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流入,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大学生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并且随之产生了许多的法律问题。对此,欧美国家比我国更早地面临非婚同居问题,并且很多发达国家已采取以立法的方式对非婚同居问题进行了法律规制,以保护非婚同居者的各种权利,以及稳定社会秩序。而当今社会,非婚同居已经逐渐成为了法律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非常遗憾,我国法律还尚未对非婚同居作出规制,而是采取一种不支持、不反对的消极态度。但是,由于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带来的问题不会由于法律的回避态度而消灭,反而由于法律规制的缺失,很多法律纠纷无法得不到解决。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我国也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对非婚同居进行规制。

关键词:大学生、同居现象、法律规制、思考

一、绪论

1.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非婚

““非婚”这一概念是与婚姻所对应的,具体含义为当事人处于没有缔结婚姻的状态中。要理解非婚的含义则首先需要清楚婚姻的含义及概念,非婚与婚姻的划分以当事人的婚姻状态作为落脚点,非婚又可以细化为丧偶、离婚、同居等。对于婚姻概念的解释,处于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以及宗教背景都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在不同的学科范畴里也有不同的解释。就现代法学理论来对婚姻的概念进行解释,婚姻具体包括婚姻关系与缔结婚姻的行为。而从婚姻所包含的具体特征来看:第一,我国婚姻是异性之间的结合关系(同性不在本文论述的范畴之内),或者也可以说是男女之间的结合关系;第二,双方组成共同的生活体,具体包括精神、物质等层面的共同体,也包括婚姻最为核心的内容,即性关系;第三,在婚姻关系当中,双方的身份均具有公开性,其中无论登记结婚、传统婚姻及宗教式婚姻制度,缔结婚姻的双方的身份均具有公开性这一特点。我国婚姻法对此进行了规定,规定结婚登记是确定婚姻是否成立的形式要件,有效的婚姻都应该包括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依据我国法律制度,只有具备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的婚姻才能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而非婚则并不具备我国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或实质要件,婚姻仅具备不完整的实质要件。那么如果从是否具备形式要件或实质要件这一角度出发,缺少实质要件的“可撤销婚姻”或“无效婚姻”、或者缺乏形式要件的“事实婚姻”等均在非婚同居的范围内。在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无效婚姻”从始至终都不属于婚姻,对此笔者也持赞成的态度。这样一来,对于“非婚”的含义,则可以解释为不具备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而这样的两性关系完全就不存在什么婚姻关系。也就是说,“可撤销婚姻”、“无效婚姻”都属于非婚。

1.1.2同居

安东尼·W·丹尼斯学者对于同居一词提出“男女以婚姻的形式居住在一起,但未举行被认可的婚姻仪式或不符合法律上的要求,即为同居”。目前我国婚姻法虽并并未对同居作出相应的明文定义,但是在我国婚姻法解释中,可以找到诸如“所谓的同居关系是指无效的事实婚姻,即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不构成有效的事实婚姻的两性结合。”的条款,伴随着观念的转变及时代的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大学生同居关系不仅仅限于婚姻法解释所指的“无效的事实婚姻”。

1.2同居的特征

1.2.1具有自愿性

大学生同居时,往往是基于双方自愿共同生活为前提。而自愿性这个特征所包的含义为两层,第一是“自愿”,第二是“共同的生活”。同居需要双方具备自愿共同生活的自由意志,这也就意味着双方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双方都需要具备表达自愿共同生活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双方在作出同居决定的时候都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胁迫及欺诈。同居的所强调是双方愿意分享对方的人生并且共同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性欲而短暂的同居。

1.2.2双方均为未婚

非婚同居最重要的一点为双方均为未婚。否则若一方或者双方都与他人缔结过婚约,那么与另一方进行同居时将构成非法同居,这并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大学生在采取非婚同居时,一个大的前提就是双方不存在同居的障碍,也就是双方均未缔结婚姻,双方均为自由的人。

1.2.3同居具有持续性及公开性

同居所具有的持续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的短暂两性关系的重要特点。对此,很多发达国家对于法律所保护的同居关系规定了其必须满足一定的持续时间,有的国家则对此笼统的规定了要有长久性及持久性,有的国家则列举了一系列标准来作为认定的依据,

有的则直接列出了具体的时间限制,譬如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对此规定了确切的时间标准—两年,只有双方连续同居的时间至少保证两年,法律才会保护双方对于继承财产、家庭财产和抚养孩子等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认定双方结合的时间时还行考虑一定的事实标准,这样才比较合理。例如国家可以通过立法规定连续同居满一年以上并且育有子女,或者双方至少同居满两年才属于法律保护的同居对象。

本文所叙述的公开性并非指通过举办特殊的仪式或称谓等方式来彰示双方的同居关系。本文所叙述的公开性仅指是同居双方都未对其同居事实进行刻意的隐瞒。但一般来说,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及邻居都应该知晓双方的同居关系。

1.3与事实婚姻的区别

关于事实婚姻认定,事实上我国无论在1950 年颁布《婚姻法》,还是1980 年的《婚姻法》及2001 年《婚姻法(修正案)》都没有对事实婚姻的相关问题进行明文规定。不过我们可以在最高人民法院在1979 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中,找到事实婚姻的概念:“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以夫妻的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的”。这也是我国最早对事实婚姻概念所作出的明文规定。

根据概念,我们可以将事实婚姻理解为男女双方均认为彼此缔结的关系是婚姻关系,对外所公示的也是婚姻关系,双方当事人仅缺少结婚登记这一形式要件。

而非婚同居与事实婚姻虽然均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及公开性等特点,但两者之间还存有差别的。非婚同居这一概念的延展性更广,非婚同居不单单只包括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也包括不以夫妻名义而共同生活的其他同居关系。也就是说,事实婚姻与非婚同居的法律机制在是否具备婚姻实质要件是有重叠的,只是非婚同居可以不像事实婚姻那样具备婚姻的实质要件。但事实婚姻若得到法律的保护、认可后是与婚姻相等价的。而非婚同居在目前我国还是处于不干预、不保护的状态中。

1.4大学生同居现象产生的原因

1.4.1生理因素

大学生由于处于性生理发育的成熟期,性心理已基本接近成熟,同时又因为体内的性激素猛增,使得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性需求。根据浙江大学的调查数据:大学生每天都会有性冲动的占据总体的87%左右。其中,男生的性需求要比女生更为强烈一些,男生约占96.31%,女生约占68.7%。从这样的数据不难发现,大学生们正在性需求的驱动下,很容易选择同居来排解需要。

