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述评

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述评

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述评
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述评

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述评

李力红Ξ1 刘 丽1 车文博2

(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应用心理学系,长春,130022)

摘 要 探究工作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对揭示工作记忆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工作记忆广度任务的特点,其次,对目前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阐述和评价,最后总结了可能影响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关键词:工作记忆广度任务 任务转换 基于时间的资源共享 控制性注意 认知负荷

1 引言

工作记忆是由Baddeley 在短时记忆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指

在处理复杂认知任务时对与任务相关信息的控制、规划和主动保持,它包括多重表征编码和三个子系统,即言语回路、视空间

画板和容量有限的中央执行系统。Baddeley 和Logie [1]

进一步提出言语回路既负责基于言语信息的存储,也包括更新信息的主动复述机制。同样,视空间画板既具有视觉存储功能也具有主动的扫描功能。中央执行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把存储功能分配到辅助系统,监督和加工与当前任务有关的信息。近来,Baddeley 又把情境缓冲系统加入到工作记忆模型中,认为情境缓冲可以在中央执行系统和长时记忆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境下提供存储功能[2]。目前对工作记忆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研究方面,该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使用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作为测量工具去评价工作记忆容量,然后探讨工作记忆容量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关系。在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中,要求被试同时进行加工和存储。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若干模型。

2 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

最初由Daneman 和Carpenter 提出了资源共享模型[3]。这个模型假设可用于加工和存储的认知资源量是一定的,强调这些资源在加工和储存之间的权衡。根据这种模型,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测量了在工作记忆中能灵活地分配给加工和存储任务的认知资源的有效容量。如果一个个体善于言语加工,那么完成阅读广度任务的同时性加工耗费的资源相对较少,这使他们能把剩余的资源用来存储。相反,如果个体不善于言语加工,那么完成当前的言语加工任务耗费资源相对多,只剩下少部分资源可用来存储,因此导致较低的广度分数。所以资源共享模型强调加工能力的作用,认为工作记忆广度的成绩是完成加工任务后可得到的资源量的反映。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几种不同模型,对资源共享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一种观点是由T owse ,H itch 和Hutton 提出的任务转换模型[4]

。认为个体是在加工和存储结果间转换注意,而不是权衡。这种假说的关键是认为加工与储存不是直接的交换关系,而是间接的关系。个体进行广度任务的加工能力会影响靶子项目在记忆中保持的时间,这就决定了目标项目易受影响而被

遗忘的程度。根据这种观点,加工速度对工作记忆广度任务的成绩是通过影响记忆项目可能被遗忘的时间来间接影响工作记忆广度。广度任务的成绩依赖保持时间而不是认知负荷。

另一种观点是由Engle 等提出的控制性注意模型。这种观点认为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测量的工作记忆容量由短时记忆容量和“控制性注意”的能力决定。控制性注意是一个不受领域限制、有限的进行控制性加工或在面对干扰或分心刺激时将注意中心保持在与任务相关信息上的机制。就Baddeley 和H itch 的工作记忆三部分模型而言,Engle 等的观点是工作记忆容量等于辅助系统加上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性注意功能。个体在这个系统的一个部分或所有部分存在差异,都是由于个体在工作记忆控制性注意部分的个体差异影响了工作记忆广度和复杂认知测量的相关造成的,即控制性注意能力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14]。

最后一种观点是Barroouillet 等提的基于时间的资源共享模型[5](简称T 资源共享模型)。他们认为任务转换模型过于简单,应把时间和注意资源的权衡整合在一个模型中,在这个模型中被试执行任务时在加工和存储间转换注意。

首先,该模型认为加工和存储依靠同一个有限的注意资源。工作记忆广度任务的加工和储存都需要注意资源。一方面,加工部分所涉及的基本步骤需要控制性注意。另一方面许多工作记忆模型认为短时记忆是长时记忆的阈上激活部分,工作记忆包括注意中心以外但是可以足够的被激活提取的项目,这些项目通过注意的集中从包括短时记忆的长时记忆中的激活获得[6]。这样对需要回忆的记忆项目的保持也需要注意资源。而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其必须在加工和存储之间共享。且注意资源的容量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其次,该模型认为只要注意从需要回忆项目的记忆痕迹上移开,项目的激活就会受到与时间有关的消退,保持这些可能消退的记忆痕迹需要通过利用注意资源从记忆中进行提取。根据C onwan [7]的观点,呈现在注意中心的项目获得了激活,但是当离开注意中心时这些激活就消退了。这样当注意从项目的保持中移开时用于回忆的项目的记忆痕迹受到与时间有关的消退。在进行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中更新这些记忆痕迹应该在它们完全消退前通过集中注意来提取。因为工作记忆广度任务在加工和存储之间进行资源共享,这种消退应该是加工需要注意从而阻碍更新的总的时间的函数。

Ξ通讯作者:李力红,女。E -mail :lilh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5166084.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6):1421-14231421

 

