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

八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

(一)姓名:得分:

1.对于青年人来说,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这样便可在闲暇时使自己的心神得到寄托,不至于被坏习惯引诱。

2.作者认为,人之所以感觉烦恼,是因为被抑郁,解决之道是去。

3.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而他的也比一般人强烈。

4.苏格拉底饮鸩,伽利略被教会加罪,罗曼罗兰、克罗齐、罗素在欧战期中被人谩骂等事例说明。

5.在一切艺术里,和都不可偏废。

6.朱光潜先生认为,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或;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

7.作者认为一切道德学说都应该从的基点出发,否则便是肤浅的。他还认为,人作为一种动物,基本性不外乎。

8.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一半也由于。

9.作者认为,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头之后,常常会。在这一点上、和三家学说无一幸免。

10.作者在《谈十字街头》中指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几个在浮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浮浅不卑劣的人很重要。在这一点上,英国就比较幸运,因为它拥有、和

11.等具有特立独行胆识的人。

12.在作者看来,人生第一桩事是,第二桩事是。

13.朱光潜先生认为,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

14.在《谈动》一文中,作者引用晋人陶士行每天早晚来回搬砖的事例旨在说明。

15.作者在《谈静》一文中引用了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他是为了。

16.作者在《谈中学生和社会运动》一文中引用了蔡孑民先生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是为了说明的道理。从论证方法上讲,这话属于。

17.问理的道德迫于,问心的道德基于。问理的道理只能给人类以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18.散文是尽量的,而诗词是要,所以要想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

19.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 , ”这是很准确的。

20.选择题(3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的最大功用是供人享乐

B.美术应该含有道德的教训,使人们可以陶冶情操

C.美术既是教人道德的,又是供人享乐的,所以衡量美术作品的最高标准应该是寓教于乐

D.适用于美术的价值标准是美丑,美术作品不应该与道德扯上干系

2.下列说法与作者在《谈人生与我》中谈论的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A.像草木鱼虫一样把生活本身看作最高的目的,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这种人生态度终归有一丝颓废色彩

B.一些人之所以比别人痛苦,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比别人看得重要,这种做法实在有点欠缺明智

C.当把自己和物一样看待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生乐趣

D.悲剧虽然是人生的一种缺陷,但如果没有这种缺陷,人生反而更加索然寡趣,所以悲剧人生其实更有意义与价值

3.下列说法与作者在《谈多元宇宙》中所阐述的观点相符的是()

A.善恶是一切价值的标准

B.我们知道,曹操身上有明显的道德瑕疵,这一点直接影响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对于人和事物,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得出较客观公允的结论

D.当恋爱与道德相冲突时,个人应该服从于道德而在恋爱方面做出让步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言完全能够达意,所以我们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借由语言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意旨和情趣爱好。

B.言与意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意。

C.文学作品喜欢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美,美术作品则要求尽量表现。

D.在文学作品中,想要呈现出较多的意境,就必须多费笔墨去描写。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大诗人来说,简单的描摹一下两三件事便能达到将完全境遇呈现出来的效果

B.音乐里面固然推崇听得见的声音,同时也推崇听不见的声音

C.哑剧的出现充分说明在戏剧领域不靠语言同样可以引人入胜

D.西洋的艺术家把爱神雕成盲目是为了耐人寻思

(三)简答题(30分)

1.关于读书方法,朱光潜有什么好建议?

2.在作者看来,中学生参加社会运动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3.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如何看待习俗?

4.作者谈论的“静”有哪两方面的要义?

5.从草木虫鱼身上,作者学得一个什么经验?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观?

(完整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丰富的安静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这十二封信首先是写给我们的,写给现世的青年。也给前世的先辈,后世的小辈。我向来不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为人处世,相应的,也不轻易遵循别人的原则来影响我对待周遭一切的态度。说我顽固也好,执拗也罢,我在信中反复游离,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被人牵制和引导的局促,是意识到迷途知返而方向全无的纠结,是想要改变而难以改变的无奈。让我陷入一场既想有所突破而又无药可救的自我否定之中,别无选择。写下它们之前,我心情沉重,不知为何,情不由衷。这种不安加剧了我的浮躁,我急需寻找能让自己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某些情愫,来让我安稳,让我安静。十二封信,也带给这个甚嚣尘上的世界一些关于回归安宁的启迪。 书海里的安顿 倘若一个慵懒的午后,斑驳的树影摇曳着零星的温暖的阳光,一炉沉香屑袅袅燃起的时候,那一杯热气腾腾的茗茶便开始引你进入浩浩茫茫的书海,灵魂停歇之处,与古人神交,与今人同游,自是怡然。 总觉得孟实先生似那身披长袍,脑续长辫的满清遗老,站在疮痍满目的金銮殿堂给后世的青年娓娓道来那些沧桑过际辉煌不再的神明历史,无限的怅惘,无穷的忧患,还掺杂着无边的期冀,

