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

乔杉:高温“烤验”世博低碳理念

?2010-05-05 08:41

?华商报

?我要评论

?分享或许连老天也被世博开幕的热情感染,这两天气温是节节攀

升。据世博园区气象监测数据表明,2日园区最高气温超过30℃,园区内的各项控温降温设施全面启动,安装在高架步道遮阳伞下和高架步道底部的喷头喷出水雾。(5月3日《成都晚报》)

有消息称,为了让世界看到一个低碳的世博,上海世博砍掉了一个精彩

程度可能不亚于北京奥运的开幕式方案。这一举动虽让不少人略觉遗憾,但却得到世界的普遍赞誉。可以说,低碳是上海世博的最大亮点,上海世博在世博史上将会因为低碳,而留下重重一笔;上海世博更因为低碳理念,将有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转机。

低碳不低碳,高温来试探。这几天的高温,首先是对世博场馆的考验。一直有消息称,各国展馆都运用了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材料,许多展馆甚至宣称不用空调。是否如此?高温淘真金。可喜的是,在这场高温面前,高科技武器确实经受住了“烤验”。走进日本馆,刚进边廊就感觉气温柔和而迅速地降下来,排队游客偶尔还能享受穿堂风的待遇。而丹麦馆外幕墙通体洁白,屋顶覆盖了一层浅蓝的人工材料,由于涂料具有热反射特性,让整幢建筑保持阴凉。有着“沙漠之船”之称的沙特馆,通风全靠船体下的空气流动……这说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建筑物不用空调,低碳度夏。

这几天的高温,还是对游客的考验。低碳社会的到来,更依赖现代公民的参与,由民间层面发起的低碳生活呼吁,与政府层面推动的低碳策略,是低碳理念得到践行的最大保证。是口号低碳还是行动低碳,显然需要一场测试,而世博会成为测试的最佳场所。

从“绿色奥运”到“低碳世博”,这种理念的延续说明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这种可持续,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两天的高温,正是对低碳的“烤验”。

郑熙文:上海世博会应呈现什么样的中国

期盼已久的上海世博会终于开幕了。本届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预计游览人数最多,有理由相信它会如约实现“成功、精彩、难忘”。有舆论称,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上海世博会将在世界上掀起一股新的“中国热”。每一位国人都有理由感到自豪和骄傲。

但面对如潮的赞誉,我们还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一段时间以来,外界对快速上升的中国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不适应症”,同时还出现了质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上海世博会是否会进一步刺激这种情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无疑,世博会是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当然要展示给世界一个欣欣向荣、团结奋进的中国,一个自信自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中国。但面对期待通过世博会了解中国的外国游客,我们有必要向他们展示一个全面的中国,一个不但有繁华大都市,也有广大贫穷落后地区的立体的、真实的中国。如果国外游客带着“中国=上海”的印象离开,那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中国的自信,不仅在于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向世人展示,更在于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主办世博会,不是为了更多地突出自己,而是要尽好东道主的责任,为参展各国的精彩展示提供服务,为各国游客提供便利,并在服务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长处。除了世博园中的“中国红”和国内省市展馆之外,要通过中国式的优质服务将一个文明、繁荣的中国展示给世界。

从北京奥运会的经验来看,外界对上海世博会的评论也将是多种多样的,不会全是和风煦雨,很可能还会有狂风暴雨。经过了北京奥运会前后的大风大浪,国人应该能够更为坦然、冷静地面对各种评论,既有必要驳斥一些蓄意抹黑之辞,又要避免事事计较,怀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加大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展现更为开放平和、宽广包容的成熟大国胸襟。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能做什么,上海世博会则展示了中国能与世界共同做什么。此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希望每位眷顾上海世博会的外国游客能带

着“中国让世界更美好”的印象离去。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世博会必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合作机遇、发展机遇、共赢机遇。▲ (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文汇报:一多一少,文明观博随处可见

2010年05月05日11:18来源:文汇报【字体:↑大↓小】

昨天世博园区迎来首个非指定日票参观日。中午12点,世博园区1号入口问讯处内,DE片区物业部工作人员陈雪正耐心解答几位游客提出的游园及观展问题。对于陈雪的解答,游客们报以真诚感谢。“游客们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这是陈雪的深切体会,她说,得到答案后“扭头就走”的游客越来越少,绝大多数人都会回以“非常感谢”、“你辛苦了”之类的语句,“这让我们工作起来更带劲儿”。