最后,该模型认为当加工部分涉及到提取时,共享的注意资源是基于时间的,中央瓶颈只允许在一个时间进行一个记忆提取,注意的共享通过在完成任务中出现的加工和存储之间快速流畅的转换来实现[8]。虽然实现加工和存储部分所涉及的连续的提取都需要注意,但Pashler[9]认为有一个有限的注意资源来制约提取活动,虽然多个类别可以同时在短时间内保持激活,但是只有一个能被注意。因而两种记忆提取不能同时进行。由于大多数工作记忆广度任务的两个部分都需要一系列的提取,因此,这些提取就会竞争同一个提取的注意中心[10]。在这种情况下注意的共享是通过注意焦点从广度任务的一个部分到另一个部分的快速转换的加工来实现的。

3 对模型的评价

传统的资源共享模型把认知负荷和复杂性看作是同一个概念,认为认知负荷的大小是由任务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所以在大部分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中使用的同时性任务都是复杂的任务。只有在一些复杂的任务如计数、数字计算,课文理解或推理的条件下对认知负荷的测量才可以实现。

T资源共享模型的认知负荷概念把时间限制作为一个主要参数。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具体任务涉及的认知负荷是时间的函数,这段时间占用了注意,从而阻碍了消退记忆痕迹的更新。这个时间越长,可以自由的把注意从加工转向提取和更新回忆的项目消退记忆痕迹的保持时间就越短。对于一个主要涉及从记忆中提取的加工部分来说,这个时间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提取的数量和提取难度的函数。这时的认知负荷是提取项目数量、特点和完成提取的总时间的函数。当复杂程度相同的任务中进行不同提取时,C L将依据公式:C L=∑ai2 Ni/T。Ni反应了i类型的提取项目的数量,ai代表了这些提取项目的难度,就是说这些项目利用注意的时间,T是这个任务总的持续时间。当所有的提取在难度上是一样的情况下,公式简化为:C L=aN/T。此时,认知负荷等同于提取项目的数量和时间的比。虽然研究已经发现了任务复杂性对认知负荷的重要影响,但是复杂性并不是必要条件。我们认为,认知负荷可能同时受任务复杂性、提取项目的数量和时间的共同影响。

任务转换假说和T资源共享模型都强调加工和存储之间的转换。但是两者的各自假设是不同的。第一,T资源共享模型提出与存储资源共享的加工,而任务转换假说不受有限的共享资源的限制。T资源共享模型预测当总的任务持续时间和加工速度保持不变时,工作记忆广度应该是加工部分所涉及的任务难度的函数。任务越难,导致的认知负荷量就越高,所以工作记忆广度成绩就越低。相反,任务转换模型预测不同任务难度之间的工作记忆广度成绩没有差别,因为它们总的持续时间是一样的,而不考虑加工部分的认知负荷的问题。第二,两者都认为加工是受时间影响的,但是T资源共享模型认为时间影响加工过程中的快速转换,而任务转换假说则认为时间可以使存储项目的记忆痕迹逐渐消退。任务转换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广度分数直接并只受到加工部分持续时间的影响。而T 资源共享模型认为认知负荷中介于时间的影响,在加工部分总的持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工作记忆广度成绩还受到认知负荷因素的影响。

控制性注意观点主要是从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与复杂认知任务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的机制,而其它模型主要是从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本身的特点来探讨。影响广度分数本身的因素并不一定是影响广度分数与复杂认知任务间相关的因素,两者并不相同。我们认为影响工作记忆和高级认知任务之间关系的因素是个体的控制性注意的能力,而不是加工因素,存储因素等。但是控制性注意能力也对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产生影响。

容量有限的注意控制能力源于Shallice提出的监控性注意系统(SAS)。SAS是一个有意识的控制机制,在解决已激活的任务项目间的干扰,特别是当无关的活动被情景性的激发但与个体的目标项目冲突时起作用。它通过提供给目标项目以额外激活和限制无关项目的激活从而倾向于对所选择的活动进行加工。因此SAS通过忽视来自有影响的环境刺激和习惯反应的干扰来对活动进行注意的控制。人们在保持、维持、转换注意的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保持、限制或抑制激活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工作记忆容量反应了在面对干扰或分心时运用激活去进行记忆表征并把它们转化为注意焦点或保持在注意中心的能力。控制性加工能力可以抑制表征的激活并把它们从注意中心转移,实现存储和加工之间灵活、流畅的转换,从而影响工作记忆的成绩。

4 小结:探讨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的本质

我们认为,有三个因素是影响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主要原因。首先是注意的资源。由于用在生成激活和达到提取的注意量是有限的,注意能力高的被试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可能性更大,从而进行信息提取的速度更快,所以他们可能较少的受到决定认知负荷的时间参数的影响,因此应该有较高的工作记忆广度。当然,高注意能力也能保证在一系列需要个体从记忆中提取大量的知识和需要维持和快速的提取中间结果的复杂认知任务中得到较高的成绩。把提取速度和工作记忆广度结合起来也能解释Case等发现的儿童和成人的最大的计数速度和计数广度之间的关系[11]。而且,可获得的注意量的发展性增加也可以解释工作记忆广度的发展性增加[12]。

其次是转换加工能力。心理转换与更新和抑制一起被看作是中央执行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这些能力在同时执行两个任务时是必要的。由于中央执行系统的容量有限,在其控制下进行的任务转换能力极可能是对工作记忆广度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Logan[13]的研究验证了任务转换能力对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这说明工作记忆广度成绩不只反应激活和提取能力,也反应了控制性注意的能力。

