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的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第二部分重点报告了“割据地区的现势”,其中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六个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翔实说明。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因此,中国的革命有了特别的“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的特点。毛泽东在动乱中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和利用好敌人内部的矛盾,在缝隙中生存、发展,并壮大人民的革命力量的定论。并且指明在农村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根本途径。而广泛建立工农兵政权,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武装群众则是在农村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极富有预见性的眼光。

虽然毛泽东提出了极为正确的方针,但这个方针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贯彻。但是在八月失败后,毛泽东仍能理性地分析得失,并制定接下来的路线,这份气度和胸怀是毛泽东日后成为领袖人物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总的来说,“八月失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要做好红军各级战士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自己战斗的意义,统一思想,顽强作战。

经过1928年4月以来的一系列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屡次击败了来犯之敌,把附近几个县都连在了一起,建立了各级革命政权。7、8月份湘赣之敌来犯,“白色恐怖布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权的组织大部塌台,富农和党内的投机分子纷纷反水”。经过下半年的几场战斗,粉碎了“敌人企图以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消灭我们的根据地”的图谋。但这份成功中仍然保留了不少问题,如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毛泽东概括性的提出了几点方案:

1、要发挥好民主主义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发展好“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善待敌军战俘,“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根据地各区县应加强修筑工事,从而更好地抵御敌人的进犯。

2、反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高涨,是根据地建设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益维持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反动阶级的经济压迫是对根据地革命力量的重大威胁。土地路线政策的具体落实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革命斗争所需各种经费,主要靠打土豪获取,而不是向农民征税。

3、工农兵基层政权建设存在较大问题,由群众会选举产生的政权组织,“不能使群众得到政治训练,又最便于知识分子或投机分子的操纵。”需要制定详细的基层代表组织法,并以其为指导建立各级工农兵政权,完善民主集中(制)。

4、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应该避免,因此一方面要防止投机分子钻入革命营垒,另一方面派同志深入白区工作。

5、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决定了我们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我们对外要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我们对内要推翻封建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封建军阀的反动政权。

6、现阶段割据的局势应为以宁冈为中心,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进行割据。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当初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建了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由此,我认为,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中少走弯路,早日实现国家的更加强盛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井冈山的奋斗读后感(一) 那篇文章外咱们可以分明的看到赤军的各类艰难。囊括经济答习题、人力资源答习题、军事艳养答习题、反火答习题、外部抵牾战不合的答习题等等。那些答习题对反动的奋斗形成很年夜影响。 正在其时因为赤军力气的扩充,经济答习题愈加的顾此失彼。毛泽东正在文外说叙:“湖北省委要咱们留意士兵的物资糊口,至长要比普通工农的糊口孬些。如今则相反,除了食粮中,天天每一人只要五分年夜洋的油盐柴菜人民币,借是易认为继。仅仅领油盐柴菜人民币,每个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端赖挨土豪供应。”从外咱们能够看没,其时的反动并无掌握到经济权。出有经济保障的和平无论能否可以取得终极的成功,其历程皆一定是非常艰难的。而取敌手比拟较,其时的国平易近当局以及土豪曾经领有了年夜质的消费材料,有响应的保障。以是毛泽东正在其时以及前面的和平所采纳的次要对策便是“将仇敌的工具变为本人的工具”。那此中不只囊括了经济借囊括了人力。

