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

第三章 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

第三章  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
第三章  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

社会保险制度自在欧洲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历程,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变迁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理论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发展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与理论依据,了解西方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历程及其重要的事件,熟悉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改革的历史,把握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方向。

本章重点

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理论依据

西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方向

1 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理论依据

1.1 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1)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现代社会有经济实力来建立起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保险制度。

(2)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事故增加。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工场手工业转变为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即社会化大生产。一方面,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方式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人的伤残、事故、职业病等事故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劳动组合方式也促使劳动力过早地退出生产领域。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产生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增加。这些风险在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靠工人自身甚至资本家均无力解决和应对,需要建立社会性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即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解决。

(3)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带来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家庭的保障功能弱化。在农业社会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家庭功能齐全,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具有生产职能;又是消费单位,具有消费职能;同时还具有生育、教育、养老的功能,家庭保障成为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遭遇不幸时的“保护伞”。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效率的生产,在竞争中彻底摧垮了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大工业在瓦解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家庭的职能不得不发生转换,由生产实体转变为单

纯的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弱化。同时,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也促使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大家族式的结构基本解体。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家族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之外的社会保障机制。

1.2 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只是产生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有了这些条件,社会保险制度并不会自发地产生。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也就是说,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19世纪后半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罢工、游行、示威、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危及了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如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在采取镇压手段的同时,还采取了社会保障这种安抚政策。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在19世纪末期的俾斯麦政府时代产生,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背景。在1881年11月的《德国社会政策大宪章》(又称《黄金诏书》)中,德国宣布要建立“社会保障基本法”,声称“一个期待着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实行社会保险就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1.3 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1.3.1 新历史学派和福利经济学

传统的经济学家多把国家的职责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19世纪下半叶,德国学者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提出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他们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之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政府应该举办一些公共事业,以促进文化、公共卫生和保护老弱病残者等社会目标的实现。政府需要制定全国最低生活标准,对劳动者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新历史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企图通过采取一种家长式的社会政策来提高工人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准,它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另外,20世纪初期的福利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了推动作用。福利经济学以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财富和福利》为标志,以其1920年《福利经济学》为代表作。福利经济学证明了为什么通过转移支付,使收入均等就能增加收入总量的福利,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第一:都主张建立一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福利的制度,尤其是提高和保障低收入人口群体的福利;第二,国家应当承担起提高公民福利的责任。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1.3.2 中外古代的大同思想

(1)人权保障理论

人权可分为生存权和保障权,所谓生存权指社会中任何人都有生

存下去的权利,意味着一个人因任何原因陷入贫困,发生危机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以维护生存的权利,生存权的确立要求社会和政府尽可能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乃人权基础,发展权是社会中任何人都有满足、完善、发展自己需要的权利,它要求政府和社会要创造一切条件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求,乃人权更高要求。

人权与社会保险的关系:社会保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是以肯定社会保险权利的基本人权属性为前提,由政府作为承担保证这些权利的主要义务栽体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实现其他各项人权的直接的基本物质基础。

(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思想,但允许财产不平等的存在,它更重视社会保险制度方面的问题。法·圣西门,法·傅立叶,英、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身体力行,非常关心整个社会保障状况,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尤其是妇女、儿童福利,工人失业状况,并努力推动社会在此方面的改善,如1815年,欧文提出了限制童工劳动的工厂立法,经努力,英议会1819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童工女工劳动的法案,尽管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来实施,但为以后的此方面的立法,实施奠定基础。

1.3.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险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险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一是从收入和分配的角度讲,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

社会安全制度。二是从社会经济的运行角度讲,社会保险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手段,是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均衡机制。马克思在《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强调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要有真正的公平,他在批判拉萨尔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成员”这句话时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的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当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部分地应当根据概率论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要根据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高度地概括了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成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和研究的出发点。

2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2.1 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出台的社会保险三法。

