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专题往年试题

教育心理专题往年试题

教育心理专题往年试题
教育心理专题往年试题

教育心理专题往年试题+练习+(大范围复习)

一、教育心理专题往年试题

填空(6小题,共16分 27题)

1、巴甫洛夫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2、遗传既造成相似性也造成(相异)性。

3、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特点是(平等的自由)。

4、学习者(首先做出尝试),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纲"。

5、廷克利泡夫的猴子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6、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7、一个产生式可以表达为(如果)……,(那么)……。

8、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可以看作(记住)。

9、从下图可以看出,在正态分布的左右3S范围里有( 99.86 )%的人口。

10、(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不断充气。

11、意象的物理模拟性典型地表现为(心理旋转)和(意象扫描)。

12、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13、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

14、下图的A表示(短时或工作记忆);B表示(长时记忆)。

15、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16、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社会"一词的基本义是(交际/人际交往)。

17、桑代克猫实验可以概括为学习即(尝试-错误)。

18、根据帕特,儿童游戏可以分为(非交往性单独游戏)、(平行游戏)以及19、联合与合作游戏。

20、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

21、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22、回忆就是把有关信息从(长时)记忆调到(短时)记忆里来。

23、C-类教学内容是(难说明)的和(难把握)的。

24、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25、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26、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同化而无顺应,则个体的认知就只有(量)的变化。

27、意象的物理模拟性典型地表现为(心理旋转)和(意象扫描)。

选择

1、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 C )。

A. 否认质的差异

B. 无视质的差异

C. 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

D. 与确定质的差异无关

2、"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 B )做的。

A. 巴甫洛夫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是描述( C )强化的。

A. 固定比率强化

B. 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

D. 可变时距强化

4、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 B )。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B.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C. 相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D. 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5、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 D )。

A. 信度好

B. 表面效度好

C. 内容效度好

D. 一致性效度好

6、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 A )研究。

A. 巴甫洛夫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托尔曼

7、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 )。

A.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

D.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8、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 A )。

A. 质的差异

B. 量的差异

C. 程度的差异

D. 特质的差异

9、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C )。

A. 矛盾型

B. 回避型

C. 紊乱型

D. 安全型

10、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 C )染色体。

A. 23对

B. 46条

C. 23条

D. 46对

11、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 A )。

A. 同化

B. 顺应

C. 适应

D. 平衡

12、皮亚杰把( C )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 前运算阶段后期

B. 具体运算阶段前期

C. 具体运算阶段后期

D. 形式运算阶段前期

1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互为先决条件。

B.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相互独立,并不依赖。

C. 序列行动是模式识别的先决条件。

D. 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

1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和一项行动。

B. 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

C.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却可以有多项行动。

D. 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却只能有一项行动。

1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 C )。

A. 固定比率强化

B. 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

D. 可变时距强化

1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精制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组织没有这种倾向。

B. 组织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精制没有这种倾向。

C. 精制和组织都没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D. 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17、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 C )做的。

A. 斯金纳

B. 托尔曼

C. 柯勒

D. 廷克利泡夫

18、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 巴甫洛夫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19、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 )。

A.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

D.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20、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 C )。

A. 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

B. 学习是逐渐进步的

C. 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

D. 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

21、百分制分数实质上属于( A )分数。

A. 顺序

B. 名义

C. 区间

D. 比率

22、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 B )人口。

A. 13.59%

B. 34.13%

C. 50%

D. 68.26

22、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 D )。

A. 重复促进成绩

B. 重复比反馈更重要

C. 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

D. 反馈比重复更重要

2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A.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B. 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DNA里有染色体。

C.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DNA;DNA里有基因。

D. 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24、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 A )。

A. 质的差异

B. 量的差异

C. 程度的差异

D. 特质的差异

25、更强调学校教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 B )的观点。

A. 皮亚杰

B. 布鲁纳

C. 维果茨基

D. 班杜拉

26、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 C )。

A. 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

B. 学习是逐渐进步的

C. 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

D. 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

27、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C )。

A. 矛盾型

B. 回避型

C. 紊乱型

D. 安全型

简答(2小题,每题14分,共28分 8题)

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数"?简要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因为(1)科学的或好的测量通常用数字表示结果(2.5分);(2)虽然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文字的,可是文字分数都可以转换成数字的(2.5分)。所以中文采用了"分数"这个词。(1分)

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为:(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甚至可以只有两级。(2.5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2.5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3分)

2、论"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及其教学含义。

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如果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5分)。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5分)。所以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4分)

3、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2分)其次,促进

儿童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制约。(2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分)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3分)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2.5分)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2.5分)

4、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

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4分)

(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6分)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4分)

5、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

尝试-错误的含义如下:(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1分);(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1分);(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1分);(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1分);(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1分)

尝试的类型有:(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分)(2)初始的尝试也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分)(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分)

6、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并略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3分)。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3分),这对于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4分);(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4分)。

7、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指的什么?它包括哪两种情况?

