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_欧盟_核心素养_的实施与评价_刘新阳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_欧盟_核心素养_的实施与评价_刘新阳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_欧盟_核心素养_的实施与评价_刘新阳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_欧盟_核心素养_的实施与评价_刘新阳

2014年第4期(总第321期

)GLOBAL EDUCATION

Vol.43 No4,2014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

———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

刘新阳裴新宁

摘要作为总体教育目标和政策参照框架的欧盟核心素养对欧洲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首先介绍了欧盟整体层面针对核心素养的相关教育政策和计划项目,进而对欧盟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对跨学科素养的实施、核心素养与传统基本能力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的评价等当前欧盟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从中获得启示和经验,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欧盟;核心素养;实施;评价

作者简介刘新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裴新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上海200062)

21世纪之初,欧盟为应对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教育与培训领域大力推进终身学习战略,并提出以“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作为总体教育目标与教育政策的参照框架,引发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

欧盟核心素养的确立是建立在广泛的专家咨询、大量专题研究及大规模教育调查与测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被定义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欧盟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8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欧盟核心素养的研制工作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①下属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2006年12月18日,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②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③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1]向各成员国

*①②③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学习科学新进展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变

革的影响———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例”(项目编号:DDA120192)成果之一。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是欧盟的执行机构,负责起草欧盟法规,实施欧盟条约、法规和理事会决定、向理事会提出立法动议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议会大厦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

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即欧盟各国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决策机构,由欧盟首脑会议和部长理事会组成,在欧盟官方内部也简称“理事会(The Council)”。

推荐8项核心素养,建议各国将其作为推进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框架。

欧盟核心素养一经提出,便得到欧盟各成员国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据欧盟的统计资料[2]显示,核心素养对3/4以上成员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直接影响,尽管名称表述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都实施了针对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和行动计划,其余国家也出台了针对某些成分素养或参照核心素养制定的政策与措施。近年来,欧盟及各成员国在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本文试图对其进行梳理,以资我国新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者借鉴。

一、欧盟总体的相关政策与项目概览

自从2006年欧盟将核心素养作为整个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参照框架以来,欧盟的宏观教育政策与计划一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个主题展开。欧盟于21世纪初配合“里斯本战略”[3]启动了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未来十年发展规划———ET2010计划[4],核心素养的研制、推广和实施工作一直是在该计划框架内具体运作的,该计划分别于2004、[5]2006、[6]2008[7]和2010[8]年由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四个进展报告,其内容反映了欧盟的教育改革越来越聚焦于促进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这一总体趋势。特别是2010年的报告,题目就是“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在262页的报告中,“Key Competences”一词竟然出现了381次,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作为ET2010计划的后继,ET2020计划所提出的4个战略性目标中,2个与核心素养相关。ET2020计划第一个周期(2009-2011)工作计划[9]中,对“可迁移的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和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工作被列入针对4个战略目标优先考虑的7个问题领域之一。2012-2014阶段的工作计划[10]中,这些优先考虑的问题领域被进一步细化为13个,其中与核心素养相关的占到2个,分别是针对语言、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传统领域的核心素养和其余的跨学科、可迁移的核心素养。

欧盟2012年11月启动的“重新思考教育”(Rethinking Education:Investing in Skills for Better Socio-economic Outcomes)计划[11]中,将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与评价问题纳入专题研究,并发布了相关报告。[12]

KeyCoNet(Key Competences Network on School Education)是欧盟终身学习计划资助的一个为期3年(2012-2014)的联合研究项目,该项目聚焦于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旨在为政策制定、教师培训及教育研究领域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一个对话与协作的平台。[13]

此外,由欧盟执委会教育、视听和文化执行署(EU Education,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协调和管理的Eurydice网络,[14]致力于提供和分

析欧洲教育的政策信息,截至2013年已有40个欧洲国家加入,其定期发布的各项专题报告,为各国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欧盟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位学生,已经成为欧盟及其各成员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Eurydice最近发布了一份题为《在欧洲学校中发展核心素养:政策机遇与挑战》的报告,[15]对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该报告对32个Eurydice网络成员国家(含当时欧盟全部27成员国外加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克罗地亚及土耳其)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ISCED等级1-3级)2011至2012学年的课程和评价方面进行了统计调查,结合对2011-2012年间Eurydice发布的一系列有关某一成分素养的7个专题报告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文献、政府文件和大规模国际测量结果(如PISA、TIMSS等)的分析,以及对各国政府教育部门的问卷调查,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在政策层面,学校教育中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更具战略性的政策支持;在内容层面,与传统的基于学科的能力相比,需要在跨学科素养(如信息素养、公民素养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上做出更大努力;在学生层面,一方面是减少基本能力(母语、数学和科学)方面低成就学生的比例,另一方面则是鼓励更多的学生投身数学、科学和技术领域(Mathema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MST)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或事业,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下分别就相关政策与计划、跨学科素养及传统基本能力的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

