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 -名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 -名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 -名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_整理 -名词

美刺说:

①出自《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

②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③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言志说:

①出自《尚书?尧典》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③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④所谓的赋诗言志是指借?诗三百?中现成的诗篇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时,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观志观风说:

①出自《左传》、《国语》。

②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③实际是与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三不朽:

①出自《左传》。

②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其为不朽。?

③立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立功,即立边功和武功;立言之?言?指有关政教的言辞,后世泛指文化学术类。

④其中?立言?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诗教

①出自《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②?诗教?是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温和委婉,即所谓的?温柔敦厚?。

③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其实强调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诗歌宣达心志;其二是诗歌的政治功用;其三是诗歌的教化功能。

?兴观群怨?说:

①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②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

?文质彬彬?: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

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④引申到文学作品,要求内容与形式兼备。

?思无邪?:

①出自《论语》

②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③意思是:总而言之,学习诗三百篇就是要使人归之于正,?无邪?即纯正没有邪念。

④?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①出自《庄子·外物》

②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③用筌是为了得到鱼,语言是为了表达意蕴。领悟了意蕴的人觉得一切言语都不能准确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意蕴,是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④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②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③?大象无形?由此类推。

④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意逆志说:

①语出《孟子》。

②?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③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该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本意,这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④孟子这段话对于正确领会作品的内容提出了较好的见解。

知人论世:

①语出《孟子》。

②?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③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

养气说/知言养气:

①语出《孟子》

②?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③?养气?是一种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才能获得。?知言?指辨别言辞的

能力。?养气?,才能?知言?。即: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④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的人格修养,培养崇高的道德品格。

《礼记.乐记》

①《礼记·乐记》是经长期积累而得出的儒家音乐理论,其音乐思想由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②这两个交织着的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乐:

a 阐明声、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心感物,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发生模式;

b 阐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能通政,须审乐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c 阐明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可以移风易俗,具有教育功能。

③由于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所以《乐记》的音乐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斋?、?坐忘?。

①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②而要?得道?则必须做到?心斋?、?坐忘?。作者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作者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欲求就是?坐忘?。

③?心斋?、?坐忘?即要求作者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④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诗六义":

《诗大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

关于诗三百的三种题材:

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十五国风160篇;

②?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赋比兴:

①赋:铺陈直叙而言之。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②比: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③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主文而谲谏"

①是《诗大序》提出的诗歌风格的理想标准。

②要求诗歌有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

③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狂、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诗大序》:

①汉代传诗,鲁、齐、韩、毛四家,后毛诗独存。于毛诗305篇的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要文字,简述诗的题旨或述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

②其中,《关雎》的题旨,广泛的吸取了先秦学者及汉代经师对《诗经》的评论,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诗经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看做《诗经》的总序言,称作《大序》,其他的题解均称为《小序》。

③?诗大序?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发愤著书"

①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司马迁认为,《诗经》、《离骚》等著作的作者们都是在遭遇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才发愤从事著述的。

③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把著书立说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④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加上他自身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典论.论文》

①是曹丕《典论》中的一篇,从评价作家角度出发,论及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等。

②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

a 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b 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

c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

d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③局限和不足之处:

a 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b 讲文学价值是闭口不谈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讲兴观群怨;

c 谈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时,只注重天赋气质的影响,而不讲文学风格同作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

?四科八体?说

①曹丕提出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②曹丕的?四科八体?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

③是最早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和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其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文气说/文以气为主

①出自《典论.论文》

②?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③认为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气质,并且是天然生成的,是不可改变的。

④这里忽略了文学风格和作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

魏晋玄学:

①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②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陆机《文赋》

①是一篇用赋体写成文学论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文学价值。

②《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上,主张顺应自然天机;在创作技巧上,主张妥善处理好物、意、言的关系,做到意称物,文逮意。

③《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地论创作的文章,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思:

①神思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一个篇名,《神思》是专论艺术想象的。

②?神思?一词,从魏晋以后逐渐被用于形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的想象活动。从理论上对它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则是刘勰。

③神思即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受到?志气?和?辞令?两个因素的制约。

"诗缘情?

