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问答题_khbjh 1

微生物问答题_khbjh 1

微生物问答题_khbjh 1
微生物问答题_khbjh 1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表一

2.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

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厚,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3.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a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b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

c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d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4.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a形态鉴定:球形菌、杆菌和螺形菌。

b结构鉴定:细胞壁,如用革兰氏染色法。

c特殊结构鉴定:荚膜、芽胞、鞭毛和菌毛。

5.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

分4个时期:

a迟缓期: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对新的环境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因细菌繁殖极少,故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b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c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d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缓慢,死亡细菌数明显增多,与培养时间成正比。此期细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形态呈现肿胀或畸形衰亡,甚至自溶。

6.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缘、无机盐和生长因子。2适宜的酸碱度。3合适的温度--37℃(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依据是否需要氧)。

7.简述厌氧菌厌氧原理

a缺乏Eh高的呼吸酶系统。b厌氧菌缺乏解毒用的超氧歧化酶、触酶和过氧化物酶,因超氧、过氧化氢酶有杀菌作用。

第4、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1.细菌遗传变异的医学意义是什么?

a细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减毒株制备疫苗、从无毒株转变为有毒株制备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为人类利用和服务。

b微生物抗原变异的医学意义。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鉴别细菌、探讨细菌的规律。

c细菌毒力变异的医学意义:减毒株制备疫苗、从无毒株转变为有毒株制备白喉外毒素和基因工程中,为人类利用和服务。

d微生物抗原变异的医学意义。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鉴别细菌、探讨细菌的规律。

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机制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1)机制:质粒中的耐药基因和细菌的基因突变。

(2)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措施: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有效抗菌素,足量、合理、协同使用抗菌药物。

3举例说明细菌变异的类型

a形态和结构变异:如H-O变异,是细菌从有鞭毛到无鞭毛的突变,例如变形杆菌。

b菌落变异:如S-R变异,是细菌从光滑型到粗糙型的突变,多发生在肠道杆菌。

c毒力变异:可表现为毒力的增强或减弱。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杆菌培养230代,获得的减毒株。

d耐药性变异:原来对某种抗菌物质敏感的细菌,可变异为对该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如金葡菌耐青霉素株。

第3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1.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a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

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但应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时

杀菌的效果最强,而其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面的蛋白迅速

凝固,使酒精无法渗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

b温度和酸碱度:通常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

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与酸碱度有关。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最

适酸碱度,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另外,

细菌在适宜的酸碱度抵抗力较强,如果偏离其最适的酸碱

度,细菌就很容易被杀死。

c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

同,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

就越长。所以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

和浓度。

d环境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响:不同的化学消毒剂

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质。细菌也经常与血液、痰液和脓液等有

机物混合在一起。这些混杂物可和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

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

原理:使细菌菌体蛋白质凝固和变性;使细菌核酸降解;使

细菌的胞浆膜损伤。

类别:

a煮沸法:煮沸1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若需杀死芽孢,

应延长时间至1-3小时。可用于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

的消毒。

b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

通常10-15分钟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但不保证杀死芽孢。

c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能够杀死细

菌所有的繁殖体和芽孢,主要用于不耐热的物质,如某些营

养培养基的灭菌。

d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

菌方法。通常压力为1.05kg/cm2,温度为121.3℃,持续15-30

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

于耐高温和潮湿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

器械等。

e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8.8℃30分钟或者71.7℃15-30

秒,可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和杂技菌,而不破坏物品的质量。

如牛奶和酒类的消毒。

3.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a防御外来致病菌:如组成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

学屏障,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粘附。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谢产

物,造成肠内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

b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及吸收。合成人体必需的

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酸等。

c免疫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

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来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

细胞的活性。

d抗肿瘤作用:能产生一些酶类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质;

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作为抗原或免疫佐剂,刺激免

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4.什么是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其机制如何?

正常菌群、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员之

间,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

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出现了菌群失调,若

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称之为菌群失调

症。机制有:

a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看抗生素,在抑制

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

增殖,出现菌群失调。

b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

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

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

基础

(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

素.;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

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

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外

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

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

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

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

内凝血(DIC)。

(2)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

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

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

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

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

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②侵袭性酶:是指某

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

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

酶等。

2.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表二

3.试述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原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患艾滋病,由于免疫缺陷导致各种

原虫、真菌、细菌、病毒引起的机会感染明显增加。慢性消

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或手术后、器官移植、化疗、

放疗、烧伤等均可造成机会感染。2)寄居部位部位改变:如

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定居部位由肠道至泌尿道,引起感染。

3)菌群失调: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

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第2章细菌生理

第7章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表三

2.请简答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的要

求.

对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标本,在其采集和送检上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的要求:

a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

b根据疾病特点,适时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采取局部标本

处,不应使用消毒剂。

c采集标本原则上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对已使用过抗菌

药物患者的标本,应注明药物种类。

d标本必须新鲜,采取后尽快送检。除某些细菌(如脑膜炎

球菌)在送检中要注意保温外,大多数标本可冷藏保存送检。

e在检材容器上贴上标签,并在化验单上填好检验目的、标

本种类和临床诊断等内容,以供检测时参考。

3.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一

种常用培养基.

a基础培养基:含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如

肉浸液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b增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

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固

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

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

如SS琼脂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

4.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1)原理:

①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

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

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②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

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

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

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

(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

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

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

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

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

(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

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

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第8章病原性球菌

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

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综

合症毒素1和SPA。

2.葡萄球菌、链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

什么?表四

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a产生金黄色色素b有溶血性c产生血浆凝固酶及发酵甘露

4.简述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a致病物质:脂磷壁酸、M蛋白、侵袭性酶(链道酶、链激

酶)、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

b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如猩红热、变态反

应性疾病(风湿热几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9章肠道杆菌

1.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致病机制与菌株关系是什

么?表五

2.常见的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常见的沙门菌有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鼠