(一)面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政策与教育行动计划方面

欧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启动或正在制定支持或指导核心素养培养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有些国家的政策针对全部核心素养,有些国家的政策是针对某几项成分素养的。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至少针对3项成分素养的政策,几乎全部国家都制定了针对数字素养和创业素养的政策。大约1/3的国家没有针对基本素养(母语、数学和科学)的国家政策,约一半国家没有针对外语素养的国家政策。尽管有的国家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但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中央政府协调下的针对特定核心素养的大规模行动计划,这些计划中大多是针对母语和科学的,针对其他素养的较少。尽管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不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但对于一些教育水平亟待提升和亟需改革的国家来说,更具战略性和全面性的政策还是需要的。一项切实有效的战略举措或行动计划应该包括明晰的具体政策、具体的提升目标以及相应的时间表。[16]

Gabor Halasz等人[17]的研究发现,政府推动课程改革的意愿和推行课程改革的能力是决定教育政策落实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课程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力培训、教育行动计划、测量评价以及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对课程实施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这为研究课程实施提供一种

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二)跨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方面

信息素养、创业能力和公民素养等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需要加强。尽管这些方面的内容已经整合到小学和中学的多门课程中,但依然有1/3的欧盟国家在中学阶段之前尚未开展创业能力教育。[18]

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在欧洲国家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的一部分,还可以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由全体任课教师负责。比如,大多数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采用的是全面融入课程的形式,而在“公民和社会素养”方面则采取整合到部分学科的形式。在小学阶段针对上述三项跨学科素养开设独立学科的国家较少,初中和高中阶段上述三项素养方面开设独立学科的国家较小学阶段有显著增多。没有开设独立学科的国家多采取全面融入课程与整合到部分学科并存的形式,尤其是在信息素养方面,32个国家中有22个呈现上述三种形式并存的样态。[19]

(三)传统能力方面

传统能力主要指核心素养中的母语(主要是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传统意义上“基本技能(Basic Skills)”的内容,故此称之为传统能力。该报告对传统能力的重视,也从侧面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那就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针对传统能力,该报告重点分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传统能力方面的学业不良问题,这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数学、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缺失,第一个问题的存在可以看作是该问题的部分原因。

传统能力方面的学业不良问题是困扰欧盟大多数国家的一个顽疾。2009年欧盟委员会曾经提出一个目标,在2020年之前将欧盟国家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存在学业不良问题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20]PISA2009的结果[21]表明,当时欧洲国家学业不良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成绩低于第二等级)的平均比例为22%,只有芬兰、爱沙尼亚和比利时(佛兰德地区)三个国家达到了欧盟提出的低于15%的目标,而这方面情况最为严重的三个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的学业不良学生比例高达40%。可见实现欧盟目标的确任重道远。

该报告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分析了影响传统能力方面学业成就的多种原因,如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阅读与数学学业成就的相关性、学习动机、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认识以及家长参与程度等。

数学、科学与技术人才的缺失问题已经威胁到了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欧盟2010年毕业的数学、科学和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数量占全部毕业生数量的24.4%,相比2001年下降了3%,大多数国家均呈下降趋势。[22]此

外,数学、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能力欠缺也影响到了中学教师的素质。

当前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支持提升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研究、强化科学中心专业人员的参与以提供相关职业信息和正面的职业榜样、改进评价方式、改进相关职业的就业指导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当前,欧盟有半数国家或地区为学生提供科学相关职业的专门就业指导。一般国家层面的提升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习动机的行动计划多聚焦于课程之外或与企业和高校合作开展的独立项目,大规模的涵盖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的多样性行动计划尚不多见。多数该类项目重点关注高水平学生而非全体学生,另外,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移民和存在某方面学习困难(如阅读)的少数族裔学生以及女生的数学和科学学习动机提升项目也非常缺乏。