无尽的希望。我总在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第一封信未必是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但放在开头,决定是有其存在的理由。朱先生是文人,是学者,不光是在冠以这样的身份和名义之下才有此之举,教育问题的根本从来都被国人摆在固定的高度奉如神明,谈读书,这是一个必经的切入点,也是现今阶段攻克诸多教育流弊的准难点。当然,也是教育问题附属之下永不过时的话题。在此,就勿需赘言。 先生在信中侧重谈及读书兴趣的培养,选择性读书的问题,并推荐了很多书目以供参阅。其实,之前有写过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大概是从林语堂先生的文章里得到的一点启发,在这里有触类旁通的妙处。所以,同而不论,便来说说我一点新的看法。 我并不特别关注读书的精深的内在价值和显性的外在效用,我比较在意的是读书于人身心的调和。为什么有那么多乐意沉溺书中不愿自拔的人?我记得贾平凹先生说过,好读书就得受穷,好读书还得伤身,好读书没当官的好命。好读书不是好丈夫,好读书没有好人缘,读书人性古钻。照此看来,读书真是烂事一桩,读书人真是衰人一个。但是,我就看中一点,读书,调和身心。这不是虚夸,例证之多如牛毛,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在党的,野党的,未亲闻,也耳闻。奔着读书而去的,为着读书而来的,生息不止。 读书真真是好,在这个世界里,你任意驰骋,随意想象,恣

给青年的12封信

作为读者的一个朋友,以友好而又富有劝诫的笔触娓娓写来,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一切, 深远地作出指导,这是朱光潜先生以孟实的署名给青年的一种思想引领,从不同的方面感悟 人生,让青年更好地规划未来。虽然朱光潜先生好像与我们这些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很是遥远,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许多看法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这些信里折射出了一代美学大师对青 年的关怀,以及那丰富的涵养。  朱光潜用独特的方式与视角对生活与现实做出了种种发人深省的回答。为那个时代的青 年们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现代读者的思维中注入了一股新的清泉。他以“谈” 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让我们体会到在现实中、在生活中,应有的态度与处事的方式。  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首先给我们谈到读书。读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看你读到如何的水平罢了。往往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或是出 于一种社会习惯,或是为了以后的名誉……这种种的动机没有一个是发自内心的“想读” ,所以这样的“读书”难免会感到枯燥、迷茫、无趣、乏味。然而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提 到“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对读书产生热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才会有思维的 灵感。这样的一种读书态度自会让我们爱上读书,这样的读书态度让我们不仅是在读书,而是在学习,从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技巧。朱光潜先生用他略带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诠 释了一种单纯的读书方式,让我们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谈完读书,朱光潜先生又给我们解答了关于内心情绪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谈动”与“谈静”。首先,谈动为我们解决了如何排解烦恼的问题,朱先生说“烦恼来自抑郁,而郁在于 泄,泄在于动”,排解烦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动”,而何为“动”,“动”可以是打羽毛球、慢跑、游泳等运动,也可以单纯的肢体的动作。不管怎样就是不要忘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而谈到“静”,朱光潜先生又说“静主要是来自于感受,感受来自于领略”,只要我们 用心去真诚的感受、领略这个世界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世界的宁静。朱光潜先生就 是用这种浅显平淡的文字,让我们领悟到内心的情感宣泄与沉淀的方式。这实在是让我们在 平淡中感觉到了一种深刻的感动。  在每个有学生的时代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学生运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反日游行”,虽是爱国青年的满腔的热血,但是它确实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此,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是 怎样“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的。他认为一个人若是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有所为、 有所献。首先考虑的应该的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再去考虑社会运动,我们不能单单的靠自己的满腔热血与一时的冲动,不能只注意到物质的表象,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的磨练与进步。  然而,要怎样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与磨练精神呢?为此朱光潜先生又为我们谈到了“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面临抉择的一个路口,它自然就可以为我们解决关于“如何”的问题。在十字的街头,大家聚在其中随波逐流,渐渐的难免会趋于流俗化。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这种 流俗化的潮水中,我们应该打破偶像,做一个“十字街头的众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汉”,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这样的见地不是每个学者或者读书人都 能感悟到的,而朱光潜先生却能用他一贯的平实、浅淡的语言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我又一次的被他平淡真诚的语言给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谈到关于人生的话题时,朱光潜先生依旧是用他独特、平淡的文字给我们谈到了“多元宇宙”,“多元宇宙”这个词语给人一种艰深、僻远的感觉。但是朱光潜先生却把它拿来与“人生”联系起来,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认知。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是多方面的”就如一个多 元宇宙,有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单纯的凭借一方面的东西去判定它的对错、美丑、善恶、信义、真伪。在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判定方式与标准,因此在人生中也应随机应变,在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以书信的形式专门写给中学生的。 内容概要: 一、谈读书 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于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的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的方法便用不着说。个人天资习惯不同,哪种方法收获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二、谈动 文章主要讨论了用“动”来解除个人烦恼的问题。开篇先从有些人心存“烦恼”入手,写般人的厌世哲学;也谈自己有时也很烦恼。接着表明“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的观点,然后用“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解说自己观点的正确,以此证明有烦恼的人不要忘记用“动”来解除自己的悲伤情绪。三、谈静 文章是从“感受”的角度讨论人生的快乐。开篇讨论了“感受”的内涵,即感知到对象、对象引起人的心灵的反应、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等,然后讨论“领略”能够让人生更快乐的道理;接着讨论“静趣”,即“静”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趣味。最后,讨论了“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的观点。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本文是在当时中国的中学生只会空喊口号而不能走入民间的情况下写的。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叶楚伧、恽代英等人如何对待国事的问题,并列举了上海大同大学不鼓励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的章程等。然后讨论当时国人的通病,即只煽动“类我”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中学生要敢于走人民间,要敢于放下架子,要敢于从自身找出个人的错误等。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篇一】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