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的或想到的提问。(3分)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3分);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3分)。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3分)。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2分)。

8、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

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1分),即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1分),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1分),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1分)。为了做到后一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估计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2分)。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2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2分)。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2分),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2分)。

论述(2小题,每题16分,共32分 8题)

1、试论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如何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3分)。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3分)。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3分)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2分)。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2分)。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3分)。

2、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

班杜拉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1分)这个过程有4个阶段:(1)注意。(1分)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1分)(2)保持。(1分)学习者主要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1分)(3)复制。(1分)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 "闹着玩儿",(1分)(4)动机。(1分)学习者在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1分)

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2分)

(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2分)

(3)在一个法制、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2分)

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分)

3、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3分)。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2分)。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3分)(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3分)(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3分)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2分)

4、试述A、B、C类教学内容含义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A-类教学内容是易说明、易把握的。A-类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最小基本行为目标;(2分)B-类教学内容是易说明的和难把握的。B-类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行为发展目标;(2分)C-类教学内容是难说明的和难

把握的。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非行为发展目标。(2分)无论参照我国整个学校教育层级,还是参照小学教育,C-类教学内容总是构成最大的教学领域。(1分)

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1分)(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1分)(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1分)(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1分)

B-类内容的教学最典型地体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才艺的教学与训练中。因此抓好B-类内容的教学将最能体现学生因受学校教育而发展的成果特色性和多样性。(2分)

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是:(1)学习内容难以列出确定的行为单元。(1分)(2)即使能够说明行为项目,也无可周全。(1分)(3)C-类内容的教学真正要求掌握的是教师言说以外的内容,是在课堂以外新情境里遇到的知识,因此需要掌握的C-类内容是无穷多样的,所以也就无法事先说明的。(1分)

5、举例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学校教育教学中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几种。(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宜用等第分数,甚至可以只有两级如"达到-稍欠",例如对小学一年级的算术成绩就可以这么做(4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那么也可以采用等第分数。比如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科目(4分),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提供在平均水平上优于家庭教养的教育,在于让学生活动起来,而不是为了细究个体间的差异,那也就没必要采用连续分数,而只需列出若干粗大等级就行了(4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比如测量学生的操行(4分)。

6、为什么说同伴交往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并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同与异。

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2分)。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2分)。第三,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2分)。第四,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2分)。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之处,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2分)。不同之处,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之类(3分)。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3分)。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3分)。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3分)。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2分)。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2分)。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2分)。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2分)。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2分)。

8、试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和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或"扶助"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3分)前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作业。"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说法就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因此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很多儿童在成人或更加训练有素的同龄人帮助下,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应付的作业(3分)。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学观。后者讲究作业难易适中,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学生的学习仍然局限在实际达到的水平之内。但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针对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而教,重视教学发展学生的潜能。(4分)

于是,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于是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3分)。

为落实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就应该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它们稍微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形成冲突,以激励学生寻求教师的指点,开展同伴讨论,在相互合作中完成这样的作业(3分)。

二:教育心理专题练习题(答案)

填空或单选(题后数字为答案参考页码)

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说明:在遗传和环境都正常的情况下,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32

2、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叫做(测量)309

3、(布鲁纳)教授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为了解决学生不易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个难题,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4、所谓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65

5、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的(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27

6、教学内容的二维,一维叫(可说明性的),一维叫(可把握性的)370

7、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96

8、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上,皮亚杰的观点是(比较突出了一种类同于生物性成长的发展),布鲁姆则强调(学校教学),而维果茨基则重视(社会历史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9、(等第)分数和(区间)分数是学校里最常用的 347

10、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11、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无条件刺激). 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100

12、(同化)和(顺应)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机制 38

13、布鲁纳认为心理表征的行为表现有3种,分别是(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比如你用“水”或“H2O”来表示一种最为常见的液体,这称为(符号表征)54

14、A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最小基本行为目标);B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行为发展目标);C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非行为发展目标);构成最大教学领域的总是(C类教学内容)

15、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著名案例一是皮亚杰发明的(对偶故事法),二是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其中“海因茨偷药”属于(两难)故事 84、86

16、胎儿环境从(受精卵)的形成算起,到(婴儿的出生)为结束 33

17、友谊,既带有又超越(依恋)的性质,而以(信任)为突出特点,是以(亲密支持)为情感特征的关系。心理学家(塞尔曼)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有(5)个阶段 76

18、少年之间的友谊发展到第五个阶段,就特别强调(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两个特征

19、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与恐惧情景时,宜采用(脱敏法)法;否则宜采用(暴露法)12

20、廷克利泡夫理论认为,期望也是一种(内部表征)170

21、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都是在一起玩,都是社会互动,只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而合作游戏有(共同的主题与目标)75

2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关于“依恋”的决定性实验证明:依恋与(喂哺)的关系不大,而与个体的(心理安全)关系密切 67

22、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人们还是普遍接受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观点,认为儿童生来是(一块白

板)37

23、苯丙酮尿症事件表明(环境影响成功的抵抗了遗传的作用)的作用。30(注意它的遗传特性)

24、(皮亚杰)认为:(同化)是把一个新对象成功的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就做(顺应)38

25、下列4种依恋中,属于不安全的是: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反抗型)、紊乱型(后三种)

26、桑代克猫的实验可以概括为(学习即尝试—错误)127

27、“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这句话出自(霍尔),是关于(遗传与环境影响)的代表性观点。28

28、US UR CS CR各表示什么意思?

US:无条件刺激 UR:无条件反应 CS :条件刺激CR:条件反应 100

29、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形基因发挥作用就叫(基因的显性效应)15

30、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形成了系统的(强化学说)142

31、DNA、染色体、基因、细胞之间的关系是:(顺序是细胞、染色体、基因、DNA)31

32、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认知更细地划分为(3)水平(6)阶段,即每个水平含(2)阶段,(连续)编号85

33、皮亚杰认为儿童达到认知成熟需经历4个阶段,它们依次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41 其中第一阶段婴儿获得的最重要的认知成果叫做(客体永久性)的认识;第二阶段通过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揭示了该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性)

34、华生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教师可以运用经典条件作用掌控对象的情绪(当然不是很道德))的问题 117

