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化学第十六章

生物化学第十六章

生物化学第十六章
生物化学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氨基酸代谢

一、选择题

()1、含GPT最多的器官是

A 胰脏

B 心脏

C 肝脏

D 肾脏

()2、转氨酶的辅酶是

A NAD+

B NADP+

C FA

D D FMA

E 磷酸吡多醛

()3、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

A 合成尿素

B 合成谷氨酰胺

C 合成丙氨酸

D 合成核苷酸

()4、合成尿素的器官是

A 肝脏

B 肾脏

C 肌肉

D 心脏

E 胰腺

()5 、1摩尔尿素的合成需要消耗ATP的摩尔数是

A 2

B 3

C 4

D 5

()6、有关鸟氨酸循环,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A 循环部位是在肝脏的线粒体中

B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所需的酶存在于肝脏的线粒体中

C 尿素由精氨酸水解而得

D 循环中生成的瓜氨酸不参与天然蛋白质的合成

()7、参与尿素循环的氨基酸是

A 蛋氨酸

B 鸟氨酸

C 脯氨酸

D 丝氨酸

()8、γ—氨基丁酸由哪种氨基酸脱羧而来

A Glu

B Gln

C Ala

D Val

()9、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 二氢叶酸

B 四氢叶酸

C 生物素

D 硫辛酸

()10、在鸟氨酸循环中,尿素由下列哪种物质水解而得?

A 鸟氨酸

B 半胱氨酸

C 精氨酸

D 瓜氨酸

()11、血液中非蛋白氨最主要来源是

A 尿素

B 尿酸

C 肌酐

D 肌酸

()12、鸟氨酸循环的主要生理意义是

A 把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

B 合成非必需的氨基酸

C 产生精氨酸的主要途径

D 产生鸟氨酸的主要途径

()13、尿素循环中,能自由通过线粒体膜的物质是

A 氨基甲酰磷酸

B 鸟氨酸和瓜氨酸

C 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D 尿素和鸟氨酸()14、联合脱氨基作用所需的酶有

A 转氨酶和D—氨基酸氧化酶

B 转氨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

C 转氨酶和腺苷酸脱氢酶

D 腺苷酸脱氢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

()15、谷丙转氨酶含量最高的器官是

A 肝脏

B 心脏

C 肾脏

D 肺

()16、不能参与转氨基作用的氨基酸是

A 赖氨酸

B 苏氨酸

C 脯氨酸D羟脯氨酸 E 以上都是

()17、下列有关mRNA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mRNA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

B mRNA遗传密码方向是5ˊ—3ˊ

C mRNA遗传密码方向是3ˊ—5ˊ

D mRNA密码子与tRNA反密码子通过A—T、G—C配对结合

()18、密码子5ˊUAC3ˊ能与下列哪个反密码子配对结合

A AUG

B AUI

C IUA

D CUA

()19、下列何处是氨酰tRNA的结合部位

A 核蛋白体小亚基

B 核蛋白体P部位

C 核蛋白体D部位

D 核蛋白体A位

()20、下列有关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论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只需ATP提供能量

B 只需GTP提供能

C 同时需ATP和GTP提供能量

D 40S亚基与mRNA结合

()21、下列参与原核生物肽链延伸的因子是

A IF—1

B IF—2

C IF—3

D EF—Tu

()22、在脱氨基作用中,最常见的方式是

A 氧化脱氨基作用

B 转氨基作用

C 联合脱氨基作用

D 嘌呤核苷酸循环()23、关于转氨基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 转氨酶种类分布广,但以GPT和GOT最为重要

B GPT在肝脏中活性最高,GOT在心脏中活性最高

GPT

C 谷氨酸+丙氨酸←——→谷氨酰氨+丙酮酸

D 转氨基作用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重要途径

()24、关于氧化脱氨基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 以D—谷氨酸脱氢酶为最重要

B 先氧化再水解产生氨,两步反应需两种酶参加

C 脱下的氢由辅酶NADP+接受

D 产物是氨和α—酮酸

()25、与联合脱氨基作用无关的是

A α—酮戊二酸

B 转氨酶

C NAD+

D IMP

()26、血中氨的主要去路是

A 合成尿素

B 生成谷氨酰氨

C 生成胺盐

D 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

()27、下列关于尿素合成,说法错误的是

A 肝细胞的线粒体是合成尿素的部位

B 尿素合成后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C 每合成1摩尔尿素消耗1摩尔CO2 、2摩尔氨、4摩尔ATP

D 尿素合成过程中的两个氮原子由天冬氨酸提供

()28、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能进一步氧化供能的物质是

A 氨

B 二氧化碳

C α—酮酸

D 胺

()29、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核酸有

A mRNA

B tRNA

C rRNA

D 以上都有

()30、翻译的含义是

A mRNA 的合成

B tRNA 的合成

C tRNA 运输氨基酸

D 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31、转录的含义正确的是

A 以D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B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C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D 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32、在蛋白质合成中,决定其氨基酸的种类顺序的是

A 与活化氨基酸相连的tRNA

B 结合在核蛋白体上的mRNA

C 组成核蛋白体的rRNA

D 以上都是

()33、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的变构激活剂是

A、氨基甲酰磷酸

B、鸟氨酸

C、延胡索酸

D、精氨酸

E、N-乙酰谷氨酸

()34、不能脱下游离氨的氨基酸脱氨基方式是:

A、氧化脱氨基

B、转氨基

C、联合脱氨基

D、嘌呤核苷酸循环

E、以上都是()35、经转氨基作用可生成草酰乙酸的氨基酸是:

A、甘氨酸

B、天冬氨酸

C、甲硫氨酸

D、苏氨酸

()36、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

A、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B、合成尿素

C、合成含氮碱

D、生成谷氨酰胺

()37、在鸟氨酸循环中,合成尿素的第二分子氨来源于

A、游离氨

B、谷氨酰胺

C、天冬酰胺

D、天冬氨酸

()38、蛋白质与脂肪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不同的是

A、水

B、尿素

C、CO2

D、ATP

()39、下列哪组氨基酸是生酮氨基酸?

