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差异 唐玄宗李隆基与其宠妃杨贵妃杨玉环 的爱情故事 是中国古代帝王妃子的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是许多作 家作品创作的题材。 从古到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被写成各种的版本。如唐代白居易 的诗歌 《长恨歌 》,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 《长恨歌传》,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诸宫调》, 元代白朴的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以下简称<梧桐雨>), 明代吴世美的 《惊 鸿记》以及洪�的《长生殿》是较为人熟悉的。虽然各部作品对杨贵妃的 描写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杨贵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 如《梧桐雨》写道:“妾貌类嫦娥”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色,在戏曲中 多次描写杨贵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声干,罗袜弓弯,玉佩丁东响珊 珊,即渐里舞�云鬟。施呈你蜂腰细,燕体翻,作两袖香风拂散。” 《长生殿》 中用“姿容艳丽”来形容杨贵妃的美, 并对杨的才华有进 一步的描写。 如杨梦里听一遍就能记住音节, “幽梦清宵度月华, 听“ 霓裳羽衣”歌罢。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杨写下来, 传授给宫女, 再让宫女传授给梨园弟子。 对杨贵妃的整个舞蹈过程有详细的描写: “【羽衣第二叠】【画眉序】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皂罗 袍】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醉太平】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白练序】浑 一似天仙,月中飞降。(合)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应时明近】飘 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双赤子】翩翻叶上。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 方。(急舞介)【画眉儿】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拗芝 麻】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小桃红】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 管音飘荡,【花药栏】恰合着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怕春归】袅金裙,
1/8

齐作留仙想。(生住鼓,丑携去介)【古轮台】舞住敛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颡, 山呼万岁拜君王。” 《长生殿》详细地描写出杨贵妃跳舞的过程,表现了杨贵妃的多才多艺的, 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写在《梧桐雨》中是没有的。 虽然在《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对杨贵妃的貌美如花,擅长舞蹈的描写不 一样, 但是都离不开着对杨的容貌和舞蹈的认同。 但是在 《梧桐雨》 和 《长生殿》 中,杨贵妃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截然不同,以下是对种种差异的分析。 一、关于杨玉环之身世 杨玉环这个人物历史上是存在的。史料记载“杨贵妃生于官宦家,父 亲早逝,从小寄养于叔父家。先是被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看中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后被唐玄宗看上,于是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赐道号太真。天宝四年,唐玄 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白朴在《梧桐雨》中,遵循了历史的记载,在第一折中写道:“妾身 杨氏,弘历人也。父亲杨玄瑛,为蜀州司户。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 开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升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 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此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半后服 用,宠幸殊堪。”《梧桐雨》对杨贵妃的身份背景的叙述和历史记载基本 上是相同的。而洪在《长生殿》中写道:“奴家杨氏,弘历人也。父亲玄 瑛。官为蜀中司户。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 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性格温柔,姿容艳丽。慢揩罗袂,泪滴红冰 ; 薄试霞绡, 汗流香玉。 荷蒙圣眷, 拔自宫嫔。 位列嫔妃, 形同皇后。 ” “ 昨日见杨玉环,德行温和,丰姿秀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 臣妾寒门陋质, 冲选掖庭。 ”“妃子世胄名家, 德容兼备。 取供内职, 深惬朕意。”这些描述都与历史上记载的杨贵妃身份背景的叙述不同,显 然是作者忽略了杨贵妃的身份背景。《梧桐雨》和《长生殿》不同的人物身份背 景描述,为确立两部作品的不同的杨贵妃形象的做了重要铺垫。 《梧桐雨》没有回避杨贵妃曾当寿王妃这一段,遵循了历史,而《长生殿》 对杨贵妃这段历史只字不提,美化了杨贵妃的经历。杨贵妃身份的描述对《梧桐 雨》和《长生殿》中杨的性格爱情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杨贵妃的爱情 《梧桐雨》和《长生殿》都描写了李杨二人七月七夕长生殿盟誓这一佳话, 但是两部作品对待李杨的爱情态度是不一样的。 白朴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 讽刺的,洪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赞美的。 《梧桐雨》中,杨贵妃是被“强行”进宫,皇上看上她,就算是 皇上的儿媳妇也不得不对皇帝的命令服从。 当妃子也许是很多女子的心愿, 但是 杨玉环与丈夫寿王伤心离别, 唐玄宗比杨玉环大三十岁。 一个大自己三十岁的老
2/8