35、西方直到(17)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

36、“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就是(观点采择) 79

37、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和,就叫做(环境)。

38、一般所谓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223

39、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说明什么是(意象的心理旋转,像在手中旋转一个东西那样的旋转心理的意象),而柯斯林的实验说明什么是(意象的意象扫描,就像人可以从一地走向另一地地在心里从一个意想走向另一个意象) 215

40、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提供的一个乱真非样例应在极少数(关键特征上)要与样例不同,而在(非关键特征上)要相同 272

41、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107

42、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就叫做(儿童社会化)73

43、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是不同的:前者为(平等的自由),而后者为(亲爱的依恋)73

44、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分四个阶段,它们是(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8-10岁;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80

45、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 15

46、桑代克提出了学习三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139

47、细胞分体细胞和(性细胞),婴儿出生、儿童长大是(有丝(指体细胞的成倍分裂)分裂,而性细胞的分裂是(减数分裂,指成熟的性细胞回复呈只含23个染色体的状态)31

48、按显性基因效应,有事例说明遗传即可以造成(亲子)之间的相异性,也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15

49、测量的准确性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即(效度)和(信度) 357

50、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51、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证明了反馈比(重复)更重要 127

52、A类教学内容具有(致命)基础性370

53、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说明一,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二,(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另外,托尔曼通过小白鼠实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托尔曼认为,行为虽然没有表现的同时,心里却“偷偷地”“悄悄地”学会了某行为,这就叫做(潜在学习)。166、168

54、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成为第一信号,而把语言称为(第二信号),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111

55、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程序120(系统脱敏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正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与恐惧等)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

56、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最终提高了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叫做(强化)143

57、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种新编的短测验来替代一个长测验,如果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较高,则说明这个短测验的(一致性效度)好359

58、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 98)的研究

59、概念说到底不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学习,而是一种(程序性(要划分与归类))知识学习 272

60、意象的物理模拟性典型地表现为(心理旋转)和(意想扫描)214

61、陈述性知识分为(知识的获得)和(提取)两个方面 223

62、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和(产生式)和(意象),命题由(论点)和(联系)两部分构成 195、196

63、负强化的两种形式为(逃脱学习即学会逃脱)和(回避学习即学会回避) 150

64、研究表明,很多个体差异是呈现(正态分布的).在正态分布里,被确立的一个固定的比较点,就是(平均值);正态分布的单位叫做(标准差,SD或S,)315

65、(命题网络)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构成了(命题网络) 100—200

66、科勒的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说明了学习中的(顿悟)165

67、个体差异=(Xi—Xba )313

68、廷克利泡夫的猴子找香蕉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172

69、(产生式)是在指定的条件满足时就采取指定的行动 206

70、“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就做(概化)276

71、社会遵从是一种大伙儿朝一个方向行为的趋势,它造成个体差异呈(J-型分布)331

72、产生式系统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使你从需要思索走向不假思索),使你(从有意识地控制走向自动化控制)207

7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

74、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叫做(回忆),也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 233

75、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概化过程)要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要提供(非样例) 270

76、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是(彼此有区别),又(相互支持) 267

77、专家解决问题有两大块组成,一是(模式识别),二是(序列行动) 285

78、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件事的知识,叫做(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263

79、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实例 276

80、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就是(精制),也称(精细加工).精制有助于形成(推理性)的猜测 240

81、什么是效度和信度 357

82、儿童学到某个行为以后,是否将该行为表现出来,受到(人际环境)和(个体认识)和(期望信念)3个因素的作用。这种往复循环的相互作用,具有(放大)的效应 175

83、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自行派生新命题)229

84、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易说明)、(易把握);B类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易说明)、(难把握);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是(难说明)、(难把握);371

85、人的特质可以粗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质特质),一类是(行为特质)305

86、“模仿学习”或“观察学习”有4个阶段,按顺序分别是(注意)和(保持)和(复制)和(动机);179—188

87、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88、产生式作为知识的一种表征,它表征(程序性)知识 263

89、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就叫(陈述性知识) 223

91、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叫(对象—对象期望);而认识了自己的行为与结局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叫(行为—结局期望)170

92、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有(直接提取,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等)和(建构性提取,回答没有现成理论答案的问题)两种;一般所谓的推理,其实就是(建构性)的提取 233

93、行为指示子的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52

94、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的“罗伯夏令营”实验表明了(同伴群体)是如何形成的 77

95、布鲁纳倡导的是(发现法)教学方法 52

96、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需要经过(4个)阶段。41

97、如果有糖尿病为隐性基因(y),无糖尿病为显性基因(Y),那么,下列各体中哪一位有糖尿病:Yy; YY; yY ; yy; 30 (答案:yy)

98、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应理论的局限主要是忽视了(意识)的作用 121

99、桑代克的猫的实验中,横坐标X表示(实验次数),纵坐标Y表示(学习成绩) 127

100、班杜拉认为,真人的攻击行为与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是(一样)的 176

简答与论述

1斯金纳的强化有哪四式?特点是什么?142—148

2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7

3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教育含义是什么?118

4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教学含义体现在哪里?50

5、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6班杜拉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的教育含义?177

7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观念的教育含义是什么?60

8恋具有怎样的教育含义?70

9经典的与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哪里?127—129

10如何培养儿童观点采择的能力?81

11‘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及其教育含义?201

1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异同(教育含义)87

13经典条件反应链接次数的教育含义?103—107

14意象的教育含义?217

15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4

16惩罚的错误使用有哪些类型?155

17尝试—错误的含义是什么?127

18正强化与负强化的教育含义是什么?129

19命题抽象性及其教育含义? 204---205

20保持与消退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是什么?103---107

21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

22廷克利泡夫的期望教育的教育含义何在?170

三、中央电大复习附加

请结合教材或复习手册理解阴影部分,括号为中央电大辅导文本原文,与填空题有关,其它与选择题有关,注意看原来考过的两套试卷,已转给各分校,注意前去所在学校领取。这里的内容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理解知识点则可。