正在文外,咱们领现此中有年夜质的兵源是去自对圆的俘虏。别的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去自自募,然而因为步队的开展太快,兵源借至关欠缺。果为士兵伤太多、敌军俘虏兵的做用没有年夜、添上新招的士兵军事手艺太差等。而其时赤军的开展速率又曾经惹起了当局战土豪的挨压。正在那样的状况高,又使失步队必需一直天扩充能力让步队可以正在接高去的奋斗外有足够的人力取之抗衡。 戎行的反火答习题也至关重大,囊括外间阶层的反火,另有谋利份子的反火甚至土籍农人年夜局部反火等等。而那样的反火事务的领熟,将使失决议计划者外间会呈现年夜质的对付雷同事物的差别观念战睹解。而那些答习题的孕育发生又会果为得败而回升为外部抵牾战不合。一旦,不合扩充,又将呈现新的得败,从而造成恶性轮回。 因而,工农武拆盘据的存正在战开展,须要具有高列的前提:有很孬的大众;有很孬的党;有至关力气的赤军;有便当于做和的天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井冈山的奋斗读后感(两)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和没有殆”,说的便是对仇敌一切状况的晓得。毛泽东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就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准备上井冈山的前三天,1927年的10月24日,毛泽东在一个荆竹山的小山村里召集部队讲了话。 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数百名工农革命军官兵整整齐齐地在站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毛泽东则站在稻田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毛泽东首先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然后说:“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的根据地是建不起来的,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我给大家宣布三项纪律。” 接着毛泽东掰着手指说:“这三项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农民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件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正儿八经地当众宣布,把它当作部队必须遵守的一项纪律呢?原来,就在昨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战士们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又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伙食担子也跑散了,既疲劳又饥渴,只有300人的队伍行进在山道上,稀稀拉拉地摆了二、三里路长。好不容易看见了一户人家,不知是谁眼尖,发现离屋子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块红薯地。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大家听见这个消息,不由得一涌而上,连泥带苗拔出红薯,也来不及找点水洗洗,用衣袖胡乱地揩一揩,就塞进嘴里吃了起来。转眼间,就被挖去了约200多斤红薯。 这时,毛泽东随殿后的队伍也赶上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他很生气,忙问在场的几

位干部:“你们经过了老表的同意没有?” 连长曾士娥难为情地摇摇头,小声地说:“没有。”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的利益呢?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和旧军队有什么区别?” 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大家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毛泽东又耐心地说:“几个红薯值不了几个钱,看起来是件小事,但体现了一支队伍的作风和纪律。过去旧军队已经让群众伤透了心,我们只有做到对群众秋毫无犯,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啊!”说完,他又问战士们,“现在怎么办啊?” “照价赔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好!知错就改,一定要赔足钱。”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那时候,2吊500文钱可以买100斤红薯。曾士娥估算了一下,要大家凑足6吊钱,并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表,很对不起,没经过同意就挖了你地里的红薯。现赔上6吊钱。——工农革命军。”然后用纸包好,又用一块布裹了一层,埋在红薯地边上。 一路上,毛泽东陷入了沉思,由这件事,他想到,一定要制定几项具体的纪律让大家共同遵守,好让大家“有法可依”。于是,工农革命军最早的“三项纪律”就在偏僻的荆竹山应运而生了,那块当年毛泽东站过的、被当地群众称作“雷打石”的大石头,也因此而写进了党史军史中,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稍后不久,根据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又对工农革命军宣布了“六项注意”:一、还门板,二、还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1928年初,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县城后,到乡下搞调查。他问老表:“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这么久了,有没有战士违反纪律,给老表们找麻烦啊?” 老表听了,都竖起大拇指说:“工农革命军真是一支好队伍,自打我出娘胎,还没见过这样的好部队。历来兵匪一家,哪有军队处处为老表作想的事啊!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不过……”