1.4.2心理因素

由于在强烈的性需求的驱动下,同时又由于我国性教育的还处于缺失的状态下,大学生们很容易对性产生好奇心,还会去体验,去尝试。双方在确定情侣关系后,大多数男生会强烈要求女生一起尝试性,这时多数女生是无法抵挡诱惑的。除此之外,目前的那大学生们喜好以恋爱次数来证明自己的魅力,特别是男生,他们常以拥有多少性伙伴、占有多少女生的身体为自豪,而女生则喜欢炫耀有多少男生追求自己。多数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信奉“爱情至上”主义,喜欢以谈恋爱来排遣寂寞与孤独、填补内心及大脑的空白。甚至更有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生苦短,行乐及时,因此他们从不考虑后果,肆意放纵情欲,进而陷入“爱情至上”主义的错误之中。

1.4.3社会因素

随着各种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进入,我国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从欧美传入的性开放观念在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大学生同居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淫秽色情的音像制品泛滥,大学生能够轻松地找到、观看淫秽色情视频。依据胡珍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约有25%的大学生承认自己看过有描写性交内容的网页、视频以及书刊,并且很想尝试描写中的内容。由于大学生性心理并未完全成熟,观看这些音像制品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性交、自慰及手淫等性行为的发生;而且,我国多数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及引导方面还处于空白的状态,仅有极少的高校能够开展比较完备的性教育课程,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很难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及恋爱观。

而且很多学校校内还安置了安全套自动发货机,这可以说是对大学生性行为的一种默许。

二、我国大学生同居现状、情景再现及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

2.1大学生同居现状

由于在我国未婚群体中大学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并且对未婚同居的发展趋势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同居现象进行调研非常必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基本成型,社会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宽容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同居人数日趋增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根据中国调查网进行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同居问题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约有600 人,对大学生同居持反对态度的仅有31.7%,而对大学生同居持不反对态度的占68.3%,其中持同意态度的占35.6%,持两个人愿意就可以同居的占22.3%,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0.2%。根据数据不难发现,人们对待同居现象的态度已愈加宽容,人们愈加尊重个人意愿的表达。而中国调查网对于同居的另一个调查问卷显示,如果恋人提出同居的要求,其中会同意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9.6%,不同意的人数仅占总体的24.8%,不清楚的人数占25.5%,对比这两组数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西方性开放的观念入侵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同居现象会愈加普遍。

虽然社会对于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宽容度越来越高,而且多数大学生也表示能够接受同居,但是社会的态度却不代表支持、鼓励大学生同居,大学生表示接受也并非等同于就会去实施同居行为。而且不可忽略的是,大学生在实施同居这一行为时还要受到经济水平、承担后果、道德压力、社会舆论以及引发的法律纠纷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大学生同居的现象虽然越来越普遍,但在真正实施同居行为的大学生却在总体中占据的比例不高。虽然实施同居行为的大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并不高,但由同居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不少高校的周边的月租房开始慢慢增加,甚至在学校附近出现了“大学生同居部落”,对此不少媒体人戏称大学生租房俨然成为高校周边地区的经济新增长点。除此之外,关于大学生同居所引发的未婚先孕、堕胎、被校方开除,双方因同居引发的法律纠纷大打出手甚至犯罪等报道日趋增多,这些报道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的同居现象,就职于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院的孙蕾研究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有近2/3 的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宽容度很

高,而一方面却对自己法律上的配偶的贞操看得很重,特别是男方对女方。”

孙蕾研究员还指出“婚前同居男女不会产生配偶权,也无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种关系得不到社会的保护。同居关系一旦破裂,女性要承受更多的危险和不良后果,对女学生的前途会埋下不可逾越的陷阱。”我国由于传统的贞操观念还并未完全消失,并且一直在对我国男性的婚姻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于女性来说,受传统贞操观念的束缚则更加沉重。“若同居后最终未能结婚,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自我评价都更于女性不利。”

2.1情景再现

2.1.1成长背景及同居理由

小明(化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虽然并不富裕,但好在父母比较开明,尊重小明的选择权。而小红(化名)则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由于经济压力,母亲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小红的感受,渴望父爱的小红与小明一拍即合,便在校外租房开始了同居生活。

2.1.2同居过程

迫于交房租的压力,小红和小明不得不出外兼职打工,因为忙于兼职,两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隔阂也开始慢慢产生。都是独生子女的小明与小红个性比较强,小明不允许小红穿短裙穿黑丝袜,小红感觉同居失去了空间与自由,两人的争吵次数也开始越来越多。并且,由于对性知识的缺乏,两人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为此小红甚至两次堕胎,而由于远离父母、怕去大医院多花钱,小红选择去堕胎的地方并非是正规的医院,而是非常隐秘的非法性小诊所,由于操作不当,这两次堕胎手术极大的损伤了小红的身心健康。最终,两人以分手告终。

2.1.4同居感受与同居结果

对于同居的感受,两人的回答是后悔。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两人是不会贸然开始同居生活的。由于对爱情过于盲目,两人甚至没多做考虑就进行同居。最后,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由同居产生的财产纠纷。两人一同打工兼职所赚取的报酬共同存在一张银行卡上,两人对此产生分歧,小红认为堕胎的费用应该由小明承担,但是小明却不愿意独自承担这份费用,两人的矛盾就此升级,并最终反目成仇。

2.3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

2.3.1财产纠纷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无配偶者之间要求解除非法同居关系不予受理,除非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根据法条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同居一旦产生纠纷,其可诉性往往是被排除法律之外的,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同居行为所采取“不干涉、不保护”的态度,以及大多数高校采取的“不评价、不关注、不闻不问”的鸵鸟式政策使得大学生同居时一旦发生法律纠纷时,缺乏一个可以提供法律援助的途径。

2.3.2对女方的名誉损害

由于我国传统的贞操观念及性伦理观念的影响,近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女性仍受到传统贞操观念的道德束缚及社会舆论约束,在评判男女大学生同居现象时,针对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实施同居行为的女生往往伴随的是“滥交”、“不守贞操”等言论,一旦在校女大学生同居行为遭到曝光,女大学生则会应对各种非议及异样的眼光,个人形象遭到严重损害,名誉也一扫涂地。而且同居失败后,女方不但得不到同情、安慰,甚至还会很容易的遭受到各种言语责难,严重影响到将来的学业生活、就业及婚恋。但是对于男大学生来说,却很容易得到宽容,甚至是羡慕,很难受到指责和惩罚。根据有关调查显示,58%的同居女大学生表示,如果同居失败会无法接受被抛弃的事实;另有62.4%的同居女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才是同居行为的受害者,并且非常后悔当初做出同居的决定。

三、国外关于同居现象的法律规制

3.1美国

美国法律曾一度不承认非婚同居关系,并且对于非婚同居在民事及刑事相应的做出了惩罚性规定,非婚同居者及其所生子女在社会上也遭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非难。

在1892年比较轰动Peck v. Peck案中,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对书面同居协议的有效性予以否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才逐渐好转。对此,1976年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Marvin案则具有跨时代的转折意义。当时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明确反对涉性合同,并坚持美国传统的公共政策,但却表明:“法院应当执行非婚伴侣之间的明示合同,除非该关系明显建立在不道德