2.1.1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社会背景和过程

19世纪末期,德国社会矛盾加剧。1870年德国爆发严重的经济

危机,导致工人阶级斗争的迅猛开展。工人群众强烈要求国家立法给工人以经常性生活保障。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中广为传播,以及1875年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并在1877年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巨大进展。德国工人运动由于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斗争理论和一个比较成熟的战斗组织,因而使德国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十分恐慌。

在这一局势下,1881年威廉一世颁布皇帝诏书,要采取若干“保护”的社会措施,推行社会改革。申明:工人在患病、发生事故时和老年经济困难时应该受到保障,他们有权要求救济,工人保障应当由工人自行管理。在此基础上,德国颁布社会保险三法。

1883年5月31日,德国国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提交的《疾病社会保险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规定对全体从事经济性工业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保险费的2/3从工人身上征集,1/3由企业主交纳。

1884年6月27日,德国国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提交的《工伤事故保险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在工作中发生事故的人或死难者家属,可以从那些实行事故保险的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中得到抚恤金。

1889年5月24日,德国国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提交的《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老年保障法。对工人和低职官员一律实行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保险资金来自国家、工人、企业主三方,工人、企业主要各自负责保险费的一半,退休工人的退

休收入依工人原工资收入等级和地区等级而定;只有证明确实失去谋生能力者,才有资格享受残疾社会保险待遇,而且得交足5年保险费;年满71岁且交纳保险费在30年以上者,才能享受退休养老社会保险待遇。

1911年,德国政府又将这些法规综合为单一的德意志帝国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先例。1911年还制定了《职员保险法》,1923年颁布了《帝国矿工保险法》,1927年制定了《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

2.1.2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评价

德国之所以首先推出并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并非出于人道原因,更多的是出于政策策略的考虑:(1)为了调和日益紧张的劳资冲突,推动工农业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2)为了缓和迅猛发展的工人运动对现行政权的冲击,把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视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正如威廉一世在1881年发布的《黄金诏书》中宣布的“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保障对象、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来看,不仅保障水平低,覆盖范围也很窄,只是为有正常工资收入的人提供保障,保险项目多是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

尽管如此,俾斯麦政府的这三项社会保障法律颁布后,的确受到了工人群众的欢迎,1883年有300万工业工人参加了劳工疾病保险,占所有工人总数的40%,有四分之一的其他行业劳动者参加了保险;

到1914年,几乎所有的工人和大部分的职员都参加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德国的经济现代化创造了安宁的环境,使19世纪70年代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进入低潮。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利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英国花了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现代化工业强国。

另外,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推行社会保险,使之第一次确立为正式的公共社会保障计划;由政府组织构建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险制度的效率;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劳动者风险失去的收入,社会保险实行强制性投保,国家、雇主、工人三方分担;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以交费为享受保险条件的原则等等。这些都成为以后各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础。

2.1.3 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国的建立

俾斯麦政府创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举措,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近代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的高潮。先是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奥地利、英国、丹麦、挪威、荷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出台;接着是一些美洲国家相继仿效。许多亚洲国家也参照德国的样本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丹麦、奥地利、英国等16国建立了养老保险;比利时、英国、瑞士等9国实行了疾病生育保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9国实行了失业保险;波兰、美国等37国实行了工伤保险,

社会保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

2.2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2.1 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该阶段以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稳定经济,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依据凯恩斯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美国因大危机导致严重预算危机,原来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也受到冲击。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推行新政中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失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在1935年8月14日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是一部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主体,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也是美国第一次提出社会保障概念,同时美国还建立了对全国社会保险统一管理的联邦社会保障属。这意味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根据此法案,美国联邦政府的老年社会保险、联邦政府和各州共管的失业保险、各州主管的劳动者工伤补偿保险,以及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等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险体系。

至4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并对世界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到1940年,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相继设立了社会保障项目和制度,包括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欧洲国家则对已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了修改和补充,法国、意大利等国增加了家庭福利津贴,意大利在“自立共济”活动下,新设了“疾病保险”等。