不止是陈雪,伴随着世博园区运行进入常态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世博园区内的文明细节随处可见。管理方不断改善各项服务细节、媒体持续倡导游园文明,这让游园观展少了一丝烦闷,更增添了一丝乐趣。

“代表”排队少了

烈日当头,在巴基斯坦馆门口,几列蓝白色相间的隔离栏被排成蛇形,把等候观展的人群有序间隔开。一旁维持秩序的志愿者告诉记者,相比起试运行期间,在这儿增设围栏后,“代表”排队的现象大大减少。

志愿者口中的“代表”排队现象,是指多名游客中的一人或两人作为“代表”来排队,让其他人在一旁休息,等快轮到进场馆时再大呼小叫地把同伴喊来一起进场馆。这其实也是一种“插队”现象。但由于试运行期间,部分场馆门口并未配备足够的隔离栏,这就让个别人钻了空子,作为“代表”来排队,等轮到进场馆时,一下子喊来四五个朋友插到队伍前面,引发其他游客不满。如今有了隔离栏,再加上部分场馆对年老体衰者开辟了进馆绿色通道,“代表”排队现象已基本杜绝。

“现在,‘跨栏者’也少了!”在印度馆门口负责安保秩序的杨浦区大桥街道志愿者苏正宝得意地告诉记者。记者看到,印度馆门口尽管人不是很多,但隔离栏还是被摆成了“九曲十八弯”,观展者必须先“蛇形穿越”一两百米后才能到达“立定等候”的队伍。苏正宝告诉记者,前两天,个别游客看到前面没人,图省力,想直接跨栏。经过志愿者劝阻,这些“跨栏者”才明白增设长距离蛇形隔离栏是为了避免入口处突然人流增大。“现在,很多游客都理解了这点,宁愿慢悠悠地多走几步路,不会再因贪图省力而直接‘跨栏’了”。

自发的掌声多了

下午,澳大利亚馆环形剧场内,一部以儿童视角畅想未来城市的大型动感短片刚播放结束,场内部分观众自发鼓起了掌。一些观众告诉记者,他们被眼前这个360度环形动态大屏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所深深震撼,鼓掌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感谢。

对于馆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说,如今这样的掌声正愈发频繁。一些志愿者告诉记者:起初,有些游客“走马观花”,个别人甚至不等影片结束就很不耐烦,起身离去;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有了文明观展意识,不仅在观展时言行文明,还懂得以掌声来回报、尊重他人的劳动。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位于浦西的日本产业馆,在这里有多个小展区是以投影播放特色短片为主。这里的志愿者告诉记者,试运行期间,不少游客在每个展区都像“蜻蜓点水”,没看几分钟就掀起展区出入口的帘子,匆匆穿行而去。然而,每次有人掀起布帘,就有光线照射进来,影响他人的观看效果。现在,这样的“蜻蜓点水”族少了,很多人开始顾及身边人需求,不再随便进进出出。在馆内未来邮政展区,记者看到,很多观展者走到这都会通过实时互动的大屏幕,向身处日本的邮政工作人员微笑、挥手、鼓掌致意。“这充分体现了观展者的文明素养。”工作人员说。(

上海“世博”为何能给世界带来惊喜于景宁

在现场观看了开幕式的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馆长秋冈荣子通过电话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实在精彩。开幕式融合世界文化元素、利用多项新技术、展示崭新艺术设计,表现了世博会主题,体现了世界文明进步,给人艺术享受,令人惊喜感动。” (人民网) 上海世博闪亮揭幕,国际舆论由衷叹服:中国总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放眼神州大地,不论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还是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中国经济,中国确实给世界以许多惊喜。

上海“世博”之所以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国力。唯其如此,我们才有能力举办国际性的大型活动,才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才有巨额的资金进行投入。如果国家仍象建国初期那样“一穷二白”,要想举办“世博”这样的国际盛会,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没有强大的国力,就不会给世界带来惊喜。

上海“世博”之所以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是因为我们优越的举国体制。举国上下支持上海,举国一心筹办“世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集中了精神,“统一”集中了力量,“统一”集中了智慧。“统一”提高了效率,“统一”产生了效益,“统一”推进了进程。所以,没有举国体制,就不会给世界带来惊喜。

