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

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

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
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订和践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有关风险进行判别、分析、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就是要完善控制环境,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强化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根据陈汉文教授(2010)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以及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公司(2010)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内部控制白皮书》,金融行业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我国所有上市公司中质量最高,全部位于内部控制百强之列,内部控制指数最高的前5家企业全部是银行,前10家企业中有9家是银

行。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国内外针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日渐丰富。文章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银行内部控制应用、银行内部控制评价、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该研究领域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并尝试得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银行内部控制总体研究趋势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查询相关文献。检索条件如下:主题包含“银行内部控制”,或者关键词同时包含“银行”和“内部控制”,或者关键词同时包含“中央银行”和“内部控制”,或者关键词同时包含“人民银行”和“内部控

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评述与展望

黄静如1,林超鹏2,章颖薇1

(1.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福建南安农村商业银行,福建厦门362300)

收稿日期:2014-07-05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12B140);集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Q201208)。作者简介:黄静如(1980-),女,福建南安人,博士,主要从事财务会计与审计研究;

章颖薇(1972-),女,江苏宝应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金融学研究。

摘要:健全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是金融业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分析了近十年的期刊论文,报告了国内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从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两方面着手,沿着银行内部控制应用、评价和审计的脉络,梳理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领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的研究较缺乏等主要问题;指出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借鉴研究、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价值性研究、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研究等。

关键词:金融风险;银行组织;组织管理;金融工程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2014)12-0106-05

Review on Bank Internal Control Study in China

HUANG Jing-ru 1,LIN Chao-peng 2,ZHANG Ying-wei 1

(1.School of Management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 ;

2.Rural Commercial Bank of Nan'an ,Xiamen Fujian 362300,China )

Abstract :The integrity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critical to the finance industry.It effectively guards banks against financial risk ,ensures banks'assets security and maintains financial stability.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in China and abroad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banks'internal control.The paper analyzes the journal papers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exhibits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banks'internal control in China.The paper summarize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ir viewpoints on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and internal control auditing of the central bank and commercial banks.Then it shows the imperfections in existing research ,such as lack of diversified research method and research on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and auditing.In the end ,the paper suggests some research areas for future study ,such as merits of foreign central banks'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banks'internal control and internal control evaluation and auditing.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 ;Bank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engineering

制”,或者关键词同时包含“商业银行”和“内部控制”,并以“2004-2012年”作为时间范围。根据此检索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进行查询检索,得到1877篇文章。

上述统计结果显示: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研究期刊情况2005-2012年间大致处于稳定,2007-2009年间有所上升,这是基于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影响。另外,从表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的相关文章数量在2006-2009年处于高峰,可见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的文章先于一般期刊把握了政策和学术研究的走向。

笔者又以主题包含“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或“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或者关键词同时包含“中央银行”和“内部控制”,或者关键词同时包含“人民银行”和“内部控制”作为检索条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进行检索,结果显示,2003-2012年度,上述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的1877篇文章中,有关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章数量仅为185篇。可见在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性以及其在金融问题研究中占据了重要方面,国内相关学者将大量的关注度投入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中,而对于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下载的2006年以来发表于CSSCI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泛读和精读后,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在现有银行内部控制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中,对内部控制应用的研究文献最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文献次之,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文献最少。

三、银行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建构严密的内部体系是国际金融业在千变万化的金融信用风险环境下生存发展的教训总结(张宇润,2006)。

1.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随后在1998年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4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在整个过程中先后对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将形成一套权责分明、平衡之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提上日程,并以风险管理作为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理念定义为:“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信息及沟通、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五个要素”。

一些学者针对基层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杨晓峰(2012)选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GL中支作为研究对象,联系国内外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和有关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的研究,从COSO控制框架五要素方面分析了其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其内控管理、并增强其风险防范能力。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黄伟宏(2010)提出,风险导向审计对央行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机制必将产生影响,央行应顺应时代发展调整思路,改革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机制。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内审处课题组(2009)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分析认为,目前人民银行组织治理框架中实质上缺少内部审计独立和直接表达意见的组织机构,应当在总行层面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内审业务并承担内部审计报告责任,同时负责制定人民银行的总体风险管理政策,负责筹划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框架,协调整个机构各种风险管理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和全面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活动。王琰(2013)从当前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行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规范为中央银行的内部控制的应用与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对不断规范银行会计业务、落实会计基本制度、更好地整合提升人民银行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些学者从风险防范的角度研究了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甘武松、杨子英、唐耀东、崔健(2008)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探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以及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发展对策等问题,为各级人民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有效防范业务风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包爱民(2013)提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过程中基层中央银行依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他认为中央银行在内部控制的应用上要强化基层中央银行对风险的防范,包括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从而对风险进行应对与监督,以确保基层中央银行合规高效履行职能。杨菲等(2009)分析了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存在监督时间的滞后性和监督内容的不全面性这些固有缺陷,根据内部控制的理论,提出了建立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2005年起实施),2006年度颁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2007年又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财务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证监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这些政策法规一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作为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的基础,为国内的研究学者提供了方向。