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篇二】 读高中时领略过朱光潜先生著作———《谈美》,所以他一直以“美学家”的形象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如今读大学了,发现这“十二封”写给中学生的信,起初还有些许遗憾,觉得错过了最佳阅读时期。但读毕,却意识到现在的大学还不及那时的中学,尤其在思想深度方面。现在读,还不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作为读者的一个朋友,以友好而又富有劝诫的笔触娓娓写来,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一切,深远地作出指导,这是朱光潜先生以孟实的署名给青年的一种思想引领,从不同的方面感悟人生,让青年更好地规划未来。虽然朱光潜先生好像与我们这些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很是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许多看法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这些信里折射出了一代美学大师对青年的关怀,以及那丰富的涵养。 朱光潜用独特的方式与视角对生活与现实做出了种种发人深省的回答。为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考方式,也为我们现代读者的思维中注入了一股新的清泉。他以“谈”的方式一步一步的让我们体会到在现实中、在生活中,应有的态度与处事的方式。 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首先给我们谈到读书。读书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只是看你读到如何的水平罢了。往往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或是出于一种社会习惯,或是为了以后的名誉……这种种的动机没有一个是发自内心的“想读” ,所以这样的“读书”难免会感到枯燥、迷茫、无趣、乏味。然而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提到“读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对读书产生热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才会有思维的灵感。这样的一种读书态度自会让我们爱上读书,这样的读书态度让我们不仅是在读书,而是在学习,从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技巧。朱光潜先生用他略带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诠释了一种单纯的读书方式,让我们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谈完读书,朱光潜先生又给我们解答了关于内心情绪的一些问题。那就是“谈动”与“谈静”。首先,谈动为我们解决了如何排解烦恼的问题,朱先生说“烦恼来自抑郁,而郁在于泄,泄在于动”,排解烦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动”,而何为“动”,“动”可以是打羽毛球、慢跑、游泳等运动,也可以单纯的肢体的动作。不管怎样就是不要忘记“谈谈笑笑,跑跑跳跳”。而谈到“静”,朱光潜先生又说“静主要是来自于感受,感受来自于领略”,只要我们用心去真诚的感受、领略这个世界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世界的宁静。朱光潜先生就是用这种浅显平淡的文字,让我们领悟到内心的情感宣泄与沉淀的方式。这实在是让我们在平淡中感觉到了一种深刻的感动。 在每个有学生的时代不得不谈到的就是学生运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反日游行”,虽是爱国青年的满腔的热血,但是它确实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此,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的。他认为一个人若是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有所为、有所献。首先考虑的应该的自己的精神世界,要端正好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知识。再去考虑社会运动,我们不能单单的靠自己的满腔热血与一时的冲动,不能只注意到物质的表象,重要的是要注重精神的磨练与进步。 然而,要怎样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与磨练精神呢?为此朱光潜先生又为我们谈到了“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面临抉择的一个路口,它自然就可以为我们解决关于“如何”的问题。在十字的街头,大家聚在其中随波逐流,渐渐的难免会趋于流俗化。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这种流俗化的潮水中,我们应该打破偶像,做一个“十字街头的众多矮小之人中的大汉”,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这样的见地不是每个学者或者读书人都能感悟到的,而朱光潜先生却能用他一贯的平实、浅淡的语言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我又一次的被他平淡真诚的语言给感动得一塌糊涂。 在谈到关于人生的话题时,朱光潜先生依旧是用他独特、平淡的文字给我们谈到了“多元宇宙”,“多元宇宙”这个词语给人一种艰深、僻远的感觉。但是朱光潜先生却把它拿来与“人生”联系起来,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认知。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是多方面的”就如一个多元宇宙,有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单纯的凭借一方面的东西去判定它的对错、美丑、善恶、信义、真伪。在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判定方式与标准,因此在人生中也应随机应变,在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书笔记摘抄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作为一名青年,我们既要学会好动,也要学会好静,在动与静之间,选择去做最好的自己。 1、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 笔记:想到了两个字“勤”与“懒”。我们总能在勤奋之中寻找可以让自己为之去努力的趣味,却从不会在懒惰的状态下找寻到人生的意义,当然,这里的懒惰并不是慵懒的意思。 2、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 在动。 笔记:安静的时候,是思想最发散、灵感最容易来的时候,但安静也需要有一个度,安静久了,容易心生抑郁,抑郁久了,容易产生忧愁,甚至会怀疑人生的意义,产生对世界的非正常看待。而想解决郁愁,唯有让自己忙起来,做一些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去痛快的发泄自己。 3、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笔记:这个世界,不会有愁苦,愁苦全源自于自己给自己的那个世界。不管你什么样的心情,这个世界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转,既然这样,那又何苦自讨忧愁呢?

