到检测,再多的方法和再好的规律,似乎都用不上了。而过多的检测,只能使学生对检测的态度变得麻木和无所谓,检测时感情淡漠、思维迟钝,效率低下。

因为次数过多使学生脑力不堪重负,而自行降低了对思维、速度、技巧方面的要求,于是模拟考试失了“模拟训练”的功能,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由练习课,一旦走入考场不可避免地陷入思维速度、灵活性无法适应考题要求的巨大恐慌。

可见,过多的检测,让学生和老师都陷入了困境,产生了“高投入,低效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保证高三语文检测的密度、信度和效度,就必须本着科学、严密、规范的宗旨,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定量控制原则

高考试题是做不完的,如果高三一直进行题海战术式的检测,只能让学生“望卷兴叹”“望卷生厌”。因此,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检测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定量控制的原则。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充分考虑检测时间,来安排检测的容量,并根据复习重难点来安排检测的题型。让学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有效检测该段时间复习掌握的情况,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

■整体性原则

检测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整体性。由于任何知识都有其完整的体系,其中每一个专题,也有其完整的体系。那么,在复习检测过程中,我们也要依据检测内容的体系,来合理安排试题,让检测内容与课堂复习的重难点一脉相承。二是对象的整体性。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检测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不能过度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编排的部分试题,面向整体学生,特别是让学习后进生感到“原来只要我努力了,很多题目我也会做的。”

■层次性原则

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因此检测内容必然考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安徽省的语文高考要求学生拥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这六种逐层递增的能力。这六种能力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前者能力是后者能力的基础,后者能力是前者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复习检测的过程中,要合理优化编排各个层次,关注学生能力的变更,真正做到在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着重检测学生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

■诊断性原则

人们常说“因材施教”,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跟着学生的情况亦步亦趋,而是让学生跟着我们或快跑或慢走。如果依据诊断性原则,在每次复习专题开始之前,进行诊断性地复习检测,往往会发现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了,哪些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这对后续的复习计划更有效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让我们真正立足于不同班级的学情,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去制定复习策略,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展性原则

语文复习检测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系统中的优势与不足,自此基础上,和老师共同交流,老师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检测的结果,反思该段时间的复习教学的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复习教学的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

■创新性原则

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结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并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年年都会出现新型的考题,并与社会现实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复习检测的过程中,如能发挥创新意识,仿造经典习题的形式,结合时政,自编新题,让学生在复习检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面对高考试题中,千变万化的新题型,必能处乱不惊,沉着应对。

对症下药

尽管高三语文复习检测的方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还是摸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紧供参考。

■聚焦检测方式:专题专测与综合检测双轨并行

高三语文复习面广量大,时间紧,要求高。零打碎敲,或考前突击复习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想要提高复习的成效,就要做到合理安排,先后有序,张弛有度,主次有别,检测有效。那么,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复习的三轮操作时间:

第一阶段至三月中旬为第一轮复习期。

第二阶段至五月中旬为第二轮复习期。

第三阶段至高考前为第三轮复习期。

在此三个阶段,要用不同的检测方式来检查复习的成效。

1、化整为零:专题专测为主,专题综测为辅

高三语文的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体可以分为字音字形、成语、语病、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古诗文背诵、现代文阅读(散文、小说、一般论述文)、语言表达应用、作文这几个板块。对每一轮的专题复习,必须要通过检测的方法来考察我们的复习是否行之有效,在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检测过程中的一些策略。

(1)专题专测:各个击破,优化整合

每个复习专题里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巩固掌握,专题专测,并不一定只能在一个专题结束后才进行检测,也并不一定要以试卷的形式才能检测。

每一个专题,都包含了很多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模式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但点头并不一定代表学生真的已经掌理解。因此课后,可以改编或精选相关的习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检测其是否真正掌握。

每一专题结束后,面对众多的知识点,在检测的过程中,要关注专题的系统性,又要立足于重难点,优化整合,精选试题。在检测中,一半的试题可以是复习中的原题或改编题型,另一半是相关知识点的新题选编,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专题复习的成效,又让学生拥有拓展新知的能力,从而把复习落实到实处。

