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CK_教师教育改革之必需

PCK_教师教育改革之必需

PCK_教师教育改革之必需
PCK_教师教育改革之必需

第35卷 第2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Vol.35 No.2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09 PC K———教师教育改革之必需

任一明,田腾飞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400715)

摘 要:PC 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是教师知识范畴中讨论的重要知识之一。PC K的背景、内涵及其演变对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深化改革;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建立一种新的教师教育研究范式。

关键词:PC K;教师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22*******

一、PC K提出的背景

19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诞生,人们开始认同这样一个原则,即(小学)教师不仅应当知道他们所要传授的科目的知识,也要知道他们进行教学的艺术[1]40。至此,教育学知识就成了教师基础知识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尽管在教师基础知识中所占的比重随不同发展时期而有所变化,但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始终与学科专业知识处于平行的分离状态。比如20世纪初期美国的教师教育就是其典型代表。学生先在文理学院学习学科知识,然后在教育学院里学习教育专业知识。与这种分离的教师教育模式相适应,教师资格认定、证书考试、教师评价及教师教育研究等领域也呈现出两条并行的路线。不过这种专业化改革所带来的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教师在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后其教育教学水平仍然难以提高,教师与学科专家、科学家等其他知识分子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在主持一项关于教学专业知识成长的研究课题时,他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教学和教师教育的研究错误地忽视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重要程度要远远超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内容知识对文本使用或讲解的影响。比如,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教师知识与学科专家知识、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教师知识的来源是什么,教师的知识基础究竟应该涵盖哪些范畴,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教学等问题。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舒尔曼得出,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都不足以支撑具体的教学,因而有必要清晰地整合这些类型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囊括学科知识和它的可教性方面在内的新的知识形式,即学科教学知识(PC K)。他认为,PC K 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差别[2]。因为专家学者去创造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学科教师则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新知识。舒尔曼把他对PC K的研究称之为一种“缺失的范式”(missing para2 digm)[3]。“PC K这一概念的创立为教师的教学效能研究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克服了教师教学效能研究重行为、结果的行为主义倾向,而是关注到教师的认知过程,注重教师认知和行为的相互作用。”[4]

二、PC K的内涵及其演变

PC 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学科教学知识。1986年,由时任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指出:“确认教学的知识基础之关键就在于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交互作用(inter2 section),就在于教师拥有的下面这种能力,即将他所知晓的学科知识改造成(transform)在教学意义上(peda2 gogically)有能力的、能够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形

4313收稿日期:2008210219

作者简介:任一明(19582),女,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教师教育。

式上。”Cochran等人进一步论述道:“教师区别于生物学

家、历史学家、作家和教育研究者不在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的质量和数量,而在于他们如何组织和使用知识上。例如有经验的教师的科学知识是从教学的角度组织起来的,并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概念的基础。而一位科学家的知识则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组织的,是作为建构本领域知识的基础。”[5]PCK这种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去建构课程内容,使教师知道怎样运用有效的类比(analogies)、举例(illustrations)、讲解(explanations)和演示(demon2 strations)的方法来呈现学科内容,理解和预想学生进入学习过程时所拥有的概念和可能存在的困难等。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教与学提供了新的广阔的视角,也进一步论证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与不可替代性[6]。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合成(synthesize)成分越来越多,对“学科教学知识”概念的理解也越来越丰富、具体、合理。在舒尔曼分析的基础上,Grossman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第二类为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第三类是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它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了学科内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最后一类为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7]。尽管舒尔曼与Grossman以及后来许多研究者对PC K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为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与辩护,不过从总体上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并未产生太大的变化。直到Cochran,De Rtuter&king才对PCK这一概念进行较大补证,他们从建构主义的教与学的观点出发,对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PC K)概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质疑。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不是通过传授或移植得到的,而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通过积极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换言之,知识是认知个体与外在情景交互作用而建构出的产物[8]。如果说舒尔曼等人的PCK是从静态的观点来界定学科教学知识的话,那么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述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者则更倾向于动态生成这一角度。前者所指向的是认识的结果,忽视了主体在认知和理解学科以及教学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后者则从动态性质的角度对PC K进行了修正,即在PCK的基础上,融合(integrated)、合成(synthesize)了另外两种知识成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这样提出了一个更为综合性的概念,即学科教学认知(Ped2 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 Kg)。如图1

:

图1 学科教学认识的发展综合模型

(资料来源:Cochran,DeRtuter&King,1993)