头子怎比年轻的寿王呢,更何况离别丈夫去侍奉公公,在感情上也受到伤害,对 唐玄宗又何来真感情。 深宫中的寂寞, 导致安禄山的到来让杨贵妃的生活为之一 亮。 《梧桐雨》的开头就描写了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情。安禄山在被派遣做渔阳 节度使云“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 一旦离去, 怎放的下心”两人的 私情被杨国忠得知,安禄山被派遣时,杨贵妃又怕又不舍“近日,边庭送 一蕃将来, 名安禄山。 此人猾黠, 能奉承人意, 又能胡旋舞, 圣人赐与妾为义子, 出入宫掖。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 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怕的是私情败露,不舍的 是安禄山要远去边关当节度使, 一段情也许会从此终结。 她和唐玄宗的七月七夕 的盟誓看起来也可笑,“妾蒙主上恩宠无比,但恐春老花残,主上恩移宠 衰,使妾有龙阳泣鱼之悲,班姬题扇之怨,奈何!”看起来对唐玄宗有着深 爱,又担心他移情别恋而顿生伤感。杨贵妃确实担心失宠,因为她担负着整个杨 氏家族的命运,一旦失宠,杨氏家族便毁于一旦,而且失宠就等于失去了奢华的 物质生活, 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她更担心失去恩宠。 她的话无非是想抓住唐 玄宗的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由此看来,杨贵妃是不幸福的。自己喜欢的人不能 在一起,还要虚伪地去讨好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样的生活何来幸福,何来美好的 爱情。 而在《长生殿》中,杨贵妃是位美丽端庄,追求平等,爱情专一,始终 不渝的女子。杨贵妃和安禄山是没有私情的,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是真挚的,感人 的。由于《长生殿》对杨贵妃曾为寿王妃只字不提,杨贵妃的身份纯洁了,李杨 的爱情也纯洁化,杨贵妃追求纯洁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也有了说服力。杨贵妃与 唐玄宗定下七月七夕的盟誓,希望能够地久天长。她也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爱情, “ 万 岁 爷 好 生 不 快 , 今 日 竟 不 进 西 宫 去 了 。 娘 娘 在 那 里 只 是 哭 哩 ”“娇痴性天生忒厉害。前时逼得个梅娘娘,直迁置楼东无奈。如今 这虢国夫人, 是自家的妹子, 须知道连枝同气情非外, 怎这点儿也难分爱。 ” 杨贵妃逼走梅妃, 唐玄宗生气并与虢国夫人发生关系也非像以往的作品一样是出 自嫉妒之心,而是要捍卫自己的爱情。“我到那里,看他如何逞媚妍,如 何卖机变,取次把君情鼓动,颠颠倒倒,暗中迷恋。”对唐玄宗秘密宠幸 梅妃,杨贵妃的态度不是对唐玄宗失望,而是积极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的杨贵 妃是勇敢的。 她强烈追求纯洁的爱情, 就算是马嵬驿被赐死, 也没有责怪唐玄宗, 还牵挂着他,“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 圣意, 须索小心奉侍。 再为我转奏圣上, 今后休要念我了。 ”杨贵妃死后, 对玄宗的爱情依然是“人鬼情未了”,“风前荡漾影难留,叹 前路谁投。死生离别两悠悠,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她怀念着往昔 与玄宗的情, 伤心悲痛这些情不能重现, 心中念念不忘唐玄宗。 她魂魄随风而飘, 随心而飘,“我杨玉环鬼魂,自蒙土地给与路引,任我随风来往。且喜天 不收, 地不管, 无拘无系, 煞甚逍遥。 只是再寻不到皇上跟前, 重逢一面。 ” 在不经意之时, 回到了与玄宗温存之地“呀, 原来就是西宫门首了。 ” 可见杨贵妃对爱情的执着,即使生死也不能将其湮灭。正是因为情比金坚,感天
3/8

动地,杨贵妃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神仙,让她和玄宗在仙界相逢,永在一起, “玉帝敕谕唐皇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咨尔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莱 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 宫,永为夫妇。如敕奉行。” 从《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关于杨贵妃的爱情中可以比较出,《梧桐雨》 中的杨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用情不专,放荡的女人,而《长生殿》中的 杨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人。 两部作品对杨贵妃的爱情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 正好 塑造出杨贵妃两个相反的人物形象。 三、在生死与国家安危之间的抉择 马嵬兵变,是李杨爱情破灭的直接原因。无论是《梧桐雨》还是《长生殿》 都有相似的情节,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缢死,李杨二人阴阳相隔,原来的甜蜜 的生活不复存在。 但在面对生与死之时, 白朴和洪�写出了迥然不同的杨 贵妃形象。 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得知士兵兵变要求唐玄宗赐死自己,她首先想到的 是不能死,求唐玄宗保住自己。“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 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 ?” 杨贵妃表面说不舍与唐玄宗的 “ 恩爱 ”, 实质上是怕死, 求助唐玄宗, 希望他能念及昔日的情爱, 救自己一命。 但唐玄宗已经不能自保, “妃子, 不济事了, 六军心变, 寡人自不能保” 于是陈玄礼再次逼唐玄宗下命令“愿陛下早割恩正法”。 杨贵妃慌了, 用几乎威逼的语气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但玄宗已无动于 衷了,因为他已经无法自保了,被迫下旨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此时知道已经无力 回天了, 对玄宗只有怨恨, “陛下好下的也!” 从整个被赐死的过程 来看,杨贵妃并没有想过国危当前,自己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也没有想过自 己的死能激发士兵的战斗士气, 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更没有为深受战争伤害的 老百姓着想,她唯一想到就是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她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性 格。 而在《长生殿》中,得知自己将要被赐缢死,杨贵妃出于求生本能而哀求于 玄宗,“陛下啊,事出非常堪惊诧。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是前 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 ……”在士兵的再三挟迫下,杨贵妃明白了玄宗的无奈和犹 豫不决,便决定为爱献身,“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 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 生愿甘罢, 残生愿甘罢!”此时的杨贵妃是不怕死的, 她甘愿为玄宗舍弃生 命,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牺牲的女子形象。 综上对比, 《梧桐雨》 和 《长生殿》 中的杨贵妃形象迥然不同, 一个是放荡, 自私自利,颇有心计,贪生怕死的形象;一个是纯洁,用情专一,勇于牺牲自己 的形象。无论是哪个形象的杨贵妃,都在文学
4/8