(2)专题综测:知识互融,提升能力

在综合复习的时候,常会有学生问我们这样的问题:明明专题复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为什么一碰到综合试卷,就不会做了,或者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

究其原因,语文复习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但在专题复习的时候,我们往往只关注了专题检测,而忽视了整体检测。思维模式的单一性,让面对综合试卷,脑中所构建的复杂的知识系统完全瘫痪,不知该如何运用。

因此,在每一专题结束的时候,可以出一张综合检测卷,但不同于高考仿真卷,适度增加专题复习内容的比例。

检测内容表

这是在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后的一张随堂检测试卷的内容,诗歌鉴赏专题时间比较长,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忘记巩固其他知识点,通过本次检测,让学生树立综合复习的意识,对于基础知识和课内知识重于平时积累、反复巩固,不会因为进行其他专题的复习而有所忽略。

这样的检测方式,能提升综合检测的能力,也能检测专题复习的成效,又能诊断出学生其他知识点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下一专题的有效复习。

2、化零为整:综合检测为主,专题查漏为辅

通过系统的专题复习后,在二轮复习中,要依据考纲,对每个知识点逐个定位,揭示内在本质联系,归类整理,连点成线,由线再组成知识网络,形成立体化知能体系。通过综合检测,让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综合检测主次分明,点面结合,抓住重点,掌握主动权,挖深课内知识,延伸社会现象,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检测学生知识点运用的技能,变静态为动态,变知识为能力,使知识由“死”变“活”。

考点明细表

在综合检测的过程中,依据这张考点明细,能很快了解检测试卷所检测的考点,发现试题的知识点分布情况,让学生也有一个综合知识体系的感知,进而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

因此,通过综合检测,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应试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能准确判断学生的复习水平和发展需要,发现班级整体和个体的薄弱环节,对此进行强化复习,通过专题检测的方式,再度检验掌握的情况。

3、个性突围:重点突破为主,仿真检测为辅

最后一轮复习,既是前两轮复习的延续、提高,又是对以前复习质量的检验过程。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少同学,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使自己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这一阶段的复习检测以重点突破为主,仿真检测为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检测内容难度适中,二是检测数量适宜。

最后一阶段是高考成败的关键期,过浅的练习不利于师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过深的难度不仅超出高考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检测中,依据每个班级不同的情况,保持检测难度的适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习信心,使学生能够思索、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高效复习活动。

通过一两张仿真卷的检测,让学生保持做综合卷的感觉,同时关注仿真试卷的难易度,有意地调整检测卷的深度与密度,则能有效地增强学生成功体验,带着这份成功体验去参加高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聚焦检测内容:精改题库与原创试题多样组合

1、关注真题,精改题库

人们一直在倡导高三复习要避免“题海战术”,但实际上,为了检测的复习教学是否有效,往往今天一套检测题,明天一套检测题,而其中的很多试题稂莠不齐,这让学生对检测产生了麻木的心理,认为语文考试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了,成绩就上去了,运气不好,成绩就落下来了,把希望寄托于检测过程中的“超常发挥”。

在高三语文复习检测中,要立足于高考真题,深入研读真题,依据历年真题内容,进行纵向比较,寻找到它们的联系性;依据同年各地真题内容,进行横向归纳,探寻到它们的相似性,以此来探求高考真谛,分析高考出题的要义。

以高考真题为依托,来精选题库的内容,甚至对题目进行一定的改编,检测试题紧密联系高考热点,与时俱进,往往能使检测内容更加精炼,更有成效。这就能让学生感到试题检测有例可循,有法可依,在检测中拥有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复习语文的动力就会增加,复习也会更有方向和针对性。

2、精研考纲,原创试题

精研考纲,能够提高备考复习的效率,更是在高三单复习检测中命题的指南针。依据考纲,

精研其内蕴精神,我们能够在复习检测中,精选一些试题,甚至原创试题。通过检测,找出答题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掌握答题的技能,控制答题的时间,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提高答题的能力。