①出自陆机《文赋》

②原文:?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即诗歌因情感激动而发;?绮靡?即美好。即诗歌因情感的动人而呈现出美好的整体风貌。

③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

"文笔之辩"

①文笔之辨发生于宋齐。?文笔?之分也叫?二分法?,是?文学?与?文章?尚未分家时的一种粗略的分类方法。

②区分文笔,正是区分文学与非文学

③对于文笔之分,时人有三种观点:刘勰就声律来区分文笔;萧统就有无文采来区分文笔;萧绎就有无情感来区分文笔。

"永明声病说"/永明声乐论

①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约等作家主张诗文创作,要分别平上入去四声,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八种声韵不谐的病犯。此主张被后人称为?永明声病说?。

②永明声律论反映了南朝人对于声音和悦、文辞魅力的追求所达到的新高度。

永明体:

①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约等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②这种诗体的特点是:从文字的四声出发,区别平上去入;避免平头,上尾,蜂腰,

鹤膝等八种声韵不谐的病犯。

③诗歌的体制大都短小,讲求押韵和对仗,追求文辞优美,声律和协。

刘勰《文心雕龙》及写作本书的动机。

①《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明诗》至《书记》文体论二十篇,系统论述了各种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和写作要点,既是文体风格与写作认,也可以看作是简要的分体文学史,下编二十四篇是在广泛研究各种文体作品及大量作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

②全书最后一篇《序志》介绍了作者写作本书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用刘自己在全书序《诗志》篇中表达来说那就是?救弊?补偏和立身扬名。

首先,所谓救弊就是要矫正六朝时代江南的文风。

其次,补偏是补前人文论之偏缺。

其三,刘勰是为了立身扬名,通过文的写作使自己立身扬名,通过《文》的写作能使自己进入仕途,使自己能赢得不朽的名作。

隐秀:

①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

②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

③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至如文者,唯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等,或从实用非实用、思维方式、语言形式等方面来区分文笔,说明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相当深刻了。

第六章原道:

刘勰的文学本质观,文本于道的意思。?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神思:

刘勰关于艺术思维的理论。认为艺术思维是?神与物游?,即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始终伴随着情感;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即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

隐秀:

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风骨:

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风骨?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

风骨说

①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的概念。

②风骨是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③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

"情以物迁"说:

①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关系的论述。

②它扼要的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思想感情的激动而产生。

③这是一个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

通变说

①?通变说?出自《文心雕龙》,以反对当时的?新变?风气。

②?通变?即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

③文学的发展有其顺应形式常往常新的一面,也有贯通古今、恒久不变的因素。经典不是复古,只是尺度。

原道:

①刘勰的文学本质观,文本于道的意思。

②?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体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是接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诗品》

①《诗品》作者钟嵘。

②书中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五言诗人共123位,另有无名氏所做的古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三卷。

③正文前有《诗品序》,提出一些比较有原则性的看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

④它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如果说《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的巨著,那么《诗品》则是文学批评的专著,而且是纯文学批评的专著,是我国诗话的开山鼻祖。

钟嵘的"风力"说:

①所谓风力指作品有充沛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并得到鲜明爽朗的表达,语言质朴有力,饱含逻辑力量。

②讲风力而不废文采,可见钟嵘在力图矫正文风的同时受到时代审美心里的限制和影响。

滋味说:

①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是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

②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情感特征。

钟嵘的?直寻?说。

①出自钟嵘《诗品》,指?自然英直?之说。

②强调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③主张诗歌以抒情为主,做到感情真挚而不虚假。

④反对大量使用典故,过分讲求声律。

⑤主张以?直寻?的方式直接写景抒情来表诗人情志。对后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殷璠的?兴象?论

