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丝织品名副其实为中国的独特创造, 古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则与丝绸有密切的关系。据记载中国的丝绸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印度和西方各国,中国丝绸的精美,使西方人为之倾倒,因此成为最昂贵的奢侈品之一,丝价竟几乎与黄金等价,于是西方的商贾为了暴利来到中国贩运丝绸。中国的丝绸遂成为古代国际贸易中运销最远,价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而后世的人就把这条沟通中西方商业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这条横贯欧亚大陆、承接东西往来的大通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特别是在早期的中文文献里,根本看不到相关的称谓。直到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多卷本名著《中国》里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词,以后中内外学者就开始用丝绸之路来称呼这条中西方交流的通道。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丝绸之路的开创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衰落阶段。

1、1丝绸之路的开创阶段

据史书记载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之际, 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 被认为写于公元前 5 世纪阿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的《旧约.以西结书》,有一段提到耶和华要为耶路撒冷城披上最美丽最豪华的衣裳。 耶和华在形容世间最美丽的织物时两

次提到“ 丝绸” 这意味着此时的波斯帝国境内已有中国丝绸, 因此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丝绸也已传至欧洲。

1、2丝绸之路的发展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丝绸传播到欧洲,但是数量极其有限,丝绸的真正大批西运并官方经营开始于汉代。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盛,为丝织品的大量生产、西销提供了条件。随着大批丝织物的西行,在中国西亚以及欧洲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或几条支线组成的道路,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西汉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方法是派遣官方使者出使西域和出动大军涤荡西行障碍相结合。当时的大探险家张骞就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很多关于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大大开阔了汉政府的眼界,也使武帝知道与中亚、西亚各国打交道不仅有军事上的意义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效益。西方各国很器重中国的财物,尤其是丝绸。同时,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开通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公元前119年又派卫青、霍去病将北匈奴进一步驱逐至漠北,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的丝绸及汉文化随这条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遥远的西方。

东汉时,明帝派窦固等人率大军出击北匈奴,建立起玉门关外的立足点。又派班超带三十六吏出使西域,使葱岭东西路畅通。安帝时派班勇继续经营西域,沟通了西域诸国的交通。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红海、波斯湾沿岸,使丝绸之路的西端得到延伸亦使汉时西亚及罗马帝国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以后三国魏晋时期,中国虽然处于动乱中,但是对丝绸之路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1、3丝绸之路的繁荣

到了唐代的时期,丝绸之路已经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唐朝的国力空前的强大,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在唐初的时候,唐太宗派李靖清除突厥,剪除了丝绸之路中间的障碍,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无阻。突厥是隋唐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势力强大的少数民族,它不仅给中原带来威胁,也给丝绸之路带来阻隔。因此当时中国与西方的贸易空前繁荣,尤其是丝绸,通过波斯阿拉伯人,大量运往东罗马等国。

1、4丝绸之路的衰落

在唐以后,中国长时间处于动乱之中,这就大大的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再加上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很大局限性的陆上丝绸之路必然走向了衰落。

二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还没有形成之前的远古时期就已存在,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的出现正是这种交流存在的具体表现,它们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前身。 草原之路通常是指始于中国北方, 经蒙古高原逾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北部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到达多瑙河流域的通道, 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经常迁徙往来的通道,来自东欧的印欧语系民族斯基泰人在公元前3 0 0 0 一前200 0 年就是沿此通道由西而东并南下印度或东

南行至阿勒泰地区。 绿洲之路是指位于草原之路南部, 由分布于大片沙漠、戈壁之中的绿洲城邦国家开拓出的连接各个绿洲的一段段道路和可以通过高山峻岭的一个个山口,这条通道逐渐成为欧亚大陆间东西往来的交通干线。虽然当时期中西方已经存在一定的交流,但是十分的有限……

自从张骞以官方使者的身份打通并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以后,我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更加方便。我国历代王朝不断派使节赴中亚,西亚等国和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友好活动。同样,中亚、西亚及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屡次派使节来中国进行各项交往活动,这些活动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中西方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丝绸之路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了中国的丝绸,改善美化了们的生活。如罗马的贵族妇女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衣裙为荣,尤其是丝绸上绣的山水、花鸟、名人书画、西方人用作陈设挂轴,被当做美化,丰富生活的罕世之宝。丝绸之路还外传了中国的瓷器和制瓷技术,这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甚至有很多史学家认为,中国陶瓷技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的贡献不下于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不只是物品,还有中国的天文、历法、炼铁、造纸、织丝等技术也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西方文明的进步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次,丝绸之路也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带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汗血马、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唐代开元年间,东罗马的羚羊、狮子、非洲的象牙、

