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

2018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

2018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
2018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

2018年高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西周的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

镐京,史称西周。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⑶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

⑷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

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⑸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

实行再分封。

⑹发展历程: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⑺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⑻特点: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地方独立性强。

⑼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破坏: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概念:实质是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⑶目的:巩固统治,保证王权的稳固。

⑷体系: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⑸作用: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使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④严格的等级差别。

【拓展】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属于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宗法制是一种权力及财产的分配和继承制度,是完全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周王室的稳定。今天的一些祭祖拜祠堂的行为都和宗法制有关系。

【易混(错)警示】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指的是“封诸侯,建藩卫”即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1.中央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

(1)“三公”职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行政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产生。)

②太尉——主管军事(虚职)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等。

(2)“三公”制的实质:三公相互牵制,从而集权于皇帝。

(3)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为九卿。

(三)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推行:春秋战国出现。秦朝统一后,全国推行。

2、原因: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

3、概况:郡——县——乡、里——亭;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县隶属于郡。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

4、特点: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③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5、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远)。

【拓展: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郡县制

划分基础以血缘为基础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官员任免诸侯官位封土世袭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自身权力享有高度自治,有较大独立性只有行政管理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历史作用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易混(错)警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结果:封国相对独立,权力过大,形成分裂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时期逐步解决,形成大一统局面。

(二)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概况:

⑴唐朝设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设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设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⑵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作用: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易混(错)警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是民主政治。

(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举措: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为了制约相权,又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实行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实施有效管辖。

2、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行省以下分设路,府,州,县。

⑤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行省图: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

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省制的开端。

【易混(错)警示】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都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五)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始于隋)时期背景选官制度用官依据影响

商周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世官制血缘维护了贵族特权两汉汉武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察举制孝廉打破了贵族特权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把持了中央和地方要职九品中正制门第压制了人才隋唐以后世家大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科举制才学有利于人才选拔

1、第一阶段: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官位,下层人士没有参政机会(主要在秦朝以前实行)

2、第二阶段:察举制——官吏察访(察),向中央推荐(举)

⑴创立:汉武帝,举贤良,选官标准是道德学问和议政能力。

⑵演变(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是德才,后来出身门第成为

选官的实际标准,被世家大族垄断。后果:削弱中央集权。

⑶评价:封闭性,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第三阶段:科举制——考试选官

⑴创立:隋朝

⑵演变:唐宋发展,明清八股取士

⑶特点: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⑷评价:利——比较公平合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

中央集权,促成社会读书风尚,影响深远。

弊——考试内容仅限儒学,重文轻理;八股取士摧残人才,打击了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1)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概况: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处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的宰相制度从

此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⑴概况:①废除宰相制度后,因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②明成祖时,内阁制

度正式形成。

⑵评价: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

【拓展: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

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二)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1、目的:直接: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根本: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职责: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诏令。

3、特点:简(机构简单)、速(效率高)、密(决策封闭性)。

4、评价:不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

展到顶峰。

(三)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另一方面,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归纳】

1.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4.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5.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全国推广郡县制度和开创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

7、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标志中国封建专制达到新高度。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了解黄海海战

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⑴概况:英国发动。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重要事件:1841年强占香港岛)

⑵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⑶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文化(新思想开始萌发)受到影响,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失败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主要内容影响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五口通商)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俄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性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开放口岸由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和长江流域)。

【易混(错)警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是打开中国市场。

(三)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大陆政策。

2、概况:旅顺大屠杀、黄海海战(北洋船队主力尚存)、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

3、结果及影响: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4、《马关条约》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5、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1894年,北洋舰队仓促应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甲午军魂)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去,全舰军官壮烈殉国。海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避战保船”。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⑴背景: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⑵概况:①1895年5月台湾军民同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并肩作战,抗击日军;②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⑶意义:台湾保卫战表现了台湾军民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1、背景: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借口镇压义和团。

2、概况: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占领天津、北京等地。

3、结果及影响: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加利息共是九点八亿两,分三十九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③拆大沽炮台至山海关沿线的所有炮台。(京津等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清政府完全为“洋人的朝廷)

二、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9、18)

⑴原因:①根本:灭亡中国是日既定国策;②直接:摆脱经济危机(1929~1933年);③借机:国民党剿共⑵结果:伪满洲国建立,东北三省沦为殖民地。

⑶影响:标志着日寇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标志: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二)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②恶行: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实施(东北的“七三一部队”,用活人试验)。

