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历史背景

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

知识体系医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

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

2、学校类型:

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

此外,还有寺庙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

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

由低到高是从读写算到数学、天文、医学。

第三节、古代印度的教育

一、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把人按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不同种姓通婚所生的子女为“贱民”,为社会最低阶层。

二、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此相适应,教育非常注重维持种姓等级和宗教意识。婆罗门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梵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栖期;四是遁世期。

儿童最初是在婆罗门家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从3 一 5 岁开始,在父母指导下,记诵用梵文写的《吠陀经》。书写在这一时期并不重要。

公元8 世纪后,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学习年限一般为12 年。学习内容是《吠陀经》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科。在古儒学校里,教师主要采取体罚的办法管理学生。

三、印度佛教的教育

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但是它与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一是反对“婆罗门第一”,二是在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徒学习12 年,合格者为“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

第四节、文明古国的学校

前述几个文明古国中出现的学校除了介绍到的古埃及学校之外,还有祭司学校、神庙学校和古儒学校。

祭司学校:设在大寺庙里的学校。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级的学校,专收高级僧侣的子弟入学,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未来的高级僧侣,也称僧侣学校。

神庙学校:设在神庙,由僧侣担任教师。神庙学校的程度不等,即传授普通、初步的知识和神学课程,培养一般的官吏和神职人员,同时也传授一些较高深、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培养高级官吏和僧侣。

古儒学校:印度以古儒为师的学校。古儒是对经义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主要进行经义的解释和各门知识的传授。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第一节、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四周环山。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9000户,30000 人。

社会阶平民:皮里阿西人,约30000户。

奴隶:希洛人,约300000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教育过程:1)0~7岁:由父母养育

2)7~18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乐教育。

3)18~20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20~30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30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30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45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年。到60岁(男性平均年龄是25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第二节、雅典的教育

(一)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7~6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社会结构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经过一毓政治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教育模式

1、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

益的上层人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2、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教育过程:1)0~7岁:由父母养育

2)7~12、13岁: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

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读是识字阅读,顺序是先字母、词,而

后是《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写是描蜡板上的字;算是用石子、手指

和算盘计算。弦琴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音乐、唱歌、朗诵。

3)12、13岁~15、16岁:增加体操学校。体操学校的教育内

容主要是五项竞技和游泳、骑马、舞蹈。这三类学校学业结束后,多数

人结束学校生涯,从事各种职业。

4)15、16~18岁:少数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教育内容包括体操教育、文化知识教育、音乐和社会活动。其中文化知识教育内容是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5)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属兵役性质。

20岁时通过仪式成为一个正式的公民。

4、女子教育: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忽视女子教育。

第三章、苏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二、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只要使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学习的。(二)论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1.为什么?---道德是实践的哲学

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自然--伦理,划时代)

2.什么是道德?(寻求道德的一般定义---提出伦理学)

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

3.教人学会做人

4.智慧即德行

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6.守法就是正义

7.身教重于言传

(四)教育内容

广博而实用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外,第一次将凡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同时,还很注重体育锻炼。

(五)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在20时拜苏格拉底为师,学习8年,柏拉图死后逃出雅典,先后到麦加拉、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西西里宣传政治主张,公元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了阿加德米学园,在这里讲学40年(BC387~BC529)。

二、教育思想

(一)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定的,是理念世界的摹仿。理念世界是真定不变、第一性的。二个世界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体和灵魂。灵魂能主动思考,由低到高由实物、关系、性质、数、道德、政治和善等内容组成。但是,当灵魂与人体结合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灵魂所具有的智慧被遗忘了。因此,人的学习是一个思考、回忆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根据灵魂的原有理性、非理性构成的比例,柏拉图把人分成情欲型、铜铁质的劳动者,意志型、银质的军人和理性型、金质的哲学家三种类型,并根据社会的这三种阶层,柏拉图构建起了他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

(二)、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

3~6岁,进入公立学前教育机关,实施音乐教育和游戏。

7~17、18岁,分别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实施情感教育。三类学校分别实施普遍教育、音乐(音乐、舞蹈、读、写、算)和体育(体操、五项竞技)。具有铜铁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劳动者。

