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影响因素研究_黄善林

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影响因素研究_黄善林

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影响因素研究_黄善林
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影响因素研究_黄善林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户家庭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包括产业间(或职业间)转移和地域间(或乡城间)转移两种形式,各自又具有本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程名望等,2012)。农村劳动力地域间转移主要表现为产业间的转移,而产业间的转移则不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当前中国农户家庭收入及增收重要来源(朱农,2005)。深入剖析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各种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从近几年的研究文献来看,众多学者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从不同角度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多数学者以农村劳动力个体为研究单元,从个人、家庭和社区特征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辛岭等(2009)从个人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和社会环境角度的研究表明,年龄、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未成年人数、60岁以上老人数量、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技能、村集体经济收入、所在村附近企业数量和地形特征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李静等(2011)选取人力资本、家庭特征及社区特征变量,研究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和非农就业时间的影响因素,结

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

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黄善林1,龙冬冬1,2,王杨1

(1.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30;2.黑龙江省鹤岗市国土资源局,黑龙江鹤岗154100)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科学研究专款项目(7134104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b001)。作者简介:黄善林(198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管理、土地经济。

摘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

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研究影响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各种因素,对实现新型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以农户为决策主体,从非农就业、本地非农就业、异地非农就业及本地与异地非农就业比

较四个方面构建Logistic 实证模型,分析农户家庭基本状况、农户家庭农地及其流转状况

和农户家庭所在村状况对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平均年龄

及平均受教育年限、学生人数、劳均农地面积、平均地块面积、农地流转行为、农户所在

村距乡镇政府距离和对外交通状况是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全农

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培育农村教育体系及加大农地综合整治力度,是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自由、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非农就业;影响因素;Logistic 模型;农户调查;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2014)

04-0012-09

果显示,性别、技能、教育水平、家庭土地规模对非农就业都有显著影响。尚进等(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受培训状况和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因素的影响不显著,而性别、年龄、接受教育年限和村干部作用因素影响显著。程名望等(2012)分析了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非农就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非农就业的倾向性较弱。

部分学者以农村劳动力个体为研究单元,从人力资本或家庭土地禀赋及其流转等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罗明忠(2009)以人力资本投资为研究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子女及其自身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重要决策因素。王刚等(2013)从职业选择和代际比较角度研究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是否有技能、健康状况等因素明显影响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而培训的影响不显著。

Rozelle等(1999)和Kung(2002)认为加强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建设,扫除土地权利流转的制度障碍,可以使得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Feng等(2008)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是否拥有土地承包合同或土地流转权利对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具有正向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土地租赁行为与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具有负相关关系,即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户租入土地的可能性较小,而租入土地的农户选择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较小。

此外,少数学者将农户作为家庭劳动力配置的决策单元,研究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句芳等(2008)从家庭特征、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农户非农劳动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劳动力总数、劳动力平均年龄、总耕地面积、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非农收入总和、是否有需要照看的婴幼儿、65岁以上老人人数是影响农户非农劳动时间配置的主要因素。周波等(2011)分析农户生产特征、家庭特征和农业政策特征等涉农因素对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收入及政府农业技术服务均与农户非农就业时间呈反向相关关系。黄祖辉等(2012)在利用局部均衡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口、土地和工资对农户劳动力平均非农就业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工资水平对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本村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动供给结构产生稳健的显著影响。黄善林(2010)分析了农村土地对农户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均耕地面积及其平方、是否有耕地承包合同、平均地块面积和农户转出耕地行为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当前众多学者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不断深入,且以微观实证研究为主流,但还存在以下不足:(1)本地与异地作为两种存在较大差异的非农就业途径,当前对两者的区分及比较研究不足;(2)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整个家庭的劳动力配置结果,是家庭集体决策的结果,当前多以劳动力个体作为研究单元,而以农户作为决策单元的研究不足;(3)当前研究中的农户调查主要涉及四川、陕西、江西、河南、广东等省份或多个省份的综合样本,然而,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区和引领者,是全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多的省份(依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3.56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6倍),对其专门研究不足。

本研究立足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和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较大的独特省情和地域特点,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以农户为研究视角,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区分本地和异地非农就业并对其进行对比的角度,挖掘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和五常市、鹤岗市萝北县、黑河市孙吴县作为调查区域。为使农户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调查区域及样本点的选择上,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自然地理条件差异。依据2011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0年哈尔滨市、鹤岗市和黑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6951元、23044元和14994元,在全省13个地区中排名分别为第二、第六和第十二,农业人口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1.5千瓦、3.0千瓦和2.8千瓦,排名分别为第十、第三和第四;调查区域及样本村涵盖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地貌类型。

为提高问卷调查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问卷调查选取在春节前后开展,此时也是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时,具体实施时间为2011年1月至2月。调查对象为拥有承包地(无论是自己耕种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转给他人耕种)农户,不包括林牧渔专业户。此外,为掌握农户所在村(行政村)的基本情况,此次调查还设计了针对农户所在村情况的问卷,调查对象为村干部。调查采用入户访谈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访谈和发放农户问卷120份,回收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达99.1%;村调查采用访谈方式,每个区域选择1个村共4个行政村。

三、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计量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农户家庭是否配置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表示农户非农就业的决策行为,其中本地非农就业是指农户劳动力在本乡镇或相邻乡镇从事非农就业,其余为异地非农就业。由于因变量是二元可分虚拟变量(即农户参与非农就业时为1,没有则为0),本文选用Logistic 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模型。Logistic 回归模型采用的具体形式为:P =exp(Z )/(1+exp(Z ))农户参与非农就业(本地非农就业或异地非农就业)的概率=P =P (Y =1);

农户未参与非农就业(即仅参与农业生产)的概率=1-P =1-P (Y =1)。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要对P 进行Logit 变换,即:

Logit P =ln (P /(1-P ))经过Logit 变换后变为:Y =Logit P =ln (P /(1-P ))=Z =α+∑βi X i +ε

其中,P 为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α为截距项;X i 为自变量,表示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因