③结论和态度: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三)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⑴原因:①主要: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推动。

⑵过程:①确立方针: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初步建立: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红军改编:根据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④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⑶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正面、敌后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1、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抗日)

①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2、敌后的抗日斗争

⑴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⑵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⑶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作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五)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⑴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国民党接收),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⑵原因: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中共坚持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⑶意义:①国内:是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②国际: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启示】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专题归纳】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

3.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的中英《南京条约》

4.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都有的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5.鸦片战争后,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赔款最多的条约;6.1895年威海卫战役——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8.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始。】10.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1937年

七七事变;

11.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12.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3.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的事件;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西征和北伐

1、爆发原因:⑴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剥削;⑵列强侵华;⑶自然灾害;⑷受基督教影响。

2、过程(1851—1864年)

⑴前期: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突围战役

定都天京、西征和北伐: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⑵后期: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鼎盛到衰微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二)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

内容: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

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主张小农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结果:《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原因:空想性(主因);军事斗争紧张。

2、《资政新篇》(1859年)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主张:①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③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人民版)

④文教卫生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评价:①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②革命性:反侵略反封建。③局限性: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没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结果:未能真正施行。①主因: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②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易混(错)警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斗争的结晶,而《资政新篇》则不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二、辛亥革命

1、了解同盟会成立

目的: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组织基础: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总理孙中山。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狭义的辛亥革命)

条件:①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②组织上:共进会和文学社的积极准备③军事上: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④有利时机:群众自发斗争的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⑤革命党人的革命主动精神;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过程:①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②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⑵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南京)

措施、政策: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⑵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项自由。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⑶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⑷意义:①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

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近代化里程碑)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③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

念逐渐深入人心(深远影响)。

⑤最终结果:没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建立了

北洋军阀统治。

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中国半殖半封社会,(阶级+时代的局限性)最

终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走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易混(错)警示】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封建制度。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了解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原因:(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根)北洋军阀腐朽统治。

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初步成果: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018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2019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今年的高考考生面临高考改革,考生如何适应新课程 背景下的高考,相信各学校都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应对,那么,在冲刺阶段,考生还能做些什么,以应对高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新课程高考的理解,谈几点做法和注意事项,供各位考生参考。 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不会错与旧的高考考试大纲相比,新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不再有对历史知识的再认与再现的要求,新考试大纲的第一条要求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许多人由此认为,高考就是考能力,高考备考不必再去记忆了,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新课程高考主要的是在考能力,但是没有基础知识,哪来的能力? 没有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自然也就难以准确作答。因此,考生的备考依然要依托教材、回归基础、查缺补漏。 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两个原则和三个目标,两个原则是:严格按照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 打破教材的专题模块体系,构建通史体例。 三个目标是:对于考纲的每项内容,要知道是什么(如内 容、经过、含义等)、为什么(如背景、原因、条件等)、怎么样(影响、意义、评价等) 如考试大纲的第一项内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复习时

我们首先应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是(有)什么,为 什么在商周时期有这样的制度,这些制度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制度对商周及以后有何影响等。 另外,岳麓版教材在三本必修的最后都附有《中外历史 大事年表》,建议考生认真看看,有利于将中外历史相联系。 精练真题、重做错题知己知彼方能胜一般认为,我省的高考方案更多的参照了宁夏的高考方案,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要精选近年来宁夏的高考真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认真练习,在教师的帮助下,揣摩命题人的思路和特点。 同时,对于平常做过、考过的错题,要找出来重做,对于重做仍错的试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这很可能就是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和软肋,一定要认真琢磨,找出自己再次出错的深层次原因,必要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老师帮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改过来就了事。 通过上述努力,基本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高考就又多了几分胜算。 把握技巧、统筹时间不慌不忙一定赢新课程的考试大纲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注重考查在科学 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因此,“命题不拘泥于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