第三是记忆消退。我们认为激活受到与时间有关的消退是影响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成绩的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言语回路中的言语痕迹有一个时间限制。个体在消退速度上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工作记忆广度上的差异。快的消退导致激活随时间的快速减少,这样回忆成绩差,因为弱的记忆痕迹激活变得较难提取。而且,消退速度可能随年龄发生变化。

最后,需要指出这三个影响因素都涉及同一个时间参数:注意资源直接制约提取时间,而任务转换中涉及的控制加工又是受时间限制的。消退现象是时间的直接函数。这也是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时间参数的原因。

1422

 心 理 科 学

6 参考文献

1Baddeley ,A.D.,and Logie ,R.H.The multiple -component m odel.In :A.Miyake and P.Shah (Eds ).Models of working mem ory :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v ontrol.New Y ork :Cambridge Univer 2sity Press ,1999;28-61

2Baddeley ,A.D.The epis odic buffer :a new component of working mem o 2ry ?T rends in C ognitive Sciences ,2000,4(11):12

3Daneman ,M.,and Carpenter ,P.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 ory and reading.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pr ,1980,19:450-4664

T owse ,J.N.,H itch ,G..J.,and Hutton ,U.On the nature of 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ing activity and item retent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2,82:156-1845

Pierre Barrouillet ,S ophie Bernardin and Valerie Cam os.Time C onstraints and Res ource Sharing in Adult ’s W orking Mem ory S pans.Journal of Ex 2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eral ,2004,133:83-100

6Rosen ,V.M.,and Engle ,R.W.The role of working mem ory capacity in retriev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eral ,1997,126:211-227

7C onwan ,N.Attention and mem ory :an integrated framework.Oxford U 2niversity Press ,1995,353-373

8

Eric ruthruff ,Harold E.Pashler and Alwin K laassen.Processing bottle 2necks in dual -task performance :Structural limitation or strategic post 2ponement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01,8(1):73-80

9Rohrer ,D.,and Pashler ,H.C oncurrent task effects on mem ory re 2trieval.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 ,2003,10:96-103

10G aravan ,H.Serial attention within working mem ory.Mem ory and C og 2nition ,1998,26:263-276

11Case ,R.,K urland ,M.,and G oldberg ,J.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the growth of short -term mem 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 2gy ,1982:33:386-404

12C onway ,A.R.A.,and Engle ,R.W.W orking mem ory and retrieval :a res ource -dependent inhibition m ode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 2gy :G eneral ,1994,123:354-373

13G ordon D.Logan.W orking mem ory ,task switching ,and executive con 2trol in the task span procedur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 en 2eral.2004,133:218-236

14Engle ,R.W.,K ane ,M.J.,and Thholski ,S.W.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 ory capacity and what they tell us about controlled attention ,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 ,and functions of the frontal cortex.In : A.Miyake and P.Shah (Eds.).Models of working mem ory :Mechanisms of active maintenance and executive control.New Y ork :Cambridge Universi 2ty Press ,1999:102-134

A R eview on I ndividu al Difference Models in Working Memory Sp ans

L i L ihong 1

,L iu L i 1

,Che Wenbo

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2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 models in workin g memory span tasks ,and points out three main factors limit 2ing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in working memory span tasks.

K ey w ords :working memory span task ,time 2based res ource 2sharing ,task 2switching controlled 2attention ,cognitive load (上接第1420页)

2 张大均1教育心理学(第二版)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张大均1教学心理学1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张大均1师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1重庆:西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5 李伯黍,燕国材1教育心理学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冯忠良1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

7 皮连生1学与教的心理学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陈琦,刘儒德1当代教育心理学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 张大均1教与学的策略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张向葵1课堂教学监控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 林崇德,俞国良1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1心理科学,

1996(4)

12 张爱卿120世纪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13 张大均等1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1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Psychology R esearches ’Impetus to Educational R eform in the R ecent 20Years in China

Zhang Dajun 1,Xu Xingchun 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 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2School of Education ,S on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recent 20years see an un precedented flourish in researches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China.This includes not only the gradual perfection of the sub jects ’system but als o the promotion of our country ’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 pment.First ,rapid advance has been made in the setu p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the ex pansion of th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research orientation.Second ,the theo 2retic basis for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found b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 researches.Third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urricula ’s re 2form and instruction has been laid.Fourth ,a commitment to servin g the contem porary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China has been built.K ey w or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es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promotion effect

李力红等:工作记忆广度个体差异模型述评

1423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行为金融学文献综述 安徽大学08金融刘秀达学号:I00814009 导言:在传统的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人假设是所有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假设下的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的特点。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投资者行为“异常”与价格偏离现象,这些现象无法用理性人假说和已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被称为“异象”,如“股利之谜”、“股权溢价之谜”、“波动率之谜”、“周末效应”等等。在对学科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点,并开始动摇经典金融理论的权威地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并总结目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行为金融,投资者,偏好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学科。 行为金融学以真实市场中普通的正常的投资者为理论基石代替经典金融理 论的理性人原则,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投资者不是完美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由于投资者在信息处理时存在认知偏差, 因而他们对市场的未来不可能做出无偏差估计;第二,投资者不具有同质期望性。投资者由于个体认知方式及情感判断的不同, 导致偏好与行为方式不同,因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第三, 投资者不是风险回避型的,而是损失回避型的。投资者面临确定性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回避,而面临确定性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追求;第四,投资者在不同选择环境下,面对不同资产的效用判断是不一致的,其风险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随着选择的框架的改变而改变。总之,投资者风险偏好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理性预设。 (一)行为金融学有关投资者偏好的理论 1、期望理论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受个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行为并非完美预期, 风险态度和行为模式经常会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最 优模式, 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包括决策参考点决定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者损失规避两点。前者主要强调投资者主要通过收益和损失的比较而不是最终的财富状态来制定决策;后者有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即人们在面临收益时是厌恶风险的,而在面对损失时又是冒险家。 2、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投资判断。由此产生启发式认知偏差和框架依赖。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想寻找捷径来解决问题,并依靠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理并制定决策;框架依赖是指个人会因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实验名称: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 实验地点:科技楼210 学生姓名:贾月娥 学号:201504520200221 指导教师:冯琰 实验时间:2015年10月29日

