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心血管病与危险因素管理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Sta n dards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刚刚正式颁布。该指南中关于心血管病防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做出以下推荐建议: 一.高血压 1. 每次患者就诊均应测量血压,非同日重复测量血压≥140/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 所有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均应在家中监测血压; 3. 为每位患者确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 4. 若能安全达标,应将心血管高危患者(确诊ASCVD者或10年心血管风险>15%的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5. 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10年心血管风险<15%),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

6. 合并糖尿病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20~160/80~105 mmHg范围内; 7. 血压>120/80 mmHg的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体重控制、合理饮食(低钠高钾)、减少酒精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等; 8. 血压≥140/90 mmHg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以保证血压达标; 9. 血压≥160/100 mmHg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及时启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或应用单片复方制剂,以期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10.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降压药物可应用ACEI、ARB、利尿剂或CCB; 11. 为使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但不宜联合应用ACEI与ARB或ACEI/ARB与直接肾素抑制剂;

12. 尿蛋白排泄量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的患者,应该首选最大耐受剂量的ACEI或ARB治疗; 13. 应用ACEI、ARB或利尿剂治疗的患者,每年至少应监测一次血肌酐、eGFR和血钾; 14. 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三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不能达标者应考虑加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二.血脂管理 15.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基石; 16. 对于甘油三酯升高(≥1.7 mmol/L)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男<1.0、女<1.3 mmol/L)的患者应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并优化血糖控制; 17. 建议未应用他汀或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检查血脂。年龄40岁以下者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必要时增加监测频度;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 发表时间:2019-03-22T10:19:10.5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期作者:韦小龙 [导读] 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二干休所门诊部辽宁大连 110031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某院近三年收治的82例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选选择同期来某院的无心脑血管疾病的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142例调查对象的家族病史、性别、生活习惯等基础资料,将是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定义和赋值,并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结果: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超过60岁、家族病史、合并高血压、高脂肪饮食、酗酒是诱发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针对相应的高危因素要介入合理控制因素、保持良好心态、适量运动等干预措施。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也成为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为探寻诱发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体检者作为调查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某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82例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8.9±2.5)岁,心血管疾病53例,脑血管疾病29例,合并有高血压者59例,高血脂者72例,吸烟者44例,饮酒者20例,日常保持适量运动者53例。选择同期来我院的无心脑血管疾病的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1.3±2.1)岁,合并有高血压者19例,高血脂者16例,吸烟者34例,酗酒者13例,日常保持适量运动者37例。 1.2研究方法 收集82例心脑血管老年患者和对照组的基础资料,具体收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疾病、饮食习惯、体重、运动情况等,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将收集资料中可能的危险因素设定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设定为因变量,对所有选取的自变量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OR值和95%可信限判断最具独立作用的危险因素[1]。 1.3统计学分析 将先期收集的调查对象资料建立分析数据库,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调查对象的资料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依据统计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并根据95%可信限和OR值判断自变量是否属于危险因素。 2 结果 本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家族病史、合并高血压、高脂肪饮食、合并高血脂、BMI≥24kg/m2是诱发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结果[%(n)] 3 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家族病史、合并高血压、高脂肪饮食、合并高血脂、BMI≥24kg/m2是诱发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血管弹性逐渐减弱,心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也逐步增加。家族遗传病史患者大多存在脂质代谢异常,而脂质代谢异常是血管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原因[2],为此存在家族遗传病史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高于普通人。不良生活习惯也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或酗酒等,另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患者的发病率也高于其他人群,这主要源于合并基础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正常的机体脂质代谢被破坏,此类人群的血管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机率增高。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会相互作用,其中年龄、家族病史等危险因素无法改变,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则可以预防,针对上述调查得到的高危因素,要针对性介入相应的干预措施,临床主要的干预措施包括合理控制因素、保持良好心态、定期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策略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木胡牙提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年世界212dz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l)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R—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1、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 (2)家族史:研究表明一级亲属出现早发CVD时,个体患CVD的危险增加。而男性在55岁前或女性在65岁前患CVD即为早发。 (3)高血压:大量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CVD密切相关,50岁以上成人,与舒张压(DBP)相比.收缩压(SBP)更显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的全科医学处理(一)