评价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及其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评价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及其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评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最早、最具生命力的一块根据地。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对中国革命做出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贡献是: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目标。毛泽东同志不仅出色地领导了井冈山斗争,而且勇于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他在井冈山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件中,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在敌人四面包围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祥细分析了解决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怎样建设一支人民军队,怎样建设苏维埃政权,怎样去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等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全,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壮大革命力量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影响和意义:冈山精神, 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井冈山的斗争时期用鲜血和生命培有起来的革命精神。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及在当代要利用井冈山精神为支柱,完成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弘扬是必需的,也是急迫的。 1.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革命实践、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始终不 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井冈山精神最本质、最重要的内涵。 2.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长期 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3.关心群众疾苦。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时刻密切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反映群众的 要求. 4.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不是被动地在苦难中挣扎,或者消极地忍受苦难, 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革命斗争性和乐观的进取精神。 对大学生的启示:首先,弘扬井冈山精神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深刻牢记国家的基本国情,认清祖国的美好未来,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其次,面临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学校的建设中以及社会的建设中,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精神,为创建文明的赣院、做一个文明的大学生而努力。最后,井冈山精神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引了方向,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弘扬的最主要精神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和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正确看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冷静分析和估量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抢抓历史机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在1928年大革命失败,全国处于白色恐怖阶段,红色根据地刚刚发展之际,但是这个时候战争的主导方向仍然是以夺取大城市的城市中心论思想,为了这个目标,红军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毛泽东在当时已经意识到这种危险地局面,为了遏制局势的继续恶化,他从实际出发,以具体的事例来剖析形势,指明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次,文章开头以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为标题,先是分析了工农武装得以存在的条件,继而话锋一转谈到了八月失败的经过以及原因;再分别以割据地区的现势、军事问题等等分开综合论证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得以存在的条件,事实完整,事例充分,论证严密。 从这篇文章中我认识到红军初建时期的各种问题。其中较严重的是,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毛泽东在文中写道: “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但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因为党的作用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红军仍坚持下来了,他们身上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学习。我们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 另一方面,井冈山时期大量的兵源来自对方的俘虏,当然也有自募军,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使得兵源仍紧缺,且军事素质也是大问题:“因为下级干部死伤太多,敌军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连排长;今年二三月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军事技术太差,作战只靠勇敢。长时间的休息训练是不可能的,只有设法避开一些战斗,争取时间训练,看可能否。”其中发生白色恐怖下中间阶级反水这样的事,所以井冈山革命的每一步都万分艰难,这更显示出红军强大的生命力。 在土地分配的问题上,毛泽东在书中指出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分配政策,不可以鲁莽行事。对待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客籍问题,则应理清思路,区别对待,不能意气用事,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关于革命性质的理解,他也着重从对待资产阶级这个角度来深入分析的,不能生搬硬套,将资产阶级一棒子打死,而应该打击死硬分子,孤立顽固分子,争取中间分子,团结进步分子,鼓励先进分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文章结尾处,毛泽东则机智地批评了当时中央的错误政策,为扭转当时局面起了好的作用。 读罢《井冈山的斗争》,感触很多,已经在上面赘述。那时毛泽东才35岁,已有那样宽广的眼光,那样独到的认识,不禁再次为伟人的魅力所折服。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去!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对敌人所有情况的知晓。毛泽东也是遵循此道的。他在这篇文章中,深切论证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时,对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就行了极为深入的批判。 他主张工农武装割据,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主张摸清敌人的每一步小动作。从当时情况来看,国内的局面属于他所说的统治阶级稳定时段,各个军阀形成了暂时的妥协,合力进攻红军,使得我军生存状况极为艰难。其他根据地有失败的情况,是贸然出击和讲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毛泽东同志于1928年11月25日所著的《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了解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具体情形,也更加懂得了创建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所具有的重要性。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觉到,红军初始建立时的各种困难。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不仅对于当时高速发展的红军来说是问题,对于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组织来说有些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问题。而这些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如何应对组织高速发展与相应资源发展速度缓慢的问题。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是毛泽东同志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作于1928 年11月25日。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在我们党所走过的70年奋斗历程中,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它所点燃的星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起点。井冈山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块奠基石,是恰如其分的。革命先辈们在井冈山斗争中所创建的不朽业绩永远彪炳于史册。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历尽艰险,百折不挠,最后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这样一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遗爱般般在,勿忘缔造难”,陈毅同志的这两句诗表达了革命先辈对后来人的殷切期望。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关键时刻的新的历史时期,重温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学习井冈山斗争的革命精神,对于我们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和教育。众所周知,井冈山是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4至7月,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孙中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革命斗争简史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道路狭窄,地形险峻。只有五条小路可以出入。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影响湘、鄂、赣、粤四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后,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下面我们将井冈山斗争历史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叙述。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9月至l928年2月) (一)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1927年4月至7月,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走?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了确定全党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任务,根据共