三、欧盟核心素养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推广,使欧盟各国的课程改革实现了从基于分科知识的课程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对核心素养的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焦点,欧盟委员会意识到,“我们已经明确地界定了8项核心素养,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全面地评价它们,这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23]欧盟“ET2010计划”的2010年进展报告、[24]Eurydice关于基础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现状的报告[25]以及“重新思考教育”计划的专题报告[26]中均对核心素养的评价现状和问题进行了阐述。以下就这些报告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做进一步梳理与分析。

(一)将对核心素养的评价纳入主流

欧盟委员会在“ET2010计划”的2010年进展报告中指出,虽然母语、外语、数学和信息技术已经纳入全部成员国的传统考试范围,但应该警惕那种认为将相关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就能够落实对各项核心素养的评价的想法,因为态度、动机、性向等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是无法通过传统考试进行充分评估的,特别是8项核心素养中的一些跨学科素养也无法使用传统方法评价。[27]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评价观的问题。以大规模标准化测验为典型代表的传统考试所采用的主要试题类型为客观题,这一特点使其在阅卷计分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适应大规模测试的需求,但也将其适用的评价对象限定在知识层面,缺乏对技能和态度层面学习结果的评价效力。传统考试在各国教育领域长期和广泛地使用,已成为教育评价的主流,这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于评价的理解,以至于认为只有知识是可评价的,态度和技能是难以评价的,这就导致了对核心素养(特别是其中的跨学科素养)的评价未被纳入主流评价体系。Eurydice的报告显示,所调查的32个国家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数国家仅有针对数学和母语的国家级考试,半数国家开展了针对科学和外语的国家级考试,而对于报告所调查的三项跨学科素养,所有国家均没有针对信息素养和创业精神的国家级考试,仅有1/3的国家(11个)开展社会和公民素养的国家级考试,而在2008年的数据中,

开展此项考试的国家仅为4个。[28]

欧盟各国在课程理念方面已经普遍由基于分科知识的课程转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但评价方面仍然相对滞后。对核心素养的评价显然比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难得多,但可喜的是,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二)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

核心素养相比分科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这是造成其评价困难的原因之一。目前欧盟国家中存在的一种思路是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和量规,通过态度调查问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这对于核心素养中的跨学科素养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对于语言、数学等传统素养,从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等更为广泛的维度去评价学习结果也是一些国家正在进行的尝试。

奥地利、立陶宛、法国、爱尔兰、英国(北爱尔兰地区)及克罗地亚分别在数学素养、学会学习、自主创新能力、批判与创造性思维、公民与社会素养及创业精神的评价方面开展了此类探索。“重新思考教育”项目的专题报告[29]以及2013年3月在都柏林举行的有关评价的学术会议,①均对上述国家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

如对于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这一核心素养的评价,克罗地亚的课程评价方式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两个层面,前者主要借助于10个统计指标,采用教师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后者采用的是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开发的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的评价量规。该量规的指导思想被概括为“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确切的(Relevant)和及时的(Timely)。量规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维度的13项具体目标(如说出成为企业家与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的区别、比较成本与收益、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步骤与风险、列举集体决策制定的规则等等)、技能维度的13项具体目标(如在团队协作技能、有效沟通技能、风险识别与管理技能等等)以及态度维度的6项具体目标(对待工作的责任意识、主动融入团队、尊重他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挑战等)。所采用的具体评价方法可谓丰富多彩,包括小组互评、个人自评、项目评价、论文展示、实地工作与真实任务评价等。

这里顺带指出,创业精神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是欧盟及其各成员国近来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entrepreneurship一词在国内教育界的常见译法有“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两种,前者使用更多。但“创业精神”一词容易被误理解为狭义的商业领域的创办企业,其实entrepreneurship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作为核心

①参见:http://www.education.ie/en/Press-Events/Conferences/Ireland-s-Presidency-of-the-EU/Conference-19-20-Mar-2013/Better-Assessment-and-Evaluation-to-Improve-Teaching-and -Learning.html

素养的一种,这里更多强调其所包含的统筹计划、职业规划、团队协作、人际协调、风险管理以及决策制定等综合能力素养,而这里面所包含的很多知识、技能和态度要素是在我国当前的课程中没有涵盖或没有受到重视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丰富和扩展总结性评价