心脑血管疾病的全科医学处理(一) 张向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2. 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况 内容介绍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况 2.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T_e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况 B_e 心脑血管疾病是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是目前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对人的致残和社会功能影响非常大,是全科医生社区预防的一种重要疾病。 2004年做了一个统计,全球前十位的死亡病因中冠心病、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占了前二位,冠心病共死亡72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2.2%,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死亡571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7%。 不同收入人群中的死亡病因顺序有所不同,与健康水平卫生条件密切相关。在低收入的国家,下呼吸道疾病占第一位,而冠心病排第二位,脑血管意外如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病占第六位。中等收入国家,第一位的是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第二位的是冠心病,下呼吸道感染排第四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卫生条件逐渐升高,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会越来越少,而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越来越多。高收入国家,冠心病占第一位,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占第二位。 预计到2020年,全球死亡人数中冠心病将由目前的630上升到1100万,脑卒中由目前的440万上升到770万,分别上升了74.6%和75%。 【我的笔记】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B_e (一)地区分布 在西方发病较高的国家是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美国,而发病率较低的是瑞士、加拿大,在东方发病率较高的是日本和中国,而泰国和印尼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有以下三个特点: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汉族高于少数民族。一般来说,生活水平、卫生状况好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二)季节分布 冬季发病明显高于夏季,冠心病在12~2月频发,1月为发病的高峰。脑卒中基本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人群分布 大于40岁的男性病人,每增加10岁,发病概率上升1倍,女性发病晚10年,绝经后接近于男性。脑卒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 (四)性别差异 冠心病:50岁前男女之比为7:1,60岁后男女发病相当,这可能跟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对心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整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包括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0/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等。Framinghtim危险评估模型应用最广泛,但该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了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表1),危险因索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该量表适用于35~59岁人群,预测该人群未来lO年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年龄≥60岁人群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使用该量表常低估其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危险。 上述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由于年龄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年轻个体来说,尽管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低,但相对于同龄人,可能患病风险增加了数倍,因此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图1),强调与同龄健康个体比较,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增加的倍数。健康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平均危险见表1,相对危险量表使用方法见图1。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2002年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建议: ·危险因素评估: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年龄(男>45 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HDI.-c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应每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以上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危险水平评估

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危险水平评估 发表时间:2018-09-30T14:02:32.4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作者:陈晓莲 [导读]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相互作用的效果,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分为难以改变因素和可以改变因素。 (云南省文山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云南文山 6630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危险水平评估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选取老年心脑血管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青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和危险水平。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高血压,血糖升高等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根据Framingham积分方法,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在年龄方面的发病率为100%。实验组患者的HDL-C和LDL-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心脑血管危险水平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类型,实验组患者的高危率为51.67%,中危率为12.5%,低危率为35.83%,对照组高危率为31.68%,中危率为13.33%,低危率为55%,实验组患者的高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低危率无差异,对照组低危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相互作用的效果,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分为难以改变因素和可以改变因素,改变生活方式或采取有效药物治疗能够对抑制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危险水平;评估效果;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077-02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种,同时老年人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银群,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高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肥胖等[1]。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引发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极高,会引起患者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的会导致脑卒中情况。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选取老年心脑血管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青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有男性68例,女性5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5±13.5)岁,对照组患者有男性70例,女性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2.8±12.4)岁。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参考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防治指南(NCEP-ATPIII),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10项,第一:年龄,患者的年龄在45岁以上。第二,高血压,血压在140/90mmHg以上。第三,吸烟,长期吸烟的患者。第四,总胆固醇在5.2mmol/L以上。第五,甘油三酯在1.7mmol/L以上。第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1.0mmol/L。第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2.6mmol/L以上。第八,患者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上。第九,患者BMI在25kg/m2以上。第十,心脑血管病家族史[2-3]。