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

平泉中学研究性课题

指导老师:白海宁

班级:高二(8)班

组长:卢玲玲

组员:安锐达郑戈亮赵兴华陈启航

潘国荣田鹏阳李伟伟刘玮陈聪聪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题目: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

班级:高二(8)班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白海宁

组长——卢玲玲

组员——安锐达郑戈亮赵兴华陈启航潘国荣

田鹏阳李伟伟刘玮陈聪聪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语文

课题背景:

我国古典文学中情爱文学占极大比重。情爱文学多以描写女性(尤其是容貌姣好的“美人”)为主,且诗词歌赋首开其源、遂成大宗。由于文人墨客的偏好,加之创作量的累积与创作技巧的丰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人”意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彻整个中国文学天空。

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与生命意识,把握人性中最深沉、最本质的文化基因,从而认知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状态与心理价值取向,领悟中国文学最生命、最深情、最本真、最感人的特质。

研究阶段及内容:

首先确立研究方向;

撰写开题报告;

其次进行任务分工;

再次进行研究讨论;

最后讨论研究成果。

人员安排:

赵兴华陈启航潘国荣——综合指导

卢玲玲安锐达郑戈亮——写作整理资料田鹏阳李伟伟——寻找资料

刘玮陈聪聪——排版后期制作

预期成果:形成调查报告或形成论文

后附:成果论文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

作为《诗经》之首篇章的《关雎》第一节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此拉开了两千余年来诗文赋曲等文学作品对“美人”意象延绵不绝的描绘之序幕。而随着知识分子参政欲望的渐趋强烈,当其积极入世的行动遭遇挫折之后,他们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文学作品中的“美人”意象上,形诸歌咏。这就是其美政理想。他们用希图取得“美人”的愉悦来抒发对于明君贤臣、上下同心的美好政治之向往与渴慕,表达自己愿输力与明君,建功立业的志向。这一传统延续两千余年而未告结束。本文试图以《诗经》为引,由屈原、曹植和李商隐之创作发掘“美人”意象与美政理想之间的关系及两者所以走到一起的原因。

一、《诗经》——“美人”意象之发端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爱情诗不在少数。而众多爱情诗中,涉及到“美人”意象的也为数不少。计有《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美一人,宛如清扬”;“彼淑者子,在我闼兮”;《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彼美淑姬,可与晤言(语)”;《月出》:“月出佼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伤之如何”。这一系列的作品,为我们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其人之美,自在言外。

这一组“美人”意象,是《诗经》中来自各阶层的创作者美好理想与愿望的聚合。而实际上,这种美人在实际生活中是稀有的,寻之愈难,足见其罕。她们鬒发如云,宛如清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静若处子,动似拂柳。更重要的是,她们有着忠贞可嘉的人格操守,不风流轻佻,不慑于威暴,庄重典雅,举止从容,合乎礼度,善为意中人分忧,兼具美好的理想情操,是难得一遇的窈窕淑女,君子之好逑。足令诗人为之倾倒迷恋,为之寝食难安。这就是作者倾心歌颂的“美人”意象的全部内容。她是理想的化身,追求此美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理想抱负的过程。在《诗经》涉及“美人”意象的众多作品中,《关雎》、《蒹葭》《都人士》最值得关注。《关雎》按《毛诗序》之解题来说,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隆重礼仪来看,欲求此女之君子,定为贵族阶级之一员。这一点可以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一不失其礼节,从容而襟怀坦荡的行为得到验证。《秦风·蒹葭》中伊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凄迷伤感、悲惘迷蒙、虚无缥缈的爱情,也只有贵族阶级或“士”才能抒发得如此细致入微,含情合礼。

这种对美人的追求,转化到政治思想上,便是对那种得才兼备,既具有雄武韬略,又具有伟大抱负,求贤若渴,广纳人才,意欲成不朽之业,流芳百世之明君的向往,对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上下同心、才尽其能、化成天下、海内混一的开明政治——明君贤臣之政治局面的追求和渴望。这就是本文所论及的美政理想。从文学创作来看,它是“美人”意象折射到文学上的反映,或者说“美人”意象既是美政理想在文学上的激荡和回响。而此二者之结合,却经由屈原才得以完成。