史上留下灿烂一笔。
5/8

6/8

7/8

8/8

杨玉环生平详细介绍

杨玉环生平详细介绍 杨玉环 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 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杨贵妃(719 年-756 年), 号太真, 先世唐朝弘农杨氏(出自华阴, 或称灵宝), 籍贯蒲州永乐(治所在今山西永济),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正史载其号为太真,未载其名,故士大夫、诗家多唤为杨太真。一说其小字 玉环,另说小字“玉奴”,世人多称以杨玉环。 早年 杨氏家族出于弘农杨氏,家族徒籍蒲州,逐为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具体出 生地点和出生日期没有记载。据逝世时 38 岁,倒推为 719 年。 传奇小说 《杨太真外传》称其生日为六月一日,生于蜀地,地方志更一进步指出杨氏 生于蜀导江县(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清朝嘉庆年间编撰的《全唐文》 中,收录的《容州曾宁县杨妃碑记》称她为“容州杨卫人”,故地方 志称生于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 但有认为此文为后世伪作。 杨氏为唐初 被杀的隋朝官员杨汪之五世孙, 高祖杨令本任金州刺史。 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司 户,十岁时[来源请求]丧父,被叔父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收养。 寿王妃时期 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杨氏以“杨玄璬长女” 的身份受封为寿王妃, 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 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唐玄宗最为宠 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武惠妃逝世,玄宗 悼惜良久, 当时后宫数千, 无可意者。 《旧唐书·后妃传》 的记载: “ 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同时回 避了杨氏是李瑁妻子的事实。古代中国社会,杨氏先后嫁父子二人,被认为是乱 伦。《新唐书·后妃传》的记载:有人进言杨氏“姿质天挺,宜充 掖廷”,于是唐玄宗打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在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寿王妃杨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长生殿》杨贵妃的形象研究 摘要:洪昇的文学作品《长生殿》,向世人描绘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洪昇的笔下,杨贵妃的文学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她漂亮、痴情、善良,最终得以永远和唐明皇相伴,二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取了真正永恒的爱。 在文学作品《长生殿》里,杨贵妃和唐明皇最终得以天长地久。本文对杨贵妃这一文学形象展开系统分析,并且梳理了有关于杨贵妃形象描绘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的诞生、发展、延续、变化,都一一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力求站在真实全面的立场中,对于杨贵妃这一文学历史形象做出相对比较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长生殿;杨贵妃;爱情;形象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1、作品《长生殿》概述 《长生殿》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近代曲家第一”。该剧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结局,又在仙界复活并获得长生的过程,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生死不变、忠贞不渝的爱情,写出了历史的兴衰、人性的忠奸和情感的曲折,真可谓是浓缩了天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真情百态。 《长生殿》可以说是对李杨爱情故事描写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杨贵妃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它是一篇既讽刺又同情、既肯定又否定、具有双重属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通过李隆基天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而误了朝政,最后导致国乱妃亡的惨痛结局,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诫大家物极则反;另一方面通过对李杨爱情关系的描写肯定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从而也寄托作者对爱情的理想。 2、众说纷纭的杨贵妃形象 杨玉环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甚高,不仅因她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更由于她与历史著名皇帝唐玄宗以及“安史之乱”事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杨玉环的形象,也可谓多姿多彩。自唐代以来,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一直就是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以及《新唐书》等史书巨著。 在史官笔下, 历史上的杨玉环被描述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魅惑君王、引发安史之乱的红颜祸水,但在文学作品中,杨贵妃与唐明皇大多被描述成为爱情的牺牲品。历史上真实的杨玉环与艺术形象已混为一谈,杨玉环的形象大多都是红颜祸水等负面的。但在清代戏剧作家洪昇笔下,杨玉环却是一个才貌双全、性格温和、追求真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光彩形象。 与《长恨歌》和《梧桐雨》相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鲜明动人、更具有艺术魅力。《长生殿》从多个角度,来反映了杨贵妃的美丽及善良的正面形象。她的聪明,温柔贤惠,勇敢坚定,美丽,智慧,展示了女子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一部闹热的《牡丹亭》 ——《长生殿》与《牡丹亭》“至情”文化主题比较 一、闹热说的由来: 在《长生殿》的第一出就唱到“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忠诚连理。”这段唱词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在《长生殿》的《例言》中,作者也对有人称此剧“乃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的传统说法表示赞同。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洪昇继承了汤显祖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反传统张扬人性的文化精神,《长神殿》对情的赞美无疑受到了《牡丹亭》的很大影响,两者都是以“情”一贯之,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因而我们说,《长生殿》和《牡丹亭》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名剧, 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在《长生殿》下阕写道:“感金石, 回天地, 昭白日, 垂青史。看臣忠子孝, 总由情至。”毫无疑问, 洪升要写的“情”要宽泛得多,当然也不是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泛指人类情感,而是集中贯通男女之爱和忠孝坚贞的两方面感情。洪升自述创作此剧的目的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不难承认作者在有意无意展示着极其深刻广泛的社会政治内容,表面上写的是安史之乱, 实际上却处处显示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影子,并进一步的显示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流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感”。可以说,《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在《长生殿》中洪昇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诺大的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故事场景的扩大化和人物关系的复杂化,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终上两点所述,不难看出为何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的说法了。 二、闹热说的具体表现: 在《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 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的铿锵叙述。可见,《牡丹亭》就是一部歌颂天下至情的剧作, 就是一部写“情”如何实现对“理”的突围和超越的剧作。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了人生的大舞台,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由梦幻进入现实的爱情,使戏剧在艺术中恣意的演绎了无情、有情和至情的境界。主人公杜丽娘作为“情”的代表和化身的形象,完全地表达了作者“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 在《长生殿》中为了宣扬李杨“钗盒情缘”,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文墨和心血叙写了李杨爱情的整个过程。以唐明皇和杨贵妃定情为发端,中间以为情牺牲作过渡,最后两人在天上团圆的情作终结,全局以情为线索首尾一贯。其中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感情由浅入深到唐明皇的单相思和失去贵妃的烦恼、苦闷、怨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剧本的编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至真至情的崇尚,歌颂了“生死不渝”的爱情重新弘扬晚明尚情的思想。 《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 叙写了李杨的“钗盒情缘”, 体现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思索; 通过再现天宝年间统治阶级任人唯亲、穷奢极欲、沉溺声色, 致使生民涂炭、国破家亡的历史事实, 寄寓着作者“垂戒来世”的意图, 表达了作者对乱臣贼子、变节乞怜者的痛恨和对忠臣良将的赞许; 全剧寄托着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历史兴亡之感。 三、“至情”诠释的不同 《长生殿》继承了《牡丹亭》的“至情”的理想, 但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 而