素;βi 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方程的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农户作为一个共同生产生活的集体,农户每个劳动力进行决策时要考虑其他成员的可能行为和反应,以达到农户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家庭观念较强并以家庭经营作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将农户家庭作为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的研究单元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黄善林,2010)。本文以农户作为决策单元,借鉴文献综述中有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结合黑龙江省人均耕地资源丰富的基本省情,将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为农户家庭基本状况、农户家庭农地及其流转状况和农户家庭所在村状况三大类共11个变量,具体影响因素及其定义如表1

所示。

(1)

(2)

(3)

与多数学者仅选择“参与非农就业”作为被解释变量不同,本文为甄别本地非农就业与异地非农就业两种非农就业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设置4个因变量,即:(1)非农就业(Y 1),其目的是确定与仅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户相比,哪些农户更倾向于让部分或全部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2)本地非农就业(Y 2),与仅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户相比,哪些农户更倾向于让部分或全部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就业;(3)异地非农就业(Y 3),与仅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户相比,哪些农户更倾向于让部分或全部劳动力参与异地非农就业;(4)本地或异地非农就业(Y 4),与参与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户相比,哪些农户更倾向于让部分或全部劳动力参与异地非农就业。

此外,农户家庭拥有的农地资源通过其所具备的就业功能、投资功能和资产功能对农户决策产生重要影响(VanWey ,2005)。为强调和检验土地在农户非农就业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农户家庭农地及其流转状况作为一类影响因素单独列出。用劳均农地面积(X 6)表示农户家庭农地资源的多少;用平均地块面积(X 7)表示农地细碎化程度;用转入农地(X 8)、转出农地(X 9)表示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从现有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农地资源较少、农地细碎化程度较高(即平均地块面积较小)、转出农地的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对全国人均耕地资源最多的黑龙江省来说,农地及其流转对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有待于实证检验。

四、模型检验与分析

(一)模型检验与结果

为深入剖析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究本地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影响因

变量类型因变量农户家庭基本状况农户家庭农地及其

流转状况农户家庭所在村状况变量名称

非农就业(Y 1)

本地非农就业(Y 2)

异地非农就业(Y 3)

本地或异地非农就业(Y 4)

劳动力总数(X 1)

劳动力平均年龄(X 2)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 3)

家庭抚养比例(X 4)

学生人数(X 5)

劳均农地面积(X 6)

平均地块面积(X 7)农户转入农地(X 8)

农户转出农地(X 9)

距乡镇政府距离(X 10)

对外交通状况(X 11)定义非农就业Y 1=1;农业生产Y 1=0本地非农就业Y 2=1;农业生产Y 2=0异地非农就业Y 3=1;农业生产Y 3=0异地非农就业Y 4=1;本地非农就业Y 4=0农户家庭16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具有完全劳动能力的人口数,不包括正在求学的学生劳动力总年龄/劳动力数劳动力总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数学前儿童与70岁以上老人数之和/劳动力数处于义务教育及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总数家庭农地承包面积/劳动力数家庭农地承包面积/地块总数转入农地=1;未转入农地=0转出农地=1;未转出农地=0农户家庭所在村距乡镇政府的距离农户家庭所在村对外交通便利程度,不便利=1;一般=2;便利=3

表1

变量及其定义

素的差异,本文以Y 1、Y 2、Y 3和Y 4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非农就业模型(模型1)、本地非农就业模型(模型2)、异地非农就业模型(模型3)、本地与异地非农就业比较模型(模型4)。为区分转入农地和转出农地两种农地流转行为对不同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将这两个因素分别纳入以上四个模型。运用软件SPSS 16.0分别运行以上Logistic 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2、3的Chi-square 值显著性均达到1%,模型4的Chi-square 值在10%水平上显著;四个模型的-2Log like ?hood 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四个模型的拟合准确率均达到65%以上,其中模型2的拟合准确率达90%左右,模型3则达80%以上。可见,本文所建的Logistic 模型拟合效果均较为理想,能够满足实

证分析需要。(二)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非农就业模型估计结果中,有5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劳动力平均年龄、平均地块面积和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均农地面积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本地非农就业模型估计结果中,有4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农户所在村距乡镇政府距离和对外交通状况对农户本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异地非农就业模型估计结果中,有6个变量

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劳动力平均年龄、平均地块面积和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对农户异地非农就业表2

Logistic 模型回归结果自变量X 1X 2X 3X 4X 5X 6X 7X 8

X 9

X 10

X 11

Chi-square -2Log likelihood Nagelkerke R 2预测准确率(%)模型1

1-1

0.280-0.062**0.386***-0.963-0.3050.088**-0.145*-2.343***—0.001-0.56241.849***99.617***0.44376.4001-20.052

-0.0400.399***-0.705-0.7470.092**-0.141**—1.0760.037-1.01531.983***109.483***

0.35472.600模型22-20.830-0.0230.557**-2.3951.413-0.0680.016-5.446**—

-3.908***

-39.831***65.002***

39.882***

0.76890.8002-20.610-0.0030.495**-1.9891.0030.000-0.069—2.888-3.523***-39.291***55.586***49.298***

0.69388.200模型33-10.356-0.073*0.456***-0.803-0.3920.115**-0.203**-2.602***—0.1170.31335.147***72.779***

0.48480.8003-20.152-0.0440.464***-0.363-0.7980.126***-0.206**—1.567*0.155-0.26528.769***79.157***

0.41282.100模型44-10.1610.044-0.049-1.305-2.943*0.0630.030-0.321—1.973**21.249**16.729*63.607***0.33465.5004-20.271

0.046-0.067-1.577-3.058*

0.0830.016

1.3681.782*18.572*18.035*

62.301***

0.35667.200

注:*、**、***分别表示统计检验达到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户转出农地行为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本地与异地非农就业比较模型估计结果中,有3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与本地非农就业相比,学生人数对农户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户所在村距乡镇政府距离和对外交通状况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从各模型的回归结果看,各因素对农户非农就业及本地和异地非农就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部分因素的影响与现有研究结论相反。对此,本文作出如下解释。