且法律不许可的娼妓的性服务之上”。事实上,即使没有明示的合同,“法院应当审查当事人的行为并判定该行为是否能证明当事人之间存在一个默示的合同、协议或者其他心照不宣的理解。如有这些事实,法院可以适用按服务计酬或者公平补偿原则,比如拟制信托或者结果信托”。

但是对于Marvin 案,美国各州的反应态度则各不相同,并非所有的州都像康乃狭客州与俄勒冈州同意Marvin 案的观点,这也就直接说明了在美国否定非婚同居时候,各州对于非婚同居所持有的根本态度。

当然,全盘否定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时,美国开始由有限保护向着逐步承认并保护同居伴侣的权益发展,在有限保护时期,美国奉行普通法婚姻理论保护,赋予同居者以婚姻的一切权利及义务,并且公开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该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保护了非婚同居者的权益。使得同居者的权益得到了救济。但是目前在美国仍有三个州是完全否认同居者的一切权利的,最为典型的当属伊利诺伊州的Hewitt案。而在佛蒙特州的民事结合中,则采取登记家庭伴侣身份的方式来保护、承认同居者的权益。

3.2德国

在德国的非婚同居关系中,最主要的调整方式是“契约”,德国法律承认同居协议的合法性,也就是说在德国,非婚同居者主要采取制定契约来协调双方间的权利及义务关系,契约解决不了的纠纷争议,应交与当地法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裁量。近年来,德国也在《民法典》、《儿童法》等法律中明确表示有些内容是同时适用于非婚同居关系的。德国在2000 年11 月10 日,立法通过了《生活伴侣登记法》,赋予以同性的同居者以生活伴侣的法律地位,使同性同居者拥有与传统异性婚姻以相似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权益。

四、我国关于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法律规制及建议

对于大学生同居现象,仅有2005年9月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9条对此做出了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决定”,除此之外,我国法律基本上未能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根据国家教委于1990年所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第33条:“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同学,做退学处理”、以及第35条规定:“被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但是,这两项项

规定明显与新《婚姻法》中的规定相冲突。新《婚姻法》规定:“对于结婚,规定双方达到法定的年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干预。”而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作为规章制度,是必须服从于作为法律而存在的《婚姻法》,双方的关系是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的关系,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因此,这两项规定已经被废除。那么,新《婚姻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大学生结婚是被准许的。但是,大学生同居现象却明显不符合《婚姻法》中的登记要件。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婚姻法》尚未承认事实婚姻的合法性。对于不满适婚年龄或者不以缔结婚姻为目的关系,应当冠以“同居关系”来处理。

对此,笔者对于大学生同居现象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4.1通过立法来对同居行为进行规范

我国《婚姻法》中第条明确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但对于未婚同居却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条的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根据法条,我们不难发现,法律对于同居双方均无配偶的同居关系所持有的态度是不保护、不调整。一旦双方同居关系发生破裂,出现子女抚养、财产纠纷等问题时,根本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来处理这类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在无形中扩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愈加普遍,引发的负面效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根本无法起到引导、教育的正面作用。例如,如果没有处理好,在未婚同居关系中存在过错的一方没有受到法律应有的处罚,那样受害方的利益也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甚至,这样的判决结果还有可能助长大学生及其他群体同居现象的发生。因此,通过加强立法对未婚同居关系进行规范迫在眉睫,通过立法,实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对各个群体未婚同居的行为,并最终实现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自由、关怀公民权利的法律理念。

4.2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根据对同居的大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同居的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属于容易产生失落感及空虚感,内心比较空虚脆弱,依赖感较强的人群。对

于他们来说,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同居关系,能够相对缓解他们内心的空虚与孤独。可以排解寂寞与不安。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需要关注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是祖国花费心血所培养的人才,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往往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而且,大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当中将会面临很多很多的挫折和困难,是否能够以一个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所以要防微杜渐,鼓励大学生养成善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及性观念,绝不把同居当做排解孤独的唯一方式。

4.3正确认识同居行为,规制并且疏堵同居行为

首先,我们不应该将大学生同居看成一个很严重的道德问题,压迫人性的传统观念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及医学水平的提高,同居双方只要做好相应的避孕措施,就可以有效减少同居对身体的伤害。而且,传统的道德体系过于压迫人性,因此对于同居现象也不要在道德问题上过于上纲上线,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同居现象中应当被理解的地方,并非所有的非婚同居都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同时,各大高校应开展性教育课程,加强性教育,普及性知识,使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能够掌握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恋爱观、道德观及性观念,绝不以放纵身体或恋爱至上主义作为自己的恋爱观。其次,各大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开展多种社团及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及课余时间,让大学生能够以健康向上的心态来对待学业和爱情。而且,我们还应当使大学生明白恋爱并非等同单纯的性关系,恋爱中更多的是道德约束和责任承担。最后,各大高校还可以从宿舍管理制度入手,适当进行改进,促进大学生异性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并不是一味的隔离与排斥。美国的大学生同居率要远远高于我国,大学生同居现象也更加普遍,对此美国大学的做法是,对学校宿舍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奉行宿舍自由化规则,可以24小时访问学生宿舍,并且修建“夫妻宿舍”,在校内为同居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生活空间。我国如果也能效仿美国大学的规制方法,大学周边的同居部落可能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五、关于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

对于是否应该通过立法规制非婚同居现象,在学界,就该问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

持反对态度的学者认为,非婚同居的存在会破坏婚姻制度,我国一旦通过立法并且对其进行规制,从法律角度上承认非婚同居的合法地位,有违公序良俗,会对婚姻的稳定性造成严重破坏,误导对人民大众,从而助长了非婚同居现象。持中立态度的学者认为应该通过立法对非婚同居问题进行规制,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通过立法还为时过早。而持赞成态度的学者则认为,非婚同居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且在我国基层的司法实务当中,关于非婚同居所产生的各种纠纷又确确实实的存在着,但是可以依据的法律却又含糊不清或根本不存在,使得同居双方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存在过错的一方得不到处罚,受害方也得不到相应的法律救济。因此,法律不应该再对非婚同居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而应该正面面对这一问题,通过立法对非婚同居进行规制。

结论

现代社会,由于公众对于非婚同居的宽容度在不断提高,对于同居这种生活方式

的监督及制约力度也在不断缩小。而大学生实施同居行为时,其更在意的是满足和实现自我意识,而不关注由此产生的道德问题。对于同

居问题,尤其是对于校大学生的同居问题,无论所持的态度是宽容还是反对,我们都不应完全否认、完全批判,我们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大学生的同居现象,对于大学生的同居行为我们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要区分大学生同居问题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居问题,找到不同点和特殊点,从不同点和特殊点出发,制定更加贴切大学生群体的政策,使大学生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应当开展性教育课程,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及性观念,尤其是引导女大学生掌握并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确立一个自律、自尊及自爱的性道德标准。对此,社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好这一课程,为大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社会环境,这样一来,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同居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

参考文献:

[1]Legal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s on the Cohabitation Provisions of the Family[J].

