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

一一般问题

二、有关技术规定的补充说明

三、地表覆盖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四、地理国情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1.1普查任务区域内,有些禁止或限制进入的区域,也需要采集普查相关数据。按照《国

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本次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如果这些要素位于禁止或限制进入等敏感区域范围内,可按难以达到的困难区域处理。

1.2为确保忠实记录生产过程,便于核查和追溯有关问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

的采集工作应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过程相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是反映数据采集过程相关信息的数据,是数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试点证明,元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结合是可行的,不仅有效提高了数据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综合效率。

1.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普查成果中包括“全国地貌类型数据

库”,不需要各省及普查任务区分块建立该类型数据库,中小比例尺的“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和“全国地形分区数据”目前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对于地理国情要素中的地形分区数据(BGTA)和地貌类型单元数据(BGLA),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各单位不需要采集。

1.4《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

附录,在制作外业核查工作底图时,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也可以根据作业习惯适当调整。

1.5外业调查过程中,对有疑问图斑,一般以消除内业判定过程中的疑问为目的进行拍摄。

如同一区域疑问图斑类型相同或疑问原因相似,可针对疑问图斑对应的类型,选择典型疑问图斑拍摄对应类型的地面照片。此外,非疑问照片也应按照一定比例选择拍摄地面照片,便于选择制作解释样本数据。无伦哪种情况,最终采集的样本数量,都应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当实地与影像差别较大,地表覆盖发生季节性根本变化时,可到达区域应尽可能拍摄变化地物的地面照片,为后续信息采集奠定基础。

2.1将其他园地定义改为:指被人工种植的可可、咖啡、胡椒、药材、油棕和其他油料或

香料等其他多年生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同时,为便于归类,将该类细分为“(0291)其他乔灌园地”“(0292)其他藤本园地”“(0293)其他草本园地”。最小图斑对应面积为400平米。其中:(0291)其他乔灌园地指被人工种植的乔灌木形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0292)其他藤本园地指被人工种植的多年生藤本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0293)其他草本园地指被人工种植的多年生草本或灌丛经济类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

2.2细化了人工幼林的定义说明,修改为:以造林为目的,人工种植不久、处于初长阶段、

树木矮小、树叶稀少且树冠覆盖度低于半分之20的未成林。人工幼林影像上难以判别人工种植树木的存在,以背景地物特征或种植痕迹为主。

2.3明确固沙灌草除了草地也包括灌丛。修改为:为了固定或者减少干旱地区流沙移动而

人工种植的发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作用的灌丛或草地。

2.4明确护坡灌草也包括非人工栽植的。修改为:指路堤、路堑、堤、坝、护坡等的边坡

部位,为防止冲刷,在格框中生长或直接在坡面上人工栽植的灌丛或草地。

2.5增补房屋建筑区(0500)在地表覆盖分类中的要求说明.1、对于小规模的聚居点,优

先按照房屋建筑区归类,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按200平米掌握。2、南方乡村地区散点型分布的居住点,面积较小,可以参照院落式房屋归类的方法,将连在一起的住房、牲畜棚房以及空地场院等合并归类。但归为独立房屋建筑还是房屋建筑区应符合院落式房屋建筑的归类要求。3、乡村地区散点型分布的居住点,如果不符合前述房屋建筑区的定义要求,只能按照独立房屋建筑归类,若达不到指标要求,则可以舍弃。4、当房屋建筑区和独立房屋建筑两种类型都符合时应优先按照“房屋建筑区”的要求归类。

2.6对于新增地物的处理方式,对于大面积新增地物可暂不考虑进行补测,待国普办下达

时点核准方案并发放时点影像资料后再进行补测。外业核查时,原则上以现有影像为准开展工作,并详细标注新增及变化区域时点核查范围,质检部门应重点检查此项内容。

2.7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够指标的线装地类并列存在时,应充分考虑合理性,尽可能在

客观反映总体地表覆盖特征的原则下,采用“就近就大”的归类方法就行归并。

2.8农村经修建完好的坟地如果连片且比较明显,识别比较容易,应圈出明显部分归入其

他构筑物。

2.9独立房屋建筑前有不够指标的碾压踩踏地表,并入房屋建筑之后,具体是按照房屋建

筑还是房屋建筑区归类,可参照院落式房屋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2.10房屋建筑与道路间宽度不足3米的硬化地表或其他地类,视情况“就近就大”归为相

邻地类。

3.1以下情况可归为狭长覆盖类型处理: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成片区域内部斑块

之间的田埂、水渠、小路、林等重复出现的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5米(含5米)以下,可就近归类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房屋建筑区内部宽度小于5米的道路可就近归并到其所在房屋建筑区内图斑点中,不需要单独归类。

3.2达不到最低采集指标要求的地类需要就近归并时,在充分考虑合理性,并尽可能客观

反映总体地表覆盖分布特征的原则下,采用“就近就大”中的“近”和“大”都是相对的,不是指归并到最近的达到指标要求的最大图斑,核心是需要反映所在范围内的总体地表覆盖分布特征。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 GDPJ 51—2014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

i目录

1 组织实施有关问题 (1)

2 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问题......................................................................................................

2

2.1 关于对技术规定内容理解的问题 (2)

2.2 关于技术规定完善补充的问题 (4)

3 影像与资料收集利用问题 (4)

3.1 影像数据源问题 (4)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问题 (6)

3.3 其他专题资料利用问题 (6)

4 正射影像生产问题 (8)

4.1 控制点影像采集 (8)

4.2 元数据填写和命名 (8)

4.3 其他问题 (9)

5 地表覆盖分类问题 (9)

5.1 一般性问题 (9)

5.2 耕地(0100) (13)

5.2.1 一般性问题 (13)

5.2.2 水田(0110) (14)

5.2.3 旱地(0120) (14)

5.3 园地(0200) (16)

5.3.1 一般性问题 (16)

5.3.2 果园(0210) (17)

5.3.3 苗圃(0250) (17)

5.3.4 花圃(0260) (18)

5.3.5 其他园地(0290) (18)

5.4 林地(0300) (19)

5.4.1 一般性问题 (19)

