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7747591.html, 2011-1-27 0:48 江门日报第7789期 A4版

中共江门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上接A01版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重大突破。城镇化进程加快,宜居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城乡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基础设施、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基本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民生改善有重大突破。社会就业形势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具有侨乡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普遍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市人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名市建设取得重要新成效,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谐江门、平安侨乡有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各级党组织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民主法制、干部人事制度等基本健全,与港澳台的更紧密合作明显加强,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重中之重和物质基础。要围绕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着力提升增量调整存量,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发展富有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

动我市经济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主导转型。

(一)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和通用机械制造业。以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广东轨道交通修造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全国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提升产品档次,创建世界名牌,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船舶制造及修拆产业、加快建设广东中小型船舶及配套产业基地。以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为依托,聚集一批核电工业辅助装备和火电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抓好广东富华重工等汽车制造龙头企业,推动我市汽车制造及其零配件产业的发展。

(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加快产业集聚、抢占技术制高点、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中高端封装产品、芯片、外延片及照明应用,打造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LED产业链,形成国内一流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LED产业集群。以核电、风电、LNG燃气发电、太阳能光伏等为支撑,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基地。以省市共建新材料产业基地为契机,依托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基地、鹤山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电子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磁性材料、特种玻璃、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开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打造特种纤维生产基地。以银洲湖、广海湾等区域为重点,积极发展石化产业,建设精细化工基地。以恩平纳米碳酸钙为重点,打造中国纳米碳酸钙生产基地。以打造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抓手,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品材料、电子信息机电产品、计算机外部设备等优势行业,抓好绿色智能家电的发展。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生物医药科研、开发、生产基地。

(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实施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纸等六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计划,积极运用高新、绿色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设备和工艺,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档次,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提升铝型材、集装箱、不锈钢制品、水暖卫浴、小五金制造等金属制品业,努力打造国家级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产业基地。积极开发高档面料、新型功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纺产品,打造全国化纤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推动造纸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重点建设银洲湖高档纸和纸板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和提高健康食品产业,推动普通食品向特色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的方向发展。以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技术升级改造为重点,以玻璃深加工和陶瓷生产为主,提高建材产业产品档次,努力打造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临港工业及外向型经济服务的港口仓储运输物流业,推进物流园区和中高级批发市场建设,引导专业

市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四方物流,扶持物联网以及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打造珠三角西部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提高为大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能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业设计与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信用公共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会展、工业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巩固提升商贸、餐饮、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就业吸纳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建设和发展面向农村市场的物流配送中心,构筑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做大做强旅游业,立足历史人文、山水风情、江海风光、现代都市等特色旅游资源,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龙头,加强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延长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营销水平,积极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国内著名旅游胜地。

(五)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陆统筹和联动开发,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综合开发港口、滩涂、旅游、能源、渔业等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发挥海洋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银洲湖、广海湾和镇海湾等为主要依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临海工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构建临海现代产业带,不断壮大我市海洋经济规模,提高海洋产业整体竞争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努力打造全省海洋经济综合示范开发区。加快科学合理围填海造地步伐,力争成为全省围填海造地示范区。加强渔港标准化建设和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江门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领、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切实增强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风险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扶持政策的导向性作用,重点支持实用性创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推动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建设,实施扶持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提高本地区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比例。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支持优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制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切实提高相关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政产学研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地方高等院校和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其开展联合协作,建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检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构建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利于培育产业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支撑。加快发展和建立各类综合型、专业型科技孵化器,建设大学科技园、火炬创新创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进一步理顺江门高新区管理体制,构建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江门科学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示范园区,成为我市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三)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制定完善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激励政策,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效益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胆探索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开发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开展产业链融合重组、推进运营模式创新,提升企业商业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和弘扬有侨乡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市场、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落实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各项政策,重点培养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高级技术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科技团队。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着力增强对人才的吸附能力,为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平台。创新和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考评机制,建立就业、培训、待遇保障一体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着力扩大内需拓展外需,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改善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要途径。要把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把扩大投资和带动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改善人民消费预期。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教育、旅游、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创新消费模式,发展信贷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发展品牌消费品市场。