A、亮氨酸、赖氨酸

B、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C、苏氨酸,缬氨酸

D、丙氨酸、天冬氨酸

()40、下列化合物中不属于一碳单位的是

A、—CH3

B、=CH2

C、CO2

D、—CHO

()41、体内转运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A、叶酸

B、肉毒碱

C、四氢叶酸

D、生物素

()42、S-腺苷甲硫氨酸的重要作用是

A、补充甲硫氨酸

B、提供活性甲基

C、生成腺苷酸

D、合成四氢叶酸

二填空题

1、食物蛋白质的消化自()部位开始,主要的蛋白质消化部位是()。

2、基因表达包括()和()两个过程。

3、遗传密码的特点有()和()。

4、核蛋白体P位是结合()的部位,A位是结合()的部位。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第一步是()。

6、氨酰tRNA合成酶,利用()供能,在氨基酸()基上进行活化形成氨基酸AMP中间复合物。

7、氨酰tRNA合成酶既能识别(),又能识别()。

8、原核生物肽链合成起始复合体由mRNA、()和()组成。

9、肽链延伸包括进位、()和()三个步骤周而复始地进行。

10、原核生物肽链合成后的加工包括()和()。

11、mRNA上所携带的遗传密码是从()链上转录下来的。因此,把mRNA中相邻的()个碱基称为一个遗传密码,其分别表示20种()。

12、体内直接甲基供体是()。

13、RNA是氨基酸的(),氨基酸的活化就是在氨基酸活化酶催化下形成()。

14、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复合物是由()、()、()和()组成的。在肽链合成起始后,肽链的延长可分为()、()和()。

15、体内不能合成而需要从食物提供的氨基酸称为()。

16、食物蛋白质的消化自()部位开始,主要的蛋白质消化部位是()。

17、胃液中胃蛋白酶可激活胃蛋白酶原,此过程称()。

18、谷氨酸在肝脏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和还原型NADPH或NADH 前者可进入()循环最终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19、直接生成游离氨的脱氨基方式有()和()。

20、只将氨基从一个氨基酸移向另一个酮酸的脱氨基方式是()。

21、转氨酶的辅酶是(),它与接受底物脱下的氨基结合转变为()。

22、丙氨酸经转氨基作用可产生游离氨和(),后者进入()途径进一步代谢。

23、鸟氨酸循环是合成()的过程,催化此循环的酶存在于()中。

24、尿素分子中有两个氮原子,一个来自(),另一个来自(),通过()由其它氨基酸提供。

25、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催化()和()等合成氨基甲酰磷酸,()是此酶的激活剂。

26、在鸟氨酸循环中,()水解产生尿素和鸟氨酸,故此循环又称为鸟氨酸循环。

三判断题

()1、磷酸吡多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2、原核生物有三种终止因子,真核生物只有一种终止因子。

()3、氨基酸代谢库不包括来自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4、转氨基作用是体内普遍存在最重要的一种脱氨基作用。

()5、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6、体内氨主要来自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

()7、谷氨酰胺的合成是体内储氨运氨解除氨毒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8、肝脏以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通过甲硫氨酸循环合成尿素。

()9、体内合成氨基酸的碳骨架均来自α—酮酸。

()10、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酰胺、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化合物。

()11、还原型谷胱甘肽主要是维持硫基酶的活性而与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无关。

()12、将遗传信息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主要是靠RNA的合成。

四名词解释

1、必需氨基酸

2、氨基酸代谢库

3、转氨基作用

4、密码子

5、核蛋白体循环(核糖体循环)

五简答题

1、体内氨基酸脱氨基作用有哪些形式?

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 联合脱氨基作用

2、说明鸟氨酸循环的主要过程及生理意义。

最重要的意义是将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生的较高毒性的氨转化为低毒的尿素,从而排出体外。鸟氨酸循环也叫尿素循环

3、遗传密码如何编码?有哪些特点?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中A-T C-G,当转录成mRNA时A-U C-G,而在翻译时,三叶草结构的t-RNA携带反密码子与m-RNA互补配对,每三个密码子构成一个氨基酸,翻译完成之后形成多肽链