2.2.2 福利国家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944年受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委托,“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试图制定一项统管人们一生的公共保障计划,他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将英国变为一个“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覆盖全体英国公民,为他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社会保障。贝弗里奇在其《报告》中提出:“国家对于每个公民从‘从摇篮到坟墓’即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与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等,都给予安全保障”。他认为获得安全保障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也是国民承担的社会义务;社会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由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只为被保障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的对象为全体公民,保障项目涉及公民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社会保障的原则为:统一受益标准;统一收费,统一管理;适当受益;全面、普遍,区别对待。

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性待遇首先被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开创性的界定。它不仅为英国战后重建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决策的基础,而且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发展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依据。

根据上述精神,英国政府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立法,1946年英国出台了《国民保险法》。该法规定每一个达到就业年龄的公民,都必须参加国民保险,在足额缴纳保险费的前提下,当遭遇失业、疾病、伤残及其他意外事故而失去生活来源时,可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相应地得到救济或津贴。1946

年又颁布了《国民医疗保健法》,规定全体公民接受国民医疗,全国医院实行国有化。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继英国之后,纷纷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瑞典成为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最完善的典型代表国家,荷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也实行全面社会保障计划,宣称为“福利国家”。

2.2.2 社会保险制度的国际化

1952年,联合国主管劳动和社会事务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ILO),在总结国际各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基础上,于1952年制定并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公约》包括医疗、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残疾津贴、遗属津贴、定期支付应遵循的标准、平等对待非本国公民等各种条款及一切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等。《公约》对社会保险的各项目领域都规定了最低支付标准,为各国社会保险法规的完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标志着社会保险事业从此走向了国际化。

2.3 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2.3.1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1)改革背景和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遇到困境。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经济与社会环境,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保险制度的快速发展与西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明显缓慢,进入“滞胀”时期,使得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所需的稳定的经济环境开始动摇。例如,1970—1980年英国工业品增长率为

1.9%,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1970—1974年降为

2.4%,1975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西方社会经济增长缓慢不仅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使得社会保险制度遭受巨大压力,而且带来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和社会支出扩大的尖锐矛盾,使得社会保险制度失去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

二是失业问题突出。充分就业是社会保险制度稳定运行的又一重要社会环境。建立在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基础上的充分就业,曾经成为西方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福利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国家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1975—1980年,德国失业率一直在4%左右,1981年达到5.5%,1982年达到7%,1985年甚至达到9.2%。1970—1979年美国的失业率为6.2%。失业问题严重化减少了社会保障缴费人数,导致失业保险支出快速增加。失业问题严重化使西方社会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环境趋于恶化。

三是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还与人口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直接影响。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延长。例如,1965—1985年,法国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1岁,女性从75岁提高到79岁;英国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2岁,女性从72岁提高到78岁;美国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2岁,女性从75岁提高到79岁;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5岁,女性从73岁提高到85岁。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带来一

系列问题。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1980—2000年,美国老年人口赡养率从16.9%提高到19.0%,日本从13.4%提高到25%,德国从23.7%提高到24.0%。养老金支出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部分。

四是社会保险制度内在问题凸现。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所具有的刚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是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范围越来越广。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社会保障覆盖面过分扩大也将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二是保险标准和水平不断提高。例如,1965—1980年,英国社会保障水平从14.4%提高到24.5%,德国从19%提高到313%,法国从15.8%提高到28.8%,瑞典从17.5%提高到33.5%,美国从11.2%提高到28%,日本从11%提高到25%。

随着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保险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长。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构成中,国家财政补贴和雇主缴费构成较大部分,个人社会保障缴费所占比例较小。这种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状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投资和扩大生产积极性下降,还导致各种社会保障津贴领取者个人责任意识的减弱。这就导致传统现收现付型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面临严重挑战。

五是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理念的改变。社会保障理念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存在严重的极端化倾向。19世纪末期以前,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自助,这种社会保障理念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