(1)操作风险防范研究。《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与监管框架中,操作风险开始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重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汪办兴(2007)收集并整理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类型分布的统计特征,并与国外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主要来自于内部欺诈,并且主要发生在公司信贷部门和零售银行部门,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公司治理

改革与内部控制来控制操作风险。吴建友等(2007)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质上是监管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操作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具有高级技术模型,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曹利莎(2010)分析了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控制的激励功能。谭诤(2011)回顾了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监管发展和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监管发展。

(2)对银行特殊业务的内部控制研究。李玉谭等(2008)分析了传统的日本银行内部控制和20世纪90年代金融改革以后的日本银行内部控制,指出其存在内部人控制等缺陷。郭婧洲(2010)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无效和不完善是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重要内部因素。朱亚(2008)指出关联交易会渗透到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避免或减少关联交易带来的问题。胡阳等(2010)提出关于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对于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应持有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指出商业银行不应对正常套期保值的企业惜贷,但必须对涉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贷款提高风险意识,一方面要严格监控贷款企业的相关内部控制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银行自身与衍生品交易企业贷款有关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三个方面。

(3)银行经营失败案例研究。一些银行经营失败事件敲响了银行业内部控制的警钟。罗国强(2008)认为,这些欺诈交易案的发生并不能仅归咎于个别交易员,银行内部控制的极不完善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贾清显(2010)基于对雷曼案例的分析,提出针对银行金融创新,应组建高效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内控机构和科学的考评授权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和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李晓慧等(2012)通过对比分析巴林银行、兴业银行和瑞士银行出现魔鬼交易员的惊人相似的一幕,指出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极其关键的环节包括:动态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强调内部控制的执行力、符合公司长远利益的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

(4)相关实证研究。严明燕、张同健(2009)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环境创新进行分析,考察四种创新对内部控制设计、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扩展是否分别具有促进作用。吕正等(2011)借助因子分析和SEM结构方程的科学分析方法,以产品开发的内部控制为例,探寻银行内部控制的影响制约因子,以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冯小兵等(2012)基于对上海银行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方法评估了上海地区商业银行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性,并发现国有商业银行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更高的内部控制完善性指数,且基于数据样本提出了强化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瞿旭等(2011)对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上市银行中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组成部分,是实质性漏洞影响最严重的区域;其次是风险评估、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与监督评审与纠正措施;信息与交流沟通实质性漏洞影响较轻。

(5)其他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逐步放宽对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步伐大大加快。陈志毅(2012)提出了强化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内部控制的建议。黄毅(2011)分析了2010年末“齐鲁银行事件”中导致风险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些学者从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着手,提出改善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和秀星(2006)以上市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结合关于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用理论推理及实例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具有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和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王李等(2009)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从审计管理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情况、内部审计外包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价值的现状,提出强化内审核心价值,发展非现场审计等建议。会计部门是银行的重要职能部门。刘斌(2008)从业务流程控制、财务管理控制、资产保全管理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防范控制、内部审核、职责划分等方面提出加强商业银行会计控制的要求。

中国工商银行河南分行课题组(2010)在深入剖析扁平化改革后二级分行内控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当前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重新构建由内控管理的决策部门、建设部门和执行部门等组成的完整的内控管理体系,增强内控管理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成为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并确保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营业部课题组(2010)还分析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实行过程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王飞(2006)的研究探讨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形式,如组织结构设置、监督约束机制、业务流程安排、风险管理评估、内部审计作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建议通过完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权力制约机制等措施改进内部控制。徐莉萍等(2008)提出,应从商业银行行业特色出发来考虑,将内部控制制度的价值增值要素置于战略导向的位置,“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比“财务报告导向”及“风险控制导向”的内部控制更适合商业银行的管理。孙晓霞(2009)指出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待加强,从总行到基层的管理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够明晰和统一等。孙涛(2007)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成因的基础上,根据COSO报告和ERM的要求,构建了要素式动态控制的立体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构成及其运行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商业银行规范内部控制行为和降低金融风险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研究