5.4.2 乔木林(0310) (21)

5.4.3 灌木林(0320) (21)

5.4.4 乔灌混合林(0330) (21)

5.4.5 疏林(0350) (22)

5.4.6 绿化林地(0360) (22)

5.4.7 人工幼林(0370) (22)

5.4.8 稀疏灌丛(0380) (23)

5.5 草地(0400) (24)

5.5.1 一般性问题 (24)

5.5.2 天然草地(0410) (25)

5.5.3 人工草地(0420) (26)

5.6 房屋建筑区(0500) (27)

5.7 路面(0600) (33)

ii

5.7.1 无轨路面(0601) (33)

5.8 构筑物(0700) (34)

5.8.2 硬化地表(0710) (35)

5.8.3 堤坝(0720) (37)

5.8.4 温室、大棚(0750) (37)

5.8.5 工业设施(0770) (38)

5.8.6 其他构筑物(0790) (39)

5.9 人工堆掘地(0800) (39)

5.9.1 露天采掘场(0810) (40)

5.9.2 堆放物(0820) (40)

5.9.3 建筑工地(0830) (41)

5.9.4 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 (41)

5.10 荒漠与裸露地表(0900) (41)

5.11 水域(1000) (43)

5.11.1 水面(1001) (43)

5.11.2 水渠(1012) (46)

5.12 其他综合性问题 (47)

6 地理国情要素采集问题 (48)

6.1 道路(0600) (48)

6.1.1 铁路(0610) (48)

6.1.2 公路(0620) (49)

6.1.3 城市道路(0630) (51)

6.1.4 乡村道路(0640) (52)

6.2 构筑物(0700) (53)

6.2.1 排灌泵站(0723) (53)

6.2.2 桥梁(0732) (53)

6.2.3 高速公路出入口(0735) (53)

6.3 人工堆掘地(0800) (53)

6.4 水域(1000) (54)

6.4.1 河流(1011) (54)

6.4.2 水渠(1012) (61)

6.4.3 湖泊(1020) (61)

6.4.4 水库(1031) (61)

6.4.5 坑塘(1032) (61)

6.4.6 冰川(1050) (62)

6.5 地理单元(1100) (62)

7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64)

8 有关技术规定内容校订 (65)

8.1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65)

8.1.1 耕地(0100) (65)

8.1.2 其他园地(0290) (65)

iii

8.1.3 乔木林(0310) (66)

8.1.5 固沙灌草(0423) (67)

8.1.6 护坡灌草(0424) (67)

8.1.7 房屋建筑区(0500) (67)

8.1.8 铁路(0610) (68)

8.1.9 公路(0620) (68)

8.1.10 城市道路(0630) (68)

8.1.11 水渠(1012) (68)

8.1.12 库塘(1030) (68)

8.1.13 水库(1031) (69)

8.1.14 主体功能区(1121) (69)

8.1.15 地形分区、地貌类型单元、湿地保护区 (69)

8.2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 (69)

8.2.1 是否高架(ELEVT)属性说明 (69)

8.2.2 路宽属性 (70)

8.2.3 车道数赋值要求 (70)

8.2.4 堤坝要素采集要求 (70)

8.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GDPJ 04-2013) (70)

8.4 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GDPJ 05-2013) (71)

8.4.1 同一存储单元内包括不同分辨率影像情况处理 (71)

8.4.2 元数据 (71)

8.4.3 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 (71)

8.4.4 控制点信息文件示例及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说明 (72)

8.4.5 浮点型元数据项小数位规定 (72)

8.5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 (72)

8.5.1 地面照片采集要求总体原则 (72)

8.5.2 地面照片采集数量要求 (73)

8.5.3 示例中的文件名后缀 (73)

8.6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GDPJ 12-2013) (73)

8.6.1 样点环境描述字段英文名 (73)

8.6.2 文本框文字 (73)

8.6.3 总体原则 (74)

8.6.4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 (74)

8.6.5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编辑 (75)

8.6.6 遥感解译样本数据整理 (77)

9 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使用相关的规定内容调整 (78)

9.1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78)

9.1.1 河流(1011) (78)

9.1.2 水渠(1012) (79)

9.1.3 湖泊(1020) (79)

9.1.4 水库(1031) (80)

9.2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 (80)

iv

9.2.1 河流、水渠、湖泊与水库相关内容 (80)

附录A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对照表........................................................

83

1. 道路要素 (83)

2. 水域要素 (84)

3. 构筑物要素 (86)

4. 地理单元要素 (88)

附录B 草地或灌丛覆盖度简易测定方法....................................................................................

93

方法一:适合植被覆盖均匀的草地覆盖度测量 (93)

1、适用条件...............................................................................................................................

93

2、测量方法...............................................................................................................................

93

方法二:适合植被覆盖不均匀的草地或灌丛覆盖度测量 (94)

1、适用条件...............................................................................................................................

94

2、测量方法...............................................................................................................................

95

v

引言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开始以来,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

领导和技术人员积极行动,在全国各任务区开展了大量工作,采集了较多数据和样本,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顺利推进普查工作,确保全国范围执行地理国情普查各项技术规定的一致性,更好地解决各单位普查数据采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组面向全国持续开展了样例和疑难问题收集工作。在对这些样例和问题进行筛选、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按照问答的方式汇编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系列文件,作为对各项技术规定的补充,以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更有效地推进普查工作。本文件是在截止2013 年年底前通过调研和集中收集的997 个样例和近500 个有关案例与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的。

为便于查阅,对常见问题按照生产组织、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影像与资

料的收集与利用、正射影像生产、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采集、元数据等共七大类分章节进行组织。同时,在本文件第八和第九部分,分别对GDPJ

01-2013、

GDPJ 03-2013、GDPJ 04-2013、GDPJ 05-2013、GDPJ 06-2013、GDPJ 12-2013

六个相关技术规定中发现的有关文字性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校订,为充分利用水利普查数据对GDPJ 01-2013、GDPJ 03-2013 中个别要求做出了适当调整。

