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知识点总结: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3)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

2.(1)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意、澳;协约国:英、法、俄

(2

(3

(4)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巴尔干火药桶

(1)1912年秋,由巴尔干同盟发动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次民族解放战争(2)1913年,第三次巴尔干战争——为抢夺胜利果实

(3)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婓迪文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练习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世界被瓜分完毕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18世纪晚期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20年代中期

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

(1)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2)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3)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4)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 1、2、3

B. 2、3、4

C. 1、3、4

D. 1、2、3、4

3.(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能消极的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提出上述要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德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B.军国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泛滥

C.德意日军事同盟的成立

D.德国在军事、科技领域世界领先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A.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B. 美德超过英法

C.世界之民体系最终形成

D.从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

5.英法协约的签订所标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英法之间存在着传统的友谊

B.英法联合限制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

C.为了共同对付德国

D. 德奥结盟威胁英法利益

6.(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澳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再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强烈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当时这个地区争夺最为激烈的国家是()

8.1914年8月,欧洲一家报纸这样写道:~~~正是这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请问该事件发生在()

9.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奥匈帝国向哪个国家宣战为开始标志的()·

10.附加题: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假如没有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

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知识点总结:

1.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施里芬计划

2.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前后持续10个月,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它是一战的转折点。3.1916年6月下旬,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国在战争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塔克

4.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是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

?练习题:

1.制定施里芬计划的国家是。

2.1916年初,德国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其战略目的是()

A.迫使英国退出战争

B.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C.迫使俄国退出战争

D.威胁正想投入战争的美国

3.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是在年战役中。

4.一战的规模从欧洲阶段转变到全球阶段是在()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8年

5.毒气首次应用于战争是在哪场战役中.

6. 一战中,英国在哪次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坦克,使德军大为惊恐.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知识点总结: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1917年4月,美国以德国1916年2月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上船炸毁为由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2)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想同盟国宣战。

(3)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推出帝国主义大战。

2.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2)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反攻。

(3)1918年10月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兵变。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11月革命推翻德帝制。

3.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2)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站有优势。

(3)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

(4)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的更为明显。奥匈帝

国解体,德国1918年11月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5)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练习题:

(1)我们认为,在激烈战争的背后,实质上是各国之间的对比。

(2)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A.扭转海上劣势

B.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

(3)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一战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

B.维护世界和平

C.争夺世界霸权

D. 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4)同盟国开始瓦解的标志行事件是()

A.协约国军队突破(兴登堡防线)

B.苏俄退出战争

C.德国夺回战略主动权的失败

D.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

(5)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有。(6)一战中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德意志帝国垮台

B.奥匈帝国瓦解

C.俄罗斯帝国灭亡

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7)材料分析:

材料一:一位在一战中阵亡的德国普通士兵在他的家书中写道:(德国人把死亡看做高尚人生的完成~~~~)

材料二:在1918年11月,当德国宣告投降的消息传到前线,一部分德军认为(德国在战场上没有战败,

而是卖国贼从背后捅了一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存在的什么情况?

(2)材料三中(卖国贼从背后捅一刀)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3)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一部分德军)在一战结束后有什么养的表现?

(4)为什么在德国会出现这种愚昧和奇特的现象?

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知识点总结:

1.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一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

都是非正义的。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一战以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通知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受到了挑战;

(2)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欧洲的最大

债主,并在欧洲的重建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3)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有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

权国;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主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5)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促成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2)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3)第一次是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4)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练习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新型的帝国主义要压倒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的下列国家中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性质的是()

A.俄国

B.塞尔维亚

C.英国

D.土耳其

(3)从国际格局来看,一战的重要影响是()

A.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B.美国开始独霸世界

C.欧洲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

D.英国霸权地得到进一步加强

(4)一战中,美国(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

A.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美国已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C.美国已经成为债权国

D.美国成为世界工厂

(5)一战的爆发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主要表现为()

1.在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

2.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

3.海运业迅速膨胀

4.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A.1/2/3/4

B.1/2/3

C.1/3/4

D.2/3/4

(6)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许多技术受到重视,下列技术中是在一战影响下发展的是()

