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8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8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8 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8冀中的地道战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知道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

●重点

练习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

●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结构平面图。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初读课文,要提醒学生学会默读,学会浏览,学会一目十行,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读后说说主要内容。再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略”是边音,“侵”是前鼻音;“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句子理解其意思。

2.阅读理解。

初读课文,练习速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根据五年级的阅读要求,要联系全篇,充分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表达运用。

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做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教学时要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默读浏览,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回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思考: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多媒体课件

(1)关于作者周而复的资料。

(2)地道战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

2.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既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

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但它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

2.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继续练习速读。今天要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试着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子体会,比如第一句话。

紧紧扣住本单元训练重点,练习速读课文的方法。在学生翻开课本前,提示学生注意速读方法。

二、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并提问。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2.出示本课会写字,读一读,写一写。

侵略筑堡党丘妨蔽陷拐

3.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

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

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地道的出口。

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气。

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联络方式。

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历史意义。

4.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层、概括层意。

1.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

2.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3.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

4.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请同学们将这四句话作为分层的依据,把8个自然段分成4层,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地画出分隔符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同学们还记得预习后提出的4个问题吗?刚刚划分的4个分层,对这4个问题都做了回答。

(教师指着课件上的4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4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

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分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总结谈话。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地道战的结构和作用,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从而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地道战的智慧。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地道的结构、作用等介绍清楚的。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4个同学按照上节课的段落分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展示课文内容的课件。

二、分层教学,把握重点。

(一)学习第一层(第1~3自然段)。

1.这一层交代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2.师: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

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来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封锁墙地道战)

3.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4.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5.这句话中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6.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层(第4、5自然段)。

1.这一层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层还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

(这一层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个部分。)

2.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高、深、大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4.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孑口”)

5.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诗。意思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层内容。

这一层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学生齐答:奇迹。)

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三、学习第三层(第6、7自然段)。

1.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了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1)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毒攻、水攻、土沙、吊板、枯井暗沟)

(2)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引读:

敌人用火攻——(土和沙)

敌人放毒气——(用吊板挡)

敌人用水攻——(枯井暗沟)

2.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学生读书,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有线电——拉铃)

3.理解“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外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四)学习第四层(第8自然段)。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

2.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4.请学生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简直是个“奇迹”——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三、总结全文,升华真情。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本课按照文章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露痕迹地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

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有梯度,也有条理,从最开始的速读,到初读把握大意,再到细读体会写法与情感,都能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在落实教学目标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在知识和能力的落实上,如果在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再明确和概括一些可能会更加尽善尽美。读文以后获得的信息,往往容易使学生关注细小的,零散的有关地道战的细节问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益,因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还体现不足。本课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合作探究比较少。

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名师联盟

拜占庭帝国教学设计

拜占庭帝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围,《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以及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了解《查士丁尼法典》,了解拜占庭帝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人们把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三、教师指导讲解内容。 学生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拜占庭帝国的形成。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_____、_____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古称为拜占庭而得名。帝国统治下的两河流域、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埃及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_____业、_____业和_____业繁荣。发达的经济为拜占庭帝国提供了较为丰厚的_________,也使它拥有比较强大的______________。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存在了近千年。 2.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_____西部和非洲_____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和贸易发达,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 “_____”。 (2)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期间编成《_____》,同时又汇编成了《_____》,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_____》,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_____》。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_____》。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1-2:导入新课 导入:第二单元的主题线索是“近代化的探索”,讲述的是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制度的腐朽而破产,也学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日本为模板希望引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因封建顽固势力派的阻扰而最终喋血京城。 戊戌变法以血的教训证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推翻腐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在中国领导了一场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辛亥革命。 幻灯3:课题 师:辛亥革命有两个定义,我们来看看,我们常说的是哪个含义呢? 幻灯4:辛亥革命的狭义和广义 生:广义的辛亥革命。 幻灯5-6:孙中山简介 师:要说到辛亥革命,一定要说到孙中山,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中山。一个人的思想主张和他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他出生在广东香山贫苦的农民家庭,目睹农民的贫苦和所受的压迫,要决心做“洪秀全第二”说明从小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3岁时,随兄长到了檀香山,先后进了英、美人办的学校,后回到广州入医学校,后又转入香港继续学医,成为医学博士。他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他与外国人接触较早,13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都是外国人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方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之上,这是我们民族的一大幸事,因为我们要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就应该对近代文化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第二,他所受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革命的至宝,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中山先生的一切方案都是具体的、精密的。 甲午中日战争给了他刺激很大,曾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遭到冷遇,此后他完全放弃行医,专门从事政治。 过渡:我们说要革命,革命的前提,要有什么? 生:革命的团体、组织等等 师:那我就先了解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团体。 幻灯7:兴中会 师:孙中山建立的革命团体名称、时间、地点?(指导学生看书本) 生: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师:兴中会的成员是哪些人组成呢? 生:反清志士 师:你们觉得兴中会的斗争矛头指向谁?他们和康梁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什么区别?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想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优秀教案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拜占庭帝国的地理范围;《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 (2)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 (2)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的历史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多元的文明社会里,我们既要学会甄别外来文明成果的精华与糟粕,又要有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及其影响,拜占庭帝国创造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拜占庭帝国由古代罗马帝国分裂而成,因其以东部城市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历史上又称东罗马帝国。其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你知道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又如何呢?为什么人们会把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新知讲解。 1.展示拜占庭帝国的地图,提问:拜占庭的版图内包含了之前的哪些古文明?教师概况点评拜占庭帝国地理的优势,介绍其发展特点。 版图范围:希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社会情况:农业商业经济活跃、社会稳定

