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媒介素养期末论文

媒介素养期末论文

媒介素养期末论文
媒介素养期末论文

“网络直播”与大众媒介素养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网络直播则是一种新型媒介形式,主要由直播客户端、直播网页端以及管理后台构成。在网络直播迅速发展中,众多网络主播也因此走红,收入不菲。网络直播为大众提供了便利性和娱乐性,但随之而来是对广大网民媒介素养的挑衅。

用户使用各类网络直播平台观看主播直播的习惯也逐渐养成,斗鱼TV、YY、映客、花椒等APP作为网民使用率最大的直播应用,控制和影响着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因此对于观看网络直播的网民媒介素养的建构以及正确认识网络直播背后的利弊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直播媒介素养利弊问题网民

一、“直播行业”兴起的原因

当今网民热烈追捧的网络直播大致可分为以技术性为主的直播(游戏、竞技类直播)、以女性卖弄取悦观众为主的直播以及多人合作式的互动性直播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直播都有其各自的媒介特点,这些网络直播独有的特点也推动了直播行业的飞速兴起。

1、成本低廉、收入不菲:网络直播以其特有的低成本、高回报吸引着大众。网民们只要下载一个免费的手机app便可以享受低成本带来的娱乐体验,而主播们可以通过技术、幽默或者取悦观众来得到高人气和不菲经济效益。观众是每个主播的收入源头,只有观众越来越多,才能吸引自己平台的管理对其的重视和收入评估。据媒体报道,在斗鱼TV、YY、一起秀等网络直播平台上,年收入上百万元的人气主播比比皆是,又得最高

年收入甚至超过1000万元。门槛的降低和暴利的赚钱方式也是推动“主播”这个新兴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2、互动性强:网络直播的最大特点即“交互”,当代信息社会中,大众彼此的交流越来越少,渴望得到的却越来越多,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心灵慰藉,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互动的桥梁。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近60万个网站,在线数据库将近1.7万个,全国域名数为118738个,网民已近8000万。①(①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2004.4.1。)主播与观众这种互动过交流的方式也因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正是这种心灵的诉求推动了网络直播这个行业的发展。

二、“网络直播”的双刃性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媒介方式,拥有其社会的内在需求,但也是因为这种广泛化的大众诉求,网络直播的弊端也就随之显现,成为一个网络监管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1、行业准入门槛低:是机遇也是弊端。作为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时代产物,网络直播降低了“主播”一夜成名的门槛,“注册一个网络直播账号很简单,根据系统填写资料,之后验证手机,然后上传身份证照片进行实名认证,最后完成银行卡认证。这些认证之后提交审核,一般只要年满18周岁都可以通过审核。”②(②《法制日报》,七七)这种较低的行业门槛使得很多“草根”但拥有真正才华的人找到伯乐从而被大众赏识,寻求更多的机会。但这种门槛的低端性也使公众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它的巨大收益上,从而使的网络主播队伍迅速膨胀,陷入野蛮增长的怪圈。2016年3月29日,斗鱼TV女主播“狐狸”便假借上厕所之名,擅自闯入重庆大学艺术系女生寝室,试图直播其寝室女生个人生活,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

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正式因为这种审核门槛的低等,扰乱了社会该有的秩序。

2、直播圈内鱼龙混杂,大众盲目跟风导致审美畸形。网络直播的多样性本可以推动这一行业的繁荣发展,但网络主播圈内,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上位”不惜出卖色相和肉体,去吸引观众牟取暴利。2016年1月10日,斗鱼TV惊现主播直播不雅视频,网络直播低俗化的弊端被传播开来。“互联网低俗化式国内外共同面对的问题,从法律上讲,要注重底线性规定和追责机制,底线性就是要求直播者的行为要符合法律底线和社会公序良俗底线。”如果公众为了娱乐和牟利而失去了道德和法律底线,将网络直播变得乌烟瘴气,那么我们就要去认真思考这样的网络平台和网络主播是否还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3、内容过于平民,导致庸俗化。网络直播江湖草莽丛生,“网络主播”甚至不惜以庸俗甚至低俗的内容和形式来博人眼球。有些主播为了从“土豪”粉丝之中得到“打赏”,便对粉丝有求必应,不该说的也说、不该做的也做,有些网络女主播甚至不惜坦胸露乳,目的是让“金主”得到所谓的刺激和快感。虽然大众文化有其特有的商业性、世俗性、时效性、娱乐性,但这种庸俗化、低俗化的盈利模式,早就超出了一开始大众所期望的大众化、平民化意识形态,其中的改变也值得有关部门和我们每个人深思。