根据本文件第八和第九部分的内容,将对涉及的技术规定文本进行校订,校订文本的电子版本将通过网络发布使用。

vi

1

1 组织实施有关问题

问1 统一提供的省级任务区接边界数据有何用途?可否作为行政界线的依据?答1 统一提供的省级任务区接边界数据是根据本次普查的任务分工范围,利用更新的最新版本1:5 万数据库中的行政界线编辑生成的,专门用作本次普查中各省级任务区之间的接边界线依据和接边任务分工参考。但由于比例尺、现势性等因素,该数据不作为行政界线的依据。省级普查任务区内,各生产单位的接边界线和分工,由各省级普查办自行确定。省级普查办最终上交的成果,应按照省级任务区接边界的要求完成与相邻省级任务区的接边。具体接边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由各省级普查办之间协商确定。

此外,提供的接边界数据中包含的、从1:5 万数据库中提取的海岸线数据,

仅作为一般性参考,不作为省级普查任务区界线的依据。向海一侧的普查任务区范围和界线,按照各省已备案的省级普查实施方案确定。

问2 相邻省级普查任务区之间的数据成果接边处理工作如何安排?

答2 根据提供的任务区接边界数据并参考该数据中对接边任务的分工建议,由各省级普查任务区的负责机构根据其进度计划自行安排。建议任务区有共同接边界的相关各省级普查办,及早协商接边工作安排,并做好生产计划,并交换接边区域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问3 为什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的采集需要和生产过程结合?

答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是反映数据采集过程相关信息的数据,是数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忠实记录生产过程,便于核查和追溯有关问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的采集工作应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前期试点证明,元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结合是可行的,不仅有效提高了数据

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综合效率。

问4 普查任务区内,有一些禁止或限制进入区域,是否可不采集相关数据?

答4 需采集。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 号),本次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如果这些要素位于禁止或限制进入等敏感区域范围内,可按难以到达的困难区域处理。

问5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普查成果中包括“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库”,需要各省及普查任务区分块建立该类型数据库吗?

答5 一般不需要。中小比例尺的“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和“全国地形分区数据”

目前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是否也建立合适尺度的类似数据库,由各省级普查办决定。

2

2 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问题

2.1 关于对技术规定内容理解的问题

问6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表5-2 中备注一栏多次提到

的“省普查可扩展下级类”、“省普查中可参照使用”,是否可以理解为“可

以扩展,也可以不扩展”和“可参照使用,也可以不参照使用”?

答6 根据GDPJ-01 2013 中5.2.1 表格内容说明,省普办在制定本省实施方案和内容与指标时,可根据本省需要或资料情况等,确定是否扩展有关内容,如需扩展,应遵循GDPJ-01 2013 第8 章的规定;凡注明可参照使用的内容,是指省实

施方案和内容与指标可以不细分到这一级,但如果分到这一级,就应执行其分类,

而不能重新命名或重新定义这些已经定义的类型。例如:

1)二级类“多层及以上独立房屋建筑(0540)”的采集要求是:执行城市

地区采集要求的区域,应细分至三级类(即区分多层独立房屋建筑、中高层独立房屋建筑等4 个三级类);不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区域按二级类的规定进行采集,不再细分;

2)二级类“硬化地表(0710)”的采集要求是: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

区域,应细分至三级类(即区分广场、露天体育场等9 个三级类);其他地区可以只按二级类的规定进行采集,不再细分。

问7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城市中心城区(1118)”的采集要求中“收集资料确定中心城区范围”是否可以理解为:执行城市地

区采集要求的区域,如果收集不到资料或范围不明确的可以不采集,其他不

执行城市地区要求的区域由各省自己确定?

答7 确定按照城市地区采集要求做的范围,都需要采集“城市中心城区(1118)”数据;不执行城市地区要求的区域,由各省级普查办自己确定是否采集该项数据。问8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关于城市道路定义中说明“面

积大于1 平方千米的居民地范围内的道路算作城市道路”,但采集要求中又

规定“采集县级及以上政府驻地所在城镇内路宽大于5 米的快速路和城市街

道的道路中心线,以及该范围内其他具有路网联通作用的主要街道的道路中

心线,并赋要素属性”,两者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答8 “面积大于1 平方千米的居民地范围内的道路算作城市道路”是对“城市

道路”概念内涵的解释,并非所有这样的城市道路都需采集,只有面积大于1

平方千米的“县级及以上政府驻地”所在城镇范围内的道路才按城镇道路予以采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城市道路,不统一要求采集,省级普查中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采集。

问9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中“居住小区”的属性项ADMNGD(归属)含义是什么,如何填写?

答9 指该居住小区所在的最低一级的行政区。农村一般应填写行政村,城区填写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对应的社区名称;难以确定行政村或社区的,填写所在乡镇3

的名称或街道办事处对应的街道名称。

问10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5.2-5.3 节对各要素层的属性定义中,规定了M、C、O 三类约束条件,并在表5-1 给定了每

种情况的缺省值,同时在补充说明中描述了必选与可选的条件,如何理解三

者的关系?

答10 按照5.2-5.3 节中各数据分层的“约束条件”类型,并依据表5-1,确

定每个属性项的缺省值。“属性补充说明”中描述的必选与可选条件,只作为该属性项取值检查时的依据;“属性补充说明”中未提及的要素类型,表示该属性项不适用于该类型,无需对该类型进行检查。如水域数据集HYDA 数据层中,时令月份(PERIOD)属性项的数据类型为TEXT、约束条件为C,因此该层所有对象

该属性项的缺省值均为“\”。

问11 《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GDPJ08-2013)的表1 和表2 中,格网点高程中误差和DEM 内插点高程中误差有什么区别?

答11 格网点高程中误差是指检查点正好位于DEM 格网中心点上时计算的高程

中误差,DEM 内插点高程中误差是指检查点位于DEM 格网中心点之间时采用内插

高程计算的高程中误差。

问12 制作外业核查工作底图时,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是否必须严格按《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正文及其附录要求执行?答12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附录A 和附录B 均为资料性附录,可以参考使用其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也可以根据作业习惯

适当调整。

问13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要求,遥感影像地

面照片反映的地表季相或覆盖状态应尽可能与遥感影像的时相接近,实际操

作中是否应严格按照遥感影像时相拍照?