18~20岁,进入埃弗比团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在这一时期,学习的文化科目是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哲学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源泉。

二、教育思想

(一)教育理论

1.灵魂说

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使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2.教育阶段论

亚里斯多德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他把一个人的教育按每7年一个阶段来划分。

0到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注意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

7到14岁为第二阶段,以德育为主。儿童要在国家开办的学校中接受教育,主要内容有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14到21岁为第三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教育应着重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为此目的而设的学科有数学,书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和政治学等。3.论文雅教育

文雅教育,也叫“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它由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斯多德认为,要实现文雅教育,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闲暇时间和自由学科。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时间。自由学科是文雅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自由两种。

文雅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他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教育的概况

王政时期罗马共和国刚建立,以农业经济为主,加上征战需要,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培养农民和军人。所以,比较具代表性的是后两个时期的教育:(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社会背景: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十二铜表法》;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16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BC3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世纪罗马兼并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其他希腊文学;BC100年前后,出现拉丁文法学校,学习西塞罗等人的著作。

16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变化表现为:

1)改变教育目的,由培养演说家改为顺民和官吏

2)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部分私立学校改为国立

3)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由国家委派)

第二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1.生平

西塞罗是罗马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为《论雄辩家》。

2.关于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雄辩家。要成为合格的雄辩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其中伦理学的知识最重要,因为伦理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

再次,雄辩家还应当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

雄辩家的培养应把练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常用的练习方法有模拟演说、写作等。

3.关于“人道”的教育思想

所谓人道,是指为人之道。他认为要尽为人之道,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1)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2)以同情、仁爱、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只有具备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尽为人之道。因此,教育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昆体良的教育观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雄辩家。但是在他看来,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昆体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能敏捷地、灵敏地学习。另一方面他认为,天生的才能只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其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和教育。但是,教育应当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

2.昆体良的教学观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夸美纽斯

在课程设置上,他认为专业知识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方法上,昆体良提倡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方法。

还提出学习与休息交替的教学原则。

3.昆体良的教师观

(1)教师应当是德才兼备的;

(2)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3)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当有耐心,奖惩时要注意分寸;

(4)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

(5)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

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

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学校类型

1.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最早和最典型的教育机构,是基督教育制度的附属产物。修道制度是中世纪基督教的一种重要的教会制度。在教育形式上,修道院学校分为内学和外学两种。内学主要是招收由父母送到修道院,将来准备从事基督教神职工作的人员,是一种定向的教育培养方式:而外学则主要针对那些日后不从事教会工作的世俗人员进行普通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不同,教育内容的设定也不一样。外学主要学习一些初步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而内学除了学习基础的读,写,算知识外,重点是学习宗教科目。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主要由神职人员担任,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宗教情感浓厚,热爱宗教事业。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教学形式陈旧刻板。在修道院学校中,未产生班级授课制,以个别教学为主,学校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2.主教学校

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所在地,有主教直接管理,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性质,教学方法和办学水平与修道院学校没有太大区别。主要目标是培养教会的骨干,因此招收的学生主要是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的子弟。

3.堂区学校

堂区学校设在村落的教堂中,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进行宗教教育的普通学校。这种学校是中世纪最为基础的学校。教师是由牧师充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视牧师的水平而定。堂区学校的存在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知识在社会最底层的传播,为西欧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经院哲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主导哲学,因为它最初产生于作为教育的修道院,所以统称为经院哲学。它形成于11世纪至12世纪,13世纪发展到高峰,以后逐渐衰落。

经院哲学起源于2世纪时期的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反对理性思考,提倡盲目信仰。经院哲学利用抽象的推理方法,对宗教条件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论证。经院哲学在他存在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是有积极作用的,他提出了双重真理,试图使科学和哲学摆脱宗教性;它衍生了形式逻辑,对人们的理解思考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在经院哲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仔细专研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翻译了一些作品,对后来的研究及文化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11世纪以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及异端思想的出现,导致了经院哲学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它们争论的焦点是一般概念和个别事物