基本特征是:1.通用性2,简并性3.不重叠性4,连续性5.有起始子和终止子

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时间:2011-06-29 10:43来源:济宁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作者:管理员点击: 148 次 【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NPN 2.APP(急性时相蛋白)3.血浆功能酶4.血液凝固5.凝血因 子6.ⅩⅢa 7.TFPI 8.内源性凝血途径9.外源性凝血途径10.纤维蛋白原11.2,3-BPG支路12.卟啉症二、填空题13.血液由血浆和--____、____、____等有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NPN 2.APP(急性时相蛋白)3.血浆功能酶 4.血液凝固5.凝血因子6.ⅩⅢa 7.TFPI 8.内源性凝血途径9.外源性凝血途径 10.纤维蛋白原11.2,3-BPG支路12.卟啉症 二、填空题 13.血液由血浆和--____、____、____等有形成分组成。血浆占全血容积的____ %。 14.在血液中非蛋白类含氮化合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它们中的氮总称为____。 15.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将血清蛋白质分成____、____、____、____和____五种,在pH8.6的缓冲液中走在最前面的是____,走在最后面的是____。 16.血浆蛋白的合成场所一般位于____上。在进入血浆前,它们在肝细胞内经历了从____ 到____再抵达____而分泌入血液的途径。即合成的蛋白质转移入____,然后被酶切去____ ,前蛋白转变为成熟蛋白。 17.根据血浆酶的来源和功能,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三类。 18.血浆蛋白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 19.正常血液中存在____、____和____,它们共同作用,既可防止血液流失,又能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 20.在所有凝血因子中,因子____是唯一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其另一名称是____。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因子____、____、____和____。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是因子____、____、____和____。 21.在体内有三个主要的抗凝成分,它们是____、____和____。 22.抗凝成分蛋白C系统包括____、____ 和____ 三种物质。 23.ⅩⅢa是一个____酶,它催化γ肽链C-端上的____残基与邻近γ肽链上的赖氨酸残基的ε-氨基____ 结合。 24.成熟红细胞只保留了对其十分重要的____和____两条代谢途径,其中____途径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25.2,3-BPG由____在红细胞内转变产生,其主要功能是____。 26.合成血红素的基本原料是____、____、____。合成的起始和终末阶段均在____内进行,而中间阶段在____内进行。其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是____,该酶的辅酶是____ 。 27.先天性卟啉症是由____的遗传缺陷所致,后天性卟啉症则主要指由于____引起的铁卟啉合成障碍。 三、选择题 A型题 28.正常人体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

生物化学-考研-题库-答案学习资料

目录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2)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6) 第三章酶 (25) 第四章糖代谢 (36) 第五章脂类代谢 (49) 第六章生物氧化 (62)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71)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80)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86) 第十章 DNA生物合成 ---- 复制 (93)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103)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翻译 (110)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119)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128) 第十五章细胞信息转导 (136) 第十六章肝的生物化学 (151) 第十七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162) 第十八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166) 第十九章水和电解质代谢 (171) 第二十章酸碱平衡 (175)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氨基酸是 A. Gly B. Arg C. Met D. Phe E. Val 2. 那一类氨基酸在脱去氨基后与三羧酸循环关系最密切 A. 碱性氨基酸 B. 含硫氨基酸 C. 分支氨基酸 D. 酸性氨基酸 E. 芳香族氨基酸 3. 一个酸性氨基酸,其pH a1=2.19,pH R= 4.25,pH a2=9.67,请问其等电点是 A. 7.2 B. 5.37 C. 3.22 D. 6.5 E. 4.25 4. 下列蛋白质组分中,那一种在280nm具有最大的光吸收 A. 酪氨酸的酚环 B. 苯丙氨酸的苯环 C. 半胱氨酸的巯基 D. 二硫键 E. 色氨酸的吲哚环 5. 测定小肽氨基酸序列的最好办法是 A. 2,4-二硝基氟苯法 B. 二甲氨基萘磺酰氯法 C. 氨肽酶法 D. 苯异硫氰酸酯法 E. 羧肽酶法 6. 典型的α-螺旋含有几个氨基酸残基 A. 3 B. 2.6 C. 3.6 D. 4.0 E. 4.4 7. 每分子血红蛋白所含铁离子数为 A. 5 B. 4 C. 3 D. 2 E. 1 8. 血红蛋白的氧合曲线呈 A. U形线 B. 双曲线 C. S形曲线 D. 直线 E. Z形线 9.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特点是 A. 氨基酸组成不同的蛋白质,功能一定不同 B. 一级结构相近的蛋白质,其功能类似可能性越大 C. 一级结构中任何氨基酸的改变,其生物活性即消失 D. 不同生物来源的同种蛋白质,其一级结构相同 E. 以上都不对 10. 在中性条件下,HbS与HbA相比,HbS的静电荷是 A. 减少+2 B. 增加+2 C. 增加+1 D. 减少+1 E. 不变 11. 一个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11000,完全是α-螺旋构成的,其分子的长度是多少nm A. 11 B. 110 C. 30 D. 15 E. 1100 12. 下面不是空间构象病的是 A. 人文状体脊髓变性病 B. 老年痴呆症 C. 亨丁顿舞蹈病 D. 疯牛病 E. 禽流感 13. 谷胱甘肽发挥功能时,是在什么样的结构层次上进行的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氨基酸的结构特征(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含硫氨基酸、羟基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等) 2、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以及运用(pI与pH之间的关系) 3、蛋白质各级结构的概念、特征及其化学键 4、何谓蛋白质变性?变性蛋白质有哪些性质改变?有何应用意义?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合成DNA和RNA的原料是什么? 2、双链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之间的换算。 (A=T, G=C) 3、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之间的连键是什么?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因素,核小体的基本结构。 4、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P20) 5、Tm的概念,Tm值的高低与什么相关?(P27) 6、动物细胞内的主要RNA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酶 1、酶的活性中心的概念及理解、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机理 2、米曼氏方程及其运用、试述米氏常数Km与Vmax的意义。 3、不可逆抑制作用和可逆抑制作用的概念、有机磷农药和重金属离子的致毒机理、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4、同工酶的概念。 5、试述米氏常数Km与Vmax的意义。 6、酶的可逆性抑制作用的分类、概念、特点及其表观Km值和Vmax的变化第四章糖代谢 1、糖原合成的供体(活性葡萄糖)? 2、糖酵解的概念与过程,产生ATP的个数(糖原,葡萄糖),哪几步不可逆反应及相应酶? 3、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异生的概念。 4、糖代谢中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及相应酶。 5、磷酸戊糖途径中的两次脱氢各由什么酶催化,其辅酶是什么?生成的R-5-P 有什么作用? 6、糖异生的概念,糖异生三步不可逆反应如何克服? 7、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及辅酶、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 8、三羧酸循环的过程、要点及生理意义。 9、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及辅酶、琥珀酸脱氢酶的辅酶 10、三羧酸循环的过程、要点及生理意义。 11、血糖的概念、水平、来源与去路。 第五章脂类代谢 1、脂肪动员的概念、限速酶 2、脂肪酸 氧化的限速酶、步骤、产物、递氢体,脂肪酸氧化生成的ATP数目的计算。 3、胆固醇合成的原料、供氢体及限速酶。 4、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化出路。 5、分别写出用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分类,血浆脂蛋白的名称、合成部位、主要