早在内部控制创立初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最早提出内部控制评价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公证执业会计业协会(AICPA),它经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在1929年发布的《财务报表》一文正式提出:“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而抽查的范围将取决于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果”。

1.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研究

(1)内部控制评价

冯颜婕(2013)从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强化管理、防范风险起到的积极作用入手,深入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现状及其问题,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已经形成,并提出改善评价环境、明确评价主体、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及标准等方面以完善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设性意见。

更多学者针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办公室课题组(2008)根据人民银行治理结构特点和内部控制评价的要求,把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五要素细化为三级指标,构建了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性指标体系,并对离差最大化评价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两种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它们各自的适用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内审处(2007)对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体系进行了研究,文章以瞻前性原则与务实性原则为指导,结合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特点,提出了构建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和内部控制等级评定的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冯万进(2009)笔者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审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当以前瞻性原则与务实性原则为指导,在借鉴国际先进内部控制标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中央银行实际,按控制要素分类来建立具体标准,笔者介绍了一般标准与具体标准,克服业务分类的局限,综合评价一个机构及内设部门的整体内控水平。李晓姗、王松等(2013)基于内部控制审计实践的视角对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提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深化途径要牢牢把握总体思路、坚持风险导向、构建逻辑框架、对四级指标权重赋值、明确评价标准、确定评价等级,同时为验证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及可行性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时进行了试点。

(2)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深化内部控制审计”课题组(2012)研究提出“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的过程,是将内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将国际通行标准与人民银行工作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笔者梳理国际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针对四年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提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深化途径。罗伟、许荣华(2013)从当前基层人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入手,认为现在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审计评价标准不明确,审计手段方法的局限以及内部控制信息交流不充分,并提出了针对性相关建议及对策。赵娟(2013)根据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要素的内在要求,对建立健全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审计模式提出了思考,认为应建立以下四种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模式、系统性审计监督模式;提出健全完善中央银行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应实施审计准备、风险评估、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以及审计总结的五个步骤与方法。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研究

证监会2003年3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银监会2004年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2006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颁布之后,尤其是2008年《基本规范》和2010年配套指引颁布以后,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得到关注,不少文献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为研究对象。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2006年以前,我国监管部门尚未强制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李明辉和

王学军(2004)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2年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商业银行缺乏对银行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描述和评价,同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格式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性。倪慧萍(2006)发现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不同主体,披露量差异较大,内部控制缺陷不足披露少,事务所内控审核(或评价)报告出具依据各不相同。黄秋敏(2008)对上市银行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附件、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审核报告等披露载体进行分析,并与银行由于内部控制不力而出现的操作损失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比较,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并非年报披露的那样完整、合理有效。

(2)内部控制评价

与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相似,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思考。李定安(2007)试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杜海东、张同健(2008)设立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绩效测度体系,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搜集数据,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内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职责不明晰、内部规章缺乏完善性,同时也缺乏一套有效的应急制度,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内控过程普遍缺乏董事会的监督,也没有重视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王希金(2009)吸收了管理学中内部控制为价值创造服务的观点和价值链管理的主要思想,认为应建立价值创造导向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且阐述了模糊评价方法作为定量方法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何芹(2012)研究了16家上市银行2006-2011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现这些报告不仅形式上不规范,而且很多银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都未涵盖“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和“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考虑如何改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瞿旭等(2009)分析了民生银行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内部控制“三性”说明书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数量和类型,并提出完善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的建议。余奇才等(2006)认为,一个理想的银行内控评价操作细则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简单易行,即使较小的银行也易于操作;与绝大多数银行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尽可能相一致,以降低银行执行成本;尽可能避免扭曲银行的管理行为(为内控而内控);以银行的所有资产组合为基础,考虑各项目间的相关性和抵补性;易于扩展,能包容新产品与新市场;能适应不同规模及不同业务的银行;所具有的结构有助于鼓励银行改进其内部控制系统;细则要从合规导向转向风险导向。和秀星(2006)指出,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转变传统的“查账”思想,加大对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测试,向银行管理当局提交内部控制系统评审报告。潘建国等(2009)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反映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代表商业银行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的能力,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有前瞻性和较强的风险敏感性,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3)内部控制审计