三、如何正确建构网民的媒介素养

大众传媒时代,“网络直播”的利弊影响和控制着广大网民,如何正确建构网民的媒介素养,净化直播环境便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

1、提高对媒介的认知能力,网民需要自我约束与把关。目前网络直播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在手机时代,显得十分凶猛,对于网络直播的监

管,大家不必害怕,因为任何互联网的产品都是在监管和创新并存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中国互联网发展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这样。③(③新浪财经,《张朝阳谈网络直播:有社会需求相信监管会包容创新》

2016.4.22。)只要参与者对于媒介的认知能力提高,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判断能力增强,网络直播的弊端便会相应减少。“使网民了解网络传播特征,提高运用网络知识的兴趣,塑造网民追求真善美的品格,培养其批判性解读信息的能力,掌握有关网络生活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促进网民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的形成。”④(④陈晓云,《韩国网络治理现状及启示》,2010.6。)迫在眉睫。

2、建立健全“网络直播”法律机制,还直播一片净土。“对于互联网平台传播色情淫秽信息,我国法律是有规定的。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对相关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有处罚措施,同时,刑法中也规定了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还有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办法也对互联网平台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规定了相应的措施。但是有人顶风作案就代表法律还有漏洞,还有其不全面性。要减少或者杜绝不健康行为的发生,就要善于利用媒介的特点去治理和清扫。首先要落实网络实名制和举报机制,其次就要严厉一些打击涉黄涉赌涉毒的网络直播平台。

四、总结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有其自身的可取之处,不仅能增进彼此的交流,加深理解,还可以娱乐大众,使人们在纷繁忙碌的社会中找到精神的慰藉,解决就业的压力。但更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争取看待“网络直播”与个人媒介素养的关系,面对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传媒时代,用心维护媒介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大众传媒在不断变革中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朝着正确、积极的道路发展。

2016.4.20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

在全球贸易的早期发展史上,香料、胡椒、咖啡等成瘾性物品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正如布罗代尔所论,在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的理想活动场所之前,正是香料、胡椒、咖啡、茶叶等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为欧洲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和经济体系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18、19两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英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在18世纪虽然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却不自知。而在十九世纪,我们可以通过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18-19世纪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在十九世纪中国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一时期英国是世界霸主,而英国统治和压榨东方的方式与这两种商品密切相关。英国人正是非常巧妙地控制了这两种商品的销售和生产,才从东方获取了巨大利益,并成功地成为东方霸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关联,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了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十九世纪的全面危机。2 从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19世纪,中国的茶叶贸易与鸦片贸易密不可分。研究茶叶贸易问题,不可避开鸦片贸易;反之亦然。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商品是茶叶与鸦片。这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及其复杂关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有人称18世纪是“茶叶世纪”,严格来说,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无论从茶叶在全世界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还是从中国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8世纪都是与19世纪不可比拟的,19世纪才是真正的茶叶世纪。3 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但在19世纪的百年间,两个国家的关系却是异常密切,联系的契机主要就是因为茶叶和鸦片这两种特殊商品。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此时的英国日渐强盛,是全球化进程的引导和推进者。 中国在19世纪向全世界提供了最好的饮料,而更直接影响了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可是,这个世纪,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受了耻辱。英国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健康的饮料,却“回赠”给中国罪恶的毒品——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鸦片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巨大,鸦片贸易使中国大量财富流失,使本来就已普遍贫困的中国人变得更加贫困,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计。可以这样说,英国人疯狂地向中国推销鸦片,而中国人痴迷于购买和食用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成为真正的“东亚病夫”,是19世纪中国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同样是鸦片的世纪,是耻辱的一个世纪。 1黄启臣,《福建师范大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 2【美】杰里·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3-648 3