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伤寒沙门

菌、肠炎沙门菌

致病因素:1)侵袭力:菌毛、O和Vi抗原抗吞噬2)内毒

素: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中毒症状和休克3)肠毒素某

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

所致疾病:1)肠热症:伤寒、甲型副伤寒、肖氏、希氏沙

门菌引起2)胃肠炎(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

门菌、猪霍乱沙门菌3)败血症: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

菌、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

3.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

a普通大肠杆菌:引起化脓性炎症,是肠道正常菌群的组分。

在寄居部位改变、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化脓性感

染。如伤口化脓、胆囊炎、败血症等。

b急性腹泻

①肠产毒大肠杆菌(ETEC):是儿童和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可产生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定居因子。

②肠致病大肠杆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具有高度传染性,严重可导致死亡。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繁殖而致病。致病物质是细胞毒素。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多侵犯较大儿童和成年人,引起类似菌痢的腹泻。主要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炎症和溃疡。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可产生与志贺痢疾杆菌类似的毒素,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4.什么是肥达反应?有何意义?分析结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a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b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c分析结果时应注意: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 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第10章弧菌属

1请简要说明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霍乱属于烈性传染病。若遇到可疑霍乱患者,应采集“米泔水”样粪便或呕吐物快速送检,以便尽早确诊,及时隔离治疗。

a直接涂片镜检:悬滴法检查有无“鱼群”样排列、运动活拨的细菌。样本中加入抗血清后,运动消失。革兰染色为阴性。

b分离培养与鉴定:

2.请简述霍乱肠毒素的组成及致病机制。

霍乱肠毒素为不耐热的外毒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一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个组分;其中A1具有酶活性,为毒性成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当B 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时,毒素分子变构,A亚单位进入细胞,其A1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大量的cAMP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其过度分泌钾、钠、碳酸离子及水,导致剧烈的腹泻,从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血容量明显减少,导致微循环衰竭、电介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因肾衰而死亡。

第11章厌氧性细菌

1.试述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 1)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3)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2.试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

(1)机械性或病理性损伤。由于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屏障功能手损,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组织。(2)菌群失调。(3)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4)局部厌氧环境的形成。

3.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

(1)发生在口腔、鼻咽部、胸腔、腹腔、盆腔的感染及其他深部脓肿。(2)分泌物带血或呈黑色,有恶臭。(3)血培养阴性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4)分泌物直接镜检有菌,但一般培养无菌生长。(5)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无效。

4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机理

肉毒梭菌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主要随污染的食品经消化道吸收经血液或淋巴液作用于中枢神经核及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

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1.试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

1)原理: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2)结果分析:阳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于或大于5毫米。表明机体已感染结合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合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于或大于15毫米。

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应进一步查病灶。

阴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小于5毫米。表明受试者

可能未感染过结合分枝杆菌。但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受试

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T淋巴细胞尚未致敏;患严重结合病

或其他传染病的患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均可暂时出现阴

性反应。

3)实际应用: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后

的免疫效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在

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合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

查,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作为婴幼儿(尚未接种过卡介苗)

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对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采取什么标本?怎样检验帮助诊

断?

2.如果要你去幼儿园调查幼儿结核杆菌感染情况,你应该如

何做? 并提出预防措施.

1)微生物检查:标本:痰液、尿、脑脊液或胸腹水等;直

接涂片染色检查;浓缩集菌;分离培养;

2)结核菌素试验:前屈臂皮下注射结核菌素,24-48小时

后观察结果。注射部位结节直径大于0.5厘米为阳性。

3)防治措施:接种卡介苗。

3.简述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果?

1)原理: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

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

性乙醇的脱色。而非抗酸菌则不具此特性,染色后容易被盐

酸酒精脱色。

2)步骤: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

涂片上,染色10分钟或蒸染5分钟后,水洗。脱色:滴加

3%盐酸酒精,脱色时频频倾动玻片,直至无明显颜色脱出为

止,水冲洗。复染:滴加碱性美蓝液复染1分钟后,水冲洗,

干燥,显微镜观察。

3)结果:抗酸菌被染成红色,细胞及其他细菌被染成兰色。

第13章棒杆菌属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1.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a布氏杆菌,引起布氏杆菌,也称波浪热。

b鼠疫杆菌,引起鼠疫。

c炭疽杆菌,引起炭疽病。

d土拉弗郎丝菌,引起土拉菌病,也称兔热病或野兔热。

2.简述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作用.

羊、牛、猪是布氏杆菌的自然宿主,人通过接触感染动

物或感染胎畜、羊水和乳汁等分泌物而感染。细菌通过完整

的皮肤黏膜进入宿主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

内增殖并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内形成原发感染灶;在淋巴结内

增殖到一定程度后可侵入血流并进一步扩散到肝、脾、骨髓

等其他组织中繁殖,再释放入血。依此反复多次造成间歇性

菌血症和多脏器感染。菌血症时由于内毒素的作用可使病人

表现为发热等中毒症状,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

热。该菌在宿主体内可顽强增殖和扩散,主要与荚膜的抗吞

噬和透明质酸酶的扩散作用有关。

3.百日咳杆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各有何毒性作用?

致病物质除菌体结构中的菌毛、荚膜和内毒素外,还有:

a不耐热毒素,可引起支气管和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炎症和

坏死。

b百日咳毒素,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淋巴细胞表面表面

生长,造成细胞的损伤和坏死而出现阵发性咳嗽。

c血凝素,可助细菌粘附并使淋巴细胞增多。

4.放线菌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何菌?怎样诊断鉴别?

放线菌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衣氏放线菌,主要引起

面颈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并常形成瘘管。最简单的诊断方

法是在脓液中或硬化组织中取材仔细寻找硫磺样颗粒压片

革兰染色镜检,见有棒状无隔菌丝放射状排列如菊花,菌丝

未端膨大即可确诊。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

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

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

a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

枢,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

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

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b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

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

个多肽。

c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

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

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

病毒包膜的类脂质是宿主细胞的成分,有些病毒从宿主细胞

表面获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

宿主细胞胞质内膜,如虫媒病毒;有些病毒则来源于宿主细

胞核膜,如疱疹病毒。病毒包膜中类脂质使其病毒对脂溶性

溶剂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对宿主细胞具有“种”特异性

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

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

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细胞。包膜的表面为粘蛋白或蛋白质

构成的包膜子粒称为刺突,镶嵌于包膜的类脂质中。例如,

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二种刺突,均

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关。

d须触: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

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个顶角个长出

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

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

感细胞内增殖;不能自主复制。

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

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摸板进

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质。性

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壳,

在装配成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

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放,称为一个病毒

复制周期。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装

配释放。

3.简述病毒的干扰现象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病毒是指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

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在预防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的

时间和疫苗之间的搭配,避免干扰现象减低免疫效果。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a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b影响细胞基因

表达的调节。c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d包涵体

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a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

干扰素。

b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

3举例说明几种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取决于病毒由机

体表面排出的方式。

空气传播、皮肤或黏膜传播、粪-口传播、经血液传播、经

胎盘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在人体间传播、垂直传播

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a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

细胞产生)、IFN-γ(由T细胞产生)。

b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

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2’-5’

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

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

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

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c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

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时性广谱性等。

d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

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

特点?