2.阅读归纳: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的过程。 措施:将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思考: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 结果:不仅没有给予拜占庭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地区。 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十字军东征14世纪,突厥人的一支奥斯曼土耳其人兴起。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船,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军用重炮轰城,但因城防坚固,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一筹莫展。后来,用木板铺路,上涂油脂,把七十多艘战船从木板路上运入金角湾。然后,迅速架起浮桥,从海路两面同时攻城,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3.罗列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历程。 (1)6世纪,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外患不断。 (2)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十字军东征)征服。 (3)15世纪中期(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4.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问题: (1)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2)拜占庭文化的影响(西欧、东欧)? 5.展示图片介绍查士丁尼的生平。 查士丁尼483年生于农民家庭。其叔父靠军队发迹,并最终爬上东罗马君主宝座。公元527年,查士丁尼继承了叔父的权位,正式成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查士丁尼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基本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疆域。 6.回顾罗马帝国因为奴隶制的衰落而衰落,得出拜占庭如果不想重蹈罗马的覆辙,就要在奴隶制上和罗马不一样,引出《查士丁尼法典》。让学生概况法典的主要内容。 提问: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7.阅读教材,问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 标人教版)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 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 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 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法典教案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3.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拜占庭帝国灭亡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罗马民法大全》 【教学难点】分析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又如何呢?为什么人们会把东罗 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2.《查士丁尼法典》: (1)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编纂组织者:查士丁尼。 (3)内容: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

3.《罗马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的统称。 4.《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知识点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5.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拜占庭帝国皇帝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农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 6.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 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7.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 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阅读P47~P48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编纂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2)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 查士丁尼继任皇帝后,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 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3)《查士丁尼法典》和哪三部法律一起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4)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第8课秦的统一

庙子一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疑探展练评》立体学案班级:姓名: 第8课秦的统一 编制:牛可老师时间:2011-9-14 审核: 【自学提纲】 1、秦灭六国:(1)时间:从公元年到公元年的十年间。(2)策略:。(3)顺序:先后灭掉了、、、、、六国。(4)意义:。(5)秦朝建立时间:公元年,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都城在。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 ②在中央设三公:(掌管)、(掌管)、(负责)。 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文化上:统一文字。受命统一文字,把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用。(3)经济上:①统一货币。把秦国的作为流通货币。②统一。 (4)交通上:以咸阳为中心,修建和,统一。 (5)军事上:北拒匈奴修,南征南越,开凿灵渠。长城西起东至,历史上称“万里长城”。 3、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秦朝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②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政事、军事和监察,他们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4、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②统一货币,废除六国的货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③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于经济的发展。④修驰道和直道,统一车规,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⑤为了抵御匈奴,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5、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的混战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再次,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课堂训练】 1、“六王毕,四海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局面的古代帝王是() A禹B秦始皇C汉武帝D光武帝 2、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里秦“政制”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核心是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任免权都把握在谁的手中()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皇帝 4、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在于()A旅游观光B划定国界C阅兵观礼D军事防御工程 5、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B秦国势力最强大 C在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 战》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文原文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

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海南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整体思路:以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为主线,分四大块阐述:国难深重、胸怀大志(背景);愈挫弥坚、成就伟业(经过、结果);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评价);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 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 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精美教案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材分析: 《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组成的《罗马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 3、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4、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冀中的地道战》知识点