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检查党中央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改组中央政治局。经过到会代表的一致努力,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派毛泽东和彭公达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8月18日,湖南新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确定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枣党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讨论制定了秋收起义的计划。省委会议后,毛泽东于9月初在安源召开军事会议,组织了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下辖4个团,计5000余人。卢德铭任总指挥。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布了《关于夺取长沙的命令》,要各地会师长沙,夺取省城,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发动。我军首先破坏武长和株萍铁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10日,分头向萍乡、礼陵、平江、浏阳等地进攻。第二团从安源出发,两次攻萍乡未成,西取老关,后攻克礼陵,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于敌强我弱,第二团经老关北上,攻克浏阳,在浏阳被围,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一、四两团向平浏进发,在攻打长寿街时〕,四团团长邱国轩率部叛变,勾结敌人,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一)

“三项纪律六项注意” 就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准备上井冈山的前三天,1927年的10月24日,毛泽东在一个荆竹山的小山村里召集部队讲了话。 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数百名工农革命军官兵整整齐齐地在站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毛泽东则站在稻田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毛泽东首先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然后说:“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的根据地是建不起来的,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为了和群众搞好关系,我给大家宣布三项纪律。” 接着毛泽东掰着手指说:“这三项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农民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件看似普普通通的小事正儿八经地当众宣布,把它当作部队必须遵守的一项纪律呢?原来,就在昨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战士们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又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伙食担子也跑散了,既疲劳又饥渴,只有300人的队伍行进在山道上,稀稀拉拉地摆了二、三里路长。好不容易看见了一户人家,不知是谁眼尖,发现离屋子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块红薯地。秋天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大家听见这个消息,不由得一涌而上,连泥带苗拔出红薯,也来不及找点水洗洗,用衣袖胡乱地揩一揩,就塞进嘴里吃了起来。转眼间,就被挖去了约200多斤红薯。 这时,毛泽东随殿后的队伍也赶上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他很生气,忙问在场的几位干部:“你们经过了老表的同意没有?” 连长曾士娥难为情地摇摇头,小声地说:“没有。”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革命军,不是军阀的队伍,怎么能随意侵犯群众的利益呢?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和旧军队有什么区别?” 听了毛泽东的批评,大家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毛泽东又耐心地说:“几个红薯值不了几个钱,看起来是件小事,但体现了一支队伍的作风和纪律。过去旧军队已经让群众伤透了心,我们只有做到对群众秋毫无犯,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啊!”说完,他又问战士们,“现在怎么办啊?” “照价赔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好!知错就改,一定要赔足钱。”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那时候,2吊500文钱可以买100斤红薯。曾士娥估算了一下,要大家凑足6吊钱,并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表,很对不起,没经过同意就挖了你地里的红薯。现赔上6吊钱。——工农革命军。”然后用纸包好,又用一块布裹了一层,埋在红薯地边上。 一路上,毛泽东陷入了沉思,由这件事,他想到,一定要制定几项具体的纪律让大家共同遵守,好让大家“有法可依”。于是,工农革命军最早的“三项纪律”就在偏僻的荆竹

解读《井冈山的斗争》

解读《井冈山的斗争》 一、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本文第一段“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以及后来中央苏区的建立,以至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最终形成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重新高涨,根本上来说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这一点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总结到了。 应注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革命力量,“以备白色恐怖到来时有所恃而不恐。”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和利用好敌人内部的矛盾,在缝隙中生存、发展,并壮大人民的革命力量。“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时期,例如两湖在李宗仁唐生智战争时期,广东在张发奎李济深战争时期,我们的战略可以比较地冒进,用军事发展割据的地方可以比较地广大。”说的正是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而在反动统治集团内部相对稳定的时期,则应采取“渐进式”的策略,