4、假如你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 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笔记:对自己最了解的人永远是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适合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最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做什么事能够让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在“动”的前提下,做自己认为有意义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就好。 5、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笔记:如果把“动”比作创造力行为,那“静”就可以比作感受力行为。没有内心感受力的创造,也只是一副没有感情的空壳而已,不冷不热,呆滞着。 6、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笔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想要自己得生活越来越快活,那就一定要在生活中寻找到更多的趣味,培养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所达,幸福所至。 7、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于没有 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于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默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作品概述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谁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 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内容简介 (一)谈读书:谈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及读书方法。 课外读书不在于有无时间,而在于决心,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青年时培养的兴趣可以使趣味终身受益,青年时养成的读书习惯也可以坚定意志。平时有学业和工作的书籍,但是仍需要课外书籍开拓视野,培养爱好。书的量大,质又良莠不齐,有必要选择性的阅读。虽然没有说新书都不可读,但真正值得读的书不多。诗集读得再多总需要读《国风》《古诗十九首》,哲学书读得再多总需要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青年往往没有所谓必读书之定数,很多人拟书单常满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喜爱的书,但是每位受众是不同的,抉择要靠自己。我认为初中前应多读想像类文学,高中以后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以避免中国人常有的少年老成。提两个读书的方法:1.值得阅读的书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了解全文的主旨和特色,第二遍慢读,批评衡量书的内容。2.纲要做笔记,精彩处写意见,书写加工可以帮助记忆刺激思考。 (二)谈动:强调「动」能消愁解闷,使生活愉快。 作为一个青年,颓唐沮丧很令人担心,但其实也是很难避免的。长辈常说年轻人“应该”富有朝气,你只需把这“应该”的话当耳旁风。人是属于自然的,也该顺应自然。可知愈是舒畅愈富生机,愈是闲闷愈是郁结。年轻人不如打网球,弹钢琴,种花草,就是谈笑,跑跳也可以发泄很多不快,带来很多美好。 (三)谈静:说明心静始能领略各种趣味。 接上一篇,人生真理,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对于事物的意见不同,与人的感受有关。天才除了创造力,也与强烈的感受有关。可以领略趣味的人,也不至于岑寂了。内心似一个空间,倒不必逃避现实,而是维持一个清净的心,也就可以为内心留出更多品位的空间。除了培养品位,静的修养也可以让人处变不惊,或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感悟更多内心世界。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救国与读书不可偏废。 有宣传青年务必革命的,有勒令学生不可参与运动的。主张者颇多,均为了自己的利益。话说文人相轻,立场不同者亦无不互为鄙薄得。然事之成立,没有可偏颇前行的。蔡子民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是良言。“夫人必自侮之,而后人侮之”,社会运动常流于大体和空谈,我们应该自上而下的认识自己的家丑,从自己处落实处。亦要做到民间去,学生须丢开架子,勿论清高。 (五)谈十字街头:提醒青年人不要被十字街头的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等所淹没。 让学术贴近现实生活是走向十字街头,让学术的力量播撒到民众中也是走向十字街头。但是另一方面,学术走出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之后,往往流于俗化(vulgarized )。十字街头上握有的最大权威是习俗。守旧是习俗,趋新也是习俗,若盲从附和,不假思索,无论新旧,亦皆是荼毒。习俗对于维持社会安宁价值很大,但维持安宁不是社会的唯一目的,为了使社会翻新,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我们社会需要站在十字街头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朱光潜编著,岳麓书社出版。目的是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关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 编给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 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 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 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 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 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 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 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 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 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 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 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 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 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 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在我读完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心中颇有感慨,先生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我的内心,更像个修行者,如沐春风,静坐、静思、感受教化。在书中朱光潜先生用心诚嘉,为千万迷途的青年指点迷津,探寻属于自己真正认识道路。文字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先生引经据典,中西结合,耐人寻味。虽然这本书出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冲洗,变得更加厚重和凝华。冲破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适用那个年代的青年,更加适用当代的青年,这是一本有教育价值的书。下面则是我读完此书的感悟。 在第一封信中,先生便向我们提出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青年)青年在读书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总是抱着非本专业的书不读的态度;第二,以为时常读课程规定的书便是一种读书习惯;第三,过分盲目的相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谎话。在先生看来,读书至关重要的是兴趣,青年人读什么书应依赖青年人自己的兴趣选择,而非盲目听信“青年必读书目”的误导,这一则是因为人只有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有深入下去的倾向,一则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兴趣的推荐书目的人所推荐的书目大相径庭。此外,先生还建议青年人每天抽出一点儿空闲时间读书,特别是读非本专业的书籍,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青年人读书的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是十分难以培养出来的。读书的习惯,一经培养出来,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人开阔自己的眼见,拉近在世之人与业已辞世之人的距离,而且还能够使我们养成潜心静气、平稳踏实的心性。先生在第一封信中就向青年朋友提出读书的问题,可见先生对我们良苦的用心以及读书对于青年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谈完关于读书的问题后,先生紧接着谈到了动与静。所谓动,就是尽性,再说通俗一点就是放纵自我,从而使自我感到原始的满足。当然了,这种放纵必须是于己于他人都无害的。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常住草堂后,开始每天早晨把屋内的砖头搬到屋外,晚上的时候又把砖头搬回屋内。或许有人听完这样看似愚钝的行为后要开始议论了:这不是脑子有病吗?搬来搬去什么也没有改变。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并不是什么也没有改变。虽然砖头依旧是在屋内与屋外间移动,但是陶渊明本人达到了“动”的效果。终日下来,可以说这位老人从中获得了不少原始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外部的物质的增益无法带来的。青年在寻找“动”的乐趣的同时,还不应当忘记“静”的享受。所谓静,是指一个人的感受力。看看从古到今的一些诗人作家,他们的感受力都是超乎常人的,也正因此,他们才能从一些在常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物中找到乐趣。正如一句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平平的一汪活水,便可在诗人的笔下造出如此美景。青年,就是应该“动静结合”,过得朴实平淡,但却乐在其中。 后先生开始关注起青年与当时国情的联系。他鼓励青年人能不畏强权,站上十字街头向不合理的传统与习俗宣战,亦即,他强调青年人要打破俗规陈矩,敢于创新。这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十分适用的。同时与之联系紧密的是先生鼓励青年们为国家、为民族大胆的做贡献。他援引蔡孑民先生的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来告诫青年人时时刻刻想着为祖国做贡献,时时刻刻不忘靠读书来为祖国做贡献。在当时的形势下,青年们是极易激动的,他们频频出现在各类的反对列强军阀的运动中。先生用此语既肯定了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又深刻的指出了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并非盲目的运动,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运动。在读到这两封信的时候,先生的一句话对我印象十分深刻:“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个中意思,需要我们细细品味。通过这两封信,先生教导了青年应该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先生给青年们的教导就主要着眼于他们自我的内在修养与人生发展了。关于青年的内在