(1)农户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对农户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果说明,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越大,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的能力越弱,尤其是外出参加非农就业的能力不强,故而选择非农就业尤其是异地非农就业的概率较低。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然而,农户劳动力平均年龄对本地非农就业及与本地非农就业比较的异地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

(2)农户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户非农就业、本地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育是人力资本的主要表征,受教育年限越长,说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从而从事非农就业(无论是本地非农就业,还是异地非农就业)的能力较强,故而配置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较大。这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然而,对于所有参加非农就业样本农户来说,在进行本地非农就业还是异地非农就业决策时,受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影响则不显著。其可能解释是,当前本地与异地非农工作,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地域上,而行业的差异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并无较大差异。即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可以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而对促进已参与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户异地非农就业的效果不显著。

(3)农户家庭学生人数对农户非农就业、本地非农就业与异地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对与本地非农就业比较的异地非农就业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一般而言,对于拥有处于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农户家庭需要安排部分劳动力对其进行照料。然而,在农户调查中观察到的普遍现象是,学生随父母赴其非农就业地入学,或由(外)祖父母照料,故而对农户非农就业概率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对于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户来说,在本地与异地非农就业之间进行决策时,家庭学生人数对异地非农就业存在抑制作用。这可能与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有关,即学生需要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虽然已有部分省份进行了高考制度改革,然而对于普通务工农民家庭的学生来说,满足异地高考条件的难度较大且存在一定的限定性条件,很多在异地务工的农户家庭不得不安排部分劳动力回乡陪读,从而降低农户异地非农就业的可能性。

(4)农户家庭劳均农地面积对农户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每个劳动力拥有的农地面积越大的家庭,其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尤其是异地非农就业的概率越高。此外,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试图探索农地规模对非农就业概率的非线性影响,加入劳均农地面积的平方项,但在各模型中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还降低了各模型的拟合效果。这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农业生产与非农就业之间具有替代关系,拥有较多土地者,农业生产必然要占用更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势必降低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该结果的出现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被调查农户劳均农地面积较大(劳均13.97亩),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非农就业成为获取现金收入以弥补农村资本市场缺乏的一种可行选择;其二是由于农户劳均农地面积越大,前期通过农业生产或农地流转获得较多的收益,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尤其是异地非农就业提供较多的资本支持,从而提高农户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的概率。然而,农户劳均农地面积对本地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其原因是参与本地非农就业时,农户劳动力可以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

(5)平均地块面积对农户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农户农地的平均地块面积越大,其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异地非农就业的概率越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户地块面积越大即农地细碎化程度越小,则农业生产的成本越低、收益越高,从而农户劳动力通过非农就业尤其是异地非农就业增加家庭收入的可能性越小。然而,平均地块面积对本地非农就业及与本地非农就业比较的异地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6)转入农地行为对农户非农就业、本地非农就业及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转出行为对农户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农地流转是农户进行农地资源优化配置,追求农业经营效益及家庭总效益最大化的过程。转入农地的农户,主要是想通过转入更多农地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取更多的农业经营收益,其非农就业(包括本地与异地非农就业)概率较低(与Feng等,2008;

Shi等,2007结论一致)。在转出农地的被调查农户中,参与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户中仅有1户将全部农地转出,其余则转出部分农地,而参与异地非农就业的农户中仅有2户转出部分农地,其余农户则将全部农地转出。可见,转出农地行为对农户参与异地非农就业的作用更显著。此外,转入农地与转出农地行为均对农户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影响。该结论与盛来运(2007)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在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户中,与本地非农就业相比较,农地流转行为(转入与转出)对异地非农就业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在农户进行本地或异地非农就业的决策过程中,农地流转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亦即说明当前农户在进行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非农就业机会,再进行农地流转决策,而不是相反。

(7)农户家庭所在村距乡镇政府距离和对外交通状况对农户本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与本地非农就业比较的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所在村距乡镇政府越远、对外交通状况越好,农户参与本地非农就业的概率越低;同时,与本地非农就业相比,农户所在村距乡镇政府越远、对外交通状况越好,农户参与异地非农就业的概率越高。乡镇政府所在地是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的集中地,距乡镇政府越远,本地非农就业的概率则越低;对外交通状况越好,与本地非农就业相比,村庄与外界信息流通和交通运输越便利,进而使劳动力外出务工更容易实现。可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农户为决策主体,从非农就业、本地非农就业、异地非农就业及本地与异地非农就业比较四个方面构建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的Logistic实证模型,选取反映农户家庭基本状况、农户家庭农地及其流转状况和农户家庭所在村状况的11个变量,分析黑龙江省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力平均年龄、平均地块面积和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对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均农地面积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农户所在村距乡镇政府距离和对外交通状况对农户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平均年龄、平均地块面积和农户转入农地行为对农户劳动力异地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户转出农地行为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本地非农就业相比,学生人数越少、农户所在村距乡镇政府距离越远及对外交通越便利的农户选择异地非农就业的概率越高。可见,各因素对不同的非农就业决策行为具有不同影响;同时,黑龙江省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影响因素与现有实证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户家庭农地资源禀赋对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

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得到如下政策启示:(1)健全农地流转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自由、有序

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撑。赋予农民完整的、稳定的农地产权,构建完善的农地流转及其市场体系,让有意愿、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能够更便利、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转入农地,让有意愿、有能力、有途径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户能够更顺畅地转出农地。(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制度,为农户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建立农地融资制度,一方面为大规模转入农地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为农户非农就业提供转移就业成本,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资本实力。(3)加快培育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户非农就业能力。除继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外,要加快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一方面尽快培育职业农民以适应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4)加大农地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创造便利条件。通过农地整治,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地转入者的转入积极性和农地转出者的转出便利性;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条件,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投资并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外出便捷性并节约外出成本。

参考文献

[1]程名望,潘烜.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94-99.

[2]句芳,高明华,张正河.中原地区农户非农劳动时间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198个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57-64.