徐吉明等(2012)从国家审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测量和揭示的特殊性出发,既考虑国家审计对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需求,又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评价商业银行风险方面独有的优势,构建了适用于国家审计评价商业银行分支行风险的评价模型,有利于在国家审计实践中迅速把握商业银行各分支行风险程度,把有限的审计力量和时间用于分析风险程度较高的分支行,提高审计效率。何芹(2012)发现,2010年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无论“报告标题”或者“审计依据”,还是“审计业务类型”或者“保证程度”,都存在较多不规范的地方,而且所有报告都限制了审计报告的使用用途。2011年绝大多数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审计指引》的要求完全一致。贾俊耀(2009)认为,随着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务量大大增加,加上金融业务越来越复杂,难以实行详细审计,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尤为重要。卢传峰(2009)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金融危机中的失职,以此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缺陷进行探讨,提出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以应对金融危机。王会金、王璨(2011)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关系以及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发展环境提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改革措施,以促进两者相互一致、协调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有效地降低和防范经营风险。李蛟(2012)对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动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银行内部控制缺位是导致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由盛及衰骤变的关键因素。中国银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应该在加强构建价值创造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互动。张蕾、高远(2013)针对具有数量众多、资产规模迅速上升等内在特性中小商业银行,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及问题,提出对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适应于现代发展的相关建议。苏捷、苏宁等(2013)在新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新方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应根据具体业务的特点、具体内部控制活动的形式进行完善。

五、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已经吸收和发展了西方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完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相关规范体系没有跟上理论研究的步伐、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等。因此,未来有关该领域的研究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和努力:

第一,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借鉴研究。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在中央银行对银行业内部控制监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中央银行自身内部控制理论和制度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不少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中央银行的发展日趋成熟,国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越来越关注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遵循成熟的内部控制准则,建立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设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国内虽然已有对于国外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借鉴研究,但是研究较少,缺乏建设性的创新观点。

第二,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价值性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内部控制机制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仍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我国的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质量良莠不齐;而内控信息的披露,既是银行自身内控建设和诚信披露的要求,也是改善整个资本市场环境的要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加强对我国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报告的内容与质量要求的研究迫在眉睫。

第三,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研究。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银行内部控制审计逐渐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但是,我们注意到,其中发表在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较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与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金融业防范风险重要内容。在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深度结合以及信息系统普遍应用的背景下,如何将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万进.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审的基本标准、程序和方法[J].金融经济,2009(4):63-68.

[2]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深化内部控制审计”课题组,陶晓峰,丁欣,李东明.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2(14).[3]罗伟,许荣华.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13,(5):52-53.

[4]陈广山,张同健,严明燕.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控制的功能支持[J].改革与战略,2009,25(6):73-76.

[5]蒋慧萍.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18):78-81.

[6]刁晓静.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3(7):47-48.

[7]刘华.法国兴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J].财政监督,2008(8):23-24.[8]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审计分部课题组.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审中的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1(4):46-49.

[9]汪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6):30-32.

[10]黄静如,黄世忠.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J].会计研究,2013(4):3-11.

[11]JenniferAltamuro,AnneBeatty.Howdoesinternalcontrolregulationaffe-ct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49):58-74.

[12]RyanLaFonda,HaifengYoub.ConferenceIssueonCurrentIssuesinAccounting&ReassessingtheRegulationofCapitalMarket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49):75-83.

[13]AlanMcKinlaya.Banking.Bureaucracyandthecareer:thecuriouscaseofMrNotman[J].BusinessHistory,2013(55):431-447.

(责任编辑:FZF)

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并不断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是中支管理层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支对于国家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贯彻到底,对内部职能部门和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全面促进中支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得到实施。 目前,中支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管理监督及约束机制有着积极作用,在防范金融风险、业务及保障管理体系的稳步运行方面也有着有效性。为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管理运行效率、完善运作规范,自7月中下旬开始,中支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有关要求,结合中支实际,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现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下的货币信贷、外汇管理、人员管理情况进行阐述与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的主要工具,是有效实施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人民银行的运用情况,在总结研究人民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实践的基础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经济活动中能更恰当的进行人员管理,对员工的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并防范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执行中发现的漏洞,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良好运行,有效降低控制风险。另外,通过督促使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严格落实岗位