之间的关系问题。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是存在与个别事物之前的某种精神实在,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唯名论与唯实论相反,只有个别的,具体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一般概念只代表许多事物的名词,不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宫廷学校主要学习“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二、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 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三、城市学校教育

10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新城市在12~14不断发展壮大,市民阶层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是一种新的以学习世俗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为主的学校形式,由城市自治机关管理,校长、教师也由自治机关选派。校舍建筑和学校经费由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组织担负。教学内容主要有宗教知识、读、写、算及民族语言。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1)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德国。

①萨拉尔诺大学(意大利):该校原是医科学校,发展成欧州最早的教授医学的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的认可。

②波伦亚大学(意大利):早期建立的法律大学。中世纪时意大利北部经济较快,商业纠纷、民事诉讼较多,在争取城市自治权力和地方权力过程中,王权、产权问题研究成为社会需要。在原法律学校基础上1158年发展成为波伦亚大学。

③巴黎大学:该校原是大教堂学校。唯名论代表阿伯拉尔在此讲学,提倡学术自由,学校声望日高。1180年得到政府认可,1200年学生达到了5万,设有神学医学、法学和文学四科。

此外,著名的还有1168 建立的牛津大学、1209年建立的剑桥大学。

2)中世纪大学产生原因: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3)中世纪大学特点: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4)中世纪大学目的: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

5)中世纪大学体制: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

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

6)中世纪大学课程: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制度)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7)中世纪大学意义: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

8)中世纪大学的不足:作为现代大学的雏形,中世纪大学发展无论从制度还是思想上看都不够完善,其次,中世纪大学由于身处中世纪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因而带有较为浓厚的神学色彩,这也是其所处时代局限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一般指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叶,在西欧封建社会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随着东西方交往与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他们为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5世纪中期以后先后波及到尼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等地。

1417年,人文主义者波焦在圣加伦修道院发现了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的原本。5年后在洛迪发现了西塞罗的《修辞》,到16世纪古希腊古罗马的大部分著作基本被发现。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1、人文主义的发展

1)早期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最早发端于意大利,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注重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原因在于意大利中世纪建立的大学和城市学校多受世俗势力控制,实行城市共和制。

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弗吉利奥,受昆体良影响,主为教育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方法上强调适合学生爱好和年龄特征,内容上注重历史、伦理学、雄辩术、体育、自然知识。→维多里诺实践了弗吉利奥的教育理想,创办了快乐之家。→格里诺认为古典文化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促人发展的手段,过高评价西塞罗文体并将其作为作文的唯一正确的典范,主张西塞罗主义,从而走向形式主义。

北欧宗教势力比较强大,实行君主制,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关注如何对未来的君主和朝臣进行的教育。

尼德兰的伊拉斯谟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培养具有虔敬、德行和智慧品质的人。→西班牙的维夫斯观点相近,提出用新的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认识方法与学习方法应是归纳法。→德国的温斐林则强调人文之学要以维护社会的道德为标准。

基本特点:强调古典科目,重视古典语言;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

2)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教育目的转向培养君

主和朝臣。人文主义教育发生以下变化:使用本族语教学,自然科学研究受到重视,世俗性增强,教育目标资产阶级化等。

法国的拉伯雷主张,提倡个性价值与个人自由;身心并行发展;认识所有事物。→蒙田提出培养完全的绅士的教育目标。重能力培养,求实际效用,尚行动实践,反对权威主义。→培根提出科学认识方法归纳法,以及研究百科全书式知识的理想。

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与宗教性;贵族性。

2、人文主义教育的改革措施

1)提出新的培养目标

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实际活动家和冒险家,是追求现世幸福、人生享乐的人。要求在道德上,勇敢、克制、坚定、爱国心。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健康的体魄。

2)大教育对象,创造新形式的学校。

(1)、教育对象由僧侣、封建主子弟扩大到新兴工商资产阶级的子弟和少数城市平民子弟。据称当时在英国伦敦,每五人就有三人识字。

(2)、快乐之家(孟都亚宫廷学校)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唯多利诺在一些王公贵族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下,1423年应曼托瓦代公爵G·贡扎加聘请在曼托瓦郊外湖滨创设孟都亚宫廷学校。