(1)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抗体对病毒懂得中和作用及调理作

用阻止病毒的感染。抗体与病毒表面参与细胞吸附的蛋白质

合成,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削弱病毒的稳定性,裂

解病毒。

(2)清除机体内感染的病毒、溶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刺

激抗体生成及炎症反应。

1.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大约15%的人类恶性肿瘤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如EBV引起

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及恶性淋巴母细胞增生症、HBV和

HCV引起肝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宫颈癌和外阴癌、成

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引起T 细胞白血病。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对同型流感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

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则可获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因为:

(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

身感染,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

(2)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尤其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

多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而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

(3)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麻疹

病毒的抗原习惯内稳定。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

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

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

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

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

能?

流行性感冒病毒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属,它包括

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猪、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

冒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椭圆形或丝状,新分离的

毒株多呈丝状。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基质(M)蛋白缓和

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绕螺旋状单股负链RNA(-ssRNA)和

RNA多聚酶构成,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人类甲、乙、丙

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据。基质蛋白包括基质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构成病毒衣壳,M蛋白亦具有型特异性。包膜为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并镶嵌着2种粘蛋白刺突,即柱状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易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结构为5’帽状结构-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即RNA1~RNA3节段编码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RNA7分别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编码非结构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7个节段,缺少RNA6节段,RNA4节段编码蛋白具有HA,NA两种活性。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20日龄鸡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血凝试验阳性者,在分别以亚型特异性血凝抗体进行血凝抑制试验2,鉴定其流感病毒的型别、亚型和毒株。如血凝试验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盲传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流感病毒为阴性。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2小时,多为1~2天,患者的传染期为5~7天,即发病初期至发热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黏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免疫学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稳固,感染后仅对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变异,大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可能酿成一次世界大流行。

甲型流感是一种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目前预防甲型流感的主导措施依赖于世界性协作,共同对毒株的变异和人群对优势毒株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新的变异株日趋站优势,应尽快接种相应的流感疫苗,尤其对儿童和老人,宜采取应急接种。

第27章肠道病毒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a形态:无包膜小球形颗粒,直径-24-30nm。

b结构:衣壳为20面体对称;核酸是单股正链RNA.,可以mRNA.形式进行转译蛋白质,脱去衣壳具有感染性。

c抵抗力:病毒的抵抗力强,耐酸,耐脂溶剂,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但对氧化剂敏感,用1%高锰酸钾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d培养特性:对人胚肾细胞或人羊膜、猴肾细胞敏感,引起细胞坏死。

e流行:可通过粪便污染手、食物、食具或水源,经口感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f致病:隐性感染多见。肠道病毒虽在肠道增殖并从粪便排出病毒,但一般不引起腹泻。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感染,病毒可侵入血流并播散至其他组织和神经系统,引起多种临床疾病。

g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可通过病毒血症侵犯神经和多种组织。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①隐性感染为主要特征;②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③病毒经过两次病毒血症.易感染者多15岁以下儿童。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病毒经肠道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引起第1次病毒血症,随血液到达全身部位大量增殖,引起发热、头痛等症状。若病毒毒力强或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病毒再次入血,形成2次病毒血症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0.1%感染者体内病毒可侵犯脊髓、脑干的运动神经,引起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麻痹。

2)免疫性:无论隐性或显性感染,机体对同型病毒均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保护性免疫以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为主,如sIgA.(局部黏膜免疫,阻止病毒对肠道黏膜的侵袭),IgG,IgA.,IgM阻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6个月内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作用而较少感染.

第29章肝炎病毒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体系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为HBV病毒体外壳蛋白,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

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

指标。诊断意义:表六

2.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

者(亚临床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

3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

3周。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

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

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

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

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3.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HBV归于嗜肝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人类乙型肝炎病

毒在电镜下观察有3种病毒颗粒,即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长40~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42nm的大球状

颗粒或称Dane颗粒,后者为完整的病毒体,前二者为缺少

病毒核心的外衣壳蛋白,仅具有抗原性。病毒体即Dane颗

粒有3层结构,即外部包囊8nm厚的外衣壳蛋白(相当于病

毒包膜即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为27~30nm的衣

壳体,依次包括HbcAg为主的核衣壳和核心的核酸及DNA聚

合酶成分。

HBV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其中长股或称负股为完

整链,约3280个核苷酸构成;短股或成正股,仅由约2800

个核苷酸构成。在5'端连接有DNA聚合酶,能修补部分单

股成为完整的双股。在长股DNA上主要含有S区、C区、P

区、X区等4个开放读框(ORF)。

1)S区:由S、前S1和前S2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

185个氨基酸的HBsAg(P25或S蛋白),281个氨基酸中的

分子HBsAg(含S和前S2蛋白)和389或400个氨基酸的

大分子HBsAg(含S、前S1和前S2蛋白)。它们共同构成

HBV的外衣壳。

2)C区:由C和前C2个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

氨基酸的HBcAg(核衣壳蛋白)和29个氨基酸的前C蛋白。

E抗原(HBeAg)的编码区主要在前C段,并与C基因部分

重叠。血清中HBeAg系编码的e抗原与不同血清蛋白的结合

物,形成分子量不同的多样性HBeAg。

3)P区:最长,它与其它3个ORF均有重叠,它编码的DNA

聚合酶(HBVDNAP),为病毒复制酶。

4)X区:编码X蛋白(HBxAg),目前认为它可反式激活一

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HBV致癌性有关。

4.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1)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有急性和慢性患者、无症状HBsAg携