杨玉环本名叫什么呢

杨玉环本名叫什么呢 据历史资料显示,杨贵妃是中国唐代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舞蹈高手。她表现出强大的音乐才华获得了唐玄宗的专宠,这在后宫中妃嫔们都是很少见的。她还和貂蝉,西施,王昭君被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那么杨贵妃的本名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杨贵妃本名叫什么?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虽说在我们印象中,杨玉环是丰腴的体型,但是史书上也记载着她是一位舞蹈高手,还精通胡旋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令人眼花缭乱。试问如果太胖的人,能跳出好看的舞么,没有确切证据,我们也不知道她到底多丰腴。反正现在很多瘦得跟条竹竿儿似的女孩子,还说自己很胖,要减肥,小编表示,真的很不解。 杨玉环自入宫以后,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已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所以说,综上所述,杨贵妃未像韦后一样专权,从不插手政治。而且,一开始她进宫其实并非自愿。 只能说怪只怪你生得太美,关于杨玉环的美,美到了哪种地步呢?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美人,三千宠爱集于一生,衣袂飘动,暗影浮光,《霓掌羽衣曲》,歌声婉转若凤鸣鸟啼,舞姿翩跹如天女散花,使观者仿佛身临众仙齐舞、飘渺神奇的瑶池之会。真可谓: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再美的霓裳羽衣曲,也渐渐淹没于历史的钟鼓。 杨贵妃简介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洪升的《长生殿》主要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故事。那么《长生殿》中杨贵妃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洪升,清初戏曲家,《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一共改稿三次。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举家迁居北京之后,删去了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改为“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关于《长生殿》,有人认为作者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写历史兴亡。有人认为是单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不满意前人给予李、杨的最后结局,他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 《长生殿》全剧一共50出,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主线,并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全方面的描绘。我不去解析《长生殿》的主题意义,就杨贵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当时白

居易正在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他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情感趋向,他把唐明皇荒于政务归结于杨贵妃的专宠,认为玉环红颜祸国。而在洪升的笔下,杨贵妃不再是一个“具有祸水的红颜女子,她只是一个对真爱那么的执着,并一生追求的女子。 一、玉环的真 杨贵妃在《长生殿》的初次露面是在第二出《定情》中。(丑扮高力士,二宫女执扇引旦扮杨贵妃上)。“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仗”,当玉环知道玄宗册封她为贵妃,无限欢喜,她和玄宗见面,反复唱到: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句话出现了四次,道出了玉环的最初梦想,他希望玄宗能一天喜欢她,就像玄宗给她的盟誓: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玉环希望自己的爱情“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但是作为古之帝王,要皇帝专一爱一个人是很难的。如果一个男子无法专一对待一个女子,那么女子会很失落,会嫉妒别的受宠的女子。洪升第一次写玉环的妒是在第六出《傍讶》中:前日万岁爷同杨娘娘游幸曲江,欢天喜地。不想昨日娘娘先自回宫,万岁爷今日才回,圣情十分不悦。这是李、杨的第一次闹别扭。而这一切都是一个真实女子的反应,她

杨玉环介绍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人物生平 贵妃得宠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杨玉环 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玉环与李瑁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中日古典戏剧中杨贵妃形象的比较研究 中国元杂剧与日本能乐都具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如今并列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杂剧兴起于唐代,宋代时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及至元代杂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融合了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表演形式,因而被称为元杂剧。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之一,自14一15世纪开始盛行。能剧是一种融合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日本传统戏剧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被日本人视为“国艺”之一。杨贵妃是中日传统戏剧中共有的人物,在两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白居易《长恨歌》到元杂剧《梧桐雨》,再到日本能乐《杨贵妃》,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尤其是相异之处,在杨贵妃这一共有的艺术人物的身上体现得较为充分。而对两国戏剧中“杨贵妃”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元杂剧《梧桐雨》和能乐《杨贵妃》可以作为最典型的两大实例。基于中日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情节结构差异、形象演变过程等方面,对中古典戏剧与日本能乐在人物塑造的美学特征上相同之处与深刻差异进行详细分析。从情节结构上看,与元杂剧《梧桐雨》中歌颂李杨生死相依的爱情不同的是,日本能乐《杨贵妃》只展示“死恋”,即死后还“绵绵无绝期”的爱;不以“李杨恋”为叙述主体,而以“杨贵妃”为主。从人物形象上看,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元杂剧《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是全剧的配角,同时也是被观众谴责的对象,而在日本能乐《杨贵妃》中,杨贵妃却是以“魂贵妃”和“病贵妃”形象示