Law(Scotland) Act 2006.

[2]Kathleen Kiernan,Unmarried cohabitation and parenthood in Britain and Europe[J] .law & policy, vol.26,No.1,2003,P33-56.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等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Brown,Susan L,Moving from cohabitation to marriage:effects on relationship quality[J].Social Science Research,Volume33,Issue 2,March2004:1-19.

[5]赵冬,毕凤玲.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现象分析及对策探讨.管理学研究.2013(11).

[6]郁嘉祺.浅论女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原因和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28

[7]刘晓维.大学生非婚同居行为的社会学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04-01

[8]任婵媛.大学生非婚同居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06-01

[9]马晓婧.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J].学术交流,2009-08-05

[10]梁艳.大学生同居行为及性教育现状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0

[11]张坤,李启畅.大学生同居现象分析[J].大家,2011-05-05

[12]周颖,孙倩倩.大学生同居背后的文化分析以及高校教育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09-17

[13]郭竹梅.从《浅尝青果的滋味》剖析当代大学生同居现象[J]飞天,

2010-03-16

[14]严鸿雁.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的教育与引导对策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6-15

[15]王冠一.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研究[J].西南大学,2010-04-10

[16]钟铭佑.广西高校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调查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10

[17]黎藜,黄勋.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恋爱观及未婚同居的心理归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6-30

[18]陈桂明.《民事诉讼法学专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19]蒋月、何丽新.《我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20]陈苇.《家事法研究》[M].群众出版社,2009 年版。

“5+2=0”现象的思考(精选.)

“5+2=0”现象的思考 “5+2=0”,也许初看到这样一个算式,你一定会产生怀疑。其实“5+2=0”它真实的反映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周末回到家里后,由于教育的不联系或滞后,在周末的二天里,学生又回到了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于是被称之为“5+2=0”现象。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但目前一个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随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2=0”现象的成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教育,逐渐养成了文明行为,学会了怎样正确做人,但一回到家里,所看到的、听到的却是另一回事,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下面是幼儿园门口的一对母女对话: 母亲:宝贝,想死妈妈了,让妈妈亲亲,饿了吧,今天课间吃了什么点心呢? 女儿:我最爱吃的鱼丸。 母亲:吃了几个呢? 女儿:5个。 母亲:怎么不多吃几个呢? 女儿:老师分好的,每人都是5个。 母亲:分好了还剩下有吧? 女儿:还剩下几个。 母亲:为什么不叫老师再给你几个呢?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小孩想让座给老人,母亲不允许,理由是“小孩子也是照顾对象”;在公园里,孩子想捡起别人乱扔的果皮放进垃圾箱里,母亲一把打落,不许捡,理由是“又不是你扔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父母教训孩子必须打回来,否则不喜欢你;父母在平时的言论中,处处流露出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的渴望,教育孩子多赚钱才是唯一的有出息…… 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父母亲所灌输的人生观、价值观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影响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2、放任式的管理孩子。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娱乐、应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农村有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是亲戚的家里,甚至有的就孩子一个在家。“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随你便。”这是每逢开学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这些家长看来,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做家长的就完成任务了。这类学生一到周末,基本是属于无人监管的状况。未成年人缺少了成年人的监管,其情况可想而知。 3、教育的关注点不同。许多家长总是会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听老师的话,可到了家里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听话,不爱做作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培养学生是要求全面发展的,但部分家长却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味的在孩子面前强调,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了,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就忽视了。 4、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本情况,望子成龙,周末不让出去玩,硬逼在家里做作业、看书,一定要考到班上前几名。学生本来在学校学习就很紧张,想回到家后好好的玩一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一回来又是读书,做作业,心里就有一股无名之火,逆反心理就更强了。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教子典故。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渗透到根底骨子里的。不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不洁的社会风气。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原本就生活在其中,时刻接受着社会的影响。过去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些,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社会风气好些,这是根本的;二是宣传媒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片面现象与思考_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片面现象与思考_ 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努力地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积极投身改革,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欣喜的背后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探讨。下面笔者想结合平常听课以及今年基本功比赛看到的一些片面现象,谈谈个人的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现象:《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现实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好像离开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了,于是就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情境。这样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前不久在镇级基本功比赛课上看到了这样情境创设的一个教学案例,记录如下(教学内容是“三步计算的计算题”) 1.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要不要听? 生:要听。 师:那就得认真听,听完后还有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呢。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风山口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狂风过后,大道中间站着一位妖怪,挡住了唐僧师徒西行的去路,并大声说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妖怪举起一妖牌,你们想不想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 生:想! 师出示:计算25+100÷4x3 师:这道题中含有几种算法? 生:含有加法、除法和乘法,三种运算。 师: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计算这道题要几步呢?你们能不能帮唐僧师徒这个忙呢? 生:两步。三步。(意见不统一) 2.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现在就来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到底需要几步才能算完。 生:小组讨论。(略) 思考: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创设,确实对小学生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应该仅此而已,更应该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这个教学环节的情境设计与所教学的三步计算的题有关系吗?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有情境”而去创设情境,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 二、合作交流充满课堂 现象:在教学观摩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

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自查自纠报告

“反特权思想、反特权现象” 自查自纠报告 按照党中央对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明确要求,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开展了“反特权思想、反特权现象”教育活动,着力增强纪检监察干部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危害性的认识,纠正纪检监察干部在执法思想、执法方式、执法行为、执法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提升纪检监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通过动员学习和对照检查,我进一步提高了对此次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活动着力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宗旨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检令不畅的问题;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的问题;开特权车、霸道车,酒后驾车等违规违纪问题。为此,我在自查自纠阶段认真查找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确保在活动接受一次再教育。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自查自纠是“反特权思想、反特权现象”专项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为了确保自查自纠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我根据机关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对照检查。 我认识到,从本质来看,“自查自纠”就是一种权力监督的模式和制度设计。监督与自我监督,依靠的是自觉性,

不是来自外部的监督。自我反省是我们的本能,在自查自纠阶段我认真查找问题取得不小收获。 二、查找出的问题 我对照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查,没有查出宗旨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检令不畅的问题;利用检察权吃拿卡要的问题;开特权车、霸道车,酒后驾车等违规违纪问题。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马列水平不高,对党的重要指导方针、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理解的不深不透,没有自觉的贯穿在具体的工作中。 2、组织纪律性有待提高,提高从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处理矛盾。 3、创新精神不足,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但没有做到创新高效的完成工作。 三、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和业务理论的学习。针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努力进一步提高觉悟,增强党性,解放思想,争创实绩。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到:博览群书、抓重点,善于学习、不断实践。 2、廉洁自律、勤政务实。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首先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多讲究策略,注意方

