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 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 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 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高一地理笔记(注释)整理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一 1、天体恒星光热气球 星云气体尘埃 行星绕恒星转 卫星绕行星转 彗星慧头彗核慧发慧云慧尾 2、总行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 3、太阳大气光球太阳黑子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内到外,温度由低到高,光度由大到小,厚度由大到小)*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4、太阳核反应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大气层(由内到外) 5、八大行星(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6、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 1、恒星月:月球公转周期27.32日(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均自西向东) 2、塑望月:29.53日 3、月相变化新月(朔)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峨眉月 4、日食太阳月亮地球(月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新月) 5、月食太阳地球月亮(地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满月) 6、黄道地球轨道 白道月球轨道 7、朔望月大潮 上下弦月小潮 8、涨落潮时间差12时25分 专题三 1、太空探索的意义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

1、太阳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2、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3、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到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高一地理必修2_课堂笔记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高一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日本(零增长)。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对策(课本P4笔记)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正比。)西亚地区,新疆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美国老年人口为什么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知道两者的不同)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兼有其它(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 高、大、外、全、美(高中级和低级的区别,课本P19)(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工厂外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主要),保护环境(次要)。注意课本P24活动题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高中地理必修一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笔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温 的同时也向 外辐射热量, 向上的部分 散失到宇宙 空间,向下的 部分称为大 气逆辐射,把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 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 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 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 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 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 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 2

热量归还给地面。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 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⑷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疏密一样,看等压距。等压距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看温差,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3

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 气中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 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近地面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 线成一夹角夏季:海陆夏季风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冬季:陆海冬季风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4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分享2020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

2020高一地理 必修一笔记 整理人尼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响。 要点突破 要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定义:全球性的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 气运动的平均状态。 特性:、、 意义: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是不同的,因而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 断、和 2、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运动,阳光直射赤道(即 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虑高低 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B C D E F G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在上图上标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并熟记名称及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相间分布,并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半球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问题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1 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 或降低),(易或不易)降水;高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或降低),(易或不易)降水。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或 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这样的风带名称有;由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word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在高一人教版教材中,清晰的笔记是学好地理必修二的重要资料。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一) 1、=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为什么?(见课本)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批发为主。 3、环境问题产生:(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4、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和能源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5、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

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6、可持续发展: (基础)(条件)(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能根据材料合理选择) 7、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8、南亚、东南亚地区,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区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日本除外,日本的机械主要为小型机械) 9、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10、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

高中地理复习笔记详解

高中地理复习笔记人教版 1 中国的疆域和政区(23省,5直辖市) 一.中国的四至 东:135°E 西:73°E 南:4°N 北:53°N 二.邻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岛屿:台湾岛、海南岛 三.中国的政区 1.黑吉辽两河山 黑龙江—哈尔滨—黑 吉林—长春—吉 辽宁—沈阳—辽 河北—石家庄—冀 河南—郑州—豫 山东—济南—鲁 山西—太远—晋 2.两江两湖福浙安 江苏—南京—苏 江西—南昌—赣 湖北—武汉—鄂 湖南—长沙—湘 福建—福州—闽 浙江—杭州—浙 安徽—合肥—皖 3.海南重庆北上天 海南—海口—琼 重庆————渝 北京————京 上海————沪 天津————津4.青新藏蒙陕宁甘 青海—西宁—青 新疆—乌鲁木齐—新 西藏—拉萨—藏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 陕西—西安—陕/秦 宁夏—银川—宁 甘肃—兰州—甘/陇 5.两广一贵加云川 广东—广州—粤 广西—桂林—桂 贵州—贵阳—黔 云南—昆明—云/滇 四川—成都—川/蜀 6.还有港澳和台湾 香港————港 澳门————澳 台湾—台北—台 中国的地形地势 一、山脉:大兴安岭、长白山、阴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秦岭、大巴山、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巴颜喀拉山、阿尔金山、唐古拉山。(不知道落下什么没有。) 二、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2.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 3.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4.云贵高原(多山、地表崎岖) 三、四大盆地: 1.准噶尔盆地 2.塔里木盆地(最大)