①出自《河岳英灵集序》。

②所谓‘象’即作品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所谓‘兴’,是诗人由外界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感受。

③殷璠所指多数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二十四诗品》

多学者认为《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所作。

①认为意境创造必须虚实相生

②强调诗歌要表现生命活力,具有动态美

③强调诗歌重在传神而不落行迹

④强调诗歌贵在自然真实,而无人工矫揉造作之弊

兴寄:

①陈子昂提出的诗文主张。

②?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

③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

意象:

①作为文艺美学概念,最早由刘勰提出,意象,是意中之象。

②但唐代以降,?意象?常用来指诗歌艺术形象。是指情与景、心与物、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③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不平则鸣?:

①韩愈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动因的理论。

②认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文学创作的发生,是因为作家心中郁结着不平,心中不平则来自现实生活的不公正,因此?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③这一思想是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

讽喻诗:

①白居易将其创作的诗歌分为四类,其一便是讽喻诗。

②讽谕诗170馀首,大都作于贬谪前,重写实尚通俗,与张王等相通。

③此类诗作的两个基本倾向:反映下层民众苦难生活;揭露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恶行。

④讽谕诗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和新风格,对社会丑恶进行大胆的指斥和抨击,值得钦敬。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①白居易提出的关于诗文价值的主张。

②?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

③?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诗穷而后工"说:

①出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②欧阳修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与诗歌创作的特点联系起来:

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

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③这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钟嵘?托诗以怨?说、韩愈?不平则鸣?说的深入发展。

《六一诗话》

①欧阳修文论著作,共二十八条,其中多属诗人故事的记载和诗句的品评,也表述了一些理论性的见解。

②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以《诗话》提名的作品,是后来各家诗话的先声。

苏拭的?随物赋形?说

①苏轼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

②就文而言,他要求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

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

以诗为词

①宋人对苏词艺术特色的概括。

②?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题材,?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

③囿于传统,宋人反对?以诗为词?,认为词?别是一家?。总的来说,?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江西诗派

①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②?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等11人是江西人。?宗派?,原是禅宗的名

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派。

③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④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①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

②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唯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

③点铁成金,出自《答洪驹父书》。即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为我所用。

④夺胎换骨,出自《冷斋夜话》,即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为我所用。

⑤这两种说法不过是在以故为新的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

?活法说?

①江西诗派的陈师道提出。

②?学诗当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③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无特定风格论。

诚斋体

①杨万里号诚斋,早年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和晚唐绝句,最后摆脱前人束缚而自成一家,其诗体称?诚斋体?。

②形成诚斋体的要素:

a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b 做诗想象奇特,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

③缺点:时有粗率滑易、浅俗无味之作。

"诗外工夫"论

①这是陆游的《示子谲》诗中,对学者提出的教导。

②他指出专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摹拟雕琢,是写不出好的诗的,更重要的是在诗外下功夫。

③陆游所说的?诗外功夫?,首先,是多同外面的世界接触,同实际生活多接触;其次读书识物穷理。

④这是陆游从自己创作体验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他在强调诗人多同外界接触、丰富生活的同时,强调要多向遗产学习。

《沧浪诗话》

①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诗歌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

②全书分为《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册。对诗歌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③?别材别趣?说。?别材?即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

规定。?别趣?即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

④?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诗歌的思维方式,?以禅喻诗?

⑤?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要求学诗者提高鉴别诗歌优劣的能力,强调学诗入门的重要性。

⑥严羽诗论的局限。忽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肯定汉魏和盛唐诗歌,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

?妙悟?说

①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②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③?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

?兴趣?说

①?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②严羽所说的?兴趣?说有三个要素:一是抒情;二是要真实感受和具体形象;三是要含蓄和自然浑成。

别材、别趣:

①别材,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这特别的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

②别趣,指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这是指诗歌必须有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③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的。

盛唐气象

①严羽论诗以盛唐为法,在《答吴景仙书》提出。

②可见?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征。

③具体地说,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

"词别是一家"说。

①李清照在《论词》里力主严格区分诗词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②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