带者。在肝炎患者中又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在临床型患

者中,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从大到

小依次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乙

型肝炎患者,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

于临床型,而临床型患者中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者。

2)传播途径:按重要性依次是: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

密切接触及性传播。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阳性的母亲

导致母-婴传播率为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

性,则母-婴传播率可高达90~100%。人群中至少40%HBsAg

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在乙型肝炎病例中,约占50%有

血液暴露史。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

共同构成HBV感染的家庭内聚集性分布。

3)致病性和免疫性: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

应答反应不同及感染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

样性。HBV之外衣壳前S2和前S1抗原与肝细胞膜多聚蛋白

受体、IgA受体等结合并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继而侵入肝细

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体至循环血液中。在血液中被

病毒抗原致敏的CD8+T细胞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

当受感染的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由正常,则细

胞外HBV容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为一过性

HBV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型肝炎。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

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

重症肝炎。如果胎儿宫内感染或新生儿感染HBV,由于其机

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

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表现为慢性HBsAg携

带状态或慢性肝炎。当成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HBV免疫

逃避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己

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性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

用。

5.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

措施.

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均经肠道外传播,由

于目前已经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乙型肝炎

疫苗能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首要放在母-婴传播上,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3、6月

龄各肌肉注射5μg,其次对暴露于血液的高危人群,也应

实施上述0、1、6个月间隔的3针注射。此外,加强血源管

理和筛查、避免医源性污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等也是有效措

施。

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低,且目前尚无预防用疫苗,

故丙型肝炎的预防宜采取加强血源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为

主的措施。

第32章疱疹病毒

1.简述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人,在人群中的感染较为普

遍。病毒常存在于疱疹病灶和健康人唾液中,主要通过直接

密切接触和性接触而传播,人初次感染恢复后,通常都转入

潜伏感染,HSV-1潜伏于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

经节,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病

毒被激活增殖,引起复法性局部疱疹。HSV-1主要引起生殖

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HSV-2则主要引起生殖器

疱疹,并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

2.简述CMV, VZV和EBV所致疾病和潜伏部位.表七

第33、34章逆转录病毒其它病毒

1.简述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征.

具有包膜,圆形,80~120nm;两条正链RNA基因组3.5

×103~9.0×103;在病毒颗粒中含有依RNA-DNA的逆转录酶;

复制通过DNA前体;前病毒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2.简述HIV的结构,传播途径

a结构:圆形,直径约100nm。为球形有包膜病毒。包膜上有

糖蛋白刺突,具有gp41和gp120表面蛋白。衣壳20面体对

称,核心为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和核衣壳蛋白P7、逆转录

酶组成。

b传播途径:HIV的传染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AIDS患者。

主要通过性、血源和垂直传播

3怎样预防AIDS?

预防AIDS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的主要措施是:(1)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杜绝恶习如吸毒、性乱等。

(2)对献血员和器官捐献者等应进行HIV抗体的检测,确

保血制品的安全性。(3)建立对HIV的监测,了解流行动态。

(4)积极进行疫苗研制。

第17、18、19章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1.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表八

2.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各能引起何种疾病?

肺炎支原体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能引起原发性非典

型性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致病作用是通过其

特殊的顶端结构吸附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并有微管插入细胞

内,进而释放核酸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导致红细胞溶解、

上皮细胞肿胀与坏死。

解脲脲原体常寄生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

性尿道炎。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出现早产或死胎。新生

儿经产道分娩时感染,可出现呼吸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

3.简述引起我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

介及所致疾病。

中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

病是:

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人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所致疾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鼠蚤,传给人,所致疾病

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恙螨,感染人类引起恙虫

病。

4.简述外斐反应的原理及意义。

此项试验是一项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因某些立克次体与

变形杆菌某些OX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故用变形杆菌OX19、

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查患者血清中立克次体

抗体的水平和变化。如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效价

增长≥4倍,为阳性反应。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

病患者可出现阳性反应。由于该试验为非特异性,故必须结

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才能作出确诊。

5.立克次体有哪些重要特点?

1)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立

克次体均以鼠为重要的储存宿主。

2)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以其为储存宿主、寄生宿主或同

时为传播媒介。

3)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形

态多为球杆状。在感染细胞内可单个或聚集成致密的团块

状,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分布位置不同。如普氏立克次体

可散在于细胞浆中;恙虫立克次体靠近核旁成堆排列。

4)专性细胞内寄生,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

胞培养。

5)有些类似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故内毒素是立克次体

的致病因素之一。

6)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

可用外斐反应对斑疹伤寒进行诊断。

6.试比较原体与始体生物学性状。表九

第20章螺旋体测试题

1.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人是煤毒的唯一传染源。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

梅毒。

先天性梅毒是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能引起流产、

早产或死胎。若出生后能存活,呈现锯齿牙、间质性角膜炎、

先天性耳聋等症状。

后天梅毒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第

1期:感染后约3个月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

外生殖器,此期传染性极强。经2~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

后进入第2期。第2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

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此期传染性

强,但破坏性较小。第3期:也称梅毒晚期。此期不仅出现

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重者经10~15年后,出现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动脉瘤、脊髓痨等。此期传染性小,但破坏性大。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但以细胞免疫为主。此种免疫力随病原体的消失而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

2.简述莱姆病螺旋体的致病特点.

引起莱姆病的螺旋体是伯氏螺旋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生型鼠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人受带菌蜱叮咬后,螺旋体进入皮肤,在局部繁殖,数日~数周后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至全身多个器官。莱姆病早期出现游走性红斑、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随后逐渐形成关节炎、心脏、神经系统或其他深部组织炎症。晚期(发病后数月~数年)出现深部组织持续性感染并伴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第二篇真菌测试题

1.比较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表十

2.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

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琼脂培养基,其成分简单,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浅部病原性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生长缓慢,约1~2周才出

现典型菌落。深部致病性真菌则在37℃生长最好,生长较

快,3~4天即可长出菌落。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湿度和氧。

真菌的菌落分为三类:

1)酵母型菌落: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形态与一般细

菌菌落相似。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菌,细胞以出芽

方式繁殖,如隐球菌的菌落。

2)类酵母性菌落:也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外观形状

似酵母型菌落,但由菌落向下有假菌丝生长,伸入培养基。

假菌丝是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不与母细胞脱离

而形成。如念珠菌的菌落。

3)丝状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菌

体构成。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另一部分伸入培养基中。

真菌容易发生变异,在培养基上传代或培养时间过长,

其形态、培养特性及毒力都可以发生变异。

3.简述真菌性疾病的几种形式。

不同的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

主要有:

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

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寄居在

体内的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

时引起感染。通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

剂的过程中。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2种类型,一种是感染性变态

反应,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它是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础上

发生的;另一种是变态反应,发生原因复杂且常见,大多数

是由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Ⅰ~Ⅳ型变态反应

均可发生。

4.皮肤癣菌为何能引起皮肤癣病?,对癣病患者如何进行微

生物学诊断?

