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姓名:张亮

课程:世界经济学

任课老师:黄梅波

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内容摘要:欧元区在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宏观经济政策结构——由欧洲中央银行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在高度分权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下的执行。这种制度框架将会导致欧元最终的瓦解,还是欧盟完全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这一论题在国际上争论不休。本文回顾了有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理论问题以及欧元区现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践,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入手,对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欧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和短期经济发展,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遏制物价上涨,抑制社会总需求,也限制了投资和短期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增加了企业和消费者持有的货币以及政府需求,有利于投资,但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紧缩的财政政策如减少政府开支和增税,减少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政府需求,不利于投资并且减少了社会总需求,但可以缓解通货膨胀。

当经济发生波动时,无论是采取扩张抑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国或地区都可能在经济波动时遭遇正反两方面的力量,也可能在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使得另一部分问题更为棘手,所欲,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

凯恩斯认为,因为存在着市场对利率的约束,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是非中性的1。所以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实现经济的稳定,而不能仅仅依靠货币政策的作用。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具有互补性,而且两者作用于经济的方式和层面不同,这就需要两者配合以提高宏观经济协调的效果。

货币学派认为财政政策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2,例如在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时,财政扩张会挤出一部分私人消费和投资,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有限,因此财政政策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之,紧缩的财政政策时,经济增长率会降低,造成财政收入的相应下降,以致财政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凯恩斯学派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否会挤出私人消费和投资,取决于市场状况,若市场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扩大,扩张的财政政策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就不会挤出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而只有在扩张的财政政

1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米尔顿·弗里德曼. 货币数量论研究[M]. 瞿强,杜丽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结合时,市场得不到必要的扩大,则有可能发生挤出效应,货币学派的看法才会成立。

然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必然会导致或加剧通货膨胀,于是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就需要控制一个度,在这个范围内,既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又不造成财政支出增加而挤出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以,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该考虑和选择“松紧搭配”。除非发生异常紧迫的情况,都要力求避免两者同紧或同松。

这就涉及到两者强弱力度的比较,而这种比较需要根据一国或地区的具体经济形式才能做出判断。

二、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1.统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欧元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的金融机构就开始执行其统一货币政策。《欧洲联盟条约》第一百零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物价3”,由此可以看出,欧盟已将维持物价稳定置于核心位置。尽管该条约中也涉及了其他的经济政策,如高就业、高经济增长率和完善的社会保障等目标,但是当这些目标产生冲突的时候,维持物价稳定才是重中之重。所以,统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保证物价的稳定。

现实世界的事例则显示高通货膨胀通常都是与低经济增长率相联系的。20世纪20年代德国所遭遇的恶性通货膨胀和20世纪70年代英国等西方国家所经历的高通货膨胀,使欧洲各国深刻地认识到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保持物价稳定才能有助于经济增长。通过价格因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并不可取,还有可能企业和消费者产生悲观的预期。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一个调查中的问题,对“通货膨胀最大的担心”是否为“通货膨胀伤害了我的实际购买力,使我变穷”?一般公众中有77%的人同意这种说法,与此相比,只有12%的经济学家同意这种观点。除此之外,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会导致“鞋底成本4、菜单成本、税法处理成本、资源配置中得微观经济无效率以及现实生活的不便利5”。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比任何一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成本都更加有害:它会引起人们中间财富的任意再分配。在一个物价不稳定的环境中,人们对于消费、投资的行为和预期都会受到扭曲,从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

所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将维持物价稳定确立为基本目标,就是抓住了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稳定的物价有以下四个好处:

(1)维持市场稳定,提高了相对价格的透明度,有助于人们产生理性预期;

(2)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社会总需求;

3欧共体官方出版局. 欧洲联盟条约[Z].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1

4因为更经常地去银行使皮鞋磨损更快。是表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对人们持有的货币成本的扭曲的形象描述。