香料也输入内地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文化方面在汉代、西方的乐器、乐曲已传入我国,如《摩河兜勒曲》。汉朝末年,印度的佛教、哲学与艺术、希腊、罗马的绘画先后传入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取经,同时也将印度的数学、天文、医学带回来,而且唐朝的石窟艺术、佛塔建筑样式都吸收了印度的建筑风格这些文明艺术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生活。

结论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通道,西方的优秀文化、艺术等传入中国,对对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的西传,也是对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这条通道无论是从内涵上还是外延上他都超出了普通的商业通道的概念,他就是沟通中西方的文化的一座永恒的桥梁。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2019年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古老的丝绸之路教案 首师大版

2019年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古老的丝绸之路教案首师 大版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认识丝绸之路开通与交往的艰辛,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体会平等、友好往来的重要。 知识与能力:知道丝绸之路的起点及所到达的范围;知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代表人物;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系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丝绸之路及重要历史代表人物在东西方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教学重点 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 主要教法 讲授、探究、体验 教具 相关课件和录像 学法指导 通过课下搜集资料、阅读、观察、分析的学习过程,体验这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石榴树照片,询问学生:图中是什么?(石榴)追问:你知道石榴的原产地在哪里吗? 2.教师出示地图,指出伊朗和阿富汗的位置。距离如此遥远,石榴是通过怎样的渠道传入到我们这个地区的? 3.板书:古老的丝绸之路。(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古老的丝绸之路)。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 1.师:关于丝绸之路你都知道什么?(副板书:基本情况) ·起点:长安(今天我国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个六朝古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长安建都)。(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用课件演示起点长安的位置)(板书:中国(长安))

·最远到达的地方:(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用课件演示最远到达的地方)(板书:欧洲、非洲、西亚、中亚……) ·全长:7000多千米。(板书:7000多千米) ·途中经过的地方:(塔克拉马干沙漠、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 ·名称由来:预设:·由来A:教材P77页 ·传递的最大宗的商品(教师补充:当时西方人以穿“丝绸”为荣)补充:周穆王的故事。·通过丝绸之路传递的物产:传入我国: ——植物: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蓍等(课件:植物) ——饮品: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课件:葡萄酒) ——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课件:汗血马) ——(手)工业品: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与科技: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学、数学(课件:佛教,数学) 我国传出: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茶叶、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课件演示典型的物产) 2. 学生看课件图想像:这曾经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用词来形容一下(繁荣、繁忙……) 1.学生: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小亚细亚国家。 2.指名质疑: 3.学生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内容。 2. 指名交流。 3.教师谈话:这样一条繁荣、繁忙、承载了文化、艺术、科学的路还有哪些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呢? 4. 出示学习提示: ·结合教材P76-78页内容和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把你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教材或资料中进行简单的标注,如“开辟的意义”。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形成结论。 5.视频:丝绸之路介绍。 三.结束语:

丝绸之路歌曲_《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歌曲_《丝绸之路》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 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挂图、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出示)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练习题

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检测 一、选择题 1. 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 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 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 年10 月 1 日上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会在新疆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 秦朝的建立 B. 西汉河西四郡的设置 C. 北魏统一北方 D.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3. 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中,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A. 核桃 B. 小麦 C. 石榴 D. 葡萄 4.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 马来半岛 B. 印度半岛 C. 中南半岛

D. 马六甲海峡 5. 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张骞通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 东汉初年,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派遣了一位人物出使西域,该人物是()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卫青 7.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 通西域 B. 通南美洲 C. 通北美洲 D. 通非洲 8.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9. 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发布时间:2012-8-22 浏览人数:73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 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 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3.古老的丝绸之路