血液生化检验参考范围及意义

1. 血液生化检验参考范围及意义 项目名称参考范围检验意义 肝功能 血清总蛋白TP62.0-85.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血清白蛋白ALB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血清球蛋白GLO15-35g/L 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白蛋白/球蛋白A/G1.00-2.50 减低: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故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总胆红素T_BIL 5.11-17.1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谷丙转氨酶ALT 0.0-40.0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谷草转氨酶AST 0.0-37.0U/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肾功能 尿酸UA 143.0-416.0umol/L 增高: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肝的生物化学

1.长期饥饿时肝进行的主要糖代谢途径是:A.肌糖原的分解 B.肝糖原的分解 C.糖的异生作用 2.所有的非营养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后: A.毒性降低 B.毒性增强 C.水溶性降低D.水溶性增强 E.脂溶性增强 3.有关生物转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进行生物转化最重要的器官是肝 B.可以使脂溶性强的物质增加水溶性 C.有些物质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即可以排出体外 D.有些必须和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才能排出体外 E.经过生物转化有毒物都可以变成无毒物4.在肝生物转化的结合反应中,最常见的是:A.与硫酸结合B.与甲基结合C.与GSH结合 D.与葡糖醛酸结合 E.与乙酰基结合

5.不在肝进行生物转化的物质是: A.类固醇激素B.胆红素C.胺类D.酮体 E.药物 6.肝进行生物转化时葡糖醛酸的活性供体是:A.GA B.UDPGA C.ADPGA D.UDPG E.CDPGA 7.肝生物转化作用: A.只包括氧化和还原反应B.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 C.与生物氧化同义D.有大量能量生成E.即为激素的作用 8.下列哪项反应不属于生物转化反应: A.结合反应 B.氧化反应 C.水解反应D.还原反应 E.脱羧反应 9.在肝中转变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PP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C D.叶

酸 E.维生素B6 10.仅在肝合成的物质是: A.胆固醇 B.糖原 C.氨基酸D.酮体 E.脂肪酸 12.不属于铁卟啉化合物的是: A.血红蛋白 B.肌红蛋白 C.细胞色素D.清蛋白 E.过氧化氢酶 13.正常人血清中的胆色素主要为: A.结合胆红素 B.未结合胆红素C.胆绿素D.胆素原 E.胆素 14.与胆红素发生结合反应的主要物质是: A.甲基 B.乙酰基 C.甘氨酸 D.谷胱甘肽 E.葡糖醛酸 15.阻塞性黄疸的原因是: A.大量红细胞被破坏B.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C.肝细胞内胆红素代谢障碍 D.肝内外胆道阻塞

血液生化检查各指标及对应正常值列表

血液生化检查各指标及对应正常值列表 二氧化碳结合力) 2O~30 mmol/L 一氧化碳定性) (—) 羟丁酸脱氨酶) 90~22O IU/L 磷酸肌酶激酶) 25~170 mmol/L 乳酸脱氢酶) 40~100 mmol/L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 0~16 血清白/球蛋白) 3、5~5、5/2-3g 高密度脂蛋白〕 1、14~1、91 mmol/L 低密度低蛋白) 0、11~0、34 mmol/L 极低密度脂蛋白) 1~3 mmol/L 反应蛋白) (—) 免疫球蛋白) 0、9~4、5 mg/ml 免疫球蛋白) 9~23 mg/ml 免疫球蛋白) 0、8~2、2 ml 铁蛋白) 20~200 ng/ml ) 3~4、9 % ) 3、1~9、6 % ) 6、6~13、7 % ) 9、5~20、3 % 纤维蛋白原) 2~4g/L 、C、R (血肌酐) 44~133 µmol/L 、C、R (肌酐清除率) 80~120 ml/分 血糖) 3、9~6、1 mmol/L 血淀粉酶) 40~160 U 补体) 0、65~1、5/L 抗链O) 1:400以下