上海“世博”之所以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是因为全上海人民的鼎力支持。为了建设世博园,许多上海人离开了自己居住多年的家园,全力支持上海世博园的建设,为世博会立下“头功”;为了开好世博会,许多上海人踊跃担当志愿者,竭诚为大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服务,展现了上海人民的风采和精神面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好评,又为世博会立下新功。所以,没有全上海人民的鼎力支持,就不会给世界带来惊喜。

当然,上海世博会之所以给世界带来惊喜,还有很多不及详述的原因,总之,是全中国人

民的力量和全中国人民的意志,给世界带来惊喜。

新华时评:以生命之名凝聚起强大力量

2010年04月16日09:05: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姜琳)截至15日9时,青海玉树地震已造成617人遇难,313人失踪,9110人受伤。不少重伤者生命垂危,许多被压埋者在废墟中痛苦等待——来自灾区的一个个黑色数字、一幅幅沉重的照片刺痛着国人双眼,中华儿女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爱心、力量向玉树汇聚。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7.1级地震,使一向宁静安详的结古镇几乎被撕成碎片,原本纯净的高原蓝天瞬时乌云笼罩,美丽的三江源头顿时失去颜色,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和惊恐的人群。玉树这个平素不太为人们所知的名字,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一下子印入亿万人的脑海。

消息通过电波传出的那一刻起,人们的心情就再也无法平静。23人、67人、300人、589人、617人……遇难人数的每一次增加,都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心痛加剧一次。同气连枝,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短短几小时,四川、西藏、陕西、新疆、宁夏等临近省区的救援队和专家迅速赶赴灾区,一批批凝聚爱心的款物向灾区汇集。互联网上,网友们踊跃组织捐款捐物,用真情真心写下一段段对灾区人民的祈祷和祝福。14日晚上,两架满载救援人员和物资的飞机在凛冽的寒风中降落在西宁机场,频频闪烁的信号灯发出生命的律动和呐喊,更是希望的期盼与呼唤。

地震发生后72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与时间赛跑,才能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目前由于缺少挖掘器械,救援人员只能用双手挖开废墟,一点点寻找幸存的生命;由于缺乏药品和医

疗人员,不少受灾群众一见到医疗人员就伸出双手大拇指寻求帮助;由于缺少麻醉药品,受伤群众只能忍着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由于棉被和帐篷奇缺,大部分受灾群众还只能在摄氏零度以下和寒风里露天休息……

快些,再快些!抓紧,更抓紧!玉树在求助,生命在呼唤。以生命的名义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加快组织救援队伍和物资,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可能搜救被困群众和受伤人员,将地震伤亡降到最低。两年前,中华民族在汶川地震中凝聚起坚强不催的精神长城,今天,中华儿女再次唱响生命的赞歌,必将化作万众一心战胜灾难的强大力量。

党员干部要在抗震救灾中成为主心骨

2010年04月19日 08:38:20 来源:人民日报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当前青海玉

树抗震救灾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

的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这场营救生命、保障民生的艰巨斗争中充分

发挥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经受住抗震救灾斗争的严峻考验。

灾区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要全力

搜救被困群众,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排群众生活;迅速修复基础设施,加强余

震监测和防范,防止次生灾害和疫情发生;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加强社会管理,

确保民族团结、人心稳定。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到灾情最严重、

工作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每个乡村、社区和受灾群众安置点、救治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户受灾群众。要热忱关心和爱护参加抗震救灾的救援人员,保证他们身体健康、体力充沛。

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站在抗震救灾最前列,真正成为排危除险的先锋队、帮助群众的贴心人、稳定人心的主心骨。要与救援人员一起,全力做好搜救被困群众、救治受伤人员工作。要向受灾群众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安排部署,宣传讲解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知识。要逐户慰问受灾群众,详细了解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做好群众的心理安抚工作。要精心做好救灾物资发放,确保每名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把支援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与灾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认真做好筹集救灾物资、组织救灾人员等工作,积极开展为灾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承担抗震救灾任务的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信电力、民政社保、国土测绘、物资供应等部门和单位,要树立大局观念,加倍努力工作,确保抗震救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时穷节乃现,板荡识诚臣。重大斗争和关键时刻是检验干部素质、能力和作风的重要契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创先争优最紧迫的任务、最重要的实践。各级组织部门要注意在抗震救灾中考察干部、识别干部,注意发现和总结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表彰和宣传。(仲祖文)