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对于竞技体育中的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研究生部2011级2班梁乐 1.关于注意和注意瞬脱 1.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刺激并对其做出选择应答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在运动领域,作为众多心理因素的基础和桥梁,注意不仅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监控和调节的作用,还是运动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运动技能的关键所在。所以,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一直受到运动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1.2注意瞬脱的概念 Broadbent(1987)年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单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别在该词后约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中当快速连续地呈现不同的刺激时,如果只要求被试识别一个目标刺激,被试能够准确的报告;但如果要求被试辨认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1)后很短时间内呈现的第二个目标刺激(T2),对T2的辨认能力下降,表明了注意加工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AB)。它是一种暂时性的注意缺陷,近年来对注意瞬脱的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3注意瞬脱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的国内外运动领域的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注意瞬脱及其群体差异,这些研究预示着注意瞬脱在心理选材、训练定向、训练状态的监控和有针对性的注意训练及比赛中制订技战术对策等多方面广泛的应用。 2.注意瞬脱在运动领域的研究 自1992 年Raymond 等人对注意瞬脱展开研究以来,有关AB 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意义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从理论角度展开,而且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也展开了研究,更好的揭示了人类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理解,也提高了人机系统的有效匹配,特别

陪读现状调查.

“中国特色教育的衍伸:陪读”现状调查报告 ——“孟母三迁”迁来了什么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而陪读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重视成绩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其中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陪读群体的陪读心理、陪读形式、陪读影响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分析的,从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家长提供更好地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作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现象,给社会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关键词:陪读;心理;原因;影响;建议 前言 陪读现象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不得不越来越重视成绩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所谓“陪读”就是指家长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学习,能考上好的大学,有好的前程,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事业,照顾上学孩子的生活起居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1]一系列的经验表明,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陪读群体在陪读心理、陪读形式、陪读层次方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无法无视他们的客观存在以及其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此次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翻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本地区的一些学校附近的出租屋,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概况 [2](一)历年的研究情况 表1各年关于陪读现象研究的文献及百分比(单位:篇) 年份篇数百分比(%) 1994 3 2.9 1996 2 1.9 1998 1 1.0 2000 3 2.9 2003 12 11.7 2004 23 22.3 2005 23 22.3 2006 28 27.2 2007 8 7.8 合计103 100.0 从表1、图1可以看出1994年“陪读”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开始被人关注后,

幼儿园小班家长陪读感言(4篇)

幼儿园小班家长陪读感言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 我的宝宝在xx幼儿园已经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了x个月的时光了,这x个月来我很明显看到他各方面的进步,我深深的体会到老师的辛苦,目睹了孩子的成长。x月是幼儿园“书香浸润童年,阅读点亮人生”读书月的活动。 我是众多普通母亲中的一员,由于时间和能力的有限无法全身心的养育孩子,常常陷入愧疚和自责之中。我的宝宝很好动爱玩,对外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很难让他静下心来去认真的看书,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同样的困惑,不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安静快乐的阅读? 爱玩乃孩子天性,我们要适当控制,但不要压制,让孩子在游戏玩中学习,又快乐,又能学到东西,每次出去的时候身边的人文事物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要看大人怎么引导,我家宝宝很爱观察善于发现,每天都有很多的问题,我很乐意跟他一起探讨,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也重新回归到了童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幼儿时期需要我们父母去引导培养的。每晚临睡前的亲子阅读是我和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宝宝总是依偎在我的怀里,我们一起品味书的芬香,我想只要爱心耐心,加上动人的故事,再加上坚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爱上阅读。 现在的父母每天都很忙碌,甚少有时间陪着孩子一起玩,但不管有多忙,亲子阅读时间是一定要腾出来给孩子的,亲子阅读的好处数不胜数,但以下几点对我感触颇深: 一、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三、增强语言能力、想象力、注意力。 幼儿园小班家长陪读感言第二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女儿在幼儿园已度过了精彩的x年时间。x年前,她还是一个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的小孩子,经过老师的培养和教育,关心和鼓励,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现如今,她已成一个具有多方面本领的小大人了!这x年,也是孩子在幼儿园里接受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的启蒙阶段。学做操、学识字、节目表演、珠心算比

复习课教学的低效现象与思考

复习课教学的低效现象与思考 临近毕业,总复习进行的轰轰烈烈。然而透过繁荣的表象,我们不难看到种种低效的现象。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分析,并在复习课教学中加以注意,不断追求完善,提高复习效率。 一、现象聚焦 现象一:疏于计划,计划缺乏操作性。每轮复习都因计划不周而失控,越到关键时刻,越是迷失自我,随意行之。 现象二:懒于选题,训练题依赖教辅资料。每到复习,毕业班教师的案头就没有了作业本,取而代之的是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对教辅资料上的题目不加筛选,拿来即用。 现象三:盲目布置,课下作业形同虚设。几乎每节复习课教师都在讲评训练题。教师的备课就是做题,上课就讲题。课下作业盲目随意。同时对学生的训练题的批阅减少,上课对答案的多了。试想课下学生到底有多少时间、有多大可能、有何保证能独立全面完成这些训练题?作业不经优化怎能保证有针对性呢? 现象四:轻视过程,重视结论。教师对知识的分析整合做的不精,对学生错因分析不透,对方法总结不够,对思维引导不够,这是导致学生处理问题灵活性差的严重原因。 现象五:不敢自我剖析,常把错误归咎于学生。每次测试后,教师多从学生分数凹凸分析学生进步与否,从名次变化评定学生是非。而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多归咎于学生的不努力,对老师自身的问题轻描淡写。补救措施多是空洞的说教,鲜有详细的补救计划和措施。 现象六:忽视情感交流,唯有成绩好坏。“努力学习”几乎成了频度最高的激励词,教师一味强调学习的严重性,强调学习改变命运的“诱人前景”。 二、原因分析