类风湿因子) (—) 肥达氏反应) (—) 外裴氏反应) (—) 癌胚抗原) <5mg 编辑本段血生化 项目结果 ----------参考值---------- 谷丙转氨酶-ALT 0 ~ 40 U 尿素 2、5 ~ 7 mmol/L 血肌酐 40 ~ 130 umol/L 血尿酸 180 ~ 410 umol/L 胆固醇 2、8 ~ 5、85 mmol/L 甘油三脂 0、34 ~ 2、03 mmol/L 葡萄糖 4、4 ~ 6、6 mmol/L 总胆红素 3 ~ 24 umol/L 项目谷丙转氨酶-ALT 临床意义正常时,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心肌细胞中含量其次,只有极少量释放血中。所以血清中此酶活力很低。当肝脏、心肌病变、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时,细胞内各种酶释放出来,使血清中此酶活性升高。所以测定血清中此酶的含量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的依据。 项目尿素 临床意义血中尿素氮主要经肾小球滤过,从小便中排出体外,当肾小 球受损时滤过率降低,血中BUN升高。所以BUN就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项目血肌酐 临床意义血中的肌酐由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类组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内源性肌酐由肌肉代谢产生,每天生成量相当衡定,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液中肌酐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 过功能。当肾实质受损时血中肌酐浓度升高,这就是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项目血尿酸 临床意义 "此项指标有助于较早期的诊断肾脏的病变。 尿酸含量升高: (1)痛风症,尿酸含量可升高。 (2)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伴有血清尿酸增高。 (3)血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或其它恶性肿瘤也可导致血 尿酸升高。

第十六章肝的生化习题

第十六章肝的生物化学 一、内容提要 肝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化学功能。本章主要介绍肝除了与其他组织器官相同的功能外还具有一些重要功能,如物质代谢功能、生物转化功能和排泄功能等。 (一)肝的物质代谢功能 1.肝在糖、脂类、蛋白质代谢作用中的特点 (1)糖代谢肝通过糖原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调节血糖水平,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2)脂类代谢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如肝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协助脂类的消化吸收;肝是体内合成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的重要器官,并能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出去;肝是体内合成酮体的主要器官。 (3)蛋白质代谢肝对蛋白质代谢极为活跃,除丫-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肝是除支链氨基酸外所有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器官,是处理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物的重要场所,如氨主要在肝中合成尿素。 2.肝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作用中的特点 (1)维生素代谢肝在维生素的吸收、贮存、运输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是人体内含维生素A K、B i、B、R、B12、泛酸与叶酸最多的器官,且多种维生素在肝中转化为辅酶的组成成分。 (2)激素代谢许多激素在发挥其调节作用后,主要在肝内被分解转化,从而降低或失去其活性,此灭活过程对于激素作用时间的长短及强度具有调控作用。 (二)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1.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其极性增加或活性改变,而易于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2.生物转化的物质生物转化的内源性非营养物质有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氨、

胺、胆色素、激素等物质。外源性非营养物质有摄入体内的药物、毒物、食品防腐剂、色素等。 3.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主要有两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于微粒体的加单氧酶系,其特点是可被诱导生成,生理意义是参与药物和毒物的转化;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是体内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主要与葡萄糖醛酸(供体UDPG)硫酸(PAPS和乙酰基 (乙酰CoA等结合,尤以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为普遍。 4 ?生物转化的作用特点①连续性,非营养物质在肝内进行的生物转化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连续进行的化学反应,最终将这些物质清除至体外。②多样性,在连续的化学反应中,非营养物质有的经过第一相反应可以清除,有的还要经过第二相反应才能清除。③失活与活化双重性,经过生物转化,有的非营养物质的活性基团被遮蔽而失去活性;有的却获得活性基团而被活化,表现出解毒与致毒双重性。 5.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对体内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灭活,同时有利于排除废物及异物,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对外源物质的生物转化,有时反而出现毒性或致畸等作用,如3,4- 苯骈芘转化后生成致癌性物质,但易于排出体外。 (三)胆汁酸与血红素的代谢 1.胆汁酸的代谢胆汁酸的生成及分类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按其来源分为初级胆汁酸或次级胆汁酸;按其是否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又分为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 (1)初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转化而来,包括游离型(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结合型(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物)。7- a -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受胆汁酸的负反馈调节。 (2)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进行7 位脱羟基反应,生成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即游离型次级胆汁酸。游离型次级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次级结合胆汁酸,以脱氧胆酸的结合物为主。 (3)胆汁酸肠肝循环由肠道重吸收的各类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游离型又转变成结合型胆汁酸,并同新合成的结合型胆汁酸一起再次排入肠道的过程,称胆汁酸的肠肝循环。除石胆酸外,95%的胆汁酸经“肠肝循环”而再被反复利 用。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 A/G 1—2.5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 1.5-18.0umol/L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 5.1-20.0cmo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 1.7-6.8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0-40u/L 增高:

第17章-肝的生化习题

第17章-肝的生化习题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复习测试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作用 2.初级胆汁酸 3.次级胆汁酸 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5.非酯型胆红素 6.酯型胆红素 7.胆素原 8.胆色素 9.胆素 10.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11.黄疸 (二)选择题 A型题: 1. 饥饿时肝进行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A. 蛋白质的合成 B. 糖的有氧氧化 C. 脂肪的合成 D. 糖异生作用 E. 糖酵解 2. 肝不能利用的物质是: A. 蛋白质 B. 糖 C. 酮体 D. 脂肪 E. 胆固醇 3. 肝功能受损时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 A. 清蛋白含量升高 B. 球蛋白含量下降 C. 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降低 D. 清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含量相对升高 E. 清蛋白、球蛋白都降低 4. 当肝合成尿素减少时血液中升高的物质是: A. 血糖