答13 不需要,时相尽可能接近,一般只要遥感影像和地面照片中可识别出的覆盖类型一致即可。

问14 外业调查过程中,对疑问图斑,可到达区域必须拍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4 对疑问图斑,一般以消除内业判定过程中的疑问为目的进行拍摄。如同一区域疑问图斑类型相同或疑问原因相似,可针对疑问图斑对应的类型,选择典型疑问图斑拍摄对应类型的地面照片。此外,非疑问图斑也应按照一定比例选择拍摄地面照片,便于选择制作解译样本数据。无论哪种情况,最终采集的样本数量,都应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

问15 工作底图上规划选取的样本图斑,位于可到达区域的都必须拍摄地面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5 如果已经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了样本图斑的规划选取,位于可到达区域的应尽可能拍摄,以确保样本的典型性和覆盖面。

4

问16 当实地与影像差异较大,地表覆盖发生非季节性的根本变化时,可到达区域都必须拍摄地面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6 位于可到达区域的,应尽可能拍摄变化地物的地面照片,为后续信息采集奠定基础。

问17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表6-1 定义PHOTO 数据表的PHTM(拍摄时间)字段类型为日期型,表5-1 该属性的采集要求说明规定其格式为YYYY-MM-DDTHH:MM:SS,在ACCESS 软件中无法实现,

如何处理?

答17 表5-1 的“拍摄时间”属性的说明是针对在照片EXIF 信息内DateTimeOriginal 标记中用文本形式记录拍摄时间的格式,数据库中记录时,按照表6-1 定义的数据库能够接受的日期型要求填写,填写后的显示格式与数据库的设置有关,确认正确即可。通常,一个以“YYYY-MM-DDTHH:MM:SS”格式表

示有效时间的字符串,可以通过数据库平台的相关函数正确转换为数据库中日期/时间型的值。

问18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数据类型有整

型和短整型,但ACCESS 只有整型,没有短整型,而arcgis 只有短整型,没

有整型,怎么处理?

答18 由于不同软件和操作系统下对整型、短整型和长整形的字节长度的定义

有差别,因此,技术规定中提及的整数类型的字节数统一设定为:整型:4 个字节(32 比特);短整型:2 字节(16 比特);长整型:8 字节(64 比特)。问19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未明确规定float 和double 两种浮点型数据类型的小数位数,请问应保留几位小数?

答19 未特别说明的,保留观测值的所有小数位。

2.2 关于技术规定完善补充的问题

问20 发现已发布的技术规定中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怎么办?

答20 由于技术规定内容较多,相互关联,制定过程中经过多轮调整和修改,

导致部分内容在相关技术规定中的一致性存在不足,同时部分条款表述不够清晰或不充分,容易引起误解。经过实际生产检验,各单位可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和建议,由国普办统一进行完善。对迄今已发现问题的订正,详见本文件第8 部分,针对水利普查数据利用需对相关技术规定进行调整的内容见本文件第9 部分。

3 影像与资料收集利用问题

3.1 影像数据源问题

问21 影像有缺陷如何处理?

答21 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5

1)不影响使用的不再获取新影像。包括:(1)有薄云,但能通过去云处理

减小影响的;(2)有大块的云与阴影,但位于偏僻地区、地表覆盖较单一,能通过周围地表覆盖类型推断的;(3)位于常年积雪区,地理国情要素可参考基

础地理信息等资料进行采集的。

2)仅有全色高分影像。需要补充资源3 号或其他相应地面分辨率的多光谱

卫星遥感资料。地表覆盖分类可以采用全色影像定界、多光谱影像定性的方式采集。分幅DOM 生产时不必融合为彩色。

3)经分析,影像缺陷严重影响后续生产。如果国普办确认该地区不再采购

新影像,可利用本省其他航空或航天资料补充;其它影像补充后仍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标绘影像缺陷范围(采用shapefile 格式、经纬度坐标),并且注明缺陷情况,尽快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便进一步处理。

问22 影像中地面被云遮挡或雪覆盖,信息采集困难,若单纯依赖外业,难度和工作量较大,如何处理?

答22 同【问21】。根据影像时相和相关资料,判定为冰川和常年积雪的可以正常使用;如不属于这种情况,若影响范围较大且严重影响数据采集的,应及时向国普办组织实施组反馈具体范围,以便安排进一步补充收集影像资料;若影响范围不大,应尽可能收集利用其他资料并结合外业调查进行综合判读与数据采集。

问2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时,基于分幅正射影像还是分景正射影像采集?质检时叠加哪种影像进行检查?

答23 都可以。数据采集时使用哪种影像,检查时就叠加哪种影像。但应考虑到不同作业区之间的一致性,并处理好作业区之间的接边问题,接边结果应符合技术规定要求。不应由于采用不同形式的影像采集数据而导致精度不一致或不合格。此外,应以充分发挥影像包含的信息量为原则选取需要的影像,有效利用多波段信息。

问24 河流由于季节原因看不到河道,两景影像河道不一致。冬季影像的河道全部被冰覆盖,但冰较薄;秋季影像为裸露河道,导致依据两景影像采集的

数据无法接边,应如何处理?

答24 首先核实使用的影像是否符合精度要求。如果使用的影像符合精度要求,根据采集数据内容特点,对两景范围内采集的数据适当移动合理接边;如果使用的影像不符合精度要求,需要先对影像进行处理。

问题中涉及的河道,属于地理国情要素,要求采集高水界范围,与季节的关

联性不大,接边一般不应存在问题。

河道范围内两景影像相接处的地表覆盖类型由于水位变化产生的季节性差

别,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时分别依据影像采集,接边线两侧依据的数据源需在元数据中准确反映。

问25 对于新到的影像,按照影像的使用原则,应采用最新提供的高分影像数据进行替换,但有些区域已经利用其他影像资料完成了数据采集甚至进行了

质量检查,如果按要求替换,会产生较大工作量,如何处理?

