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桑代克

2.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自然实验法

3.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4.桑代克总结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不包括失用率

5.在条件反射研究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的学习规律不包括同化

6.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行为主义

7.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中等水平

8.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9.奥苏贝尔提出可以通过设计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来提高有意义学习的效果,这个材料被称做先行组织者

10.在有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的学习被称做总括学习

11.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技能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

12.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计划性

13流程图和模式图属于组织策略

1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5.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16.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服务的人群是正常学生群体

17.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18.下列不是课堂情境结构的是课堂纪律

19.系统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此过程是教学评价

20.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3.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可分为三个领域,分别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4.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维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6.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可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7.练习过程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8.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成性原则。

9.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发现。

10.美国心理学家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柯尔伯格三六级水平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11.印象是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1.印象是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刻板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困扰的理论。

1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

14.课堂心理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4.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作用表现在:(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5.简述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

(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四、论述题

(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是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场所。在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型:父母不太考虑孩子自身的观点与感受,对孩子强制较多,关爱和温暖较少。这种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有中等程度的自信和自控力,但有时怀疑、退缩,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父母对孩子没有要求,放纵孩子的不成熟行为。这种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民主型:父母有威望但不独断,对孩子有严格要求又鼓励他们独立自主。这类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已,喜欢笑,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制约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条件。与其他社会环境因素比较,学校教育影响具有特殊性。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学校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

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并显现出连续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学校教育影响因凭借学生集体的力量而更加有效。学生活动多半是集体活动,学校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告示形式。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的时间跨度长,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3)同辈群体:与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探索人际关系,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学记》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赞可夫

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5.儿童身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6.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7.“青少年儿童是社会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这是《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

8.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课程目标

9.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称为教学模式

10.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11.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技能

1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3.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的划分根据是该节课的教学任务

14.探究训练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探究,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问题情景

15.教案也叫课时计划

16.中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活动

17.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埃拉斯莫斯

18.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学生评价

19.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出等级顺序的评价属于相对评价

20.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二、填空题

1.近代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思想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4.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

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5.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6.依据课程任务,课程类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7.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8.中学直观教具的种类是多样的,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实教具,二是物模像。9.教师备课需要做好的工作包括:(1)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2)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3)了解学生;(4)准备教法。

10.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11.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

1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

13.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4.品德评价是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诸因素做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德育决策提供依据。

15.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6.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1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

18.从职业性质的层面来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20.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简答题

1.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①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①教科书教材;②图书教材;③视听教材;④现实教材;⑤电子教材。

3.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一般任务有: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

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

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5.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功能是: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6.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②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③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④对异性好感与爱慕;⑤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四、论述题

①学校教育可以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具长远的意义。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学校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家是冯特

2.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这属于无条件反射

3.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应答叫反射

4.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条件下引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为实验法

5.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是视觉

6.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思维

7.有人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稳定性做研究,发现12岁以下儿童的注意可维持在30分钟

8.在小学阶段发展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注意品质是注意的稳定性

9.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因为感觉具有明适应

10.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的因果联系阶段

1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属于瞬时记忆

12.研究表明,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的年龄大约在9~11岁13.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形象属于再造想象

14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哪一特性发展的表现创造性15.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抽象

16.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十或十一岁

1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

18.“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肢体表情

19.“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哪一意志品质差的表现果断性

20.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是表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大脑皮层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叶。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6.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7.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

8.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

9.入小学后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成人水平。

10.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1.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3.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1)概念形成;(2) 概念同化。

14.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系统脱敏法。

15.移情是指人们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16.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

17.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8.交往是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作用三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19.班级中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有规范、心理相容、舆论和凝聚力。

20.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

气质差异,即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2.简述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师的主导性;

2)学生的全员性;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3.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2)情感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4.简述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1)动机冲突;

2)意志行动的决策;

3)意志努力。

5.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四、论述题(共10分)

有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蜘蛛网般的人际关系;二是要有健康向上的性格。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将如何培养小学儿童获得良好性格。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适当参照群体;

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3、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

4、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5、一定要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教育学(小学组)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一世界上最早对教育所下的定义见于《中庸》

3.我国学校的萌芽约在四千年前的虞舜时代,当时被称为庠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教育的阶级性

5.《演说术原理》一书的作者是教育家昆体良

6.出版了《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7国民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基础型

8.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9.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特点中的长期性10.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

了教师素养中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11.我国的《教师法》颁布于1993年

1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是指学龄初期儿童,年龄大约在5、6岁~11、12岁

13.学校的活动对小学儿童的发展来说起决定性的作用

14.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称为教育方针

15.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16.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其主体部分是课程设置

17.国家从宏观上指导学校各科教学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学校各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

18.根据“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教学规律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19.遵循“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这一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为传递——接受式

20.学生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学校所制定的有关日常行为规范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判断的能力称为道德评价能力

二、填空题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实践性、双边性、三要素和多功能五个特征。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小学儿童的“学生感”这一心理特征具有独立性和向师性两方面特点。

5.我国教育的社会功能,总的来说,可分为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功能和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两大方面。

6.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7.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难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在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

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小学教育能不能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归根结底还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

10.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11.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

12.我国唐代的教育家韩愈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职业道德的生动诠释。

13.教育方针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行政性和法令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14.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的基础知识、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15.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16.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7.讲授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具体可细分为讲述、讲

解和讲读等讲授方式。

18.组织学生办墙报和黑板报活动属于群众性课外活动形式。

19.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他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0.少先队组织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立的自主性。

三、简答题

1.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

2)教师应成熟了解多种教学方法、多种上课类型和各种教学模式,知道它们的功能。

3)设计好教案,教案可以详细些,也可以简单些,教案的详略主要由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决定。

2.简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

1)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过程。

3)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4)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5)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长期反复进行、逐步提高的过程。

3.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1)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教学效果好。

2)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 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得好。

4)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

5)时间安排合理,课堂效率高。

4.简述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1)组建班级阶段。

2)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

3)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5.简述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

1)独特的创造性。

2)长期积累性和示范性。

3)师生双向互动性。

4)小学教师劳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5)小学教师劳动的成果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结合的产物。

四、论述题(共10分)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

关系,把师爱视为教师的美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因此,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

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你从教经历,谈谈师爱的重要作用。

1)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情感,才会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操劳。

2)师爱是开启儿童心理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3)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2、师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是亲近感。

2)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感和尊重感。

3)第三个层次是期待感。

3、作为人民教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师爱?

1)增进对师爱的认识,提高师爱的自觉性。

2)通过实践。师爱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萌发,渐臻于成熟。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 3.(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 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A.扇 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 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 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 力的原因是(B)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 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 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A.人类学习B.机 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 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5、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

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7、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属学习。 8、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9、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实际中,直观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 质与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常用的启发式方法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 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 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 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 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14、韦克斯勒量表 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