复习课效率不高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欠缺,对学生存在问题掌握不准。根本原因是计划不周、组织不力、容量过大、形式单调,过分强调知识,忽视情感呵护。 课前:定位不准,“胸无成竹”。对课标要求不清;对教材编排体系把握不准;对教材挖掘深度及拓展广度界定不明;对所教内容的地位、作业、及相关知识联系含混;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预设;导致课堂随意性强。 课堂:管理粗放,严禁不够。教师对教材解读未能抓住精髓,课堂缺乏理性的思考和交流,缺乏对暴露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强化补救。陷入“课堂功效低,课外下苦功”的怪圈。 训练:无的放矢,机械重复。训练目的不清,训练题组不精,训练方法不优,补救对策不活。复习:任务笼统,师勤生懒。复习思路不清,知识整合不系统,内容杂乱。教师冗忙,学生悠闲,师生关系吃紧。 思想:教育之后,呵护不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一是缺乏坚持,二是教育内容空洞,三是精神抚慰和鼓励不够,四是教育形式单一。 三、思考与对策。 正确理解复习内涵是高效复习的基石。复习应以课本为载体,整合教材、理顺知识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抓手,查漏补缺,解疑释惑,揭示规律,提炼方法,是形成技能与价值观,促使知识正迁移的过程。 确凿把握学情是提高复习针对性的前提。这就需要确凿理解课标要求,更需要确凿掌握学生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解疑来探究问题的根源。努力做到训练讲评不过夜,问题矫正不隔天。 加强方法研究是提高复习效能的核心。从知识点整合入手,解决课标与教材理解问题;从问题设计和施教策略入手,解决教法问题;从针对性训练题组设计与学生暴露出的错误思维、结论入手,解决学生的学法问题。 做实质量分析是提升复习效果的助燃剂。要用新鲜的数字说话,用绩效杠杆激活师生劲头,巧用各种载体,让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法交流成为常态活动。

千万不要做“陪读家长”

千万不要做“陪读家长” 培养最优秀的孩子: 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父母尽量不要代劳,尤其是学习,让孩子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爱过头,孩子永远长不大。好心的你千万别做“陪读家长”! 孩子是否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特别是学习上的独立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教育孩子学会动手 现在,有许多父母把孩子能做的事都给包办了,不给孩子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剥夺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谈得上创造性的培养?因此,父母要从替孩子做事变为知道孩子自己做事,逐步使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并且养成一定的自律性;父母应该当“向导”,指导孩子独立地跨越障碍,独立地思考问题,甚至吃点苦头,使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步具备独立地解决困难、处理困难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孩子上学时,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应该争取多动手。父母应鼓励孩子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一些作品。 2.要教育孩子学会读书 父母不能只满足孩子学会,而更要教孩子去学,虽然两者仅仅只是次序的不同,但它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素质。杨振宁博士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而是一些新的现象,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和总结。”我们不是要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希望能掌握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工具。学会如何学习远远比掌握死板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在一生的发展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一渔”,也正是体现了掌握技能比单纯获得成果更有意义。 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差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这些获奖者大多认为,孩子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目标技能就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所谓学习方法,没有什么神秘,就是指知道自己怎样学习效果好。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知识,也是可以学习的。学习“学习的方法”,是不是停航区有点别扭?可是学习方法的知识实在是很重要,就好像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只知道一般的知识,而不懂得怎样学习知识,那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最终页会消耗殆尽。但是如果有已知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猎物吗? 在一个知识的总量庞大无比,增速惊人的时代,我们现在和未来学习的成败绝不仅仅取决于勤奋、刻苦和耐力,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主要是要有学习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 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对学习活动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要教育孩子学会思考和辨别 科学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向导”,离开了这个“向导”,就有可能被伪科学钻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魔术。总管诺贝物理奖、化学奖得主的事迹,有许多人是凭着直觉确定主攻方向的,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你父母,从小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以免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的努力上。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与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密切关系。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有理为证,有理为真。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和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家庭不仅是开发孩子创造力之源,而且在开发孩子创造力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人世间父母对子女最亲密的爱,子女对父母由衷的特殊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家长进城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发生显著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现象。其中,农村家长进城陪读成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一、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狭义界定和主要表象 在这里,仅就我县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范围内进行表述。所谓农村家长陪读,是指农村学生流入县城学校就读之后,学生家长跟迁与子女入住县城,全提专职提供有关的系列保障服务,形成家长陪同子女就读的行为。 农村家长陪读这个现象有三个明显的表象特征: 1、凡跟迁家庭,多数必在子女就读学校附近租赁房屋。 2、凡陪读家长,多数必是家庭主妇,而且天天几乎无所事事。 3、凡陪读,多数必是出于对子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双重照料。 二、农村家长陪读的利弊及其衍生结果 农村家长陪读这一现象的褒贬很难一下子评判下定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长转迁并陪同子女就读县城学校,一则不会对家庭日常生活造成大的影响;二则有利于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三则能予以子女生活上的精心照顾。在这种前提和保障的情形之下,“陪读”不失为家长的明智选择。

2、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陪读就首先导致两个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大大加重了家庭生活的经济负担。一般情况下表现为,租赁费、水电煤费用、家庭劳动力的搁臵与损失、其它日常费用的额外支出等等,均大大高于农村环境。 第二弊端是,严重透支了家庭男劳动力。表现为,女主妇抛弃了理应在农村承担的事务劳动而转变得无事可做,把其应承担的劳动力转嫁于男劳动力身上,迫使男劳动力多干活,干苦活、累活、脏活,于高危行业的活。这些严重超出男劳动力承受力的“超重超限”情况,又大大增加了家庭男人的身心压力。在这种情形之下,“陪读”就是“陪罪”。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家庭为了子女的美好前途,就是一次拿生活命运作注的“博奕”。因此说,从显性角度看,“陪读”已成为这类家庭的无奈之举。从隐性角度看,“陪读”又导致新的农村家庭返贪。这是阻碍新农村发展的潜在因素。 上述两种类型的陪读情形,陪读家长除做好子女食宿服务之外,大多无所事事,再加之他们多是素质不高的人,不利于小区管理,为社会埋下了治安隐患。再者,陪读家长多成为了子女学习生活的盯梢者,对子女的成长又无形中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导致子女的严重抵触情绪。从而也从客观上造成了陪读家长良好期望的“物极必反”。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的情形是:大量的农村学生向县城学校转移,直接造成“大班额”现象。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县城学校教室越来越“小”,显“挤”;农村学校教室越来越