是由于个人原因而不是社会原因,其解决应该是个人责任而不是社会责任,社会保障应该依靠个人自助而不是依靠社会或者政府帮助。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发生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从过去的极端强调个人自助的社会保障理念转变为过分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由于个人原因而是由于社会原因,其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责任而不应该是个人责任,社会保障应该依靠国家保障而不是依靠个人自助。

极端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导致了极端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选择。19世纪末以前,强烈的自助理念使得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十分强调个人自助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保障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种救助成为家庭保障的重要补充,只有在家庭保障与社会慈善救助无法满足需要时,政府才会通过济贫法制度等官方制度措施提供救助。20世纪前期,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使得西方国家十分强调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的各种社会保障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家不仅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而且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同时还建立起充分的福利服务制度,“福利国家”成为西方许多国争相追求的目标,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极端化选择在促进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导致福利病的出现并长期难以克服。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主张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

的社会保障理念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例如,英国的撒切尔政府认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国家在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忽视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没有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将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区分开来,更不可能将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1979年,日本政府就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形成在个人的自助努力与家庭及社会的连带责任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官方福利这样一种新型的福利社会模式”。1993年,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为了全民的利益,由全民来建立,由全民来支持的制度。”美国社会保障改革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也开始逐步形成。尼克松总统指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必须建立起一种个人责任与公共参与的复合责任机制,提出“不工作即无福利”的主张。里根政府认为,必须遏止社会福利扩展政策,必须减轻社会福利领取者对福利本身的严重依赖性,提高他们的自立、自强和自尊意识。克林顿政府提出:“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恢复一条简单而庄严的原则:不能让一个能够工作的人永远依靠福利。我们仍然要帮助那些不能自助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受教育、训练和抚养孩子的人。但是,如果能够工作的人就必须工作。”

(2)改革内容和做法

为克服社会保险面临的危机,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在改革调整方面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立足于现行制度框架,围绕抑制社会保险费用膨胀,扩大资金供给渠

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等政策措施,力图维持现行制度的稳定运行。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鼓励和促进企业补充保险及私人保险计划的迅猛发展,逐步推行社会保险部分私有化的改革措施,改革的基本思路集中于寻求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社会保险制度。

主要做法如下:

(1)通过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修改,削减社会保险总支出

一是适当减少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会保险项目的覆盖面。即改“普遍性原则”为“选择性原则”,重点帮助低收入者。二是降低社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降低支付水平。三是将享有津贴的资格条件严格化,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欲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四是缩短失业津贴的有效期。五是压缩医疗开支。六是加强对享受福利者的经济调查,以确保发放给那些需要的人。

(2)加强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一是改革管理模式。由于各项社会保险的发展背景不同,因此,它们在给付和负担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利于统一管理。所以一些国家正努力实现社会保险的一元化,企图通过一元化来统一给付和负担,消除因保险种类庞杂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另一些国家则试图下放权力,将统一管理改分散管理。二是加强政府监管。诸如采取加强立法监管等积极措施来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开支等措施。三是社会保障组织管理社会化。所谓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就是相对国家单一管理与传统家庭保障模式而言的。在全社会

内由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负责筹集资金、支付保障津贴、实施对社会保险对象的管理。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欧盟各成员国的相当重视。

(3)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份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私人机构参与社会保险管理与运营,作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险的一个补充。

在养老保险方面,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及私人承担一部分老龄人口的赡养义务,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在医疗保险方面,各国积极发展私营医疗。在失业保险方面,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由政府逐步向民间或私营化转移,扩大私营保险基金的自营收入,允许基金投资的多位化。

(4)调整项目收支结构,注重个人和企业负担,减轻政府压力90年代以来,社会保险的财政来源已发生了一些变化,福利国家正在试图减轻雇主的资金负担,以便在更具有较高失业率和面临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情况下,抑制高额的劳动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采取以上各项开源节流措施,各国更加注重社会保险质量的提高。如英国布莱尔政府提出发展社会保障新思路,重点将不再是增加社会津贴,而是增加社会服务,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提供教育和保健等公共产品,采取措施进行职业培训等。