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用%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老年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高血压,血糖升高等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根据Framingham积分方法,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在年龄方面的发病率为100%。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实验组患者的HDL-C和LDL-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3.讨论 根据研究发现,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血糖升高,且明显高于青年患者,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0项中,年龄一项的发病率在100%[4]。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引发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极高,会引起患者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的会导致脑卒中情况,因此控制患者血压和控制糖尿病情况时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高血压和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有利于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效果[5]。 综上所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相互作用的效果,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分为难以改变因素和可以改变因素,改变生活方式或采取有效药物治疗能够对抑制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心脏病和肿瘤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三大疾病。在疾病谱中因脑血管而死亡者,在日本占第二位,在美国占第三位,而在我国数年来均占首位,由此可见,脑血管病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的严重油性,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和程度的升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家上升。 因此,在社会人群中普及脑血管的预防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预防脑血管的发生,就必须了解,脑血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基础上发生,我们称这种“情况”这种“基础”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就可达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的目的。目前我们已经掌握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下列诸多方面: 1、年龄和性别:脑血管病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它是种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而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50% 2、家族倾向: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比例,一个家中有多人患病是否属于遗传,目前尚未得到证实,但发现家族倾向的问题,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高呈正相关。 3、高血压病: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既可致使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致使缺血性(脑梗塞)脑血管病发生。 4、糖尿病: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发生。 5、心脏病:心脏病的范围很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致使血流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导入脑血管发生栓塞即脑梗塞(脑栓塞)。 6、高脂血症和肥胖:高脂血症与脑血管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但高脂血征促使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发生脑血管病;肥胖是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而形成,我国民间早有“裤带愈长寿命愈短”的彦语。 7、吸烟和酗酒:吸烟有害这已是社会的共识,除对呼吸系统等其他系统损害外,在脑血管病发病中也占一定的地位,对饮酒对脑血管发病的作用,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酗酒肯定有害,而少量饮酒尚有一定益处,它具有扩张血管,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烟最好不吸,酒可少量饮用,每日不超过100克。 8、血液流变血异常:确认血液流变学异常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最近10余年的事,根据我们近十年来的监测,结果也是如此,在我们所接诊的病人中有比例不小的病人,并无其他危险因素而只有血流变异常。 9、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其表现可存在数秒、数分、数小时 ,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些表现可以是突然发生,一只眼或双眼一视物不清模糊、口角歪斜、语言不清、讲话不能或不流利、一侧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一个肢体活动不能等,这些都可能是严重脑血管的先兆。

心脑血管疾病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健康知识培训考试 2014.9.23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0题每题4分共80分) 1、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为()和()两种。 2、可干预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3、()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4、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和()等。 5、成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6、()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聚集药。 7、()是脑卒中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8、空腹血糖应()必要时可控制饮食。 9、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 10、糖尿病患者应首先()加强体育锻炼。 11、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12、血脂异常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它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并定期复查血脂。 13、肥胖人群易患()已有不少研究证明。 14、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并发症即“四高一多”特点。 15、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16、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17、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 18、吸烟比不吸烟发病率高得多,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吸烟占 ()。

19、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 () 20、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补肾填精食物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合成,减少血管损伤。 二、问答题(20分) 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人类健康无可争议的“第一杀手”。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670 万人死于CVD,占总死亡人数的1/ 3;每年至少2000万的心脏病和卒中生还者需长期医疗护理;每年全世界用于CVD 治疗的费用高达3300亿美元。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的心脏病和卒中统计——2010更新数据显示,近50年美国CVD所致死亡率持续下降,但2006年美国CVD致死人数仍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3%。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CVD的人数约3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5%。2008年,CVD所致死亡人数仍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因此,正确认识CVD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是当务之急。 1、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最早由美国Framingham研究提出并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特征(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使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几率)增加,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特征(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自1961年公布的Framingham随访6年报告首次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欧洲、美国和亚洲开展的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致证明了CVD的三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吸烟。