家长陪读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家长陪读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家长陪读亲子共读心得体会 家长陪读亲子共读心得体会篇一 我在和儿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做好榜样,贵在坚持。亲子读书心得。儿子在很小时,我就有意识的培养他喜欢听书看书的习惯,那会因他小,主要是我读给他听,书中精彩的故事慢慢的吸引了儿子,便渐渐的由?要他听我读书?变成了?他要听我读书?。有时我因为太累,不想陪儿子读书时,想到了坚持,便又开始了亲子读书。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儿子每到了读书的时间,都会准时去,从未断过。 二、读书时,要挑吻合孩子年龄的书。孩子在阅读适合他年纪的书后,会增强他的阅读兴趣。相反孩子读不到适合自已的书,看书的热情就有可能随之下降。儿子在有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不怎喜欢看书,后来我向同事了解她孩子读书的情况,才得知我那段日子选的书有点偏于成人化,选购时适合了我的胃口而忽略了主要的读者是儿子。亲子读书心得。从这件事后,我每再购书时,一方面征求儿子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事先上网查询一下符合儿子年龄的一些行家的书,结果购了这样的书后,儿子读书的兴致又浓了。所以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养成喜欢读书,还要会帮孩子选书。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做个合格的家长,必须事前多多充实自已,多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你才能在孩子的世界里受到喜爱。 三,适当引导,学以致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故事内容,更多的是想拓宽孩子的视野,能够学其之长,将其好的一面变为孩子自已的,所以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在陪儿子读书中,常会提些问题和儿子一起思考,比如在读如何处理与同学矛盾的文章时,我会让儿子思考下如果他遇到书中出现的情形时,他应当怎么处理?有时在现实中儿子表现出了自私一面,我会谈起我们一起读过的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中国正快速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但是,物质是获得了极大地丰富,精神呢?我觉得在改革开放以来精神一直是在物质的后面,而决定这两者之间行走速度的是国家政策。没错,十年文革之后,中国还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在面对这种严重局面的情况下,邓小平敏锐的观察到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其他的问题才能放到桌面上进行谈论。站在当今时代,回头看看,低头想想,那个时代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定确实是明智的。实际上很简单,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与人认识很像的。首先,人是一个动物,人生存下去的第一步就是有饭吃、有衣服穿。在满足这些生存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思考要提高文化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所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邓小平与管仲都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那么在注意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精神层面的建设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打个比喻,经济与精神好比人的两条腿,行走的人好比国家。光关注经济腿的养护,却对精神腿的忽视最后将导致腿的一粗一细,人又怎能走的又快又好呢?作为国家也依然。只是想提醒一下,精神建设的落后或许不但会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可能会夺走发展的成果,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接下来我将说对现今社会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对艺术低俗化,娱乐化的思考 所谓的艺术包括的方面有很多,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文学作品,各种电视和网络节目包括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首先谈谈文学作品。以前作家想出版一本书必须的经过出版商这一关,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写点文章然后发布到网上,这就造成文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人本身都是有惰性的,是一种渴望享受的动物,而学习有时候是枯燥无味的,对于太有用的书反而没几个人读。而对于那些内容简单,情节又跌宕的低俗化,娱乐化小说人们似乎更愿意读。看看每年图书销量榜上,那些没什么文学涵养的人的作品往往名列前茅,对于那些真正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却鲜有人问津。每年的作家富豪榜上也是那些低俗化作家收入可观,什么郭敬明,唐家三少等等。对于他们的作品我是一点都不看,我怕脏了我的眼睛。就算有点文学价值,那能比得上那些真正的作家吗?现在社会上把写作的出发点搞错了,写作首先为了人类文化事业而写,其次才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当现在很多人只是为了挣钱,完全忘记了文学存在的真正理由。究其根本,我看就是市场经济的原因,市场就是供需关系,人们需求什么,就会有人供应什么,人的哪方面需求大,哪个行业就发展的好。就文学而言,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精神层面不高,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要求也不高,所以低俗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人们又将其推波助澜,于是造成今天的局面。电视和网络节目也有种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电视上各种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等等充斥在电视上。有人说打开电视无非就两种情况:灭灯和转椅。很形象的倒出了电视节目的问题。网络上的问题也是如此,甚至更严重。打开页面,什么明星结婚了,什么明星出轨了,什么明星开演唱会了等等,还有明星参加各种综艺节目啊,明星主演的电影电视节目啊,我天哪!似乎我的电脑被明星塞满了一般,我周围的同学似乎挺喜欢这种现象的,一闲下来就看各种娱乐节目,然后笑笑,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大家说到那个明星,关于他的一切包括身高,家人似乎都了如

中学生陪读现象的调查分析

银川十八中陪读现象的调查分析 摘要 “陪读”是一个用义广泛而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家庭教育中,父母针对儿童的学业而以儿童为中心所进行的学业和生活上的陪护。父母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加入到“陪读”一族。陪读作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愈演愈烈,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上演了新版“孟母三迁”。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很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对银川十八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分析,对其进行了原因探析、利弊分析并且总结了相关策略,期望各位陪读家长能够对当前的陪渎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关键词:父母陪读,原因分析,利弊分析,对策 Abstract With a broad and complex with righteousness concept, here mainly refers to the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to children education and children centered by parents with escort on academic and life is a special form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ountry is all the more remarkabl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parents for their children education al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ddition to generous to children education investment, more and more parents are physically, to join with gens with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of a special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some parents do not hesitate to give up work, full-time with. Some even made the new MengMuSanQian from countryside to the towns, from town to town, growing with the family appeared in many school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ven universities. Keywords:Parents accompany studying, analysis of causes,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untermeasure

高一家长陪读心得体会

高一家长陪读心得体会 高一家长陪读心得体会1 也许你会说陪读很简单,不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孩子旁边,盯着他写作业吗?其实不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陪读俨然成了一个要求极高的技术活儿。陪读爹妈们,都盼着孩子写作业是一场“闪电战”,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打成了“持久战”。这场以熊孩子为导火索,作业为主要敌人的较量,智力是必须的,体力更是不能不要的。最好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否则可能连幼儿园的作业都应付不了。 幼儿园入学第一天,就被要求画世界地图。小学一年级要观察树叶从生到凋零,写实验报告……小孩子连笔都握不稳,作业自然落在了家长头上。都需要家长亲力亲为。做手工、打印资料、装订书本……不少家长好不容易熬过了学生时代,最后却又要捡起来重新来过。所以说,没有半把刷子还真揽不来这瓷器活儿。 我们童年的时候,没有辅导班,没有特长班,有的是欢乐,有的是无忧无路。然而,现在的孩子,过得真累。学校里要为了考试认认真真、分秒必用,生怕被别的小朋友落下;周末假期要拓展视野,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智商情商同步发展;做完这些,还有成山的家庭作业、练不完的琴棋书画等等,想轻松,根

本没门。然而,要论被这些折磨得最苦的人,孩子远远排不到第一。 陪读爸妈的苦,是不被世界理解的痛楚。而孩子一天没长大,这种苦和累一直都要继续下去。 高一家长陪读心得体会2 一,家长要做好榜样,贵在坚持。 儿子在很小时,我就有意识的培养他喜欢听书看书的习惯,那会因他小,主要是我读给他听,书中精彩的故事慢慢的吸引了儿子,便渐渐的由?要他听我读书?变成了?他要听我读书?。有时我因为太累,不想陪儿子读书时,想到了坚持,便又开始了亲子读书。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儿子每到了读书的时间,都会准时去,从未断过。 二、读书时,要挑吻合孩子年龄的书。 孩子在阅读适合他年纪的书后,会增强他的阅读兴趣。相反孩子读不到适合自已的书,看书的热情就有可能随之下降。儿子在有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不怎喜欢看书,后来我向同事了解她孩子读书的情况,才得知我那段日子选的书有点偏于成人化,选购时适合了我的胃口而忽略了主要的读者是儿子。从这件事后,我每再购书时,一方面征求儿子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事先上网查询一下符合儿子年龄的一些行家推荐的书,结果购了这样的书后,