责任制,规范业务操作,防范各类资金风险,有效地促进基层央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不过基于内部控制存在着固有局限性,因此仅能对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对于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控制目标 做为被国家赋予制定及执行货币政策,并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且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担负着控制国家货币供给、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的重要责任。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央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是由中央银行所处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按照监管要求和内部控制的需要,中支确立了构建以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的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通畅的沟通交流渠道为依托的内部控制体系。

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4676132.html, 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作者:张红艳亢惠文 来源:《商情》2016年第23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商业银行这一金融机构具有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调节经济的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商业银行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制约平衡与推动的双重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性发展,在求稳的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激化效应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探究,了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原理进而有效地掌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规律,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现状新思路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意义是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盈利的经营目标,为了防范经营的风险,为了保证自身正常发展与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政策,强调对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制约、监督、控制、管理,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的警惕意识,加强对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监督与纠正,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建立系统全面高效而又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健康、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建立一种具有渐进性反应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模式以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实现最大效益。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征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控制的连续性、完整性、目的性为特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客体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经营运作的所有成员都包括在内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具有一定规则、制度、程序、组织方法的机制,是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各个机构各个部门每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都极大的体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与运作是一个整体性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发挥最大效益的活动,而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实施是以保证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稳定发展并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风险,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会造成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等危机,甚至会造成商业银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规定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管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本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司ⅩⅩ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一.重要声明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其有效性,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法律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故仅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公司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是否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是V否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V有效□无效 根据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不存在财务报告内 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是否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是V否 根据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公司未发现非财务报告

现行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缺陷

现行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缺陷 纵观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发生的诸多银行危机,我们发现,这些危机之所以发生,除了银行的管理监管不力以外,银行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或现有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欠缺。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它是指商业银行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从国内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实践和经验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是:1、有效的决策控制系统:包括决策权力制衡机制和明确的经营方针、制定各种管理政策、恰当的岗位分离和合理的授权分工等;2、有效的执行保障系统:包括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完整的信息资料保全机制;3、有效的监控和预警系统;包括内部核查制度和预警预报系统;4、规范的人事管理和措施;5、业务操作的电子化控制系统;6、独立的有权威的内部稽核系统。 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的银行商业化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建立了以三道监控线为基本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初步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但与此同时,我