1.飞机受到重视,汽车的功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化工技术发展

3.生产流程改进

4.生产管理革新

A.1/2/3/4

B.1/2/3

C.1/3/4

D.2/3/4

(7)一战期间,各国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和干预经济的机构,他们的主要职能有()

1.分配政府订单

2.控制原材料的供应

3.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4.垄断对外贸易

A.1/2/3

B.1/2/3/4

C.2/3/4

D.1/2/4

(8)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以下哪几种观念()

1.和平、反对战争

2.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

3.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4.民族复仇主义兴起

A.1/2/3

B.2/3/4

C.1/2/4

D.1/2/3/4

(9)材料题:看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

1.一战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战争?

2.材料给你带来的信息是什么?

3.反思一战,它给人类留下了那些历史思考?

4.如何理解一战催生立新的世界?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课巴黎和会

?知识点总结:

1.凡尔赛宫里的勾结和争夺

(1)巴黎和会的目的:战胜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瓜分战利品,建立国际新秩序。主题:如何处置德国、如何平衡战胜国之间的利益。

(2)1919年1月18日,和会在巴黎凡尔赛宫正式开幕。

(3)操纵和会的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4)列强企图:美:凭借经济实力,建立世界霸权;英:扩大海外殖民地,遏制法国,称霸欧洲;法:削弱掠夺德国;称霸欧洲,扩大海外殖民地;日: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5)主要问题:1.处置德国2.中国问题——五四运动随即爆发

2.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対德条约),即凡尔赛和约

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2)重新划定德国疆界;3)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4)限制德国军备;5)德国需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历史影响: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2)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买下了罪恶的种子。

凡尔赛和约的性质:他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

评价:(1)战胜国中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通过这个合约达成了一定的妥协,原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战争与合约暂时得到解决。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开始建立。(2)凡尔赛和约已经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练习题:

(1)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你不会看到的情景是()

A.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B.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

C.斯大林

代表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D.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対德和约

(2)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重新分割世界

B.对付社会主义的苏俄

C.处置战败的德国

D.建立国际联盟

(3)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4)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已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矛盾的焦点是()

A.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争夺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与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军事与霸权之争

(5)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

因是()

A.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美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利

D.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本质的是()

1.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2.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3.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

队占领15年4.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1/2/3/4

B.1/2/3

C.2/3/4

D.1/2/4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反映了()

1.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2.弱国无外交

3.中国代表团的软弱

4.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A.1/2/3/4

B.1/2/3

C.2/3/4/

D.1/2/4

(8)凡尔赛和约在巴黎和会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主要指的是()

A.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

B.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滋长

C.该条约损害中国利益,

中国代表团拒约D.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受到削弱

(10)材料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赛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时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的支离破碎,应该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材料二:英国首相劳何·乔治认为:如果他(指德国)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合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同样会最终从胜利者的身上找到进行严厉报复的手段。~~~因此,正是为了这些原因,除非迫不得已之外,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通知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他的命运同布尔什维克主义连在一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和材料一,指出法国处置德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结合所学和材料二,指出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反对过分制裁德国?

(3)在制裁德国问题上,英国得到了美国的支持,美国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材料三:英国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凡尔赛和约)是否实现了英国的主要目标?请列举(凡尔赛和约)中的一条内容说明,以(凡尔赛和约)为基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本课教材最后一句话说(凡尔赛和约)已经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如何理解?

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知识点总结:

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1919年9月11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确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

德奥不得合并,废除普遍兵役制。

(2)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

(3)1920年6月4日,协约国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

(4)1920年8月10 日,战胜国与土耳其苏丹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

(5)1923年7月24 日,协约国集团与土耳其新政府另订(洛桑条约)。

2.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不稳定性:

(1)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体系范围: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了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3)实质: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

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

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这就决定了这一和平体系的不稳定性。

(4)凡尔赛体系不能维持长期稳定的因素:

1.构成凡尔赛体系的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2.战后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德国蔓延,成为30年代纳粹党得以上台的重要原因。

3.战胜国声称自己是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领土问题的,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掠夺