[3]黄善林.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4]黄祖辉,杨进,彭超,等.中国农户家庭的劳动供给演变:人口、土地和工资[J].中国人口科学,2012(6):12-22,111.

[5]李静,赵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基于农户家庭调查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1(9):177-181.

[6]罗明忠.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9(11):29-32.

[7]尚进,王征兵.基于选择模型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05-209.

[8]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7(3):2-15.

[9]王刚,李放.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代际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3):19-26.

[10]辛岭,蒋和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06个农村劳动力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9(6):

19-25.

[11]周波,陈昭玖.农内因素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4):19-24.

[12]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3]Feng S,Heerink N.Are Farm Households'Land Renting and Migration Decisions Inter-related in Rural China?[J].NJAS 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2008,55(4):345-362.

[14]Kung J K.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2):395-414.

[15]Rozelle S,Taylor J E,deBrauw A.Migration,Remittances,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2):287-291.

[16]Shi X,Heerink N,Qu,F.Choices between Different Off-farm Employment Sub-categories: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Jiangxi Province,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7,18(4):438-455.

[17]VanWey 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4683693.html,nd Ownership as a Determinant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Mexico and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ailand

[J].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005,39(1):141-172.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off-farm Employment Decision of Rural Household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UANG Shanlin1,LONG Dongdong1,2,WANG Yang1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150030,China;

2.Depart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gang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Hegang15410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Off-farm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is the basic premise for promoting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farmers' income increase.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lement synchroniz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style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studying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participation of rural labor.Based on the data of rural household investigation and taking the rural household as the decision-making body,four empiric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build in four aspects of off-farm employment,local off-farm employment,migration and migr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local off-farm employmen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family traits,farmland and its transfer and the village status on the off-farm employment decision-making of rural househo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average age and years of labor education,numbers of students,farmland area per labor,farmland area per parcel,farmland transfer,the distance from the village to township and the traffic condition from the village to outside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ff-farm employment decision of rural househo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For improving the free and orderly transfe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f rural labo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great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strength farmland transfer system,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system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farmland.

Key words:off-farm employment;influencing factor;logistic model;household investiga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我校研究生的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标签: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取得巨大的成就。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2008年增加到559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时代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迅速扩大,2006年研究生招生为40万人,2009年则近47万。同时,研究生走向社会的途径及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高校分配转变为“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机制。因此,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研究生“就业难”开始凸现出来。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我校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差别 为了了解不同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差异,对我校200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截止2009年12月31日)。工学、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好,就业率为97%;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相对较好,就业率为93%;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率为85%。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工学、管理学和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具有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而且就业面相对较宽,城市对应岗位较多,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农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主要在学校、科研机构和规模较大的相关公司,市场需求不强,在就业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就业难度较大。 1.2 就业期望值过高 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截止2009年12月31日,2009届已就业的毕业硕士研究生中,55%左右的研究生到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工作,7%左右的研究生升学或出国深造,8%左右的研究生到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就业;3%的研究生从事临时的科研助理工作,21%左右的研究生到中小企业或基层岗位工作。由此可以说明,研究生就业目标集中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外企,“机关热、企业冷”现象十分明显,大多数毕业生以进政府机关、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为就业的优先目标。同时,中小型企业却受到冷遇,大量技术性、服务性岗位招不到员工,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就业机会被浪费。2009年,云南省计划招录1万名大学生村官,经过动员鼓励,有70多位研究生报名考试,进入面试的研究生也有10多位。但是,有的研究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干脆放弃面试机会,最后只有1位研究生到村任职。

关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每一个研究生经过了考研、读研一系列过程之后,就面临了毕业就业的问题。很多研究生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能提供的选择不多,远远不如本科毕业生,因为大多数企业单位要求的学历都是本科。这算是一个研究生学历的劣势吗?不。 我们分析一下研究生就业的主导方向,主要有三种: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 不得不说,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毕业研究生的首选。一方面由于这些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另外一方面则跟研究生们找工作时求安稳的心态有关。机关事业单位虽然薪水不算太高,但有较完善的福利待遇,且工作稳定。很多单位(特别是外省市)都有评定职称、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厚待遇。 近两年来,高校成为更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其中,博士毕业生进高校可直接任教,而硕士研究生则主要担任行政工作或辅导员等。科研院所同样是研究生毕业时比较心仪的去向,主要原因是科研岗位与研究生们的专业对口度较高,工作也比较有挑战性,且常有经费资助。 事实上,理科研究生与文科研究生相比,到企业工作的可能性更大,一般主要在一些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的研发、高级分析研究性等岗位,这些岗位能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同时也有较好的福利待遇。而文科毕业生到媒体、出版社等文化单位则相对较多。 专家称:就业路越来越窄,这并不是研究生就业的一个劣势,相反,说明因为他们的层次决定了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拿博士来说,如进入企事业单位,2年后就能达到副高职称,进机关2年后也可达到副处级别。甚至有些外省市为了揽才,更是打出了诱人的条件:博士工作1年就可转为“正处”级别。从这一层面看,研究生择业起点比本科生高出了一大截。 研究生找工作的时候,不必羡慕本科生就业范围广。本科生看似就业面广,其实未“定型”,到了招聘市场就会乱了方寸。而研究生则表现出更多的冷静和专注。在读研考博时,他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求职目标非常清晰,找工作也直截了当,避免了很多“无用功”,大大节约了求职成本。 与大专生本科生相比,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博士毕业生。而且,大多数研究生都有跟导师一起做课题的经验,理科研究生还有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大公司的技术研发岗位之所以青睐研究生,就是看中了这一份的经验。 许多人认为,搞研究、做学问是理科的专长,因此,读个理科的硕士、博士更好。而文科生恐怕会“越读越僵”,难找工作。我们比较一下不同的学校就业情况,发现上海交大通信、机电、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走俏;同济大学建筑、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汽车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抢手”;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今年毕业的研究生不到3月就已经是一抢而空。这些现象似乎都证明了理科研究生就业上的优势。然而,这并不是绝对。 术业有专攻。文理专业有差异,就业方向自然不同。理科研究生,要么留校执教,要么到重点科研单位搞学术研究,有的还可选择出国深造。文科学生由于留校名额不多,因此大多赴机关工作走上仕途。从薪酬上看,文理的确有差距,但薪酬并不能作为衡量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兴趣志向不同,决定了就业道路不可能相同。 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几乎是没有区别的。在职研究生虽然只有学位证书,但是并不存在什么不良影响,在评职称,出国,加薪,考公务员等这些方面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证书和统招研究生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对于统招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周末,避免了与在职人员上班时间冲突,课程安排相对较轻松;同时,课程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可以立即在工作中去实践和运用,使学习变得简单快乐实用,学习目标明确,并且也更加有学习的动力;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划线,自主录取,这样的话就会大大提高考试通过率,使考生考试更加容易。 目前看来,很多研究生就业时明显偏重地域性,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把眼光放在本地市区,不愿到外地就业。正因为如此,很多外地的就业信息处于被忽略状态,大量资源白白浪费。可是你并不知道,也许外地的某个工作更适合你将来的发展,比本地的一些工作要好很多。