答25 对于新到的高分影像,按以下原则分情况处理:

1)新影像能弥补影像漏洞或新影像覆盖区域尚未开展外业核查的,地表覆

6

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遥感解译样本和分幅DOM 均采用最新提供的高

分影像进行生产;

2)若新到影像的覆盖区域已使用其它分辨率、时相或现势性相对较差的影

像资料开展生产,并且开始或完成了外业核查工作,则新影像可只作为时点统一时的参考影像使用;

3)2014 年6 月30 日以后不再专门补充新影像,缺失影像或有影像缺陷的

区域,应利用已有历史资料和适当外业调查采集相关数据,并在时点统一时进行必要的核实。

问26 由于提供的遥感影像摄影时间较早,部分区域目前实地变化很大,通过

多种方式处理仍然难以满足生产要求,但可以利用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影像

资料来处理变化大的问题,不知是否合适?

答26 可以利用多渠道收集的、质量有保证的其他资料,以弥补普查下发影像

资料时相和现势性的不足,但应在元数据中充分说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影像资料,如果能够确定影像的类型、时相等信息,并经过处理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在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信息采集时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并需在元数据中清楚说明,并保留所使用的参考资料。但该影像资料不可用于分幅DOM 制作。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问题

问27 CC 码和GB 码的对应关系是什么?

答27 为了尽可能建立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中保留了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 码)属性。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对该通用属性项的规定,填写

该属性值时,对于特定要素,如果基础地理信息中没有相应的类,填为999999;如果只能对应到基础地理信息中的大类,则填写其大类码。

尽管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 码)和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 码)之间没

有严格的一对一关系,但正确建立两者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后续生产过程中统筹

考虑数据更新与维护工作。为便于参考,本文件列出了常用要素类型的对应关系,见附录A。

填写某一个地理国情要素的GB 码时,应选择表中与其类型对应的最低(细)一级代码。例如,发电厂(站)的GB 码,应为320101,而不是320100。

问28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有但影像上没有的要素是否采集?

答28 根据实地情况确定是否采集。

3.3 其他专题资料利用问题

问29 本省公布的行政区划代码与国家发布的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答29 应与省里相关机构沟通确定不一致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不能确定原因的

应优先使用国家发布的行政区划代码。

7

问30 统一提供的1:100 万2 级流域数据和水利普查数据有何用途,如何使用?答30 1:100 万2 级流域数据仅作为填写水域要素中“实体编码”(EC)和“流域”(BAS)属性项的参考。对于1:50000 地形数据库中有代码的河流、湖泊、水库、干河床等要素,其EC 和BAS 属性值应与1:50000 地形数据库保持一致;对于1:50000 地形数据库中无代码的要素,直接填写其属性项对应的缺省值。针对河流、水渠、湖泊和水库要素,新增“水利行业编码”属性项(缩写为WRID,数据类型为String,长度为16,约束条件为可选);针对河流要素,新增“水利行业河流级别”属性项(缩写为WRGR,数据类型为String,长度为4,约束条件为可选)。

对于水利普查数据中已有编码的对象,WRID、WRGR 的属性值需与其保持一致;对于水利普查数据中无编码的新增对象,直接填写其属性项对应的缺省值。HYDA 与HYDL 数据层中,填写名称(NAME)、水质(WQ)、平均水深

(AHEIGHT)、

最大水深(MHEIGHT)、用途类型(USE)、容积(VOL)属性值时,若参考的基

础地理信息数据与水利普查数据不一致,应优先使用水利普查数据的属性值。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流域(1131)数据的采集,应依据水利普查数据中的流

域数据确定,无明显不合理之处可直接沿用。

问31 调整各水域要素属性结构和赋值方法后,对已经完成数据采集的区域有

何影响?如何处理?

答31 本项调整的影响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了流域数据采集要求,大幅减

少了相应的工作量;二是增加了两个直接源于水利普查数据的属性项,需要提取相关属性进行赋值,增加了一定的内业编辑整理工作量;三是降低了实体编码、等级、所属流域三个属性项的填写要求,新增要素实体不再需要赋值,大幅降低了工作难度,也减少了工作量。从全国总体来说,与原要求相比,要求降低,工作难度大幅降低,工作量也大量减少。

对于已经完成数据采集的区域,由于需要对HYDL 和HYDA 两层数据增加两个属性字段,并根据水利普查数据进行赋值,这带来一定的内业编辑整理工作量。但由于水利普查以1:5 万为基准比例尺,只针对常年河流、水渠、湖泊和水库要素,因此只需要针对这四类要素实体进行属性赋值处理。具体可根据情况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1)人机交互方式:从HYDA 和HYDL 两层中提取属性值为“常年河”的河流数据,从HYDA 层提取所有湖泊和水库数据,叠加水利普查数据,根据对应关系

从水利普查数据选取其属性值进行赋值;

2)程序自动处理方式:从HYDA 和HYDL 两层中提取属性值为“常年河”的河流数据,从HYDA 提取所有湖泊和水库数据,程序利用名称属性和空间位置的

关联关系,判别其在水利普查数据中对应的要素实体,自动复制相应的属性值,并辅以必要的人工检查修改。

问32 收集到的专题资料与影像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答32 依据普查规定使用的影像资料采集数据,有疑问的,通过必要的实地核

查进行确认。

8

4 正射影像生产问题

4.1 控制点影像采集

问33 控制点信息文件中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如何填写?有无具体规定?

答33 控制点信息文件中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需要按平面和高程分别填写控制点采集来源,且能明确反映控制点几何精度。如果来源于外业像控成果或空三加密成果,应标明成图比例尺,如:“平面来源于1:5 万外业像控,高程来源于1:5 万外业像控”。

问34 影像控制点中十字丝规定为宽度1 个像素,水平长度为11 个像素,是否可以不对十字丝有详细的要求,以不压盖地物及不影响判读为准?

答34 影像控制点中的十字丝以能明显识别和尽量少压盖地物为原则,其规格

应尽量符合规定统一要求。

4.2 元数据填写和命名

问35 整景影像元数据如何制作?全色与多光谱影像是否分开制作元数据?

答35 一般情况下,同景同时相全色与多光谱整景影像共用的元数据项信息一致,只用填写一个元数据文件。

问36 同景同时相全色与多光谱整景影像共用的元数据项信息不一致时,需要分别针对全色与多光谱影像分开填写元数据,此时的两个元数据文件如何命名?