不可盲目出击。切忌分兵冒进,战术上应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闪光点。此外,还应攻其薄弱,长期斗争,“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从而击败“数倍于我之敌”和扩大根据地。 在农村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根本途径。而广泛建立工农兵政权,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武装群众则是在农村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部队分开行动时,则组织行动委员会指挥之。这时党的高级指导机关,是秋收起义时湖南省委任命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三月上旬,前委因湘南特委的要求而取消,改组为师委(何挺颖为书记),变成单管军中党的机关,对地方党不能过问。同时毛部又因湘南特委的要求调往湘南,遂使边界被敌占领者一个多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对自己的军事领导才能没有受到充分重视的不满。 “八月失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要做好红军各级战士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自己战斗的意义,统一思想,顽强作战。 二、割据地区的现势 经过1928年4月以来的一系列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屡次击败了来犯之敌,把附近几个县都连在了一起,建立了各级革命政权。7、8月份湘赣之敌来犯,“白色恐怖布满城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红军的各种困难。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革命的斗争造成很大影响。 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毛泽东在文中说道:“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以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有相应的保障。所以毛泽东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战争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 在文中,我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兵源是来自对方的俘虏。另外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来自自募,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兵源还相当短缺。因为士兵伤太多、敌军俘虏兵的作用不大、加上新招的士兵军事技术太差等。而当时红军的发展速度又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土豪的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使得队伍必须不断地扩大才能让队伍能够在

接下来的斗争中有足够的人力与之抗衡。 军队的反水问题也相当严重,包括中间阶级的反水,还有投机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这样的反水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决策者中间会出现大量的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因为失败而上升为内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扩大,又将出现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二)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对敌人所有情况的知晓。毛泽东也是遵循此道的。他在这篇文章中,深切论证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时,对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就行了极为深入的批判。 他主张工农武装割据,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主张摸清敌人的每一步小动作。从当时情况来看,国内的局面属于他所说的统治阶级稳定时段,各个军阀形成了暂时的妥协,合力进攻红军,使得我军生存状况极为艰难。其他根据地有失败的情况,是贸然出击和讲江湖义气的结果。而我井冈山根据地则发展势头十分好,就是躲避了敌人嚣张的势头,集中兵力攻其虚弱的结果,并等待反动军阀破裂时段的到来,有利于我军的大规模反击。井冈山的军事政策也是较为合理的。无论从对待兵俘,还是扩充兵员,都能做到谨慎合情。关于土地分配,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分配政策,不可以鲁莽行事。政

《井冈山的斗争》1200字读后感

写《井冈山的斗争》时,伟大的毛主席当年只有三十五岁,虽然年轻,但是他的大局观的把控和细节制度的深究都令人敬佩,书中他提到很多地方上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他对普通百姓和士兵的关心,并且针对当时的不好的状况他都做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法。毛主席面面俱到的分析让我们对当时革命的艰辛有了更详细更真实的认识。 毛泽东先对战局进行了整体分析,表达了山区才是革命的最有利根据地。而后他从兵源,制度,教育,物资等方面巨细无遗的为我们展现了生动的军区图景。 “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从这一段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经济困难是红军壮大的一大阻碍。虽然士兵们都是能吃苦的觉悟高的人,但毕竟战争是一个大量消耗生产立的过程,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所以,物资都从敌人那里来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毛泽东将人均分土地,改为按劳动力分土地,将不多的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红军的粮食紧缺。 吃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就是教育了。首先由于缺乏兵源,很多新兵都是来自于敌军的俘虏,还有更多的是地方武装、民兵。士兵的素质不一,而且未经训练就要上战场。“作战只靠勇敢。”从这句话可以想象牺牲的惨