影响就业的因素

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研究生就业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又有所不同,这其中十个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 ①专业力量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供需比竟达到1:250,IT、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奇货可居。 与此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1年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而复旦大学则新增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②考证时代 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14个月呈上升趋势。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③学校力量 在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招牌很重要。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些“名校情结”,在同等情况下甚至是有一定差别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名校的毕业生,即使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出色些。另一方面,名牌大学的信息也更灵通些,招聘会更多也更具规模。这是因为用人单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名校设展、招人,而普通院校则常常成为“被机会遗忘的角落”。结果是,到了招聘季节,名校里常常挤满了“外乡人”。 学校的力量还体现在为研究生就业的服务上。一些学校对研究生就业就像“女儿出嫁”一样热心和细心,不但主动出击,还十分注意研究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同济大学今年研究生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研究生院采取了主动出击,提前与用人单位联系,先后举办了20余次校内供需见面会,参与用人单位达100余家,总体就业信息量高达5300余条,为研究生和单位都提供了最广的交流机会。 ④为爱屈就 为了牛郎会织女,毕业后留在一起,有时不得不屈就一下。还有的家在外地,为了能够和妻儿在一起,有时就需要做出点牺牲,放弃眼前的机会,或者回去,或者读博,以便能把妻儿接来。结婚也是一种考虑。大城市,是居之不易的,特别是对那些外地的学生来说,房子等是非常现实的考虑。为了能早日有“爱的小屋”,很多人选择了收入相对高一些的工作,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和有前途的事业,这就是“爱的代价”。 ⑤政策影响

决策的影响因素

决策的影响因素 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组织决策的影响是双重的。 首先,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组织决策要面临的环境包括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是指与企业产、供、销、人、财、物、信息等直接发生关系的客观环境,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 其次,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环境发展趋势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威胁,另一类是市场机会。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利用“环境威胁矩阵图”和“市场机会矩阵图”来加以分析、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市场机会与环节威胁矩阵 由图1中机会矩阵可知:1的机会最好,实现的概率大,对企业具有吸引力;2的机会也好,但发生的概率小,需要创造条件来实现;3、4的机会影响弱,但发生的概率大,企业应注意加以利用;5、6的机会影响弱,发生的概率也小,企业可以不予考虑。同样,由图中威胁矩阵可知:在7、8位置处,威胁程度强,发生概率大,企业应特别重视;9的威胁虽强,但发生的概率小;10影响小,但极有可能发生,企业要加以关注; 11、12、13威胁程度与概率都小,企业就可以不考虑。 由此可见。环境机会和威胁因素对组织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过去决策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决策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初始决策,而是对初始决策的完善、调整或改革。组织过去的决策是目前决策过程的起点。过去选择的方案的实施,不仅伴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而且会给管理者心理和情感上带来变化,甚至会伴随着内部状况的改变,带来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过去决策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和记忆必然给未来的决策以有益的借鉴,过去失败的决策必然给未来的决策带来心理的阴

研究生就业误区之我见

研究生就业误区之我见 刘洪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部) 摘要:针对研究生目前就业方面出现的误区加以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就业渠道和方法,以期提高研究生就业效率。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误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招生录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凸显,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1],使得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工作的想法破灭,随之选择二三线城市的学生逐渐增多。学生的心理落差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增多[2-8],这些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培养干部的高度重视。控制风险、加强危机意识、把学生的就业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责任紧密相关,这些都成为了教育培养干部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轻视想法。如何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势在必行,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未来工作定位、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学生就业方面的误区做一些简单的探讨,并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分析,期待可以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学生就业中的心理误区 学生报考研究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真正喜欢科研、热爱科研、并且以后决定以科研作为自己毕生事业追求的;第二类是本科或者硕士毕业找工作不理想,决定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就业砝码,也给自己一定的“延缓偿付期”[9]缓冲;第三类是属于想证明自己是否可以考上研究生,随大流,具体到底读研究生之后做什么没有概念的。当然还有一些个别的其他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在研究生毕业阶段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主要的心理误区有如下特点: 1、急功近利型 因为学生就业的时段一般是毕业前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学生还在为毕业论文发愁,同时也在做实验和为毕业设计苦苦煎熬,导师、家庭、学校给的压力接踵而至,有些学生就会考虑用短时间随便找个工作,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去写毕业论文,这样其实对自己的未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如果随便找一个工作一旦自己未来并不对这个工作感兴趣,那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2、盲目择业型 属于这一类型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考虑好为什么读研究生,或者是考虑通过读研究生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但是学习几年之后,就业的政策可能有所变化、就业形势可能有所波动,所以很多合适的空缺职位并不像在读研究生之前那么丰富和乐观,所以在这种就业环境下,有些学生就撒网到处乱投简历,这样不但白白浪费时间,也没有有的放矢的针对性,盲目择业也会让学生很难有一份平静而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未来工作,产生焦虑或者烦躁的情绪。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2009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需求,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我,看清当前形势,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定位,适时就业,并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我院于2009年5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09届研究生毕业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中集中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书面调查活动。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问题,让竟可能多的毕业生加入到调查中来,我们采用分班级发放问卷的形式,力求把工作做得细致,客观如实地把具体情况反映出来,形成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以更好地做好我院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 调查概况 此次共计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61份,调查范围囊括我院研究生各个专业。由于实际调查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认真如实的填写问卷;2.问卷设计上有潜在的缺陷;3.后续统计工作的纰误,造成调查结果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但无论如何,都能够客观的反映一定问题。 三. 调查结果分析 1.进入就业单位的方式 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是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的主要方式,约占调查人数的55.7%,通过网络信息和亲友介绍找到工作的同学各占18%,采取上门推销方式的同学占7%,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以学校推荐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进入工作单位的情况,而通过社会人才市场招聘获得工作的同学仅有一名。 大多数同学(约占64.9%)认为校园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方式,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直接留在实习基地和依靠网络信息也是不错的选择,各占16.4%和14.7%。 2.签约单位的性质 基于我们材料学院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以科研技术开发为主,其中研发性质占36.1%,技术支持占25.9%,此外从事教育事业的占14.8%,销售性质的仅占3.3%,其他性质的约占10%。 关于签约单位的性质,约33.0%的同学选择了事业单位,39.3%的同学选择了国企,14.8%的同学选择了私企,而进入外企工作的同学仅有3人,约占4.9%。 3.简历和面试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55.7%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20到50份的简历,21.3%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50到100份的简历,还有14.7%的毕业生投递了100到200份,可以看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毕业生求职的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从收到简历的数量看,大多数同学(约占77.1%)收到的简历在20份以内,参加面试的次数和最终拿到offer的情形也与此一致,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择聘人才的严格性,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一些毕业生关于简历制作和投递的建议: A.突出重点,要针对不同应聘单位准备简历。 B.突出自己的优点,简明扼要