图1显示,PC Kg包含了这样四种知识成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育情境知识。其中,有关学生的知识包含如学生的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发展水平、态度、动机和知识基础等。教育情景的知识是指有关社会、政治、文化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知识[9]。到此,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不断深化与演变,从静态的描述走向了动态的建构。在该图中,四个圆圈的箭头分别指向外面,意在表明这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教师这四种知识成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每两个圆圈的交叉部分揭示了每一种知识成分不是孤立游离的,而是相互交融(integrated)、有机结合(synthesize)的,并始终指向处于核心地位的学科教学知识(PC Kg)。图中心圆圈的箭头分别指向外圈所示的四种知识成分,说明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就是在不断与这四种知识成分综合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由少积多,由生疏到娴熟,并伴随四种知识成分的变化而变化。此图不仅表明了一个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究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指明了教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习得这些知识的,即他们的知识是怎样建构的。

三、PC K(PC Kg)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正在从定向型、封闭式走向非定向、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制转变,并逐步与世界教师教育体制接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造成了教师教育中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知识隔离、阶段割裂以及培养机构分离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师范教育的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因此办学经验相对不足。为此,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教师

531

教育改革,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PCK作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先进理念之一,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

(一)进一步认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

关于“专业”(profession)这一词,有学者指出:专业区别于一般职业之处在于从事这一职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性质,这些性质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衡量的。不过对于教师职业是否是一种专业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就在于对教师专业的性质与内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大家所认同的严密体系[10]。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最早对教师专业进行讨论的要数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他(1902)曾经指出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与一个科学家的学科知识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关注的是“他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如何能帮助理解儿童的需要和行为,并决定该以哪种媒介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11]布朗德士(1933)对专业概念和标准作了具体的描述。美国教师协会(1948)提出了专门职业的八条标准。利伯曼(1956)提出了专业工作的八个特征。此后还有班克斯(1968),霍勒(1969),豪勒(1980),奥恩斯坦(1984)等人对教师专业都有过阐述。国内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如曾荣光(1984)提出了专业特征的十项指标。马信行提出专业的五个层面。郑肇桢提出专业的八个特点。叶澜教授提出了专业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专业理念、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以及履行责任和权利的各种能力[10]。为此,有学者进一步总结了这一概念的一些主要特征:(1)具有特定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2)具有系统的、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3)具有保证该专业活动顺利进行所必须的专业自主权和专业组织[10]。可见,围绕教师“专业”一词的讨论可谓观点十分丰富,正是基于这些讨论,才有对教师知识基础论述的更加具体化、科学化。

长期以来,我国把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三大块,未来教师的培养基本按照这个知识结构模式来进行操作。因此也就出现师范生学了几年的师范教育到头来还是不会教书的尴尬局面,虽然教育教学工作非常复杂,但与这种长期不变的教师培养模式也不无关系,细细分析,存在的弊端也确有分析的必要。首先,这种模式人为地从静态的角度把知识硬性地进行条块分割,表面看起来是好操作了,但实际上是把原本活的知识枯燥化了。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零碎、抽象、普通、超越年级的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教师用这样的课程教材往往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两难境地,而学生在也往往感到“无食可食、无味可尝”。这种专注一般而忽视具体科目、知识点的教学,难以形成未来教师有效的教学能力。其次,这种模式还忽略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以及普通文化知识之间的有效沟通,三者各自按照本学科的逻辑来组织知识体系。造成了教育学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按照纯教育思维来组织,而具体学科知识又按照学科逻辑来构建,进而形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教育学知识没能在学科知识传授中起到“帮助”的作用,学科知识也按部就班,似乎丝毫不受教育学知识的“影响”。这种知识结构实在没有彰显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他们与一般学者、学科专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自然不能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

究其原因,这样的模式明显缺乏学生知识和教学情景知识,尤其是后者。因为无论是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教育学知识的教学都离不开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否则从事的教育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里的教育教学情景既包括与学校所在环境密切联系的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大背景,也包括班级文化、课堂情景、教师的学科背景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等等。无论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外的交流,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展开的。因为只有在双方都熟知或了解的情况下,教学才能得到良性的互动,才会充满活力,也才能更好地激起教师的教学欲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管是宏观层面的教学还是微观层面的教学,教学中的主体才真正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主客体角色才得到了更好的扮演,教学合力才能发挥到最大化。正如Cochran等人强调的那样,在构成PC Kg的四种知识中,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尤其重要。“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他们认为教师对这两方面知识的理解提供了教学的基础,对于有效教学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原因在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且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和学习情境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为特定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认知水平。”[8]

有学者指出:“知识基础”这一概念的前提是:教师作为一门专业(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谋生的职业),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的机制[12]。如果说早期的PCK解决了上述“知识作为条件”这个问题,那么后来的PCKg则侧重于“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的机制”这个难点的探索。无疑,PCK(PCKg)为教师的知识基础构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深化改革