(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放手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在我市投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推行现代管理,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有效提升产品附

加值和企业利润水平。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拓展合作途径和市场空间,促进民营企业走集团化、国际化道路。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对民营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融资、担保、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质服务。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扩大直接融资。

(三)提高招商选资水平。按照“以增量的优选和合理布局带动存量的优化和整合”的原则,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支柱产业招商,围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大型央企、省企招商,发挥利用外资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亲缘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推进招商活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将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和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重点吸引大型企业将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生产能力向我市转移,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建立和健全项目引进评估和考核机制,项目用地、环保排放容量等关键招商要素资源重点向优质项目倾斜。完善、用好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招商项目信息共享等招商引资机制。

(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和深度开发香港、美国和欧盟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支持和促进单一外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销比例,推进市场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技术进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伸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推动加工贸易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建立自有营销网络,培育我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五)深化与港澳台的发展合作。切实发挥江门籍港澳同胞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港澳地区的产业转移,落实与香港四大商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签署的合作协议和备忘录,继续加强与港澳在产业升级、人员培训、招商推介、商品展销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利用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的契机,加大力度推进江门与台湾新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合作,扩大江门吸引利用台资及与台湾的进出口贸易。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出效益能力。切实加快我市特色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发展,打造若干个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并将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中深海和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观赏休闲渔业,优化现有渔业经济结构。重点支持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档果蔬种植、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及水产养殖。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名村、名镇。加快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以农村道路交通、供电、供水、水利、污染治理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和人口计生等公共服务。建立一套比较完善、适应市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解决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民工入户积分制,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入户城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突出产业扶贫和技能扶贫,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改善生产条件扶贫、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等扶贫模式,扎实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形成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采取倾斜措施,按照“同等优先”的要求,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四)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不断完善农村各项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流转,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耕地保护,完善耕地保护考核机制,探索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制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重视扩大农村消费,支持供销社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现代化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构建我市城乡协调、功能完善、诚信有序的新农村市场流

通体系。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一)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把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树立先进理念,加强综合研究,充分体现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深化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加强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公共设施规划等编制工作,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建立和完善规划服务保障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系,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约束力,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树立“全市一盘棋”观念,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打破行政体制障碍,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规划进行统一编制。形成以江门市区为中心,各市城区为骨干,小城镇合理布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充分展现江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现代化大都市气息,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科学安排城市新区、中心商务区的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障西江饮用水源安全,合理扩大江门市区规模,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以路网建设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滨江新区,努力把滨江新区建成生态型宜居城市的核心区。严格执行城市管理各项规定,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以管理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依据事权、财权、人权一致的原则,调整优化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监督考评体系。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市、县(区)两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效能。逐步推进市辖区自来水、清洁卫生、生活垃圾、有线电视、公交等价格收费标准的同城一体化。扎实推进“三旧”改造。

(三)加快四市城区和中心镇的城市化建设。加快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市城区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强化和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加强中心镇建设,使之成为吸纳周边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加强城镇路、水、电、气、公共服务设施、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入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家和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市域内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科学划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制定具体实施规划,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