决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资料讲解

决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决策的过程 1、判断问题——认识和分析问题 决策是为了解决现实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为了达到需要实现的目标。决策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决策;问题不明,则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决策的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判断的准确程度,因此,认识和分析问题是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当然在一个组织中总是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个企业中,存在着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自己、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资金如何筹措等问题需要解决。在一个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组织中,仅仅将问题提出来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明确各种问题的性质,弄清楚哪些是涉及组织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哪些只是涉及局部问题,哪些是非程序性的问题,哪些是程序性问题,由此确定解决问题的决策层次,避免高层决策者被众多的一般性问题所缠绕而影响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现代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以及分析问题的系统化技术,揭开纷繁的现象,显示其本质和核心,以使管理决策立足于真正问题之源上。 作为一个高效率的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注视形势的变化,以免使自己因毫无思想准备而陷入被动状态。环境因素的许多暗示都会预示着是否面临决策的问题。管理者还应对环境的变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通过对各种预兆进行分析,才能透过表象看到环境变化的本质,才能找到造成问题的真正原因,对事物的发展作出超前的、正确的预计。不过,因为对形势的分析会受到决策者个人行为的影响,因此对同一现象,不同的管理者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自然也就作出了不同的决策。例如,日本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经常讲一个故事:两个买鞋的商人旅行,来到非洲一个落后的农村地区,其中一个商人向他的公司发电报,说“当地人都赤脚。没有销售前景”;另一个商人也向他的公司发电报,内容却是“居民赤脚,急需鞋子,立即运货”。 因此决策的第一步就要求决策者必须主动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 2、明确决策目标 在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责任人明确以后,则要确定应当解决到什么程度,明确预期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要明确决策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根据预测,对这一问题所希望得到的结果。 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同样的问题,由于目标不同,可采用的决策方案也会大不相同。目标的确定,要经过调查和研究,掌握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和事实,然后进行一定的整理分析,根据对组织总目标及各种目标的综合平衡,结合组织的价

解析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解析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研究生就业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又有所不同,这其中十个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供需比竟达到1:250,IT、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奇货可居。 与此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xx年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而复旦大学则新增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14个月呈上升趋势。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在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招牌很重要。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些“名校情结”,在同等情况下甚至是有一定差别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名校的毕业生,即使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出色些。另一方面,名牌大学的信息也更灵通些,招聘会更多也更具规模。这是因

影响决策的因素

《管理学》课程论计 题目:影响决策的因素 专业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提交日期:

影响决策的因素 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决策是为组织的运行服务的,科学决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决策贯穿整个管理活动。决策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决策的正误优劣影响企业的走向利益,关乎企业的命运。好的决策可以促进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多的。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使企业破产倒闭,该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做出好的决策至关重要,而研究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对于做出重要决策又必不可少。下面我们逐一以找出影响决策的因素比照出相应的对策。 一.环境因素 企业是出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中实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环境趋于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时,决策便轻松得多;当环境趋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时,决策可能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换精明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的结构和买卖双方的市场地位。具体来说,决策应更具环境变化程度,本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同行的垄断程度以及市场需求进行决策。当环境剧烈变动时,决策者应对决策的方向,内容与形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当竞争程度激烈时决策者因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推出新产品品;当企业处于市场需求大时,决策者因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当市场需求不足时,决策因更具市场的需求状况,改变产品生产等。组织的社会环境一般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政治环境。包括社会的一般政治气氛、政权集中的程度等。 (2)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银行体制、投资水平、消费特征等。 (3)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的性质、关于组织的组成及控制方面的特殊法律。 (4)科技环境。包括与组织生产相关的技术、工艺等科技技术力量。 (5)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力资源的数量、性质,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 (6)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性质、数量和可利用性。 (7)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的需求状况、发展变化的趋势等。 例如,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以后社会需求不足,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大多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面对危机,国家提出鼓励企业发展方向,实现经济转型的策略。企业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政策优势及时作出战略决策的调整,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为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大危机的经济环境极其恶劣但如果决策者不失时机的抓住国家战略这一大的机遇,摆脱危机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二.组织自身的因素 决策是为组织服务的,同时组织自身也存在着促进和制约决策制定的因素。组织对决策的影响首先是组织文化带来的影响。在保守型的文化中,决策者趋于保守,他们不会轻易容忍失败,他们的决策旨在维持现状。相反,进取型的则欢迎变化,通过创新宽容的对待失败。组织的信息化程度决定对决策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决策的效率。一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能够快速获取高质量信息,并通过有限的信息做出较好的决策。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影响决策。对一个组织而言,其对环境的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组织的应变能力趋于平稳,形成组织对环境的特有的应变模式。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都影响着决策者的决策,有时他们中的一个起作用,有时他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09 .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需求,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我,看清当 前形势,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定位,适时就业,并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我院 于2009年5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09届研究生毕业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中集中开展 了一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书面调查活动。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问题,让竟可能多的毕业生 加入到调查中来,我们采用分班级发放问卷的形式,力求把工作做得细致,客观如实地把具 体情况反映出来,形成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以更好地做好我院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 此次共计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61份,调查范围囊括我院研究生各个专业。由于实 际调查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认真如实的填写问卷;2.问卷设计上有潜在的缺陷;3.后续统计工作的纰误,造成调查结果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但无论如何,都能够 客观的反映一定问题。 .