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名著导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叫富兰克林。(姓名) 2、从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学者。 3、歌德(姓名)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 4、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到事做便去搬砖,这是晋人陶侃(姓名)的故事。 5、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中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 6、在你谈爱国谈革命以前,你总应该默诵几声君子求诸已! 7、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的权威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 8、威廉?莫里斯和托尔斯泰主张艺术民众化。 9、法国福楼拜曾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 10、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 这是很准确的。 11、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第一种是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第二种是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头,袖手旁观在那儿装腔作势。 二、阅读

(一)阅读《谈静》,完成下列题目 1.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一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2.下面是两个推论旬,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3.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答:①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②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③都能从中看出诗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4.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感受静趣裨益(二)阅读《谈人生与我》,完成下列题目。 5.“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有哪些不同请分析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种方法:站在前台看待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看得和旁人、鸟兽虫鱼一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章节信函总结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章节信函总结 朱光潜拥有古文和白话文的学习经验,拥有中学和西学的背景,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又不至于陈腐古板,所写的这本书确实是青年读者的良师益友。整本书的文字非常隽永,作者似乎在用一个学长或者青年的中学教师的身份在和读者交流,可读性很强,又不会落于欠缺思考。虽然经历了社会变化,但是其中许多思考和劝解依然完全适应当下的社会。在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应该时时阅读,必定每每有新的感悟! 以下为整本书的章节总结,基于本书都是由信件组成的,这里保留第一人称的说法,倍觉亲切。 序:书的出发点是劝年轻人眼光深沉,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功利。用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恋爱,谈社会运动,谈升学选课等等。 一、谈读书 课外读书不在于有无时间,而在于决心,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青年时培养的兴趣可以使趣味终身受益,青年时养成的读书习惯也可以坚定意志。平时有学业和工作的书籍,但是仍需要课外书籍开拓视野,培养爱好。书的量大,质又良莠不齐,有必要选择性的阅读。虽然没有说新书都不可读,但真正值得读的书不多。诗集读得再多总需要读《国风》《古诗十九首》,哲学书读得再多总需要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青年往往没有所谓必读书之定数,很多人拟书单常满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喜爱的书,但是每位受众是不同的,抉择要靠自己。我认为初中前应多读想像类文学,高中以后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以避免中国人常有的少年老成。提两个读书的方法:1.值得阅读的书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了解全文的主旨和特色,第二遍慢读,批评衡量书的内容。 2.纲要做笔记,精彩处写意见,书写加工可以帮助记忆刺激思考。 我爱读的书: 在中国书里,我最喜欢《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的《词选》、《红楼梦》等。在外国书里,我最喜欢济慈、雪莱、柯尔律冶、布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瑟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 二、谈动 作为一个青年,颓唐沮丧很令人担心,但其实也是很难避免的。长辈常说年轻人“应该”富有朝气,你只需把这“应该”的话当耳旁风。人是属于自然的,也该顺应自然。可知愈是舒畅愈富生机,愈是闲闷愈是郁结。年轻人不如打网球,弹钢琴,种花草,就是谈笑,跑跳也可以发泄很多不快,带来很多美好。 三、谈静 接上一篇,人生真理,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对于事物的意见不同,与人的感受有关。天才除了创造力,也与强烈的感受有关。可以领略趣味的人,也不至于岑寂了。