1 实验目的 学习测量注意广度的方法,测定对随机分布的圆点的注意广度。 学习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的测量方法,测定空间位置记忆能力。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7班运动训练专业学生1名,性别女,身体健康,无严重视觉疾病。 2.2实验方法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注意广度实验的材料为:随机呈现的红色圆点,数目从5个到12个,每种10张,共80张。每张呈现时间为0.25秒,让被试按相应数字键键入答案(或用鼠标点击输入框后通过选择菜单进行输入)。统计被试对不同圆点数的正确反应的百分数。从5个点开始算起,采用直线内插法求出第一个50%次正确反应的圆点数作为被试的注意广度。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材料为: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5×3的绿色表格,然后在这15个格中的某几个格中随机呈现粉色亮点(从一次连续呈现3个格开始),要求被试尽量记住圆点出现的位置及顺序。在圆点出现完之后,要求被试按照刚才圆点呈现的位置顺序点击表格,并用鼠标点击“确定”按钮输入。在某个广度做了3次之后,如果不是全错,则广度加1后继续,直到某个广度连续3次都错或完成数目为12的任务为止。主试要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强

调在每次输入答案时,如果有错误可以点击最后点过的表格进行修改,被试明白实验的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 3实验过程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然后开始实验。仔细阅读操作说明。 2)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打开注意广度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按操作提示进行试验,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4 实验结果 4.1注意广度 =====结果图片=====

工作压力理论模型述评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1期 工作压力的概念是从压力的概念衍生而来的。最早提出压力这一概念的Selye(1936)认为压力是破坏生物有机体内部平衡的因素。之后,McGrath(1970)、Quick(1984)、Edwards(1996)、Robbins(1997)以及我国学者徐长江(1999)和马可一(2000)在国外压力研究的基础上,均提出了工作压力的独到见解。 综合以往关于压力和工作压力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一,尽管压力这一概念,研究者们所作解释莫衷一是,但其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即:关注生理反应→关注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这就为以后研究压力的概念明确了方向。其二,在工作压力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包含广义上的工作压力,即个体在工作情景中体验到的压力和来自工作情景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和狭义的工作压力,即仅为工作情景中的压力。偏重工作压力的狭义概念将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因为就企业而言,那些来自工作情景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显然不容忽视,同样也需要对这些压力进行管理。 一、关于工作压力理论模型的论述 1.早期压力理论模型—— —GAS三阶段模型。Selye(1936)提出的GAS三阶段模型是关于压力研究的早期模型,该模型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压力反应模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警觉反应阶段(Alarmreaction)、阻抗阶段(Stageofresistance)和枯竭阶段(Stageofexhaustion)。警觉反应阶段又细分为振动阶段和逆向振动阶段。其中,警觉反应阶段是大脑控制使身体做出应付压力的准备阶段,它由各种生理变化所组成,这些生理变化使受到威胁的有机体能迅速地恢复正常的功能。首先引起压力的外界刺激因素使人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化学反应,这称为“振动阶段”;然后,身体开始动员精力去应付外来的压力,这称为“逆向振动阶段”。如果个体继续置身于这个压力的情境中,便会出现阻抗阶段,即个体对压力来源进行阻抗。此时在警觉反应阶段被搅乱的生理历程,都恢复到正常状态,受到威胁的人会开始通过实际行动去尝试解决问题,包括采取积极的方式和消极的方式。如果问题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解决,则身体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如果个体继续暴露于有伤害性的压力来源中过久的话,就很可能无法维持其阻抗反应,这时就进入了枯竭阶段。此时,第二阶段出现的某些器官或系统的适应机制所产生的能量已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返回到警觉反应阶段,再动员其他系统或器官去应付造成压力的因素;另一种则是导致个体的死亡。 2.刺激说理论模型。刺激说认为工作压力是一种作用于个人的力量或刺激,从而导致人的紧张的反应。它把工作压力看成是人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紧张、恐惧等,强调的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这是早期对工作压力分析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Weiss(1967)在他的模型中提出了社会支持、个人性格特征、组织因素是工作压力反应的直接经历和缓解器。他把工作压力区分为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其中短期反应主要表现为紧张,而长期反应则表现为疾病。这一派的理论模型主要集中注意于压力刺激的实质,关心压力的来源是什么。主要强调了工作压力的外部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个人对工作压力程度的感知和评价,也没有注意到对工作压力反应的处理策略。 3.反应说理论模型。反应说认为工作压力是由于环境刺激物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的反应。这一理论把工作压力看成是人的主观感受,它着眼于人们对待工作压力的体验和认知;并且认为工作压力是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它强调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反应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Quick等。Quick(1984)从对工作压力的处理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个工作压力的预防管理模型,不仅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而且还从工作压力的积极的和消极方面把工作压力源、个人对需求的预警反应、预防管理哲学等三个方面结合了起来,提出了对工作压力进行预防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4.刺激—反应说理论模型。刺激—反应说认为,工作压力是个人特征和环境刺激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过程。刺激—反应说不仅考虑了紧张和反应,而且还考虑了个体特征及对待压力策略等方面。到目前为止,代表刺激—反应说的理论模型主 工作压力理论模型述评 ●蒋宁 摘要: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员工承受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压力管理问题已是我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有效的工作压力管理能预防或减轻过重的工作压力对员工造成的生理、心理的伤害,维护和保持企业的人力资源。文章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工作压力管理模型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压力;工作压力;理论模型 ■博士论坛 57 --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123