第一讲遗传与环境

1、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注意:这是一个基本观点,有两个要点:①请格外留心“相异性”;②无论相似还是相异,都是指“生物”性状,不指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之类的社会性状,那都是学习得来的,不是遗传的。

2、关于遗传与环境影响的代表性观点。

注意:这有两个要点:①它蕴涵着这么一个观点,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有两大因素系列,一是遗传,二是环境。②根据这个观点,要知道霍尔和华生的对立观点,别混淆了。

3、遗传与环境影响之间抵抗与互补关系的例证。

注意:关于“抵抗”,书中从遗传抵抗环境和环境抵抗遗传两个方面各举了一,而关于“互补”,则以格塞尔的实验为例,模式是成熟前要多训练,成熟后则训练少。至于“苯丙酮尿症”这个术语一般不会要学员们写出来,但是要求能认得。

4、细胞分裂的类型。

有两类,关键词是“有丝”和“减数”。

5、细胞、染色体、基因的结构关系

这可以概括为:细胞里面有染色体,染色体里面有基因;基因里面有DNA。注意别搞错这里的包含关系。

6、西方一种旧的儿童观的概括和例证。

这里的例证是一幅画,而所谓概括,关键是把儿童看作“小大人”。

7、遗传与环境的概念。

这里要特别注意本教科书主张的环境概念,在22页上。

8、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效应。

这里的关键是记住:如果见两个小写字母,就判断为产生隐性效应,而只要有一个大写字母,就判断为产生显性效应。

9、格塞尔关于机能成熟的实验

建议大家围绕“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两个成语去理解成熟与训练的关系。

第二讲儿童的认知发展

1、以洛克为代表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旧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白板说”。

2、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

3、布鲁纳3种心理表征的行为表现。

注意两点:①三种认知表征方式的名称;②每种表征方式的典型行为。

第三讲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关于依恋的实质的基本观点转变。

注意:关键是依恋的目的:是求喂哺还是求安全。

2、关于依恋之实质的决定性实验,关于幼儿依恋的代表性测验。

这两条都是很明确的。

3、儿童社会化的典型例子

注意:请注意解说中的“成人社会”与“文化”这两个字眼。

书中是从3个方面举例的:①生理;②中国特色;③行为规范。

4、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对偶故事和两难故事。

这只要各掌握一个例子就能举一反三。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巴甫洛夫的研究

2、 US、UR、CS、CR的意思

这是几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其中带S的都是刺激,带R的都是反应,带U的都是无条件的。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

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配对。

4、两种信号系统

非语言:第一信号;语言:第二信号

5、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案

这个案例说明条件性情绪反应的问题。

6、学习的定义及含义(见“第二编”)

要注意定义里的要点,以及这个要点的含义。比如“经验”是个要点,它的含义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

7、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局限性在于把经典条件反应的形成完全看成是(环境)影响的过程,忽视了(意识)的作用。

第五讲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猫实验。

注意:通过这个实验,要概括出两点,①学习的性质(尝试-错误);②学习的进步(渐进的),书中有猫的进步曲线

2、反馈比重复更重要的实验证据。

这就要想到桑代克的画了3000条线段的实验。

3、斯金纳的鼠实验。

这就要想到“强化”。

4、桑代克学习三律的大意及其修正

这里注意:练习律又称作(重复)律;效果律有重要的修正。

5、强化四式的特点

这不但要根据文字、图象和事例来掌握,有的还可以借鉴中国成语做便捷的掌握,比如“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固定比率强化;“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描述的是固定时距强化。

第六讲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1、柯勒的实验-黑猩猩取香蕉(顿悟)

2、托尔曼的两个实验

①一个实验说明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而是促进表现所需要的;②另一个实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

3、廷克利泡夫的实验

这是一个猴子找香蕉的实验,它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4、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4阶段

这4个阶段在书里是明确的。我们还要注意①模仿学习就是观察学习,而班杜拉是这一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②模仿或观察学习都属于社会学习理论,而这里的“社会”一词主要是(交际/人际交往)的意思;③班杜拉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

5、循环往复的“放大”作用

第七讲知识的表征

1、人类信息加工的流程。

这里最重要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又称为(工作)记忆。回忆就是把有关信息从(长时)记忆调到(短时)记忆里来。

2、知识的表征——命题、产生式和意向

3、命题的结构。

命题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

4、命题分解技术

通过练习分解命题,同学们可以真切地认识到一个命题可以有多个论点和多个联系。

5、产生式的结构

结构两成分:条件与行动。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

6、心理旋转和意象扫描的实验

意象的物理模拟性典型地表现为心理旋转和意象扫描。

7、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保留被表征事物的物理属性的连续性和相对大小

第八讲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及其与命题的关系

命题及其网络表征(陈述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获得),另一个是(提取)。

3、陈述性知识提取的模式或流程

这里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可以看作(回忆),表现为回答提问。

4、新的陈述性知识获得的过程

这里的获得可以看作为(记住),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自行派生新命题。

5、精制的原理和优点

精制的核心要点是做增加意义的添加。

第九讲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序列行动的学习有两个子过程,一是(程序化),另一是(合成)

第十讲个体差异

1、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和单位

(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标准差)的缩写SD或S,标记为σ。

2、正态曲线下1S~3S的面积

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34.13%人口;3个标准差的范围里包括了(99.86)%的人口。