1.进入就业单位的方式 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是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的主要方式,约占调查人数的55.7%,通过网络信息和亲友介绍找到工作的同学各占18%,采取上门推销方式的同学占7%,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以学校推荐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进入工作单位的情况,而通过社会人才 市场招聘获得工作的同学仅有一名。 大多数同学(约占64.9%)认为校园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方式,也有一部分 同学认为直接留在实习基地和依靠网络信息也是不错的选择,各占16.4%和14.7%。 2.签约单位的性质 基于我们材料学院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以科研技术开发 为主,其中研发性质占36.1%,技术支持占25.9%,此外从事教育事业的占14.8%,销售性质的仅占3.3%,其他性质的约占10%。 关于签约单位的性质,约33.0%的同学选择了事业单位,39.3%的同学选择了国企,14.8%的同学选择了私企,而进入外企工作的同学仅有3人,约占4.9%。 3.简历和面试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55.7%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20到50份的简历,21.3%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50到100份的简历,还有14.7%的毕业生投递了100到200份,可以看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毕业生求职的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从收到简历的数量看,大多数 同学(约占77.1%)收到的简历在20份以内,参加面试的次数和最终拿到offer的情形也与此一致,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择聘人才的严格性,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忽视。一些毕业生关于简历制作和投递的建议: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的作用

武昌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课报告 实验项目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的作用姓名周贝学号103009020118专业年级广告1001班 指导教师韩琳职称讲师 2013年 5 月 20 日

实验报告 课程:消费者行为学院系:语言文学院专业:广告学 姓名:周贝班级:广告1001班学号:103009020118 实验日期:2013.4.17-2013.5.16 实验课题: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的作用 实验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实验课的学习,较全面系统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过程,认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了解工商企业积极应对消费者行为的理念、策略和提高营销水平的措施,从而为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夯实基础,为初步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应有的实际能力提供可靠的知识储备。 实验步骤:一、自己的一次购买经历: 一次室友过生日,想了好久不知道送什么礼物,后来路过花店,看到满目缤纷的鲜花给了我灵感。于是我决定送室友一束鲜花。学校附近只有两处鲜花售点,一处是名为浪漫一生的专营性质的花店,另一处主要卖彩票烟酒,门口搭售鲜花。值得一提的是,后者价格更加低廉。 但是经过对两家的产品、服务等的对比,我仍然在浪漫一生花坊买了花。当我分别向两家询问鲜花的种类、价格、销售方式时,彩票烟酒的那一家老板态度很不友善,鲜花虽新鲜,包装却很随意,并且所有的花就随便插在桶里摆在店门口;而浪漫一生的店主却微笑着解答了我的问题,并且告诉了我一些花语礼仪等,还针对收花的对象而做出了很多合理的购花方案,加上浪漫一生的鲜花都精心的包装摆放,价格虽然稍高,但整体就有一种被精心服务的体验感。于是我最后在浪漫一生花坊购买了一整束薰衣草精心,并经由店主精心包装之后送给了我的室友。室友也很满意。 二、购买决策中的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1、我需要一束新鲜,包装精美的花束,而不是粗糙的随意搭售的花 2、我要购买鲜花送人,而我对鲜花的礼仪知识理解不多,而浪漫一生的店主可以帮助我 3、我希望在环境舒适、服务优良的商店购物 4、我希望同样的商品,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 5、我不喜欢态度恶劣敷衍顾客的老板 三、购买决策中的环境因素影响: 我是鲜花的购买者,按照我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观念,我不喜欢与态度恶劣品质低下的销售者打交道。而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喜欢看上去稍微高端一点的不杂乱的销售场所。

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

THINKING BANK 思想库 经济导刊18 2011 / 10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我们将大学生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就业行为等因素对就业机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显示各种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大小。 调查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笔者对18所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12份,被调研者来自于我国31个省市区和香港地区。 基本情况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高校因素。图1描述的是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获得接收单位的分布情况。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无接收单位的概率分别为12.6%和15.8%,只有1个接收单位的概率为37.2%和40.5%,获得2-4个单位的概率为42.3%和41%,获得5个或以上单位的概率为7.8%和2.7%。即211高校无接收单位的概率较低、而获得2个以上单位的概率较高。我们用频率乘以接收单位个数或组中值以求得平均数,以体现总体水平。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平均接收单位为2.11和1.8个,相差0.31个。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界定:平均接收单位个数的差距为0-0.19个单位、其影响的程度为微弱,0.2-0.39个为一定,0.4-0.59个为较强,0.6-0.79个为很强,0.8个上为特别强。据此标准,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 【关键词】 北京,大学生,就业机会,影响因素 文 | 黄敬宝 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 * *基金项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科建设攻关项目《中国青年失业问题研究》(189030403)的研究成果。 机会的获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图1:高校对接收单位数量的影响(%) 学科专业因素。专业形成了初始的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找到对口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价值。由于调查涉及的专业过多,我们只能按所属的学科门类来归类分析。管理学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最多,为2.15个,其次是经济学,为2.01个,再次是工学2个,然后是文学1.94个,理学1.7个,法学最少,为1.33个。管理学与法学相差0.81个单位,即学科专业对就业机会有特别强的影响。 性别因素。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接收单位均为1.97个,性别没有影响。 政治面貌因素。拥有中共党员身份和非 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为2.02和1.93个,相差0.09个单位,即政治面貌对于增加就业机会有微弱的积极作用。 生源地因素。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大学生的无接收单位的概率分别为13.5%和14.3%,有1个接收单位占44.2%和36.9%,2-4个单位占39.9%和42.4%,5个以上的占2.4%和6.2%。也就是说,非北京生源大学生更多可能找不到工作,而获得2个以上的就业机会的概率更高,反映了就业机会的分层现象明显。北京生源和非北京生源的大学生平均接收单位为1.78和2.01个,北京生源总体上没有显示出就业优势。这个结果有点令人意外,因为一般认为,北京生源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较强而可能获得更 多就业机会。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是外地