大学生素质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 姓名:威廉学号:********* 内容纲要: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先看到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课堂教育、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等来提高和完善。 关键字:大学生素质教育生活 前言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威望的象征,是国家发展的潜力,是与时俱进的主导方向,大学生的素质即是凸显一个国家的素质的底线,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将成 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话题,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正文 1什么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1、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 2.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3.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2现今大学生素质的体现? 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大学生现状? 大学生现状也可说是“丰富多彩”,就我的阅历也只简单的列举一二,大 家也“浅尝辄止”不要深究啊! (1)逃课 一句“选修课必逃,必须课选逃”不知从何处起源,也算风靡了那么一段吧,道出了许许多多大学生的“心声”,也引起了阵阵的笑声,但是,玩笑之 余也不禁让我们汗颜,因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啊!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实实在 在的遵循了这一“理论”,也称得上是“贯彻实施”吧,真不知道他们这份坚 定来源于哪儿,如果,如果有那么一个想法转换,突然把这种坚定不移的贯彻 精神运用到学习上,会不会又出现一个脚踏实地的栋梁之材呢? (2)上网 对于网络大家已经都不陌生了,游荡在屏幕里的文字,书写着一个个无聊 的生活,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代替了书本的句段公式,回应着一个个熟悉或 陌生的“问候”,在网海里冲浪我们游刃有余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走出网吧, 显露的却是一张无精打采的甚至有些颓废的面孔,全然没有了刚刚在QQ里的

新媒体中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论文

新媒体中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论文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 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1]媒介素养是公民素质 的基本内容,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发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于xx年9月 对泰州地区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5%。问卷调查中,女生占58.8%,男生占比41.2%。 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媒介,目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两者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交友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了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针对性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高校育人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1.对新媒体的认知存在差异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时间较晚,种类和功能更多, 这对于大学生的认知来说产生了诸多干扰,他们对新媒体的功能认知、信息认知、经济的认知以及运作方式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与传统媒介相比,大学生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和经济更加清楚,而对于新媒体的具体运作方式和盈利方式认知存在不确定性。调查显示,在问到“新媒体的经济”时,90%多的学生选择广告收入,但对于一 些常用新媒体如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是如何排序的,有62.3%的大学生选择了按广告收入排序,27.8%的大学生选择了按照点击率排序,5.7%的大学生选择了按照收录时间排序,有4.2%的大学生选择 了其他方式排序。从媒介信息的认知方面来看,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和道德伦理认知不够清晰。作为信息的受众,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广泛且方便,他们对于媒体报道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认知存在差别。44.3%的学生认为报道和事实之间基本一致,37.6%的学生认为真实事实和媒体报道之间差别很大,15.4%的学生认为两者相 似度较高,2.7%的人认为完全一致。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持有肯定态度,但辨别力有待提高。调查结果发现,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更新过于迅速,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不深入:大部分学生阅读时都只看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还有部分学生大都仅看标题、导语或者浏览图片,还有部分学生只是毫无目的的随便翻看,而仅有极少部分学生会对大部分新闻阅览全文。因此,受到阅读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所获信息的辨别难以深入。很多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产权、新闻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 (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

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造力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资讯多如过江之鲫。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资源搜索和探索交流不再受限制,大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搜索大量的资源,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有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新媒体较传统媒体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大的方向有两个:一是不断提高专业水准,二是培养职业素养。前者比较容易被大家关注,后者可能不明显,但是对人的要求很高,它无时无刻不在,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道德层次和精神境界。 丁俊辉打台球,有一场球本来胜局已定,在夺冠之后仍然认真打,最后打出了147分的满分。这就是一种职业素养。所以从这可以看出,职业者应该有的特点:冷静、理智、高水平、高标准。冷静、理智体现在,胜不骄、败不馁。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失败而气馁。高水平、高水准体现在,真正的功夫,超乎寻常的水平。 一般人都把自己的职业只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仅仅当作是一项工作而已,很少有人把它做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去看待。这就是普通人和职业者的最大区别。做为一个职业人,就要做到敬业、专注。从基本目标来说,是挣一份工资而谋生。从高标准来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一个职业人,要清楚自己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闲散人员和普通的家庭妇女。职业者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要通过自己的职业工作塑造自我。要清楚“你非你、我非我”的道理。即每一个人做为社会的一分子,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一份社会赋予你的职责。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很多细小的方面。比如平时走路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文档材料是否规整,是否注意保护环境卫生,等等。 一、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一)严于律己 该是自己承担的工作就不要用别人帮忙

