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教招内容汇总3

心理学教招内容汇总3

心理学教招内容汇总3
心理学教招内容汇总3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1)无疑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二.感觉与知觉

1.感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感受器反映属性

种类

视觉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

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耳蜗的毛细胞声音

味觉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甜、酸、苦、咸等味道嗅觉鼻腔黏膜的嗅细胞气味

肤觉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

点、痛点、触点

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肌肉、筋腱、韧带、关节

中的神经末梢

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

细胞

身体位置变化

机体觉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

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

器官活动不正常

(2)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2.知觉

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 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

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3.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三.记忆 1.记忆概述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品质:(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

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

2.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识记概念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

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影响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3)活动任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2)保持与遗忘保持的概念: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1)概念: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规律:(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影响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防止遗忘方法-- 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回忆或再认

回忆概念: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再认概念: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3.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概念: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1图像记忆----主要形式○2声像记忆

存储:时间约为1秒

短时记忆概念: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

的过度

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1听觉编码--主要○2视觉编码

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长时记忆概念: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

4.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表象与想象1、表象概念:事务部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按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按创造程度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想象含义: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按有无目的性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按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分:幻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3.再造想象含义: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4.创造想象含义: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培养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于打开想象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及发展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

五.言语与思维 1.言语概念:语言: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

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种类: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感知: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

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

2.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类型: (1)据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据指向性分: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据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科学概念的掌握:(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言语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创造性思维: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4.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的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一、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概述概念: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情绪的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 (1)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

的主观情感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

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绪进一步发展

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

4.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概念: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张状态引起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过度压力影响智力自我防御机制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1)压抑 (2)否认 (3)置换 (4)文饰 (5)投射 (6)代偿 (7)升华

5.情绪调节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6.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教会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二、意志

1、概述概念: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

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是人的行动能够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

知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 2、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

分类:双趋冲突--从自己同事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

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2)确定目的: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动力越大

(3)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

3.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

(4)既爱情哪个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个性心理

一、需要、动机、兴趣

1、需要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

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种类: (1)据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七个层次:(最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缺失需要

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

2、动机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种类:据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1)较原始的内驱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

(2)人类特有的成就和社会交往动机:社会承认,尊重,赞许,群体,友谊,归属感

长生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惑

功能:激活动能;只想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兴趣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有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

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类: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爱引起的

间接兴趣: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

个体兴趣: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

情景兴趣: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品质:兴趣的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培养:据学生年龄提高学习的兴趣;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二、能力

1、能力能力: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区别:(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队医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

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是人在从事

(2)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丰富

(3)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不得

分类:(1).-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包括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能力则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储存、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智力概念: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

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以思维力为核心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智力由原始的心理能力组成

(3)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智力因素共有150种

(4)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智利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七种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3.能力测试 -----(法国)比纳和西蒙,1905

IQ=智龄/实龄*100

智力测验的标准 (1)信度: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

(2)效度:只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3)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影响智力因素 (1) 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 主观努力

4、能力培养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人格

1、人格概念: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

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

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2、人格结构:

(1)性格概念: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核心意义);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良好性格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气质概念: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3)自我调控系统概念:人格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4)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遵循快乐原则,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

自我:处于中层,起调节作用,遵循实现原则

超我: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原则有三: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3、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认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以特质概念为基础,用因素分析的方法

四层模型: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塔佩斯的大五人格论(人格海洋)----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OCEAN

(2)类型理论○1气质类型学说

胆汁类,采用直截了当方式,但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

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情、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多血质,采用多种教育方式,要定时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

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机会,培养足智多谋的优点粘液质,采取耐心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时间,培养起生气蓬勃的精神

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法,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在公共场合指责,培养其亲切

友好、善于交往富于自信精神,和敏感、机智、高自尊的优点

○2内--外向人格----(瑞士)荣格提出

○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6种: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4斯普兰格的人格伦--价值成分: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4、人格测验--对人格进行测量,测量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

(1)自陈式人格测验: MMPI(哈茨韦和麦金莱),EPPS(爱德华),16PF(卡特尔)

(2)投射式人格测验: RIBT(罗夏克),TAT(莫瑞和摩尔根),SCT

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遗传决定可能,环境决定现实性)

(1). 生物遗传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 (4) 学校教育因素 (5) 个人主观因素

(3) 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一、社会态度与社会知觉

1、社会态度概念:人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成分:(1)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题,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