教育宗旨:希望孩子们在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环境下健康活泼地成长。

建筑特征:该校设在一个自然景色优美的风景区,教室等建筑按美学标准装饰。

学校管理:学生自治,废除体罚。

教育目标: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内容:古典语言、天文、历史、地理、数学(人文和自然科学),在体育方面有骑马、射箭、游泳、角力、击剑。

教育方法:听讲、观摩、示范、练习、游戏。

(3)、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著作:

英国莫尔的《乌托邦》(1477~1535)

拉伯雷(1483~1553)的《巨人传》

英国康帕内拉(1568~1639)的《太阳城》

3)增加学科设置,扩大教育内容。

确立体育地位,美育课程受到人们欢迎;道德教育课程由强调节制、顺从、禁欲转变为进取、勇敢、务实;增设机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4)教学方法更新

注重儿童天性及个别差异,开始重视启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实物教学开始运用,有些学校开始用民族语进行教学。

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第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第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

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第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凡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第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第二节、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路德源新教与教育

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难者是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517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为聚敛钱财派特使到德国出售“赎罪券”,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抨击这一做法,引起很大反响,拉开宗教改革序幕。1520年与教会决裂,著述阐述他的宗教、政治、教育思想。

宗教观点如下:因信称义;信徒皆教士;提倡新善功与天职观念(凡是信仰从事的各种职业和日常生活皆属善功,天职与尽世俗义务是一致的);政教分离(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提出教育原则: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路德的教育思想在梅兰克顿、斯图谟、布根哈根的推动下,在16、17世纪的德国新教各邦得到初步实现。

2、加尔文派新教与教育

加尔文教派兴起于瑞士。1518慈温利教士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出一些新思想,引发新旧教间关键及内战,由此瑞士分裂为新教诸州和旧教诸州。1534年受法国政府与教会迫害的加尔文到瑞士宣传新教教义,加尔文新教运动由瑞士到法、荷兰、英格兰、苏格兰、北美等地。

宗教上,主张因信称义,政教合一。教育上,提出具有双重目的的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创办日内瓦学院。

3、英国国教教育改革的特点

英国的宗教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一方面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重视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初、中等教育由私人办理负责。

总的特点:

1)从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看,有新有旧。教育的宗教化目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培养宗教领袖为目标之一的教育体制,是旧的表现;新则表现在教育的世俗化目的,强迫义务教育,国家对教育实施管理,职业训练。

2)从教育思想的基本倾向看,中世纪的信仰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存;

3)从教育认识论来看,神学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并存;

4)从新教育思想的影响来看,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了新教国家的教育发展,消极意义在于阻碍了文艺复兴开创的教育世俗化趋势。

4、耶稣会派的教育活动

“耶稣会”创始人是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稣会教育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

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 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59 年的《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

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

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按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第九章、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理论

第一节、夸美纽斯的生平及其著作

夸美纽斯(1592~1670)生于尼夫尼兹一个磨坊主家庭,父亲是个磨坊主,信奉新教,是兄弟会成员。夸美纽斯12岁时父母双亡,四年之后受兄弟会资助进入正式学校,中学毕业后进入德国海得堡大学学习神学,接触了拉特克和培根以及其他人文主义者的思想。

1614年回国任普雷洛夫文法学校校长并进行教学改革。

1616年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编写《简易语法规律》。

1618年,“三十年捷德战争”爆发,夸美纽斯全部书稿及藏书在战争中被毁,瘟疫夺走了他妻儿的生命。

1628年,德国皇帝下达迫害新教徒命令,三万户新教成员离开祖国赴波兰黎撒避难,夸美纽斯任黎撒中学校长。在此期间,1631年出版了《语言学入门》、1632年出版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1639年出版《泛智论导言》。

1641年应邀夸美纽斯到伦敦主持“所罗门宫”学院。但英国内战于同年爆发。

1642年离开英国。这时法国邀请夸美纽斯去创办泛智学院,瑞典邀请他去改造瑞典学校。

1648年回黎撒。

1650年,被选为兄弟会大主教,并赴匈牙利一个公国任教育顾问,编成《世界图解》,流行二百多年。

1654年回黎撒。

1656年,瑞典入侵波兰,黎撒城被毁,夸美纽斯的手稿和书受损。这时,荷兰拨款救援兄弟会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前去工作和定居,于是,他与兄弟会成员一起到了阿姆斯特丹。