心血管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有近300种,但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各家意见不一,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分类是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大类;第二种是分为“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两大类;第三种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大类。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将危险因素归为三大类(表一):(1)主要(传统)危险因素(只研究较早,已有较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2)潜在危险因素(指较新的,目前仍存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因素);(3)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高潮,不仅发现了新的危险因素,而且对三大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类 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 1、年龄 1、超重∕肥胖 1、教育程度(偏低) 2﹑家族史 2、血清TG升高 2、经济收入 3、男性 3、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 3、职业及其变动 4、高血压 4、血清LP(a)升高 4、不健康饮食 5、吸烟 5、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5、缺乏体力活动 6、血清TC升高 6、凝血因子升高 6、过量饮酒 7、血清LDL-C升高 7、慢性炎症(hsCRP↑) 7、精神紧张(压力) 8、血清HDL-C降低 8、氧化应激 8、某些精神疾病 9、糖尿病 9、血浆HCY升高 10、肾功能受损 10、睡眠呼吸障碍 1.1 传统危险因素 (1)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暴露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时间增加,患CVD的可能性增加。近年的研究显示,男性的CVD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致死性心肌梗死更为常见。(2)家族史:家族史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早发冠心病(CVD)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55岁或女性一级亲属发病时<65岁)的个体发生CVD是无家族史的1.5~1.7倍,而且与患CVD的家庭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摘要】目前,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逐渐得到了延长。但是,在每年的死亡的人数之中,因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死的仍居各种死因之首。 因此,人们应该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心 血管 疾病的预防工作。本文主要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望对人们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 Q0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371-01 据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教授指出,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只要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的产生,这样就能 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据相关报告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在近几年来一直呈上升的 趋势,截止到现在为止全球大约已有10亿的高血压患者了。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当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高”和“三低”。“三高”分别是指高血压的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残疾率高。全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以每 年350万的速度激增;在每年的全国人口死因中,因患有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而死的就占 了41%l而且,目前全国已有600万人因高血压病而留下了半身不遂、痴呆等后遗症。“三低”分别是指得患者的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有效控制率低。据相关的普查报告表明,知道自身 患有高血压的人数还不到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一半;患者按医师要求服药的不到12.5%,这 就是服药率低;有的人虽然吃了药,但真正的有效控制率还不到30%,这就是有效控制率低。 一、高血压发病的具体原因 1、肥胖的青少年以及儿童患高血压的概率是较大的,对于相对肥胖的人来说,用药物 来控制患者的血压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要想对血压进行很好的控制,所需要的要剂量也相对 较多。 2、至于成年人,吸烟和酗酒会导致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到血压的高低。由 于吸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吸烟者的人更加容易患高血压,而且由于烟中含有 大量的尼古丁,而尼古丁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对降压药的疗效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大力 宣传戒烟以防治高血压。 3、生活长期不规律,长时间的压力过大也会引起高血压。对于那些从事精神紧张度高 的职业者,例如驾驶员、医师、新闻工作者等人群,由于他们的生活长期以来很不规律,而 且心理压力也很大,再加上他们很少有时间来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就使得他们患高血压的 概率要比正常人群高很多。 二、预防高血压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有 1、合理膳食 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控制血压最为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合理的膳食。据预防高血压 的洪教授讲,在日常的饮食方面,人们想吃什么就应该去吃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到“虽然什么都吃,但绝对保证适可而止”,每次吃饭的时候吃个七八分是最好的,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七八分饱,百岁不老”。由于人体需要42种营养素,而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能够完全含有这42种营养素的,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头一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是食物的多样化。人们 在饮食方面,不能因为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去吃那样东西,不然会大大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兰陵县人民医院刘秀广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家族史; 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吸烟、缺少运动、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 常见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 图1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图2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血压偏高(即所谓的“高血压前期”),高盐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体重增长过快和过量饮酒。血压升高又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当3次非同目诊室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 mm Hg及(或)舒张压≥90 mm 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一经诊断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和危险分层,在此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以及伴随疾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 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三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三低(知晓率、治疗率、达 ①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BHS、AAMI和ESH)的电子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成年人的臂围25~35cm,可使用气囊长22~26cm、宽12~14cm的标准规格袖带(目前国内商品水银柱血压计的气囊的规格:长22cm,宽 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儿童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 ③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茶和排空膀胱。 ④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必要时加测下肢血压,选择宽度>16cm的袖带。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 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DBP读数后,快速放