二、屈原——“美人”意象与美政理想的初步结合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屈原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作品,都产生于被疏和见放的经历。因而也就特别凄婉哀怨、苦闷彷徨。追求——失败——再追求——再失败——绝望和固守,构成了屈原作品的线性流程。这一线性结构的发生频率之高,令我们深思——难道屈原就不曾试图改变其创作方法,将思路再拓宽一些?然而我们发现,除《天问》和早期之《橘诵》外,别无其他尝试。正如众多作家都只擅长自己的惯性叙述方式一样,屈原的叙述方式也是可以图构的。这是因为它的挫折经历。见知于怀王——被怀王重用——见疏于怀王——见放于顷襄王——怀石赴渊,屈原其实更多的是在走下坡路,其人生是愈来愈受挫的,而这种挫折感同屈原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干政意愿和对自我才能的高度信任感,相缠绕、斗争、消长。

下面略举数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吾令丰隆椉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狨之佚女。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离骚》)美要眇兮宜修……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结微情以陈词兮,矫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九章》)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矫吾以美好兮,敖朕词而不听!……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既惸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抽思》)……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思美人》)……

祝融成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远游》)……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鬋,艳陆离些。(《招魂》)

……

由这些对美人的描绘和对求美人之过程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屈原对美人之汲汲向往和求美人遭到失败的巨大惋惜,继而产生了深深地不满——为何“约黄昏以为期”,却“羌中道而回畔”?为何“敖朕词而不听”,对自己拒之千里?为何屡次“既与余诚言兮”,却又屡次“悔遁而有他”?《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少司令》中言:“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河伯》曰“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其思之凄,其情之惋,足见其忧伤之深,失望之至。然而屈原对于美人似乎爱之弥深,不能自抑,以为希望尚存,倘进一步努力,犹冀有所成。

自己“心纯庞而不泄”却“遭馋人而嫉之”,更令屈原备感悲观无助的是:“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惜往日》),“非吾罪而弃还兮”(《哀郢》),“思君莫我忠兮”(《惜诵》),“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优”(《抽思》),“世莫吾知兮,人心之不可谓兮”(《怀沙》)。冤屈难申而难以自抑,无人信其高洁,其孤独寂寞何其深也!而昏聩不察,易怒不辨,“独彰壅而隐蔽兮,使贞臣为之由”的最高统治者的愚昧不醒,美政之途无由实现,屈子之赴渊也就自在预料之中了。

对“美人”的绝望,既是对美政的绝望,美人虽体态轻盈,容貌超众,却浑然不察中情,反而多怒:“羌中道而改路”,无信可言,反被馋人蒙蔽,足

见其非能行美政者也。“美人”在屈原篇中的隐喻性事显而易见的。“美人”的拒绝,就是君王对自己一片忠贞爱国之心的断然否认,对自己美政理想的肆意摧残和践踏。如此,从《诗经》而始的“美人”意象,完成了转型,由现实之美人而为以隐喻形象出现的美政理想。这一过程的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兴象寄托途径。

三、曹植——哀怨凄婉的“美人”:自我的对象化尝试

如果说在屈原的作品中,“美人”是独立于“我”之外的描述对象,是为我所追求的“她”的话,那么曹植诗赋中之美人,则兼有“我”与“她”这两种形象。简言之,曹植诗中之美人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为我所追求之“美人”,一类是作为想象中的曹植对自我形象的描绘。首先我们来看“我”(曹植)所求之美人:南国有佳人,荣华若桃李。朝游江水岸,暮宿潇湘沚。(《杂诗六首》之四)美女妖且闲。(《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美女篇》)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美女篇》)荣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同上)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练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洛神赋》)有一美人,被服纤罗。妖姿艳丽,蓊若春华。红颜韡烨,云髻峨峨。(《美女篇》)

我们看此类美人,大多都有几个共同点:容姿美艳,横绝一世,“谁不希令颜”;仪态端庄,性情贤淑,才华出众,兼有技艺,“弹琴为我歌”。统而论之,既有美貌,亦具美德,可谓窈窕淑女也。“我”求此美人,结果若何?美人谓之:“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杂诗六首》之