5曼昆.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94-95

(3)维持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

(4)防止社会财富的任意再分配。

2.统一货币政策的意义

(1)欧元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欧元区的形成使得全球经济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欧元区国家凭借整体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有潜力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欧盟也越来越重视欧元的国际地位,“欧元将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虽然欧元不会再一夜之间给货币市场带来转变,但我们确实期待着看到对美元的持续脱离,这是一个已经开始的过程。6”欧盟委员会也强调,欧元应当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稳定的一极,通过实施以稳定物价为核心的货币政策,配合适宜的财政政策,刺激欧元更大范围的使用。

(2)改善欧盟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二战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虽然呈现出了对社会总需求的刺激作用,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的高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负效应,欧盟成员国开始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实行健康的货币、财政政策才能抑制通货膨胀并保持经济的良性增长和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所以维持物价稳定成为了欧盟各国转变宏观调控方式的体现。欧盟委员会指出,选定这一目标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在于,物价稳定有助于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有助于促进可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和高就业7。

设定维持物价稳定的目标和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将给欧元区的各成员国带来好处。但是,由于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仅仅依靠统一的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种发展的不对称性也对欧洲中央银行的单一货币政策构成了严峻的考验。虽然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欧盟在经济一致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制定了严格的条例,但欧元区各国的差异使得单一货币政策具有先天的劣势,比如一些国家较高的政府债务对物价稳定形成了潜在的威胁。《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超过60%作为加入欧元体系的标准。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这一标准。

表1 欧元区主要国家财政赤字/盈余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8:Official websi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6 European Commission Services. Economic policy in EMU[M]. New Y ork: Clarendon Press,1998

7欧盟委员会.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译本)[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tgm/table.do?tab=table&init=1&language=en&pcode=tsieb080&plugin=1

表2 欧元区主要国家总债务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9:Official websi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由于欧元区各国面临的不对称冲击无法通过统一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因而需要各国的财政政策加以配合,而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多数国家较高的政府债务和财政困难,使得政策的实施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支持。

在欧元区开始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之后,各成员国就无法再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手段其调整国内的经济失衡、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以,单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欧元区内的物价稳定和对外汇率。

(二)独立的财政政策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虽然对成员国之间由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规定,但并未对财政政策的管理制定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也没有规划一个像美国一样的联邦型财政体制。比利时经济学家保罗·格劳威认为,“如果在货币联盟中不能做到财政政策的中央集权,就应该允许国家政府以灵活的方式使用国家财政政策,即当国家遭受负面冲击时,应该允许国家通过内在的自动稳定器来增加财政赤字10。”所以各个成员国应自行决策和执行各自的财政政策。

各个成员国需要在不具有货币政策制定权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由于财政政策溢出效应11的影响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要受到一系列的约束和限制。为了防止成员国政府出现巨额赤字的问题,《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若成员国存在过度财政赤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纠正,否则将遭受处罚。1997年

6月17日在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进一步明确了处罚机制:一国财政赤字若连续3年超过该国GDP的3%,该国将被处以最高相当于其GDP0.5%的罚款。

1.独立的财政政策的缺陷

欧洲中央银行以维持物价稳定为目标的实行了稳健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高通货膨

9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tgm/table.do?tab=table&init=1&language=en&pcode=tsieb090&plugin=1

10保罗·格劳威. 货币联盟经济学(第5版)[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80-181

11溢出效应会在下文进行讨论。

胀的产生。而欧盟各国长期以来因为结构性失业等原因,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且失业率较高12,因此,需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并减少失业。然而,加大财政

投资。增加政府购买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背后,是政府赤字的增加。而且由于统一的货币制度,各国不能增发货币冲销赤字。这就引发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的矛盾。

同时,由于欧盟成员国内部的经济开放度很大,在同一的货币制度下,用以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政策会因为大量进口成员国内部的产品而减弱本国的财政政策。

此外,在遭遇非对称性冲击13时,成员国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财政政策受欧洲中央银行的限制,这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希腊从2009年起深陷债务危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不一致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2.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溢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当一国实行财政扩张时,其赤字及债务占GDP比重的扩大会给货币联盟中的其他国家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财政赤字的溢出效应还会给货币联盟统一的货币政策造成压力14。

(1)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1996年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霍尔伍德和罗纳德·麦克唐纳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