安徽省的语文考试大纲,每年都有微小的变化,这些变化之处,往往是分数的空白点、增长点。我们能够依托考纲,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尝试着原创试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时,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使高考试题与课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高考真题来看,每份试卷75%左右的知识点、能力点来源于书本,而任何一个考点知识的疏漏都会给答题带来障碍或直接造成错误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能理清考纲中的“考点”,回归到课文,对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对遗漏环节进行弥补完善,在复习检测中,挖深课文内涵,延伸出新的试题,必能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聚焦检测结果:查漏补缺与分层发展融会贯通

1、查漏补缺,激发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高三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任教高三的语文教师,就连许多家长也认为, 在高三阶段需要大量的强化与巩固检测。高三阶段是最紧要的阶段, 不苦不行。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 高三语文教师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罗列”, 大量的习题检测可以强化学生对应试考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反复机械训练来强化掌握,是许多高三教师常用的手段。

细究这种复习检测的方法,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与操作性。一味地增加检测、考试的频率与难度系数,并不能够使复习成效得到明显提升,学生根本无法对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与运用,还会感到身心疲惫。

复习检测的目的,并不是一味的责难“学生为什么做了这么多遍,还会遗忘?”而是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复习检测后,针对考点,师生分别进行检测分析,能够较清晰的明了教与学的过程中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对学生的优势积极鼓励,激发其复习的热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激励学生主动复习。

如:某校二模后,教师根据试卷的检测,对班级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诊断。

教师检测诊断表

教师:学科:语文考试性质: 二模

教师在对检测结果做了整体的分析后,学生也要对检测结果做自我的分析。弄清自己失分的原因是因为粗心大意还是知识点不够巩固,通过填写自我分析、诊断的表格,进行量化分析,以修正下阶段的复习计划,掌握复习的主动权。

如2011年某校二模学生自我分析表的的表格部分:

学生自我分析表

学生: XX 考试性质: 某校二模(单元考、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

通过监控复习检测的结果,能让教师摒弃题海战术,取而代之的是高效、针对性强的检测复习,做到数量适当,简单重复的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下,可该尽量删减,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让其有效巩固与消化吸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查漏补缺,从而使其得到成功的满足,使学生主动复习、积极复习,提高复习的成效。

2、分层发展,点燃复习信心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了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观点。学生本身具有不同智能结构和认知方式。孔子也提出认为我们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同样,我们在高三复习检测中,也要关注到分层检测。

“一刀切”的检测方式,往往会让很多学习后进生望而却步,认为自己没有复习提升的空间,从而选择放弃;使不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认为检测内容过于简单而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已经复习到位,而不愿再把时间放在语文上,转攻数理化,进而导致高考的失利。

如果教师在复习检测中,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检测内容有针对性地使每位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这能让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复习目标,重新点燃复习的信心。

为此,在复习检测中,教师可以使用A卷和B卷。A卷的题目简单些,是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出的。B卷的题目难度大一些;是为了满足那些学习上有潜力的学生的需要。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点燃复习的信心。

同时,对于检测的结果,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答题的具体请况,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每个学生对试题的自我看法,让教师能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分层辅导,促成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

师生互动式记录表

这是一张师生互动的记录表,面对检测试卷的错题,师生平等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检测卷,而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对错题进行分类选择,有些过难题目选择放弃,对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错题或有能力把握的知识点,通过老师面批和及时温故的方式,使自己真正掌握。

分层发展,不仅关注于检测学生内容上,也关注于检测结果的讲评上。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通过分层发展的方式,能让高三因为检测而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稳定心态,更能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自身心理的承受力和学习能力的高低,更有效的安排复习体系,巩固复习内容,从而信心满满地走入高考试场,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满分答卷。