们也应该看到的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尚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银行危机的需要。无论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都存在着不少的欠缺。这些欠缺主要表现在: 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 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等领域的运用广为人知,但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不少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尚知之甚少,对内部控制制度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则存在着不少误区。有些商业银行把内部控制机械地理解成各种规章的制定、装订和汇总,认为做了建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有的商业银行虽然在理论上比较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表现在实践中则发生了背离。具体体现在:在把握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与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管理上不够规范,有的甚至把内部控制与发展、内部控制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贪求所谓的规模经济”,一味强调争取所谓的生存发展空间”,盲目扩增营业网点,随意扩大经营范围,致使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屡禁不止,其结果是业务不按规定的要求发展,资产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质量却每况日下,最终导致管理上的失控甚至是经营和生存危机。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 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在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5 年时间。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在美国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 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并发表了著名的COSO 报告。20 世纪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1980 年的S—X 规则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2002年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COSO, 英国的Cadbury, 南非的King, 法国的Vienot 等等) 均以COSO 的报告为模本。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岗位分离、授权授信、内部审计等”,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 maintained) 的, 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可见, 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标; 它由人实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浅谈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浅谈 发表时间:2016-05-20T14:45:20.0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期作者:李文龙 [导读] 南开大学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 南开大学 摘要: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提高竞争能力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成为当前商业银行适应经营发展形势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挑战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国外风险管理经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1.将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可测量的风险 先进的计量与测量技术是将不可控转化为可测量的基础,其次,精细﹑可量化的制度制定是另一重点,就我国贷款合同来讲,同质化特点突出,合同条款的模糊性强,“相关”、“严重”、“重大”这些万能字使得监管常常处于尴尬之地,某些模糊性描述产生的歧义和度量不清成为银行违规操作,法律纠纷的症结。若在风险管理中能将不确定因素转化为可测量的具体数据或者指标,然后加以硬件设备的审查,会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很大方便。 2.针对区域发展情况的不同,建立区域链的信贷审批委员会 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审批级次上多实行总行级审批委员会、省分行级审批委员会的“二级制”,各个子分支机构的授信业务和贷款审批业务都必须要上报给总行进行审核,流程繁琐,造成成本增加,耗时较多,对急于获得贷款投入生产的企业而言可能造成致命之伤,最重要的一点是总行的决策可能会因为对各地具体情况和细节了解不够而造成失误,周旋一大圈反而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从我国银行如今实行的审批制度中,反映出了银行希望决策权高度集中的心理,不愿放手各地区的子分行各自做主。对于建立区域链的信贷审批委员会,可先在代表性强的试点进行实验,如果效果较佳,不妨考虑慢慢将一些决策权交给地方分行,减轻各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在信贷审批方面的压力,加速决策过程。 3.建立与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一家银行内部经多年实践形成的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以及在风险管理政策、程序等方面的传统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对于一个中小银行来说,具有开发创新性业务、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的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等能力可能是增加盈利能力的敲门砖,可对于一家各个方面都良好发展的大银行来说,需要的是用“文化”来稳住客户,风险管理文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去,在公司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甚至巨灾风险发生时即便没有风险经理或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参与,员工也能够根据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加以应对。拥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使得一家银行具有内在生命力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功能。 二、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目的、含义及内容 在以市场主导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适应竞争需求就必须对市场反应灵活,而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 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事务,目前,管理工作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所谓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对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管理创新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综合体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其改革的重点,所谓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就是指商业银行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方式对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是改革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清晰划定各级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权责范围和管理半径,建立规范明确的管理主体责任归属制度;二是改革商业银行的管理手段,建立以量化管理为主、定性管理为辅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管理指标体系;三是调整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层次,适当压缩管理层级,简化管理流程,推行扁平化效率型管理方式。 三.应对不确定因素对资金信贷进行阶段审查 1 基于经济周期与经济变动的不确定性,工商银行已经实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风险手段,事前采取准入时的审核测评机制与择优制约原则,进行贷款发放的审查,放款期间定期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事后如遇不良资产,分离账户,新旧隔开,并将闲置的资产,及时拍卖出售,鉴于事前防范的机会成本远低予事后化解,所以在信贷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对企业的资产与信用的审核与测评多用数据说话,银行在评估企业时可以一并拉上当地银行,借当地银行对企业了解较全面的优势,减小风险,若当地银行拒绝参与,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银行通过对企业的审核可以掌握企业较全面的内幕消息,跳过内部交易风险不谈,就经济周期对银行借贷风险的影响来说,贷款与还款若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若借款时经济情况较好,好比锦上添花,而到还款时经济出现衰退,银行就会面临企业还不上款的风险,相反的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对企业放款,好比雪中送炭,待低迷期过去,企业不仅有能力换上贷款,而且还能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无论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迷或者膨胀期,银行都有损失或者获利的可能,仅靠建立在数据之上银行对企业的预测,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依旧没有得到改善。 2 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对内分部门进行风险控制,对外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 针对中间业务风险控制,工行内部相关经营管理部门制定本专业管理的中间中国工商银行从加强设施投入、优化业务流程、扩大自助服务等方面入手,缓解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排队时间长的问题,着力打造快捷化金融服务,以行动扭转客户认为银行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币服务"的错误观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逐渐地从存贷利差在向中间业务转移,风险也从存贷利差的风险转移到了中间业务的风险,作为一种委托业务,中间业务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的资金的特征决定了它风险小的优势,但是风险并没有消失,针

银行分行内部控制评价

XX银行分行内部控制评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风险、杜绝违规、防范案件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控评价工作,建立一个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目的的内控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全面、客观的对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估,保证银行安全稳健运行、健康有序发展,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内部控制指引》,特制定本内部控制评价办法。 第二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包括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与评审等体系要素的评价。 第三条XX分行及其辖属机构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由XX分行监察稽核部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条本评价办法主要适用于XX分行监察稽核部开展的常规稽核项目中的内部控制评价环节。其他机构、部门自行开展的内控评价工作亦可参考本办法施行。

第五条由于监察稽核部开展的稽核检查工作规定了检查所覆盖的时间范围且仅局限于业务抽查,因此使用本评价办法得出的内部控制评价等级仅代表被评价机构在表明的稽核检查范围内的内部控制状况,除监察稽核部稽核检查范围之外所发生的案件或重大违规问题,监察稽核部不负责任。 第六条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应接受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原则上由实施该常规稽核项目的组长组织,由该常规稽核组成员具体执行。评价结果经稽核项目评审委员会审查后记入常规稽核报告。 第二章评价目标和原则 第七条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 (一)促进商业银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 (二)促进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促进商业银行增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四)促进商业银行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运行。 (五)促进商业银行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作为公司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尽能够确定公司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财务收支的有效合法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还能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益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文章主要采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进行整体的概述,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概念、构成要素、建立内部控制的原则方法、同时也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设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9-0026-03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一种管理方式。恰当的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有利于改善经营活动,以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有利于稳定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励进取,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使单位健康的发展。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能否严格执行是单位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大量实际案例表明,“得控则强、无控则乱、失控则亡”。