答36 对于“同景同时相全色与多光谱整景影像共用的元数据项信息不一致,

导致无法填写”情况下,整景纠正影像元数据文件的命名时,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的元数据文件名和对应的影像文件的文件名保持一致,后缀名为xml。

问37 DOM 分幅元数据项中83 至86 项图幅最大接边差,在《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填写样例中有保留1 位小数,也有保留2 位小数,不合理,怎

么处理?同样整景元数据项中58 至61 项也有类似问题。

答37 涉及误差的元数据项,均保留2 位小数。

问38 DOM 分幅元数据第14 项“ImgSize”与整景元数据第11 项“ImgSize”,

在《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填写样例中有的保留1 位小数,有的保留

2 位小数,怎么处理?

答38 影像大小保留小数点后1 位。

9

4.3 其他问题

问39 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中融合影像数据量太大,技术规定中文件命名组织中列出融合影像,是否需要提交?

答39 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过程中的融合影像不需要汇交。在作业过程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 10—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1月

目 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底图规格 (2) 3.1数学基础 (2) 3.2底图模式 (2) 3.3数据内容 (2) 3.4数据格式 (2) 4技术要求 (3) 5作业流程及步骤 (5) 5.1技术流程 (5) 5.1.1数字普查底图 (5) 5.1.2纸质普查底图 (6) 5.2作业步骤及要求 (6) 5.2.1数据准备 (6) 5.2.2数字普查底图 (7) 5.2.3纸质普查底图 (8) 6质量控制 (9) 6.1检查要求 (9) 6.2检查内容 (9) 7底图输出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 (1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理国情要素符号设置 (12)

前言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 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郝科铭 殷福忠 梁安宝 曲 平 王 刚 李 军 汲旭生 岳 昊 王明亮 张 俊 夏立福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环节,是内外业衔接的关键点,基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者基础地理信息与必要的专题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用于外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的充分利用,可提高外业调查的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需求,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底图制作的规格、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成果汇交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数据采集

密级:编号: 地理国情普查 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 (2012年)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三年三月

地理国情普查 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 (2012年)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批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1概述 (1) 1.1项目来源 (1) 1.2内容和目标 (1) 1.3作业区范围 (1) 1.4行政隶属 (2) 1.5项目任务量 (2) 1.6项目完成期限 (2) 1.7项目承担单位 (2) 1.8项目成果归档单位 (2)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 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 2.2已有资料情况 (3) 2.2.1影像资料 (3) 2.2.2控制资料 (4) 2.2.3DEM数据 (5) 3引用文件 (5) 4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5) 4.1数学基础 (5) 4.2分幅与编号 (6) 4.3数据格式 (6) 5设计方案 (8) 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8) 5.1.1使用的软件 (8) 5.1.2使用的硬件 (8) 5.2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8)

5.2.1工艺流程 (8) 5.2.2作业方法及要求 (9) 5.3成果提交和归档 (10) 5.3.1基本要求 (10) 5.3.2数据成果 (10) 5.3.3文档资料 (11) 5.3.4其它成果及各种专业资料 (11) 5.4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 (12) 5.4.1质量控制总体要求 (12) 5.4.2质量控制技术方法 (12) 5.4.3质量控制检查比例 (12) 5.4.4数据安全、备份 (13)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1] 2地理国情普查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5工作要求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6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3]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9月17日