2018-2019高三语文模拟检测二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检测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布依族民居 三山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7届上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新的奋斗,新的希望。为了科学有效地搞好语文复习工作,特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本年度,我带高三一、二两个班的语文课。三一班共61个学生,其中有9个插班的往届生。他们基础可以,但欠缺语文素养和创新意识。要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刻苦的训练和严谨的授课。二班共67个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加强基础是当务之急。 为了六中14年的高考,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特精心拟定如下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总体基础差、底子薄,主要表现在: 1、对课内必修课文内容生疏; 2、书面表达能力较差,主观题作答及作文中多错别字和病句; 3、书写不公整、不规范; 4、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所以,复习过程中,应立足学生实际,抓基础,抓落实,进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学期当系统复习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的有关知识及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背诵。这其中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识记现代汉语字形,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语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还要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有关内容。全面复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为应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措施和方法 1、向45分钟要质量。 1)使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备课要大量参考多种资料,力求知识的新、全、准。 3)上课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启发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掌握原理。坚决反对满堂灌,填鸭式。 4)多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奖勤罚懒,在比赛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2、多布置作业,及时收交,及时批阅。多鼓励学生,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3、作文要提倡学生多做老师粗改,多肯定学生的长处。 4、注意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热情。 5、还要适当布置口头作业,及时抽查。 6、讲评高考模拟试卷,一定要注意讲清思路,教给学生方法。特别是教给他们解读现代文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突破 1、选好配套资料,以考点为专题组织教学内容。 2、以明确集中的复习目标来安排教学,以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 3、要根据复习课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上好每一节课。 ①知识复习课。 各种命题角度典型实例导入→归纳知识要点、弄清高考命题角度→典型例题训练→评讲点拨解题思路、归纳做题方法→迁移训练(包括高考试题未出现的命题角度试题)。 ②阅读鉴赏复习课。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文后试题)→上课第一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全文和各个局部写了什么,文章思路和结构,文章重点和特点)→上课第二环节进入答题,进行答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方法策略 语文总复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复习的效率,这是十分重要的。现就语文复习的方法和策略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强化目标意识,使复习具有导向性。 语文总复习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明,就会方向不明,产生随意性、盲目性、主观性,因此,要搞好语文总复习,首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 1、制定复习目标的依据。 平时的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而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教学目标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这是因为《教学大纲》解决的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目的在于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毕业水平,而《考试说明》解决的是高考“考什么”和“怎样考”的问题。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高校选择合格的新生,所以高考又是衔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考试。《考试说明》正是根据高考的特点,从五个部分,37项内容规定了语文高考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目标。这37项能力目标就是制定复习目标的依据。 2、制定复习目标的方法、要求。 ①制定复习目标的方法:复习目标的制定可从终极目标出发,根据复习阶段的不同,制定出中程目标,然后分解成为即时目标,最后围绕即时目标开展复习活动和进行复习评价。例如:在进行专题纵向复习时可按《考试说明》37项内容的顺序制定专题中程目标,然后按知识点分解成若干即时目标,在课堂上进行复习训练、落实。 ②制定复习目标的要求。复习目标、复习活动、复习评价是复习的三要素,而复习目标居于首位,它直接关系到复习的目的。它应具备下列要求:目标要有明晰性。制定目标时,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专题,每一节课,每一项复习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目标要有可行性。制定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切实可行,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要求,防止目标过高或过低。过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底容易掩盖矛盾,使学生产生自满骄傲心理。 目标要有集中性。制定目标时,不可贪多,要集中,一堂课要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争取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目标要有连续性。制定目标时,要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和能力的联系性,有计划有序列地制定目标,以形成知识和能力的链条,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目标要有针对性。制定目标时,一要针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种能力要求,二要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三要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目标要具有可量性。复习目标的制定要便于评估量化和控制,便于在复习过程中进行矫正和反馈。 二、强化计划意识,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有计划。语文总复习的计划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按照课本单元的编排顺序进行复习(一般称横的复习),一单元一检测。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使课本知识系统化,第二阶段按照《考试说明》的37项能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现实主电视剧创作是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每一个历史阶段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也赢得了属于自身和电视剧史的辉煌荣光。