补充资料二: 马可·波罗来华原委与《游记》问世 李治安南开大学讲席教授 马可·波罗出自意大利威尼斯城波罗氏。祖父名安得利亚·波罗,伯父马可,父亲尼柯罗,叔父马菲奥,俱以商贸为业。伯父马可相继在君士坦丁堡和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的索尔得亚经商及设货栈,他的两个兄弟又继续向东经营发展。为纪念伯父,尼柯罗的儿子马可·波罗袭用了老马可的名字。 时值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三次西征,蒙古四汗国占据了亚洲中部、西部及东欧部分地区,其嫡孙忽必烈还在东亚建立起元王朝。尼柯罗、马菲奥两兄弟利用东西方交通大开,于1260年从威尼斯负贩商货,东赴君士坦丁堡、索尔得亚、钦察汗国都城萨莱和察合台汗国的不花剌,最终于1265年首次抵达元朝的都城上都,受到优礼接待。不久,两兄弟奉忽必烈之命出使罗马教廷,联络请教皇派百名教士东来等事宜。因旧教皇去世和等待新教皇选出,尼柯罗、马菲奥兄弟于1271年携马可·波罗踏上回元朝的旅途。同行的两名传教士中途畏难西退,马可则跟随父、叔继续东行。1275年夏抵达元上都,向忽必烈汗复命,并呈递教皇复信等。1260年—1275年他们两次来华的路线,基本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 据马可·波罗所述,忽必烈汗对尼柯罗、马菲奥兄弟不辱使命并如约东返,颇为赞赏。又见马可聪慧谨慎,甚是宠爱。多次派他出使

各地,皆能尽职尽力,报告详明,大汗感到满意,故给予诸多优渥待遇。于是,父子叔侄三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 波罗一家久居东土,思念故乡心切。恰逢伊利汗君主阿鲁浑的元妃卜鲁罕逝世,阿鲁浑遣三位使臣到元廷求娶卜鲁罕的同族女。1291年初,马可·波罗父子叔侄获准随同三位波斯使臣护送17岁的阔阔真“公主”赴伊利汗国完婚。他们从泉州港航海两年多,到达波斯,完成护送任务后辗转回到威尼斯。他们离华返程路线大抵是唐宋以降的海上丝绸之路。 回到故乡威尼斯后的第二年,马可·波罗参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马可口述东方旅行见闻,由同狱的比萨城小说家鲁思梯切诺整理,于1298年撰成《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以记述忽必烈时期的中国蒙古、中原、江南、西南、西北为重心,还用一些篇章描述日本、印度、波斯及非洲等国的情况,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包罗欧洲以外的东方世界,故又名《寰宇记》。 《游记》问世以来,流传甚广,版本和译本达数百种之多。马可·波罗被公认为中古伟大旅行家,中西交通的友好使者。一部《游记》架起了西方人认识、了解中国及东方的桥梁,西方人知中国必先知马可·波罗。此后的哥伦布寻找和发现美洲新大陆,就直接受其诱导驱动。公元13世纪,以丝路为通道的中西交通大开,成就了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马可·波罗来华及《游记》又是700多年前陆地丝路和海上丝路空前繁荣的最有力历史见证。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提示: 、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 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二)丝绸之路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 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凿空之行的由来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也就是说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读《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读书笔记 09政治湛迪凯 25号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期—唐代(618-907)以前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这个时候的特点如下: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开始很早,但作为商品交换,只限于统治阶级所需的奢侈品,以官方的“朝贡贸易”为主,其数量、次数和规模都不大。其目的只是想在外交上达到“敦睦邦交”和扩大对外政治影响;还未注意到通过海外贸易,在经济上能增加国库的收入。民间的海外丝绸贸易,从外国文献来看似早开始。而在我国史书中却很少记载,可见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还不普及和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期----唐、宋时代(960-1279)中国丝绸的外传。这个时期的特点表现在:中国丝绸作为商品外传已由陆路转向海路。唐朝开始设市舶司到宋朝又有发展,标志着海外丝绸贸易性质的转变。除原有的“朝贡贸易”外,则以市舶贸易为主;开始从过去只注意政治上扩大对外影响,以达“敦睦邦交”,而发展到把它作为财政经济上的一项重要收入。市舶贸易对宋政权的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以公元1128年为例,它占国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除上述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海商住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丝绸作为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已经很发达。 海上“丝绸之路”的极盛时期—元、明、清各代(1271-1840鸦片战争)中国丝绸的外传及其影响。这个时期的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其方式已不象前一时期只是采取消极的招邀和奖励外商来华进行贸易,而是主动地派高级官员,率船队往海外各国访问,并以丝绸、瓷器等为主,进行贸易交换。民间海商往海外贸易的空前活跃,并发展到吕宋乃至拉丁美洲进行丝绸贸易。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已发展到极盛时期。这时丝绸贸易已经和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以及和各国的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交织在一起,规模之大,范围之大和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中国丝绸外传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一)、中国丝绸的外传:(1)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穿衣问题,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制的(筒裙),直到今天仍然如此;(2)丰富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东南亚地区人民“以帛缠首”在中国文献中比比皆是。至今缅甸人辗仍喜戴丝绸制的“岗包”(帽子),这就是说丝绸还可作为一种修饰品来丰富和美化人民生活;(3)有利于一丝国家丝织品工业的发展。没有中国蚕丝的供应和支援,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因此,中国蚕丝外传,支援了他们丝织工业原料不足的困难,有利于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4)也促进了中国丝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以盛泽镇为例,明初,名叫“青草滩”由于海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很快繁荣起来,到明未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贸易市场,