传统考试,特别是基于标准化测验的大规模考试,其设计目标更多定位于报告学生学业水平的总结性评价,且题型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对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因而,对总结性评价进行丰富和扩展,也是当前欧盟各国应对评价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路。主要的做法有丰富标准化测验的题目形式,如增加开放性问题或面向态度的调查性问题,将表现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基于项目的评价、展示、面谈等)用于总结性评价等。

(四)重视形成性评价

在传统的基于分科知识的课程范式下,形成性评价在实践中往往被等同于教师自主开展的课堂评价或阶段性测验,似乎被认为是一种非主流、非正式的评价方式。课程理念的转变使人们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以及评价结果对学习者发展的导向性,因此形成性评价得到重视。在当前欧盟国家的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地位趋向于均等,且边界趋向模糊。一方面对传统总结性评价手段的丰富和扩展、以及对成绩报告与使用机制的研究,使其同时具有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另一方面,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融合,认识到形成性评价对于“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评价的优势和重要性,形成性评价手段也被用于对核心素养,尤其是跨学科素养的总结性评价,比如用于描述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所具备的各项核心素养水平。

英国苏格兰地区2005年启动的Assessment is For Learning(AiFL)计划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该计划提出了“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三种评价模式,并强调这三种模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各自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领域。[30]

(五)探索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应用

“ET2010计划”的2010年进展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应用已经在一些国家开展(如电子档案袋、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等),并且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解决评价难题所蕴含的潜力。但是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方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当前一些运用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其实质依然是传统的选择题测验,依然无法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评价,另外,运用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在易用性和灵活性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和教师来说,评价工具本身对他们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导致评价效度和效率不能令人满意。[31]总之,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依然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成为评价研究的一个生长点。

四、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尤其是其所包含的大量隐性知识和态度层面的要素,为课程实施和评价带来了难度。如何确保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堂课?如何监测和评价一个国家、一所学校乃至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水平?这些问题正是最近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他们已经为此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观我国的新课程实施及评价现状与问题,或许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基于“大数据”支持的监测与评价体系

欧盟非常重视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方法,通过组织欧盟自身以及参与其他国际组织定期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和学业测评项目,欧盟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了一系列的“基准”(benchmark)和“指标”(indicator),利用它们来监测课程改革实施程度并提供决策支持。“基准”给出了欧盟教育计划目标所设定的“期望水平”,供各成员国参照,并用作对各成员国的评估标准;“指标”是一系列能够反映目标达成程度的统计指数,用于监控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为政策研制提供证据支持。

“ET2010计划”设定了5个基准,涵盖了辍学率、学业不良比例、义务教育完成比例、MST(数学、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数量和性别比例以及终身学习全民参与比例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数字指标,如规定到2010年,各成员国儿童辍学率应低于10%,才算达到欧盟所设定的目标水平。与此同时,“ET2010”计划还设置了29个监测“指标”,这些指标对应于该计划提出的13项具体目标,通过定期发布各个指标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各成员国水平、欧盟平均水平及其分布和变化趋势)来达到监测各成员国和欧盟整体情况的目的。在“欧盟教育与培训2020”计划中,对上述“基准”和“指标”又进行了调整和修订,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欧盟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32]显示,就欧盟各成员国的平均水平而言,上述5项基准中,只有数学、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数量一项远远超出了预期的目标水平(为目标水平的2.27倍),其余四项均未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水平,其中多数表现为平稳的正向增长,终身学习参与率的增长速度自2005年之后有所放缓,而阅读能力方面的学业不良率则变化比较剧烈,2006年前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2006年至2009年间则迅速改善,自2008年起超越了2000年的起始水平,开始呈现良性提升趋势。又如,辍学率方面,欧盟各国在2009年的平均水平是14.4%,尚未到达设定的10%的目标,就具体国家而言,有8个成员国家和1个非成员国家达到低于10%的水平,其中克罗地亚、丹麦和立陶宛三国在目标达成度和年度增长率方面表现最佳,而马耳他、葡萄牙和土耳其则是在辍学率较高的国家中进步最快的。2011年的数据[33]表明,有10个成员国和1个非成员国达到低于10%的水平。

上述这些“基准”和“指标”,如同形形色色的“测量标尺”和“传感器”,在当今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海量数据高速处理能力的支持下,可以非常灵敏地反映出整个教育培训系统的运行状态,基于这样的证据所做出的决策,其科学性和可行性是有所保障的。例如ET2010设定的辍学率平均水平目标为不高于10%,而到了2009年仅达到了14.4%,这表明降低辍学率的努力仍需持续,因此,ET2020计划中,继续将辍学率目标设置为几项重要“基准”之一,但没有进一步提高要求,仍然设定在10%。这体现了政策制定、实施与监控的相互反馈作用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我们在政策工作中落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指导思想颇具启发意义。