人,是观众同情和怜爱的对象。杨贵妃形象在中日两国戏剧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有关。从文化观念上来看,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文以载道”,讲究文学与政治、伦理结合,因此杨贵妃历来被视作红颜祸水而饱受谴责;而日本的文学观念恰恰是将文学与政治、伦理相离,因此杨贵妃在日本能乐中就成了值得观众同情的“纯爱”的人物。而不同的文化心理,也导致了中日两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观众的观剧心理往往是“重生轻死”,因而白朴在《梧桐雨》中增加了马践杨妃的悲惨场面,写死者之痛,然后又极写生者之悲,将杨贵妃塑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为人不齿却又有引人悲悯的复杂的艺术形象。比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日本文化中往往要求人们被动地接受和尊重生死无常的客观规律。观众往往带着“超越生死”的心理观赏戏剧,因而杨贵妃也就成为了美丽、脱俗、深情、忠贞的爱情典范形象。

牡丹亭与长生殿

10、如何认识《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通过杜丽娘个性觉醒而与柳梦梅痴情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的情欲的正当性,赞美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的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表现出汤显祖的“人生而有情”“世总有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以及鲜明的时代意义。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11、《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①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实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色彩。②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③典雅绚丽的曲词,使作品成为一部诗剧 25、《长生殿》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其一,将“情”作了充分的描写和反复的渲染,把“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其二,在写“情”的同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宫廷之荒淫,外戚之专权,边将之跋扈,君王之“逞侈心而穷人欲”,人民生活之艰苦,这使得剧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富于波澜曲折,构成一部浪漫的爱情剧,又具有历史剧的特色。 艺术特点: (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展现统治者荒淫,内部斗争,人民不幸。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幻想表现李杨天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情。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二)在剧本结构上,双线交叉,彼此关联,情节错综,脉络清晰。 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社会变迁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 (三)曲词优美,具有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

西施简介

西施简介 篇一:中国四大美女貂蝉,杨贵妃,王昭君,西施简介 四大美女是指中国古代的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后来人们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貂蝉】 小耳朵 貂蝉,山西并州(今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

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闭月说的是貂禅,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杨贵妃】 狐臭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女儿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是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形象。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艺术典型。 从外表看,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倾城倾国”之美女,在白居易笔下更无例外。“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全身角度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的美丽的姿质光彩照人,令人称羡,就是她自己也“难自弃”。不少人认为“难自弃”乃画龙点睛之笔,成功地发掘了杨玉环“恃色而骄的心理”。但我以为不甘心埋没自弃“天生丽质”也不为过,有谁愿在自己本来很漂亮的脸蛋上涂沫脏物而使之变丑呢?其实,从诗语上也看不出“恃色而骄”的心理。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宜受历史真人的局限,因为他已经是在作家、诗人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前句写她回头微微一笑,便生出百般妩媚。眸能传情,令人心动;后句用衬托手法极写她的美貌压倒群芳,绝世超群。历来“重色”求“倾国”的唐玄宗选杨为妃就顺理成章了。“温泉水滑洗凝脂”写她皮肤洁白细嫩,滑腻可感。“云鬓花颜金步摇”写她有乌云般的头发,鲜

花般的容貌,鬓边戴着金的首饰一步一摇,雍容华美,楚楚动人。唐玄宗让她“侍宴”、“侍夜” 是自然的事了。“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杨玉环在玉楼酒宴之后。醉态更加娇艳动人,可说是无时无刻都让唐玄宗心醉。于是出现“君王不早朝”、“三干宠爱在一身”,乃至“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权倾天下的结果,造成“安史之乱”。对此,有人谴责杨玉环“以色邀宠”、“恃色争宠”等等。笔者认为似有不妥。责任不在杨玉环,而在于唐玄宗沉缅女色,滥赐恩宠,“爱屋及乌”罢了。掩卷而思,一个你曾见过的最美的美人就活脱脱站在你面前,让你唏嘘不止。她死后成仙。美貌不减当年。“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写她长袖飘扬,风姿绰约,犹如当年跳霓裳羽衣舞时一样美丽。“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她的美丽好像春天带着雨滴的白色的梨花,美中透着悲凉,但依旧“含情凝睇”眉目传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的杨玉环,都是外表美的极致。 杨玉环对唐玄宗的爱情忠贞不渝,心灵美极。“侍浴”、“侍夜”、“侍宴”等是她生前对唐玄宗爱的奉献,临死时对唐玄宗仍是情意缠绵,不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诗人写道:“宛转蛾眉马前死。”她死后成仙,凡心不改,仍惦记着长安。身居仙境,听到汉朝使者到来,她“九华帐里梦魂惊”,心情如此激动,充分表现了她虽处人世之外的仙境,但心仍与李隆基连在一起。“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细致地刻画了她无比激动的心绪。一听到天子使者来了,迅速地揽衣、起床,云鬓半偏,来不及整妆就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杨玉环一连串的动作是何等的利索,