因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故多侵犯角化的

表皮、毛发和指甲,引起手(足)癣、发癣及甲癣,病理变

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引起的。

皮肤癣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是取患者屑、指甲屑或病

发,经10%KOH消化后镜检。皮屑、甲屑中见有菌丝,病发

内或外可见有菌丝和孢子,即可初步诊断有皮肤癣菌感染。

再经沙保培养基或碎片小培养后,可根据菌落特征、菌丝和

孢子的特点鉴定是何皮肤癣菌。

附表

表一

1.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侧链、交联桥

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侧链构成疏松

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表二

3.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内毒素外毒素

来源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

存在部位细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释

放出

从活菌分泌出或细菌溶解

后散出

化学成

脂多糖蛋白质

稳定性160℃,2-4小时才被破坏60-80℃,0.5小时被破坏

毒性作用较弱,各种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

碍,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等

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机

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

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症

表三

1.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项目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物质抗原抗体/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力时

慢(2~3周)快(输注即生效

免疫力维持时

数月至数年2~3周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表四

2.葡萄球菌、链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什么?

细菌脓

病灶特征原因

葡萄球菌粘

容易局限化,与

周围组织界限

分明,脓汁黄而

粘稠,具有迁徒

血浆凝固酶:

1.容易在菌体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具

抗吞噬作用

2.容易形成菌栓,不扩散,阻塞血管,

形成纤维壁

3.如病灶受外界压力或过早停药,造

成菌栓迁徒

链球菌

容易扩散,与周

围组织界限不

清,脓汁稀薄、

带血色,边缘不

1.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促进

细菌扩散

2.链激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

促细菌扩散

3.链道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

粘稠度,促细菌扩散

表五

1.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腹泻的致病机制与菌株关系是什么?

特点ETEC EPEC EIEC EHEC

机理LT,ST,定居因

细胞毒素

侵袭肠黏膜

细胞致病

物:(LPS)

细胞毒素,

菌毛

主要症状腹泻、腹痛、

低热

腹泻、呕吐、

非血性便

腹痛、痢疾

样便

腹痛、血性

便

表六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

意义.

HBsAg HBcAg HBeAb

HBcAb

HbsAb 临床意义

IgM IgG

+ + - + - -

急性乙型肝炎(具传染

性)

+ + - +/- + -

慢性乙型肝炎(具传染

性)

- - + - + +

乙型肝炎恢复期(传染

性低)

+ -/+ - -/+ -/+ - HBsAg携带者

- - - - + - 感染过HBV

- - - - - +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

疫苗(无传染性,有免

疫力

表七

2.简述CMV, VZV和EBV所致疾病和潜伏部位

所致主要疾病潜伏感染的部位

VZV 水痘、带状疱疹脑、颈或腰神经节

CMV

巨细胞包涵体病、输血后单核细胞增

多症、

先天性畸形、肝炎、间质性肺炎

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EBV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B淋巴细胞

表八

3.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

支原体细菌L型

自然界广泛存在多在诱导因素下形成

生长时需要胆固醇(除无胆甾醇原体

外)

生长时不需要胆固醇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形成细胞壁除去诱因,可恢复原来的细胞

表九

6.试比较原体与始体生物学性状。

性状原体始体

大小(φ,μm)0.2~0.4 0.5

细胞壁+ -

细胞外稳定性+ -

感染性+ -

繁殖能力- +

毒性+ -

代谢活性- +

表十

1.比较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

区别要点真菌孢子细菌芽孢

产生数目一条菌丝可产生多个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

形成部位细胞内或细胞外细胞内

对热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死

强,煮沸2小时不死

作用是重要的繁殖方式

不是繁殖方式,而是对营

养缺乏的一种反应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测试题及答案——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及细菌生理 一、名词解释 1.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 3.基础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5.鉴别培养基 6.菌落 二、填空题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 择、、有直接关系。 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 的和.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 次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 有、和。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 于培养基或培养基。 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有、和三大类。 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和。 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微生物简答题 ()

1、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字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字是Escherichia coli 2、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拉丁名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枯草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3、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1)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2)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 (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 (4)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4、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芽孢杆菌,螺旋菌:弧菌,丝状菌:铁丝菌 5、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答:机制:①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②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有关 步骤: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结晶紫染液1分钟,水洗。3用碘-碘化钾媒染1分钟,水洗。4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褪色仍呈紫色,格兰仕阴性菌褪色,呈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分钟,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格兰仕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与格兰仕阴性菌及被区别开来 6、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所有细菌均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片层等。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体表面最外层的、具有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可以起到:①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②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③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格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区域)④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指点,使鞭毛运动。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有:①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液的转移。②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③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④细胞质膜上有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酶及腺苷三磷酸酶。在细胞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⑤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即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性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入人体。②荚膜可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③当缺乏营养时,假膜可被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能做氮源。④废水生物处理中细菌的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再爆气池中因爆气搅动和水的冲击力容易把细菌粘液冲刷入水中,以增加水中有机物,它可被其他微生物利用。