2.3.2 转型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和中欧国家为代表的转型国家在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险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些国家由于政治和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导致一定时期内物价飞涨、失业人数激增、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社会贫困加剧。这就导致它们已经困难重重的社会保障体制受到更猛烈的冲击,其缺陷和弊端更加暴露无疑:(1)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不适应多种就业形式并存的新的就业局面。尤其是社会保险,主要限于国营单位的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从而限制了劳动力向多种就业方向的流动,限制了其他经济成分中的职工获得社会保障的权益以及他们应尽的相应义务,因而也难以做到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分担风险。(2)社会保障事业多头分散管理,效率低下,规模程度极低。(3)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低,面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老龄化形势难以发挥持久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就必须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这些转型国家把加强社会保障作为保持社会安定的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为此,本着“人人有权享受,人人必须参与”的原则,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以医疗、失业救济、养老金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优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变承办单位及筹资渠道

将社会保障的经营从国家预算中分离出来,改变过去由政府有关行政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职能部门承办,按行政办法管理的方式,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由统一的全国社会保障理事会按市场机制的原则进行管理。并改变过去社会保障基金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做

法,将原有的由国家统包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造成多种经济成分参加、多层次的社会福利体制,即由国家、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由失业救济、医疗保险和养老金三部分组成。这一新的社会福利体制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社会福利保护网,使社会的困难阶层获得社会福利保障,保持并改善现有的生活条件,支持预防性的解决措施。

(2)失业救济制度的改革

在过去40年中,中东欧各国大多实行全面就业政策,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失业,因而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大多没有失业保险这一项。近年来,失业已成为东欧国家体制转轨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旧体制瓦解的同时,就业状况恶化,失业人数剧增。失业浪潮不仅给中东欧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带来巨大压力,还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各国先后将失业保险列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帮助就业,各国均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如匈牙利的全国就业政策利益协调论坛(即全国劳动力市场委员会)和地方就业政策利益协调论坛(即州劳动事务委员会),以协调解决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平衡各地区间以及本地区内劳动力均衡分布。并设立了专门的失业救济基金,如互助基金、就业基金和团结基金,为失业者提供各种物质帮助和职业培训。同时通过立法为失业者提供法律保护。匈牙利《就业法》规定,凡原有工作的人失业后均可享受失业救济,刚毕业又找不到工作者可享受初业者救济。并对解雇做出严格规定,凡属于非纪律性的解雇,雇主应向被解雇者支付最终补偿,补偿条件和幅度因工作时间的长短而

企业社保管理制度

企业社保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 、目的: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作性,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因公司相关制度不成熟,故此规定暂试行,如有修改再另行通知。 二、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三、社会保险办理地点以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关系所在地购买。 四、参保原则入职公司的转正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年以上且工作表现突出的(特殊情况除外)可由本人以《社会保险申请表》的形式提出或部门推荐为其申请办理养老保险。 五、审批核准员工办理社保的签批流程:由个人申请

━部门负责人意见━行政部门考核意见━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批。 六、相关制度: 1、公司及时为在册符合条件员工购买养老保险,建立员工个人账户,并对员工保险进行办理、管理、转移等提供指导和服务。 2、公司行政部负责保险的具体业务操作,并负责审核员工保险费用报总经理批准。 3、参保:如因员工个人原因无法及时提供社会保险转入手续,影响在公司参保所产生的后果由员工个人承担。 4、社保转入:员工养老保险必须转移到公司,不然无法享受公司养老保险福利;员工要求将以往所办的社保转入我司投保所在地的,经本人申请,由社保确认人到社保机构开具接收证明(须已在我司办理社保),交员工本人到转出地社保局办理转入手续。注:参保员工(原已参加社会保险的),须补齐欠缴保费后方可将社会保险关系转至公司进行续保。