(二)开放灵活的政策工具

“开放式协调方法(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OMC)”是欧盟进入21世纪以来所采用的一套政策工具,相比欧盟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三种政策工具(指令、条例和决定),“开放式协调方法”属于“软性”治理手段,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共享政策经验和实践、基准化、监督和同行评议以及伙伴互学活动。鉴于教育对于主权国家的特殊性,欧盟法律规定,在教育与培训领域,成员国享有自主权,共同体对于该领域政策的干预应适用“辅助性原则”。这就使得上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硬性”治理手段在教育领域面临一些问题,而“开放式协调方法”对于应对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互补性、整合成员国改革实践等方面相比法律法规更具灵活性和效率。“开放式协调方法”为欧盟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工具和管理机制。

“开放式协调方法”体系中较为活跃的一项内容是“伙伴互学活动”(Peer Learning Activities,PLAs),它是指对某些特定领域或问题(目前主要有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师发展、数学、科学与技术教育、核心素养、信息素养、社会融入和学业测评等7个专题)有共同兴趣的国家自发组成的一种协调研究和分享成果的共同体。[34]“同伴互学活动”一方面为欧盟整体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和反馈,另一方面也为各自国家的相关领域提供决策支持,是一种欧盟与成员国以及成员国之间“双赢”的交流与互动策略。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特别是在课程改革领域,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相关政策需要在一致性和个性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优秀实践经验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广通道,地区间的协同创新需要强化,诸如此类的问题,欧盟上述政策工具和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18December2006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2006-12-30)[2013-09-01].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

2006:394:0010:0018:en:PDF.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Progress towards the Lisbon Objective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dicators and Benchmarks2009[EB/OL].[2013-09-01].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doc/report09/report_en.pdf.

[3]EUROPEAN COUNCIL.Lisbon European Council23and24March2000Presidency Conclusions [EB/OL].(2000-03-24)[2013-09-01].http://www.europarl.europa.eu/summits/lis1_en.htm.[4]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Detailed work programme on the follow-up of the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 in Europe[EB/OL].(2002-06-14)[2013-09-01].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02:142:0001:0022:EN:PDF.

[5]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European Commission."Education&Training2010"The Success of The Lisbon Strategy Hinges on UrgentReforms[EB/OL].(2004-03-03)[2013-09-01].http:// 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doc/nationalreport08/joint04_en.pdf.

[6]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European Commission.Modernis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A Vital Contribution to Prosperity and Social Cohesion in Europe[EB/OL].(2006-03-03)[2013-09-01].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06:079:0001:0019:EN:PDF.[7]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European Commission.Delivering Lifelong Learning for Knowledge,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EB/OL].(2004-03-03)[2013-09-01].http://ec.europa.eu/education/ lifelong-learning-policy/doc/nationalreport08/council_en.pdf.

[8][23][24][27][31]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European Commission.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EB/OL].(2009-11-25)[2013-09-01].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09:0640:FIN:EN:PDF.

[9]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Council Conclusions of12May2009on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ET2020’)[EB/OL].(2009-05-28)[2013-09-01].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09:119:0002:0010:en:PDF.[10]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European Commission.2012JointReport of the Council and the Com-mi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T2020)‘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 smart,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Europe’[EB/OL].(2012-03-08)[2013-09-01].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12:070:0009:0018:EN:PDF.

[11]European Commission.Rethinking Education:Investing in Skills for Better Socio-Economic Outcomes [EB/OL].(2012-11-20)[2013-09-01].http://ec.europa.eu/education/news/rethinking/ com669_en.pdf.

[12][26][29]European Commission.Assessment of Key Competences in initi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Policy Guidance[EB/OL].(2012-11-20)[2013-09-01].http://ec.europa.eu/education/news/rethin-king/sw371_en.pdf.

[13]KeyCoNet.About KeyConNet[EB/OL].[2013-09-01].http://keyconet.eun.org/about.

[14]Eurydice Network.About the Eurydice Network[EB/OL].[2013-09-01].http://eacea.ec.europa.eu/education/eurydice/.