浅析古代诗词中的美人杨玉环

浅析古代诗词中的美人杨玉环 发表时间:2017-10-31T15:36:26.97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作者:韩潇敏 [导读] 杨玉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瞩目人物,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韩潇敏 744000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传说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羞花”一词由此而来。734年(唐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年16岁。740年,玄宗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745年,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世称杨贵妃。10年后,举世震骇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于是有了唐玄宗的仓皇出逃,杨贵妃的缢杀马嵬,开元盛世彻底破灭,从此大唐帝国从强盛的巅峰跌落下来,蹒跚地迈入了多灾多难的中唐时期。杨玉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瞩目人物,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一、祸国妖姬,骄奢淫逸的祸水形象。 视女人为祸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的老调子。早在《诗经》中就有言“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说法。唐诗中,杜甫是较早论述贵妃之死的。其诗《北征》中写道:“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从此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是把杨玉环视为“祸国妖姬”来加以鞭挞的。陈鸿的《长恨歌传》明确提出:“惩尤物,窒乱阶”,即把杨玉环作为万恶之源。刘禹锡的《马嵬行》中有:“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直接称其为兴乱作怪、祸国殃民的妖姬。可见这种观点代表了唐代官方的正统观点。与“祸国妖姬”相接近的是刻画她的“骄奢淫逸”的形象。杜甫《哀江头》:“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班婕妤是“让辇”,杨贵妃是“同辇”。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全诗描写了杨氏种种奢华生活,体现出其家族的“炙手可热”。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写到杨家的显赫令天下人羡慕。最典型的是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弟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荔枝,为了使南方的热带水果荔枝运到长安时尚且保持新鲜,遂命快马驰送,不惜劳民伤财。玄宗与杨贵妃对于歌舞的偏爱引来不少诗人的指责,称其因纵情声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霓裳羽衣曲》往往和《玉树后庭花》一并被作为亡国之音。 二、无辜弱者,值得同情的可怜形象。 有些诗人认为,杨贵妃只是唐玄宗的一个玩物,她死于马嵬坡就足以看出她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弱女子,她不应对政治担负重大责任。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诗人认为杨贵妃是无辜的,需要追究那些尸位素餐不敢直言的朝廷大臣。李商隐更是直接地批驳了“祸国妖姬”的观念,《马嵬》一诗写道:“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终相守。同样可以看出李商隐指斥的对象是荒淫失国的唐玄宗而不是杨贵妃。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对玄宗婉讽。其他还有罗隐的《帝幸蜀》、韦庄的《立春日作》都是为杨贵妃洗刷污垢的,伸冤鸣屈的。清代袁枚的《马嵬》一诗广为流传。他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三、美貌多艺,专情可爱的女子形象。 还有一部分诗人另辟蹊径,把杨玉环写成是一个“美貌多艺,专情可爱的女子”的形象。最典型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明他们的爱情是何等的忠贞如磐。在《长恨歌》中还写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关于杨贵妃的美貌,李白有《清平乐词三首》为证,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组诗把杨贵妃的容貌与盛开的牡丹花作比,而且赞美其风韵不凡,恍如相见于仙境。楚襄王为之断肠的巫山神女比不得贵妃的香艳,汉成帝宠爱的赵飞燕经过打扮差可比拟。杨贵妃的才艺主要体现在音乐舞蹈方面。唐诗中还多次提到提到杨贵妃与多种舞蹈的关系。张祜《春莺啭》:“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又载杨妃语:“《霓裳羽衣》一曲,可掩前古。”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冬雪飘飖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身体柔弱到连首饰都觉得沉重,可见其轻盈体态。《长恨歌》:“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裙裾飘摇,走路都像是跳霓裳舞,其轻盈之态毕现。杨贵妃除了擅长霓裳羽衣舞,还善于表演胡旋等舞。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跳起来左旋右转,急速如风,在八世纪传到长安。杨贵妃和安禄山善跳此舞。白居易《胡旋女》:“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此外,杨贵妃还精通多种乐器。 诗歌是唐人最擅长的倾诉方式,在唐诗里,杨玉环的故事也是被诗人特别偏爱的题材之一。“马嵬”、“荔枝”、“霓裳羽衣舞”、“胡旋舞”、“《雨霖铃》”等,无不是诗人歌咏的意象,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长生殿》与《牡丹亭》的比较 在《长生殿》里的例言写道“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的《牡丹亭》,世以为知言。”再细观《长生殿》、《牡丹亭》二剧,不难看出在许多情节、思想方面,《长生殿》借鉴了《牡丹亭》。洪昇本人对于《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这种说法也并不反感,反而引以为荣。“予自惟文采不逮临川,而恪守韵调,罔感稍有逾越。”从这里也能看出,洪昇本人也承认自己的《长生殿》与《牡丹亭》有很深的渊源。 《长生殿》与《牡丹亭》都推崇一个“情”字。在《牡丹亭》的作者题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与此相呼应的是《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这两个“情”都是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是情之至也。杜丽娘为情【闹殇】,为情【魂游】,为情【回生】。杨贵妃为情【密誓】,为情【冥追】,为情【重圆】。虽然两位作者都借作品歌颂了“至情”的理想,但是从全剧来看两部作品的“情”还是有很大区别。《牡丹亭》中的“情”是由梦境到现实,最后杜丽娘还魂,重回人间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生殿》的“情”是由现实到虚幻,杨贵妃去后,唐明皇终日思念,寻求道士觅魂,二人最终共同升入上界成为天上夫妻。虽然都是团圆的结局,但是这个团圆的弦外之音却大不相同。《牡