行研究并指出,同一货币联盟内,一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时,会使得本国的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国民收入的增加。同时,由于货币联盟内资本的自由流动,该国的财政政策也拉动了其他国家的需求,短期的超额需求会使其他国家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财政赤字,会使得市场利率上升,带动整个货币联盟内的汇率上升,引起该货币联盟出口竞争力下降15。因此,一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引起货币联盟其他成员国物价上升,区域货币的汇率上升,出口下降的溢出效应。

(2)溢出效应对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影响

假设欧元区内某国遭遇非对称冲击,该国不断地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导致该国政府的债务增加。若政府债务利率的上升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以来就会造成财政赤字的不可持续性。这将会增加该国政府对欧盟内的资本市场的依赖,导致欧盟内利率上升,从而增加其他成员国政府的债务负担。此时,若其他国家要保持稳定债务率的话,就必须执行较为紧缩的财政政策。若其他国家保持原有财政政策,就会加剧溢出效应并形成恶性循环。

由前文中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欧元区内一些主要国家的政府债务都处于较高

的水平,一旦欧元区内产生负溢出效应,这些国家有可能会对要求欧洲中央银行放宽货币政策,从而影响欧元区内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2袁乐平,周浩明. 失业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3非对称性冲击是指某一特定国家或部门受到经济冲击(诸如战争、自然灾害、贸易条件恶化、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等)时,由于这种冲击带来的不利经济影响与其他国家或部门不同步,即不对称,需要特殊的经

济政策进行协调。

14阙澄宇.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248-249

15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纳. 国际货币与金融[M]. 何璋,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财政政策溢出效应的结果

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在短期内刺激本国需求,暂时性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扩张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利率上升,高利率会使得最初的需求水平随之下降,也会使得其他国家对产品需求下降的负效应抵消本国出口增加的正效应。从长期来看,经过溢出效应的作用,财政政策效果会大大折扣甚至净效应反而为负。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欧洲货币体系八个成员国大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这一时期其总体GDP增长放缓,甚至低于未参加货币体系的其他欧盟成员国。

美国经济学家库珀的研究表明,“国家之间政策协调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免于破坏性限制的情况下获取广泛的国际往来的多方面利益,同时为每个国家保留最大限度地追求其合理经济目标的自由16”。

三、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的协调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有溢出效应,因此,政策协调非常重要,这既是欧盟内部经济良好运行的保证,也是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基础。

宏观经济稳定也取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假设一国增加政府开支,IS曲线将向右移动,如图1(a),但假设货币供给不变,则产出增加,利率上升。若该国央行为使利率保持不变,于是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右移,如图1(b);若该国央行为使产出保持不变,于是会减少货币供给,使LM曲线左移,如图1(c)。在这个例子中,财政政策变动的影响取决于货币政策。事实上,一种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政策,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改变一种政策变动的影响。

(a)央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

16原著来自 Cooper·R. The Economics of Interdependence: Economic Policy in Atlantic Community[M]. MIT Press,1968

引用自刘宁宁.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2

(b)央行保持利率不变

(c)央行保持收入不变

图1 经济对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的反应

在欧元区内,货币政策制定权在超国家机构欧洲中央银行的手中,各成员国面对同一个LM曲线,财政政策由各国决定,这样政府的偏好对财政政策的制定就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无论是欧元区内的某国或是整个欧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都是必要的。

(二)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

1.成员国各自财政政策的协调

如果整个欧元区范围内出现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职能可以通过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完成,各国财政政策的任务就是让本国的自动稳定器同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想

适宜,从而稳定本国经济。

如果只是欧元区内个别国家出现经济波动,该国酒应运用自助的财政政策来加以调节。正常来说,政府在保持预算的基本平衡下,一旦出现经济衰退,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的空间较大。根据欧盟对成员国1961-1996年经济衰退的情况分析,经济衰退之前赤字和债务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赤字平均增长5.1个百分点;而经济衰退之前政府赤字和债务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实际赤字平均增长只有1.9个百分点。显然,正常时期稳健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危机来临时所受的冲击会较小。