战败国和他们自己的利益需要来实行这一原则的。

4.面对日益高涨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在瓜分殖民地时采取了较为隐

蔽的(委任统治)形式,但并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5)如何认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虽然暂时缓和了提过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他们之间的根本

矛盾。列强对霸权地争夺也在不断地削弱凡尔赛体系。随着各种矛盾的发展,由(凡尔赛和约)等条

条约构筑的凡尔赛体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冲击与挑战。

国际联盟的建立

(1)巴黎和会达成的共识:1.维护和平的原则2.实行(集体安全)3.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2)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是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国联总部设在日内瓦

练习题:

1、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以觉悟,新秩序不

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指的新秩序是()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2、构成凡尔赛体系的重要条约包括()

1.凡尔赛条约2.国联盟约3.色佛尔条约4.洛桑条约

A、1/2/3/4

B、1/3

C、1/3/4

D、1/2/3

3、凡尔赛和约与后来战胜国同奥地利等其他战败国签订的条约的共同点是()

1.都有关于领土划分的规定

2.都有关于军备限制的规定

3.都有赔款总额的规定4都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

A、1/2

B、1/2/3

C、1/2/3/4

D、3/4

4、凡尔赛体系中,隐含着战胜国与战败国最明显的矛盾双方是()

A、美德

B、英德

C、法德

D、意德

5.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

1.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处置与掠夺

2.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新的国际秩序

3.所有协约

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新秩序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暂时妥协的产物

A.1/2/3/4

B.1/2/4

C.2/3/4

D.1/2/3

6.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

1.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

2.一战后的和平思潮

3.威尔逊十四点和平纲领

4.巴黎和会的召开

A.1/2/3/4

B.2/3/4

C.1/2/3

D.1/2

7.下列各项符合国际联盟盟约基本规定的是()

1.国联成员国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2.国联成员国应实施裁军

3.对于发动战争的国家,国联成员国应加以制裁

4.对一战战败国的殖民地由国联委托先进国家进行统治

A.1/2/3/4

B.1/2/4

C.1/3/4

D.1/2/3

8.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实际起的作用是()

A.维护凡尔赛体系

B.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C.限制大国的军事竞赛

D.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9.美国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是()

A.与日本争夺远东地区

B.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C.扩大占有海外市场

D.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10.材料题: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

题.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四: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知道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2:28的多数否定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

(3)根据材料四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4)上述材料中围绕国联问题产生的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第3课华盛顿会议

知识点总结:

1. 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为什么要召开华盛顿会议:1.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激化了美日矛盾2.限制日本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3.限制海军军备竞赛4.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讨论。

(2)1921年11月12日,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2. 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的限额。

(2)对五国条约的评价:(五国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他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五国条约)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3. 中国山东问题

(1)1922年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2)1922年2月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3)对九国公约的评价:这一公约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他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

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如何评价华盛顿会议: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他在凡尔赛体系没有涵盖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了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

关系格局。2.他与凡尔赛体系共同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在分配的基础上,他有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作用,但事实证

明,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

练习题:

(1)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B.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C.日本利用战争时期独霸中国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

(2)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东亚和太平洋区域抑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B.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C.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区域的权利D维护列强在中国的权利

(3)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以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英日同盟,参加了四国同盟,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后退出了在亚洲争霸的角逐

B.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争霸对手发生了改变

C.一战结束后英德矛盾居于次要地位

D.英国势力减退外交上跟随美国

(4)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是()

A.凡尔赛和约

B.日内瓦协定

C.四国条约

D.五国条约

(5)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是()

A.四国条约

B.五国条约

C.九国条约

D.凡尔赛和约

(6)华盛顿会议上,在有关山东问题方面,英美支持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反帝斗争不断高涨

B.日本独霸中国损害英美在华侵略权利

C.借中国遏制苏俄

D.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7)九国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D.否认了中国是一战战胜国的地位、

(8)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

1.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2.五国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

3.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

4.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1/2/3

B.2/3/4

C.1/2/4

D.1/3/4

(9)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

A.都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结果

B.都是帝国主义宰割殖民地的结果

C.都是帝国主义之间相互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D.都扶植建立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意味着()

A.改变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B.美国夺得了世界霸权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

D.协约国宰割世界的同盟形成

(11)材料题:

材料一: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力,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业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指定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兵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内之扩张,期限至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话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请回答:

(1)条约中(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2)条约中的(机会均等)对所有缔约国是均等的吗?为什么?