B. 血氨 C. 血脂 D. 血胆固醇 E. 血 K+ 5. 在肝中转变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 A. 维生素 PP B. 维生素 B 12 C. 维生素 C D. 叶酸 E. 维生素 B 6 6. 肝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 A.合成磷脂 B.合成胆固醇 C.生成酮体 D.将糖转变为脂肪 E.改变脂肪酸的长度和饱和度 7. 正常人在肝合成血浆蛋白质量最多的是: A.脂蛋白 B.球蛋白 C.清蛋白 D.凝血酶原 E.纤维蛋白原 8. 下列哪种物质是肝细胞特异合成的: A.脂肪 B.尿素 C.ATP D.糖原 E.蛋白质 9. 人体合成胆固醇量最多的器官是: A.脾 B.肝 C.肾 D.肺 E.肾上腺 10. 关于血浆胆固醇酯含量下降的正确论述是: A.胆固醇分解增多 B.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增多 C.转变成脂蛋白增多

第十六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六章肝的生物化学 00591 16010103 0110 70 30 01 01 01 只在肝脏中进行的为 A.糖原合成 B.磷脂合成 C.清蛋白合成 D.胆固醇合成 E.脂肪合成 00591 C 00592 16010103 01 10 80 20 01 02 01 正常人血浆A/G比值为 A.1~1.5 B.1.5~2.5 C.2.5~3.5 D.3.5~4.5 E.4.5~5.5 00592 B 00593 16040200 01 10 80 20 01 01 01 血红素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主要产物是 A.尿素 B.尿酸 C.胆固醇 D.胆色素 E.CO2和H2O 00593 D 00594 16040201 01 10 80 20 01 01 01 胆红素在血液中运输的载体主要为

A.血浆清蛋白 B.血浆α1-球蛋白血浆 C.血浆α2-球蛋白 D.血浆β-球蛋白 E.γ-球蛋白 00594 A 00595 16040203 01 10 70 30 01 01 01 称为结合胆红素的是 A.与硫酸结合的胆红素 B.与Z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C.与Y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D.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E.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00595 E 00596 16030202 01 10 40 35 01 02 02 胆汁中出现沉淀往往由于 A.胆固醇过多 B.胆酸盐过多 C.胆红素较少 D.次级胆酸盐过多 E.甘油三酯过多 00596 A 00597 16040204 01 10 70 32 01 01 01 只能在肝中进行的反应是 A.三羧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蛋氨酸循环 D.核蛋白体循环 E.嘌呤核苷酸循环

生物化学考题_肝胆

A 球蛋白 B 白蛋白 C 纤维蛋白原 D 凝血酶原 E 脂蛋白 B 肝脏分泌到血循环中的血浆脂蛋白主要是: A 低密度脂蛋白(LDL) B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C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D 游离脂酸--清蛋白 E 乳糜微粒(CM) C 一级要求: 肝胆单选 1. 肠道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 A 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比例 B 食物蛋白质含量 C 胆汁分泌量、体内脂溶性维生素贮量 D 肠道 pH 值 E 食物中的指溶性维生素含量 C 2. 正常人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质以哪一种最多? 3. 4. 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作用的实质是 A 使胆红素与 Y 蛋白结合 B 使胆红素与 Z 蛋白结合 C 使胆红素的极性变小 D 增强毛细胆管膜上载体转运系统有利于胆红素排泄 E 主要破坏胆红素分子内的氢键并进行结合,极性增加,利于排泄 E 5. 肝内胆红素的代谢产物最多的是: A 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 B 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 C 胆红素硫酸酯 D 甘氨酸结合物 E 甲基结合物 A 6. 血浆胆红素以哪一种为主要的运输形式: A 胆红素-y 蛋白 B 胆红素-球蛋白 C 胆红素-白蛋白 D 胆红素-z 蛋白 E 游离胆红素 C 7. 粪胆素原重吸收入肝后的转归是: A 大部分以原型再排至胆道, 少量成为血液循环中的尿胆素原随尿排出 B 全部以原型再排至胆道 C 大部分转化成尿胆素原 D 全部转化成尿胆素原 E 全部入血液循环以原型从尿中排出 A 8.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总浓度不超过: A 5mg% B 2mg% C 1mg% D 0.5mg% E 0.1mg% C 9. 下列哪项血浆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可提示肝脏严重病变: A 等于 1.5-2.5 B 小于 2.5 C 小于 1 D 小于 0.5 E 大于 2.5 C 10. 肝细胞性黄疸病人不应出现下述那一种情况 A 尿胆红素阳性 B 尿胆素原轻度增加或正常 C 血清范登堡试验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加强 D 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英文缩写

生物化学英文缩写 第一章蛋白质 氨基酸分类 1、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Gly 甘氨酸 Ala 丙氨酸 Val 缬氨酸 Leu 亮氨酸 Ile 异亮氨酸 Pro 脯氨酸 2、极性中性氨基酸Ser 丝氨酸 Cys 半胱氨酸 Met 蛋氨酸 Asn 天冬酰胺 Gln 谷氨酰胺 Thr 苏氨酸 3、芳香族氨基酸 Phe 苯丙氨酸 Trp 色氨酸 Tyr 酪氨酸 4、酸性氨基酸 Asp 天冬氨酸 Glu 谷氨酸 5、碱性氨基酸 Lys 赖氨酸 Arg 精氨酸 His 组氨酸 Hb 血红蛋白 Mb 肌红蛋白 PrP 阮病毒蛋白 PI 等电点 CD 圆二色光谱 NMR 核磁共振技术