一个人的工作,如果自己应该做的却没有做好,总是需要别人来帮忙才能完成任务,就说明你不称职。久而久之,自己的工作能力上不去,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立不住。长此以往,别说是向上发展,就是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否站稳都不好说。一个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就离脱离本职不远了。 该别人“露脸”的事自己不要抢着“露脸” 每个人的工作都有自己辛苦的时候,也都有自己展示的时候。当不属于自己“露脸”时,一定不能去抢别人的风头。不然的话必然要受到别人的抱怨与责难。 注意做好“边际”的工作 什么是“边际”的工作?就是从职责划分上不是十分明确,你干也行,他干也可。换句话说,你也应该做,他也应该做的工作。不论谁做了,工作任务就完成了。但是如果都不去做,造成工作失误,两下都有责任。而能主动做好这类工作的人,才是受欢迎的。 做一个肯“吃亏”的人 从工作的分配上来说,领导基本上是尽可能掌握一个公平。但是任何事都没有一个绝对的公平。所以如果比别人多做了,少得了,不要斤斤计较。要肯于吃点小亏。平时一点亏不肯吃的人,有了好事领导也不愿意给他。因为领导也是人,从心理上来说也要找个平衡,有好事也要给那些平时不计较而肯于吃点亏的人。鸡蛋之所以要有个壳,是因为内瓤太软。只有吃不起亏的人,才不肯吃一点亏。 可自我解嘲但不要自我显示 在各种场合下,尤其是在做报告、搞培训时,要少谈自己多谈事。一个人的经历很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事例,不反对拿出来作为案例。但是对于一些成功的案例,尽可能不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 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 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要 由于我国国情以及应试教育制度,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受到削弱,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很多都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所以,就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创造富有人文情怀的大学环境,本文将结合实际与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人文素质是什么 人文素质是一种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素质,它可以让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可靠的把握。“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 人文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每一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经过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培养,在这十几年中,每一个同学都是按照老师所指示的去做。而正是这种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是抑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当同学们完成了12年的基本教育,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之后,大学中突如其来的自由生活和放松的环境却让很多同学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迷茫,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这个目标往往不是来自每个同学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主流社会、老师、家长为每一个同学设定的,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只好接受别人强加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这个目标也就自动消失了。但是大部分同学都难以迅速找到一个新的目标,这也就导致了同学们对于当前大学生话和未来生活的迷茫。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发掘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为自己设定一个希望达成的目标。而想要完成这件事,就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现 象 分 析 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① 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

如何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许多毕业生表示找到一份好工作很不容易,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的事实表明,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一个人职场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员工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说,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在在校期间学会自我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一,要培养职业意识。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当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第二,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学习能

大学生媒介素养论文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 绪论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大众传媒定义: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发展历史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新闻传播才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新闻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 2大众传媒的分类 大众传媒的分类方式有好多种,下列举了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分类方式:1,按表现形式分类,按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说明书、挂历等。电子媒体包括电视、广播、电动广告牌、电话等。 2,按功能分类,按其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两用媒体。视觉媒体包括报纸、杂志、邮递、海报、传单、招贴、日历、户外广告、橱窗布置、实物和交通等媒体形式。听觉媒体包括无线电广播、有线广播、宣传车、录音和电话等媒体形式。视听两用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电影、戏剧、小品及其他表演形式。 3,按影响范围分类,按广告媒体影响范围的大小进行分类,可分为国际性广告媒体、全国性广告媒体和地方性广告媒体。世界性媒体如卫星电路传播、面向全球的刊物等。全国性媒体如国家电视台、全国性报刊等,地方性媒体如省、市电视台、报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 4,按接受类型分类,按广告媒体所接触的视、听、读者的不同,可分为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大众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业性媒体包括专业报刊、杂志、专业性说明书等。 在众多的分类方式之中,纵然看似不同,实则貌离神合,因为传媒究其作用即为传播文化和信息,究其载体则为文字,视频,音乐,声音,图片等等,无不出其左右,现代传媒假以利用现代的例如,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来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世界。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范文 最新推荐------------------------------------------------------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信息呈大 爆炸发展趋势,各种信息和无处不在的噪声不断颠覆 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而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是一 个特殊受众群体,面对新媒体的狂轰乱炸很容易迷失 方向。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 高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探索媒介素 养教育的新途径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试图全面分析 我国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 期对我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 意见。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大学生 7937 Improve Wa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 New Media Literac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1 / 5 technology, new media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ubiquitous noise constantly subvert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a special audience group, their mind is still relatively immature, the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0