新华时评: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2010年04月16日09:11: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4月15日电(记者郭奔胜)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14日发生的7.1级地震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面前,救人首当其冲。

救援受灾群众,首先要千方百计搜救被困人员。玉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缺乏大型、先进的救援设备,地震中当地医院又几乎全部被摧毁,医疗医药用品极缺,抢救生命工作面临巨大困难。克服一切困难救人,考验着应急保障能力、组织动员能力,也考验着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意志力。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两年前在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现场发出的声音,此刻再度在我们耳边响起。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抢救同胞的生命,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再远的路程都不足为惧。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了,人民子弟兵来了,专业救援队伍来了,志愿者来了……救援力量迅速从四面八方向灾区挺进!

地震后72小时是营救被困生命的黄金时间,所有救援人员都深深懂得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为了生命的呼唤,救援人员不眠不休,搜寻搜寻再搜寻,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迹象;为了生命的坚持,大家轮番鼓励陷在废墟里的伤者,坚强坚强再坚强。全力以赴搜救幸存者,已成为当前最艰苦的战斗。

时间就是生命,接下来的时间更是分秒不容耽搁。玉树县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抗震救灾面临着各种难度。同时随着余震的不断发生,废墟下的空间不断被挤压,生存困难也逐渐增加。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磨炼的中国人民,深深懂得科学救助的重要。当前,救援活动正科学有序地开展,相信随着各种力量的合理组织、各种救助智慧的汇集、各项救灾科学技术手段的

使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上下同心共御天灾

2010年04月17日08:47:55 来源:人民日报

灾难面前,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灾情就是动员令和集结令。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地震的消息传来,胡锦涛主席决定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的访问,提前回国。同样推迟了外事访问的温家宝总理,16日上午在玉树看望受灾群众时说:“困难面前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各地各部门再到每一个普通公民,上下同心,都把目光投向青海玉树,都以各自的行动去帮助每一个受到强震伤害的生命。中国大地上,再次涌动爱的洪流。

两年前,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危难关头,人们喊出了“我们都是汶川人”的雄壮呼声;今天,玉树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人们再次发出了“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十三亿人是坚强后盾”的信心强音。一场与时间竞速的全民救灾行动紧急展开。中央部委和各地区迅速响应,解放军、武警部队火速奔赴灾区,各个系统的救援队全速开拔,社会慈善组织大力筹集善款,志愿者源源不断奔向灾区……行之迅急,爱之深切,为灾难中的玉树人民带来最温暖最有力的慰藉和帮助。

高原寒,行路难,余震多,救援人员在恶劣环境中,克服高原反应,顶着夜晚零下几摄氏

度的寒冷,搜索不息,救援不停,一个又一个爱的故事在传颂。

“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团结友爱、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每当危难来临时刻,举国上下总能表现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会高扬起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大爱旗帜。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历经磨难积淀下来的文明财富,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的力量之源、信心之基。

从汶川到玉树,当灾难再次来临,与澎湃的爱心相呼应的,更有迅速的动员、高效的组织、科学的救援、完善的方案。此时此刻,恩格斯的那句至理名言再次回荡在人们耳际,“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回顾我们与地震等大灾大难的抗争,总是伴随着制度的完善,法治的健全,民族精神的升华。抗灾史上,留下了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艰难奋进的步伐。

时间,在心跳般的秒针嘀嗒声中流逝;搜索电波,仍在向大地深处坚强发出深情的呼唤。抱定“一丝希望、百分努力,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让我们继续采取科学有效的行动,尽最大可能抢救生命,帮助灾区群众,驱散笼罩灾区的地震阴霾,和灾区人民一起,重辟一片蔚蓝色的生命天空。(本报评论员)

新华时评:科学救灾绝不言弃

2010年04月19日08:51: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时评:科学救灾绝不言弃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王甘武)时间一秒秒飞逝,顽强的生命还在急盼救援的

双手。尽管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已过,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生命奇迹仍在上演,生

的希望仍在延续。

连日来,强烈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数继续攀升,举国为之悲痛;党和政府紧急动员,救援工作迅速展开,被救群众人数不断增加,人心为之振奋。“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宣示,此刻正化为绝不言弃的营救行动,在三江源头谱写着新的生命赞歌。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感人话语,凸显一个国家的人本理念,表达出全国人民对灾区群众的牵挂与支持。抗震救灾工作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戮力同心的坚定信念凝聚起共御天灾的精神力量。