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举措后,原有的封闭定向型师范教育传统体系正式被打破了。

631

从某种意义上说,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趋势,有利于建立开放多元的师资培养新模式。基于这一文件的规定,一个开放、非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我国正在逐步形成。其总体特征是:“在教师专业化口号下促进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提高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社会地位和教师专业能力。但是PCK理念告诉我们,这种改革在促进专业化培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即以专业化为方向的改革没有针对专业知识基础不一定能够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而因为两种教育的更加分离、独立而造成教师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弱化。”[1]46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又有回归定向型封闭培养的取向。如日本的教师教育二战前是典型的封闭型(定向型),二战后则为典型的开放型(非定向型)。但由于战后开放型所带来的弊端,政府部门又开始借重于定向型培养以及对开放制的限制越加严格,以求不断提高教师质量[13]。

为此,在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和构建教师教育体制。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学科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的教师教育制度。这种制度无论在机构、场地等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教育内容、知识体系等软件配备上,都是分离隔绝的。根据PCK的内涵,教师专业化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基于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育情境知识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的相互融通,有机结合,并随着这些知识的不断积累,进而丰富壮大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因此,首先应充分加强各学院与教育学院(教育系)的沟通与合作,尤其在教育学院要强化学科内容与教育理论的结合,教育学院教师要强化学科知识的学习。革新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教学实践的传统模式。其次,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强教师职业培养的针对性。当前,教师专业知识教育过于“普通化”,不同科目不同阶段的未来教师接受基本相同的教师专业教育,学生学到了大量的普通教育知识,而对于以后具体担任学科和教学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应对策略。比如,开设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过于普通化,与医学心理学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而建议应该开设针对性较强、适应不同学段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不仅如此,对课程的内容也应注意及时更新,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再次,改革传统的教师资格认证审查制度。目前我国教师资格的授予存在较大问题,即任何人在具有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基础后,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合格,就能获得教师职业的认证资格。这种做法与传统的教师资格认证可谓是一脉相承,其前提假设是仍然处于学科知识加教育知识(pedagogical knowl2 edge)阶段的水平。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PCK的探讨,明显否定了这种教师资格认证理念。PCK 主张教师资格认定应该建立在教师与一般学者、学科专家相区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上,不但要认定教师的普通教育理论,关键要着眼于他们的具体教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结合

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教育界就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学科专家总是以增强学术性为借口反对增加教育类课程的学分。他们经常用这样的例子来证明“学术性”的存在意义:即一个北大或清华的非师范毕业生受中等学校的欢迎程度要远远超过普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前者发展的潜力也要超过后者[14]。细细分析起来,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科专家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可行性、教育学科的科学性持否定态度;教育专家却认为学科专家学者在创造学科领域的新知识上无疑具有独特的贡献,但在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新知识上却远远没有教育家具有优势。换言之,教育家(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或问题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组织、调整和呈示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因此叶澜教授曾指出,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对立是个真实的假问题,在逻辑上并不存在[15]。

尽管有关“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仍在继续进行,但我们认为PC K理念的提出能够为解决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做一些新的努力。首先,PC K强调多种知识的交融(integrated)、结合(synthesize),这与知识本身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科学与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各学科的知识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教学理论内容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重组推动着教育领域里的学科重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等都面临着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知名教师就要求不断学习。这些表明部分专家学者们讨论所谓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步缩小,换言之,无论是对学科专家还是对教育专家(教师)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正在加大。其次,PC K在强调知识合成的同时,侧重于关注具体情景中具体学科、内容的教学,它与学科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是为了有效地传授一门学科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当前我国普通中小学主要还是对学生进行学术教育,它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培养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而学术人才的培养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和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的工程型人才。如此一来,如何把这些“学术性”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就成了PC K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PCK不但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如何把这些学科知识以一

731

种让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前者侧重“学术性”,后者不仅关注“师范性”,更强调两者的有机结合。

(四)有利于建立一种新的教师教育研究范式

由于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受分离式的教师教育体制的影响,“基本上学科专家不研究学科知识的教学,而专心于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教育研究专家基本上是探索普通教育规律,无意、无暇或无法顾及具体学科、内容、学段教学的研究;一部分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学科教学研究由于被认为是教学研究,在追求科学研究的高校里得不到重视,同时也由于自身的素质问题等很难形成气候”[1]47。PCK的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这种分离式的教学研究范式。首先,应该提供一个平台(或者有效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学科专家、教育研究专家、教学论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得各领域的智慧共同服务于学科教学知识,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而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理睬甚至相互鄙视。其次,鼓励加大实证研究、行动研究、田野研究等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从而改变就理论而理论,重思辨轻实证、重一般轻具体的传统研究范式。再次,改革当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学科教学的研究并给予与其他科学研究同等的待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教育学科知识与PC K自身的研究,使之既能在现有研究上有所超越,又能符合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际。

参考文献:

[1] 何齐宗,等1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1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401

[2] 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 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

(1):1222.