目录 1 概述 (1) 1.1 普查背景 (1) 1.2 编写依据 (2) 1.3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2) 2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 2.1 普查目标 (2) 2.2 普查任务 (2) 2.3 普查时点 (3) 3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 3.1 普查范围 (3) 3.2 普查对象 (4) 3.3 普查内容 (4) 4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9) 4.1 总体技术路线 (9) 4.2 主要数据源 (10) 4.2.1 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10) 4.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 4.2.3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12) 4.2.4 其他参考资料 (12) 4.2.5 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12) 4.3 数学基础 (12) 4.4 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13) 4.4.1 平面精度指标 (13) 4.4.2 分类精度 (14) 4.4.3 数据现势性 (15) 4.4.4 属性精度 (15) 4.4.5 数据一致性 (15) 4.4.6 数据接边原则 (15) 4.5 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16) 4.6 主要技术方法 (17) 4.6.1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17) 4.6.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17) 4.6.3 外业调查方法 (19) 4.6.4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19) 4.6.5 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19) 4.7 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20) 4.7.1 资料收集整理 (20) 4.7.2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21) 4.7.3 内业信息采集 (22) 4.7.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23) 4.7.5 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23) 4.7.6 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24)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4T15:37:19.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宁世勇[导读]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83000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 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要创新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需要创新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 2.1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综合分析按不同县市区和三类水源保护区统计2015年污染性工矿企业等点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密度等指标;统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个数、规模(日处理量),分析不同县市区的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按照主要河流边界,在两侧3km范围内建立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的点污染源的个数、密度等,分析不同河流的健康状况. 2.2重点城镇发展扩张边界提取城区是指在行政界限内,符合城市功能、具有城市形态的空间范围。利用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按照城区的定义,初步提取城区的初始轮廓。初始轮廓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需要根据地物的形态和功能,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进行初始轮廓的修正,开展精细边界提取,计算城区面积。利用两期城区数据,制作重点发展城镇2009和2015年两期城区边界图。 2.3植被覆盖变化及水土流失易发区分析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2009年1∶50000DLG数据,获取两期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裸露地要素,计算各要素的面积。2009年DOM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底图用于必要的要素补充提取;利用水源地耕地要素数据和DEM数据,计算不同坡度带的耕地面积。综合考虑水源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坡耕地面积及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提取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作为水土流失易发区。选择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加权降雨量、坡度、坡长、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7个指标,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分值,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级,分为微度流失、中度流失、重度流失、剧烈流失4个等级,并生成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图。结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利国利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已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为更好地提供实时、权威、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本文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未来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要在内容、技术和成果表达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同时发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作用,为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挖掘及信息服务应用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摘要:当前形势下只有在充分利用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成果资料,着力开发品种类型齐全、要素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快捷、有效覆盖全部国土的地形图数字产品及纸质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适用、好用的公众版系列地形图以及国家和区域地图集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的需要。本文将主要探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监测 中图分类号:X924文献标识码: A 依托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产品,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信息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在地理国情分析、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的基础参考作用[1]。 1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测绘事业面临着技术手段、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向全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是近几年测绘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测绘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测绘学科发展主要依赖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空间信息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服务方面的进步。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海岛礁联测、“天绘”和“资源j号”测绘卫星、国家1:50000基准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西部测图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技术、数字城市、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与天地图等10大工程既推进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意义 2.1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产品,加快发展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便携式移动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位置服务产品,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地理信息产品附加值,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承载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创造和培育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或栏目、基于数码相机的位置服务产品以及物联网位置服务产品等,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和大众需要,全面拓展地理信息消费市场[2]。 2.2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步伐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地理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尤其要为企业参与科研活动创造经费、政策等支撑条件。 3加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国土整治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及国土管理工作。譬如国土资源部主页的栏目中既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管理,也有基础测绘、地质调查、国土规划、土地监测等栏目,还有“西部大开发”:“全球资源战略”等宏观信息,这些都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国土整治工作既有全国范围跨区域的,也有区域性的,其目的都是为了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5T13:09:11.4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周德兄[导读]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 (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地理信息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 1.1内容需要创新 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 1.2技术需要创新 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1.3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 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内容创新 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既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如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也包括地理统计信息,如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获取社会经济等信息;还包括地理演化信息,对多源多时相地理空间信息及其它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推理,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 地理国情信息有别于地理信息。首先地理国情信息虽然来源于地理信息,但是,地理国情信息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动态性等特点。地理国情是一定区域内各类地理信息的综合集成。一些常见的地理信息,如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多是单一的、离散的。相比之下,地理国情则信息是一定区域内各种地理信息与非地理(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的结果。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时间性、现势性,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一些自然要素的地理信息,如地貌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现静态的特征。相形之下,许多地理国情信息则是动态的信息,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情况、城镇化扩张等地理国情方面的信息,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创新 3.1自然地理国情监测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反映地理国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地理国情监测涉及数据类型众多、数据源广泛、数据量巨大,为保证分析和决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地理国情数据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势性。不同的地理国情信息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诸如地貌、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的周期较长,这部分国情的监测,可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要素,比如交通网络、地理单元范围等具有较快的变化频率,再依赖众源数据等其他手段进行更新。 3.2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从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人口的白天分布和夜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天的分布反映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人口分布,代表白天经济活动规律。夜间人口分布,代表夜间经济和人口住宅的分布现状。同时,人口和房屋间在不同时段的关联和分布规律,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3通过众源数据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地表形变、污染程度、局部变化、大气、水体、地表的监测,都应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实现对地理现象或过程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掌握地理国情要素变化规律,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 3.4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更新 地理国情更新的时间尺度则与地理现象或过程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现象或过程的演变情况。当定期普查和通过存档数据更新不能满足需求的地理国情类更新,可考虑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及时更新。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聚焦服务连通事件感知、协同观测、高效处理与决策支持,提供任务驱动的、主动的时空信息灵性服务。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B.1 地表覆盖分类 地表覆盖分类采用面域色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方式表达,见附录C。 B.2 重要要素 重要要素表达要求如下: a)重要要素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之上; b)图式符号按照附录C执行; c)各符号之间应保持0.2mm以上的间隔,符号交叉和结合表示者除外; d)当图幅内地物密度过大、图上表示有困难时,在保持密度对比特征的前提下,对符号进行取舍; e)自然地理要素与人工建筑要素矛盾时,移动人工建筑要素; f)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矛盾时,移动次要要素; g)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矛盾时,移动其他要素; h)要素重要性相当时,根据周围环境移动一方或同时移动双方。例如:两条同等级的道路间距小于0.2mm时,双方同时向外侧移动; i)境界以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的,境界符号在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上不间断表示,并正确表示岛屿、沙洲的归属;河流符号内表示不下境界符号时,境界符号在河流两侧不间断交错表示; j)境界以共有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为界,境界符号应在其两侧交替表示; k)境界以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一侧为界,境界符号在相应的一侧不间断表示。 B.3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原则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a)重要要素中的道路以线型符号形式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的道路面上,地表覆盖分类中的道路面未压盖部分宽度小于0.2mm时,修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至二者统一,未压盖部分宽度大于0.2mm时,不做处理; b)堤坝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堤坝不表示; c)水域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水域不表示。 B.4 注记 注记表达要求如下: a)字体、字大、颜色按照附录C执行; b)注记的字间隔不宜超过字大的五倍; c)较长的河、渠每隔15cm-20cm重复标注名称; d)注记过于密集时,采用简注名称、或字大缩小一至二级、或舍去注记; e)名称注记与符号冲突时,移动名称注记; f)在颜色较重区域,注记表达不清晰时宜采用套白表示; g)地表覆盖分类的代码注记采用代码后三位表示(水域不表示代码注记); h)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小,可不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仅面域色表示; i)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大时,代码注记或符号应间隔表示。 B.5 晕渲表达

地理国情工作总结

地理国情工作总结 篇一:地理国情普查实习总结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 2、地理国情普查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