综合内部控制的目的可以简单的概括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 ①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入库、记录、保管、领用、报废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避免和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等问题; ②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如实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③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审批、审核等一系列控制措施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制止各种有关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督促企业内部各部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有效合法; ④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于发生的各类弊端,能及时的反映并及时的纠正,从而可以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 ⑤内部控制通过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岗位,建立科学的业务系统,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可以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正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活动中偏离企业经营目标情况,并提供科学的依据;

浅谈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注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将内控 风险关注的触角延伸到业务的全流程,一手抓业务发展, 一手抓内控管理,两手都要硬,两手相促进,以业务发展 赢得内控管理的时间和空间,以内控管理校正业务发展的 航程和方向。 一、银行内部控制的概述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定义: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 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内部控制是整 个银行经营的基石,因此,银行要想发展,必须从银行内 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开始做起。 二、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内控能力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 受内部控制环境、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制约,

控制分散,部分管理层机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内控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内控工作涵盖了所有的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涵盖了所有的业务、产品和经营管理活动,涵盖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具有“全员、全面、全过程”的鲜明特点。因此内控工作绝非那一个部门的事,从董 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到各业务条线、部门与分 支机构,直至每一名银行职员,都有自己的内控责任。 内控工作的特点决定只要当其融入到各业务条线、融入 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但目前在 各级业务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内控管理团队或内控合规岗位,没有清晰的岗位职责定位和相对独立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整合全行内控资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控合规部 门单打独斗的局面。 (二)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

银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对银行内部控制的评价,督促其进一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保证本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本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评估、测试和分析的系统性活动。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侧重对内部控制过程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适宜性的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第三条本行内部控制体系是本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五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 第四条本行建立并保持系统的、透明的、文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活动与业务经营管理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定期或在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和改进。 第五条本行内部控制评价由内审部门与合规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本行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应经过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第二章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和原则 第七条本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是通过评价本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促使本行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认真执行。具体评价目标如下: 促进本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本行审慎经营原则; (二)促进本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 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按商业银行风险表现形式划分风险,不包括:(D) A信用风险B操作风险C流动性风险D会计风险 (还有国家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投资风险、竞争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共11大风险,见教材P13)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三个核心问题:(B) A风险来自哪里B怎样规避风险C银行面临哪些风险D如何管理这些风险 3 A P31 4、 A 5、 A 6、 A P87 7、 8 A P115 9、 A 10 A P157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操作风险管理一般框架中的风险战略是:(A) A风险评估B业务目标C风险偏好D风险政策 P169-170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操作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的方法是:(D) A记分卡法B检查表法C叙述法D德尔菲法 (P173,还有工作间交流法,共4种方法) 13、下列不是商业银行的三性是:(D) A安全性B稳定性C流动性D风险性 二、填空题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总体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P181-182

2、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四个环节。 P21 3、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根据新资本协议的初衷,资本要求与风险管理紧密相连。新资本协议作 为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框架,由三大支柱组成,是指(最低资本要求)、(监管监察)和(市场纪律)。P80 4、巴塞尔委员会,英国银行家协会以及GARP,对操作风险的定义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都是围绕(人员因素)、(流程因素)、 (系统因素)和(事件因素)来展开的。P152 三、名词解释 1、操作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给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 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但包括法律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突出强调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P144 2、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AssetandLiabilityManagement,简称ALM)是指一家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 3 4 1 2 3 4 5 1 第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第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银行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在商业银行规模越来越多,业务领域越来越广,风险点越来越多的新形势下,再加上我国转轨的制度因素、银行的管理以及员工素质等问题的客观存在,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同样重要的银行管理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操作风险又有着难以计量的特点,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就更显重要,也更需要下大工夫。结合以上所分析的案例,我们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 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仍然是对人的管理,包括对人的道德、能力和一个良好的激励相容框架的实施等,为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