2.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的协调

除了成员国自身财政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外,由于外溢效应的存在,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冲突。假如某国经济处于衰退期,需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但恰好其他国家正在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这不仅会降低该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会使该国面临巨额赤字增加的危险。若此时该国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则有可能以较小的力度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还可避免过度的财政赤字。

不过,实行这种财政政策协调不仅仅建立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建立在成员国之间政治关系和实力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大国的态度,对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具有决定性影响。

3.统一的财政政策

假设某个货币联盟只有A、B两个国家。在开放经济中,两国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两国单独的供给和需求模型相似。

假设该货币联盟建立了集中的财政体制。由于该货币联盟只有A、B两个国家,所以两国的财政预算就是货币联盟的财政预算,两国的所得税由联盟政府统一征收,社会保障支出统一由联盟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联盟财政可以有效地发挥“缓冲器”的作用。

现在,货币联盟内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A国向B国转移,如图2

(a)A国供求变化

(b)B国供求变化

图2 A、B两国供求曲线变化

当联盟的产品需求从A国转向B国,A国需求曲线左移,产出下降,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B国则相反,需求曲线右移,产出增加,失业减少,税收增加。为换件需求转移带来的经济波动,联盟政府财政对A过失业保障金支出增加,从而增加对A国的支出,

相应地,联盟向B国的支出减少。两国经移动后的需求曲线D

2分别向本国D

1

回归,这种联

盟财政自动转移的机制可以抵消需求的非对称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考虑另一种情况,两国虽然形成货币联盟但并未建立集中的财政体制即统一的财政政策。这时,联盟的产品需求从A国转向B国,会增加A国财政赤字和B国财政盈余。A国产出减少,所得税减少,财政收入减少,但失业保障金支出增加,B国则相反。同时,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A国无法增加货币供给,若要弥补财政赤字,就需要对B国借贷。A国外债增加,增加未来还贷压力,进而自主财政政策的回旋余地变小。

将简单的两国模型运用在欧元区的模型中,虽然还需要考虑诸多其他因素,如大国、小国的区别,但是依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欧元区内适当集中的财政制度是必要的,它可以自动地实现成员国之间财政的转移支付,降低欧元区各国失去独立货币政策权力的成本。如果是独立的财政制度,成员国缺少自主性经济政策,会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进而影响欧元区的运作。

正如近来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所感叹的:“既然我们有统一货币,那么光有中央银行不够,光有统一货币政策也不够,我们同样需要一个更为一体化的财政政策17。”

4.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的综述

一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此,统一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考虑到欧元区目前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17陈晓刚. 欧元区财政政策一体化势在必行[N]. 中国证券报,2010.12.8

的制度框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尝试,又适逢欧洲大陆遭遇经济危机,不少人担忧在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分散的财政政策的协调上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并将导致欧元的崩塌。

不过,从欧盟数十年来一体化的历程上来看,各成员国还是有能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克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

1.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接近,为执行协调或统一的财政政策奠定基础。过去,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经济差异,不过随着各国在经济周期变化上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在逐渐靠拢,欧元区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利率等重要经济指标日益趋同。

表3 欧元区部分国家通货膨胀率(%)

数据来源18:Official websi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表4 欧元区部分国家长期利率

数据来源19:Official websi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除了这些经济指标外,欧元区一些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如失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也比较类似。如图3显示的欧盟国家失业率,可以看出如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的失业率水平相差不大。

18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tgm/table.do?tab=table&init=1&language=en&pcode=tsieb060&plugin=1

19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tgm/table.do?tab=table&init=1&language=en&pcode=tec00036&plugin=1

图3 欧盟国家25-64岁接受高等教育人群年均失业率(1997-2010)20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所带来的经济指标趋同和经济问题的相似性,为欧元区执行可能的统一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提供了宏观基础。

2.理论上讲,统一的财政政策是大势所趋。欧盟经历了由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一关税同盟到欧洲经济联盟的发展,并逐渐像完全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进行过渡。欧盟的目标也正是要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而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就是统一的财政政策、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对外经济政策21