丹亭》的结尾南【双声子】: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领阳间诰赦,去阴司销假。从这些唱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欢喜,快乐,充满希望的情绪。这正应证了第一出【标目】里的一句话,“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只要能坚守住这份爱情,有情人必定能再续前缘。在《长生殿》的结尾【永团圆】中有这样的唱词“尘缘倥偬,仞利有天情更永。不必凡间梦,悲欢和哄,恩与爱,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从这些唱词里我读出的是一份凄凉,一份无奈,尘世的恩与爱到头来总是空。这样的意境颇像《红楼梦》十二曲中的《收尾·飞鸟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长生殿》没有将“至情”的理想付与现实,《牡丹亭》则将原本梦幻的“至情”落实到现实生活。在这里,作者对于“至情”结局的不同安排,表达了两位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洪昇做为一个“明朝遗民”在创作此戏时是有感于自己的“国殇与家难”,他在戏中不时对前朝有一个反思,具体地说,如第三十八出《弹词》【南吕一枝花】中李龟年的“不提防余年值离乱”,“唱不尽兴亡梦”那一番感叹差不多就是洪昇本人的思想化身。洪昇在戏中反思,想要寻求一条出路,但是最终还是失望而归,他将最后的结局归结到宗教,神仙等虚幻的事物里,正是表现了他的一种出世思想。而《牡丹亭》虽然被称为冷戏,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激扬的斗争精神,却使整部戏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有的学者说过,“《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长恨歌》白居易 简介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长生殿》的洪昇原作有五十折,此本由顾笃璜精选其中二十八折,围绕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上、中、下三本,需7个半小时才能演完。上本,集中于唐明皇、杨贵妃的钗钿情缘;中本,叙说杨

贵妃由极宠至极悲;下本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月宫重会,圆满终场。由台湾方面投资500万人民币,苏州昆剧院等单位挑梁主演的舞台大戏,由于恪守了传统,将中国历史上昆剧最鼎盛时期的模样原汁原味呈现在舞台上,这部糅合了历史、文学和超现实想象的宫廷罗曼史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位观众。 剧情简介 唐明皇心爱的宠妃杨玉环,不但娇羞动人,更娴熟音律,入宫即得三千宠爱在一身。玉环不仅得宠,杨氏一门也尽得提拔。兄长杨国忠位列丞相,却穷奢极欲纳贿专权。神仙嫦娥知明皇通识乐理,将梦中的玉环召唤至月宫,传授她“霓裳羽衣”仙乐,玉环依照梦中记忆谱曲,与明皇合制了传世之作《霓裳羽衣曲》。玉环喜嗜荔枝,明皇特命从中国南方以快马进献,递送的驿吏踏死了无数百姓的良田,民怨四起。 七夕之夜,玉环与明皇相携盟誓,银河上,牛郎织女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而大唐宫中的甜蜜时光却因一场暴乱而成镜花水月,面对暴乱,明皇亦挽救不了玉环的命运。平乱后,明皇命人用檀木塑了玉环的座像,将思念与忏悔之情赋予雕像。死后的玉环,不但受到土地神的眷顾,而且受到织女的同情,助其重新列入仙班。在嫦娥、织女等众神的帮助下,二人终于在中秋夜月宫重圆,永不分离。 艺术特点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

杨玉环的故事英文

杨玉环的故事英文 荔枝最著名的故事 与美女有关。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 其中之一就是唐代皇帝李隆基的爱妃 ——杨贵妃。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It was told that there were four most famous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 one of which was the Tang Dynasty Emperor Longji Lee’s (685-762) favorite concubine Yang Guifei (her child name was Yuhuan=Jade-ring). Most people know her romantic love in China’s history. 杨贵妃出生于 719 年, 今山西永济人。 她身材丰满 , 天生丽质 , 性格温柔, 善解人意 ,从小就精通音乐 和舞蹈 ,17 岁的时候成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的 王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后,十分悲伤 ,见到倾国倾城 的杨贵妃后,便 将她纳入宫中。有了杨贵妃的陪伴,唐玄宗渐渐疏于朝政。 Yang Guifei was born in today’s Yongj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n 719. The girl was a little bit fat but extremely beautiful in appearance of bearing. She behaved in polite and lovely manner. From her childhood, she was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especially at pandering and catering in public or private surrounding. At first she was selected as a concubine of the Emperor’s son at her age of 17. However, the old emperor’s original concubine Wu Hui died and substituted by Yang years later. Actually, Yang became the first wife of the Emperor falling in love with her all day long. Although he was at the age of 61, still his mind and heart were full of the 27-year-old beauty. The Emperor had been lazy to manage public affairs every day since his favorite beauty joined his life. 唐玄宗整天沉迷于酒色,杨贵妃家族一时权力显赫 ,政治越来越腐败 ,边 地将领势力逐渐增强,最后爆发 了“安史之乱”。756 年,杨贵妃 被士兵陕西兴平市西马嵬坡缢死。“安史之乱”时间持续 7 年之久, 唐朝由强盛开始走向衰败。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An old husband married a young wife." the Emperor was deeply intoxicated in debauchery. The "new bridegroom" spent much more time in leading his life of indulgence in sensual pleasures; therefore he neglected his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精选文档

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再解读 杨贵妃,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料记载寥寥数笔。当今人们认识的杨贵妃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塑造出来并使之不断丰满的人物。而在这一文学形象形成的过程中,唐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初创阶段,有必要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歌中提到的杨贵妃加以关注。 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吟咏几成一种风尚,陈寅恪先生就曾指出:“唐人竟以太真遗事唯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唐代涉及杨贵妃的诗歌有180多首,数量相当可观,相对于同类题材小说戏剧,研究者对唐诗中杨贵妃形象关注得很少。经检索查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其中涉及讨论本课题的论文大致有十几篇,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篇零散的论文多,大多数是对某个作家,某篇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且多与白居易《长恨歌》有联系。综合性地谈到这个问题的论文目前仅有两篇:1.吴晶《论唐诗对李杨爱情及杨贵妃形象的评价》(《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2.何钟东《唐代文学中的杨玉环形象》(《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两文思路大致相同,都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纵向梳理了杨贵妃题材诗歌的流变,分析了杨贵妃形象的演变过程。论文认为唐代杨贵妃题材的诗歌演变过程隐含着这样