《冀中的地道战》知识点 01 我会写 侵qīn(侵略、侵犯、侵占) 略lüè(粗略、大略、略知一二) 筑zhù(建筑、修筑、筑路) 堡bǎo(碉堡、城堡、堡垒) 党dǎng(入党、党员、同党) 丘qiū(山丘、沙丘、丘陵) 妨fáng(妨碍、妨害、何妨) 蔽bì(隐蔽、遮蔽、掩蔽) 陷xiàn(陷阱、沦陷、陷害) 拐guǎi(拐卖、拐弯、拐点) 02 我会认 垒lěi(堡垒、对垒) 搁gē(搁置、搁浅、耽搁) 岔chà(岔道、岔口、分岔) 03 多音字 种zhòng (播种)zhǒng (种子) 钻zuān(钻研)zuàn(钻石) 闷mèn(沉闷)mēn(闷热) 04 近义词 修筑——修建简直一一实在广阔一一辽阔 妨碍一一阻碍坚固一一牢固预备一一防御 坚持一一保持想法设法一一千方百计 05 反义词 广阔一一狭窄坚强一一软弱隐蔽一一公开 防备一一进攻不计其数一一寥寥无几 06 理解词语 侵略:侵犯掠夺。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使过程或进展变得缓慢或困难。岔道:岔路。 吆喝:大声喊叫。 隐蔽: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07 句子解析 1.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2.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这句话是本段的总起句,为下文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做了铺垫。 3.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总结全文,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08 问题归纳 1.结合全文,说说地道战“奇”在哪儿。 地道构造之“奇”:地道、地洞、气孔、出口。 作用之“奇”:既能坚持生产,又能打击敌人。 防御之“奇”: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攻人。 联络之“奇”:“无线电”“有线电”。 2.“无线电”“有线电”为什么要加引号?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引号,在这里表示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当前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3.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怎样理解“惊人的奇迹”一词? 奇迹:“奇迹”是对冀中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能力的高度评价。 惊人:既坚持生产,又打击敌人,冀中人民的斗志确实“惊人”。 09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用地道战同敌人斗争。 第二部分(4-7自然段):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部分(8自然段):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0 课文主题 本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第8课《拜占庭帝国》提高练习 中华书局版

《拜占庭帝国》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究其影响,反映在()A.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的城市发动争取自治斗争,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2.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且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机构是()A.国王 B.大封建主 C.庄园 D.罗马教廷 3.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A.雅典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4.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 C.中古时代的欧洲D.古代欧洲文明 5.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精神领袖是( )

A.世俗封建主B.教皇和教会 C.国王和宫相D.商人和银行家 6.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封建主日渐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7. 欧洲中世纪最大的封建主是( ) A.国王 B.贵族 C.教会 D.商人 8. 8世纪中期,罗马教会获得了意大利中部一大片地区,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罗马教会获得的这片土地是通过( ) A.宗教战争 B.欺诈掠夺 C.国王赠与 D.出钱购买 9. 小华正在通过因特网下载东罗马四分五裂、奥斯曼土耳其扩张、君士坦丁堡的沦陷等资料。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小华学习和探究的问题是() A.大化改新B.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D.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到: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优质教案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图片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5.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查士丁尼法典》的概况。《罗马民法大全》包含哪几部法律? 提示: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图片展示:《拜占庭帝国的衰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教师提问:拜占庭皇帝为什么会求助于西欧封建主的军事援助?结果怎样? 提示:原因——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结果——东征的十字军不仅没有给拜占庭以军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外族势力入侵。 4.问题思考: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教训? 提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我们坚信宽容开放的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未来的中国会更美好。 5.拜占庭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文化,它们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当然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所以要求我们有一种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学会包容、吸收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 3 板书设计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对文化的影响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两大问题。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两大问题分别探讨了《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和内容、《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学生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探讨比较感兴趣,气氛热烈,展示较好,对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认识不够全面。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教学设计

第8课 秦的统一(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

第8课秦的统一 铅山永铜中学郑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疆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资料分析法、图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要点】 重点: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导入新课 大家都听过纸上谈兵的故事吧?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讲完后)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一次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又叫长平之战。之后六国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最终一统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讲述秦的统一(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秦是如何一扫六合的。 一、秦灭六国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成效最大,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从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上史实分析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节选)和秦始皇画像一起领略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并对秦始皇做简单介绍: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暧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过渡)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我们来看看嬴政是如何来实现这一目的的。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0页的图和41页地图和示意图回答 1、“皇帝”一词的由来?(取自“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2、秦朝在中央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配套K12】第10课 拜占庭帝国教案