注意广度实验报告 姓名:苏沴学号:32摘要实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测定了人的注意广度。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知觉对象(点子)的个数、环境、注意状态、疲劳效应等。同时实验探究了注意广度是否有性别差异。采用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男性和女性的注意广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关键词注意广度记忆广度影响因素 引言 1871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在白盘子里抛撒黑豆并估计黑豆数目的实验研究。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注意广度、知觉广度或者领会广度。注意广度实验用来测定对随机分布的目标点的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研究注意广度,由于以很短的时间呈现刺激材料,被试的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他对这些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作为他的注意广度。 目前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了,在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及其它相关刺激材料。这证明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注意广度在生活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 这次的实验目的是: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我们即可改善、调节它,使注意广度扩大,并探究实验的缺陷。同时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 2 方法 被试 被试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2位同学,身体正常,无色盲,色弱的人。 仪器和材料 注意广度: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 材料,个数从5~到12个大小相同的红点 实验设计 注意广度的实验设计:给被试呈现80组图片,图片上红点的个数分别为5~12个,呈现时间为250毫秒,间隔时间为1000毫秒,当呈现给被试一张图片后,就让被试做出选择,看到的红点个数,然后再继续呈现下张图片。 试验程序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注意广度”。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工作流系统需求分析

工作流系统需求分析 业务过程描述: 工作流是一种反映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的、实现经营过程集成与经营过程自动化而建立的可由工作流管理系统执行的业务模型。工作流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其目的是将现有工作分解,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并监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下图是用户使用工作流系统的业务过程:

业务模型描述:

系统组成: 工作流管理系统由客户端、流程定制工具、流程监控与管理和工作流运行服务四个部分组成,下图是系统构件图: 系统功能划分: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的软件上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从用户建模的过程来看在建立阶段功能主要是工作流过程和相关活动的定义和建模,在运行阶段包括运行流程的监控、管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等。 工作流管理系统由流程定制工具、流程监控与管理、工作流运行服务和客户端交互四个部分组成,整个系统的使用者可以分为四种:系统管理员、流程设计人员、流程管理人员、普通用户。 下图是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顶层用例:

第一部分流程定制工具 本部分主要完成企业信息流中业务过程的图形化建模,定制工具提供丰富的图形化元素、简单易懂的建模方法以及完善的模型管理方式。 流程定制用例图:

打开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流程定制工具已经打开。 后置条件:被选择的流程模型中的内容被展开。 步骤序列: 1.打开流程模型列表或新建流程模型文件。 2.选择流程模型文件名称。 3.展开流程模型中的设计内容。 保存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某个流程模型已经被打开,并且被修改。 后置条件:修改过的流程模型存到了物理文件中。 步骤序列: 1.保存流程模型到物理文件中。 删除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拥有可被删除的流程模型。 后置条件:选中的流程模型被删除。 步骤序列: 1.用户打开流程模型列表。 2.用户选择想要删除的流程模型。 3.系统删除选中的流程模型。 导入导出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拥有可被导入的文件或导出的流程模型。 后置条件:流程模型被导出成文件或模型文件被导入到设计系统成为流程模型。 步骤序列: 1.用户打开可被导入文件列表或设计工具中的流程模型列表。 2.用户选择将被导入的流程文件或选择将被导出的流程模型。 3.系统把导入文件生成流程模型或把导出流程模型生成流程文件。 流程发布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拥有设计完成并可供发布的流程模型。 后置条件:流程模型被发布并可通过客户工具执行。 步骤序列: 1.用户打开流程模型列表。 2.用户选择发布的包或流程。 3.用户选择发布的运行服务器。 4.用户形成发布版本。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有关压力研究综述