水处理微生物问答题剖析

1 什么叫活性污泥? 答:废水处理构筑物曝气池内的污泥。其重要组成成分是菌胶团。 2简述丝状细菌的主要类型、代谢特点及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答: 3 微生物有哪些共性? 答:(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2) 比表面积大,代谢能力强(3) 生长旺盛,繁殖快。(4) 适应力强,易变异。(5) 分布广,种类多 4 什么叫微生物? 答:对形体微小,形态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5 水处理中常见的有哪些微生物类群? 答:非细胞类型: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真菌病毒等。 原核细胞类型: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 真核细胞类型: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微型动物等。 6 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形态是固定不变的吗? 答:1)球菌:细胞呈球形, a 单球菌: b 双球菌: c 四联球菌: d 八叠球菌: e 链球菌: f 葡萄球菌: 球菌排列方式(优势排列)较稳定,对于细菌分类鉴定有重要意义。 2)杆菌:杆菌排列方式不稳定,对细菌分类鉴定无意义。 3)螺旋状菌: 弧菌:菌体弯曲程度小于一周,呈“C”状,如霍乱弧菌。 螺旋菌:菌体弯曲程度大于一周,螺旋圈数及螺距大小因种而异。细菌形态受环境条件如温度、营养状况、培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不适时,菌体形态长呈现异常形态。

7 细菌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基本结构: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部分,例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特殊结构:部分细菌专有的细胞结构部分,例如:芽孢、鞭毛、荚膜、菌毛等。 8 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机制)? 答:G+和G-两类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上有明显差异导致其染色结果不同。G+经过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菌体胞壁被染成紫色,后经酒精脱色,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结构层次多,且交联程度大,网孔径因酒精脱水而缩小,细胞壁内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于细胞壁内,表现为不被脱色,后虽经过复染,最终染色结果仍然为紫色。(实际为紫中发红);G+经过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菌体胞壁被染成紫色,后经酒精脱色,由于其细胞壁较薄,肽聚糖结构层次少,且交联程度低(松疏),细胞内类脂成分含量较大,网孔径因酒精溶解脂类作用而增大,细胞壁内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洗脱,后经过红色染料复染,最终染色结果为红色。 9 原核: 答: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遗传物质集中分布于细胞质某一区域,无特定形态的核结构(即无核膜、核孔、核仁等),故称原核,拟核或细菌染色体等。核物质含有DNA(占60%),RNA (占30%),蛋白质(占10%),电镜下观察可见原核由环状dsDNA紧密缠绕扭曲折叠成球状,棒状,哑铃状。 10 荚膜 答: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厚度不一,疏散、透明、粘稠胶状物质结构。主要由多糖多肽或蛋白质组成。保持水分、储存养分。 11 如何区分新生菌胶团和老化菌胶团? 答: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可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来确定。 新生菌胶团颜色较浅,无色透明,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 老化菌胶团吸附了许多杂质,染色较深,看不到细菌单体,像一团烂泥,生命力较差。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微生物实验问题与答案 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个体形态的观察 1、为什么油镜的放大倍数比普通物镜大? 答:油镜能减少光的折射,进而提高视野的亮度;通过提高显微镜的数值口径增加显微镜的分辨力。 2、数值口径的表达公式? 答案:N.A=n ×sin α,n为介质折射率;α为光线最大入射角的半数。 3、显微镜数值口径与分辨力的关系? 答案:分辨力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光的波长成反比,与数值口径成正比。 4、油镜的使用与普通物镜有何不同? 答案:油镜必须借助于光折射率等于或接近于玻璃的试剂,如香柏油等才能使用,而普通物镜则不需要;油镜是由100×物镜与香柏油构成,而普通物镜则限于10×物镜、40×物镜等。 5、使用油镜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答案:上下调节镜头时应使用微螺旋,否则容易损坏镜头;应使油镜始终浸泡在香柏油中,否则就不是油镜;使用完毕后,必须用搽镜纸沾取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搽去残留的油迹,否则会玷污油镜。 6、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7、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 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微生物简答题

微生物简答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字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字是Escherichia coli 2、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拉丁名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枯草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3、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1)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2)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 (3)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 (4)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4、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杆菌:芽孢杆菌,螺旋菌:弧菌,丝状菌:铁丝菌

5、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 答:机制:①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②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有关 步骤: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结晶紫染液1分钟,水洗。3用碘-碘化钾媒染1分钟,水洗。4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褪色仍呈紫色,格兰仕阴性菌褪色,呈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分钟,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格兰仕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与格兰仕阴性菌及被区别开来 6、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所有细菌均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片层等。 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体表面最外层的、具有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可以起到:①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②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③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格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区域)④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指点,使鞭毛运动。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有:①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液的转移。②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③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④细胞质膜上有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酶及腺苷三磷酸酶。在细胞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⑤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即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性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入人体。②荚膜可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③当缺

微生物试题及答案大全

微生物试题 62.设计一个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的科研方案,并加以必要的说明。(要求写出酿酒酵母的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 22.微生物按能源和基本碳源来分,可将微生物分为哪四种类型?你们感分析它们各自的能源、氢供体和基本碳源分别是什么? 59.简述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在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并指出与此相关的主要特性。 63.简述微生物细胞膜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82.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及其重要意义。 80.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如何缩短延滞期? 86.微生物生长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135. 简述微生物营养类型及其特点。 187. 水在微生物细胞中的生理功能。 223. 试述比较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四种运输营养物质方式的异同点。 229. 描述并分析生长曲线,并说明生长曲线对科研和生产的意义。 241. 试拟一个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二,简答题 1,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2,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三,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 _______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 _____ 时期的细胞. 4.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_____和_______. 5.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 ________ .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食用菌是由 ______和 ____ 组成.. 9.细菌细胞的碳,氮营养比为______. 10.根瘤菌可与 _________共生固氮 微生物学试题(一)答案: 一,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 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3,菌落:当单个细菌细胞或者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5,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二,1,①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②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④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一.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鉴别 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是分析其原因。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 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 型变成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 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美蓝浓度高了,代谢不太活跃的活细胞也会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多,活细 胞较少;反之,则代谢微弱的细胞也能还原美蓝,不被染色,从而使观察到的死细胞较少, 活细胞较多。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 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 为是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 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2.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 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 亡时的状态的。 3.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