玉树震区,地处高原、高寒、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给抗震救灾带来很大困难。按照中央的全面部署,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更加有效的方法、更为有力的措施科学施救,尤显重要。

当前,保持搜救力度,扩大搜索范围,逐村逐户排查,全力救援被埋人员,依然是救灾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在进一步增加救援人力、物力投入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救援力量,让搜救人员保持充沛精力,是确保搜救工作不留死角,实现抢救生命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

根据受伤人员的具体情况科学施救,加大救治力度,特别是对危重伤员要及时转移救治,这是有效避免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和治疗不及时造成伤情加重,尽最大努力把因伤死亡和因伤致残降至最低的有效措施。

此外,科学统筹救灾物资的组织调运,严谨细致地做好使用监管,才能切实保障受灾群众急需的生活必需物资、医疗急救物资供应,实现不让一个群众挨饿受冻、露宿野外的目标。

营救生命、抗震救灾,既是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竞速,为受灾群众雪中送炭的紧急行动,

也是对救灾人员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的现实考验,更是对科学部署、有效组织的全面检验。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策部署统一指挥、加强协调、科学调度,进一步细化抗震抢险救灾的各项具体措施,更多生命奇迹必将在绝不轻言放弃中创造,以此来告慰罹难的亲人,安慰生还的同胞。

人民时评:两会所有声音应当姓“公”

2010年03月12日09:08:04 来源:人民网

两会召开,民意汇聚,上下一心,共商国是。这几天,不仅代表委员在拿提案拿议案,在小组会发言,接受采访,一些有关国家部门的领导,也在此间,或与代表委员对话,回应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或接受媒体采访。这就叫上下交融,共商国是。而这些所有声音,大都凸显了一个字:“公”,发出的声音,代表的是公众,形成的基调,关注的是公平正义。无论是房价、医疗问题,还是教育、分配等热点,都是百姓所关注的,是群众所倾心的。这,便是两会的本质。

民之所盼,我心所系。这是党和政府一直提倡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基本要求。这一年一度召开的两会,是一个集中反映民情民意的所在。可以说,大到关注世界大势、国策国运,小到百姓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只要事涉国计民生,都在两会的视野之内,都属两会关怀所在。近几年,随着政府关注国计民生力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不断加速,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大发展,这一特点日益突出,提案议案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贴近百姓、实际,有血有肉;代表委员的发言越来越深入实际,注重调研,有理有据;政府各部门的有关回应越来越准备充分,入情入

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

但是,毋庸讳言,也还有一些值得改进之处。有些声音,不够认真,有应景乃至搪塞之嫌;而更有甚者,有些声音,是违背民情民意的,甚至只代表某个利益集团;还有些,明显在敷衍群众。这些都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这一点,只要看看国民意见,就会一目了然。比如房价,只要有一丁点儿常识,都会看出问题,但总是有人借两会阵地,为高房价说话,为自身利益或某个利益集团代言,这种言论,当然是不和谐音,因为它违背事实,违背民意。又比如对于代表委员提出问题的回应,有些部门的“发言”,完全站在一己立场,官气十足,或搪塞拖拉,用一句“正在研究”之类的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打发了事。这类言论,当然也完全背离“出以公心”这一基本要求,当然也会引起百姓强烈反感。顺便说一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更是如此,千万不要把群众当成傻子。一句话,两会上的不和谐音,都应马上改变,马上消失。

当然,每个代表委员都有表达的权力,毋庸置疑,百花齐放,才能万紫千红。然而,有一点是不变的,即,这是一个“为公”的神圣场合,两会,担负的是“为公”的重大使命,关注国计民生,心系民族利益、大众利益、国家发展,是两会义不容辞的任务。对此,必须坚定不移。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出以公心的姓“公”的声音出现!我们期望两会所有声音全部姓“公”,汇成公声响亮的时代大合唱!(朽木)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人民日报3月15日社论:团结奋发进取不负人民重托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近3000名代表肩负全国人

民重托,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民主、求实、团结、奋进。代表们聚民意、汇民智,讲大局、议大事,重实际、求实效,为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会议高度评价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贯穿了推动科学发展这个根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着力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高举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推动依法治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工作,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自身建设开创新局面,有力保障了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修改选举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法的修改,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新形势新情况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就是,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着力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只有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更好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

两会落下帷幕:民意释放后,我们还应关注什么?