意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2)情感成分----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1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反映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

与该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影响

○2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2、社会知觉含义: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过程: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进行的

社会认知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影响因素:(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建凯利) 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二、印象形成

概念:指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即个体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的旧经验为基础进行理解,

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他人或事物概念的过程。

效应:(1)社会刻板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的每

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

(2)晕轮 (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投射效应--指与人交往是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态度、性

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

二、人际关系概念: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需要有三类-- (美)舒茨: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中小学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四、群体心理

1、概念: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

2、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效率下降的现象

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

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3、利他行为

概念:指不期盼任何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行为特征:(1)自愿性;(2)利他性;(3)无偿性;(4)损失性

责任分散效应:指伴着旁观人数的增多,理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

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利他行为所产省的抑制作用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中小学出现的侵犯行为如何控制:

(1)宣泄法

(2)惩罚法

(3)移情法

(4)认知干预

(5)榜样作用和大众媒体的宣传

四、社会影响

1、从众概念: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影响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

2、服从概念: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影响因素:命令发出者;命令的执行者;情境因素

个体产生服从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实验心理学提纲(详细)

心理学实验的定义 因果关系证明所需证据 共变关系 A, a ?A,?a A,a 且~A,~a 随A的变化a有特定的变化 时间顺序 排除其他可能 实验的三要素(理解为什么实验法可以提供证明因果关系所需的证据) 假设(理解假设是因果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因果关系转化来的具体形式,实验通过证明假设来支持因果关系) 假设的定义 变量(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自变量是因果关系中原因的一种具体形式 因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因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结果的一种具体形式 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定义 理解额外变量会如何影响对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探寻 控制(理解实验是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时候,探求自变量是否影响因变量)自变量操纵 \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实验者要拥有完全的主动权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是影响结果的原因发生改变 \ 理解自变量的取值水平至少为2 因变量测量 理解对因变量的测量是为了观察实验的结果是否受到自变量影响额外变量控制 理解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自变量之外的因素的影响 广义的实验设计(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理解广义实验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都是保证实验研究的三要素,从而保证能为因果关系证明提供有效的证据 课题选择 课题来源 了解常见的课题来源都有哪些 理解哪些课题来源最容易成为有价值的新课题的增长点

查阅文献 掌握该如何查阅文献 理解查阅文献对进行新的研究的作用 把握心理学研究领域大的方向和动向 了解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实证证据与理论建设)与研究方法明确课题 理解如何恰当的、符合学术规范的来陈述选题 理解何种特征的选题才是恰当的 可以验证 定义明确具体,可操作 // 方法可行 确定实验类型(理解两类实验的不同研究目的,以及一般顺序)因素型实验\ 函数性实验 提出假设(理解假设是将因果关系转化为自变量、因变量关系描述的过程)因素型假设函数性假设 理解良好假设应该具有的特点 选择被试 选择人类被试还是动物被试,及被试机体特征的要求 样本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总体大小,及个体间的同质性研究者的经费、人力、物力等条件 实验对象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研究的内容:越受到生理性制约,样本可以较小;越受社会文化制约,样本量越大\、实验类型:实验室试验可以较小;量表测量较大 取样方法 随机取样 分层随机取样 两阶段随机取样方便取样 实验控制 变量控制 自变量操 纵 变量的分类(理解不同类型的自变量,实验者对之进行操作的主动权不同)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 固有的被试变量 作业变量 实验中的任务 与任务有关的刺激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精彩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编汇总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工作记忆任务,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一、名词解释 1.2负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 用。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 的。 ●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Tipper等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2.3负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单词自由回忆的测试中,近因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Craik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近因部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从而导致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3.2中文屋剧情 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角色,一个人被锁在一间屋子里,经过门的缝隙看到一张卡片,上面写两个汉字;屋子里有一堆写着汉字的卡片,也有一些用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里已有的卡片上的符号。根据英文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行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片从一堆卡片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行的相当快。 用人工智能的语言来说,屋子外面的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被试则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输入屋子里的中文符号是问题,有屋子里扔出来的符号是答案,英语说明书就是计算机程序。对计算机的使用者来说,似乎能理解中文,因为给出的答案的恰当的。然而如果想象自己在剧情中就会清楚的了解,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英语说明的某些规则行事。 Searle的思想实验证明了即使通过Turing 检验也不一定说明计算机能思维。赞成弱的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发起挑战。 4.2特征整合论 5.2Turing检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 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