烈。而红军为了壮大又不得不迅速招兵扩编,这样鱼龙混杂的人员构成必定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正如毛泽东所描述的:队伍的凝聚力不足,进而便出现了军队的反水(袁崇的一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中间阶级的反水,还有投机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这样的反水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决策者中间会出现大量的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因为失败而上升为内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扩大,又将出现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党员中一部分无斗争决心,敌来躲入深山,叫做“打埋伏”;一部分党员富有积极性,却又流于盲目的暴动。同时,在红军中,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也是存在的。敌人来了,主张拚一下,否则就要逃跑。还有,一个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土客矛盾。本来共产党工农红军是为了解放所有受压迫的人民的,却被豪绅利用了这一千百年来传下来的陋俗所再三阻挠。我想这三个问题都是是因为红军所领导的工农阶级文化不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红军人心没有完全拧成一股绳的情况下,毛主席所提出的不冒进,不分散,波浪式发展的整体战略是十分正确而且有成效的。 通过《井冈山的斗争》可以看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与毛泽东的领导是离不开的。作为中国的最伟大的领袖,他的智慧与策略是我们学不尽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读后感

读书笔记 毛泽东这三篇写于1928-1930年的文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实践与将来的走向作出了评价与分析,解释了红色政权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并且初步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其中红色政权的存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及其存在形式问题(《井冈山的斗争》)的论述尤为关键,下面,我将对此谈一下个人浅薄的观点。 在文中,毛将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主要(首先)归于帝国主义的矛盾与斗争,原文如下:“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对于此的看法,我不敢苟同。第一,如果没有各系军阀背后的帝国主义存在就没有了红色政权了吗?在历史上,许多朝代后期都会出现许多割据的势力,后来所谓出现的正统不过是某一势力发展壮大吞并其它势力后自封的;至于其时间长短方面,一方面当时自1920年(中共早期组织)时算也就十年不到,另一方面也并非“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远的春秋战国不说,近的太平天国就持续了14年。第二,根本上是由于中国军阀亦或是国外帝国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足以横扫其他军阀的势力(即使是蒋介石势力也不过是名义上的统一)。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时期军阀混战的原因,毛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与斗争,并不能令人信服,这只是这一现象的外部原因。而其根本原因还是在其内部自身上,并且是多方面的。回顾当时,先有袁世凯形式上的统一中国,后有东北易帜后形式上统一中国的蒋介石,但为何却都没能结束军阀混战?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缺乏威信(尤其是未能由中央控制军队)是军阀混战的直接原因;国库空虚也加剧了军阀的自我保护意识。再加上人民生活贫困,农民破产,无业游民众多,为军阀混战提供了兵源;军队法纪的缺失等内部原因使军阀混战不断。而毛也尤其注意中央政府权力的集中或者说是中央集权,此观点在“八七会议”上毛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初露端倪,并在后来的许多观点中得以体现。第三,就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来看,也不完全是工具与支配的关系。军阀既有向帝国主义投靠求助的一面,又有利害矛盾的一面,其间关系往往是随时随地而有极多变化和复杂的内容。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新军阀,他们与帝国主义均是既相互勾结又各怀鬼胎、既互相支持也会争斗的关系,如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但是,我不可否认,在红色政权的发生与存在中,帝国主义的干涉与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要从历史上说起: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世界上的殖民地(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东南亚)基本上被第一次工业革命强国瓜分完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的强国兴起,但是并没有殖民地可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是一战的根源)。而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蛋糕,就成为欧美列强的争夺目标。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且逐步由军事方面转向了经济方面,并扶植一些地方势力。他们并不希望一家在华独大,比如说三国干涉还辽、俄日交锋等事件。尤其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国纷纷寻找在华代言人,以保证各自利益。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无力全面征服中国的情况下,希望管制中国的各个区域,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日本支持皖系,英国和美国支持直系,各个国家都有支持的军阀。孙中山之所以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打压,就是因为外国侵略者不想中国的实力变得强大,抑或是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不可影响或控制的中央政府,以保证既得利益。当然,说到这里,苏联在那时支持中共并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