留下炮轰的余音,留下沉重的思考,还有喧嚣的场面和可乐的花絮,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将落下帷幕。热点此起彼伏,话题接连不断,围绕着代表委员指点国是形成的舆论场,就像一个观点的超市、话题的海洋,建议与呼吁齐飞,让人应接不暇。每年的两会,都是一次当下社会问题的全面揭示,中国各领域的问题通过代表委员之口晒上了议政议程。本报的调查显示,七成网友表示两会已覆盖自己关注的问题。

有人担心,这种浓缩于十多天会程中的密集参政和压缩议事,对解决问题不会有太多帮助,热点频繁变换很难务实议事,两会过后很容易迅速遗忘。我也有过这样的担心,不过我又以为,寄望于十多天的两会能解决几个具体问题,或就某个决策讨论出个结果,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期待。两会本就不是为了给出一个答案和结果,而是为了让各种声音都表达出来,让民声民意得到释放,在开放氛围和围观效应下搭建一个参政议政的平台。这只是一个集中提出问题的地方,一个集体议事和开放讨论的舞台,一个民主政治的广场。

从这个角度看,两会是成功的。在这个广场上,从农民工代表到房产商委员,我们听到了各个利益群体的声音;在信息的海洋中,从教育不公到司法腐败,当下各领域的社会问题都得到了展示;看代表委员的言论,从呼吁财产申报到抑制高房价,他们不辱使命传递了人们最迫切的期待。两会的议政氛围更浓了,代表委员更敢说话了,戴上围脖(微博)的两会,也让场外的民众有了更大的参与空间。这就是进步,民主政治的进步。

炮轰未必好,雷人未必差,盘点两会议政成果,这些代表委员和他们的言论将会写进中国的两会议政史。66岁的政协委员张维庆细数当前买官卖官愈演愈烈等八大歪风,并感慨“做高官20多年讲真话越来越难”;湖南娄底市委书记林武坦陈“当前人民只监督了一些皮毛”;人大常委牟新生炮轰“部分领导视察时前呼后拥者是民警化装”。当然还有总理的“尊严论”和“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些尖锐深刻的话虽然不会迅速改变什么,但起码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实。

两会并不是只有两个十多天的会议,而是中国的两种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每年3月的两会,是一次让代表委员集体议政的平台。两会监督功能和议政行动体现在制度的日常运行中,更丰富的功能体现在十多天会期之外更多的生活中。所以,十多天的议政只能提出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则需要日常政治中两会制度发挥效用。它寄望于人大各个委员会的立法,人大代表日常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政协委员日常对决策的影响。相比于十多天的会议,两会制度的作用更重要。

中国许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靠十多天的议程就可以解决,也不是靠一两次两会就可解决,它需要舆论不断的鼓与呼,需要代表委员不断地推动,需要当政者突破的勇气,更需要日常两会平衡诸利益群体的诉求。2004年两会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取消农业税,取消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经历了许多年酝酿。十多年前就有代表委员提出取消农业税的提案议案,以后每年两会舆论和代表委员都不断提议,最终终于取消。此次选举法修改被列进审议议程,同票同权有望实现,也是多年改革累积的成果。

盘点此次两会议政成果,我们在不少问题上看到了曙光。经过许多年的呼吁后,官

员财产申报制的全面实施可能不会太远了,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多省一把手也坦陈愿意公开。楼市的稳定也不再是说说而已,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聚焦让这一问题再也难以回避。还有提高个税起征点、裁撤驻京办、提高农村保障等等,可能都不会让公众再等很久。

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

2010年03月13日20: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人民日报3月14日社论: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举国关注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商国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大会,是一次增强信心和决心、增进共识和团结的大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听取和审议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委员们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谋科学发展之计、建促进和谐之言、献富民惠民之策,展现出政协委员心系国事民生的情怀,展现出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蓬勃生机。

2009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委员们一致认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出任务切实可行,政策措施明确具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的报告。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切实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前进,为推

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

人民政协这一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大有可为,必将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握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履职和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人民政协献计出力的主攻方向,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密切同港澳台侨同胞的交流联系,推进人民政协的对外友好交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

献,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作出新贡献。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有为图发展,同舟共济促和谐,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从总书记过问"招工难"说起

2010年03月12日09:25 来源:人民网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的审议。当纺织女工张晓燕代表提出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时,