第二章核酸 cAMP 环腺苷酸 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 hnRNA 不均一核RNA mGpppN 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核苷 CBP 帽结合蛋白 PABP poly(A)结合蛋白 ORF 开放阅读框 DHU 双氢尿嘧啶 ψ假尿嘧啶核苷 G,A 甲基化嘌呤 snmRNA 非mRNA小RNA snRNA 核内小RNA snoRNA 核仁小RNA scRNA 胞质小RNA siRNA 小片段干扰RNA 第三章酶 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I NADP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II FMN 黄素单核苷酸 FAD 黄素腺嘌呤核苷酸 LDH 乳酸脱氢酶 CK 肌酸激酶 PCR 聚合酶链反应 BAL 二巯基丙醇 PAM 解磷定 第四章糖代谢 SGLT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GLUT 依赖一类葡萄糖转运体 G-6-P 6-磷酸葡萄糖 PEK-1 6-磷酸果糖激酶-1

PE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FBP-2 果糖二磷酸酶-2 TAC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GSH 谷胱甘肽 UDPG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PKA 蛋白激酶A 第五章脂类代谢 FA 脂肪酸 PG 前列腺素 TX 血栓烷 LTs 白三烯 CM 乳糜微粒 FFA 游离脂肪酸 HSL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ACP 酰基载体蛋白 V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LDL 低密度脂蛋白 IDL 中密度脂蛋白 HDL 高密度脂蛋白 SRS-A 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 5-HPETE 氢过氧化廿碳四烯酸PA 磷脂酸 PIP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 IP 三磷酸肌醇 RCDP 康-亨综合症 MVA 甲羟戊酸 SCP 固醇载体蛋白 CE 胆固醇酯 LRP LDL受体相关蛋白 HL 肝脂酶 FC 游离胆固醇 CERP 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LCAT 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转移酶 第六章生物氧化 Fe-S 铁硫中心 CoQ 辅酶Q(泛醌)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 临床意义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 1—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0-40u/L

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一、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预防、法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 三、授课学时: 本章共3节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讲授安排如下: 第一学时:概述及第一节内容,第二节内容。 第二学时:第二节内容,第三节内容。 第三学时:第四节内容。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肝脏的独特结构与各种代谢的关系。根据所学内容与临床相关疾病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回顾相关内容,巩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物转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生物转化的主要类型。胆汁酸的分类,初级胆汁酸生成的部位、关键酶,胆汁酸的功能。胆色素的概念,体内含铁卟啉化合物的蛋白质,血红素的主要来源及转运,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和胆色素的肠肝循环,两种胆红素的区别。 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胆红素代谢过程,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过程,三种黄疸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大致安排 教学方法:面授为主,讲授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时以提问形式穿插部分相关内容的复习,每次课预留5分钟小结本次课掌握内容及预留复习题,全章结束后小结本章内容,讲课中适当结合临床提问启发。七、主要外文专业词汇 异质性(heterogeneity) 门管周带(periportal zone) 小叶中心带(centrolobular zone) 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假神经递质(false neurotransmitter)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解毒作用(detoxication) 加单氧酶(monooxygenase) 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 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 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 偶氮还原酶类(azoreductase) 尿苷二磷酸α-葡糖醛酸(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ic acid,UDPGA)胆汁(bile) 胆汁酸(bile acids) 胆盐(bile salts) 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s) 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 胆色素(bile pigment)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黄疸(jaundice) 八、思考题 1.概述肝脏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2.比较两种不同的胆红素 3.生物转化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肝脏的生化功能

肝脏是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机体的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 代谢功能: 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②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⑤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解毒作用: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动物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其它:肝脏参与肌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 代谢功能: 1、肝脏参与糖代谢过程。对糖的贮存,分布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是恒定的,空腹时血糖的浓度为每100毫升血液中含80-100毫克。饭后,食物在胃肠道内分解成葡萄糖,一部分直接入血液循环供人体利用,大部分经肝细胞合成肝糖元,贮存于肝脏。当饥饿、劳动、发热时,血糖浓度下降,此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提高血糖的浓度,维持血糖的正常乎衡。肝脏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将多余的蛋白质,脂肪转变为糖元。在机体营养状况好肝糖元贮备丰富时,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害。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生物科技行业)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 学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第壹节肝的物质代谢特点 壹、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1.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从而保障全身各组织,特别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机制: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控下,肝通过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及糖异生作用来实现对血糖的调节。 1)当血糖浓度增高时(如进食后),血中葡萄糖在肝中合成肝糖原储存,使血糖保持正常水平。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如饥饿时),肝糖原迅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以补充血糖,从而防止血糖降低。在饥饿10多小时后,绝大部分肝糖原被消耗,此时糖异生作用成为肝供应血糖的主要途径。 故肝病时容易导致血糖含量变化,能够引起肝源性低血糖症,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1.作用:肝脏在脂类消化、吸收、转运、分解和合成代谢中都有重要作用。 2.机制: 1)肝细胞可将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盐,随胆汁排入肠腔,可乳化脂肪,以利于脂类消化和吸收。肝病或胆道阻塞时,脂类消化吸收障碍,可产生厌油腻和脂肪泻等症状。 2)血浆中的VLDL主要在肝细胞合成,它在血浆中可转化为LDL。HDL也主要在肝细胞合成。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浆中的转运形式,故肝脏积极参和体内各种脂类的转运和代谢。3)甘油三脂在肝分解代谢十分活跃。如脂肪酸在肝旺盛地进行β-氧化分解,且因其特有的酮体合成酶系,将之转变为酮体,且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外组织,供大脑、肾、心脏、骨胳肌等组织氧化利用获取能量。