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的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第二部分重点报告了“割据地区的现势”,其中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六个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翔实说明。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因此,中国的革命有了特别的“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的特点。毛泽东在动乱中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和利用好敌人内部的矛盾,在缝隙中生存、发展,并壮大人民的革命力量的定论。并且指明在农村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的根本途径。而广泛建立工农兵政权,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武装群众则是在农村根据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极富有预见性的眼光。 虽然毛泽东提出了极为正确的方针,但这个方针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贯彻。但是在八月失败后,毛泽东仍能理性地分析得失,并制定接下来的路线,这份气度和胸怀是毛泽东日后成为领袖人物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总的来说,“八月失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要做好红军各级战士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自己战斗的意义,统一思想,顽强作战。 经过1928年4月以来的一系列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屡次击败了来犯之敌,把附近几个县都连在了一起,建立了各级革命政权。7、8月份湘赣之敌来犯,“白色恐怖布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权的组织大部塌台,富农和党内的投机分子纷纷反水”。经过下半年的几场战斗,粉碎了“敌人企图以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消灭我们的根据地”的图谋。但这份成功中仍然保留了不少问题,如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毛泽东概括性的提出了几点方案: 1、要发挥好民主主义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发展好“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善待敌军战俘,“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根据地各区县应加强修筑工事,从而更好地抵御敌人的进犯。 2、反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高涨,是根据地建设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益维持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反动阶级的经济压迫是对根据地革命力量的重大威胁。土地路线政策的具体落实有待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革命斗争所需各种经费,主要靠打土豪获取,而不是向农民征税。