1670年11月11日夸美纽斯逝世于阿姆斯特丹。

第二节、夸美纽斯的主要思想

1)论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目的的学说,首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中的宗教观和世俗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

2)论教育作用

夸美纽斯对教育作用作了高度的估价。首先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

大作用。其次,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再次,他重视儿童的差异和后天教育。

3)适应教育和“泛智教育”

1.适应自然的原则

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

2.“泛智”思想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

4)论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在17世纪30年代,继莫尔之后,又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他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

5)论学校体系

夸美纽斯从人的天然素质出发,把新生一代的生活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应该根据每个年龄阶段他们身心发展的特征,为每个年龄阶段设立相应的学校。

1.幼年期(零岁至6岁),幼年期的特征是: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感觉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把这个时期为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命名为母育学校。

2.少年期(6岁至12岁),少年期的特征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以及与此联系的语言和手的器官的发展。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少年儿童设计了国语学校。

3.青年期(12岁至18岁),青年期的特征是在少年期所已具有的特征之外,思维能力(理解与判断)有了更高的发展。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拉丁语学校。

4.成年期(18岁至24岁),成年斯的特征是意志的发展和保持和谐的能力。夸美纽斯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设计了大学。

6)论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教学制度的要求:

①应有一定的目标。

②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

③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④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

⑤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教授。

⑥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

7)论教学过程

其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由对事物的直观到对事物的理解;再由对事物的理解到关于所理解事物的知识的记忆;最后是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的练习把所记忆的知识表达出来。

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过程应先从对事物的感知入手,他认为经院主义教学一切从书本知识出发,违背教学过程本身的规律性、离开事物本身的做法是荒谬的。

其次是对事物的理解或领会,通过感官进行教学是为了彻底领会或理解所学习的材料。再次是对所理解事物的知识的记忆。最后是练习。

8)论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详尽地论述了各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9)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学校里的一种“真正的工作”。学校应该把一切德行都在青年身上培植起来。夸美纽斯主张“主要的德行应当首先培植;这种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夸美纽斯提出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

10)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1.夸美纽斯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教师的职位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的”、光荣的职位。