毛细现象与永动机的思考

读《毛细现象与永动机》后的思考 地质2班0904030216卢利涛 毛细现象其实并不是很特别的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吸管插入饮料后管内液面上升等都是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管内液面高于管外液面,另一种是管内液面低于管外液面。其原因在于液体不同,前一种液体为浸润液体,后一种则为不浸润液体。(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前一种情况,这是由于水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浸润液体。 毛细现象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对于植物要从地下吸取水分,这是有利的一面。土壤中有很多的毛细现象,所以土壤下层的水经常会被吸到上层表面。这并不都是有利的,例如农业需要土壤有一定的湿度,但是水被吸到上层后容易蒸发,导致土壤缺少水分。所以我们需要合理的利用这种现象。 通过毛细现象可以把处于低势能位的水送至高势能位而不需要外力做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物质的运输。 利用毛细管将水提升到某一高度,再利用水的重力做功使其下降,在经过毛细现象使其上升,如此重复。这看上去又是一个新型的永动机。然而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毛细现象的原理。当液体和管壁之间的附着力大与液体本身内聚力时,就会产生毛细现象。当附着力等于液体本身的内聚力时,液体达到最高高度。此时液体达到受力平衡状态,那么液体怎么能够又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做工呢?液体的内聚力已经包含了液体重力的影响,要使液体下降则必须要用过另外的外力做工以克服液体与管壁之间的附着力。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无需外力做工的过程,因此这不能成为一个永动机。

如何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维护社会和平正义-2019年精选文档

如何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维护社会和平正义 、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 (一)特权现象 所谓特权现象,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因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而独自享有的权利或权力,是一种反社会、反权利、反制度的政治现象。这些个人或团体所享有的特殊权利有些是法律赋予的,有些则是法律不承认的,但他们都是权力分配不公的结果。 我国虽然不存在制度特权,但由于对特权现象的打击力度不够,清除地不够彻底,加之我国正在实行改革开放,新旧制度正处于相互交替阶段,特权现象在制度间隙中苟且偷生,甚至凭借其扩张本能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部门需对这种现象引起高度重视。 (二)特权思想 作为封建主义的残余力量,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紧密相连。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及封建 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是我 国的圭寸建思想根深蒂固,圭寸建残余势力并未完全肃清。 在现代社 会,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多数人的思想中仍对特权思 想充满向往。我们必须要对特权思想有着正确的认识,必须明确 它与公平正义的原则和人人平等的理念是绝对对立的。 三)特权思想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1.特权思想和现象产生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特权现象仍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原因。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客观上为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是政治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各种监督机构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不够健全,不能对公共权力的行使

进行有效地监督。三是思想原因。我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尤其在领导干部中没能彻底根除,这也是特权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观原因。 2.特权现象在中国现代社会的表现 何谓特权现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外,利用公共权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谋取一己私利的现象就是特权现象。其主要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权利的垄断和扩张;二是权利的特殊化及等级化;三是职务的世袭制或终身制。特权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如特权房,许多地区允许公务员以团购低价购置住房,新闻曝光的有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所谓的“官员豪宅一条街”及山西沂州的公务员小区。特权车的现象也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危害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社会必须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也就无所谓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正义主要指分配的公平正义、司法的公平正义和程序的公平正义,从本质上讲,特权现象是反社会的,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特权现象危害社会公正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社会必须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也就无所谓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特权现象是反社会的,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公平正义。西耶斯曾经说过:“按照事务性质来说,所有特权都是不公正的,令人憎恶的,与整个政治社会的最高目标背道而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充分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能够维持最起码的公平正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是平等的,人格尊严是受到尊重的,人们的收入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通过诚实劳动得来的,社会整体的收入分配是公平的。然而,如果一个社会里的特权现象无处不在,某些职业、某些人群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和其他人群,社会公正的天平严重倾斜,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会被纷繁复杂的权利关系所包围,价值观也会被特权观念侵蚀,权夺利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及人人平等的理念和原则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在这样的社会里,公平正义就难以实现。 二)特权现象助长权力崇拜 权力的特殊化及等级化直接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对权力盲目地追逐、敬畏以及崇拜。在现代社会,行政权力几乎支配着一切社会资源,近年来的“公务员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变化,整个社会都将重心放在了争权夺利上。据相关调查显示,2008年

由陪读妈妈故事引发的感慨

由陪读妈妈故事引发的感慨 2014年12月1日,央视4套晚间节目曾播出有关陪读妈妈的消息。节目一经央视播出,似乎发出某种信号,陪读妈妈,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特殊人群,遍及大江南北、远及海内外,因涉及千家万户,的的确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如何看待家长陪读这一社会现象?早已是仁智见仁智者见智。陪读妈妈们,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名校附近,为了儿女成才,甘愿付出人生的一切:宝贵的年华、稳定的收入、安逸的生活、心爱的事业......。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对陪读妈妈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深表同情和敬佩,但对此社会现象的蔓延和渲染,实难赞许和支持,更不敢恭维和苟同。 子女求学,妈妈陪读,特殊母爱,中国特产,实乃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奇观。人生一世,只为子女奔波,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难道人生价值仅止于此?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无须妄加评论。但心中总在困惑,今日为子女陪读撇家舍业,明日久卧病榻,子女能否为你舍弃一切?一片茫然! 对陪读妈妈现象,突发兴致,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故事,读后感慨颇多。 有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为陪读辞去了公职,在校园附近租房暂且蜗居。她每天除了悉心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之外,还要陪伴孩子一起上课,一起做题,一起复习,真可谓尽职尽责,煞费苦心。倘若这位母亲的付出犹如竹篮打水,岂不是经受致命一击?陪读妈妈原本是专职太太也就罢了,身居何处也是相夫教子,但若属于职业女性,为陪读而丢弃工作和事业,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陪读妈妈并非中学专业教师,陪读高三学生备考,能否起到辅导作用?令人质疑! 我曾多年从事省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令教师难有喘息之机,铺天盖地的题海令任课教师都是只有招架之功。全国高考统考科目无论文理,大小有六个科目,样样精通,谈何容易?如若有人声称:高三课程科科都能辅导,不是自欺欺人,也是云山雾罩。别说一位教育外行的陪读妈妈,即使常年坚守在高考辅导第一线的在职教师,除对本学科教学可以说三道四,对其它学科也不敢指手画脚。高三毕业生在高考备考阶段,靠陪读妈妈辅导来提高学习成绩,可谓异想天开和自我安慰。 在中学校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最好的辅导者是自己的任课老师,最好的学习环境就是同学间相互切磋的学习氛围。明智的家长就该鼓励孩子多向任课教师请教,尊重老师,学会与教师沟通、探讨与交流。不要把所有教师想象得都那么势利和龌龊,有悖师德的教师败类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不管社会风气如何,由于职业的本能决定,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学生的虚心请教持欢迎态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认真对待和解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