(3)该条约主要调整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这一矛盾需要调整?

(4)引用条约中的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由战前的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争,演变为英、美、日三强争霸。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华盛顿会议是如何调整这三强之间的

关系的?你对这种调整有何看法?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是列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之一,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其

势力范围。

请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中国代表团和中国人民做出了什么反应?

(3)华盛顿会议期间山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能够得到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

知识点总结:

1. 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国际联盟的性质: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

际组织,它的出现与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有密切的关系。国际联盟的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如维护

和平、实行集体安全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活动:国联成立的最初几年,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

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他的组织下,1924年缔结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国

际联盟中的卫生、劳工、交通运输、处理国际难民等机构或组织,为促进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

工作。

(3)国际联盟成立的四个阶段:

时间内容

1920-1924 比较困难

1924-1929 做出了一些工作(1924日内瓦议定书)

1929-1939 没有作为,很多国家退出国联

1939-1946 国际联盟停止使用,1946年联合国成立(4)国际联盟没有维护世界长久和平的原因:1.国际联盟成为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工具,

中小国在国际联盟中没有决定权。2.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的(全体一致)的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

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2. 《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1)背景:法国占领鲁尔受挫后,法国国内主张对德和解的力量渐占上风。1925年10月,德、法、

比、英、意和波、捷等有关国家在洛迦诺开会,缔结了德、法、比、英、意《相互保证公约》。德国还

分别同法、比签订了《仲裁条约》。统称为《洛迦诺公约》.

(2)评价: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公约的缔约也为德国重新成

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3.苏俄的和平外交

(1)内容:20世纪20年代,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就提出了《和平法令》。.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国

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1922年4月,苏联代表团出席了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国

际会议,初步打破了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同德国代表团缔结了《拉巴洛条约》。

(2)评价:《拉巴洛条约》以缔约双方的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为基础,它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

联的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4.《非战公约》的签订

(1)内容: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日、意、波、捷等15国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2)评价:《非战公约》是一战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调整的结果,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

序。它是第一个提出把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体现了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

一定进步意义。《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

的法律依据。《非战公约》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

战争埋下了伏笔。

练习题:

(1)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交战各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B.为促进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C.被英法控制

D.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

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2)国际联盟盟约属于的一部分。

(3)为找到持久和平之路,美国总统威尔逊等政治家们曾在巴黎和会上做出极大的努力,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

这些被列入国联盟约的、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共识包括()

1.维护和平的原则

2.实行集体安全

3.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4.严厉制裁德国

A.2/3/4

B.1/2/3

C.1/3/4

D.1/2

(4)苏俄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有()

1.推出和平法令

2.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3.出席在意

大利热那亚举行的

国际经济会议 4.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A.1/2/3

B.1/2/4

C.2/3/4

D.1/2/3/4

(5)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

1.违反了<凡尔赛和约>的基本规定

2.缓解了欧洲的安全问题

3.改善了法国同德国的关系

4.有利

于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

A.1/2/3

B.1/2/4

C.2/3/4

D.1/2/3/4

(6)《洛迦诺公约》对德国的最大政治意义在于()

A.巩固了德国的边界

B.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

C.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D.解决了欧洲的安全问

(7)《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C.

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8)《非战公约》的签订时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

是因为()

A.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不尊重和平

D.没

有规定和平解决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为维护和平作出了一系列尝试,主要表现为()

1.建立国际联盟

2.缔结《日内瓦议定书》

3.苏俄提出了《和平法令》

4.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5.签署《洛迦诺公约》

6.成立联合国

A.1/3/4/5/6

B.2/3/4/5/6

C.1/2/3/4/5

D.1/2/3/4/5/6

(10)简答题:

1.国际联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了哪些原则?