20数据来源:Official websi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1卢荣忠. 国际贸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6

参考文献:

[1]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米尔顿·弗里德曼. 货币数量论研究[M].瞿强,杜丽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欧共体官方出版局. 欧洲联盟条约[Z].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1

[4]曼昆.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94-95

[5]European Commission Services. Economic policy in EMU[M].New York: Clarendon Press,1998

[6]欧盟委员会.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译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保罗·格劳威. 货币联盟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180-181

[8]袁乐平,周浩明. 失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阙澄宇.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248-249

[10]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纳. 国际货币与金融[M].何璋,译. 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刘宁宁.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政策协调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2

[12]陈晓刚. 欧元区财政政策一体化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10.12.8

[13]卢荣忠. 国际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6

[14]塞尔维斯特尔·C·W·艾芬格,雅各布·德·汉. 欧洲货币与财政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15]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M].张敖,胡秋慧,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

[16]胡海鸥.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17]奥托马·伊辛,威特·加斯帕,英纳兹奥·安格洛尼,奥瑞斯特·特里斯塔尼.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的策略和决策方法[M].康以同,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3

[18]周念利.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中的财政约束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

[19]杜厚文,王广中. 欧元的世纪: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

[20]金圣荣. 欧元大崩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

[21]刘宁宁. 欧洲经货联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24:124-126

[22]成新轩. 欧盟经济政策协调递进的制度分析[J].南开学报,2004.1:113-117

[23]申皓,蔡明华. 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浅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4.9,57(5):599-603

[24]刘运顶. 试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财政政策的有效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24(2):97-100

[25]董书慧. 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协调的路径选择[J].国际经济合作,2008.2:78-82

[26]周念利.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J].经济经纬,2008.2:140-143

[27]傅丽. 欧元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39:88-92

[28]焦莉莉,焦晓松. 欧元区财政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搭配的经济效应分析——搭便车问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J].商业研究,2005.19,327:31-34

[29]熊厚. 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二元性矛盾与协调改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27(140):46-50

[30]周瑾. 试析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其内在缺陷[J].国际经贸探索,2001.2:68-72

[31]汤碧. 欧洲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分析[J].南开学报,2000.2:71-77

[32]彭芸.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析[J].上海金融,2006.8:58-60

[33]纪翔. 欧盟或迎来财政一体化契机[N].中国经济时报,2011.11.8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完整版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 策的协调配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原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大多数国家共同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二者存在着共同点和差异。其共同点主要有: ①两大政策的调控目标是统一的,都属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可采取的政策,是为实现本国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 ②都是为社会提供资金的部门,两种政策执行的结果都体现为货币收支行为。 ③都是需求管理政策。 ④两种货币收支之间存在着接合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点体现在: ①政策工具不同。 ②两种政策部门的资金使用方式和范围不同。 ③作用过程不同。 ④政策时滞不同。 正因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所以需要两者之间协调配合。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方式 ①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适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以致影响到经济稳定正常运转所采用的政策配合措施。 ③紧缩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但消费偏旺而投资不足时的配合方式。 ②双松的搭配方式则主要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转入严重萧条的状况,这种政策措施的配合方式可以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常常是在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之后采用的配合方式。 ④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紧的配合模式是许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普遍采用过的一种模式。 以上两种“一松一紧”政策的优点在于其有较强的缓冲力,稳定性高,作用惯性小,不会对经济生活产生过大的震荡;缺点是政策导向不甚明确,作用力度较弱,作用时滞较长,一旦调整政策,在一定时期之后才会产生效应。

欧元区的历史与现状、未来讲解

湖南大学《国际金融》课程设计 论文题目:欧元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11级金融三班 小组成员:邓顾俊兰201118113** 肖蕾20111811314 廖凯20111811321 丛琳20111811311 周碧芸201118113** 指导老师:何娟文