[3] 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 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214. [4] 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1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 K比

较的个案研究———青浦实验的新世纪行动之四[J]1上海教育科研,2007(10):472501

[5] William R.Veal&J ames G.Ma K inster.Pedagogical Con2

tent Knowledge Taxonomies[EB/OL].http://wolfwe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7529074.html,/homepage/crowt her/ejse/vealmak.ht ml.

[6] 杨彩霞1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J]1教育科

学,2006(1):602631

[7] Grossman P L.The making of a teacher:Teacher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M].New Y 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729.

[8] 冯茁,曲铁华1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1

外国教育研究,2006(12):582631

[9] Cochran Kat hryn F,DeRuiter James A,K ing Richard A.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 44(4):2632272.

[10] 劳凯声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的专业权力[J]1教育研

究,2008(2):72141

[11] Dewey.The child and t he curriculum[G]//In J.A.Boyd2

ston(ed.),John Dewey:he Middle Works,189921924,

Vol.2:190221903.Carbondale,IL:Sout h Illinois Universi2

ty Press,1902:286.

[12] 陈向明1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1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21121

[13] 陈永明1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1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9:2781

[14] 季诚钧1试论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J]1课程?教材?

教法,2001(10):672701

[15] 叶澜1一个真实的假问题[J]1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2):112171

责任编辑 曹 莉

PCK:the Necessary K now ledge of Teacher Education R eform

REN Yi2ming,TIAN Teng2fei

(Research I nstit 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out hwest U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PC K,namely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is one of the important knowledge of teaching in the teacher’s knowledge category.It has these enlightenments to the current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They urge us to rel2 earn the knowledge basis of teacher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to push forward the deepen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practice of our country,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academic research”and“teacher train2 ing”,and to benefi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of teac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PC K;teacher education;reform

831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演讲稿3篇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演讲稿3篇 教师是伟大的园丁,祖国的花朵在教师手中培育,祖国的栋梁从教师手中输送;教师又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与其他工作不同,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任,教育我们的孩子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大家整理了《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演讲稿3篇,欢迎大家阅读。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演讲稿篇1 看了管建刚老师的《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感悟很深,整篇文章都是在鼓励我们老师拿出勇气面对自己的职业,主动积极地做一名有所为的教师。 一、做自尊自信的教师:要成为一名有为的人,的的确确需要经过奋斗、拼搏,其中,个人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自己心中将"做一名有为的教师"作为一个目标的话,肯定会朝着目标前进,反之,将一事无成。所以说心态、态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关键的便是调整心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二、做富有勇气的教师:要征服课堂,要将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袒露出来,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换句话来说生命的价值也多多少少的在勇气上体现出来,年轻教师没有勇气的最大原因是因为积累经验不够多,遇到学术研究方面的问题很难做出理论上的支撑,没有支撑便会觉得很单薄、站不住脚,所以年轻教师应多参加学习、培训、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本领,充实自己,相信自然而然会变得自信、变得有勇气。 三、做踏地而行的教师: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先从身边的小

事做起,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正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开始。 四、做没有借口的教师:我们老师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借口,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样才不足以丢面子,但当我看了管校长写的"收起借口,你发现自己真的变了……"时,的确,我应该鼓足勇气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不能永远在原地徘徊,应该试着进步、前进,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 五、做远离安逸的教师:安逸的生活会让人变得懒散,没有激情,作终的胜利者,也会是最值得回味的日子。 六、做耐得住寂寞的教师:年轻的老师很希望自己能够在事业上"一举成名,一步登天"但没有扎实的基础想一步登天是难上加难,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绩是可喜的,借助于外物那就是可职的,把握现在的年轻多给自己充电,多参加教研活动,多上公开课、多反思,听取老教师的经验之谈,取得最后胜利的是自己,也是笑到最后的人。 七、做永不放弃的教师:一个简短的演讲真的很发人深省,要做到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那需要十分坚定的毅力,年轻的我做事情刚开头总是很有激情,当遇到困难,可能会稍微坚持一会儿,但当困难一次又一次的袭来时,我想很肯定没有那个勇气再坚持下去,走向成功的路是坎坷的,是艰辛的。 八、做超越失败的教师: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都是一路辉煌,总会有挫折,关键是遇到挫折后应端正心态,重拾自信,向大家证明"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学会善待自己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师应该做到全面发展,原来知识单一的“教书匠”向博学多才的“多面手”发展。总之,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久而广泛的阅读、积累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不懈地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方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研究能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自我”进行不断锤炼,以形成有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这是教学主体的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课堂上,教师要以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征服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教师还应不断总结、积累,及时记下自己在教学艺