第10课拜占庭帝国教案 第10课拜占庭帝国 导入: [播放视频“介绍伊斯坦布尔”]视频开篇对于伊斯坦布尔有个简单介绍、提到“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三个名字。 老师提问:视频中这个城市在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名字?学生回答:略。 视频中提到有三个名字,拜占庭——是古希腊人于公元前7世纪建立起来的,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后公元4世纪前半期,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建立了新城,据说在新都奠基的那天,君士坦丁亲自率领仪仗队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并将新都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后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后改称伊斯坦布尔。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而东罗马帝国独立发展继续存在了1000年之久。而于我们刚才说了,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的古称,所以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疆域动态变化图]

老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疆域最大和最小的年份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问:在拜占庭疆域达到最大的时候在位的是哪位皇帝?学生回答:略。 拜占庭帝国存在的1000年之久中,在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达到了全盛。 [出示查士丁尼人物图片] 查士丁尼出生于马其顿托莱索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到君士坦丁堡投奔充当禁卫军首领的舅父查士丁,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晓拉丁文和希腊文,熟知法律,宗教和军事。查士丁称帝后,将查士丁尼收为养子,并被指定为继位人。5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尊号,与舅父共同执政。同年,查士丁去世。查士丁成为唯一的君王。查士丁尼野心勃勃,精力过人,在位38年的全部施政方针目的,在于复兴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重振皇权的威势。为此查士丁尼在内政,外交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出示查士丁尼与群臣图] 图中在手持圣饼、头上有光环的人时皇帝查士丁尼,作为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表,查士丁尼头上所 戴的光环,是教权和皇权在拜占庭帝国混杂的象征。他手中的圣饼盘里盛的是圣水,头顶圣光,左手边的主教手持十字架,再左边的大臣拿着《圣经》,另一位提着油灯,寓

秦朝的统一公开课教案

《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3、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形状货币,掌握历史事物的模仿制作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及了解。 2、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统一乃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学生讨论及思考统一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统一的重要作用,及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3、通过课堂小结,即在视频、音乐背景下,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对课堂内容以总结,其中着重描述秦始皇统一对中国的影

响,从而让学生感情升华,内心产生对统一的拥护,及为当前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战国末年七雄割据,争战称雄。是谁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全国?(嬴政)(投影图片)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投影)!为何能得此尊号呢?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近嬴政,见证《秦朝的统一》板书课题(投影)。 围绕课题“秦朝的统一”,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两大内容:一是如何完成统一,二是如何进一步“巩固统一”。 (板书: _________ / ________/

冀中地道战(资料)

冀中的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地道战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拜占庭帝国知识点练习

第8课拜占庭帝国 【知识管理】 知识点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帝国形成: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庭帝国还存在了1000多年。 帝国强盛: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间,通过多次对外战争,使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疆域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至两河流域,北达多瑙河和克里米亚半岛,南抵埃及尼罗河。 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很早以来就是东西方往来的必经之地,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经济繁荣,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帝国文化:拜占庭帝国由于历史传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 帝国衰亡:①原因: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内人民不断起义,统治者却心态保守,固步自封。②过程:11世纪后,帝国开始衰落。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和西方军队的东征,对帝国构成了严重威胁。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 知识点2《查士丁尼法典》 背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查士丁尼一世主持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 组成:在《查士丁尼法典》颁布后,又陆续颁布了《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编》和《查士丁尼新律》三部法律文献,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这四部法典后来被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宗旨:《查士丁尼法典》旨在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明确宣布皇权无限。查士丁尼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挽救专制制度的目的。 影响:《查士丁尼法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以后西欧各国制订民法影响深远。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材料评价的帝国是(D) A.雅典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拜占庭帝国 2.小乐同学查找资料,完成资料卡片如图所示,资料卡片描述的城市是(C) 1.罗马帝国首都 2.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城市 3.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金桥 A.罗马 B.雅典 C.君士坦丁堡 D.长安 3.他在位期间通过多次对外战争,使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这里的“他”是(A) A.查士丁尼一世 B.屋大维 C.恺撒 D.伯里克利 4.拜占庭帝国一直以纯正罗马血统自居,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它又在无数灾难和动乱中维系了近一千年,但还是没有逃脱被灭亡的命运。15世纪中叶灭掉这个帝国的国家是(C) A.阿拉伯帝国 B.古巴比伦王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