2.夸美纽斯向教师提出较高而正确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该是一切善行的公正、积极、坚决的活的模范。他应爱护自己的事业,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考虑和鼓励儿童的学习兴趣。他还要求教师要把教育事业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下面介绍关于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包括①宫廷学校 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 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1981-1983年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1、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答:1、他受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热爱儿童,重视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他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主和科学 思想,他关于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的主张预示了近代教育的方向。 3、他拟定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单轨学制,后来更发展 为一个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近代单轨学制及终身教育的先驱。 4、他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在学校管理方面也提出很多设想。 5、他努力探讨教学工作的规律,提出了改革旧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工作的原则 和方法,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他被称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教 育史上的哥白尼” 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有两种类型: ①、以波隆那大学为代表,由学校掌管学校行政,由学生充任校长; ②、一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学校行政由教师掌握,校长由教师担任。南方诸如意大利、西 班牙、葡萄牙以波隆那为例;北方诸如英国、德国、丹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3、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A、相同点: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 教育。此外,两者均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军体训练。 B、不同点:(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 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 育思想 (四)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内心自由是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就能自觉按照道德规律办事,是自己行为符合理性原则;完善是指人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仁慈是“绝对的善”;正义就是守法的观念;公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他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他的关于统觉的概念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阀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3.道德教育理论 他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后者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五种道德观念。他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4.课程理论 他的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统觉理论是他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他为课程设计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此外,他还讲课程与儿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善和系统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5.教学理论 根据他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可以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教学过程。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 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进步教育运动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转折: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使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潮。1940年后,进步教育仅限于空谈理论,失去了原有的感召力。 衰落: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外国教育史教程重点(汇编)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认为教育是生物的本能、人与动物都存在,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教育的 2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将教育的起归之为心理现象,认为在原始社会,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我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雅典教育(学校的情况)①文法学校(教授读写算等知识②弦琴学校(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2.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5高等教育得到真正发展6教育机会组度夸大更多人更多社会集团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1.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特殊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优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不断诱导对方承认自己错误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他还认为健康在于锻炼。 2.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1.西塞罗《论雄辩家》,谈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与品格。雄辩家的内容和 方法:1、要有广播的知识2、要有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3、要有优美的 举止与文雅的风度。方法是联系,最常用的模拟法实验所,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世俗封建主教育的类型:①宫廷学校(培养贵族,学习科目:七艺,教学方法:问答法) ②骑士教育(特殊教育形式,目标: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分为家庭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等四科来进行。从组织上,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特点:1、最初形成时表现出自治的特点。2、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3、学校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地方的矛盾为自己争取特权。 1,对西塞罗《论雄辩术》颇有心得,热衷于身心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①开办宫廷学校,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②主张通才教育,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③重视 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养成 2.拉伯雷,讽刺性文学作品《巨人传》(教育自由观、重视体育、要求认识所有事物,提出新的学习方法。 3.卡斯底格朗,意大利人,《宫廷人物》 4.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①人本主义②古典主义③世俗性④宗教性⑤贵族性 5. 创建和完善新教中学方面成就突出(强调教育的宗教性目的采用分级教学制度)1.夸美纽斯的2层意思: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应努力探索发现这些规律) 2.夸美纽斯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古代: 一、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又称谈话法、讨论法、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①优点: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并不直接将各种知识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教学法所吸收。 ②局限:苏格拉底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近代: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 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特别是课程具有古典性质。 3.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强调受教育者的兴趣、要求、欲望和自由,重视探讨新的教育方法 以促进其天性的发展。 4.世俗性:其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5.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想消灭宗教,而是希望 以世俗和人文主义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三、试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 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他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遵循自然原则:首先,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其次,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 ⑵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则,把学校从“文字教学的绝境中引导到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广阔道路上来”,抨击了经院主义教育。但也夸大直观性原则的弊端,不理解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⑶启发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呆读死记,反对强迫教学。 ⑷系统循序渐进性与原则: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当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⑸巩固性原则:他认为,练习和复习是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⑹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必须照顾儿童的年龄发展,应将儿童的年龄所能接受的材料交给儿童。 夸美纽斯依照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教学提纲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历史背景 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 知识体系医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 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 2、学校类型: 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 此外,还有寺庙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 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1](P421)近代中国学制的构建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名存实亡。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乱……学生入监读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读书求学的渴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是案位空闲,书声无闻。” [3](P228)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徒有虚名,不过是科举的装饰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完整)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推荐文档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 1.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 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 构中过艰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甚至连基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 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则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艾弗比军事训练——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 智者学派 ——智者: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特点: (1)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4)重视实际利益及个人主义倾向。 ——智者的贡献: (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 (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产婆术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面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是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外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赫尔巴特 统觉理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 第十三章福禄培尔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理(简答):统一的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发展的原则创造的原则 二、福禄培尔恩物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三、历史贡献:在幼儿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幼儿园,并在长期的幼儿教育时间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教育幼儿的新方法,建立起近代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19世纪后半期乃至20世纪初期,他的幼儿教育方法一直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各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幼儿教育。福禄培尔的影响超出了学前教育范围。他对儿童积极主动活动的重视,对游戏的教育意义的强调,对手工教育的推崇以及对于家庭、社区和儿童集体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评价,不近为后来许多教育思想家所肯定和接受,而且逐渐影响到小学乃至中学课程的设置。 第十四章 德国教育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特色:首先,拥有充分的办学自自主权。教师与学生享有研究与学习的自由,即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其次,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授到校任教,切实提高柏林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术声望。再次,重视柏林大学的学术研究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影响: 第斯多惠: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法国教育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教育机构:帝国大学 《费里法》三大原则: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 英国教育斯宾塞《教育论》 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为实现此目的,应切实适应社会生活与生产的需要。 五种类型的课程1、生理学与解剖学2、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3、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4、历史5、文学、艺术 教学原则和方法:1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2、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与历史上人类的教育相一致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得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与雅典为代表得城邦时代 二、斯巴达得教育 (1)教育背景(军事化得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得三个社会阶层构成得国家) (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3)实行严格得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得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得教育。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得训练。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得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得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得学习 (7)教育目得在于培养体格强壮得战士 三、雅典得教育 (1)民主化得商业社会 (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 (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与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岁,经过一定得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得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得目得在于培养身心与谐发展得能履行公民职责得人. 请思考: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得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 四、西方三杰——-柏拉图得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 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得长官. 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与军人)