术探索中的感受和体验,并适时进行理性思考和概括。唯有如此,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成熟。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师每上一节课都有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不论是画面的出现,还是结合案例、事例问题的设计,都要紧紧依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材展开,应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方法达到已确定的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盲目性。第二,教学主线精炼清晰。任何一个问题内容都有它的主线,教学主线要清晰,总结概括要精炼。对于教学主线首先教师要清楚明白,教师对教材要能够整体把握,没有这一步,课就会讲的稀里糊涂,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更不要说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了。第三,逻辑关系科学准确。教学中的任何知识、任何设计,即方法手段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甚至学生活动的设计等等,都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要符合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概念原理要准确表述。若不注重这个问题,就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不伦不类的笑话或科学性的错误。第四,教学内容衔接自然。每一节课教学的每一步骤,内容衔接要自然娴熟,运用自如,方法要多样灵活,特别要注意不要生硬、拘谨做作,拿腔拿调。第五,脱离教案授课自如。教师讲课要尽可能的脱离开教案,教案内容在头脑中要清晰熟练,不是简单地背诵教案。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主动的多,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和情绪反应,随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程序,把握学生、控制课堂。第六,善选难题勇于创新。面对教学选材问题经常能听到老师们的这种说法,这课好讲,那课不好讲等。其实教材的每个框题、目标题下都有学问可钻研,要善于组织材料,精选事例,巧用方法,若大家都认为某课题不好讲的内容,你若能讲出特点、新意来,就是你的创新,当教材的某一框题没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教师角色与教育改革

所谓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但师生关系是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就构成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 教师角色的变化,受社会期望、学生期望以及教师自我期望的制约影响,但从根本上讲, 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时,时代又赋予了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 1.教师即研究者。随着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知识的累积与更新,教学研究的成果要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得到检验、实现与发展,必须首先让教师“亲自动手”把这种知识加以吸收,转换成为自己的理想方案,最终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学论知识生于教学实践,长于教学实践,它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对教师来说,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见解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同仁的观点不断碰撞,也正 是提升其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 2.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使用,促使教师从传统课堂上的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从“独奏者”成为“伴奏者”。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获取 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知识掌握多少的关心,真正担当起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3.教师是管理者。尽管任何先进技术的使用不能完全取教师,但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确实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与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有时间去处理校内外的人际关系,有可能更多地参与学校内部的管理事务,扮演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尤其在学生管理方面, 要求教师善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善于同学生一起组织学习、安排活动,通过有效的管理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与完善的个性。教师参与教育管理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未能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倘若把学生管理看作是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班主任的事而不重视、不参与,不把教学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则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当然,一个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管理的范围、内容、方法和程度是不同于专职管理人员的。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教师是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于一身的人。教师为圆满完成崇高的教育使命,他应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他不仅教学生学会求知,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他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顾问和导师。 作为服务者的教师,他全部工作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教师应学会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做好服务,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和指导,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教师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知识分享

教师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三尺讲台不一般,智如泉涌,烛照人寰,蜡炬成灰泪始干。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大家可能会不禁想起这么一连串词:园丁、蜡烛、孺子牛、铺路石、人梯。教师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其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且也负有引导学生“三观”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当前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韩老先生一千多年前所言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因此,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承担自己的职责,就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提高自我修养。 本文我就教师如何有效提高自我修养提几点个人见解。而在此之前,我们先对“自我修养”略作一番了解。百度百科对“自我修养”如此解释道:自我修养是指个人道德修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那,何又为“修养“呢?引据《辞海》,“修养乃学问上精密之功夫也。修以求其粹养,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通俗来讲,“修养”就是指一个人在知识、道德、态度、人格(包括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养成的一定素质。故而综上所述,教师自我修养是指教师这个职业人员的自我修养,即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众所周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那么,教师到底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有效地提高自我修养呢?今生我与教师这个职业有缘,闲来无事之时也对教师自我修养问题思考了一番,此次写在这里算是交流和借鉴。 一、读书是教师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 读书是教师自我修养的首要途径。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塞缪尔有一句话说“人如其所读”,苏东坡也说“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对先贤有关读书意义阐述的解读,我们可见读书和自我修养关系之大。 一方面,读书使教师增长知识,是加强教师自我修养的基础。或许有人问,教师知识水平与自我修养又有何关系呢?这就好比一座大厦的建盖,其中知识是根基,自我修养是大厦内在装饰美化。试问,根基没打好,大厦谈何坚固稳定?因此,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就必须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换而言之,教师在读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自我修养。 另一方面,读书有助教师陶冶情操,是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保障。读书很苦,且永无止境,没有人敢断言自己读遍了天下书。读书虽苦但苦中也有乐,书中的意境、书中的情趣感