2013年6月4日 目录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3、欧盟为什么要统一货币 二、欧元的国际影响 1、欧元与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2、欧元与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3、欧元与国际汇率制度改革 三、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元与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2、欧元与中国对外贸易 3、欧元与中国外汇储备 四、欧元给欧盟各成员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1、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 2、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成本 4、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 五、欧元存在的弊端 1、欧元区各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 2、统一的货币政策制度缺乏灵活性 3、联盟内部在政治上缺乏信任 六、欧元的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一、欧元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分析 1、欧元的产生 欧元(EURO)是欧洲货币联盟(EMU)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是EMU国家的统一法定货币。经过漫长的孕育期,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2002年1月1日全面进入流通。作为欧盟15个成员国中11个国家的跨国货币,即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后又有 希腊加入)的统一货币,它的诞生不仅是欧洲的一件大事,也是国际性的一件大事,在国际金融史乃至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种无国界的、超越国家主权的和稳定比值的特殊信用货币。 2、欧元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欧洲国家一直偏爱固定汇率制度,也是在纷乱之中追求联合的一个 注脚。1914年之前,欧洲各国一直采用的是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自我调节结果看,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可以说是效果最佳的制度。但主战场位于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黄金储备大规模流向美国,严重削弱了欧洲金本位汇率制度的基础。1920年前后,彼时的欧洲霸主——英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惜压迫新兴的美国数次调低其国内利率,配合其恢复金本位制度。但后见之明的我们知道,结果只是造就了美国的一轮人造信用繁荣,并最终引发了大萧条。1931年,英国率先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度,宣告了欧洲金本位固定汇率制度的彻底失败。 二战之后,欧洲诸强反思孤军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得出结论:单独求发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联合起来才是出路。以法国总统戴高乐为首的政治家提出了从产业合作开始,经过贸易、关税、货币等方面共同合作发展,最终过渡到政治联盟的战略思想,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 同发展,确实取得了内部互惠的便利,实现了比各个国家以单体发展更大的增长。为了要维持这一增长,求得进一步发展,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 更加自由的流动,就需要实现货币的统一,以便彻底排除各国分散的价格、利率、汇率所造成的客观障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都是为促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以此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因此两者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与社会资金运动相联系,共同调节再生产资金的循环,制约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都要通过控制超越当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同属需求管理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必须保持密切的相互配合.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

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 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通过分配领域进而影响生产领域。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并通过流通领域影响生产领域。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需求总量的影响较之货币政策为逊。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实现国家职能所需财力数量的限制,因此,由此引起的赤字或结余都不可能太大,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模式

1.试分析我国当前为什么要进一步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者协调的主要模式有哪 些?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 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 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 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 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 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政策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就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与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与其她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与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财政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她有关部门,她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与开发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则就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就是: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就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就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就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就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与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就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瞧,境外资金流入与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就是银行贷款,这也就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就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就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就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

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利弊分析

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利弊分析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ingle monetary policy to euro zone countries xxx 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本文在浅层次探讨了单一货币政策执行以来对欧元国家的利与弊的分析.发现单一货币政策虽然打破了贸易壁垒并努力在全球市场上与美元相抗衡,但这么多年过去其弊端也逐渐变得不容小觑,如各个国家失去货币政策自主权和使危机传播的更快等等. 关键词: 单一货币政策欧元区国家利弊