发强度。优化开发区域要突出优化提升结构,重点开发区域要突出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生态发展区域要突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功能区实行分类发展、分类管理、分类考核的配套政策,创造各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五)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充分利用江门“左联广佛,右联珠中”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广佛都市圈辐射,积极参与珠三角城市群产业整合与分工,全面促进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突出产业、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横向合作和交流,降低区域城市间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推进“珠中江经济圈”合作进程,加强三地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生态绿道网建设、河涌水系整治等的整合,推动三市通信同城化、城市(镇)供水同网、环境共治共管等多领域合作,加强三市在医疗、卫生、人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协作,建设区域技术、人力资源、无障碍旅游区等合作平台,深化三市产业协作。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重大任务。要坚持适度超前先行的原则,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强以交通、能源、信息化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宽交通建设投融资渠道,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市域“十一纵十二横”干线公路的新建和改建工作,构建以快速路为主体骨架的道路网络,继续完善村镇联网公路建设,统筹市域路网与周边路网的衔接与协调。加快推进与广佛、珠中等地交通对接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高速公路、轻轨、铁路、桥梁的联通,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对公交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较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逐步推行珠三角区域年票互认和公共交通“一卡通”。继续完善港区布局,优化港口结构,推进与珠三角主要港口之间的资源整合,加快推进疏港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打造水陆铁多式联运体系,全面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支撑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发展,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安全环保、外联畅通、高速公路、轻轨、铁路、水运一体化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二)加强现代产业载体建设。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相衔接的要求,依托各市、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加大园区整合力度,重点建设高新区、江沙工业走廊和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基地、广海湾工业园区、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平园区和恩平园区、台山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等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突出、配套完善的核心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增强园区招商的吸引力。加强政府土地储备,增强政府在承接重大项目用地的调控能力。

(三)构建清洁安全能源保障体系。引导社会投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核

能、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增强节能意识,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建设能源储备体系,争取建设广东省或华南地区煤炭、油气储运基地(中心)。按照西电东送通道要求,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电网建设,加快城乡电网、燃气网建设和改造,建设与装机规模相适应的送电通道,满足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需要。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化,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信息化水平,打造“数字江门”。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大力发展物联网。加快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信息和云计算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和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信息化均衡发展,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人口计生等重大民生领域实现信息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实现全市党委政府信息互联互通,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实施政府部门互联网统一防护和接入,强化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人口、资源、环境紧约束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必须破解的难题。要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我市在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优势,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紧抓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发展符合江门实际情况的低碳经济,促进低碳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和效益。在继续推进现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按计划建设、投产的同时,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坚决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加强造纸、食品加工、化纤纺织服装、建材和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低碳化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银洲湖纸业基地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立包括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发展低碳服务业,积极探索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力争在广东省率先完成碳资产管理机制设计,提高我市碳资产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业的低碳化改造,积极发展新能源公共交通。建设绿色无缝物流系统,在市域内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绿色商业,提倡绿色包装。

(二)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低碳生活的舆论氛围,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我市居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创造条件让居民参与环境监督执法。政府机关带头推进绿色办公、无纸化办公,切实有效降低生活资源消耗。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形成节约型消费结构,鼓励消费节能、节水和环境友好的产品。积极探索再生生活资源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新模式,完善再生生活资源回收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垃圾

分类回收处理网络的规范改造,建立社区便民回收点。优化社区生活环境,在滨江新区,

各市、区新城区及新建园区建设绿色生态社区试点,高标准推动绿色建筑、社区绿化、生

活污染处理和新能源等设施建设,同时开展社区软环境建设和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和教育。

加大绿色照明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推进以城市主干道照明和景观照明为主的绿色照明

节能示范工程建设。

(三)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全面推进生态型宜居城市

建设。以森林、土壤、海洋、水体、大气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构建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强化环境法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促进节能环保的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补

偿机制。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小型火电站和窑炉,推进工业园区热电联供模式应用。强

化循环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强化我市森林资

源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水源涵养林的规划与建设,继续实施沿河、沿路绿化建

设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生态品位。

(四)完善综合防灾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是建立健全全市防汛抗旱、自然灾害预警

救援、生态保护和疫病虫害防控等三大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认真做好全市尤其是城镇、交

通道路、村民聚居区附近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城市排涝防洪能力;加

强气象事业建设,增强城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设

各市(区)联围达标加固工程、海堤达标加固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生态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及水土保持;推进江门市水库联网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分片区联网供水;

加快推进珠中江(澳)水源一体化进程。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对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九、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加

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要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

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民共享科学发展成果。

(一)大力促进就业和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

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

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创

新就业援助模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千企扶千村”工程,探索促进农

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就业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

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

和企业作用,加强人文关怀,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

生产率提高同步、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同步。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尤其