内心似一个空间,倒不必逃避现实,而是维持一个清净的心,也就可以为内心留出更多品位的空间。除了培养品位,静的修养也可以让人处变不惊,或是在与人的交往中感悟更多内心世界。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有宣传青年务必革命的,有勒令学生不可参与运动的。主张者颇多,均为了自己的利益。话说文人相轻,立场不同者亦无不互为鄙薄得。然事之成立,没有可偏颇前行的。蔡子民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是良言。“夫人必自侮之,而后人侮之”,社会运动常流于大体和空谈,我们应该自上而下的认识自己的家丑,从自己处落实处。亦要做到民间去,学生须丢开架子,勿论清高。 五、谈十字街头 让学术贴近现实生活是走向十字街头,让学术的力量播撒到民众中也是走向十字街头。但是另一方面,学术走出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之后,往往流于俗化(vulgarized )。十字街头上握有的最大权威是习俗。守旧是习俗,趋新也是习俗,若盲从附和,不假思索,无论新旧,亦皆是荼毒。习俗对于维持社会安宁价值很大,但维持安宁不是社会的唯一目的,为了使社会翻新,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我们社会需要站在十字街头向它宣战的人,我们从来不缺少维持习俗的人,可打破习俗却是一件难事。朋友,当你站在十字街头周围满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不要妥协,不要堕落。 六、谈多元宇宙 人生有多面,它们各自有特殊的价值标准,可以把它们称为一种宇宙。宇宙的价值有其独立性,无法相互衡量。社会上最看重的莫过于道德宇宙。在科学的宇宙里,已经有很多人触犯当时道德宇宙的禁条了。美术的宇宙也是独立的,无关道德。恋爱的宇宙 也应是独立的。在道德宇宙中基于延绵种族的观点“应该”恋爱,但在恋爱的宇宙中恋爱是至上的、神圣的、纯真的。在恋爱中,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观念每渗入一分,恋爱的纯真程度就少了一分。 七、谈升学与选课 在选校上,应避免自古袭来的“资格迷”,只把文凭当作混事做的敲门砖。求学最难得最有益的是诚恳的良师与爱的益友,若有这样的空气,便无所谓大学。在选科选课上,往往容易跟随社会中的显学。“学以致用”本不是一件坏主张,只是人的禀赋兴趣却都不同。我认为,做学问做事业实是第二桩事,第一桩事是“生活”,是“享受”、“领略”、“培养生机”,所以我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走狭路。并非反对职业教育,而是应有宽大的自由教育为根基。不专则不精固是对的,可不广也不能够专。西方很多大家的学力之广是可知的。若不能广泛学习,怎敢妄言专业呢?侈谈高远,稳打根基,自然也须适应精力。 八、谈作文我生平最大的憾事是幼时薄视艺事,现在与美术和艺术都一无所长。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所以也 要劝年轻的好朋友多练习文章。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托尔斯泰不厌其烦地誊改,小泉八云每过二三日就誊改一次文章,大家都看到文字优美,却不知他们勤谨的态度。学文如学画,既可以临帖,又可以写生,亦不可偏废。现多推崇新小说和白话诗文,实读经和古诗文不可废弛,因新旧并无分别。很多领域要求学生作议论文,但应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九、谈情与理 我们的生活应该受理智支配还是应该受感情支配?不同看法的人都抛出了激烈的讨论。科学家在讨论事理时,对于规范与事实辨别极严,是为以事实推出规范,不可虚谈。此事上应从事实考虑生活是否可以完全受理性支配。心理学上的一个倾向是,行为的源动力是本能与情绪,快感与痛感发于之后,则理智迟滞。第二个倾向是弗洛伊德得心比之于大海,隐意识潜于水面左右着人的行为,理智难以驾驭感情,只能在事情发端后寻一些理由。由是,我们知道讨论的事实是生活不能完全受理智支配。再第一,理智的生活很狭隘,在于它摒弃了情感的艺术:美术、宗教、爱情等等。第二,理智的生活很狭隘,在于它是刻薄恩寡,缺乏激情和侠义的。人类若全然信任理智,而道德必流为下品。有人说孝只是一种义务,然则养与孝就成为了一种报酬。实养与孝是情感所获,难以其理。宋儒注仁义二字“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备焉。 十、谈摆脱 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其实人生亦复如是。人生的悲剧更在于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舍,便无所取。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走向那里,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斯蒂文森论文,说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诚如是。 十一、谈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回望过去与如今又深又广的鸿沟,我们能看到现在的进步,可是在这飞跃的效率外,还应该有其他标准可估定的价值。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看重人的成分(humanelement)。除了产品生产的机械和高效,我们希望作品能慰情,能为作者的力量气魄的结晶,能表现理想与希望。甚至不要只看成败,还要问背后的努力,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青年行事,亦不必只为“效率”之价值。 十二、谈人生与我 我待我的方法,是将我拟作草木虫鱼的侪辈,在和风甘露中,在严暑寒冬中,只以活着为活着。这并不悲观,看春园万艳齐发,冬河凝霜积雪,却比叫苦的世人有生机多了。我待世人的方法,亦如我见鸟雀营巢,蚁卵勾穴。对着纷纭扰攘,悲欢离合,也甚有趣味。悲剧尤使人动魄,世界完美之处便在于它的不完美,有缺陷方才有可能。 附一、无言之美 一切艺术作品的追求尽量表现,非为不能,而也不必。绘画异处见意,文学白处见意,音乐微处见意,戏剧停处见意,雕刻留处见意,俱此也。美术的使命是超现实慰于理想,所以除美术表现的对现实的改造,其未表现处更留观者去玩味。因此诗词言微而表现力大于散文,需着眼也。爱情之美亦往往于无言处透辟,而于道破如蔗渣滓。世界之美在于不美,缺憾处可能性才最大。 附二、悼夏孟刚 愚者混沌,倒觉得庸庸多厚福。湛思慧解之人常不免苦多乐少,而悲者无外乎绝世绝我两法。绝世而不绝我者,有玩世游戏的,也有逃世修僧的,然而牵绊未绝,不免忧虑偶至,自杀虽决绝彻底亦是此类。绝我而不绝世者,诚舍自我之苦痛,以求世界之改造,释迦摩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便是此意,却为后世贻误。 1