1 引言 自从1991年12月《欧洲联盟条约》在欧洲共同体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以来,欧盟国家就从未在一体化变得更加强大的路上停止前进.而200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发布执行的欧元政策更是努力将欧洲经济一体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目前为止,仍有18个国家在使用欧元: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单一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国家的影响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也逐渐显露。 2 有利影响 第一,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打破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增加资本流通.试想,今天我作为一个欧洲的商人,与其他国家的商人进行交易不需要进行繁琐的货币兑换的话,一是免去了货币兑换,整天担忧货币汇率的麻烦,二是免去了货币兑换过程中的这种税和那种税,省钱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劳动力和资本在欧元区国家之间的相互流通,将资本由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的流向不发达地区,各个国家全面均衡发展,对整个欧元区实在是大大的利处. 第二,单一货币政策有助于提高欧元区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举例说明,冰岛和希腊两个国家其实是很有类比性的,都以旅游业、航海业为主要经济体。虽然同属欧盟,但是希腊加入了欧元区而冰岛依然在使用自己的货币冰岛克朗.结果在美国08年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波及到欧洲形成欧债危机的时候,虽然希腊濒临破产,政府负债累累,但是冰岛没有经得起风波,于09年成为全球第一个破产的国家.与此同时,加入欧元区让希腊暴露出自身经济的更多问题,逼迫其转型,让国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发展,岂不美哉? 第三,单一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欧元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提升政治地位.众所周知,美元在全球市场上来势汹汹,企图独霸全球经济,成为全球霸主.然而欧元区国家的单一货币政策恰好提供了一个和美元抗衡的机会,让世界向着和平稳定多极化的方向发展,避免了美元将欧洲各个小国拆开单独击破的风险.因此,我们说单一货币政策不仅在经济方面对欧元国家利大于弊,政治方面的优势仍不可小觑。 3 不利因素 其一,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使得欧元国家失去制定货币的自主权。一方面,单一货币政策发挥预想效果的前提是各国经济形势趋同,若经济形势差别较大,这一政策就难以兼顾各国实际发展状况,反而会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单一货币政策和各国分散的财政政策不搭配,会造成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失控。单一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其目标在于欧元区整体发展,而各国财政政策由各国zh政府制定,其目标在于本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两大政策不协调,势必印发严重的危机。例如,在08年的经济动荡时期,欧元区各国由于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调节经济,财政政策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只能通过举债和扩大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引发了严重的欧债危机。 其二,单一货币政策会让整个欧元区承担极大的风险。在实行单一货币政策后,单一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因连锁反应扩大影响到其他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15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1)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弹性的价格、利率与货币工资的作用下,经济能够经常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对于任何干扰与冲击导致的经济对充分就业均衡的偏离,灵敏的市场机制会有效地运作,使经济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市场机制在微观方面确实会产生某些低效率现象,但在宏观方面永远是有效的与和谐的。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常常导致经济的更大的不稳定。 (2)古典宏观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 A、萨伊定律的内容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6——1832),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的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B、萨伊定律在物物交换经济中自然成立 物物交换经济中,任何产品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的产品,从而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此,在物物交换经济中,供给一种商品意味着需求其他一些商品。 C、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 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它方便了交换,但不会改变交换的实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萨伊定律的表现形式就是储蓄等于投资: 人们的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如果说储蓄就是资本的供给,那么,投资就是资本的需求。在利率

机制的作用下,储蓄与投资必然相等。 D、萨伊定律的推论 萨伊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是社会不可能产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从而不会出现非自愿失业。 (3)萨伊定律被1929——1933的大危机这个经验事实所推翻。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John Maynad Keynes ,1883——1946。通论,1936) (1)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 (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一、消费不足(消费倾向递减); 第二、投资不足(MEC递减与流动性偏好导致的r不能无限降低): (3)政策主张: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增加有效需求。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种类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相互之间有冲突。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进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提高社会福利。 2、宏观经济政策种类 (1)需求管理政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总需求过多,导致物价上升,经济膨胀。需求管理政策就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pdf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答: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 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 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力量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 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 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所能达到的。 2.政策工具;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 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 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你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 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 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 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 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 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互相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 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 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 关系的调节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财政乘数一般包括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货币乘数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 行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买进债券。坝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 增加额S,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乘数计 算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是有区别的。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 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应该指出,无论是银行向企业、个人放款。环视银行向企业、个人买进证券。所形成的存款之创造的功能,绝不是 单个银行所能做到的,而是整个银行体系作用的结果。

财政政策与最新货币政策

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7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旨要克服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试从对策论的角度探讨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或措施问题。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