有关压力研究综述 提要国外工作压力理论已经研究一个多世纪了,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体系。本文比较详细地回顾了这些理论,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一、压力的基本理论 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开展近一个世纪了,是西方学术界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众多西方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众多工作压力的理论和流派。但是,国内在工作压力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压力研究的领域中,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及其发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理论: (一)压力的刺激学说。压力的刺激学说认为压力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刺激,强调的是人的生理反应。该学说认为压力是一种消极的刺激,其产生是源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导致个人的反应或紧张。这是早期压力理论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Weiss、Janis、Mann等人。 (二)压力的反应学说。压力的反应学说认为压力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反应,是个体在面对环境刺激的时候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本学说方面比较著名的研究有美国学者坎农的开创性研究,他指出面对环境的刺激,个体的压力反应是使机体处于戒备状态,并表现为恐惧、焦虑等紧张方式,面对压力,个体反应的模式基本相同,但是程度不同。 (三)压力的交互理论。压力的交互理论认为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做的对环境可能产生威胁的评价相结合的结果。同时,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或活动上,都是动态关联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 (四)个体—环境匹配理论。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是French和Caplan在1972年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工作压力研究中运用最多,是得到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French、Caplan和Van Harrion认为引起压力的因素不是单独的环境或个人因素,而是环境与个人相联系的结果。 (五)工作要求—控制模式。Karasek提出的工作要求—控制模式(简称JD-C 模式),是工作压力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个理论。Karasek认为,工作活动中包含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两个关键特征,他们共同影响着工作压力。工作要求即压力源,工作控制指的是技能和决策力,工作压力取决于这两个关键特征的相互作用。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篇一: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精选公文范文---------------- 1

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 ----------------精选公文范文---------------- 2

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精选公文范文---------------- 3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应用 一、引言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SMA) 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 ,SME) 。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史与现状 在金属中发现现状记忆效应最早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当时美国的 Greningerh和Mooradian在Cu-Zn合金小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苏联的Kurdiumov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1951年美国的Chang相Read 在Au47·5Cd(%原子)合金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马氏体界面随温度的变化发生迁动。这是最早观察到金属形状记忆效应的报道。数年后,Burkhart 在In-Ti 合金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当时,这些现象的发现只被看作是个别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直至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的Buehler等人发现了Ni-Ti合金中的的形状记忆效应,才开创了“形状记忆”的实用阶断[1]。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0, 1103?1113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1103 收稿日期: 2010-09-29 *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项目(CBA0901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XLX266)。 通讯作者: 杨海波, E-mail: psy-yhb@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5166084.html,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一项ERP 研究* 白学军1 尹莎莎1 杨海波1 吕 勇1 胡 伟1 罗跃嘉2 (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摘 要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 以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材料, 通过记录\16名被试在长短两种时间间隔(ISI)条件和有效、中性、无效三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 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影响的认知过程和脑机制。结果发现:(1)无论ISI 长或短, 有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相同)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无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不同)。(2)有效信息条件下的额区P2波幅显著大于中性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不出现在搜索序列中); 枕区P1、N1波幅和潜伏期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短ISI 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下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大于无效信息条件; 长ISI 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小于无效信息条件。表明当目标出现在与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客体中时, 激活了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 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优先捕获注意; 同时ISI 变化对此过程起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信息内容; ISI; 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事件相关电位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现实生活中, 个体只能有选择地加工有用信息, 同时抑制无关信息, 这样才能确保认知活动的高效率。在这一过程中, 注意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Desimone 和Duncan (1995)提出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 competition model)认为, 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 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 (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Yantis, 2000; Luck & Vecera, 2002)。大量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Soto, Heinke, Humphreys, & Blanco, 2005; Soto, Humphreys, & Heinke, 2006)。 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加工机制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工作记忆主要参与外界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存储和执行控制等认知过程, 注意控制则控制了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 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视觉工作记忆主要负责加工视觉信息, 例如物体的形状、颜色等, 当注意与视觉工作记忆共享某些特征时,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会对注意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研究者从行为角度对工作记忆能否自动引导注意选择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一些研究者(Downing, 2000; Oliver, Meijer, & Theeuwes, 2006; Soto et al., 2005; 杨海波, 尹莎莎, 白学军, 2010)认为, 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 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Downing (2000)的研究以人脸图片和几何图形为材料, 发现探测刺激出现在

关于注意广度的实验报告最终稿

关于注意广度的实验报告 摘要实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测定了人的注意广度。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知觉对象(点子)的个数、环境、注意状态、疲劳效应等。同时实验探究了注意广度是否有性别差异。采用spss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男性和女性的注意广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关键词注意广度记忆广度影响因素 1 引言 1871年W.S.Gevens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在白盘子里抛撒黑豆并估计黑豆数目的实验研究。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注意广度、知觉广度或者领会广度。注意广度实验用来测定对随机分布的目标点的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研究注意广度,由于以很短的时间呈现刺激材料,被试的眼球来不及转动,因此他对这些刺激物的知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被试所能知觉的数量就作为他的注意广度。 目前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了,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8~9个黑色圆点,及其它相关刺激材料。这证明注意广度是有一定限度的。 注意广度在生活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 这次的实验目的是:通过测试视觉的注意广度,了解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我们即可改善、调节它,使注意广度扩大,并探究实验的缺陷。同时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来自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专业的8位同学,身体正常,无色盲,色弱的人。 2.2仪器和材料 注意广度: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试验系统 材料,个数从5~到12个大小相同的红豆

工作流分析及设计

工作流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 业务过程描述: 工作流是一种反映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化的、实现经营过程集成与经营过程自动化而建立的可由工作流管理系统执行的业务模型。工作流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其目的是将现有工作分解,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并监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下图是用户使用工作流系统的业务过程:

业务模型描述:

系统组成: 工作流管理系统由客户端、流程定制工具、流程监控与管理和工作流运行服务四个部分组成,下图是系统构件图: 系统功能划分: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的软件上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从用户建模的过程来看在建立阶段功能主要是工作流过程和相关活动的定义和建模,在运行阶段包括运行流程的监控、管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等。 工作流管理系统由流程定制工具、流程监控与管理、工作流运行服务和客户端交互四个部分组成,整个系统的使用者可以分为四种:系统管理员、流程设计人员、流程管理人员、普通用户。 下图是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顶层用例:

第一部分流程定制工具 本部分主要完成企业信息流中业务过程的图形化建模,定制工具提供丰富的图形化元素、简单易懂的建模方法以及完善的模型管理方式。 流程定制用例图:

打开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流程定制工具已经打开。 后置条件:被选择的流程模型中的内容被展开。 步骤序列: 1.打开流程模型列表或新建流程模型文件。 2.选择流程模型文件名称。 3.展开流程模型中的设计内容。 保存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某个流程模型已经被打开,并且被修改。 后置条件:修改过的流程模型存到了物理文件中。 步骤序列: 1.保存流程模型到物理文件中。 删除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拥有可被删除的流程模型。 后置条件:选中的流程模型被删除。 步骤序列: 1.用户打开流程模型列表。 2.用户选择想要删除的流程模型。 3.系统删除选中的流程模型。 导入导出流程模型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拥有可被导入的文件或导出的流程模型。 后置条件:流程模型被导出成文件或模型文件被导入到设计系统成为流程模型。 步骤序列: 1.用户打开可被导入文件列表或设计工具中的流程模型列表。 2.用户选择将被导入的流程文件或选择将被导出的流程模型。 3.系统把导入文件生成流程模型或把导出流程模型生成流程文件。 流程发布 参与者:流程设计者。 前置条件:拥有设计完成并可供发布的流程模型。 后置条件:流程模型被发布并可通过客户工具执行。 步骤序列: 1.用户打开流程模型列表。 2.用户选择发布的包或流程。 3.用户选择发布的运行服务器。 4.用户形成发布版本。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学校心理辅导论文 姓名: 学号:1016413050 成绩:

儿童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学习障碍的概念、流行学病程、分类、症状、成因、诊断标准和干预技术,并阐述了自己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方法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干预意见;文献综述 1 学习障碍的概念 学习障碍一词是由英文learningdisability(简称LD)翻译而来的。学术界对他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加柯克提出的学习无能的概念。但是对学习障碍的定义一直未统一,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各界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1.1 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 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异常,以致在听讲、思考、说话、阅读、书写、拼字或演算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学习障碍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常、失读症及发展性失语症等状况,但不包括基本上由视觉、听觉动作异常或智能障碍、情绪困扰或环境、文化、经济地位不利等因素所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14] 1.2 美国学习障碍全国联合委员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是一个概括的名词,指的是在倾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的学得与使用具有明显困难的异质障碍团体。学习障碍是个人内在因素,推测是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它可能出现于一生中的各阶段。学习障碍可能具有自我调试行为、社会知觉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本身都不会导致学习障碍。虽然学习障碍可能同时具有其他的障碍情况(例如,感官缺陷、智能障碍、严重的情绪困扰),或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差异、不足与不当的教学),但都非这些情况或影响所造成的结果。[4] 1.3 美国精神医学会的定义 学习障碍就是注意力缺失障碍。所谓注意力缺失障碍,是指注意力低。医学常将其当做有关学习障碍的诊断性症候使用。[1] 1.4 我国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 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显著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能伴随其他的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忧;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学习障碍与学业性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能力障碍等。[7] 观察以上各种定义发现,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展不均衡、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差,排除其他障碍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困难。

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

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 [摘要]:有关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90年代又兴起了对于工作记忆的研究热潮。通过对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对比,工作记忆研究方法的现状与观点的叙述以及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的介绍和理论问题的探讨,简要回顾有关工作记忆研究的发展和理论趋向。 [关键词]:工作记忆;语音回路;视空初步加工;中枢执行系统; 有关记忆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工作记忆研究的热潮,本文主要通过对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对比、工作记忆研究方法的现状与观点的叙述以及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的介绍和理论问题的探讨,简要回顾有关工作记忆研究的发展和理论趋向。 一、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 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从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中的短时记忆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工作记忆分成三个子成分,分别是中枢执行系统、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和语音回路。 但是直到今天很多教科书都还依旧将工作记忆等同于短时记忆(如张春兴的《现代心理学》等等)。虽然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含义以及概念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并且对于这两个概念应该从机能的角度和构成的角度两个方面加以区分。 第一,从机能的角度加以区分。 如果从机能的角度考虑工作记忆,它所保持、存储的信息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并且基于这种存储基础上的处理与加工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前提条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心算中的记忆就是一种工作记忆。而短时记忆的机能仅仅是起到对信息的存储作用,其存储的信息未必一定是下一步认知活动所要运用到的信息,比如说我们要打电话,所查到的一个电话号码,我们拨过这个电话以后就忘了。如果仅从对信息的存储这一角度考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是相通的,但是在机能方面工作记忆比短时记忆,多了一个前期的加工功能。 第二,从构成的角度加以区分。 与机能的角度不同的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系统结构,构成水平上的区分是相当复杂的。工作记忆系统与短时记忆系统到底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还是短时记忆系统包含工作记忆系统,还是反之,这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但是支持工作记忆系统包含短时记忆系统的人要相对多一些。Baddeley & Logie于2002年、Cowan于1999年的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用Engle的话说就是,工作记忆系统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两个部分构成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短时记忆”指的是“短时记忆存储库”。 按照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的观点,短时记忆的存储仅仅靠“短时记忆存储库”这一个单一的功能是无法实现的。要想实现短时记忆的机能,“控制加工机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这个观点出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上并没有大的差别,都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所构成的。但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的差别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 于尧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模仿Sternberg(1966)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经典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本实验选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三年级学生89人作为被试,在心理学部机房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2中“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程序完成实验。实验为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按记忆集大小共六种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在特定时间识记,之后再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程序会自动记录被试的在不同水平下再认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记忆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没有影响;反应类型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显著影响。进而得出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并不是系列全扫描,也不是Stermberg假设中的任何一种信息提取方式。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1 前言 Atkinson和Shiffrin(1968)提出了记忆系统的多存储模型(the 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将记忆看作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且这三个子系统在信息的储存量、保持时间、储存形式(或通道)、提取方式、遗忘规律以及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几十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郭秀艳,2004),是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王甦、汪圣安,2006)。不论是何种记忆系统,其信息的提取方式都是一个极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记忆的最终目标是信息的提取利用。在越来越奉行效率至上的近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更是始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即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