第十一讲测量与分数

1、学校里常用的两类分数。

等第分数:优、良、中、差;百分制分数实质上属于顺序分数

2、原尺分数的局限性

不可比,即不可加。

第十二讲教学与测验

1、教学内容的二维分类

其中的一维是(可说明性),另一维是(可把握性)。

2、A-类教学内容是易说明、易把握的;

B-类教学内容是(易说明)的和(难把握)的。

C-类教学内容是(难说明)的和(难把握)的。

3、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

关于致命基础性,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识字,那么决不可能会阅读。

4、A、B、C三种教学目标的名称

最小基本行为目标;行为发展目标;非行为发展目标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

教学目标应以①学生的②终端③行为来陈述。3个要点。

6、行为指示子

这里要求想到(太阳系)模型,其中“太阳”就是C类教学目标本身,“行星”是指向目标的(行为指示子)。

教育心理专题往年试题((小范围复习)

填空(6小题,共16分 27题)

1、巴甫洛夫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2、遗传既造成相似性也造成(相异)性。

3、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特点是(平等的自由)。

4、学习者(首先做出尝试),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纲"。

5、廷克利泡夫的猴子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6、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7、一个产生式可以表达为(如果)……,(那么)……。

8、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可以看作(记住)。

9、从下图可以看出,在正态分布的左右3S范围里有( 99.86 )%的人口。

10、(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不断充气。

11、意象的物理模拟性典型地表现为(心理旋转)和(意象扫描)。

12、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13、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

14、下图的A表示(短时或工作记忆);B表示(长时记忆)。

15、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16、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社会"一词的基本义是(交际/人际交往)。

17、桑代克猫实验可以概括为学习即(尝试-错误)。

18、根据帕特,儿童游戏可以分为(非交往性单独游戏)、(平行游戏)以及19、联合与合作游戏。

20、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

21、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22、回忆就是把有关信息从(长时)记忆调到(短时)记忆里来。

23、C-类教学内容是(难说明)的和(难把握)的。

24、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25、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26、在皮亚杰看来,只有同化而无顺应,则个体的认知就只有(量)的变化。

27、意象的物理模拟性典型地表现为(心理旋转)和(意象扫描)。

选择

1、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 C )。

A. 否认质的差异

B. 无视质的差异

C. 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

D. 与确定质的差异无关

2、"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 B )做的。

A. 巴甫洛夫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是描述( C )强化的。

A. 固定比率强化

B. 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

D. 可变时距强化

4、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很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 B )。

A.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B.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C. 相互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D. 社会性观点采择的阶段

5、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 D )。

A. 信度好

B. 表面效度好

C. 内容效度好

D. 一致性效度好

6、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 A )研究。

A. 巴甫洛夫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托尔曼

7、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 )。

A.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

D.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8、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 A )。

A. 质的差异

B. 量的差异

C. 程度的差异

D. 特质的差异

9、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C )。

A. 矛盾型

B. 回避型

C. 紊乱型

D. 安全型

10、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 C )染色体。

A. 23对

B. 46条

C. 23条

D. 46对

11、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 A )。

A. 同化

B. 顺应

C. 适应

D. 平衡

12、皮亚杰把( C )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 前运算阶段后期

B. 具体运算阶段前期

C. 具体运算阶段后期

D. 形式运算阶段前期

1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互为先决条件。

B. 模式识别与序列行动相互独立,并不依赖。

C. 序列行动是模式识别的先决条件。

D. 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

1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和一项行动。

B. 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

C. 一个产生式只能有一项条件,却可以有多项行动。

D. 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却只能有一项行动。

1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 C )。

A. 固定比率强化

B. 可变比率强化

C. 固定时距强化

D. 可变时距强化

1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精制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组织没有这种倾向。

B. 组织有自发运作的倾向,而精制没有这种倾向。

C. 精制和组织都没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D. 精制和组织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17、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 C )做的。

A. 斯金纳

B. 托尔曼

C. 柯勒

D. 廷克利泡夫

18、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 巴甫洛夫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19、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 )。

A.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 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

D. 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20、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 C )。

A. 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

B. 学习是逐渐进步的

C. 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

D. 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

21、百分制分数实质上属于( A )分数。

A. 顺序

B. 名义

C. 区间

D. 比率

22、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 B )人口。

A. 13.59%

B. 34.13%

C. 50%

D. 68.26

22、桑代克在一项实验里划了3000条线段,结果表明( D )。

A. 重复促进成绩

B. 重复比反馈更重要

C. 重复和反馈同等重要

D. 反馈比重复更重要

2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A.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B. 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DNA里有染色体。

C. 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DNA;DNA里有基因。

D. 染色体里有细胞,细胞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

24、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 A )。

A. 质的差异

B. 量的差异

C. 程度的差异

D. 特质的差异

25、更强调学校教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 B )的观点。

A. 皮亚杰

B. 布鲁纳

C. 维果茨基

D. 班杜拉

26、下面符合托尔曼的潜在学习实验的说法是( C )。

A. 强化是学习必要的条件

B. 学习是逐渐进步的

C. 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

D. 没有进步就表明没有学到或学会什么

27、在安斯沃斯的研究之后被确认的依恋类型是( C )。

A. 矛盾型

B. 回避型

C. 紊乱型

D. 安全型

简答(2小题,每题14分,共28分 8题)

1、测量的结果为什么通称为"分数"?简要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因为(1)科学的或好的测量通常用数字表示结果(2.5分);(2)虽然测量的结果也可以是文字的,可是文字分数都可以转换成数字的(2.5分)。所以中文采用了"分数"这个词。(1分)

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为:(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甚至可以只有两级。(2.5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2.5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3分)

2、论"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及其教学含义。

若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如果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5分)。由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和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5分)。所以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内容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系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4分)

3、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2分)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制约。(2分)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2分)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3分)

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2.5分)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2.5分)

4、大一统产生式的长处和短处

合成后的特别是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

(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激活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4分)

(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很"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6分)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4分)

5、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及尝试的类型。

尝试-错误的含义如下:(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1分);(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1分);(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1分);(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1分);(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1分)

尝试的类型有:(1)初始的尝试可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景最典型地表现在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3分)(2)初始的尝试也可以是有目标而无计划的(桑代克猫即如此),或者是部分有计划的。这样的学习情境尤其符合心理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定义。(3分)(3)初始的尝试行为还可以是无目标、无计划的"瞎捣鼓"。(3分)

6、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什么?并略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3分)。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3分),这对于搞好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4分);(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4分)。

7、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指的什么?它包括哪两种情况?