5、如员工的社会保险关系从外单位转入本公司时,若原缴费基数与公司规定的缴费基数不同,应调整为公司同岗位级别缴费基数。如不考虑调整,需沿用原缴费基数缴纳的,经行政部上报总经理批示后执行。超出公司同级别缴纳的费用部分由本人承担。 6、员工个人原因自愿申请离职的,由本人填写离职申请,办理离职手续的同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手续办理完毕后,行政部自员工离职当月或次月办理养老保险的停保手续。 7、行政部在办理减员(停保)手续。原则上,离职日期在每月20日以前的,离职当月报减少;20日及以后的,次月报减少。 8、公司对员工进行辞退、开除的处理的,由行政部通知员工本人,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手续,经总经理签字审批后,行政部门自员工离职当月或次月办理养老保险的停保手续。 9、离职员工如未按照公司规定办理辞职手续,公司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办理停保。未能及时停保造成多缴纳的保险费(包括单位部分、个人部分及产生的滞纳金)全部由个人承担,在员工来公司办理保险转出手续时,行政部核算金额,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社保管理制度

社保管理制度 为规范公司社保管理工作,保障公司和员工的权益,指导社保纠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所有员工 三、管理原则 依法办事 及时办理 第二章社保购买与终止 一、购买时间 新员工入职后一个月内,人力资源职能应与其购买社会保险,如因本人原因未能及时购买社保,由本人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二、购买类型 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我公司购买社保类别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三、缴纳费用 购买社保后,本人凭身份证到顺德农商银行开通社保卡,公司每月在工资内扣除个人应缴纳部分。个人缴纳部分由国家统筹并纳入个人账户,社保局每月返还部分医疗保险金于医保卡,用于常规看病、购药。 四、社保终止 员工到达法定退休或员工离职,公司应立即与其终止购买社保。离职人员需将社保关系转入外地的,持接收单位的证明和转出单位社保购买证明到社保单位办理。 第三章社保管理 一、医疗保险 1、医疗定点医院 社保购买后,员工的医疗定点医院为公司默认指定医院。如需更改医疗指定医院,社保单位可在每年6月份可接受更改医疗定点医院申请,其他时间不受理。 2、异地就医 公司长驻异地人员需申请异地就医,填写《佛山市顺德区异地就医申请表》,相关部门盖章后并证明材料交与人力资源办理。如因本人原因未办理异地就医,

其后果由本人承担。 二、工伤保险 员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公司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参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工伤认定申请。 所需相关手续和报销标准由相关部门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人力资源的社保人员指导相关工作处理。 三、养老保险 员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符合相关部门规定的退休标准后,由人力资源社保人员通知本人办理离职、退休手续。退休手续办理完毕后,养老金待遇由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如有特殊情况可要求公司协同处理。 四、失业保险 可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或者缴费不满一年但本人仍有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安规定已办理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并有求职要求的。 如满足以上条件,失业人员可提供材料自行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如有特殊情况,可推脱原公司社保办事人员办理。 第四章附则 一、修订权限 本制度的最终解释权、修订权为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如与国家法规相冲突,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执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表述不一,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在人、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指出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面向世界新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即兼顾隔代人的利益,要为后代人发展留有余地。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从上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进行对比,更有助于人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作者龚胜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发展结果上看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阐述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独特性、必然性和现实性。 1.认知层面: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正如上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突破,是人类认知层面的一种转变。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也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从千年宣言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帮助贫困者,消除贫困,保障人类健康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林 嘉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林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上传时间:2008—5-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我国传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这一过程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城市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改革,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了适用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对军人及其军烈属的优抚安置、对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残疾人员以及社会大众举办的社会福利和有关的社区服务,完全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二是由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规定,属于用人单位、职工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缴费的项目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行个人账户与统筹相结合,其他三项保险属于完全统筹的项目。与前项内容比较,现行我国社会保险是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既体现公平与效率,又注重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1.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取支取.截止2005年3月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54万[1]。 2.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明确提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把人類社會的[ 奇异知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O”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O”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n =3.14159 ............ ) ,“n ”是物 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O”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