实验设计: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同情绪状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题库

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通过情绪诱导法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通过以词语归类任务为干扰任务,考察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的质量。以此,探究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情绪状态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显著,正性情绪下成绩最高,中性次之,负性情绪下最差。 关键词:情绪状态前瞻记忆 缺实验假设实验目的 文献综述 1.前瞻记忆: 1.1含义: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记忆,即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一定得记得下课后把活动的海报贴出去;记得十分钟后把电磁炉关了等。回溯记忆是指对过去已发生事件或行为的记忆。生活举例: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早饭吃的什么等。前瞻记忆是相对于回溯记忆而提出的,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 1.2 分类: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和McDaniel把前瞻记忆区分为基于时间(Time-based PM)的和基于事件(Event-based PM)的两种前瞻记忆类型。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是指记得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生活举例:10分钟后要记得吃药。在这个活动中,时间是目标线索,吃药这一行为成为了前瞻记忆的目标任务。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意向行为的执行。举例:看见鞋摊了,所以要买双鞋。这时,鞋摊成了目标线索,激发买鞋行为的执行,从而完成了前瞻任务。研究发现,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较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需要更多的注意资源,具有更多的提取自发性、动力特性等。 1.3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 对前瞻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中。 第一,年龄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是否与前瞻记忆任务成绩相关结论还未达成一致。有实验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前瞻记忆的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也证明儿童前瞻记忆存在年龄效应,我国的学者张磊、王永跃对幼儿园儿童进行了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再者,对前瞻记忆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提示物、靶事件的特征因素。靶线索、事件的内外部特点以及它的特殊性都直接影响了前瞻记忆的成绩。以往研究表明,不熟悉的、醒目的提示物、靶事件更容易提高前瞻记忆表现。 第三,时间间隔因素。保持间隔,即形成意向到执行意向所要求的行为的时间长短会对前瞻记忆造成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随着间隔的延长前瞻记忆的成绩会降低,但是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前瞻记忆成绩随延时间隔的增大而提高。 第四,人格,即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A型人格的人(个性中时间观念强,争强好胜,关注最后期限和持完美主义观点等)比非A型人格的人前瞻记忆表现好。 第五,动机和情绪对前瞻记忆也有一定的影响,被评估为重要的任务比不重要的任务更

人因工程课程实验--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课程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测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本实验测试了短时记忆广度。不同被试者的记忆广度有一定的差异,这与不同被试者的记忆方式有关系。例如将较长的数字组块记忆比单独记忆效果要好。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记忆方式 1.引言 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刺激系列可以通过视觉呈现,也可以通过听觉呈现。呈现的刺激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数字。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 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

约为10%。但是超过15 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数字记忆能力的测试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瞬时记忆中简单易行又最为典型的一种方法。这是由于它最能体现记忆广度的特点:是决定记忆材料的数目,而不是材料的意义。目前,公认的记忆广度的平均数为7+-2。 2.方案 2.1 实验仪器:BD-Ⅱ-407型记忆广度测试仪(Memory Span Tester)2.2 被试者:东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二学生4名。 2.3实验步骤: ①将键盘的插头与仪器被试面板上的插座连接好,接通~220V电源。 ②按下复位键,由程序将码Ⅰ灯、计分灯、顺答方式灯置亮,数码管显示为0202.00 ③被试者按下回车开始测试。在见到回答亮〔绿灯〕,用键盘按顺序回答记忆的数字,回答正确,回答灯灭,加0.25 分,被试再按回车键,仪器接着提取下一组以供再次回答。 ④基础分为2.0分,答对一个数组记0.25分,答对4个数组(一个位组)计1分,答对14个位组计满分16分。计分公式:F=2.0+0.25X(F 是被试者的得分,X是被试者正确回答的次数)。 ⑤由仪器自动计分、计位、计时、计错。 ⑥主试者可以随时改变码Ⅰ和码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