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就是陈述性知识的使用,表现为回答听到的或想到的提问。(3分)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3分);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3分)。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于,都具备(3分)。但是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的提取",其实就是推理(2分)。

8、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

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1分),即允许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1分),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1分),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1分)。为了做到后一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估计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2分)。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2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2分)。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2分),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2分)。

论述(2小题,每题16分,共32分 8题)

1、试论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如何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3分)。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3分)。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3分)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2分)。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2分)。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3分)。

2、试述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模仿学习的普遍教育意义。

班杜拉把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方式归结为模仿,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观察。所以,"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是可以互换使用的术语。(1分)这个过程有4个阶段:(1)注意。(1分)这可以从学习者和"指导者"两方面说。从学习者一方来说,要进行观察学习,则首先要集中注意于榜样;从"指导者"一方来说,要引发观察学习,则首先要使学习者集中注意于榜样,班杜拉强调后一方面。(1分)(2)保持。(1分)

学习者主要采用意象和语词两种方式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1分)(3)复制。(1分)在这一阶段观察学习者试着做出或比划那些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表现为 "闹着玩儿",(1分)(4)动机。(1分)学习者在什么时候会把模仿到的行为付诸实用。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个人主观的认识和欲望的综合作用。(1分)

模仿学习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

(1)模仿学习基于人的天性,带有好奇玩耍的游戏性质。(2分)

(2)模仿学习带有克服心理障碍的功能。(2分)

(3)在一个法制、文明的社会里,儿童模仿到的大量行为是好的。(2分)

因此教师就需要了解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要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1分)

3、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3分)。这有万纳的实验为证据(2分)。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1)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3分)(2)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3分)(3)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3分)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2分)

4、试述A、B、C类教学内容含义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A-类教学内容是易说明、易把握的。A-类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最小基本行为目标;(2分)B-类教学内容是易说明的和难把握的。B-类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行为发展目标;(2分)C-类教学内容是难说明的和难把握的。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非行为发展目标。(2分)无论参照我国整个学校教育层级,还是参照小学教育,C-类教学内容总是构成最大的教学领域。(1分)

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1分)(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1分)(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1分)(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1分)

B-类内容的教学最典型地体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才艺的教学与训练中。因此抓好B-类内容的教学将最能体现学生因受学校教育而发展的成果特色性和多样性。(2分)

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是:(1)学习内容难以列出确定的行为单元。(1分)(2)即使能够说明行为项目,也无可周全。(1分)(3)C-类内容的教学真正要求掌握的是教师言说以外的内容,是在课堂以外新情境里遇到的知识,因此需要掌握的C-类内容是无穷多样的,所以也就无法事先说明的。(1分)

5、举例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学校教育教学中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几种。(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宜用等第分数,甚至可以只有两级如"达到-稍欠",例如对小学一年级的算术成绩就可以这么做(4分)。(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那么也可以采用等第分数。比如音乐、美术、体育之类的科目(4分),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提供在平均水平上优于家庭教养的教育,在于让学生活动起来,而不是为了细究个体间的差异,那也就没必要采用连续分数,而只需列出若干粗大等级就行了(4分)。(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订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比如测量学生的操行(4分)。

6、为什么说同伴交往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并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同与异。

首先,同伴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2分)。其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2分)。第三,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2分)。第四,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2分)。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之处,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2分)。不同之处,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之类(3分)。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3分)。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3分)。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3分)。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2分)。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2分)。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2分)。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2分)。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2分)。

8、试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和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或"扶助"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3分)前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作业。"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说法就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因此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很多儿童在成人或更加训练有素的同龄人帮助下,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应付的作业(3分)。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学观。后者讲究作业难易适中,学生独立完成,因此学生的学习仍然局限在实际达到的水平之内。但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针对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而教,重视教学发展学生的潜能。(4分)

于是,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于是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3分)。

为落实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就应该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它们稍微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形成冲突,以激励学生寻求教师的指点,开展同伴讨论,在相互合作中完成这样的作业(3分)。

《教育心理专题》课程网上考核方案

一、课程说明

《教育心理专题》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结合我国小学教育实际,优先选择国际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完整且坚实、证据丰富而确凿的若干题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作进一步的系统讲解,讲解中适当增加基础理论部分,展现从理论走向应用的逻辑过程,阐释代表性研究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员树立和巩固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该坚持的基本信念,向学员提供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的有利视角,努力使学员形成富有启发性的认知结构,从而便于他们反思自己的经验,改善自己的工作。

课程内容包括4编12讲,第1编的内容包括:遗传与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第2编

2019电大教育心理专题二答案

形成性考核二 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 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题目2 自发恢复 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题目3 分化 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题目4 条件刺激的泛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题目5 效果律 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题目6 强化 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题目7 惩罚 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题目8 对象-对象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题目9 替代学习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题目10 行为-结局期望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题目12 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3