2.苏俄与德国之间有什么重要的外交活动?反映了以列宁为代表的苏俄怎样的外交政策?

3.《非战公约》的签署有何积极意义?实际效果又是怎样?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1)内容:1929年10月24日,从美国开始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史称(黑暗的十月)。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

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1.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2.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3.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3)此次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4年)、破坏性大。

2.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1)影响:1.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工人大批失业。法西斯势力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宁。

2.资本主义国家向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

3.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2)各国的选择:1.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德国和日本走了建立法西斯专

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1.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国内市场狭小,加之,严重依赖外国资本,

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

2.德国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垄断资产阶级对此极为不满,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3.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存在不满的情绪,煽动极

端民族主义情绪。

4.希特勒的宣传获得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的支持。

(2)德国法西斯上台的标志:1935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的原因:1.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

的推动。

(2)过程: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

3.初步建立起军部法西斯专政<标志>;(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被称为北进派<陆军>,主张对抗美国,确保太平

洋的制海权称为南进派<海军>;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基本国策。)

4.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5.附加材料: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利用紧急危机造成的社会状况;

不同点:在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宣传和拉拢社会各阶层,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取得政权;而在日本不是

依靠法西斯,而是依靠现存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政权的法西斯化,通过由军部建立内阁来

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而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

练习题:

(1)(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是1929-1933年美国分期付款的流行说法。对当时这一说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美国人民购买力的明显提高

B.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反映了美国的虚假繁荣

D.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B.股票不稳

C.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D.劳资矛盾

(3)《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德国军备的限制开始被打破是在()

A.1933年

B.1942年

C.1939年

D.1935年

(4)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办法是()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弃关税壁垒

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5)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有()

1.较强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

2.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动荡

3.垄断资产阶级对政府当局的不满

4.德国法西斯的欺骗宣传

A.1/2/3

B.2/3/4

C.1/2/4

D.1/2/3/4

(6)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同点是()

A.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政治危机

B.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D.取缔一切政党建立的独裁政治

(7)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二二六政策

B.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C.九一八事变D日本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8)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的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

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A.九一八事变

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C.七七事变

D.近卫文麿上台组阁

(9)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是日本()

A.广田内阁

B.田中内阁

C.小泉内阁

D.近卫内阁

(10)日本法西斯专政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区别是()

1.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利

2.利用经济危机影响

3.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

4.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

A.1/3

B.2/4

C.1/2/3

D.1/3/4

(11)材料题:

材料一: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材料二: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希特勒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经济制度指什么?

(2)旧民主秩序指的是什么?新应用又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希特勒所说的(德国的剑)指的是什么?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区别是什么?

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知识点总结:

1.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

儿庄大捷——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最大胜利

(2)意埃战争:

1. 目的:埃塞俄比亚临近红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利于加强在地中海的势力;

2. 埃战败的原因:1)军队装备陈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2)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意大利明目张胆的侵略活动采取

纵容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2.西班牙内战(小二战)

(1)背景:西班牙于1931年成立共和国。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共和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打击了保守势力。

(2)国际纵队: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约4万人,其中包括100多名旅

居欧美的华侨,组

成(国际纵队)开赴西班牙,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

(3)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西班牙人民反对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由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解放战争。

3.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成立。

(2)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在德意共同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过程中,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

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练习题:

(1)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破产的原因不包括:()

A.中日两国人力物力差距悬殊

B.英法美等国的国际援助

C.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

D.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了日本兵力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大量日本青年参军,母送子,妻送郎的场景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法西斯极端民主主义的煽动

B.日本人爱国热情高涨

C.日本本国利益受到威胁,保卫国家的需要

D.1929-1933经济危机的影响

(3)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反映的主题是()

A.控诉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罪恶

B.控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C.控诉法西斯的罪恶

D.控诉西班牙内战的罪恶

(4)德意公然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目的有()

1.检验自身军事实力

2.切断英法与殖民地的联系

3.控制西班牙和西属索马里

4.扼杀西班牙左派政府

A.1/2/3

B.1/2/4

C.2/3/4

D.1/3/4

(5)二战期间具有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民主革命战争双重性质的是()