四)而《美女篇》则谓之:“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洛神赋》则曰:“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而又“惧斯灵之我欺”,“怅犹豫而狐疑”。似乎《闺情》之二中美人与我最为融洽,然而亦非长久。诗末曰:“取乐今日,恤其他。”看来也只有一日之娱,而不能长久也。与美人是无缘接欢者居多。

求美人难得,而已身若为美人呢?是否凭借自己的美貌和自己高洁之情操,能够取悦于意中人,与之共结连理,天长地久呢?我们来看一下: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七哀》)

佳人在远道,妾身孤单……欢会难再逢,芝兰不重荣。(,杂诗))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种葛篇》)

“美人”之求佳偶,何其难也。昔日情洽意浓,今朝动如参商。身世浮沉异势,虽有美貌又有何用?所慕之人薄情负义,致使“美人”形只影单,茕茕孑立,实堪悲也。前之“美人”与后之“美人”(“我”),似乎都是作者之美好理想的寄托。欲求美人,即欲得当朝之理解,施展才华,为朝廷尽力。以“美人”自许,即以已之美政理想致之君王,冀求一用。孰知“无良媒以为辞”,被小人离间,而曹丕亦对昔日争立之事耿耿于怀,故终不得见用。“美人”之难求,美政之难实现,如一条枷锁,时时横亘曹植心头。这既是曹植作品婉而多怨的原因。

早年之曹植,受其父曹操的影响,立意高远。曾表示,当此乱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组书》)。如其在《白马篇》中所述:“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悲”,以求“名编壮士籍”,不惜“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忽归”,一展其抱负。在《薤露行》中,曹植以“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自许,自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大呼“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愿为伐吴效

力。“仆夫早晏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其五又云:“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行。”欲为伐蜀灭吴而赴死不辞。其汲汲用世之心,屡屡诉诸诗赋。至明帝时犹上《求自试表》云:“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南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自愿“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师,歼其丑类。”《自试表》云:“将有补益于群生,尊主惠民,使功存于竹帛,名光于后嗣。”后又在《谏伐辽东表》中上“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三策,足见其用世之心切也。

曹植用世之心屡次受挫折,同求“美人”屡不得是如此之相似:“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往古皆欢娱,我独困于今。”(《种葛篇》)“佳人在远道,妾身孤单茕,欢会难再逢,芝兰不重荣。”(《闺情》)而《洛神赋》中则有“恨人神之道殊兮”的悲叹。欲求难得,两美难取其一,以此我们可以推知,曹植诗中之“美人”,大体上既是自身政治理想和抱负的象征与寄托。“美人”与美政,在曹植诗中进一步走向结合,而这一结合带给我们的新鲜感受,既是自拟美人,借美人之口,述己之志向和“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的苦闷。这是曹植在往昔“美人”诗的基础上所作的崭新探索和可贵尝试。它丰富了“美人”诗的题材,使其叙述方式进一步走向多样化。“美人”(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开始用第一人称口吻讲述自身不幸遭遇,如泣如诉,更能打动读者之心,引起深刻的悲悯和广泛的同情与共鸣。曹植以其创作为“美人”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更富生命力,是“美人”意象与美政理想进一步走向结合的重要一环。

四、“美人”意象与美政理想结合之原因及影响

由以上三部分之阐述,我们可以看出,美人意象与美政理想最初是各自独立的,这在《诗经》风的大部分诗中可以看得出。那么他们是基于何种原因发生意外交叉,从而最终走到一起的?是受创作理论之影响,还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轨迹导致,抑或是仅仅为少数作家之践行呢?以下试讨论之。

首先,从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来看。要求文学创作要求要婉而多讽,抒发感情要含蓄蕴藉,要对统治者的过失娓娓以谏,而不能过于激烈地加以指责或针砭,这才合乎礼仪,而不至于越上,以触怒统治阶层。而屈原、曹植之创作显然是受了上述文学理论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借美人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传达自己的志向,故其作品读来感觉“温柔在诵,最附深衷”。