是农村居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建立健全包括各类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

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效调节收入过高收入,促进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发展壮大,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政府支出

比重,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江门特色的“普惠型”城乡基

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扶持发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

福利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残疾人权益。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加快发展公共租

赁住房,积极稳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提高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程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

体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积极

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形成结

构合理、优质均衡、机会公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全面启动县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共同营造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地方院校与国内特别是港澳地区高校

合作办学,建设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示范区,进一步提升江门高等教育水平。

(五)加快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

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统筹城乡医疗卫

生资源配置,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

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逐步均等化。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

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

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逐步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体育

服务体系。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构建全覆盖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

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提高生殖健康水

平。适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城乡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

(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和推进“平安江门”和“法治江门”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扩大公民

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法建立公民权益保障体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引导群众合

理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深化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教,逐步实

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防范工作。增强公共安全和社

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全面提高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深层次支撑,是增强软

实力的战略重点。文化发展直接关系着民生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经济发展质量和

社会文明进步。要大力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侨乡文化,建设文化名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

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为我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切实加强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组织领导,形成完整的创

建工作网络。强化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监督、考核和问责,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

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实现创建工作的制度化、常

态化。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过程,着力解决城市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规范城市管理,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凝聚力,

努力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园。

(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对侨乡优秀文化

的研究和保护,挖掘、整理、加工、推广具有侨乡特色的五邑民间民俗文化和本土文化艺术,向全国乃至世界彰显以侨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品牌。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

施的投入,建设一批现代化、高品位的重点文化设施。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层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和提升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更多群众喜闻

乐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文艺领域各门类

的中、高级人才,形成一支较强的文艺创作队伍、文艺活动组织和经营队伍。

(三)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尽快使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

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推动印刷出版、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古典家

具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做强做大印刷产业基地,打造动漫产业基地和影

视基地,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动社会民众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元

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四)提升区域文化形象。坚持主流价值引领,推进文化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现代文化传播能力。大力弘扬“爱国爱乡、崇文乐善、开

放兼容、和谐文明、创业拼搏”的侨乡文化精神,提升江门侨乡文化形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宣传教育,传承创新侨乡人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

市民文明素质。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综

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坚持办好“侨乡书香节”,打造“书香江门”,建设学习型城市。

十一、加快改革攻坚克难步伐,建立健全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不竭动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协调推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支撑和保障江门科学发展的

体制机制。

(一)积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体制支撑和政策支持。

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导向,形成先进合理的准入标准,建立重点项目认定扶持制度,建立

对先进制造业关键领域、领头项目、重要载体建设等的重点专项支持机制,形成对重大项

目用地、用电、用水、人才、政府服务等资源配置倾斜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加

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加强国有资产布局调整,推进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

式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地方金融领域改革,加强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推动农信社改革,建立健全信用评估

和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促进金融产业加快发展。深化资

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实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健全市、区两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推行大部制改革,在蓬江区、江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根据省的统一部署,结合地

方实际逐步推进我市县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大力推动审批方式创新,推行审批管

理“零收费”制度。积极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切实扩大县、镇两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

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

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推行政府问责制。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自治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居(村)委会自治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经济微观管理的重心下移,构建社区公

共资源共享机制和公共事务综合治理机制。支持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提高城乡

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

机制,扩大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逐步将外来人口纳

入本地社会管理。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启动教育改革试点,

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十二、发挥政治优势,为实现“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注重发挥政治优势,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

的宝贵经验,是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根本保障。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驾驭市

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良好法

治环境。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坚持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班子集体学习讨论会等制度,健全学习检查激励机制。推进学

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

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培养大批适

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交流转岗力度,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激发干部队伍的活

力和创造力。

(二)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人大常委

会的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

监督和参政议政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

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逐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

众自治机制。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选举权、

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为江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凝聚更

为广泛的社会力量和智慧。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

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大力支持军队建设。着力构建法治政府,维护法制权威,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

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加强司法援助和法律援助,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司法保