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消费者受营销和环境的刺激产生需求直至最终作出购买决策的整个过程。因此除了个人因素之外,网络消费行为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因素 外部环境对网络消费者产生的影响首先会受到广告所在的自然情境作用,即网络广告发布的季节、时间、声音、天气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认为,自然情境会影响个体对广告的情绪,进而影响对广告产品的态度。例如,一则保暖内衣的广告,放在网上购物网站首页时,有意将广告置于所处的寒冷的环境之中,来为网络营造一种温暖安全的印象,从而增加了销售。再如一些针对女性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店的网页装饰通常设计为较为可爱、女人味十足的画面,这样就会引起女性网络消费者的注意,增加消费者网络点击率,从而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 自然因素对网络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影响以消费者所处的时节周围环境的因素最为突出。网络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现场环境的许多特点单独或整合地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冲击,这些特点包括:灯光、过道宽度、商场零售环境、冷暖度、拥挤程度等等。这里我们不仅要讨论网络消费对网络消费者在产品或服务便利和优惠的方面产生的特有作用,还将考虑到网络消费者在复杂的实体零售环境中对购物的认知以及网络消费者周围现有商圈的影响程度。 普遍认为,销售地点是决定零售组织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像商品成本和使用价值这些其他的因素没有差别,人们会到最近的商店去购买所需商品,在可选择的情况下,附近最大的那个商店会成为首选目标。然而,当所需商品变得更具诱惑力从而使购买成本提高时,这两个因素(远近和规模大小)对选择购买地点的作用就变小了。而这正是网络消费的便利在自然环境因素中的最显著的体现。因为网络让运输和采购商品的费用问题得到解决。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中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三个方面。它们对购买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是决定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亚文化是在大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区域文化、团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小文化,也是更具体的认同感和社会化。它更是差异化营销的基础。社会阶层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其中的每一阶层的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由于社会阶层的不一样,他们所具有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价值观也不一样,企业应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 大量的研究表明,亚文化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主流文化。由于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和长期影响力的客观影响因素,再加上近十年间网络的蓬勃发展,商家通过网络广告的形式往往能够达到塑造产品和品牌文化的。而互联网用户借助于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逐渐地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网络文化,比如网络礼节、对开放和自由的信仰以及对创新和独特的事物的偏好等等。在互联网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亚网络族群和相应的亚网络文化,比如那些出于共同的兴趣或爱好(网络游戏、音乐等)而形成的新闻组、虚拟社区、聊天室等,这些亚网络族群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网络价值观并且遵循相同的网络行为准则,逐渐形成一种网络文化。尽管,网络文化只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但必然会影响到网络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随着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网络消费者的结构变得较为复杂,网络文化开始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消费行为也趋向于多样化,所购买的商品中信息技术类产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其它种类产品的比例则逐渐上升,商品组合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网络消费者家庭、网络消费者在社会所担当的角色与和网络消费者相关群体。进行网络营销的前提就是要识别目标顾客的相关群体。家庭对消费有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结构有着不一样的消费方式。举例来说,很多地区都有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上网,他们往往是家庭消费的核心,向他们展示产品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角色是指一个人所

浅析研究生就业与创业问题

浅析研究生就业与创业问题 摘要: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自主创业成为社会的热点,自主创业也成为研究生当前比较认同的一种就业形式。本文主要讨论分析了当前研究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校的自主创业教育以及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探讨。 关键词:就业创新能力自主创业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研究生扩招的政策。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导致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研究生在就业情况显得很不景气。在当前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下,对研究生实施创业教育,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培养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研究生就业问题 据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比2003年翻了一番。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自此,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也证实了这种尴尬: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目前,就这些数据分析,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局面,压力不断增加,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对研究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的研究就越发重要。1.1研究生面临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就业难对于出现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断降低的趋势,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学生群体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心理学硕士的就业情况分析

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范围。不过,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目前心理学硕士就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通高校,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但是,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多和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从事这一职业将越来越困难。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中心也为心理学硕士提供了就业机会。不过,这一般需要在校期间具有心理咨询的实践,并且一般情况下是女生优先考虑。心理学研究生在竞聘辅导员一职上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竞争力,但是一般情况下,入党是先决条件。高校工作的薪酬随具体职位和地区而异。 第二,公务员。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第三,企业。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学学生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有所互补。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心理系的学生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具有竞争力。心理系的研究生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的工作,但是人数比较少,一般是本科生稍多。 第四,中小学。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其心理咨询部门主要是作为“花瓶”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较低,一般研究生是看不上的,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虑。 第五,心理咨询工作者。国内这个行业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未必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去开拓。 第六,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但是以中国现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

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十大因素 细数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研究生就业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又有所不同,这其中十个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 一、专业力量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供需比竟达到1:250,IT、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奇货可居。 与此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1年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而复旦大学则新增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二、考证时代 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14个月呈上升趋势。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学校力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