其次,我们来看文学发展史的动态过程。早期文学创作使直白质朴的,如《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非常朴实无华。而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接受者显然已不能满足于直白无采的诗歌,兼之以文学创作日益走向独立和自觉,创作者之文学水平的提高,隐喻性、象征性手法和夸张、想象、联想技法的日臻娴熟,铺排词藻、结构篇章之能力的增强,使文学真正成之为文学(纯文学),而非政治教化之手段的呼声渐高,从而推动了意象与意境的复杂化。如此,“美人”意象在经由《诗经》诸多篇章的反复吟咏、锤炼而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创作对象,并为众多作家寓以深刻的理想,从而与美政理想相结合,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再次,我们从作家自身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屈原、曹植之身世遭遇是极为相似的:都是王室之后,宗国之嗣、社稷之重充盈心中,使之树立崇高

理想,力图建不朽之功业,垂青名于史,输力与明君,却都运命多蹇,空怀济世之志,无由施展其襟怀,以致抱恨终生。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伟大理想时时在召唤和影响,使之无法退隐山林、置身世外。远大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一次次碰撞,使其不断感到抱负成虚。种种怨愤郁积心头,但又拘于严酷的专制制度,所以只能借“美人”意象来曲折隐晦地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美人”意象与美政理想之结合,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它使“婉而多讽”的谲讽文学传统得以确立。此类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意识,表达不满于现实状况,力图追求开明政治的要求。附之以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它凸显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理想,其对文学的影响泽被后世、延续至今。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报告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分析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楚辞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堪称典范,以至在其以后的诗歌发展史上形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与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相结合的优秀传统。《诗经》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的作者在学习中对诗、骚作了一些研究,现就二者之间的表现手法、主题、审美等作粗浅的比较。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同时,《诗经》对历代文人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启发诗人与作家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抵制脱离社会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推动了诗坛的健康发展。《诗经》在艺术表现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也很大。它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传统。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其次,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楚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摇篮。当然,楚辞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就诗歌而言,代表着中原诗歌最高成就的《诗经》不仅是北方各诸侯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辞令规范,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典章和教材,也深受江淮流域诸国的重视和喜爱。战国时,能够赋诗言志的楚国政客文人很多,屈原作为楚国的一个高层知识分子,对《诗经》无疑是相当精熟的,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如《天问》、《橘颂》等在形式体制上深受《诗经》

虞美人解析

李煜虞美人原文: 【南唐】作者:【李煜】体裁:【宋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译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 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 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 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 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 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 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 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 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 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 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 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 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

诗经和楚辞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恢宏广大不足,楚辞则渐多宏篇巨制,呈现出崭新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就句式而言,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首先在文体上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模拟之作的出现和对其它文体尤其是汉赋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伟大人格,同情人民、憎恨奸徒的鲜明态度,一直影响、激励着各个时代的进步文人。 楚辞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而楚辞丰富的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以及华美繁丽的辞藻对后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对诗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转载过去,本知识来源于网络,笔者只是拿来 给大家分享,希望不要在此对本文发表评论】《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 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 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 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 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 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中 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 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 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 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 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 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 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 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 •;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 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 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 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

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 异同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析《诗经》、《楚辞》中爱情诗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事实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对《诗经》和《楚辞》研读得不是很仔细。近日为了写出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一遍,还是粗略的很,姑且就浮浅地分析一下这二者中爱情诗的异同吧。 首先来讲一讲不同之处。我认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诗有三大不同。分析如下: 第一,《诗经》爱情诗的题材比较丰富,而《楚辞》爱情是的题材则比较单一。举例来说吧,《诗经》有描写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如《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叔于田》;有描写男女相会的,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有写青年男女之间思念之苦的,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还有描写被礼教束缚的充满痛苦的爱情,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而《楚辞》中的爱情题材大致是两种:除了“河伯”的爱情有过短暂的携手同游外,其它爱情中相恋的人或神总是“爱而不见”——他们总是在思念、在等待,却仿佛永远隔着一湾迷惘的水域。因此,它的主题相对《诗经》来说比较单一。 第二,《诗经》里的爱情表现得比较具体,而《楚辞》里的爱情则表现得比较抽象。这么说吧,《诗经》里的爱情诗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如《关雎》写的是一个有修养的青年思念他倾慕的美丽而贤淑的女子,《将仲子》写的是一个姑娘婉言劝阻她的心上人逾越她家的墙……它们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再来反观《楚辞》中的爱情诗歌:由于它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楚地的瑰丽神奇的山川云岭,因此它的意境显得那么迷离惝恍、摇荡神秘。于是,《楚辞》里的爱情诗让人觉得飘忽,让人觉得惆怅,让人觉得爱得仿佛像梦一样的不真实,但爱情的痛楚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诗经和楚辞取名