思想品德古老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说明

《古老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查找、听、说故事、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知道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骞、玄奘。 2、培养学生读图及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丝绸之路开通的艰辛及开通的重要意义。 3、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会平等、友好往来的重要。 教学的重点: 1、知道丝绸之路的简单知识。 2、体会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组,分别搜集中国汉、唐、元、明4个朝代与外国交往的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料。 2、投影仪、白纸、彩笔、展示板。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在古城玉祥门外的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出示照片) 2、你们知道这个雕塑群是为了纪念谁的吗?

3、小结:正是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陆主要交通要道,从此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开拓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就成为古代中外交流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重走古老的“丝绸之路”。 走近丝路,回望历史。 师:现在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真切地看一看这条丝绸之路。看的过程请你思考:起点和终点是哪里?全长多少呢? 视频《丝绸之路路线图》 师: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全长多少呢? 学生回答。(板书:画起点和终点。) 师:你知道丝绸之路最远到达了那些地方吗?看书96页的图,在途中找出答案。 师: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主要是运送丝绸)。 师:丝绸是从哪儿运送到哪里的呢? 教师贴图:丝绸 师:我国的丝绸价值堪比黄金,但依然抵挡不住人们对丝绸的热烈追捧。 师:你知道这条丝绸之路是在什么年代开通的吗?从走到欧洲有多远的距离吗?请再看书中96页,找答案! 师: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让你给我们的题目加一个定语,你认为应该填哪个词呢?(板书古老) 小结:这是我国的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 走进丝路,体会艰辛。 提问:你知道这7000多千米的丝绸之路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荣新江主讲乌心怡编辑整理 听荣新江先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的讲座,受益匪浅。荣新江先生通过大量并且是非常珍贵的图像资料,把我们带进了中古时代。通过图像部分展现历史,这不仅只局限在历史文献的范围里,还把我们领进了考古、文物和艺术里来。使我们可以综合地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这一领域。 通过语言文字、通过出土的文物等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因为这些资料都反映着他们本民族的历史,而不是古代的史官所写的。所以通过这些图像可以真实的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 一、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 汉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东面始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咸阳,一条路沿泾河而上,经固原进入河西走廊;另一条路沿渭水西行,经金城(今兰州)进入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汉代要先到楼兰。而汉代西域分南、北两道,这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经焉耆、龟兹(今库车),到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于阗(今和田)等地到疏勒。通过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道,翻过帕米尔高原,经过现在的喀布尔,下到白沙瓦,这条路是到南亚,也可一直到伊朗。另一条正是从粟特地区的撒马尔罕、布哈拉,经过伊朗、伊拉克再到叙利亚,然后到地中海,再到罗马帝国。所以中国古代距离西方最近的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通过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然后到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出去。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有三条路线。北道从哈密越过天山,沿草原西行,经过突厥等游牧民族地区,一直到东罗马。中道从吐鲁番西行,经焉耆、龟兹等地,翻过葱岭,进入粟特地区,到波斯,最后到地中海沿岸。南道从鄯善到于阗等地,过吐火罗地区(阿富汗)进入印度。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式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二、丝绸之路的民族 在这么一条重要的道路上,一方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民族,另外也是一个东往西来的道路。从考古发现和中国历史的典籍记载,过去塔里木盆地的主体民族是印欧种,是深目高鼻、蓝眼睛、红头发的民族,特别是北边的吐火罗和月氏民族,南边的塞和斯基泰民族,由于民族的同化,使得中亚的很多主体民族变成了突厥民族。现在的伊朗民族,就是塞人传下来的。占据河西走廊的月氏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实际上它是东西交往的一个承载者。 甘肃灵台发现的一个戟。戟的头部有一个与中国古代的人不一样的人的头像,是西周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案古老的丝绸之路_科教版

《古老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丝绸工艺精湛的技艺及蕴含的智慧,体会丝绸之路开通的艰辛,领悟不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理解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系古代东西方经 济、文化的重要桥梁。 3、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加 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并能列举 出两个以上的丝绸之路经过的地点。 2、理解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系古代东西方经 济、文化的重要桥梁。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丝路 1、意图:了解丝绸之路为古人贸易之间的 往来发挥的作用 2、提问:这样一条充满了艰难、险阻的道路,为什么它们还要坚持走下来呢,而且持 续了那么长的时间啊? 预设:可以赚取更过的钱,可以交流物资,