教育学知识点之外国教育史部分1

教育学知识点之外国教育史部分1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即宗教性和现实性的相结合,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反映;(2)教育的作用:①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②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3)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他教育体系的指导性原则,包括两重含义①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②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心的特点;(4)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泛智”思想(就是使所有人都获得“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主张全国统一学制,将教育分为四阶段①母育学校(1-6岁)②国语学校(6-12岁)③拉丁文学校(12-18岁)④大学(18-24岁);(5)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①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②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在于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6)论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自觉、主动性原则③巩固性原则④量力性原则(根据教育适应自然提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⑤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7)论道德教育:①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②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③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在德育中纳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劳动教育;④对于德育的方法,夸人提出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8)教育管理思想:主张应由国家来管理教育而不是教会,夸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国家设置督学的人;(9)对夸的评价:《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本独立性态的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以具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细,为改革教学做出的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但其思想仍是经院哲学和机械唯物论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 2、卢梭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1)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把所受的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消极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③自然后果法;(4)自然教育的教育阶段: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①在婴儿期(0-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以身体养护为主;②在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反对儿童在这一时期读书;③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④在青年期(15-18岁),主要是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

最新外国教育史考研要点总结

外国教育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教育权利平等。②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③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单一、简单)。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②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教育具有象征性。④以个别教学为主,有利于因材施教。⑤体罚盛行。⑥出现了专科教育的萌芽(专科指专门学科)。 3.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大众化。③教育科学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⑤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②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③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④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 ⑤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⑥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育具有象征性。 ⑦其他文化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断层,唯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二、古希腊的教育 1.雅典和斯巴达教育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重视教育,肯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进入一个青年军事训练团体进行军事训练。 (2)不同点: ①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私人教育盛行。 ②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训练。(其目的是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另一目的是,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防守本土的职责。)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③雅典不重视女子教育。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

外国教育史重点范文

外国教育史重点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 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 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 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 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 5、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 2、私人办学 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 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 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 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

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 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 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 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3、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4、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性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1、古罗马三个阶段的教育体制: 1、共和早期,家庭教育,目标是培养农夫、军人 2、共和后期,私立学校,演说家、政治家 3、帝国时期,国立学校,忠诚的官吏和顺民 2、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 著作:《雄辩术原理》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 他强调以下观点: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他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1培养雄辩家、政治家; 2教育适应天性,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3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4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5重视学前教育 教育理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启发诱导,并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对教师的要求。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教会教育机构: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1、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成为专门的职业;2、新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福禄贝尔的教 育思想 (五)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一,统一的原理。 人类首先须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的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这就是上帝的任务。 第二,发展的原则。他第一次把“进化”概念完全而充分的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把人性看成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和成长的东西,教学就要适应这一原则。 第三,顺应自然的原则。在他看来,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身上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标志就是容忍、顺应,仅仅是保护性的。二自由和自觉正是全部教育的目的和追求。 第四,创造原则。在他看来,上帝是有创造性的,那教学也应仿效,因此,创造性便是一个主要原则。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幼儿园教育理论 他认为,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是他们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他们智力,尤其是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幼儿园还担负起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他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主性(self-activity)。依据这一原理,他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高度评价游戏的教育价值,认为是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在课程上,主要有游戏与歌谣、恩物游戏、手工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以及唱歌、表演和讲故事等,建立起一个以活动与游戏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最值得一提的是恩物。是他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它的价值在于帮助儿童认识自然以及其内在规律。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有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认识自然。此外,他还注意从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加强之间的连续性。 (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 马、恩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