(完整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 作者:孙淑玲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要有强力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老师师德的重要表现,也是促使一名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是影响教师工作质量、效率和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提升我们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呢? 一、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就要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 我们经常听到讴歌教师职业精美的语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却照亮别人”。“教师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写照”,等等。因此,为了无愧于这些称号,为了尊重教师职业,为了尊重我们自己,我们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

要有一碗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就得长流水.”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更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添水”、“换水”,不要使自己的一桶水成为“陈年老水”。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学生的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多读教育经典,多读专业著作,多读教育报刊,多读人文书籍,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学识,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二、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 责任心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岗位责任心,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作为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清楚的认识,要有良好的平和的心态,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时就意味着要甘守清贫,因为教师的付出和报酬是永远都不可能画上等号的。教师除了完成八小时工作之外,课外还会付出了许多无形的劳动。这些都是不可能用金钱衡量的,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与其老抱怨这些,还不如换种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跳出世俗,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吧。虽然这些付出也许换不到金钱,但是换了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特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迹。爱要有度。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爱到恨的程度更不行。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实际上棍棒只能造就奴隶,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贵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好结果。 二、学会理解学会理解,才能学会关爱。理解不仅是认识手段,而且是人的存在方式。误角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前充满误解的教学是扭曲学生心灵的教学。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们的想法和感受。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我们的认识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学会理解,特别要理解哪些学生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往往被戴上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 三、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会宽容,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咱声音,尤其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期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麦克劳德的幸运。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学会宽容,教师要学会期待。期待,就是不能奢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期待的老师,

浅析当前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措施及其理念辨析(一)

浅析当前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措施及其理念辨析(一) 论文关键词: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措施理念 论文摘要:通过梳理国内师范大学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措施,探询其背后所隐含的改革理念并进行辫析,可进一步明确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传统的师范教育必须改革,这在当前师范大学内部已经达成共识。任何模式的改革都是依照一定的改革理念来进行,那么,教师教育改革的理念是什么?教师教育究竟应当如何改革?从我们目前师范大学所进行的改革措施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当前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几种主要方式 (一)将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分离,强调教师教育的主体性、独立性 过去我们的师范教育模式中,教师教育基本是依附在学科专业之下进行的。四年制师范教育采取的是3.5+0.5或者3+1的混合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不能得到系统的学习,教师教育的特色并不明显,教师技能也不能得到有效强化,因此部分师范大学实行教师教育改革,采取4+X的模式,将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分离,建立教师教育学院或者实行2年制教育硕士等方式延长教师教育培养时间,其好处是强化了教师教育的独立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技能,它对基础教育需求水平较高地区非常有益。然而这种借鉴美国的分离培养模式即使在当前的美国教师教育中也存在种种问题,它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割裂、未来教师知识基础的支离破碎和实际专业能力落后等弊病。 (二)面向基础教育,强化教师技能的实践取向 教学实践是传统师范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实践的不足使得学生适应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角色转变的过程太长,使得师范大学在教育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不够突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普遍注意到教学实践对于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加强了实践的比重,采取顶岗实习、请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大学讲课、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等办法。 (三)加强与基拙教育的连接,实现课程体系上的贯通 在中学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目前师范大学进行了广泛的参与,加强了对中学课程的研究。在课程体系衔接上,一些学校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中,设立了中学课程教学论等与中学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 (四)发挥教育学科的优势,加强教育学科与教师教育的整合 教育学科在师范大学有先天优势,教师教育无论是作为学科还是专业,要构建里面的内容,必然是以教育学为主。过去师范大学习惯将教育学科与师范生的培养相分离,把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和学科研究,没有有效地与师范生的培养结合起来。目前的教师教育改革大多注重将教育学与教师的培养充分结合起来,强化教育学科的理论支撑。 (五)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开始呈现一体化的新趋向……高师院校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连接显然有利于教师教育与中小学实际情况互动,使教师教育更能切合中小学的实际需要。 (六)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融合更加先进的理念,将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等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 借鉴综合性大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些师范大学设置了不分专业或者是学科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如建立综合人才培养试验班等方式,培养基础宽厚、适应性强的学生。 二、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以上改革措施都处在探索阶段,并无规范一致的共识。从实际情况看,现阶段的教师培养方式处于多重模式并存状态,并且,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仍然是主要的培养模式