略谈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略谈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目的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结果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如年龄、遗传病史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影响较为明显,可干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酗酒等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影响明显。结论心脑血管发病的因素包括许多,要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得以降低,并达到改善预后的目标。 标签: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又被称之为CVD,多见于老年群体,表现为因高血压、血液粘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未正常代谢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易引起较多并发症。若未能有效控制治疗,很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在有效预防措施应用下,可帮助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且达到改善疾病症状的目标。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6例,女60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2.1±3.5)岁,入院后检查发现,脑出血、脑梗死分别为78例、48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影响因素统计分析,主要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因素。其中可干预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酗酒等,不可干预因素为性别、年龄与遗传病史。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与遗传病史,其中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发病率高于≤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血管危险评估因素表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TOD)伴临床疾患 ·高血压(1-3级) ·男性55岁;女性65岁 ·吸烟 ·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糖mmol/L)和/或空腹血 糖异常(mmol/L)·血脂异常 TC≥L(220mg/dL) 或 LDL-C>L(130mg/dL)或 HDL-C38mv 或Cornell>2440mm·mms 超声心动图LVMI: 男125, 女120g/m2 ·颈动脉超声IMT0.9mm 或动脉粥样斑块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 12m/s (* 选择使用) ·脑血管病: 脑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史 心绞痛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 血肌酐: 男性133mol/LdL) 女性124mol/LdL) 蛋白尿(300mg/24h)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 出血或渗出, 视乳头水肿 糖尿病 空腹血糖:≥L ( 126mg/dL) 餐后血糖:≥L ( 200mg/d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踝/臂血压指数< (* 选择使用)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GFR<60ml/min/1.73m2) 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 男性115-133mol/L(), 女性107-124mol/L() ·微量白蛋白尿: 30-300mg/24h或 白蛋白/肌酐比: ≥30mg/g(mmol)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

我们传统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大于50岁或者女性绝经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也就是说你的直系亲属男性在小于55岁,女性在小于65岁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吸烟这7项。如果你目前没有冠心病,没有脑梗塞,但是你有这7个危险因素中3个以上,那么就就是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后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很高,指南推荐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剂量是75-100mg,在我国,主要是使用100mg每天。 高血压同时合并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这些人10年心血管风险明显升高,同样可以从阿司匹林的服用中获益。这里注意什么是慢性肾脏病:一个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肾脏疾病,例如慢性肾炎,乙肝相关肾炎,糖尿病,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导致的肾脏疾病,只要有肾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超过3个月就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它可以伴有或者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第二个就包括那些没有以上相关疾病,也就是说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没有慢性肾炎,没有糖尿病等等,只是由于年龄增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种情况,也是慢性肾病的范畴。这样的话,很多高龄病人由于肾功能减退,被归入到高危人群中。 美国糖尿病学会的推荐是:将糖尿病人群分为心血管高危、中危、低危三级。男性超过50岁,女性超过60岁且合并以下1项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蛋白尿、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那非常不幸,就是属于高危组,也就是说10年风险超过10%,那就应该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毫无疑问,这个范围是很大的,在我国,至少70%的糖尿病人是属于这一范畴,是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尽早开始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单纯的血糖升高可能对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贡献比较大,而控制好血糖能够明显减少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一系列研究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中、大血管病变,也就是心脑血管病变,单纯血糖升高的贡献就比较小了,很多情况下可能和糖尿病导致的血脂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单纯控制血糖对于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微乎其微,尤其在糖尿病已经有相当长病程的病人中。鉴于这样的考虑,目前认为糖尿病治疗不应该仅仅把焦点放在血糖上面,还有更重要的血脂,血小板上等等。例如许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即使血脂化验正常,使用他汀类药物仍然能够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所以各国的指南一致推荐,对于糖尿病病人,除非有禁忌症,应该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 高血压其实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一旦病人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不管是有临床表现的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还是没有症状的颈动脉斑块,这些都属于ASCVD,那么这个病人都要按照类似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来处理,需要使用他汀来治疗。其中英国的NICE指南最为激进,认为他汀在二级预防上应该使用80mg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单纯的降压治疗主要在降低中风和心力衰竭上面起作用,当收缩压降低10~12 mmHg或舒张压降低5~6 mmHg时,心力衰竭和卒中风险降低明显,分别下降52%和38%;当然冠心病也有下降,但是冠心病事件风险仅仅降低16%,但与预期的25%~48%相去太远。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大家认识到:高血压其实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例如年龄,肥胖,吸烟,高血糖等。这些危险因素相互聚集,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呈现指数级递增,所以高血压病人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就像大家目前认为的糖尿病病人不能单纯降糖一样,应该综合管理,这其中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等。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对数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寿命。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其次,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预防的关键在于,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据某大城市对33 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该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