其在创作上经历的曲折、呈现的症结也为今天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启示。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整体环境,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获得了很大改观。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下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首推表现中国城乡改革大潮的作品,它们承继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题材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如《鸡毛飞上天》等。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纪实题材的电视剧如《黄大年》《太行赤子》都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胜,向观众展现了主旋律创作的新意及其丰富性。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强势回归,也是适应受众需求、自我调整的必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涉案剧及其子类型的开拓上。如刑侦题材剧《湄公河大案》等。而近年来,家庭伦理剧、都市情感剧紧扣社会热点,也出现了一批上乘之作。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在典型人物塑造之外,成长型人物、“尖形人物”等大量出现,这些人物类型有着各自的审美价值。但性格特质最为丰富的还是典型人物形象,它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追求与表现。 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有的国产医疗剧因过于偏重情感表现成医生的“情感创痛记忆”,而淡化了医疗剧本应具有的职业伦理思考及社会意义。都市情感剧向来扣紧社会热点话题,但有的却总是将社会问题置换为情感纠葛,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格局。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那么,“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失真”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着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最后,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现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值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女性独立意识造化、耽于梦想、缺乏理想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完整版)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 (1 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 (1 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 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 (2 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2 分) 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每点 1分。答出四点给5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0.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1点3分,任意两点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9. (5分)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慧悲凉之情。以壮景写袁情。(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共5分) 10. (6分)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每点2分,共6分)11. (8 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3分) A.不甘庸碌,不墨守成规,不畏挫.(cuō)折,以全部精力和才情奔向既定目标,赴汤蹈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与激荡在他内心的狷(juàn)介不羁之气为多么一致。 B.“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彤.(dān)云密布,朔.(shuò)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也许,《水浒传》中最美丽传情的文字就为雪了。 C.“历史”并非噱(xué)头,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依托,一旦历史印记被急功近利的行为粗暴抹.(mǒ)去,“文化”气息将荡然无存,“名城”必然岌岌可危。 D.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拥抱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灿烂和澄.(chéng)净都会水驻心中,即便身形赢.(léi)弱,也会因内心的丰盈而精神焕发、神采熠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该节目 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 ....地 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 ..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 了大量粉丝。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乙】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据此,不少业内人土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丙】有导演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传达“硬知识”并不需要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 而.为.需要借鉴娱乐节目,找到大众喜闻乐见 ....的形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为(3分) A.妮妮道来B.演绎C.而为D.喜闻乐见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为(2分)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导语: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一年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教案教师.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诗词鉴赏 第一课时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一、考纲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一种最为常见的题型。诗歌鉴赏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 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与赏析、意象的赏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赏析等。 从命题形式上看,考查的试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概括景物特征、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比较两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二、知识归纳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或物。 人物形象分析 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景物形象分析 1、概括景物特征 2、赏析景物形象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例题剖析及方法指导 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 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6分) (1)、答案: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分析景物形象方法指导 1、概括景物特征 2、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3、注重想象,补充空白 4、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