2018-2019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XX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总分:100分作答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2、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结成部落联盟 B.“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 D.为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3、“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中国古代居民家中常常可见“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这类匾额或门联。古代家庭崇尚的积善、忠孝和耕读应是迎合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法家理论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材料中的人物有关的史实是 A.建立张楚 B.巨鹿之战 C.灭亡秦朝 D.约法三章 5、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纸草文字 6、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 B. C. D. 7、下列秦朝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 B.统一六国的货币、度量衡 C.修筑长城,徭役繁重 D.秦的暴政使人民不堪忍受 8、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传说中的一个历史事件的,这个事件是 A.黄帝制造指南车 B.涿鹿之战 C.嫘祖发明养蚕技术 D.大禹治水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12120320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6题,共54分) 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 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 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3.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 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材料表明宋代( ) A.鼓励民间私营商业发展B.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D.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5.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 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6.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 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 ) A.世界市场已现雏形B.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 7.公元1522年—1572年,明世宗嘉靖和明穆宗隆庆年间,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人越来越多, 尽管“死罪日报,终不能止”,这种现象反映( ) A.铸钱暴利巨大 B.白银成了法定货币 C.明朝政治腐败 D.商品经济发展快速 8.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表1。据此可知, 奴隶贸易( ) 表1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2018高考历史三大热点论述题预测

热点一【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3分)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答案】发展之处: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评述要点: 分值背景影响 1—4分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 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 5—7分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 上的点,给4分。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 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 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 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 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 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 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 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 面化倾向。(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最新学习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 3.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某显学学派提出:“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这一学派 A.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B.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C.代表作《道德经》为后世道教提供理论 D.备受秦王嬴政赏识成为治国的思想 5.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6.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体现其这一价值的思想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8.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9.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中山市2018- 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七年级历史

中山市2018- 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说明:1.全卷共6页,考试用时60分钟,满分为100分。 2.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 3.请在答题卡上答题,请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在元谋人化石出±的地方,人们发现了能够证明元谋人为古人类,与古猿是完全不同的物种。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粗糙的石器工具 B.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C.烧制的陶瓷碎片 D.大量的稻谷种子 2.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穴居”,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上定居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会建造房屋 B.能制作陶器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能饲养家禽家畜 3.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从考古中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现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这说明( ) A.传说是不可信 B.传说就是历史事实 C.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真实 D.传说太夸张了,应该完全否定 4.《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尧B.启C.舜D.禹 5.鼎,作为礼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可僭越(超越本分)。据文献记载,西周天子用九鼎祭祀,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但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使用了九个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分封制有所动摇 B.青铜器铸造水平提高 C.天子与诸侯趋于平等 D.鼎不再是礼器的象征 6.《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7.《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 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秦朝 B.晋文公齐国 C.齐桓公秦国D.楚庄王秦国 8.“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这一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9.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⑨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④ B.③④C.②③ D.①② 10.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西汉实行“推恩令” 1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 页共4 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答案 1~5.BADAB 规范练习 一:选择题: 1~5:BDABD 6~10:ACCCC 11~12:AA 二:综合题 13.(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4.(1)秦朝。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5.(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8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分) (3)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3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 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2.【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是等级森严的,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主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C 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查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A说法过于绝对,选拔官员的优秀程度不能仅仅通过科举制度体现出来,只能说该制度扩大了招生范围,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官场。 4.【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5.【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全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

保定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试卷

保定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试卷学校姓名 (总分:100分作答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结成部落联盟 B.“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 D.为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2、“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中国古代居民家中常常可见“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等这类匾额或门联。古代家庭崇尚的积善、忠孝和耕读应是迎合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法家理论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与材料中的人物有关的史实是 A.建立张楚 B.巨鹿之战 C.灭亡秦朝 D.约法三章 4、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5、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纸草文字 6、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 B. C. D. 7、下列秦朝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 B.统一六国的货币、度量衡 C.修筑长城,徭役繁重 D.秦的暴政使人民不堪忍受 8、前秦、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淝水之战后出现的新局面包括 ①前秦统治迅速瓦解②北方陷入混战状态③形成南北对峙局面④东晋统治暂时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传说中的一个历史事件的,这个事件是 A.黄帝制造指南车 B.涿鹿之战 C.嫘祖发明养蚕技术 D.大禹治水