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 我的大学生活 摘要: 本篇论文总结了我在学院四年的学生生活,以及我在学习生活中的成长历程和对人生的一些感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大学生应如何适应新形势,是我们不可不重视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全民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才能使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论述了我对自己未来短期的规划与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活军训校卫队青春成长未来规划 首篇:大学生活------回味一生的美好记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军训: 带这父母的寄托和无尽的担心,带着对大学生活那无尽的憧憬和向往,我们就这样来到了学校.当我们还沉静在独自离家的那份自由的感觉和兴奋时,迎来了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军训.我们并没有象其他学校那样发放了那帅气的军装,而是穿者朴素的校服和洁白的T恤就投入到紧张的军训当中.为期半个月的军训,留给我们的是那五彩缤纷的心情,有快乐的、有伤感的、还有不舍的.每天重复的站在烈日下,高声喊者那嘹亮的口号;每天重复的训练者乏味的军姿.这时,我尝到了想家的滋味.原来在我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陌生.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朋友的陪伴.离开家第一次给妈妈打去电话,当我听见母亲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传来时,想家的感觉更是涌声心头.我呜咽的喊了一声:"妈,我想你了."泪水却不争气的涌了出来.晚上学歌时,记得教官教我们的是军中绿花,班上的女生也都忍不住哭了起来.军训是严格的,锻炼了我的身体,同样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在军训中我学会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毅力.军训是快乐的,教官同我们一起拉歌,让我们都很快的熟系起来.在响彻夜空的欢呼声中,我们忘却了白天的酷热,忘却了想家的烦恼,大家都沉静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军训又是不舍得,军训结束时我们早已忘却他的严厉,只记得半个月的相处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以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状况为例 摘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在大学生面对网络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校大学生是了一个最活跃、最重要的网络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个例研究法、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跨学科等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网络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平台,不少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的网上交流,能够认识到网络是不健全的,这是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大学生面对网络谣言表现出来的态度较常见的有三种,新奇、怀疑、半信半疑,随着网络谣言的不断散布,大学生也能够被动地相信谣言。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经验缺乏、另一方面是自我价值的迷失。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网络谣言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也存在着缺乏社会责任感、娱乐至上是非观念淡薄、偏听偏信、辨别能力差、对网络形成依赖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建设,改变大学生用网习惯,提升大学生社会经验,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谣言

目录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4) (二)文献综述 (5) (三)研究方法 (7) 二、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 (8) (一)网络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平台 (8) (二)不少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的网上交流 (9) (三)能够认识到网络是不健全的 (10) 三、网络谣言与当代大学生 (11) (一)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 (11) (二)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 (12) (三)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13) (四)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原因 (14) 四、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总体结论 (15) (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 (1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三)对问题的解决思路 (19) 参考文献: (21)

当代社会媒介状况与流行文化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公民的媒介素养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媒介的三类界定: 1.社会学定义: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2.传播学定义:(*^__^*) 此处没记下来,不过是出自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一书。 3.哲学定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 新的定义:媒介即技术,一种符号技术。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冷媒介与热媒介: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英文版2011)

CHINESE FOLK CULTURE Folk culture has strong folklor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kind of culture that forms among the working people rather than governmental authority. Folk culture, also known as popular culture, is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earliest poetry that contains much folk cultural of Pre-Qin dynasty, which reflects that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is rich and colorful and has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owever, as the time flying, there are lots of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aspects of folk culture. In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the folk custom culture that the ba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ding away gradually nowadays. According to this background, we should analyze the new appearance and discuss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he folk culture further. It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Folk culture is the culture of the whole community foundation, and has strong vitality. As we all know, superficial culture is often the top of folk culture,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adaptation and refinement results of the folk culture, but also for the reason that Folk culture of a country are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r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So it is critical for Chinese peo ple learning more details about their own country’s folk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also known as moon festival, is china’s second traditional festival next to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has bred brilliant folk culture, which form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folk culture resources. Chinese folk culture is famous to the whole world for it’s more than 5,000 years long history and its special existence forms. During the course of its long history, the hardworking Chinese people have created an ampl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a splendid folk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folk culture, our people link the moon cakes and mid-autumn festival with Archer Yi, just like lots of people are fond of Associating Qu yuan and the dragon boat with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combining sweeping day with honoring ancestor and new life. Mid-autumn Festivals is one of three major Chinese holidays, along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t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during the eighth month of lunar calendar, for which b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go back to their home and gather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ies. Traditionally, on this day, Chinese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will gather to admire the bright mid-autumn harvest moon, and eat moon cakes and pommels together. Mid-autumn festival as well as mouthwatering food people eaten during the period of it and various activities people held in the process of celebrating this festiva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y are also kinds of civil epitome of our country’s folk culture.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this significant festival from generations to generations since it was formed during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for both the Han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re are also some records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most popular records is that people believ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