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拆不拆

拆不拆

拆不拆
拆不拆

2014级(高三)上学期第

一次作文训练

收心考试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

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解题基本思路

1、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给材料作文(也叫时评类作文),这类作文要求先完成这一“特殊”任务,再提出“一般”的问题,并予以论述。有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并落实到一组辨证关系。具体到这个题

目,“特殊”就是教学楼的“拆”与“不拆”,“一般”就是“文化遗迹、遗产”的“存”与“留”,一组辨证关系就是“保护”与“发展”。

2、审题要保障正确,立意要有必要高度。题干语料很明晰,可以主张“拆”,也可以主张“不拆”,从这两个角度立意,都是符合要求的。在立意方面,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楼的经济账”上,如向校友拉赞助、求捐款等。要将其放在一个

“时代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加以论述。

3、对“材料”的要求有两个,一个是对具体任务的阐释,用好关于教学楼的材料;一个是拓展类例证。仅仅就事论事,就教学楼论教学楼,甚至翻来覆去地说着“车轱辘”话,不合适。

同时要求一篇议论文必须有足够的论据。(书信,既是实用文,也是议论文)4、要有明晰的逻辑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基本框架要清晰,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合理,5、时评类文章,要以“逻辑严谨”胜出,提倡文采斐然,避免大话、空话、套话,更要避免漫无边际地胡扯,我们宁愿文字平实而有力。论述类文章的语言要有思想的重量。

6、观点能统帅论据,论据要支持观点。论据本身要正确不欺,议论文的论据不允许虚构,一旦虚构被识破,整篇文章的立论会轰然

倒塌。

二、本次阅卷情况:

切入分45。48分标准:1、审题正确,立意合适;2、既有对题干材料的使用,又有拓展类论据的使用;3、结构能体现逻辑的合理性;

4、语言准确,逻辑性强。

每点3分,有优势或缺失,上下浮动。

完不成作文,即不足800字,不及格。

没题目扣2分;不是书信扣2分,若只是明显地不

合书信格式,扣1分;错字一个1分,扣到3分为止。

三、下水作文:

(一)选择“留”

拆,还是留?

——致校长的一封信尊敬的校长:

1、引您好!一座教学楼的去留把您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让您左右为难。我主张,不能“拆”,要“留”。要为学校发展留下一块见证沧桑的丰碑,又为推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建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2、析为什么呢?“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如斯说。一座上世纪50年代末建成的教学楼,熔铸着几代人的奋斗精神,写满了青春的故事,当它显得“矮小、简陋、老旧”的时候,其本身已经超越了实用的建筑价值,而获得了丰厚的精神价值,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3、议从现实意义讲,这座教学楼还可以修缮、养

护,在其内部增加现代设施,继续发挥其教育教学场所的实用功能。即便它不能再用作教室了,因为其“矮小”占用空间不大,因为其“简陋”便于从内部改造,因为其“老旧”蒙上了岁月的包浆,完全可以辟为校史馆、社团活动中心等使用频率不高的场所,不必扯着“发展”的大旗,拆掉走出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教学楼。况且,一旦拆掉,便永消逝,即便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

也是赝品。

4、议为什么一座教学楼的“拆”与“留”会牵动着这么多人的心?因为它折射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年代,怎样对待富有文化意味的建筑物、交通工具等旧物和风俗习惯等旧的生活方式?怎样处理好“保护”文化遗址、遗产和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

5、联面对此类问题,我认为应当以“资源”的长

远眼光看待逐渐在变旧同时也变得厚重的一切,不能为图发展而一律“拆”。梁思成曾呼吁留住北京的老城墙,变成独特的公园,他失败了,是一个国家的遗憾;而此前,二战末,盟军准备轰炸日本本土,梁思成建议留下京都、奈良,他成功了,是世界建筑史的万幸。

6、解怎么去做呢?要拓宽发展的思路,提升“资源”的实用功能,保护资源

的“文化”内涵。譬如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新入口,既保护了卢浮宫典雅然而狭窄的旧门,又为卢浮宫增添了一枚金字塔形状的大钻石,两者相得益彰。譬如香港保留了过时的丁丁双层电车,把它变成了一个流动的观光载体,一路穿过香港的繁华街区和时尚生活。

7、结对于贵校的教学楼也应如此处理,她不仅是一座楼,更是一位有温度、有气息的老教师,不可替

代,她需要保护。学校要发展,但在规划时,把她做成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此致。

敬礼!

2

1

6

8

2

8

日(二)选择“拆”

莫让情怀干扰发展

——致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是拆除,还是保留?面对一座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教学楼,这让您颇费周章。我建议:拆除!

为什么呢? 50多年来,从这座教学楼走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它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座宽敞明亮、现代设施完备的教学楼,来培养新的一批批优秀人才。与其花大量的钱修缮、养护旧楼,不如推倒重建,更何况它的“矮小、简陋、老旧”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从文化层面上讲,即便是它已经成为校友们的精神家园,也不过是他们对

自己青春故事的一种追述。君不见“车毂击,人肩摩”的临淄今何在?秦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又在哪里呢?万里长城也不过废弛为一段段旧墙。没有那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的建筑物甚至城市是永存的。若想永存,必须不断重建,新加坡政府为此而专门成立城市重建局。

要拆除,还是要保留,反映的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怎样对

待即将走进历史的人、事、物,是“为情怀而保护”还是“为发展而改变”。

主张保留,是一种人文情怀;主张拆除,是一种科学精神。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理性判断。如果这座教学楼已经达到了“文物”的级别,根据《文物保护法》应予以保护,更何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但我想一座教学楼,是很难达到文物标准。

退一步讲,与其让它慢慢地熬成文物,还不如在不断地重建中,让其获得崭新而充沛的生命活力。

革故鼎新,不破不立,繁荣的香港数百年前不过是个小渔村,崛起的中国数十年前不过是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是“发展”的让现在和未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不决定于哪一座楼,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有言:“大

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这个原则对中小学也适用。若要怀旧,方式多样,譬如一位知名的作家校友,已经着手制作影像资料。

贝聿铭说:“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是的,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凝固的诗。然而,音乐要新声,诗歌要新句,当他要给卢浮宫镶上一枚“钻石”时,巴黎的反对派们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强硬抵制,然而,他坚持了这种新的美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