A.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

B.英国反法西斯战争

C.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战争

D.西班牙内战

(6)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

B.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C.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D.孤立作战缺乏国际援助(7)之所以说西班牙内战实际上是一场(二战的彩排)是因为()

A.西班牙战争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B.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内战演变成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

各主要国际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冲突

(8)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

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我唯一办法。以下各项,实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

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C.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D.对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9)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到二战前,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对外扩张,德国和意大利进行了两次大的结盟活动,中间相隔了()

A.35年

B.54年

C.43年

D.34年

(10)材料题:材料一:《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后,德国外长宾特洛浦说:形式上让我们还要把苏联当做主要敌人。日本

驻英大使吉田茂表示:尽管军部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

材料二: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

要使他们相信,

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我唯一办法。

材料三:1937年11月,张伯伦亲信哈利法克斯在德国队希特勒说:~~~对德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

过摒弃共产主义于自己国家之外,也使共产主义不能继续向西扩张。希特勒表示:欧洲~~~唯一的

灾祸,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其余一切都是可以调整的。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德日的企图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希特勒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3)材料四中哈利法克斯的话说明了什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知识点总结:

1.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

(1)含义: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对法西斯国家侵略行为的姑息纵容。

(2)对象及实施者:英法等西方大国——实施者;日本、意大利、德国——实施对象。

(3)手段:牺牲他国利益。

(4)目的:1、把战争祸水东引苏联;2、维持现状、避战自保。

(5)运用:1、李顿调查团;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3、对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纵容。

(6)中立法:1934年-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

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允许交战国在现款自运的前提下购买武器和物资。

2.慕尼黑阴谋:

(1)背景: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禁止

德奥合并的条款。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接着,希特勒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法国的盟友——捷

克斯洛伐克。

(2)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

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经过30年代的发展,至此

达到顶峰}。

(3)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增强了侵略力量。

3.集体安全的落空:

1939年8月,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局部战转变为世界战的原因: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反法西斯国家国小力弱。

?练习题:

(1)“二战”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侵略行为采取纵容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日的侵略未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

B.英法美三国经济实力弱小

C.英法美三国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D.德意日三国对英法美三国进行欺骗宣传。

(2)1938年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一言论最能说明()

A.石油是意大利的侵略能否得逞的关键

B.英法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行为

C.入侵埃塞俄比亚使一次军事冒险

D.国联对意大利进行了有效地制裁

(3)下列事件对法西斯势力的恶性膨胀,及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时间顺序应为()1.《慕尼黑协定》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3.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4.《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A.1/2/3/4

B.4/1/2/3

C.2/1/4/3

D.2/1/3/4

(4)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5)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

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1.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其重要作用

2.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3.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

4.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1/2/3

B.2/4

C.2/3/4

D.1/2/3/4

(6)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让苏台德地区

C.进攻波兰

D.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7)材料题:

材料一:(捷克斯洛伐克)同法国有牢固的同盟关系,~~~他又与苏联结盟,而苏联是按照法国盟友所起作用的大小来提供

援助的。~~~捷克斯洛伐克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有重要的军火工业,还有防御德国的坚固工事。~~~这些工

事正好设在苏台德地区。

材料二:德军当时只能部署55个师,而且其中5个作战师和七个后备师必须放在西线,因而只有43个师可以放在捷克斯洛

伐克等地。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有45个师拥有多达百万人的武装力量~~~加上当时法国有100个师德兵力。捷、

法加在一起,兵力超过德国人一倍以上。在兵力对比上,德国实际上处于劣势。9月27日,德军参谋本部给希特勒

送了一份备忘录。~~~得出结论说:纵使小小的捷克斯洛伐克单独作战~~~也能抵抗三个月;假如他得到外援,则

德军实在无力两线作战。

材料三:我们对一个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他,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

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中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法国为什么要出卖自己的盟友?