③她认为诗词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④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钟嗣成《录鬼簿》

①广泛地记载了前辈与同代的金元戏曲作家一百余人的传记和作品目录,并制曲以吊这些作家中若干已去世的知友。

②这些记载是研究金元戏曲历史的重要资料,也透露着作者的批评观点。

③钟嗣成作《录鬼簿》,借以抒写身世之感、愤世嫉俗之意,也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因而在评述不少戏曲作家作品时也揭示了他们的不平之气。

④它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史上确实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格调?说:

①格调说渊于严羽的?既格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最早把?格调?作为作诗的根本要求的是前后七子。清沈德潜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标举?格调?说。

②沈德潜以?格调说?建构其理论体系。其体系包括?审宗旨?、?标风格?、?辨神韵?三个方面。

③?审宗旨?强调诗歌关乎美刺比兴和温柔敦厚,要密切关注政治得失和风俗盛衰;?标风格?强调骨格、气调等诗歌内在的气度和意蕴;?辨神韵?,主张有雄大开阔的意境,反对一味追求冲淡闲远的意境。

④沈德潜的格调说总体上表现出正统保守的倾向。但他能肯定暴露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的作品,也体现了其诗论的人民性特点。

唐宋派:

①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复古流派。

②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而标举唐宋散文,尤推韩欧。

③唐宋派取法唐宋,缺少创新,持续时间短,创作成就不高,但唐宋派的散文上承唐宋古文的传统,下接公安、竟陵派,开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先河,在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方苞的"义法论"

①?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方苞取来论文。

②义、法,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

③义法分开来讲,义指文章的内容材料,法指文章的表现手段。是指文章的特定思想内容与特定的表现方式的统一。

④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童心说

①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②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③从这种观点出发,认为《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是?古今至文?;而那些儒学经典是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

王士禛?神韵说?

①王虽提倡?神韵?,但在其论诗文献中并不以此为主要内容,只因他曾编有《神韵集》,故名。

②神韵说的理论内涵包括三方面:

a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

b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之味的美学旨趣。

c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

翁方纲"肌理"说

①是继承并修正王士祯的?神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针对袁枚的?性灵?说而提出的。

②?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本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③肌理说实际上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翁方纲学的不是宋诗的精华,而是其流弊。

袁枚"性灵"说。

①袁枚在《随园诗话》正式提出,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②?性灵?一词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a 诗本乎性情。?性情?泛指人的各种情,尤指是男女之情。

b 诗应注重灵机。

③?性灵?即?性情?和?灵机?的结合,而且以前者为主,也就是自然地、风趣地书写个人的真实情感。

④袁枚的性灵说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又继承发展了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性灵说?,对明清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提供了新的理论。

性灵派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真性情;要表现个性、创造性;从表现赤子之心的真情出发,要求有自然化工之美,反对有任何的人工痕迹。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

其诗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元的三十首,全面评论汉魏至宋千馀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他的诗歌主张。

①诗歌是人的元气自然流露,应当体现人真情实感。

②比较喜欢有英雄气概的作品:?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③主张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秀丽而无雕琢之弊。

《原诗》

①叶燮著。分内外篇共四卷,以推究诗歌的本原、反对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

②大力的批驳模拟复古的陈腐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否定传统的偏激之见,指出诗歌的发展史是连续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间有正也有变,有盛也有衰。

③是我国古代诗话中最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一部著作。除《文心雕龙》以外,还很少有这样阐述得很透彻、分析得很细密、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著作。

汤沈之争

①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沈汤之争?由此而生。沈汤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汤显祖,沈即沈璟。

②沈、汤作为当时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文辞,要求格律服从文辞和内容;沈璟重格律,强调文辞服从格律和观众。

③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文辞碰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黄遵宪、梁启超与"诗界革命"

①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③在诗界革命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他提出?我手写我口?。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

?小说界革命?