名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题及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叫。(姓名) 2、从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和《》,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学者。 3、(姓名)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 4、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到事做便去搬砖,这是晋人(姓名)的故事。 5、我所谓“静”,便是指,不是指,物界永远不沉寂。 6、在你谈爱国谈革命以前,你总应该默诵几声! 7、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的权威是。习俗有两种,一为,一为。 8、和主张艺术民众化。 9、法国福楼拜曾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 10、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 这是很准确的。 11、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第一种是, 第二种是。 二、选择题 1、对“有志者事竟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念头或愿望 B、一个动作时所存在的目的 C、达到目的的决心 D、以上都是 2、文中的一个小孩说他将来要做(| ) A、医生 B、大总统 C、军事家 3、德国哲学家尼采把人类精神分为()。 A、一种 B、三种 C、两种 4、一般人欢喜拿文艺和()对比。 A、物学 B、科学 C、哲学 5、“知道你自己”,这句名言被一般哲学家认为是()的最高智慧的结晶。 A、美国人 B、希腊人 C、中国古人 6、作者不易谈的大题目为() A、谈读书 B、谈做人 C、谈学问 7、()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A、读书 B、努力 C、学习 8、()尝劝他的门人采用中心去维持兴趣的方法。 A、孟子 B、孔子 C、朱子 9、()在他的名著《》里大致持这种看法。 A、卡莱尔,《英雄崇拜》 B、尼采,《英雄崇拜》 C、朱子,《英雄崇拜》 10、在人伦中先儒指出最重要的五个是() A、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B、君臣夫妇父亲母亲朋友 C、君臣兄弟爱人母子夫妇 三、阅读 (一)阅读《谈静》,完成下列题目 1.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一表现在哪些方面。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摘录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摘录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摘录 家里书不少,没统计过,也许不到万册。对于单身狗,大部分的积蓄是给了书店了,而且有个爱好,喜欢的书非要买了读着才带劲。曾在图书馆工作,却没借过一本书,因为我读书必在书上做笔记标注,借的书好像和别人家男人说话似的,寒暄几句就走开了。读书离不了铅笔,所以非买无法细读。 看到此征文,一直落不下笔。房子各个角落摞得书。近期看的书也非一册,有时一本书看到一半,突然心情改变,又换读另外一本了。有的书甚至不舍得读完收尾,就留着点好像那份思考就一直在延续。没读完可不可以落笔写读后感呢,只能是赖着觉得可以的。 推荐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什么写给青年,因为儿童少年以动觉身体发展,与人认知为主,读书也重要,但是就不似青年那般重要。青年到了思维的高度成熟度,青年人的大脑高度运转,伴随着美丽青春激情,做凡事都很美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美的时期,所以作者给青年说。不是少年,中年其他。可惜我中年才认真读到。 第一封信关于读书。作者说,书店图书馆数不清的书,可以选出来值得反复读的可能就十来本,而且不要听信名人推荐书单,就像听别人安排选食材吃饭一般,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他在好