4)肝脏是合成脂肪、胆固醇、磷脂旺盛的器官。磷脂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肝功能障碍或磷脂合成原料缺乏时,肝细胞合成磷脂减少,肝内脂肪运出障碍,过多的脂肪存积在肝细胞内而形成脂肪肝。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1.作用:肝活跃地进行着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机制:肝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肝除合成其本身所需的蛋白质外,仍能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血浆中的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多种载脂蛋白在肝脏合成。大部分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也是由肝细胞合成。 注意:γ-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 正常人血浆蛋白总量为60~80g/L,其中清蛋白(A)为40~55g/L,球蛋白(G)为20~30g/L,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为1.5~2.5/1。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主要是清蛋白合成减少,又因免疫刺激作用,浆细胞合成γ-球蛋白增加,使A/G比值降低甚至倒置。由于清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水肿或腹水等症状。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合成障碍,可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及出血倾向。 肝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场所。氨基酸的转氨基、脱氨基、转甲基、脱硫基及脱羧基等作用均能在肝细胞中进行。由于肝中氨基酸代谢活跃,各种转氨酶含量多、活性高,因此血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如ALT的测定有助肝病的诊断。 肝是合成尿素的最主要器官,各种来源的氨都可在肝细胞中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体内的尿素合成减少,血氨浓度升高,可引起肝性脑病。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1.作用: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机制:

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精)

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大纲要求】 一、掌握 1.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2.RBC的代谢特点。 二、熟悉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和性质。 三、了解 血液凝固。 【重点及难点提要】 一、重点难点 1.重点:血红素的生物合成,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支路。 2.难点:血红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调节。 二、教学内容概要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混悬在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有机小分子和蛋白质等。血液凝固后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清。 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为70~75g/L,多在肝合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清蛋白,其浓度为38~48g/L,它能结合并转运许多物质,在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成熟红细胞除质膜和胞浆外,无其他细胞器,其代谢比一般细胞单纯,但有其特点。糖酵解是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具有一条旁路,即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支路。红细胞内通过此支路生成2,3-二磷酸甘油酸,以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而磷酸戊糖途径是红细胞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未成熟的红细胞能利用琥珀酰CoA、甘氨酸和铁离子合成血红素。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是ALA合酶。 有吞噬功能的白细胞的磷酸戊糖旁路和无氧糖酵解代谢也很活跃。NADPH氧化酶递电子体系在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自测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正常血液pH值维持在 A. 7.15-7.25 B. 7.25-7.35 C. 7.35-7.45 D. 7.45-7.55 E. 7.55-7.65 2.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内无 A. 糖类 B. 维生素 C. 代谢产物 D. 纤维蛋白原 E. 无机盐 3. 血浆蛋白含量为 A. 20-35g/L B. 30-45g/L C. 40-55g/L D. 70-75g/L E. 80-100g/L 4. 血清蛋白在pH值8.6的巴比妥溶液中进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可出现的区带是几条 A. 二条 B. 三条 C. 四条 D. 五条 E. 六条 5.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 A . 有机金属离子 B. 无机酸根离子 C . 球蛋白 D. 清蛋白 E. 葡萄糖 6. 正常的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为 A. 0.5-1.5 B. 1.0-2.0 C. 1.5-2.5 D. 2.0-3.0 E. 2.5-3.5 7.唯一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是 A. 因子Ⅰ B. 因子Ⅱ

(推荐)血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 、红细胞计数 (RBC) [ 正常参考值 ] 男: 4.0 × 10 12-5.3 × 1012个 /L(400 万 -550 万个 /mm3) 。 女: 3.5 × 10 12-5.0 × 1012 个 /L(350 万 -500 万个 /mm3) 。 儿童: 4.0 × 10 12-5.3 × 1012个 /L(400 万 -530 万个 /mm3) 。 [ 临床意义 ]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 、血红蛋白测定 (Hb) [ 正常参考值 ] 男: 120-160g/L(12-16g/dL) 。 女: 110-150g/L(11-15g/dL) 。 儿童: 120-140g/L(12-14g/dL) 。 [ 临床意义 ]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 、白细胞计数 (WBC)[ 正常参考值 ] 成人: 4 × 109-10 × 109/L(4000-10000/mm3) 。 新生儿: 15 × 109-20 × 109/L(15000-20000/mm3) 。 [ 临床意义 ]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化疗等。 4 、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 正常参考值 ]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 % -5 % )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 % -70 % ) 。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 % -5 % ) 。 淋巴细胞: 0.20-0.40(20 % -40 % ) 。 单核细胞: 0.03-0.08(3 % -8 % ) 。 [ 临床意义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 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 X 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EOS) [ 正常参考值 ] 50-300 × 106个 /L(50-300 个 /mm3)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