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XX年至XX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XX年6月30日。XX年1月至XX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XX年7 月至XX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XX年7月至XX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09:41:01.9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张艳峰刘现印陈瑞聪 [导读] 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它的开展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弄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能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发展。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联系;区别 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天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全面促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分析 1.1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区域信息的集成性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所涉及与涵盖的信息多为区域性的地理信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同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数据,这便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特征。 1.2时间性与现势性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显著特征之一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反映的是截至到某个时间点的某个时间段内地理信息发生的变化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形与地貌发生的变化;在人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中,则包含了区域的城镇化变化与国情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地理国情监测的时间性特征与现势性特征。 2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测绘地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划分,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完成具体的工作,在多方面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在能够和谐推进,实现互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对而言,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存在较大的区别,两项工作虽然具有共同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紧密联系的存在又促使相互之间存在较多的交集。经过大量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其所形成的成果数据量大,涉及多个行业,成果的综合分析突出。基础测绘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成果相对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针对性强,涉及行业较少,且未包含统计分析信息。第二,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测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更新了国家、地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既有数据基础,又有技术储备,而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成功开展,其成果被多个行业应用并反映良好,又促进了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 3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吸取了传统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的成功经验,有效的促进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新型基础测绘实施方案,即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基础测绘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成果得到多个省级政府部门的应用并受到好评。 3要促进地理国情监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对已有测绘成果予以合理与科学地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的技术手段同基础测绘采集手段区别不大,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已有的各种测绘成果,包括年度更新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卫星影像资料等。山东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1:10000基础测绘五年更新三次,每年度对水系、道路等重要要素进行定期更新,这些成果都可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数据基础,可以为国情监测工作的内外业数据采集提供参考。另外,2015年以来开展的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部分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国情要素采集,如城市空间格局的专题性监测成果,可以作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要素中心城区范围采集的依据。 3.2汲取基础测绘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地理国情普查在开展时,成功沿用了传统基础测绘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外业采集的工作量;普查阶段应用了开展基础测绘时收集的交通水利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参考资料,确保了成果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做到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联动更新,在进行行业部门资料收集和外业数据采集时,分析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区别联系,做到一次资料收集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一次外业调绘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减少内外业工作量,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 。 3.3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测绘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近年来不少新技术新装备在开展基础测绘时得到应用。同样,这些新技术和新装备也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中,并得到发展。如无人机进行基础测绘时一般用于影像的获取,在地理国情普查开展中,青岛某单位用小型无人机搭载智能手机进行短距离外业调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在山东省推广;传统的基础测绘应用遥感信息提取软件进行植被类型的提取,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国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部分,通过地理信息的调查可以全面掌握资源的分布情况。本文就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 一、前言 通过对地理国情的普查能准确的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生态环境的状况、人类的活动及分布。因此,在我国地理国情普查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和全面。 二、“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 地理国情指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本国土自然与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和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相关联的周边与全球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监测一词在这里应广义的理解为包括历史与现状调查,变化动态检测、资料整理加工及提供社会服务的一系列业务工作。从业务内容上讲,监测工作的服务性质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为国家或区域(地方)的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宏观决策的基础信息;二是为经济社会的日常运转提供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三是为防灾救灾和应急时间处置提供现场指挥信息。也就是说,监测业务包括长远、日常和应急三个方面。 三、“地理国情监测”整体框架 地理国情监测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涉及的业务领域众多,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也差别巨大;在测绘系统内部也涉及到国家、省区、地市等不同层次的测绘生产和管理。通过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开展,使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组织保障体系适应地理国情监测业务化运行需求,技术保障实现服务流程化、网络化、实时化、个性化,生产工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服务模式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模式实现全员参与、专业分工精细化。使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测绘服务方式由基础服务,转变成基础与定制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从工程实现角度出发,地理国情监测包括国情监测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应用、分发服务等过程。在地理国情监测相关研究成果、相关文件要求等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为主导的地理国情监测整体框架体系。 四、地理国情的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是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情国力,安邦之基。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开展经济、农业、人口等方面的普查、调查工作,为科学规划、制定国策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全面客观地掌握我国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DOC)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地理国情普查 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 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锋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9日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地理国情普查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 学号: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峰系主任:叶险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与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2、测区范围及任务:测区范围为桃源县200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 3、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内已有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1:1万数字线划图、1:5万数字线划图,林业、水利等专题数据,内业解译成果和外业调查成果。 4、设计技术依据:见主要参考文献。 二、设计主要内容 1、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表覆盖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三、设计基本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带采用3度分带,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 2、设计方案可行,精度合理;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测绘新技术和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图式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图式 C.1一般规定 本图式规定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中地表覆盖分类和重要要素的符号、注记的等级、规格和颜色标准。 用户可根据制图区域特点和图面效果选取图式中适宜的符号和注记。如果图式中符号和注记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可调整图式中的符号和注记大小,调整幅度在10%~20%。 使用本图式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及用图需要增补符号。 C.2图式说明 C.2.1 符号的尺寸 符号的尺寸规定如下: a)符号旁以数字标注尺寸,以毫米为单位。 b)符号旁只注一个尺寸的,表示圆或外接圆的直径、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边长;线状符号一端的数字,单线是指其粗度,两平行线是指含线划的宽度。符号上需特别标注的尺寸,则用点线引出。 c)符号线划的粗细、线段的长短和交叉线的夹角,没有标明的均以本图式的符号为准。一般情况下,线划粗为0.1mm,点的直径为0.15mm,符号非主要部分的线划长为0.3mm,非垂直交叉线段的夹角为45°或60°。 C.2.2 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 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规定如下: a)符号图形中有一个点的,该点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 b)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符号,定位点在其几何图形中心。 c)宽底符号定位点在其底线中心。 d)底部为直角的符号定位点在其直角的顶点。 e)几种图形组成的符号定位点在其下方图形的中心点或交叉点。 f)不依比例尺描绘的符号定位点在符号的中心点。 g)线状符号定位线在符号的中心线。 C.2.3 符号的方向和配置 符号的方向和配置规定如下: a)独立地物符号除图式中规定按真方向表示者外,均垂直于南图廓线。 b)符号按一定行列配置的称整列式,符号不按一定行列配置的称散列式。散列式一般按图式表示的疏密程度配置符号。面积较大时,散列式和整列式符号的间隔均可放大。 C.3地表覆盖分类符号 表C.1给出了地表覆盖分类的符号。 表C.1 地表覆盖分类符号

地理国情普查简介.

地理学学科前言报告 地理国情普查简介 年级:2015级1.地理国情普查意义与定义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对于权威、客观、系统、准确地掌握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国情信息,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应急保障及相关行业调查统计等工作,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及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是空间化和可视化的国情信息。 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2.地理国情普查对象与总体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主要包括以下:1)资料收集与整合。收集基础测绘成果及其他行业(国土、交通、水利、林业、土地利用、矿产、医疗、教育、宗教等)现势性好、规范程度高的各种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