《教育心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是指当你闭上眼睛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形象。 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7、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件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8、概念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9、序列行动是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1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 1、视觉意象是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它的特点有:(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小,因为命题表征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2、(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够做心里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3、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擅长,都具备。但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一、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0.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也就是“内化”。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心里”来,而且更指一种“内(部)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概念。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 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2.测量: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的。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4.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 ②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③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有多少个体(%)在特定个体i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i的水平相对地高还是低。 ④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 ⑤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6.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 1.正态分布如何表明个体差异? ⑴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都同属的总体平均值比较;⑵两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⑶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中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 2.简要分析造成仿态分布的原因。 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⑴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⑵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⑶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取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⑷“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 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就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3.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肋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差而锱铢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挫伤低分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 4.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1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 作用。 2.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 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 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 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 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9.依恋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 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

2020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1答案

2020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通过染色体复制和父母亲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基因的一系列运用过程,造成广大的个体差异。个体的遗传是个短暂的过程。 3、环境:是除遗传因素以外刺激个体有所反应的因素。小学儿童多样的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胎儿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大类。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 (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 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3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2.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3.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4.精制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5.组织?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6.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产生式作为知识的一种表征,它表征程序性知识。 7.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8.概念?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概念不能用错。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命题。? 9.序列行动?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10.合成?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1.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有块面的;? (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 (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因为命题表征的乃

教育心理专题作业1-4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是通过染色体复制和父母亲的等位基因随机组合的方式实现的,通过基因的一系列运用过程,造成广大的个体差异。个体的遗传是个短暂的过程。 3、环境:是除遗传因素以外刺激个体有所反应的因素。小学儿童多样的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胎儿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大类。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9、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 1、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4、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 (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5、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过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作“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她)知道这不表明该物体不存在了,而表明该物体被藏在了某个地方。在发展出客体永久性意识后,婴儿可以减少对具体事物和动作的依赖,而逐渐利用起表象,这使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感知运动阶段也就结束了。 (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此阶段的儿童便有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舞动双臂学飞鸟、拿一根竹竿当马骑、排几张凳子“开火车”、抱个布娃娃学习做妈妈,而在现代幼儿园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更能回家后表演好看的歌舞……也正因为具有延迟模仿的能力,所以此阶段的儿童对很多事情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背着“大人”而“偷偷地”做,结果“闯祸”了。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但过了母语的口语交流关,而且可以系统地学习书面语和其他符号表征系统,这典型地表现为他们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数学。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又反过来促进儿童不但能更形象地而且能更有逻辑地表征世界。只是之所以叫“具体(的)”运算阶段,是因为儿童在逻辑地表征世界时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或不善于单纯根据规则或语词的含义作抽象的推理,比如初学算术时会掰手指来计算、难以理解大尺度的时间与距离单位、难以判断复杂情节里的“好人”和“坏人”等等,而当具体情景的变化超出了他们日常经验能够估计的范围时又会变得不守恒。比如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团,当其中的一个被搓成长条时,儿童可以守恒地认为两个面团的包含物一样多。但是当长条面团被搓拉得更长更细时,儿童又会认为此时的这个面团包含的面“少”了,这又暂时退回到只注意细的一面,而忽视长的一面的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 4、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 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教育心理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专题试题 一、单选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 1.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里有染色体, 染色体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B.细胞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DNA里有染色体 C.细胞里有染色体, 染色体里有DNA; DNA里有基因 D.染色体里有细胞, 细胞里有基因, 基因里有DNA 2.”充气使气球变大, 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这比喻是( )。 A.图式 B.同化C.顺应 D.平衡 3.皮亚杰把( )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前运算阶段后期 B.具体运算阶段前期 C.具体运算阶段后期 D.形式运算阶段前期 4.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 UR表示( )。 A.无条件刺激 B.无条件反应 C.条件刺激 D.条件反应 5.”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描述的是( )。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比率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6.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7.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知识网络中的绝大多数命题都”休眠”着 B.”激活”一个命题就是把它从长时记忆调到工作记忆里来C.任何时候, 被激活的命题总是少数新知识 D.命题其实有不同的激活水平 8.日常观念一般把个体差异看作( )。 A.质的差异 B.量的差异 C.程度的差异 D.物质的差异 9.优、良、中、差的评定属于( )。 A.顺序分数 B.名义分数 C.区间分数 D.比率分数 10.为了减经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 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形考作业任务四份试题及 答案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 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 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第三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机考第三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盗传必究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 客观题 一、单选题(共5题,共15分) 1. “小阿尔伯特案例”这个实验是()做的。 正确答案:华生 2.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一个产生式可以有多项条件和多项行动 3. 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这意味着()。 正确答案: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 4.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的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 正确答案:一致性效度好 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 主观题 二、名词解释(共3题,共15分) 1.辨别学习(试题分值:5分) 即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2.“行为指示子”(试题分值:5分) 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答:“行为指示子”即可“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陈述性知识(试题分值:5分) 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答: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1/ 3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2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 2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3.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4.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5.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 对象- 对象期望对象- 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 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 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 行为- 结局期望行为- 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 成的预料。

教育心理专题 网上作业4及答案

教育心理专题网上作业4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7道试题,共30分。) 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 个体差异=Xi-`X。 2.测量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标准分数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 4.标准差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SD或S是标准差的缩写。σ是标准差的标记。 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共5道试题,共30分。) 8.简述个体差异的含义及正态曲线下的1S~3S的面积 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质的差异,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或程度的差异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一父(母)为子女的考试成绩变得低于邻居子女3分而忧心忡忡,这反映他(她)把学习成绩的差异看作了质的差异。 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34.13%人口或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34.13%人口。在正态分布的左右3S范围里有99.86%的人口。 9.简要分析造成偏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

