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5种神奇的心理效应

35种神奇的心理效应

35种神奇的心理效应
35种神奇的心理效应

35种神奇的心理效应【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让他改学油画,可他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2.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3.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4.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在学

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 1

废情绪。【5.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6.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

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8.蝴蝶效应】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2

【9.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0.贝尔效应】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

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11.鲶鱼效应】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12.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3

【13.名片效应】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

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14.异性效应】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15.责任分散效应】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

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16.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甜柠檬”心理 4

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18.“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19.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巴纳姆

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20.培哥效应】“培哥效应”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5

【21.迁移效应】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它有三种效应方式: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

称为零效应。如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22.反馈效应】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23.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一词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他以此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24.水桶效应】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25.奋起效应】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26.糖果效应】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 6

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

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12年后,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27.齐加尼克效应】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受试者分为两组去完成工作。一组受试者受到干预,最后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28.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29.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一

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的人来说,要改变别人的定势效应,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在别人的心目中改变不好的定势效应,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7 【30.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31.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32. 触摸

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33.权威效应】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 8

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34.边际效应】边际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的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所在。【35.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

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9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专题简介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蝴蝶效应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详细阅读

?什么是"蝴蝶效应"? ?为什么会有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与环境污染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到底在哪扇的翅膀?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效应? ?何谓木桶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短木桶效应和扬长避短到底哪 个更具有优势一些? 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详细阅读 ?什么叫羊群效应? ?什么是扎堆效应谁能告诉我谢谢

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详细阅读 ? 什么叫鲶鱼效应? ? 鲶鱼效应与培哥效应的联系 ? 鲶鱼的生活习性?“鲶鱼效应”说法的由来?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 鲶鱼效应,对于外来事物每个人都会产生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是否对我们认识事物 有很大的影响。在记忆上,由于大脑的兴奋让我们很容易对这事务注意因而让我们更容易记下。(比如和某人初次见面而当见到这个人时我们感到非常的紧张,之后虽然我们很长时间没见但仍然能记得他的样子)。 在做事上,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一定的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当感到一些天有些堕落时去找一些新事物(比如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出去玩,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交谈)或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做点别的。变化是很好的事,有变化才有发展,才又发现,所以时常让自己处在变化之中。

20种教育心理学效应

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下面几种心理效应是我们进行班主任培训时总结整理的,全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比较通俗.班主任感到很新鲜,对于指导工作,撰写论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2、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高尚。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多的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在组织各项活动是都要坚持男女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界观被颠覆了!

心理学知识:10个心理学效应,让你的世 界观被颠覆了 人类的很多认识和动作都是无意识的,这是为什么呢?几大心理学效应告诉你,涨知识啦,我们不单单只学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习生活中的常识,然后升华后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 提高教学效益

巧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效益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多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恰当地利用之,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因素,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列举几个心理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抱砖引玉。 一、期望效应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雅各布森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对学生智力的期望,在某种情况下会对学生智力测验分数产生影响。这就是轰动已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期望效应。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说教,而是借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暗含期望的感情,巧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期望中获得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下面三种方式应用期望效应:一是注意选准期望点,即对不同的学生输送不同的期望信息。如,初三刚一开始学化学,其它学科差的学生,智商高、学习无目的学生,课堂纪律松散、随意性强的学生,班级中的优、中、差等学生,对他们均应设计和选准不同的期望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二是巧妙定期望值,期望值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失去信心;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热情,收效甚微。一般说,期望应定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尺度的期望值,形成师生共鸣的思想境界,达到预定的期望目标。三是立体地输送期望信息,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通过眼神、暗示、手势、微笑等把信息巧妙地传给学生,或通过公开表扬、个别谈话、他人传递等输送给学生。 期望心理是师生间爱的一种双向体验,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因人、就事、适时、恰当的巧用,不可滥用,刺激过频反而使人麻木。 二、首因效应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

心理学十大效应

心理学十大效应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己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有以下几个途径: 勇敢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 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 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知识自己骗了自己。 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 手机你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 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像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绩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 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及其重要的事情 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不怕众说纷坛,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心理学各种效应精选

1、认知地图效应“庖丁解牛”、“胸有成竹”和“老马识途” 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尔曼用大白鼠做实验,建立起了符号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地图效应”原理,也成就了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1、2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1、2、3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地图,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2、法厄同行为把不听劝告,不自量力的行为称为法厄同行为。 3投射作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 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4、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特征:自卑、焦虑 心理状态: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 学生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5、霍桑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

最常用到35种心理效应汇总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 学期下来 泥 不善于构图 学生 苟 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个道理 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 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 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 出的。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5998943.html,c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 调 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实上 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 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 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 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 会顿觉凉水浇身 生颓废情绪。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5998943.html,楀懡鍏堢敓璇寸殑鈥滃緢鍑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 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 触时 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 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 都是片面的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 个人的好坏 凭第一印象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 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

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 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5998943.html,蝩v觴断 7.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 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 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 8.蝴蝶效应 1960年 问题时 演变 是 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 训了一顿 也很生气 狂吠 老人面前 小狗一吓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5998943.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5998943.html,表达这个发现 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 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