2020高考备考:高三语文复习策略大全(3)

2020高考备考:高三语文复习策略大全(3) 首先,从小处着手。现在话题作文一统江湖,本身范围比较大。 一些学生在拟题时不切实际,所拟之题十分空泛,如“论人生”“论 教育”,结果文章内容空洞,毫无真情实感,与近两年来高考作文强 调自我、学做真人、张扬个性的主题格格不入。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无 不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要为人而文,以人为本,不要矫情做作。考 生应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事件入手,才能做到情真 意切,切忌说大话,空话和废话。我想明年的高考作文,应给考生留 下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应更注意以人为本、强调张扬个性,这有可 能借鉴外国的高考作文。 其次,要善于联想。写作离不开联想与想象,但却讲究想象得法,不要凭空想象。作文题目总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所以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而是在作文命题范围内实行想象。联想在写作中也有 着重要的作用。联想可托物运思,由此及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开拓意境。写作时通过联想,才能打开思路,行笔千言,通过类比, 比喻、形似等各种联想使平时积累的材料,源源持续地涌现出来。生 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新鲜材料可供积累,无论是街谈巷议,还是小说、 新闻、歌曲都可成为积累的素材和联想的对象。课堂中的学习材料就 更可被用于唤起你的联想了。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 联想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怆,岳飞“踏破 贺兰山缺”的豪迈,文天祥“人生知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壮怀,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品格,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多实行这 样的联想,对作文材料的积累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注意行文的点面结合。 议论文的写作不但要注意面,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我”的看法, 即“点”。把“我”摆进去,说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丧失自 己的观点。在倡导张扬个性的今天,写出属于“我”自己的文章才是 好的文章,如果安于一种模式,那是很可悲的。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②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 ③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④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要嵌入到物理实体之中,通过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与后台具有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相连,通过“软件定义”来实现灵活的功能配置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摘编自梅宏《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人民日报》2018.12.02)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髙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点:1、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察。2、文化内涵日益增强。3、主观题所占分值比例逐年增加,客观题逐年减少。4、作文命题稳中有变。鉴于此,我们做到了如下几点。 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有主有次,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相结合。鉴于高考语文命题重主观的趋向越来越明朗。我们在复习专题时,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把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即把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的专题复习等专题复习穿插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专题复习的枯燥记忆,又保证了学生不间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有积有发,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和作文训练相结合。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至少每两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作文训练也可以和模拟考试同时进行)比如,第一次作文专门训练基础等级的“符合题意”。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符合文体要求”。这样第一轮复习结束,(一般应在3月份)学生应该能够对高考作文的各项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管作文题目如何出,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手里有粮,心中不慌4.专题知识点的复习和阅读相结合。高三年级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科老师都拼命的挤占时间,很多学生都主管地给各科复习排座次,语文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弱势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也忽视了阅读教学,更谈不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语文课面目可僧,极大的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三年级复习课尤其如此。所以高三语文复习恢复阅读课,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成绩,只会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这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 语文知识的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相结合。语文应试素质和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这两点更加重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对初入高三的学生便开始周期性的高考模拟训练,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有益的 二、二轮复习的策略 经过高三上学期的学习,语文学科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从寒假到一模就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整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错误要归类,题目题型要归类,答题步骤要规范,作文构思要常练;高效利用课堂,合理安排课下,做到课堂跟着老师走,课下自主查缺补策略一:老师的准备策略 查漏补缺,明确目标 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弜环节集中攻克。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査,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学生的薄弜项。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具体方法是:回忆所讲,回想所做,明白要求,清楚要诀,集中精力,及时归纳,找出良策,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提纲挈领,深入钻研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2020届湖北省黄冈八模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黄冈八模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本试卷共22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公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籽”,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与此相似,阮元所处清乾嘉之际,书法帖学鼎盛,此时虽也出现诸如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帖学大师,但总体上帖学流于单调和僵化,特别是科举考试与官场使用“馆阁体”,字形方整、点画光洁,结体均匀日益成为教条,钝化、疲劳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迫使阮元等书法家选择魏晋以前碑刻那充满稚拙原始,粗犷雄悍的风格,以金石气来盖过、冲走媚妍气。 然而,历史没有给董其昌以拙朴的机缘,也没有给阮元以淡远的恩赐。从个人境遇来看,董其昌身处明朝后期,虽为官一生,却总在授官与退仕之间徘徊,散淡与世故使他皈依禅宗找寻到心灵依托,但他看中的是禅以色为空、虚静怡淡的思想,彰显绘画审美愉悦功能。其禀赋、才情和特性,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从北派绘画磅礴、苍茫中吸取营养,开辟一条拙陋。雄浑之路来革除媚妍之风。他的绘画取道董源、巨然、米芾,所作山水树石皆烟云流动,秀逸潇洒,具有文人画的显著特色。所以与其说董其昌选择了淡远,不如说淡远契合了董其昌。而阮元则不一样。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酷爱金石文物,主张实事求是。“实”“用”思想贯穿其一生,这就决定了他在拯救书法方式、途径上不会也不可能凭借淡远来弥缝其阙,兴碑抑帖,贬南褒北的重任就这样如约而至落在他的双肩。 (选自嵇绍玉《书画“南北之论”何以同途殊归》,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唐代书画界出现了被书画家们鄙弃的媚妍之弊,为革除此风,“南北之画”便应运而生。 B.董其昌和阮元提出书画“南北之论”的目的相同,都在地域上给书画进行了鲜明的分类。 C.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毫无笔墨风趣, D.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前者是淡远之路,后者则是拙朴之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由浅入深,逐层递进。 B.文章先谈书画“南北之论”产生背景,后谈其同途殊归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文章论证兼顾了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当下创作的忠告。 D.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在比较中说理,阐述了明清书画家对避免媚妍的积极探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