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中国文学——以新时期诗歌为例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中国文学——以新时期诗歌为例

妥徽文学

ANHUIWENXUE 后现代主义思瀨中的中国文学

-以新时期诗歌为例

张婷

洛阳师范学院

摘要:文化语境是社会语言知识谱系形成以及发展的基础。新时期诗歌在后现代思潮的语境中,理所当然地 对外来文化思潮进行了借鉴与创新。新时期诗歌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演变出多样的“个体建构”。新时期诗歌折 射出的时代焦灼,是闭塞已久的汉语书写在应对世界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担忧与焦虑,而诗学本位立场与民间 化立场的种种争鸣也成为后现代思潮语境下新诗写作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后现代新时期诗歌文化语境焦虑

社会的转型往往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更迭。20世 纪中期,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陆续发生重要变化,工 业社会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相随的,是“后现代 思潮”发生。这种文化思潮逐渐被阐释出许多新质,偏 狭却又有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文学 思潮,它彻底反抗传统,摈弃所谓“终极价值”,追求多 元价值和无中心、不整体的取向,如新生的斗士,反叛 且决绝。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 着全球化的深人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后现代思 潮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被作为极具吸引力的西方文化成果传人中国。文化语境是语言的土壤。20世纪80 年代始,中国诗人的语言风格、审美意趣直至诗歌本身,都在这股强大的思潮中无声地改变。而变化的直接表征就是,诗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髙温的热情之后也需要冷静的审视。诗歌的多元局面固然难得,但是由于异质文化终不能琴瑟和鸣,且后现代思潮下,诗歌中的本土文化被极大削弱,中国诗歌最终走 向“个体诗学”,诗歌反映出来的时代焦虑也呈步步紧 逼之势。

一、后现代思潮对诗歌本土文化的削弱

新时期以来的文化史清晰地见证了 80年代以来 中国诗歌由繁盛到衰弱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与后现 代思潮的人侵和其对已成型的文化语境的削弱息息相关。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称为“中国后现代诗歌”。早期朦胧诗,曾是这一时代中国新诗 最美好的记忆,然而它的繁盛却于1981骤然消逝,并 于五年后走向终结。此后的中国诗坛流派开始了五花 八门的试验,表征多样而本质无异,这一时期的诗人也被称作“第三代”诗人。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后现代 思潮对本土语境的的削弱已没法掩人耳目。

“亿万个辉煌的太阳/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艺 术》),“红波浪/浸透孤独的果”(《青春》),“太阳也上升了”(《生命》),这是北岛早期的组诗,收录在《太阳 城札记》中。这几组诗中的意象和词意的营造已经远离对传统诗学的传承,“五四”文学传统的具象也已模 糊不清。又如顾城,“你说,你还能看见/水花开放了 /下 边是/乌黑光滑的海流”、“海妖像水鬼/胆子很小/别扔 东方瓶子/里边有魔鬼在生气冶(《分别的海》),诗中的 语调和碎语化的表达也显然是西化的结果。以欧阳江 河、杨炼为代表的后期朦胧诗歌,又有了新质的增添,只是这种新质也是舶来品,与真正的本土文化无缘。欧阳江河在《没有写完的诗之赴刑》中有这样的表达:“欺骗的风蒙住窗子/屠杀在进行/我不能躲在屋子里/我的血不让我这么做/”、“我只有被处决/否则黑夜无 处躲藏冶,语言新奇流转,熟悉的意象聚集,形成陌生化的语境。新的诗歌试验更多地限于技巧的表演,而 对于诗歌本体的探索显得有些荒凉。这样的境遇和后 现代思潮的冲击是分不开的。中国新诗的成长是在一 个基本背离传统语境中出现的,它一定程度上已经是 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是带着翻译感官的文字。“五 四”文学传统渐渐远去,时间洗涤后的裂痕无法遮掩。文学呼吁新的创造,而新诗创作中的诗人却青黄不接,文坛出现了“间歇性的断层”。

二、后现代思潮中新诗的“个人建构”

新诗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新的倦怠,以至于出现“失语”。舶来的诗歌理论过于纷繁,富 于探索的诗人们在勘探之后,情绪退潮,诗人们意识到,似乎任意一种诗歌理论和言说方式都变得不可靠,都无法以此建立中国新诗的“理想王国冶,诚然,这 也是不可能的。令人欣慰的却是,我们看到了许多独

作者简介:张婷,女,湖南长沙人,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文学研究

12017年2期总第403期妥徽

文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