一条线索:距离安史之乱的时空距离不同,诗人与杨贵妃之间的 心理距离不同,诗歌中的感情、评价相应地不同。近年来有两篇学位论文涉及到这个问题,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叶丹菲硕士论文《唐诗贵妃题材研究》,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在谈到杨贵妃形象时基本沿袭了以上观点。不可否认,这样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研究在努力探讨各 个时期诗人对杨贵妃共性评价的同时,无疑会忽略杨贵妃形象的矛盾复杂性,从而给本文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一 下面我们将通过梳理、分析,进一步揭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盛唐时期,描写杨贵妃生前美貌和得宠生涯的《清平调》三首可能是最早描写杨妃的作品,目前就这首作品是否为李白作品存在争议的同时,人们也疑惑李白是否语含讥讽。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丽人行》已有了明显的暗讽,《咏怀五百字》更是明白指出杨妃的美是骄奢淫逸的渊薮、罪恶的源头。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杜甫较早对马嵬事变作出反应,于757年春,即杨贵妃死后不到一年,写下名篇《哀江头》,对杨玉环的死给予了一定的同情。“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把马嵬事变描写为“两不相顾、一死一生”的悲剧,在谴责哀怨之中寄以深沉的怜惜。仅过了半年,杜甫在《北征》诗中却道:“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_长生殿_与_牡丹亭_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第27卷第2期V ol.27,No.2 西安社会科学 Xi .an Social Science 2009年6月 Jun., 2009 收稿日期:2009-03-09 作者简介:云燕(1984-),女,河南新乡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5长生殿6与5牡丹亭6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比较 云 燕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5长生殿6作为明清传奇的杰作,继承发展了5牡丹亭6的/情至0思想。本文从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上讨论了二剧的关联性,并且比较了二剧在主题思想和剧情结构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5长生殿6;5牡丹亭6;主题思想;剧情结构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2-059-03 洪昇在5长生殿例言6中说:/棠村相国(清人梁清标,字棠村)尝称是剧乃一部闹热5牡丹亭6,世以为知言0。事实上,自从5长生殿6问世后,就有人从各个方面把它和5牡丹亭6加以比较。洪昇的亲朋知己吴人(字舒凫,号吴山)在5长生殿批语6中说:/此剧月宫重圆与5牡丹亭6朝门重合,俱是千古奇特事。0/此与5牡丹亭6祭杜丽娘同用一调,,,而绝无一字一意雷同。0[1]29徐朔方也认为/5长生殿#觅魂6脱胎于5牡丹亭#冥判60。但是古今研究者大多还是把5长生殿6的成就笼统归结于古代诗词和戏曲的影响,或者认为它的主题主要受梁辰鱼5浣纱记6启发。但事实上,5长生殿6和5牡丹亭6共同作为著名的古代/言情0名剧,二者在思想文化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 一、两剧/言情0思想的异同 汤显祖在5牡丹亭#题词6中这样阐述他的思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0[2]1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汤显祖的观点。首先,/情0是出于不可捉摸的天性,而不是/理0的教条。其次,/情0可以突破生死,不能拘泥于/理0,这是借故事的夸张来表现/情0的真实震撼力。 而洪昇在5长生殿#传概6中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5郑6、5卫6,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0[3]1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情0拥有感天动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它能够超越地理的距离,甚至超越生死的距离。这和 汤显祖对/情0的推崇一脉相承。其次,/情0不仅仅是儿女私情,它也包括/臣忠子孝0,这就扩大了情的视野。再次,洪昇在5长生殿#自序6中写道:/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典则。0由此可见,洪昇认可的/情0是一种充满道德理性精神的/情0。 如果我们简单追溯一下从明代到清初的思想文化的变化,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洪昇/言情0思想的发展是完全有脉络可循的。明代是一个思想讨论异常活跃的时代,尤其是/情0、/理0之辨,几乎充斥了有明一代,表现在传奇中,就是/言情0和/风教0之辨。 在明代初期,高明在5琵琶记6中提出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0,对当时戏曲创作影响很大。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心学的发展,/言情0的传奇成为当时的主流,汤显祖在5牡丹亭6提出的/情至0一说,振聋发聩,认为/情0完全对立于/理0,把/情0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情至论0的偏颇之处在于,/情0一旦完全脱离了理的束缚,就会造成情欲的泛滥。明末国家危亡,异族入侵,重建人的道德责任感成了迫切论题。此时/言情0和/风教0握手言和。冯梦龙因此创立了/情教0,提出了/理为情之范0,/情为理之维0,并且主张/私情化公0,发展了/情0和/理0的联系,扩大了/情0的广度。而孟称舜在5娇红记6中认为/情0出于/深0,毕竟不同于/理0,但是/始若不正,卒归于正0,就是/情正0。[4]299可以说,这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0的回归。到了清代,人们对/情0的认识就更加细致和深入了。 5长生殿6对5牡丹亭6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作品主题和剧情结构两个方面。 二、两剧主题的异同 5长生殿6在作品主题方面,也明显地借鉴了5牡 # 5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