(3)这一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知识点总结:

1.德国入侵波兰

(1)标志: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波兰战败原因:1.波军部属不当;2.波军装备十分落后;3.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4.在西线英法对德宣而不战,是波兰孤立无援。

2.法国的沦陷

(1)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沮丧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军事理论落后

(3)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德军攻入法国,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法国东北的敦刻尔克。英国海军几千艘各类船

只,将33万多名联军,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作用)

3.不列颠之战<第一次和史上最大规模空战>

(1)英国成为战胜国的原因:英国为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政府抵抗决心坚定,军事设施先进;德国是他国作战,作战

目标制定有随意性。

(2)结果和影响:粉碎了德国空军闪电战计划,希特勒入侵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使德国重蹈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

4.北非战场的激战:1941年5月东非古国埃塞俄比亚光荣复国。(1936年5月——被意占领);1941年2月,隆美尔赢得

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练习题:

(1)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的考虑是()

A.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B.波兰的灭亡对应各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消耗英国大量实力

D.波兰保持独立会影响欧洲大陆均势

(2)二战开始后,德国陆军遭受的第一次失败是()

A.敦刻尔克大撤退

B.不列颠之战

C.对波兰的进攻

D.莫斯科保卫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根本的因素是()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

C.英法德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4)下列史实与法国沦亡无关的是()

A.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德国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英法在对的开战后坐失战机

D.法国贝当政府实行卖国政策

(5)强大的法国军队未能摆脱失败厄运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思想的落后

B.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C.希特勒军队的闪电战

D.荷兰比利时的投降

(6)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是,在这次援救中却孕育

着胜利。是指()

A.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B.鼓舞了英法两国军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C.为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和合作

(7)希特勒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猜能反对俄国,这主要是因为()

A.西线的英法是德国的主要威胁

B.德国制定了切实有效的侵略计划

C.苏联强大,需要认真对付

D.希特勒极力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1.对战争蓄谋已久准备比较充分

2.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战备松懈

3.法西斯采取闪电战的技术

4.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1/2/3

B.2/3/4

C.1/3/4

D.3/4

(9)1940年12月,罗斯福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的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实了这一论断()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

(10)“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

这说明丘吉尔:

1.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2.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3.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

立场和反共、反苏

的立场上

A.1/2

B.1

C.2/3

D.1/2/3

(11)材料题:

材料一: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二: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材料三:~~~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他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

~~~我希望向您重

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

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以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用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客观史实给以上辩论做一个是非认定。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知识点总结:

1.几大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苏联;白色计划:德国——波兰;施里芬计划:德国——法国;黄

色方案与曼施

坦因方案:德国——法国。

2.德国入侵苏联:

(1)目的: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2)准备:1.1940年,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2.德军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扫清进攻苏联的侧

翼。3.占领和控制

了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3)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失败的原因:1.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时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也过于靠近国境

线,战前萧反政策,是苏联失去了大量优秀军事指挥员。

(4)苏德战争爆发时间及影响: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

一步扩大。

3.太平洋战争的过程:

(1)日本对外侵略的目标是占领中国,征服东亚;

(2)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这严重威胁到英美等国的利益;

(3)日本于1940年9月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宣布对日本是性贸易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给日本的经

济套上了枷锁。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4.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2)过程1.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2. 美国又在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

3.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并于8月14日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

世界和平的决心。

4.苏、美、英三国领导人举行了莫斯科会议,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盘那个开始联合行动。

5.1942年元旦,26个国家代表齐集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3)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形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

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练习题:

(1)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大面积失利的原因不包括:()

A.依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心备战

B.主力部队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缺乏纵深防御

C.30年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导致优秀指挥员缺乏

D.对战争爆发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

(2)下列关于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1.目的是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

2.损害了芬兰的利益

3.把过节向东移动了150-400千米

4.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A.1/2/3

B.2/3/4

C.1/3/4

D.1/2/4

(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A.英美对日贸易禁运

B.“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

C.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D.日本海军实力逐渐强大(4)使二战规模扩大到最大的是()

A.北非战场的开辟

B.不列颠之战的爆发

C.苏德战争的爆发

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5)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的珍珠港位于太平洋上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 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 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 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 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 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 1010-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 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 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 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 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 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 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 一黄山 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二夏威夷 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 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新-课-标-第-一-网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 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