① 1902年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②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出?小说为国民之魂?,要求小说为政治改良服务。

③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作了探讨。提出?熏浸刺提?说。

④梁启超不仅重视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而且揭示了小说的艺术特点,对我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了促进作用。

同光体:

①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

②同光体代表诗人陈三立、陈衍,宣称?不墨守盛唐?。写诗主体学宋,兼带学唐,学唐则趋于中唐韩柳。

③?同光体?,早期有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外国侵略的诗歌内容,而较多的则是写个人身世、山水咏物。清亡以后,他们大都表现出复辟思想。

长庆体

①元白诗体。

②元稹与白居易诗风相近,元有《元氏长庆集》而白有《白氏长庆集》,皆成书于长庆年间﹐故称元白诗体为"长庆体"。

③?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政治之得失;通过描写某一宫廷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之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

西昆体

①是宋初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

②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大多师法李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③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无本质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桐城派:

①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为该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有?桐城派?之称。

②桐城派创始于方苞,变化于刘大櫆,成熟于姚鼐。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集桐城派之大成,提出?义理、考证、文章?说。

③桐城派尊崇程朱理学,讲究义法和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对清代以及近代的文文坛产生巨大的影响。

刘熙载

①清代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

②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共六卷,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是刘熙载多年来玩味品鉴传统文化艺术的心得之谈。

③他的文艺思想有几点:

a ?诗为天人之合??艺者道之形?

b ?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 ?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c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

d ?文之道,时为大?,?诗品出于人品?

《艺概》

①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共六卷,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是刘熙载多年来玩味品鉴传统文化艺术的心得之谈。

②文艺思想有几点:

a ?诗为天人之合??艺者道之形?

b ?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 ?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c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

d ?文之道,时为大?,?诗品出于人品?

③《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刘熙载及主要文艺理论。

①清代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

②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共六卷,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是刘熙载多年来玩味品鉴传统文化艺术的心得之谈。

③文艺思想有几点:

a ?诗为天人之合??艺者道之形?

b ?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 ?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c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

d ?文之道,时为大?,?诗品出于人品?

③《艺概》的理论相当丰富,具有强烈的辩证法精神。

因文生事:

①是金圣叹小说评点的理论术语,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出。

②即在小说的创作中,并不需要依循实录史实的原则,只需要按照文学成规与审美规律的要求,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其增删补减完全可以由作者依据自己主观审美感受和读者的审美需要来决定。

③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确立了小说叙事的审美原则,尤其是他把?生事?提到

小说创作原则的高度,这对于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冲破传统习见,大胆虚构,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打出了理论旗帜。

金人瑞的"澄怀格物"论

①金圣叹基于对客观生活第一性的认识,提出了这个理论。

②?格物?就是接触外界事物,这种格物的前提是?澄怀?,也就是不带偏见,不存杂念,做到客观地?格物?。

③金圣叹认为,文章的好坏就决定于作家是否澄杯格物,而施耐庵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十年格物。

评点

①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批评方式。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等要素进行评论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②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可以在全书的序言或每章的序言中,对全书或每章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见解。

王国维的"境界说"

①出自《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

②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前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含义:一是情景交融;二是真实自然;三是含蓄不尽。

③王国维从创作的角度把意境分为?写境??造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大类:

④境界说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融合,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神话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历史化 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违背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削删。另一方面,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9.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5.《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评之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史体例,同时对后代传记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6.《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的《文选》之中,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评之曰:“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17.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7.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18.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1.苏李诗《文选》中题为苏武、李陵的五诗共七首,一般称之为“苏李诗”。这几首诗并不是苏武、李陵所作,根据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这些诗的写作年代与《古诗十九首》接近。这几首诗都是为送行赠别而作,有送朋友远游的,有送丈夫从军的,大抵缠绵悱饲,表现了亲友深厚的感情。 22.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4.《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5.《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6.建安风骨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27.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8.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8、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10、“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11、“三吏,三别” : 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勉励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12、诗圣: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及对现实矛盾、人们痛苦做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诸子百家】【孔孟】【老庄】【非子】【楚辞】【九歌】【天问】【屈宋】 【三】【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悲愤诗】【正始文学】【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太康体】【三二陆两一左】【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田园诗】【】【元嘉三大家】【体】【宫体诗】【北地三才】【哀江南赋】【吴歌】【西曲】【敇歌】【伽蓝记】【水经注】【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文赋】【昭明文选】【上官体】 【文章四友】【初唐四杰】【吴中四士】【、宋】【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七绝圣手】【杜】【“诗史”】【“沉郁顿挫”】【大历十才子】【“五言长城”】【孟诗派】【以文为诗】【郊岛】【长吉体】【新乐府】【新乐府运动】【王乐府】【韦柳】【小杜】【无题诗】【古文】【骈体文】【古文运动】【唐传奇】【变文】【词】【敦煌曲子词】【花间词】【南唐词人】 【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梅】【半山体】【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说话】【话本】【论诗绝句三十首】【诸宫调】【旦本、末本】【元曲四大家】【曲状元】【小令】【套曲】【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拜杀”】 【章回小说】【“七实三虚”】【“三绝”】【繁本和简本】【金本】【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词话本与崇祯本】【三言二拍】【拟话本】【今古奇观】【三灯丛话】【四声猿】【明清传奇】【三大传奇】【四梦】【台阁体】【唐宋派】【公安派】 古代文学考研笔记(全)名词解释(125个) 【上古歌谣】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 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 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三百】 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一、秦汉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全新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 中的地理知识为主, 兼及民俗、物产、医 药、巫术、祭祀等, 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 古神话传说,如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黄 帝杀蚩尤、鲧禹治水 等,是我国先秦保存 神话最多的古籍,具 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 经》。《诗经》在先秦 时不称“经”,而是称 “诗”或“诗三百”, 如《论语》引《诗》 评《诗》即是如此。《诗 经》本有305篇,举 其整数,故称“诗三 百”。西汉初成为官 学,被尊为经,始称 《诗经》,后世也有沿 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 的三个组成部分,也 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 不同对《诗经》的分 类。风也叫国风,是 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 色的乐歌,共有十五 国风,160篇,多是民 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 的乐歌,分大雅、小 雅。大雅31篇,多朝 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 歌。颂是王室宗庙祭 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 的乐歌,分周颂、鲁 颂、商颂三颂,共40 篇。3、四家诗:指汉 初出现的传授《诗经》 的齐、鲁、韩、毛四 家诗。前三家属“今 文诗”,西汉时立于学 官,分别亡于三国、 西晋和宋时。《毛诗》 属“古文诗”,东汉时 立于学官,训诂多用 《尔雅》,事实多本 《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 亨、毛苌为《诗经》 所作的注解名为《毛 诗故训传》,简称“毛 诗”。东汉郑玄又为 “毛诗”作笺注,名 为《毛诗传笺》,简称 “郑笺”。5、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 艺术表现手法。赋指 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 方法。比即比喻或比 拟。兴即托物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辞。1、今古文《尚 书》:汉代,《尚书》 始有今古文之分。西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 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 《尚书》,用汉代通行 的隶书写定,称《今 文尚书》。汉武帝时, 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 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 的本子,称《古文尚 书》,它比《今文尚书》 多16篇。此书到西晋 末因战乱丢失。东晋 初,豫章内史梅赜所 献《古文尚书》,经唐 宋明清以来学者考 证,实为伪书。2、春 秋三传:解释《春秋》 的《左传》、《公羊传》 和《谷梁传》三部书 的合称。