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习惯。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经典。 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很多。如: 1. 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 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 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 3. 宛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4. 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5. 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7. 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8.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9.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0.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11. 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12.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13.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14.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5. 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16. 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17.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18.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19.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20.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21.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22. 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中国历从来不缺乏不务正业的皇帝,有些喜爱女色,有些喜爱男色,有些喜爱花鸟虫鱼,有些喜爱书法,有些喜爱木匠,还有些喜爱 诗词歌赋。李煜就是最后一种。作为一个皇帝,李煜是不称职的,终 日忙于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对国家政治基本上一窍不通。 而作为词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用词别致, 意境长远,在文学有极的高地位。虞美人是李煜的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词。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人,假如李煜不亡国,假如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 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个问句又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人,李煜也没有福气享受了。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 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日美好事情 的追忆是每个人都有的。 “雕阑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不禁让人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那首诗。时间荏苒,无论你贵为天 子还是一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于是李煜最后无奈的自问自答。 这句自问自答,是句千古名句。把愁思比作江水,而且是春水。 春天之水意味着勃勃生机,可是李煜的生命就要结束,这样强烈的反 差给读者造成剧烈的冲击。 李煜《浪淘沙》赏析 熟悉李煜的人应该能知道,李煜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 期是他还是南唐君主,享受着软玉温香的时候,第二个就是南唐灭国,

他被宋朝囚禁,整日神伤的时期。而《浪淘沙》,就是他作于后半生 的作品。要赏析《浪淘沙》这首词,我们要从词上下阙慢分析它。 我们可以看出词的上阕用了倒叙。在这里,李煜忘记了他现在的 困境,也忘记了他俘虏的身份,享受着只属于他的安静的时间。但这 毕竟是梦境,而梦,总是会醒的。窗外开始下雨,散进来的丝丝寒气 惊醒了他的美梦。他再也不是梦中那个金光闪闪的君主,而是流落异 乡的囚徒。这种反差是巨大的,也是现在和之前的生活的一种反映。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词并没有出现愁,怨,等字眼,却满满的全都 浸透着苦涩。 词的下阕写“莫凭栏”透着一股心酸的味道。不要凭栏,是怕远 眺会看到已经沦为别人国土的故都,又徒增难过。投落宋朝后就被带 到汴京,离开自己的旧都金陵,难舍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词的风格带有悲壮的意味,如同他其他的词一样,意境深邃,充分表达了亡国之后李煜心中的苦闷,家国俱毁,是多么残酷的事情。真可谓是字字诛心。说起来,李煜词的特色应该是清丽的,他就是善 于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他的这些词让读者们产 生了共鸣,其中,他的《浪淘沙》就是代表之作。 扩展阅读:人物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 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落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 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后人 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 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落 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落 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 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

完整版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楚辞名句精选及翻译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 年左右的诗歌305 首,其中6 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只有题 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名句赏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翻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2.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翻译:江水长长有支流,新人嫁来分两头,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虽然不要我,将来后悔又来求。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翻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翻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翻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翻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翻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翻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11.言者无罪,闻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幵,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 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 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 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 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 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诗经》与《楚辞》文体特点比较