胡锦涛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希望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积极主动搭建平台,组织好对接,开展好培训,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和农民工实现就业多办好事。

金融海啸渐行渐远,“招工难”成了很多企业主的“新病”,眼看着工期临近,却找不到合适的熟练工人。据不完全统计,仅珠三角地区就缺工达200多万人。为什么廉价的劳动力不再“孔雀东南飞”?还未从金融危机思维惯势中走出来的人们,陷入了困惑。

这不,两会上也有人向总书记发问了,总书记也对“招工难”开出了“药方”。由这一细节看出,“招工难”已经为中央领导所关注。事实上,代表和委员们在两会纵论国是,虽然也有争论,总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惠及民生,让所有的百姓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无论是剑指高房价,还是热议教育、医疗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都体现了代表委员们济世爱民的情怀。

“招工难”其实是个“伪命题”。君不见,中部和西部的大量劳动力待业家中,一些需要劳动力的地区却找不到熟练工人,或者试图以低廉的价格雇佣劳动力而不能如愿。随着全国经济向好,原先的最低工资标准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以深圳市为例,该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在1000元左右。而在深圳无论是租房还是生活费用都相对高昂,千元左右甚至不能满足日常用度,工人怎么会来?再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劳动力密集的产业逐渐向中西部渗透,这样,不少农民工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了,尽管收入可能少一点,但花销也少,一年下来比外出打工赚的钱还多。

企业缺乏长远规划,是“招工难”的重要原因。金融海啸来了,企业无视长远发展,有的大量裁员,有的卷款潜逃,原先培养的熟练工人迅速流失。而经济恢复之快超乎预期,在短期内就要招到熟练工人,无疑非常困难。不少企业不仅不注重培训,甚至连用人留人的机制都没有,更别说温馨的企业文化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人看不到前景,当然要求更高更好的待遇了。与此同时,企业却不能适应这种转变,还是希望像金融危机之前那样,雇佣些廉价的劳动力,为自己实现更多的原始积累。自然,矛盾不可避免。

总书记言之谆谆。的确,破解用工难需要统筹协调,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应该负起责任,最好是搭建跨省区的合作平台,让用工信息各省共享,这样可以实现劳动力的最佳配置。当然,培训一定要跟上,目前我们的企业非常欠缺服务思维,工人要做好当前的工作,企业也有义务培训他们,让他们学到更多的技能,更有效率地工作。此外,企业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留人用人的良好氛围,让工人愿意在厂子里扎根,与企业共经风雨。

中央领导关注“招工难”,相信破解之道已经了然在胸。“招工难”有其两面性,这一点应该成为共识。中国从来不乏优秀的工人,近3亿农民工也能适应建设城市、发展生产的需求。因此,企业要反躬自省,多从自身找原因,不仅要吸引农民工,更要让他们留下来。当然,农民工也要调整心态,从普通工人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工作中成长。

“招工难”,从本质上说,难的是思维和意识的转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此后各种各样的难题或许会接踵而至,劳工双方都应转变观念,在出现利益之争的时候,多想长远,多谋将来。(武少民

让人们更加坚信法制的力量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题:让人们更加坚信法制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周英峰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1日提交全国两会审议讨论。透过今年的“两高”报告,我们见证了国家法治建设的新步伐;两会内外,我们也感受到了社会对法制作用的新期待。

“为什么不相信法制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姜建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反问,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姜建初的质疑,网民们的议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有一点值得共同深思:如何让人们更加坚信法制的力量?

法律必须被信仰,司法必须被尊重,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共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制的力量越来越显现,发挥着保证国家安宁、促进社会稳定、维护人民权益的重要作用。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这种力量被一种不信任的情绪阻挡着、冲抵着。

刚刚过去的2009年,“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人们耳熟能详、和司法相关的事件,纷纷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之所以高度关注这些个案,既是出于监督司法的强烈诉求,也表明了对长期积聚的社会不公、司法腐败现象的不满,对司法保证公平与正义的期盼。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司法公正”越来越被关注的今天,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重罪轻判、刑讯逼供、徇私枉法等虽非普遍现象,但对于社会而言,一次不公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更烈;司法系统极少数的害群之马,损伤的却是整个司法的公信力。

事实上,公众并非不相信法制的力量。2009年,以重庆为典型的打黑除恶斗争,以清理“牢头狱霸”为重点的全国看守所监管执法活动,查办以黄松有为代表的一批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