2019电大教育心理专题四答案

形成性考核四 一、名词解释(共 7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1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题目2 测量 测量: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题目3 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的。采用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限。 题目4 标准差 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 ②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③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有多少个体(%)在特定个体i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i的水平相对地高还是低。 ④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 ⑤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题目5 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 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题目6 行为指示子 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题目7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 题目8 简述个体差异的含义及正态曲线下的1S~3S的面积 答: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质的差异,把个体差异理解为量的差异或程度的差异这意味着可以更好地确定质的差异。一父(母)为子女的考试成绩变得低于邻居子女3分而忧心忡忡,这反映他(她)把学习成绩的差异看作了质的差异。 在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的一个标准差里包括了34.13%人口或从正态分布的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差包括了34.13%人口。在正态分布的左右3S范围里有99.86%的人口。 题目9 简要分析造成偏态分布的影响因素。 答: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分布;(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取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4)“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 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就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题目10 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答: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肋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差而锱铢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挫伤低分者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 题目11 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育心理专题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专题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 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 1、如果不色盲是显性特征,色盲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是色盲。(D) A、WW B、Ww C、Ww D、ww 2、用H2O表示水,属于布鲁纳提出的哪一种心理表征方式(D) A、动作表征 B、映象表征 C、命题表征 D、符号表征 3、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巴莆洛夫 4、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C)的问题。 A、条件性免疫反应 B、条件性味觉厌恶 C、条件性情绪反应 D、系统脱敏 5、在以下四种强化方式中,少一次行为就得不到强化的是(A)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比率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6、(B)的猴子找香蕉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A、柯勒 B、廷克利泡夫 C、托尔曼 D、班杜拉 7、以下属于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的是(D) A、图式 B、命题 C、意象 D、产生式 8、“男”和“女”属于(A) A、名义分数 B、顺序分数 C、区间分数 D、比率分数 9、C—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为(C) A、最小基本行为目标 B、行为发展目标 C、非行为发展目标 D、以上都不是 10、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研究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的(D)好 A、信度 B、表面效度 C、内容效度 D、一致性效度 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A)16B)17C)18D)19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的代表性观点。A)斯腾B)鲁克森伯格C)华生D)霍尔 1、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C)染色体。 A、23对 B、46条 C、23条 D、46条 2、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A)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平衡 3、皮亚杰把(C)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 A、前运算阶段后期 B、具体运算阶段前期 C、具体运算阶段后期 D、形式运算阶段前期 4、如果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属于(B)。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C、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 D、社会性观点采择阶段 5、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起源虞(A)的研究。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托尔曼 6、“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描述的是(A)。 A、固定比率强化 B、可变碧绿强化 C、固定时距强化 D、可变时距强化 7、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是(C)做的。 A、斯金纳 B、托尔曼 C、柯勒 D、廷克利泡夫 8、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9、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D)。 A、获得新命题 B、即或已有命题 C、把新命题与已有命题结成命题网络 D、自行派生新命题 10、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 A、概化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 B、概化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是样例”。 C、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应该提供“是样例”,而不应该提供“非样例”。 D、无论概化还是辨别过程,都不应该提供“是样例”,而应该提供“非样例”。 11、日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A) A、质的差异 B、量的差异 C、程度的差异 D、特质的差异 12、从正台分布的饿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包括了(B)人口。 A、13.59% B、34.13% C、50% D、68.26% 二、填空题 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1、有丝分裂就是指细胞的成倍分裂,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同化是指把一个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3、儿童游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对应的游戏类型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4、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律是指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6、柯勒的猩猩苏丹取香蕉的实验说明了学习中的顿悟。 7、知识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 8、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自行派生新命题。 9、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10、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11、托尔曼通过小白鼠实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 12、命题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 13、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 14、社会遵从造成个体差异丁—型分布。 15、学校里最常使用的两类分数是等第分数和区间分数。 16、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精神文明。 1.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2.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亲密无间)和(忠诚可靠)这两个特点。 1、遗传既造成相似性也造成相异性。 2、在皮亚杰看来,只有童话而无顺应,则个体的认知就只有量的变化。 3、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特点是平等的自由。 4、巴甫洛夫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5、学习者首先做出尝试,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纲”。 6、廷克利泡夫的猴子实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 7、下图的A表示短视或工作记忆;B表示长时记忆。 8、一个产生式可以表示为如果那么……,……。 9、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 10、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11、SD过S是标准差的缩写。 12、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1、在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上,皮亚杰特别突出了一种类同于生物性成长的发展,布鲁纳则强调了学校教学,而维果茨基则重视社会历史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2、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人时易产生一种副作用,即形成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去除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系统脱敏之类的心理治疗技术。 3、教师应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检查学生对该环节的准备状态,认识到不是重复,而是反馈才是引起学习进步的关键因子,相信奖励促进行为形成的力量比惩罚导致行为消除的力量大。 4、从理论上讲,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过程是形成内部表征后表现为行为的,为这样一个学习涉及的心理过程有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5、一个人的知识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三种形式。 6、通常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可以凭经验来判断,而一致性效度和重测效度需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来判断。 7.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 8.家庭环境影响的三方面交互作用是(身体养育)×(社会交往)×认知发展 9.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命名为(形式运算)阶段。 10.布鲁纳鉴定了三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 11.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有(方便)、(安全)、传递和(灵活)。 12.命题的结构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前者多是名词、代词,而后者多是(动词)。 13.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知识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 14.教学内容的二维分类,其中的一维是(可说明性),另一维是(可把握性)。 三、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2.依恋: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环境:环境是指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之总称。 2、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3、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的形成是指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4、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饿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即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5、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