奇什么,想知道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要你自己探索。抄近路捷径那不是路。读完第一封信,我叹息我自己家里还存着很多不值得收藏的书,就是读这封信读晚了。 第二封信谈动。情绪烦扰是一种暮气,年轻人应该精神昂扬活泼。那么青年为什么总是受情绪动心之苦,是修炼不够,毕竟年少经事少,事情来了知道多少哲理名言都挡不住。闲愁最苦,要生活就要动,要发展,要创造,而不要不舒畅,不要抑郁着。 第三封信谈静。如果只是躁动,人就心浮气躁。还要懂得静,那么这个静不是躲避不是懒惰不是无所事事,是心境空灵,闹中取静,静下来才更能感受生活中的情感和美感。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总想着激越的参与运动,不如走到民间,君子求诸己。一副自己思想更新,是未来高知的样子,张口闭口改革和运动,端着知识架子,那还谈何革命。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走到民间,可是十字街头有很多腐败剂,流俗江湖客,还需耐得寂寞,心静如水。习俗总爱守旧,沉滞顽劣的。借用原文一句我们要敢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人生是多方面的,甲宇宙不能去衡量乙宇宙,中国社会推重道德宇宙,可是真正圣人很少,多少人靠着道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全书是朱光潜先生以朋友名义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话题宽泛随意,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永生受用。因为读书“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用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

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指向,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或跋涉或飞奔,慨然向前。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担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当然,愁源多种多样,像现在许多同龄人那种没愁楞喊愁,事事都称愁的态度,纯属扯淡了。像屈原那种愁,虽不能说是应该鼓励的,却只叫人怜悯,继而产生爱国和做做人的力量了。“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样,用一双无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事,也会生出无穷乐趣,纵然这种乐趣在成年人严重极其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