[15][16][18][19][22][25][28]Eurydice Network.Develop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olicy at School in Europe:Key Competences[EB/OL].(2012-11)[2013-09-01]http://eacea.ec.europa.eu/education/eurydice/documents/thematic_reports/145EN.pdf.

[17]Halasz,G.,A.Michel.Key Competences in Europe:interpretation,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1,46(3):289-306.

[20]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Council Conclusions of12May2009on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ET2020’)[EB/OL].(2009-05-28)[2013-09-01].ht-

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09:119:0002:0010:en:PDF.

[21]OECD.PISA2009Results: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Student Performance inReading,Mathe-matics and Science(Volume I)[EB/OL].(2010)[2013-09-01].http://dx.doi.org/10.1787/ 9789264091450-en.

[30]The Scottish Government.AifL-Assessment is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Sheet[EB/OL].(2005-09-16)[2013-09-01].http://www.scotland.gov.uk/Resource/Doc/69582/0017827.pdf.

[32][33]Progress towards the Common European Objective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10/2011)-Indi-cators and Benchmarks[EB/OL].[2013-09-01].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 -policy/indicators10_en.htm.

[34]European Commission.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Analysis of Implementation at the European and National Levels.(2009)[2013-09-01].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doc/joint10/sec1598_en.pdf.

Polic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Educational Change: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Key Competences

LIU Xinyang&PEI Xinn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School of Communi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62,China)

Abstract:As the overarch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policy making,The Key Competences have brought a profound impact on educational reform of EU member coun-tries.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the major policies and programs of EU on key competences,then focused on several hotspots in this field,inclu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ing the key com-petences in curriculum practi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y competences and the traditional basic skills and the evaluation of key competences.The analysis of key competences can give inspiration to China’s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European Union;Key Competences;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责任校对:董泽华)

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学生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素质教育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 教育改革最终目标是促动学生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同时也是教育的最终成果,其在教育改善中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教 育改革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得到更全面顺利 的发展,教育部门力求为社会输送更多社会人才的教育改革目标才能 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应与社会实际相适合,若出现背离,教育就无法 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教育制度等各方面就 必须实行改革。我们能够说,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动学生 发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思想及教育理念等都 仅仅为实现这个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所以,要实 行教育改革措施,首先要明确学生发展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个 事实,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争执。从这几年的教育改革的 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人认为教育改革就是调整和改变教育体制、方式、思想以及教育理念等,做好了这些也就算实现了教育改革目标, 所谓的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也就基本落实,这是片面的,很多地方教育 部门正是在这样无法明确教育目标的错误改革指导方式下,在素质教 育改革的道路上徘徊不前甚至是倒退。其次,要充分理解学生与素质 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在改革实践中,要将以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目 标全面体现出来,将其作为鉴定和评价教育改革是否准确和有效的重 要标准,很明显,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就是成功的,而让学生处于发展困境甚至是倒退的改革就是失败的。所以,必须明 确学生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确立教育目标,才能促动学生的更好 发展。 (二)素质教育改革需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首 次提出。杜威极力不提倡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反

小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下文是关于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一)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文昌小学方海平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一) 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 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穿20号的鞋子。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铅笔。 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版,三维目标是版,核心素养就是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测试题重点归纳

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记忆) 答案: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最佳答案)( A ) A、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B、办好每一所学校 C、以学生为本 D、教育公平发展 注意:C项内容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2、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记忆) 答案:(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试题举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多项选择)( ABCD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党的教育方针 3、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记忆) 答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注意:优先发展(重大方针)、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举例1: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多项选择)( ABD ) A、优先发展育人为本 B、改革创新促进公平 C、科学发展 D、提高质量 举例2: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B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3: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C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4: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E )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E、提高质量 举例5: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 A、扩大规模 B、扩招建校 C、外延发展 D、提高质量 4、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什么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记忆) 答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试题举例: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A) A、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人力资源强国,进入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全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D、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试题举例:教育现代化是指(多项选择)(ABCD) A、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B、教育内容方法、招生考试方法、质量评价制度的现代化 C、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D、教育条件的现代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 5、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重点是是什么?(记忆) 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题举例1: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B) A、优先发展教育 B、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 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 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 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 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 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 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 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 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萧县实验小学申报的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于2017年9月由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小组正式批准立项。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萧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萧县实验小学负责人的指导、支持和关心,以及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近几个月的论证与研讨,今天正式召开本课题的开题会议。本人受课题组的委托,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