分享资源。 谈话:非常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商品更加丰富,物产更加多样,自然而然地就带动 了经济的发展。 提升:通过丝绸之路传过来外国的很多东西传到了我们的国家,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些东西甭说吃过、见过,就是听都没有听说过,而丝绸之路正是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每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生产的产品有时比较单一,通过交换,能够使双方获取最多的东西,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还可以把丝绸之路称作什么之路? 2、预设:贸易之路 过渡:除了我们能吃到的水果蔬菜,还有很多东西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传播。比如:出示琵琶、唢呐、四大发明的图片。 提问:中亚的琵琶、唢呐传进来,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出去,这些属于哪个方面的交流呢? 3、预设:文化(板书文化) 提问:在丝绸之路上的进行的文化交流又会给东西方的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预设:乐器、舞蹈等艺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4703334.html, 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及历史意义 作者:罗心怡 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 摘要: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与政治联系不断紧密。其中文化之间的交流作为各国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领域之一,一直对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无论是我国早期的丝绸之路还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笔者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从丝绸之路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意义进行论述分析,希望能借此让广大读者对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历史意义 前言: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领域的问题和历史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历史研究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然后,专门针对于丝绸之路文化领域的探讨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和文化交流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逐一分析,不断对传统丝绸之路中的形成早期文明进行探索,以期能从中找出一条促进现代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我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有深刻的认识,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材不仅对我国传统丝绸之路有详细的概述,也对其中的历史意义与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做出整理。具体如下: 文化的组建过程主要是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不断渗透形成的,在这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其中物质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部分,由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活当中,精神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慢慢对人们产生影响。所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精神层面的文化较制度、物质文化的传播速度慢一些。 早期丝绸之路的交流主要对文化与制度方面的交流较少,主要以物质之间的交换为主。然而,物质文化的交流又带动着各领域的技术经验相互传播,其中西欧国家的丝绸、冶金和水利灌溉等级数多数有我国的“丝绸之路”进行传播的,国外的玻璃制作和糖果制造技术亦是通过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不断在中国得到发展[1]。随着物质文化的交流不断升温,国外的宗教 文化迫切希望能够通过丝绸之路来讲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更为广阔的传播,中国由此开始引进以宗教为主的各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宗教领域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天主教等。与此同时,我国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亦得到不断的传播,是整个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播。各种西方思想文化与

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摘要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并积极 开展了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东汉时期对经营西域历经“三绝三通”,最终稳定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的开辟和对西域有效管理,保证了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新局面的出现,使中国和西域各国文化获得巨大发展。 关键词两汉通西域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 正文汉代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即指天山南北,葱岭以东,后来西域 都护府统领的地区;广义所指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整个世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中国与西域有了最初的直接交往。东汉经营西域,使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 (一)张骞出使西域 两汉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曲折波澜却又经久不断、生机一片。从中国方面看,这一大好局面的形成,首推张骞通西域之功。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率百人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一行从西汉首都长安出发,刚到陇西,就被控制着河西走廊的匈奴人捕获,张骞被拘押十余年,后他侥幸逃出,向西跋涉,越过葱岭,到达大宛(位于今俄国费尔干纳一带),由那里再经过康居(约在今俄国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才终于到达了大月氏。但大月氏早已安居乐业,无意报复匈奴。张骞在大月氏逗留年余,毫无结果,只得踏上归程。归途中却又被南道小国捕送匈奴,扣留一年多,后来趁匈奴内乱才得以逃出。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随行者只剩下胡人堂邑父一人。张骞出使西域,即历史上有名的“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中国走向西域的道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能达到联盟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地,却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有关西域地理、物产和人文风情等信息,了解到匈奴的一些内情,还听说了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掩蔡(在今咸海和里海之间)、安息(今伊朗)、条支(在今伊拉克)、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情况。同时也向西域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 后来张骞建议武帝联络乌孙,劝说乌孙东迁,回到河西故地,“断匈奴右臂”(《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汉武帝接受了这一建议,并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前115年,张骞率使团骑着骑乘,赶着大群牛羊,带着许多贵重礼品和丝绸再度出使西域。张骞使团有许多皇帝授权的副使,只要有路可走就派副使到其他国家去。这次张骞访问了乌孙,副使们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招徕各国人士。例如,安息就曾“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秆善眩人献于汉。”(《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开创了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时,通往西域的道路都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西域的音乐和舞蹈也接踵而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