巧用心理效应

巧用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市14中副校长、国家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瑞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班主任可以巧妙运用几种心理效应,使班级管理更轻松。 晕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后,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吗?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吗?李瑞全建议班主任和家长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把孩子“一棒打死”,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于是行人就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超限效应 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作超级限效应。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听牧师演讲,起初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掏出所有的钱准备捐款,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 李瑞全建议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说教时要牢记“超级限效应”。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木桶理论”,指一个木桶用来装水时,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来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该现象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班主任应认真研究“木桶效应”的启示,不要只关注拔尖的学生,后进的学生管理好了,班级才能和谐发展。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课题。这位心理学家指出,一辆新轿车停在街边,如果有一块车玻璃被打碎,那么别的车玻璃很快也会被打碎。以致于很短时间之后,这辆新轿车的大多数玻璃都会被打碎。这种心理被命名为“破窗效应”。 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第一次犯错误、班级第一次出现违纪现象时,“破窗效应”也许会给您带来启发。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1966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对教师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事实上,这些名字都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可是学期末再对这些学

十大心理学效应

十大心理学效应 (一)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皮格玛利翁效应,相传在古塞浦路斯国家,有一个国王叫皮格玛利翁,他用象牙雕塑了一尊少女雕像,并给她取名加拉提亚。后来日久生情,国王爱上了这尊雕像上的女孩,国王期待有一天,女孩能变成一个真实的美丽女子来与她结婚。国王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待感动了爱神阿芙狄仁罗忒,就赋予雕像以生命。加拉提亚化为真人嫁给了国王。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皮格玛利翁效应。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是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期待就是一种力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根据这种期待效应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期待”、“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

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二)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与经济学中所言的边际递减效应是一个原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当一个人饥饿时,你给他一只包子,他会吃得很香,而且还觉得太少了,给他第二只和第三只时,他虽然能吃得下,但感觉远没有第一只包子味美;当你给他第四第五只时,他可能再也不像吃第一只时那般充满对美味的期待了。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瓶颈效应】与【东风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

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

巧用心理效应,进行有效提问

巧用心理效应,进行有效提问 发表时间:2014-02-21T10:31:11.7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7期供稿作者:王秀娟[导读] 提问方式多样化。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王秀娟山东省潍坊渤海实验学校261057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调节教学进程,缓解课堂气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而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用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将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提问有“法”——利用鸡尾酒会效应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人声嘈杂的联欢会上,如果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晚会了,你的耳朵似乎能过滤声音,总是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鸡尾酒会效应,在课堂提问中同样也非常重要,它提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式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注意中心,而不是成为学生交头接耳时的注意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方式,做到提问有“法”。 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处于分散阶段,要想成为学生注意的中心,就必须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习即生活,对于思想品德课堂尤其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兴趣所在,除了关注社会热点及重大事件外,还要从学生的身边取材,选取符合教学内容的材料来设置问题。 提问方式多样化。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首先,设置的问题类型应该多样化。其次,在选择学生进行回答时,也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艺术。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选择学生进行回答:随机点名式、好差兼顾式、小组推选式、举手回答式及集体回答式。各种方式交错使用,不但能较好地达成教学效果,还能使课堂提问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教师提问后都能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刻全面的思考。 二、提问有“度”——避免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要想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一定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做到适时有度,对提问频率及提问时机进行适当把握。 提问频率的把握。整堂课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肓日性,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超限效应的发生,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对问题频率的把握除了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太滥以外,还要注意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也能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提问时机的把握。要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除了要注意提问频率,对提问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即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在不同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主动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在把握提问时机时尤其要注意两点:不该反复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这样即使时机把握得再好也会给学生留下哕嗦的嫌疑,招致学生的反感。把下课时间作为增大课堂容量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占用下课时间拖堂进行提问,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导致超限效应的出现。 三、提问有“生成”——利用头脑风暴效应 运用头脑风暴效应进行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实施时一定要注意提问有“生成”,即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生成新的疑惑或问题,只有当学生能因为教师的问题而生成新的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活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当然,提问有“生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心预设,还要随机应变处理动态生成问题,妥善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关系。 记得在讲述“关爱父母,学会孝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行,在乘坐高山缆车的时候,缆车运行到中途时,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父母用力将孩子高高地托起,孩子得救了,而他们却永远离开了深爱的孩子。并配上了歌手韩红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一首歌《天亮了》。提问时我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在这悲伤的歌声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顿时,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空气似乎凝结,大家都沉浸其中,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大家都为这伟大的父爱、母爱而感动,而这正是我要的效果。突然,一个男生大声问道:“老师,这缆车的质量为什么这么差?经营者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否则,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他的回答与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开始“化悲愤为力量”,寻找悲剧发生的原因,谴责经营者的欺诈行业、唯利是图,然后又讨论到做人的原则问题。学生的讨论似乎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过多的评价,只是适时地问了一句:“这些道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刚开始还叽叽喳喳的,过一会竟然全都安静下来了,因为他们全都想到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虽然这一意外的“头脑风暴”占用了课堂不少时间,但经过适时引导后学生的思维不但又回到了主题,而且体会更加深刻。因而在后一环节“说说我的父母”,许多学生都回忆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表示父母对子女的爱太伟大、太无私了,要好好地孝敬父母。整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

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人类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澳瑞森·梅伦 一个人的个性与成长经历和接受的教育以及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没有人在世界上是一座孤岛,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学将大有用处。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不能忽视的问题,无论是个人心理疏导、原生家庭教育、职场人际关系…都应该尝试运用心理学去介入及疗愈。心理学不仅让人更认识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帮助人际交往有困惑的人。 因此,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有助于自处、与他人相处,更能运用它们分析社会现象及个人性情背后的原因。从而帮助自己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时,能拥有智慧的判断。 本期特别推荐,人类无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学效应,每一个都发人深省。懂心理学的人,更懂世界。 01 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曾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 自己只需发号施令,他们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两个助手若无能,就会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02 破窗效应 心理学将一种现象叫「破窗效应」:一个房子若窗户破了,无人修补,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墙,若出现一些涂鸦没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正如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若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就会毫不犹疑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