1、诸子百家: 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 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 利益的各种学术派 别。当时,各派纷纷 著书立说,招徒授学, 宣扬自己的主张,互 相辩难,形成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据《汉 书?艺文志》记载,诸 子百家主要有儒、道、 阴阳、法、名、墨、 纵横、农、杂、小说 十家,影响较大的为 儒、道、墨、法四家, 尤以儒、墨为显学。2、 孔孟:孔子和孟子的 合称。孔子是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后人称 为“至圣”,《论语》 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 主的语录体著作。孟 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 重要代表,后世称为 “亚圣”,《孟子》是 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3、老 庄:老子和庄子的合 称。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老子》是 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 记载和发挥。庄子是 战国中期道家的代 表,《庄子》是他与其 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 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 学文集,今存55篇, 少数篇章为后人窜 入。其书融合并发展 前人之说,建立了以 法为本,法、术、势 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 的法制学说体系。其 文多为说理文,逻辑 严密,分析透彻,深 刻明切,辞锋犀利, 风格峻峭,善于分析 类比,归纳总结,善 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 故事阐明事理。1、楚 辞:“楚辞”的名称, 始见于《史记?酷吏列 传》。其本义是指楚地 的言辞,后来逐渐固 定为两种含义:一是 诗歌的体裁,一是诗 歌总集的名称。从诗 歌体裁来说,它是战 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 的诗人,在楚国民歌 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 诗体。从总集名称来 说,它是西汉刘向在 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 部“楚辞”体的诗歌 总集,收入战国楚人 屈原、宋玉的作品以 及汉代贾谊、淮南小 山、庄忌、东方朔、 王褒、刘向诸人的仿 骚作品。2、《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 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 加工而成的一组祭 歌,共十一篇。所祭 之神,分天神、地祗、 人鬼三类。天神有东 皇太一、东君、云中 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 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 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 河伯、山鬼,有关的 四首诗歌全是恋歌, 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 描写,表现人类对纯 洁爱情的赞颂,大都 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 一篇,是对卫国战争 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 赞,激昂悲壮,刚健 质朴。3、《天问》:屈 原所作的仅次于《离 骚》的长诗。它以反 诘的形式,一连提出 170多个问题,内容涉 及天文地理、神话传 说、古史传闻、社会 政治、个人生活等, 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 象力和广博的知识, 表现了诗人大胆怀 疑、敢于批判旧观念 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 神。全诗以四言为主, 四句一节,通篇用反 诘,参差错落,圆转 活脱,被认为是“千 古奇文”。4、屈宋: 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 宋玉的合称。屈原是 楚辞的开创者,宋玉 略晚于屈原,也以楚 辞著称,并对赋的形 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后世因以屈宋 合称。 1、三曹:汉魏间曹操、 曹丕、曹植三父子的 并称。他们以显赫的 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 学才能著称于世。他 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 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 社会场景,悲歌慷慨, 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 人,在五言诗歌发展 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 重要地位。曹植被誉 为“建安之杰”。2、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 安年间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刘桢等七位文 学家的并称。他们均 以诗文显赫当世,是 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 员,与三曹同为建安 时代的重要作家。其 中以王粲、刘桢成就 最高。3、建安风骨: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 形象概括。建安是汉 献帝的年号。当时有 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 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 理想生活的追求。其 诗歌情调慷慨悲凉, 语言刚健爽朗。后人 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 为“建安风骨”。4、《悲 愤诗》:诗歌篇名。汉 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 的代表作品,相传有 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 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 幸遭遇,反映了整个 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 民,特别是妇女的共 同命运,具有典型意 义。全诗叙事波澜曲 折,抒情如泣如诉, 有强烈的感染力。 1、正始文学:魏曹芳 正始年间的文学。当

外国文学上名词解释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英雄史诗: 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3《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4《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阿里斯托芬: 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 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 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 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在我国 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 《盘庚》 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 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 金文 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 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 片断记录。 《春秋内传》 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2、《左传》一书,丰富多彩。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其次则天道、鬼神、 灾祥、占筮、占梦之事。 《春秋外传》 1、即《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 2、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战国策》 1、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 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