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们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呈现核心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呈现核 心素养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呈现核心素养 临漳县第三小学马丽从基于三维目标的教育教学,转变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老师在理念上和方法实现新的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施,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来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也需要学生更新学习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其关注的焦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向了素养,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升华的过程,而变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不再局限于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时刻体现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关切;学生的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再现和理解教师教授甚至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参与课堂呈现素养提升。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是教与学的综合,也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教师敢放手,学生爱参与,课堂才一定会有惊喜。 这些慕课、微课等新形式,对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基于当下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些行

之有效的新教法、新学法,还不能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果盲目照搬别人的“模式”,就会产生了一些不太理想的结果。有些教师,则以各种理由或者借口,拒斥改变,试图“一招破百招”,以“应试”作为追求理想教学效果的“不二秘籍”。学科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将打破当下的固有格局。那些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而那些固步自封的教学方法,势必会因失效而逐渐丧失其原有市场。这种变化对于目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并不容易。但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改变,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变成充满生气的课堂,也才能让学生们有更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实际上是给教师开拓了展现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手段发现适合自己特色的方法,更好地完成育人任务。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作者|褚宏启|余文森|崔允漷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 年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正式发布。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0年的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Key Competences”一词竟然出现了381 次,真真成为了“关键词”。 在国际上,与“Key Competences”同样火爆的一个词是“21st century skills”,有人将之译为“21世纪技能”或者“21世纪能力”,从该词所包含的内容看,译为“21世纪素养”比较合适。实际上,英文中的Competences和skills,在描述人的发展的维度时,在词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为此大费口舌而耽误时间。而且在“具体”内容上,核心素养与21世纪素养也是大同小异。 21世纪素养的研究始于美国。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该组织发布了《框架》的更新版本。新加坡和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 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 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 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 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 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作者: 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 作者简介: 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1] 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 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 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 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来源:《中学生物教学》2017 年第 7 期 作 者:赵占良
[日期:2017-07-30]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5 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 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 有人文关怀。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听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重要工作。教 研员通过听评课来指导教学,还通过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 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切磋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 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 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 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 词,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听评 课活动也需要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改进。下 面主要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谈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 课的一些思考。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 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 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 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 话、欠精细、效率低等。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 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基于核心素 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 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 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 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 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 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 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 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 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说:“任何学科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那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指标,十八个基本点如何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哪些是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全体体现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词,即:创新意识、模型思想、数据分析意识、应用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当核心素养与我们的《课程标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线的教师才有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 接下来,我们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注重课程开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都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本着渗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能开发出保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课程。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抓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 任何教育理念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抓好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研读《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词的内涵。二是分析教材,了解到各册教材内容有哪些,甚至每册教材中的哪个知识点中渗透了什么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向指导。三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探寻一种适应自己、适应学生,有助于提升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有思维含量的,有生长点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多元评价,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某种角度讲,评价是行为的指挥棒。评价的指向直接会影响行为的改变。目前,我国高考制度发生了变化,随之我们的义务教育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方式就不可忽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教育形式。那么,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关注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对教材的把握、处理,而是要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效果进行客观、科学、激励性的评价。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只指向结果,还应该重视其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等。评价的方式必须是多元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家长评、自己评、小组评、老师评,多方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落实。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的倾心、热心、尽心和责任心!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作者:郭思乐 人民教育 xx年06期 作者介绍:郭思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632 【】A 【】1001-4128(xx)09-0047-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渠道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 关键,教材是媒介,教法是核心,因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 的核心任务。教育以学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创造能力是人的最 高能力,创造性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 造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越来越紧迫的任务。树立相信学生的思想相信学生,就是相信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老师就要 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细心勘探,发现深处的宝藏,把它们开发、挖掘 出来。有了相信学生的思想,就会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交流讨论的 时间,动手操作的时间。坚持两个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师生平等的原则,第二是尊重个性的原则。师生平等的原则。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 等地对待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 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尊重个性的原则。尊重个性, 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

以有多种答案;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一个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实行多方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课上,教师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宗旨是在传授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的习得和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素养得到充分提高。这样看来,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教具应简单、实用、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就像广告说的:不选最贵的,只选最“合适”的。介于网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接近与真实环境的学习情境,激发学 生对所学学科、内容、材料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把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中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实践证明,利用网络学习有 许多的优势,突出的一点是能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详实、全面的学习资料。真正做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再通过课堂教学集中交流检测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如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巧于施教,培养创造能力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就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