浅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引言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要想平稳地开展各项业务,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并实施的组织规划和对内部各部门与人员相互制约和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尽管各国在金融监管上的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明显,特别是巴塞尔委员会近年来就银行监管问题发布了一系列原则、标准和建议后,国际金融监管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一时期的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市场、银行表外业务急剧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投资组合的调整与资金的全球性流动已是瞬息万变,金融监管防范措施有时显得束手无策。因此,金融机构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日益显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呆滞账的控制,1990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已经超过20%,连同逾期、展期的呆滞贷款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了70%,1991年末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超过其自有资本,产生资不抵债。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框架(简称COSO报告),引发了全球性内部控制高潮,也给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建设内部控制制度

的要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不但不偿还贷款,甚至连贷款利息也不支付,致使全国银行业在1994年和1995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分析其产生亏损原因,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产生了过多的呆滞账以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控制全球普遍存在的坏账损失及其金融风险,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发布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全面内部控制建设,虽然对降低运营成本以及控制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改变我国银行业呆滞账过多的现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金融风险,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并实施的组织规划和对内部各部门与人员相互制约和协调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和方法。目的在于确保一家银行的业务能根据银行管理层制定的政策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保证经营业务规范化,将各种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实现其经营目标。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应大体由各部分组成。(一)银行内部会计控制1.资产保全会计的主要责任就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真实可靠。一方面,对于实物资产做到所有权明确,保管、处理责任范围界定清晰,审批制度严格,以免出现私自转移银行资产中饱私囊,或是肆意损坏物资给银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就信息资料而言,商业银行应当真实、全面、及时地记载每一笔经济业务,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完整的会计、统计和各种业务资料的档案并妥善保管,定期核对,确保原始记录的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摘要:现代社会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当迅速,并且商业银行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文章在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机构内部为达到一定的经营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方法和程序,对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种业务进行的动态管理活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在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也正进行着自己的改革,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外部的竞争压力导致经营风险增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也就相应的越来越复杂多样。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2、业务操作层面的事故难以杜绝 操作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处理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因业务数量、强度及对业务的熟练程度等因素而导致的在内部控制环节所产生的风险。诸如金额输入错误、存取颠倒、卡或者存折的跳号使用等,均属于业务操作方面的风险。一般来说,以上这种错误在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但是,倘若经常性的出现,就应该是银行内部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方面的问题了,就应该从内部控制环节寻找原因。 3、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 银行正常运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在现实情况中,倘若银行准备开发一项新业务,银行高层人员往往先想到的是这项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多少利润,而不是这项业务背后存在着那样的风险点,从而减缓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步伐。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1.制度建设不健全。 当前,商业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但制度制定未跟上业务发

银行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

内控提升品质,合规创造价值 随着我国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会计风险问题受到银行业内高度重视。要夯实银行经营活动安全运营,就必须加强银行会计系统的风险防范,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如何健全完善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更好地实施银行合规管理。只有不断探索如何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切实做好各项合规管理工作,才能为银行各项业务安全、稳健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我刚进入工行的时候,对于如何健全完善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更好地实施银行合规管理这一问题,可以说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在这几个月的学习工作工程中,我开始对其慢慢了解,在知识层面以及实际操作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虽然可能还是比较浮于层面,不过我还是想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经验,对于如何健全完善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更好地实施银行合规管理这一话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我行稳健持续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在含义上,我们要对其有一定的认识。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合规管理是指一个独立的机制,负责识别、评估、提供咨询、监控和报告银行的合规风险。合规风险包括因未遵循各项相关法律、条例、行为准则和良好的执业标准(合称“法律、准则和标准”)导致受到法律和监管条例制裁、财务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在字面含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内控跟合规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进步,银行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近年来,由银行内部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从案件的发生过程看,在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漏洞。由此,加强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又被提到新的高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成为了我行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加强我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就需要从以下几个反面着手: 1.完善银行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银行业应注重宏观金融背景之下,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根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保证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在银行发展方向、重大业务决

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成因分析,探讨解决的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成因分析,探讨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还很不理想、很薄弱,主要表现为: 1.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企业只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 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还未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遇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时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偏重于事后控制而忽视事前的预防控制,如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2.内部控制在执行中失效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很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根本不管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近年来,有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的国有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顾党纪国法,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外部原因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实施当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发挥。首先,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是内部控制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的政企分开在执行中并不彻底。其次,从法规建设上看,我国尚未形成类似coso 报告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检查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 2.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利影响是内部控制薄弱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从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人员的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