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 a 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 b 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 3 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 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 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 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 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2.显微镜下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放线菌与细菌需要在油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而霉菌和酵母菌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 细菌:为细而短的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主要形态有:球、杆、螺旋状等。(部分杆菌 还可形成芽孢) 放线菌:存在分枝丝状体和菌丝体,革兰氏阳性菌,有孢子丝和孢子(球形、椭圆形、杆状、 柱状)。 酵母菌:单细胞,菌体呈圆球、卵形或椭圆形,少数呈柠檬形、尖形等。菌体比细菌大几倍 到几十倍,部分处于出芽繁殖过程中菌体还可观察到芽体,大多数菌体上还有芽痕。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到几十倍, 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并还可看到孢子囊梗、囊轴、孢子囊、包囊孢子等。 四. 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开始时为什么要将锅内排尽?灭菌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低到“ 0”时,才能 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汽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

微生物考试试题(附答案)

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 1、组成病毒粒子衣壳的化学物质是() A、糖类 B、蛋白质 C、核酸 D、脂肪 2、属于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为() A、荚膜 B、细胞壁 C、细胞膜 D、核质体 3、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A、微生物病毒 B、昆虫病毒 C、植物病毒 D、动物病毒 4、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使用浓度为()。 A、0 B、0.3—0.5% C、1.5—2.0% D、5% 6.下述那个时期细菌群体倍增时间最快( ) A 稳定期 B 衰亡期 C 对数期 D 延滞期 7.下面关于连续培养的说法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恒化连续培养的控制对象是菌体密度 B.恒浊连续培养中微生物菌体以最高生长速率生长 C.恒化连续培养的产物是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 D.恒浊连续培养无生长限制因子 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是产芽孢细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生殖方式。 B.厌氧的微生物需要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 C.一种细菌的学名是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中aureus属名,Staphyloccus是种名 D.类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 9.下述诱变剂中常引起移码突变的是:() A 亚硝酸 B 烷化剂 C 碱基类似物 D 丫啶类染料 10.下述那个最可能产生一个重组细胞:() A F+ x F- B Hfr x F+ C Hfr x F- D F+ x F- 二、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每个2分,共12分) 1.Gram positive bacteria 2.parasporal crystal 3 ,colony 4, life cycle 5,capsule 6,endospore 三、判断改错题(每个2分,共10分) 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 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4. 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5.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四.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计18 分)

微生物期末考问答题及答案

1、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营养物质顺浓度梯度,以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被动扩散。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借助载体,后者需要借助载体进行。主动运输是指将营养物质逆自身浓度梯度由稀处向浓处移动,并在细胞内富集的过程,分为简单的主动运输和基团转移。 2、协同反馈抑制与合作反馈抑制:协同反馈抑制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共同途径的第一酶的反馈调节方式。而合作反馈抑制是指两种末端代谢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到比一种末端产物大得多的抑制作用。包含体与伴孢晶体:包含体是某些感染了病毒的宿主细胞内出现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而伴孢晶体是某些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的蛋白晶体。两者都能作为生物农药。 3、中间体与线粒体 中间体:细菌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一个或数个不规则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物称为中(间) 体,相当于去核细胞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的功能,同时参与细胞壁的合成与核分裂。 线粒体:存在于真核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棒状细胞器,参与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产生ATP的所具有遗传的独立性。 类病毒与病毒 :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最小、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病毒也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病毒比前者大,同时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一般不能通过种子传播。 4、好氧与厌氧 答:好氧:大多数微生物需要在有充足的利用氧供应,才能很好的满足生长的需要。 厌氧: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不能利用氧,,而且只能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下才能生长,,因为氧对它们的生长有害。 5、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种或某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些物理、化学条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

临床检验试题—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1)——肝炎病毒 一、概念 1.HBsAg 2.HBcAg 3.HBeAg 二、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和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属于DNA病毒的有;属于缺损病毒的是;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和;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3.HBV的外衣壳由、和蛋白组成,构成HBV的;内衣壳由组成;核心由和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和,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即小球形颗粒和以及。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 区,C区,和。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 三、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

微生物32道问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的分类(按大小、结构来分) 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2、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细胞壁有何差异 青霉素++ + 溶菌酶++ + 3、何为细菌L型,它的成因和特点是怎样的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特点: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为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致病力。 4、细菌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意义如何 荚膜:抗吞噬作用,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抗杀菌物质损伤,如溶酶体、补体;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形成生物膜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有关;鞭毛蛋白有抗原性:H抗原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性菌毛传递质粒 芽胞:有强大的抵抗力;致病性;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5、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与否可把细菌分为哪几类;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 (1)专性需氧菌(2)专性厌氧菌(3)兼性厌氧菌(4)微需氧菌 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 6、细菌个体及群体的繁殖规律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一代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一条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7、生长曲线的分期及各期的应用 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选对数期的细菌;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8、IMViC试验是哪几个试验,典型的大肠埃希菌的试验结果是怎样的 I:吲哚试验M:甲基红试验Vi:VP试验C:枸橼酸盐于鉴定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 + - - 9、热原质的定义及特点 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是G-菌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能破坏(121℃,20 min),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10、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定义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无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11、在同等温度下,湿热灭菌法为何优于干热法 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3)湿热的蒸汽

微生物营养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微生物营养试题 一.选择题: 40680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1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2 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3 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A. A.构成细胞物质 B. B.提供能量 C. C.A,B 两者 答 :( ) 40684 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 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A. A.碳素物质 B. B.氮素物质 C. C.水 答 :( ) 40685 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A.酵母菌 B.蓝细菌 C.苏云金杆菌 答 :( ) 40686 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 两者 答 :( ) 40687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 A. A.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 B.所需碳源不同 C. C.所需氮源不同 答 :( ) 40688 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 A. A.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 B. B.需要消耗能量 C. C.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 答 :( ) 40689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 A. A.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 B. B.前者不需能量 , 后者需要能量

C. 前者不需要载体 , 后者需要载体 答 :( ) 40690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 ( 生长因素 ) 是: A. A.微量元素 B. B.氨基酸和碱基 C. C.维生素 D. D.B,C 二者 答 :( ) 40691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A.生长因素 B.C 源 C. N 源 答 :( ) 40692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 A. A.单纯扩散 B. B.促进扩散 C. C.主动运输 D. D.基团转位 答 :( ) 40693 制备培养基中常用的碳源物质是: A. A.糖类物质 B. B.碳酸盐 C. C.农副产品 答 :( ) 40694 微生物细胞中的 C 素含量大约占细胞干重的: A. A.10% B. B.30% C. C.50% D. D.70% 答 :( ) 40695 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A. A. C 源 B. B.N 源 C. C.生长因素 D. D.A,B,C 都提供 答 :( ) 40696 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 A.细菌 B. B.放线菌 C. C.真菌 答 :( ) 40697 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 A.厌氧菌 B. B.兼性厌氧菌 C. C.好氧菌 答 :( ) 40698 基团转位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 A.厌氧菌 B. B.兼性厌氧菌 C. C.好氧菌 D. D. A 和 B 答 :( ) 40699 缺少合成 AA 能力的微生物称为:

微生物问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问答题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试比较G+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 答: 2.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理学意义? 答:(1)荚膜:a,抗吞噬作用,荚膜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的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因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根据细菌能否运动(有无动力),鞭毛的数量。部位和特异的抗原性,可用于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 (3)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细菌的黏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芽胞:细菌的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胞是否将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3.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 答:(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含量高,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 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 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 油镜必须进行“三擦” (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 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 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 .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 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 (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 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答: 24h 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 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 答:应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三、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有什么优缺点? 答: 1)优点:直观、快速、操作简单。 2)缺点:

微生物 问答题总汇

问答题 五、问答题:(22分,每题分值如下) 1、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6) 答:原理:革兰氏染色是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之一,其原理是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CVI dye complex)。G+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褪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实为紫加红色)了。――――(4分) 1min 1min 步骤:细菌涂片+结晶紫染液→冲洗+卢哥氏碘液→冲洗(吸干)+95%乙醇(脱 1min 未脱色(兰紫色)+沙黄(番红)→兰紫色→阳性(G+) 0.5min 色)→冲洗1min 脱色(无色)+沙黄(番红)→红色→阴性(G-) ――――――――――――――――――(1分) 注意事项:(1)95%乙醇(脱色)时间0.5min是最关键步骤; (2)取菌量合适,涂片薄而均匀; (3)菌龄以18h为宜; (4)染色时间:1min,1min,0.5min,1min。―――――――――(1分) 2、单细胞微生物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特点,对微生物发酵生产有何 指导意义。(6) 答:单细胞微生物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 (1)延滞期:生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形态变大,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①接种龄:采用对数期“种子”,延滞期较短;而延滞期或衰亡期“种子”,延滞期较长;②接种量: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③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延滞期较短;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 延滞期较短。―――――――――――――――——————(1.5分)(2)指数期: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细胞进行平衡生长,酶系活跃,代谢旺盛。影响指数期代时长短的因素主要有:①菌种:不同菌种的代时差异极大;②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③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④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指数期微生物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是发酵生产中用作“种子”的最佳种龄。————―(1.5分)(3)稳定期: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这时的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稳定期到来的原因:①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满足生长需要;②代谢废物或有害物质积累到抑制生长水平;③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宜。稳定期是发酵生产中以菌体为终产品的最佳收获期;某些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发生在此阶段,某些细菌的芽孢也发生在此阶段,故又称作代谢产物合成期;导致了连续培养原理的提出和工艺技术的改进。—————(1.5分)(4)衰亡期:生长速率常数R为负值,微生物个体的死亡速度超过新生的速度,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状态。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期细胞的死亡速率,延长细菌培养物的存活时间。—――――――――――――(1.5分)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练习题 0绪论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__.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某些细菌具有的特殊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细菌细胞壁最基本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了有肽聚糖外,还有____________.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菌毛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9.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___________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保护菌体,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浆 E.包膜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的作用是 A.抗吞噬作用 B.溶血作用 C.毒素作用 D.侵袭酶作用 E.粘附作用 3.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沉降系数为 A.30S B.40S C.60S D.70S E.80S 4.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为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芽胞 E.包涵体 5.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霉菌 B.腮腺炎病毒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6.下列中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荚膜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蛋白 C.肽聚糖 D.脂多糖 E. 微孔蛋白 8.普通菌毛主要与细菌的 A.运动有关 B.致病性有关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题及其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复习题 一、选择题 1、革兰氏染色得关键操作步骤就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2、放线菌印片染色得关键操作就是: A、印片时不能移动 B、染色 C、染色后不能吸干 D、A与C 3、高氏培养基用来培养: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4、肉汤培养基用来培养: A、酵母菌 B、霉菌 C、细菌 5、无氮培养基用来培养: A、自生固氮菌。 B、硅酸盐细菌 C、根瘤菌 D、A、B均可培养 E、A、B、C 均可培养 6、在使用显微镜油镜时,为了提高分辨力,通常在镜头与盖玻片之间滴加: A、二甲苯 B、水 C、香柏油 7、常用得消毒酒精浓度为: A、 75% B、 50% C、 90% 8、用甲醛进行空气熏蒸消毒得用量就是: A、 20ml/M3 B、 6ml/M3 C、1ml/M3 9、实验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得工艺条件就是: A、 121℃/30min B、 115℃/30min C、130℃/30min

10、巴氏消毒得工艺条件就是: A、62-63℃/30min B、71-72℃/15min C、A、B、均可 11、半固体培养基得主要用途就是: A、检查细菌得运动性 B、检查细菌得好氧性 C、 A、B、两项 12、半固体培养基得琼脂加入量通常就是: A、 1% B、0、5% C、0、1% 13、使用手提式灭菌锅灭菌得关键操作就是: A、排冷气彻底 B、保温时间适当 C、灭菌完后排气不能太快 D、A-C 14、目镜头上得“K”字母表示: A、广视野目镜 B、惠更斯目镜 C、补偿目镜 15、目镜头上得“P”字母表示: A、平场目镜 B、广视野目镜 C、平场补偿目镜 16、物镜头上得“PL”字母表示: A、正低相差物镜 B、正高相差物镜 C、负高相差物镜 17、物镜头上得“UVFL”字母表示。 A、无荧光物镜 B、照相物镜 C、相差物镜 18、镜头上标有“TC”字母得镜头就是: A、相差调整望远镜 B、摄影目镜 C、相差目镜 19、“PA”表示: A、马铃薯培养基 B、高氏培养基 C、肉汤培养基 20、无菌室空气灭菌常用方法就是: A、甲醛熏蒸 B、紫外灯照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