教师自我修养的内容

教师自我修养的内容(2010.10.27) 教师和教育一样,是多种多样的,有多少种教育,就有多少种教师。尽管教育和教师的类型和层次是复杂多样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自我修养的内容也各有其特点或侧重点,但是,从教师总体来看,教师自我修养的内容也有其共同的一般的要求。扈中平、陈修认为教师高尚的师德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学生、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②严缘华等认为教师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有“爱护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勤奋好学”;“尊重家长,帮助家长”;“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仪表整洁大方”。 ③丁荣汉、刘维鸿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心同德,团结互助。④洪玉林认为人民教师的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共同进步。⑤1997年国家教委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⑥ 从以上分析来看,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教师修养内容。这种差别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提出了许多共同的师德修养内容,如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这些修养内容是教育规律的反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它。那么新世纪中国教育要求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师德修养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从新世纪对教育的社会需要、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特点来研究。 从新世纪对教育的社会需要来看,教师必须具有改革精神、创新意识;好学精神、发展意识。我们的新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学习社会。在新世纪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社会形势、科技文化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对人们的学习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必须首先具有这方面的素质。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来看,教师必须具有拼搏精神,奋斗意识;垂范精神,师表意识;改革精神,创新意识;牺牲精神,奉献意识;自律精神,慎独意识。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示范性、创造性、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独立性和协作性、劳动价值的隐含性和滞后性等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要具有垂范精神、师表意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要求教师具有改革精神、创新意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长期性和广延性要求教师要有拼搏精神、奋斗意识,教师劳动的独立性要求教师要有自律精神、慎独意识,教师劳动的协同性要求教师要具有协作精神、团结意识,教师劳动价值的隐含性和滞后性要求教师要具有牺牲精神、奉献意识。 从教师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来看,教师必须具有好学精神,发展意识;垂范精神,师表意识;立德精神,育人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意识;民主精神,法律意识;改革精神,创新意识。关于教师的角色,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⒈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⑦这是从

教师的责任心及具有的能力(秦丽华)

教师的责任心及具有的能力 作者姓名:秦丽华 单位:东阿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政编码:252200

[摘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教师的责任心主要体现在职业活动的情感与行为中。爱心是教师责任心的源泉。老师应该有洞察、说服、思考能力,树立人格魅力。身为教师,应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以真诚的爱心温暖学生,以完善的人格塑造学生。 [关键词] 责任心爱心能力人格魅力素质

教师的责任心及具有的能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伦理道德的传播者。教师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根本任务。老师一直从事着艰辛和创造性的工作,作为老师应该本着“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和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仪表、学识、能力,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新世纪教师新形象。作为教师我很骄傲和自豪,对此,我简单说说老师的责任心和具有的素质能力。 一、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师之道,贵在师德。”1这是赞誉也是职责,是要求也是追求。责任心是教师道德的基石。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情感的基础,是促使教师热忱、自觉地投入工作,把职业升华为博大爱心的动力。教师的责任心体现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教师的责任心在讲台上,在生活中,在眼神里,在笔尖下,在笑容里,在沉思中。老师的责任心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作为教师,责任心是对他人的支持,包括对同事、学生以及工作的积极态度。教师的责任心主要体现在职业活动的情感与行为中。 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身体力行。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绝不可能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只有把自己的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探索科学育人的方法,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摘要】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呢?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方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观念角色知识能力心理 二十一世纪我国刮起的教育风暴,其核心是素质教育。实践证明,旧的教育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是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教师深刻反思教育现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方法。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的实施,最艰难的是教师,最高兴的是学生,最满意的是家长。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高要求,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成才观念 智力超常的天才必竟是极少数的。如果缺乏勇气、意志、勤奋、善于向别人学习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再超常也百无一用。中国人不缺智慧和勤劳,却缺少快乐。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了,城市漂亮了,住房变大了,走在街头,看到的却是阴郁、困倦、防备、愤懑的脸。他们快乐吗?没有快乐的生活怎么算是幸福的呢?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因为多数人在某个时期还是必须为生存而奋斗,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学习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应尊重普通劳动者,为自己是一位普通劳动者而感到光荣。有的人后来成了领导什么的,那也只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素质教育是快乐教育。 二、转变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今已有本质的不同。作为教师,传授的是社会主义和谐之道,引导学生自己去解惑。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应着重关注学生悟到了什么。师生之间应平等地切磋、交流问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将成为现实。 新时代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作为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总体来说教师有以下几种角色。 1.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XX (XXXX系XXX班,学号,指导教师:XX)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在教育工作者们面前,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怎样抉择,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这就对今天的教师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们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把握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教师们懂得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用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绝对权威上,而是与学生完完全全的平等。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单项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已经成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2)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文安县大柳河一中何红英 内容提要: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启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时代要求、适合教师教学、适宜学生学习的新教材;尽快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大力改善教育机构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认真提升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改革教师教材评价管理机制地位待遇素质 中国的教育改革可谓大张旗鼓,一浪高过一浪。诸次教育改革在理论上都有创新、有突破,如1.开放、探究、生成的课程本质观。2.基于基础知识掌握、追求素质提升的课程目标观。3.平衡、整合的课程结构观。4.形式多样、价值多维的课程内容观。5.创新、建构的课程实施观。6.更加关注过程、尊重差异、面向全体的课程评价观。 新一轮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细胞,处在教育的最前线、最基层,直接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甚至左右着教育活动的成败。不管是“名师出高徒”还是“误人子弟”,一句话,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教育改革应该尤其重视教师这一环节;教师既是教育改革的承受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程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改革方案的确立应以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调研和全面把握为基础,教育改革措施方略的实施依靠广大教师的坚决贯彻和不懈努力。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诸次教育改革实际操作力度不够,收效甚微,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改革没有围绕教师这个中心,无论是新教材的启用还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启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时代要求、适合教师教学、适宜学生学习的新教材是一项好举措,然而一些省市地区今年用这套教材明年用那套教材,完全不顾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困难,致使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有关部门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等要求,这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十分有利,但教育改革只从某些理论家的想法出发,不从实际考虑;只从有关领导的要求出发,不从基层的现状考虑;只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从教师的情况考虑;只从革新教师的内在理念教育手段出发,不从改善教师教学的外部环境着力,缘何能够成功?! 中国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不见成效,是因为没有以教师为中心,尽快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等最近一些教育改革,都一面要求教师放开手脚培养学生个性与能力,一面仍要求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尤其是中考、高考成绩优劣依然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根本指标。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程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这就无形中限制了教师的很多教学手段的实施,也让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发挥和展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新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是一个能掌握全局的“导演”而