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 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一个很明显的经验事实是,在传统国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以說是總體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課題。在九十一年的學測中,也出現了這樣的題目。(91學測社會科第69題)由於這是比較屬於經濟學專業領域的問題,不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或公民的教材中,大多數的高中課本也就沒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為了各位同學以後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社會上的經濟問題,本書在此將這兩種政策作一個比較清楚的說明。 1. 財政政策︰所謂的財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以財政手段,也就是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去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一般來說,所得低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也就是所謂景氣不好的時候,可以利用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手段來刺激產出,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相反的,在景氣過熱,國民所得高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可以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賦,以降低總需求,並抑制物價膨脹,稱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 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因斯的理論,根據凱因斯的理論,由於工資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例如工會),因此沒有向下調降的可能。如果要解決失業問題,只有從提高總需求著手。總需求是由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淨額構成的,政府能作的,就是直接增加政府消費,或是透過減稅的手段來提升民間消費和投資。在提高總需求的同時,免不了要付一些物價上漲的代價,但是這是值得的。 大多數的政府都是凱因斯學派的信徒,日本在對付近十餘年來不景氣的時候,提出了許多次的振興景氣方案。而日本在過去的經濟成長,也確實是由出口所帶動的。至於我國,在行政院張俊雄院長任內提出八一○○行動方案,也就是根據這一套理論。 (2)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就是指透過調整利率和控制貨幣供給量等手段來影響經濟景氣的做法。財政政策的主導權在行政院,貨幣政策的主導權則在中央銀行。在介紹貨幣政策之前,要先把利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什么是财政政策 1.概念: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2.财政政策的内容 ◆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预算收支政策 ◆税收政策 ◆财政投资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 ◆国债政策 ◆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3.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4.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什么是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

欧元区存在的主要制度缺陷是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未能统一

欧元区存在的主要制度缺陷是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未能统一。发行统一的欧洲联合主权债券(E-bonds),以整个欧元区的经济作为担保,其信用评级将远高于单个欧元区国家的债券信用评级。 “(巨额债务)已经压迫了欧洲的所有大国,在长期内将毁灭它们。” ——亚当·斯密 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潮过后,各国高企的财政赤字、主权债务问题浮 出水面。从早期的冰岛、迪拜,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到现在的意大利,主 权债务危机逐渐向欧洲核心国家扩散,而美、日等国的主权债务问题同样令人生 畏。事实上,出现这一局面多少也在预料之中。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 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 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当一国财政支付一再超出警戒线, 长期与其收入不匹配,致使到期主权债务不能及时偿付,财政风险导致的主权债 务危机便发生了,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 阱。 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人们普遍认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延伸,但笔者认为, 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 程。 首先,非常态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主权国家过度举债。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不 断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不断增加国家的财 政赤字,在财政投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后,政府不得不大量对外举债,导致了财 政赤字与主权债务风险伴随经济复苏而来。 其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经济缺乏“生产性”。上述国家的主权债务 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 产性”,即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以冰岛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冰岛 就效仿英美等国的金融体系,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导致国内 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急剧膨胀,一旦信贷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 高额负债形成支付危机必然引起金融系统的崩溃。 第三,没有量入为出,超偿付能力的过度依赖外资。在遭受债务危机的国家 中,大部分国家实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生产力,导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外资 过度依赖。这决定了其在经济受到冲击时,外资突然撤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偿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毕业论文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毕业论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公共管理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下数据来自中央银行的统计或估算和财政 部); 在 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 宏观调控的手段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者都是通 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从而实现宏观调控,使得经济健康的发 展或缓解经济发展的极端现象和失调现象。 要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给经济带来影响,首先要了解其 定义和内涵,以及这两种政策所使用的工具。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 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税收的变动是指改变税率和利率的结构,在 经济萧条时通过减税促进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刺激需求 增加,让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使经济步入正轨。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 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社会中,投资与利率是成反 比的,即利率越小投资量越大,人们认为此时投资有利可图,所以都愿 意投资。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降低利息率,这时大部 分人只愿将钱用来投资而不愿用来储蓄,所以货币的供给量也就相应的 增加,从而带动社会需求,使经济恢复正常。如果经济社会发生通货膨

胀时,中央银行又可以提高利息率,让人们把钱储存到银行,从而减少流通的货币量,进而减小需求。 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税收政策、公债政策、购买支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中央银行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政策 那么2005-2009年间我国实现过那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呢这些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呢 以下是来自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数据;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下调到%,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不。同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 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2006年8月19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