高中地理复习笔记人教版 2 3.柴达木盆地 4.四川盆地 四、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1.松嫩平原 2.三江平原3.辽河平原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1.洞庭湖平原2.鄱阳湖平原3.江汉平原 五、东南丘陵:1.浙闽丘陵2.两广丘陵3.江南丘陵 六、三大阶梯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4000m 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1000m-2000m 第三阶梯:平原、丘陵<500m 中国的气候 一、光照 1.影响光照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 2)地势(海拔) 3)天气状况 2.分布 最多: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次多:西北内陆—深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雨天少 最少: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阴雨天多、大大气反射作用强 二、热量 1.冬季:特点—南北方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原因:1)北方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 2)北方日照时间比南方短 3)北方局冬季风源地近 2.夏季:特点—南北方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原因:1)北方日照时间比南方长2)南方雨日多 3.温度带 寒温带:一年一熟 中温带:一年一熟 暖温带: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热带:一年三熟 青藏高原:一年一熟 三、降水 1.四种降雨类型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界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 3.雨带的推移 ·3月下旬登陆 ·4、5月——华南————————华北春旱 ·6、7月——江淮梅雨——————华北春旱 ·7、8月——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伏旱) ·9月——雨带南移 ·10月——退出 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夏季风的进退强弱(这8个字很重要哦。) 4.降水的时空特点 时间: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地区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5.干湿地区的划分 湿润区>888mm——南方(秦岭淮河以南)——水田 半湿润区400mm-800mm——北方(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旱田 半干旱区200mm-400mm——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200mm新疆——荒漠、畜牧业——绿洲农业 四、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结构P6)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 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 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高中世界地理笔记大全

世界地理复习笔记大全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⑴七大洲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二、七大洲地形特色

三、海底地形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盆、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四、各大洲的气候特点

第二节世界居民和国家 1、世界的人口 (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 (2)分布及原因: (3)人口问题 A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 B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 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 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 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1)人种:黄、白、黑 [注意]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均属于黄种人。 (2)民族:世界近2000个,人数最多汉族。 (3)语言: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 (4)宗教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

必修1 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一、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天体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系统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分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 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1) 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 运行方向: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 王星 (4) 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 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 太阳运转) (6) 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 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 1. 自身条件(1) 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2) 适宜大气日地距离适中 (3) 液态水

高中地理必备笔记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1.1 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再生产(狭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 [从人口数量方面考察人口变动过程] 数量变化 人口再生产素质提高 内容结构改变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出生率减死亡率。 按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人口再生产类型: (Ⅰ)原始型: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如非洲的布顺曼民族] (Ⅱ)传统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业文明)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津巴布韦、拉美的多米尼加] (Ⅲ)过渡型: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工业文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多为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 (Ⅳ)现代型:新技术革命时期(后工业文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趋于低增长或零增长,还出现负增长)。 [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欧洲的德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 [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形成人口再生产类型差异的根本原因。 问:为什么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答: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会直接影响人类寿命的提高,从而导致死亡率下降。 问:为什么计划生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家庭中去?答:因为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人口的出生、死亡及其他变动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的人口再生产,家庭性质、规模、结构都对人口发展产生影响。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不同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 (Ⅰ)发达国家或地区:处于“三低”的“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为负增长;日本自然增长率降到0.2%的低水平;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自然增长率稍高。 (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大洋洲其他国家、非洲国家是“过渡型”的典型。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某些国家人口再生产正在或者已经入“现代型”。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现已属于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 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欧洲的死亡率高[因为人口老龄化] 一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是因为三个指标是分别计算的,各自在计算时小数位四舍五入造成的。 区原始型:高高低人口增长缓慢,因死亡率太高,人平均寿命短 别现代型:低低低人口增长缓慢,因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人平均寿命长 —1— §1.2人口数量与环境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 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 从全球范围看,迁移对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 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 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 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 通信号灯, 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 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 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 (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①>②, ③>④); (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①>⑤=⑥>②,③>⑦>④) (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③, ①>④)。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 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 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中地理必修二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 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 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 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 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 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 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 3.人口迁移的意义 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 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 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 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 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 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高一地理必修1笔记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

高中地理全套笔记

高中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单元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高一生物必修1有关酶的知识点笔记】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1有关酶的知识点笔记】高一地理必修一知 识点 酶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生物必修1有关酶的知识点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1、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3、酶的本质: 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

境(最适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 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四点: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 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