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通过《教育先模人物报告》的学习,我受益匪浅,那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呢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因此,我们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我加入教育教学工作领域来感触最深的。? 首先,树立正确的师德理论人格。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它将规约并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及教育效能感。促使教师坚持不懈地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并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取得更加丰硕的教育成果。只有树立正确的师德理论人格,才能辩别善恶、是非,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其次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人的一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学习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只要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因此,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教育理论,提高教育能力,把勤奋学习看作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教师要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磨练修养毅力,确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奋斗目标,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自身的修养,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才会跟上时代步伐。 再次,教师应在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中,教师才能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中,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与错,

谈谈教师的责任心

浅谈教师责任心 走向刀耕火种,迈开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步;正因为有着开创太平盛世的责任,才有了古时的金戈铁马和流传千古的英雄传说;也正因为有了使国家进步强盛的责任,才有了欧美国家的各种革命和独立战争,才有了我国近代史中的一次次革命。可以说是责任驱动了人类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责任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时代内容。家庭需要责任,父母有一种责任是抚育,子女也有一种责任是孝敬父母;校园需要责任,教师有一种责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也有一种责任是奋发图强,立志成材;政府需要责任,决策者有一种责任是把握航向,勾画蓝图,实践者也有一种责任是把理想的蓝图变为现实…… 一、什么是责任心 什么是责任和责任心呢?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担负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等相比,是“群心”的核心。 如果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那么他就是缺乏了基本的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原则问题上应该能做到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的、怎么做才是对的。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又影响自己工作的成败。对教师而言,责任心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没有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责任心呢? 我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作负责,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就是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一个教师只有把教书这个职业确认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时,才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表现出责任心。二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三是要对学校负责。所谓对学校负责,就是要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展现教师的风采。四是要对自己负责。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要求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始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成为学生成才报国的引领者。否则,无法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二、责任心的重要性 责任心是这个社会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做人需要道德约束和责任心。作为教师,责任心就是教师应具备的高尚师德。只有在责任心的驱动下,教师才会爱岗敬业、言传身教、钻研进取、关爱学生。可以说,责任心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础。 1、责任出精神。没有责任心,再好的教学设备也会弃置不用;有了责任心,再简陋的校舍也能“旧貌换新颜”。贵州省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茨坝小学,原来的教室没有玻璃,一下雨屋顶漏个不停,房梁腐烂得随时可能掉下来。1997年,世界银行为茨坝建新校,但汽车只能将建筑材料拉到离村很远的地方。每天天还没亮,50多岁的校长刘恩和就穿上解放鞋,背上背篓,拄根木棍上路了。等到翻山越岭,将百多斤重的建材背回来,他喘息未定便又匆匆走进课堂。4个多月里,刘恩和走了2000多公里山路,走烂了5双解放鞋,背烂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