《诗经》与《楚辞》文体特点比较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风、骚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160篇,是民间歌谣。“雅”,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40篇,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诗经》题材广泛,或反映周人发祥创业的历史和周初的经济制度、生活情况,某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或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罪恶;或表达人民反压迫思想、兵役的痛苦、劳动生活;或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等等,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末年,由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十七篇作品收录成集。由于诗歌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宋人黄伯思说其“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称“楚辞”。其中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的结合产物,春秋战国以后,楚国日益壮大,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因此在文化上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诗经》大多采用四言句式,“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墨子·公盂篇》),“诗”最初都是乐歌,这决定了其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章节回环复沓。《诗经》多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风格自然朴素,生活气息浓厚,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极富感染力。《诗经》朴实、自然、简洁的修辞又与春秋时期“简约、质朴、温婉、叙述”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汉代学者们把《诗经》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诗教”可以致人“温柔敦厚”,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写哀伤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把“未得”时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章情景一转,写欢乐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呈现出温馨、和悦的色彩,淡化了忧伤。既极尽哀乐之种种情状,又符合儒家的礼义道德,没有过度、滥情,这正是儒家美学“中和”之美的特点。司马迁也曾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楚辞》较《诗经》相比篇幅大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多用楚语楚声,节奏和韵律更具特色,更适合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这与楚地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神话得以大量保存,充满原始宗教气氛。 《楚辞》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作品不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述,作品中充斥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由于南方经济条件优越,不需要组织起来生产、生活,没有形成北方那样严密的政治制度,个体意识更强烈,思想更自由。 《楚辞》继承了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作品中常常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的讽喻怨刺诗对后世的作品有着巨大影响,在《楚辞》中也可以看出,但与《诗经》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相比,《楚辞》则是浓墨重彩的渲染出一幅幅悲怆激昂的画面。“哀怨起骚人”,《诗经》中也有不少愤怒,但那是道德的愤怒、集体的愤怒。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对群小的愤怒,无法被理解的寂寞与悲愤,是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的愤怒。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苏轼)赏析|全诗| 原文翻译 虞美人湖信是东南美(苏轼)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原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⑴,一望弥千里⑵。使君⑶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⑷里灯初上,水调⑸谁家唱?夜阑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⑹。 注释 ⑴嘉佑初年,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仁宗作送行,开头两句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上,欧阳修曾为作记。信是,确实是。 ⑵弥:满,遍。这句是说作者在吴山上登高望远,只见平野千里,

美不胜收。 ⑶使君:汉时称州牧为使君,后世用来称州郡长官,这里是指陈襄。 ⑷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热闹繁华之地。 ⑸水调:本为隋代民间曲子,到唐代极为流行。 ⑹这句是以碧琉璃形容月光映照之下的江水。 词牌释义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上片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陈襄传》,他因批评王安石和论

《诗经》与《楚辞》参考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一、诗歌类 《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诗经直解》(二册)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撰 《诗集传》(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诗毛诗传疏》(清)陈奂撰三十卷现有1984年中国书店影印本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 《诗经译注》袁梅著齐鲁书社1982年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楚辞章句》(汉)王逸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楚辞集注》(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楚辞新注》聂石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研究集成》马茂元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屈原研究》郭沫若著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年版 《屈赋新探》汤正柄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 二、散文类 《先秦散文纲要》谭家健郑君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中华书局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 《国语选》傅庚生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战国策选讲》刘忆萱撰中国青年出版社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韩非子浅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三、神话类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神话论文集》袁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四、教辅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卷本)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虞美人》赏析(通用)

《虞美人》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虞美人全诗赏析范文

虞美人全诗赏析范文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史称“李后主”、“唐后主”。这首词是李煜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叹,诉说自己人生的无奈和痛苦。下面是虞美人全诗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虞美人①赏析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

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②:结,完结。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他。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楚辞和诗经的差别 中国丟齐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嚴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楚辞和诗经的不同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楚辞和诗经的差^《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彳iLM弋表现实主义,弋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 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越重大 差§1)。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冲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 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 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題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_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射匕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 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 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

虞美人赏析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介绍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形成了郁勃悲慨、清峻流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作品写作背景 蒋捷晚年寄身僧庐,想是已经遁入空门。南宋灭亡,为保全气节,他不肯服务元朝,以致天涯漂泊,穷困潦倒。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此时的他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离合悲欢,国亡之痛,他身心憔悴。 作品内容评析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看红 袖起舞,消磨时光。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听秋风飒飒,孤雁哀鸣,雨打船蓬,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雪染双鬓,体衰老迈,只能寄身荒败的古寺野庙,痴看枯叶飘零,静听风雨潇潇。回想起少年的无忧,壮年的哀愁,而今的孤苦。人生啊,经历过了太多的曲折坎坷,以及离合悲欢,国亡之痛,也就心凉似水,情感木然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逐句分析: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少年不识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