2018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2018高考时政热点大题专项突破---人工智能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12分) 从用“机械抓斗”替代工人肩执手提,到智能码头实现自动化操作。近年来,码头作业这个首经的劳动密条型行业,正逐潮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17年12 月10 日,上海洋山港口期开港试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无人码头,量车流不息,却不见一人在操作,一个流程下来大概耗时5-10分钟,时效明显提高。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它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工智能对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14 分) 2.(14分)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读图回答问题。 从经济生活角度,概括图10反映的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图11分析说明智能家居生产企业如何适应上述趋势。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2017年7月,我国首个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公布。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未来,人工智能将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将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但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并为如何弥补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短板提出合理化建议。(14分)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本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也已走在世界最前列。但与人工智能头号大国美国相比,我国在AI人才领域存在明显差距。报告显示,目前美国人工智能

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最新教学文档

江苏省高邮市2019-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①炎帝②黄帝③尧④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①进献贡物②定期纳税③服从调兵④镇守疆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青铜农具的使用 B.广泛使用了磨制石器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D.都江堰等的兴修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A. 以“礼”治国 B. 以“法”治国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赢政() A. 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 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 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7.秦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 命蒙恬反击匈奴 B. 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C. 郡县制的推行 D. 统一东南、岭南等地 8.公元前209年,邯郸人去集市买米,要用的货币是()

A. B. C. D. 9.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11.“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郡县制 12.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科举制 1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 丞相权力膨胀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 14.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个史实充分说明了()

山西省太原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309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4169755.html, 太原市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下午 2: 30-4: 00) 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 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英国据此取得的侵略权益是 A、开埠通商权 B、关税协商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2.“这次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运动推向最高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这 一“伟大运动” A、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 B、获得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C、客观上推动清政府的变革 D、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3.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 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采取的应对之策符合近代化趋势的是 A、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4.《吴玉章回忆录》记载:“我还记得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 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所述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5.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309教育资源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4169755.html,

2018-2019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019.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代号填在Ⅱ卷前的答题表内。 1.梁启超认为,“周朝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它打破了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2.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它们反映出当时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是 A.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B.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C.人口流动,民族交融 D.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3.“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A.《道德经》 B.《论语》 C.《诗经》 D.《春秋》 4.“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这次“真正的统一”是 A.禹建立夏朝 B.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 C.汉武帝大一统 D.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5.灭六国后,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便于政令在全国的推行,于是统一六国文字,颁行全国。统一后的文字是 A.金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2.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被样。”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端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素,形迹上比拟,知识意广而人欲金滋,才力愈多,而天理念蔽。”这位思想家应是() A.朱熹 B.王阳明 C.黄宗羲 D.顾炎武 4.宋明理学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材料表明宋明理学() A.有利于我国民族精神的塑造 B.推动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 C.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D.主张自我修养与物质生活结合 5.1875年,外商洋行至江南制造总局考察,发现办公室秩序井然,“埋头读书者,亦多也”,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工作人员所读之书中业务书籍很少,经书占了多数。这说明洋务企业() A.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B.技术人员格外匮乏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D.管理机制较为完善 6.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

2019届高考(押题)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部分 选考 专题26专题训练

第四部分专题二十六 1.(2018·全国卷Ⅲ·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 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2.(2018·全国卷Ⅱ·4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为符合题意的答案,答 案必须填入表格中,否则不给分) 1.隋朝哪一年统一了全国 A .581年 B .589年 C .605年 D .618年 2.从历史的角度比较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为巩固统治,而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C.历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D.采取残酷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控制 3.法律制度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隋律》 B.《唐律疏议》 C.《贞观氏族志》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 隋唐时期,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途径是 A.建立军功 B.努力耕织 C.参加科举考试 D.依靠门第出身 6.现今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采用面试方式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明太祖 7.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8.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学,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A.散文 B.传奇 C.戏剧 D.诗歌 9.右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和建造者是 A.李冰 B.李春 C.赵普 D.郑板桥 10.在郭沫若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 波澜”中所称颂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李白 B.李商隐 C.白居易 D.杜甫 11.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那么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盛行饮茶之风呢 A.唐代B.明代 C.清代 D.宋代 12. 与右图有关的少数民族是 姓名___________ 原就读学校__________学号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密 封 线 内不 要 答 题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表格内。) 1、“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应该是() A、“以牛田” B、“刀耕火种” C、灌溉农业D 、精工细作 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 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B、麻棉丝 C、麻丝棉 D、丝麻棉 5、商品买卖重在诚信,下列朝代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的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 、宋代 6、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 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 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的是() A、创办了继昌隆缫丝产 B、发起了洋务运动 C、创办了发昌机器产 D、曾经是清末状元 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0、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合破坏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