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 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 “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 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 有4X 400= 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 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 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 ”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 绪下的自然发声。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湖北省特级教师李洪祥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完善。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1996年8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12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了促进作用。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城镇和农村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从家乡变化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文摘要:近年来的灾难让人联想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家乡30年来的变化有起有落,为了协调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受到国家的重视。由此展开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剖析。最后提醒新的接班人肩上的任务。 关键词:自然灾害家乡经济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变化政策可持续发展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后伤亡惨重,无数人失去生命,无数人失去家园,无数人失去亲人。 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季节性干旱天气不断出现,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新的危机因素。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青海玉树地震造成上万人死伤。 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7874千公顷,受灾人口1.24亿人,因灾死亡823人、失踪437人,倒塌房屋6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41亿元。中国南方大范围的洪水灾害,不仅使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损害,也使大量文物遭到破坏。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难频发,不仅是地震、干旱、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煤矿、海上石油泄漏等非自然灾害也层出不穷。灾难的发生不是偶然,它们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后产生的后遗症。为了求得发展,人类做出了许多以环境为代价的举措,结果是取得了发展,但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我家在一个小镇上。为了了解小镇近30年来的发展,我采访了一直居住在此的老一辈。通过他们的描述以及我的记忆,我对家乡的变化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认识。 大约30年前,小镇上只有一条街道。这条街道顺着流过小镇的河流建造,所以叫做顺河街。老人回忆说这条流过小镇的河当时是清澈见底,不仅可以洗衣,还能饮用。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小镇也发展了起来。以这条主街为中心建造了很多的街道、房屋、工厂,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方便、快捷起来。小镇发展至今,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那条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如今已经变得伤痕累累。水质变差、水面上有许多的浮萍、水中的鱼类急剧减少,这一切也得于小镇的发展!不仅是这条河流,还有其他许多以前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如今也充斥着各种垃圾和废物,发展带给环境的破坏如此可见一斑。 难道发展的结果必然如此吗?不,不是!面临这样的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坏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机遇,一个锲机! 可持续发展,英文叫做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诸多缺陷。说过即逝,无法保存。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物理属性的局限,不能清晰传达到较远的距离,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经由第三者转述会发生意义出现偏差、信息损耗现象,严重影响人类语言深入传播和人们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诞生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但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千年。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体系的完备也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造就的。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有3500历史的殷商时期,构成汉字的甲骨文体系就已经发达和完备。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破解。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虽然金文是书法的鼻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大篆 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籀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方法。 小篆

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类型、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险制度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 1、传统型 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与雇佣相关性模式(employment-related programs)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为德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联系在一起,即个人缴费是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养老金水平与个人收入挂钩,基本养老金按退休前雇员历年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和不同档次的替代率来计算,并定期自动调整。除基本养老金外,国家还通过税收、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2、国家统筹型 国家统筹型(universal programs)分为两种类型: (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如今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养老保险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缴费。享受养老金的对象不仅仅为劳动者,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只能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而不是基本生活水平,如澳大利亚养老金待遇水平只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5%。为了解决基本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问题,一般在力提倡企业实行职业年金制度,以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 该制度的优点在于运作简单易行,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抵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该制度也有明显的缺陷,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负担过重。 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相当于部分都用于了社会保障支出,而且经维持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必须采取高税收政策,这样加重了企业和纳税人的负担。同时,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 (2)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其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中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该类型与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样,都是由国家来包揽养老保险活动和筹集资金,实行统一的保险待遇水平,劳动者个人无须缴费,退休后可享受退休金。但与前一种所在地不同的是,适用的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养老金也只有一个层次,未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一般也不定期调整养老金水平。 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以及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也越来越少。 3、强制储蓄型 强制储蓄型主要有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 (1)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基金在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 国家对个人账户的基金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进行管理和运营投资,是一种完全积细小的筹资模式。除新加坡外,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该模式。 (2)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也强调自我保障,也采取了个人账户的模式,但与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即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规定了最大化回报率,同时实行养老金最低保险制度。该模式于20世纪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