《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讲课提纲

《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讲课提纲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概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在全党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以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革命气魄,领导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素以“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区域范围。 2、井冈山军事根据地。 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代表人物。 井冈山的三大亮点: 1、开创了一条革命新路——井冈山道路; 2、培育了一个精神瑰宝——井冈山精神; 3、走出了一批开国元勋——中国的脊梁 二、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回顾 井冈山斗争从1927年10至1930年2月,历时两年零个月,经历了创立、巩固、曲折发展和坚持斗争四个阶段:经历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1927年10-1928年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1928年4月-7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曲折发展 (1928.8-1928.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后期斗争(1929.1-1930.2)。 (一)“逼上梁山”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一环紧扣一环的历史过程。毛泽东能成功引兵井冈,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他的"上山"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毛泽东"上山"思想,渊源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大革命失败前后,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实现。 毛泽东所说的"上山",实质上就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要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统治力量较强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发展革命较有基础的农村、山区去。 (二)毛泽东引兵井冈山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历史过程:路线----秋收起义→文家市退兵→芦溪折将→莲花“转向”→“三湾改编”→古城定策→大苍会见→茅坪安家→水口回师→大汾劫难→军至大井→进驻茨坪 (三)引兵井冈决策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为严重受挫的秋收起义部队找到了一个落脚生息的大本营。 二是为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的战略转变找到了一条宽广正确的新路子。 三、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与启示 (一)、“…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1、党的阶级基础改变; 2、浓厚的家族观念; 3、严重的地方主义; 4、激烈的土客籍矛盾; 5、右倾悲观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干扰; 6、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二)、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生动实践 1、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生动实践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和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第二、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党和红军制定的党纪军纪条规及对党纪军纪的严格执行是党和红军能够建立稳固的关键。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规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一直对中国的革命战争十分感兴趣的我花了一段时间读了这本《井冈山的斗争》,我被这段革命战争深深的吸引。 《井冈山的斗争》,一书写于1928年,伟大的毛主席当年只有三十五岁,虽然很年轻,但是他的智慧与文采在此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书中他提到的很多当时的情况都符合,并且针对当时的不好的状况他都做出了诸多的解决方法。他在书中写道:“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读到这,我的心里感觉十分的难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那段战争,但是读到书中的描述,想象着当时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包括之前孙中山的革命他们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这样使得他们在战争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毕竟战争的过程虽然是为了生产力的进步而进行的,但是它本身是不创造生产力,相反是一个大量消耗的过程,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在进行战争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供应是能够有相应的保障。所以毛泽东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战争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在文中,我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兵源是来自对方的俘虏。另外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来自自募,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使得兵源还是一个很重要并且紧迫的问题:“因为下级干部死伤太多,敌军俘虏兵往往过来不久,就要当连排长;今年二三月的俘虏兵,现在有当了营长的。”“普通的兵要训练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军事技术太差,作战只靠勇敢。长时间的休息训练是不可能的,只有设法避开一些战斗,争取时间训练,看可能否。为着训练下级军官,现在办了一百五十人的教导队,准备经常办下去。”在这里暴露出来的问题很明显就是由于队伍的快速发展,使得队伍的人力出现了大量的断档。而当时红军的发展速度又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土豪的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使得队伍必须不断地扩大才能让队伍能够在接下来的斗争中有足够的人力与之抗衡。而在经济和人力供给不上的情况之下,便会对队伍的信心产生巨大的动摇,从而导致队伍的凝聚力不足,进而便出现了军队的反水(袁崇的一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中间阶级的反水,还有投机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这样的反水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决策者中间会出现大量的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因为失败而上升为内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扩大,又将出现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队伍扩张的时候,是否要加快速度呢?当一些扩张的速度超过了相应资源供给的速度时,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这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在经济和教导都跟不上的情况下是不宜快速扩张的,因为这样的扩张很可能使的队伍太大又没有相应的保障陷入被动甚至瓦解:“革命高涨时(六月),许多投机分子乘公开征收党员的机会混入党内,边界党员数量一时增到一万以上。支部和趣味的负责人多属新党员,不能有好的党内教育。白色恐怖一到,投机分子反水,带领反动派捉拿同志,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塌台。”另一方面,队伍的不断扩张,使得自己明显暴露在强劲对手的眼中,如果无法快速发展,那么对手就会在自身发展羽翼还未丰满之时就进行打压,这样就更难发展。“湘赣两省派来的‘进剿’的反动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多的时候到过十八个团。”“七月赣敌进攻,八月湘赣两敌会攻井冈山,边界各县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尽为敌据。为虎作伥的保安队、挨户团横行无忌,白色恐怖不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权的的组织大部塌台。”

《井冈山的斗争》的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的读后感 这是毛泽东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我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读到的,这本书是1996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井冈山的斗争》在这本书的57-84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第二部分重点报告了“割据地区的现势”,其中从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六个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翔实说明。 众所周知,井冈山是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建立背景是土地革命失败,为了更好地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着重强调了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就为建立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党中央提出了“农村割据”的问题。在1928年4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和朱德、陈毅所率领的南昌起义两支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就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全国胜利”开辟了道路。 在当时的世界上,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从以上所列举的条件看,井冈山恰恰就具备了这些条件,尤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在一天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也在一天天扩大。这样好的形势,完全归功于毛泽东同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方针之正确。但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使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红军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这样使得他们在战争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在进行战争的过程中他们的供应有相应的保障。所以毛泽东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 建设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不但要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做后盾,地方的经济建设、地方政权和党的地方组织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当时,对于地方政权的建设,毛泽东同志借鉴了苏维埃的经验,强调要有名副其实的工农兵代表会,因为它具有民主主义集中的作用,因此,建立民主主义集中制度,才能在革命斗争中显示出它的威力。此外,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有着顽强的战斗力,党的领导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更好地打击来犯之敌,毛泽东同志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红军以集中为原则,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在本文中,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一个关于中产阶级的问题,指出了过去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左”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看不到中产阶级的作用,对他们打击过重,使他们在革命处于低潮和白色恐怖下反水叛变,跑到敌人那边去,从而也使贫农阶级被孤立起来,对发挥革命力量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毛泽东同志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