护力度。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提升全民法律素质,促进法治江门建设。

(三)充分发挥全市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市广大党

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自觉走在“创优争先”实践的前列。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

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

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制

度化、法制化水平。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

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基层的创造活力。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

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为实现我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劳动合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的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并承诺共同遵守。 一、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第一条甲方(用人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 单位类型(企业、其他)经济类型 组织机构代码证号 注册登记地 实际经营地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第二条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 居民身份证号码 户籍所在地 实际居住地 通讯地址、电子邮箱及联系电话 第三条乙方联系方式发生变更,应及时通知甲方。 二、劳动合同期限 第四条本合同期限经双方协商一致,采取下列第种形式: (一)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无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三)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自年月日起完成时止。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五条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在岗位,从事工作,工作地点为。 甲乙双方可以签订岗位协议书,约定岗位具体职责和要求。 第六条乙方应按照甲方安排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 四、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 第七条甲方安排乙方所在岗位实行下列第种工作时间制度: (一)标准工作时间制度:乙方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 40小时,每周休息日。 (二)不定时工作制。甲方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乙方意见的基础上,应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等适当方式,确保乙方的休 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平均日和平 均周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甲方应报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批准后实行。 第八条甲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合理安排乙方工作时间,依法保证乙方的休息权利,保证乙方依法享有法定节假日以及探亲、婚 丧、计划生育、带薪年休等休假权利。 第九条甲方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逼迫乙方加班。确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 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的条 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 五、劳动报酬 第十条甲乙双方按照依法确定的工资分配制度,协商约定乙方的工资水平,实行同工同酬。 第十一条甲方按下列第种形式支付乙方工资。 (一)计时工资。乙方的工资标准为元/月(周)。 (二)计件工资。乙方的劳动定额标准为。计件单价为。

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合同书

编号: 劳动合同书

用人单位: 劳动者: 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制 使用说明 一、本合同文体可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参考使用。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认真阅读合同内容。 - 1 -

三、合同文体中的空栏,应由双方协商确定后填写清楚,不需填写的空栏,可打上“/”。 四、签订劳动合同应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不得涂改。 五、本合同文本不适用非全日制用工使用。 甲方(用人单位) - 2 -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住所: 邮政编码: 姓名: 性别: 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户籍所在地: 邮政编码: 本市住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 和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 - 3 -

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订立本合同,并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合同期限 (一)合同期限 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种方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1、固定期限: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无固定期限:从年月日起至法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从年月日起至工作任务完成时即行终止。 (二)试用期限 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种方式确定试用期期限(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内): 1、无试用期。 2、试用期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1、乙方同意根据甲方生产(工作)需要,在部门,从事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是:。 2、乙方的工作地点为。 3、乙方应按照甲方确定的岗位职责,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乙双方同意按以下第种方式确定乙方的工作时间: - 4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劳动合同

编号:劳动合同甲方: 乙方: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

签约须知 1、用人单位和劳动合同者应保证向对方提供的与履行劳动合同有关的各项信息真实、有效。 2、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3、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4、除约定服务期和竞业限制条款两种情形之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5、签订合同时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和签字,字迹必须清楚,并不能单方涂改。 6、本文不适用于非全日制用工使用。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住所: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联系电话: 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 现居住地址: 户籍所在地: 户籍类型(非农业、农业): 身份证号码: 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名称: 证件号码: 联系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订立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经双方协商一致,采取下列第种形式:(一)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无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劳动合同范本(社保局版)

全日制劳动合同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居民身份证号码: 文化程度: 住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同意订立本劳动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劳动合同类型及期限 一、劳动合同类型及期限按下列第项确定。 1、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无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法定的解除或终止合同的条件出现时止。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自年月日起至终止。 二、本合同约定试用期,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第二条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及要求 乙方从事工作,工作地点在。 乙方工作应达到以下标准。根据甲方工作需要,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工作地点。 第三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工作时间按下列第项确定: 1、实行标准工时制。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2、实行经人力社保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的不定时工作制。 3、实行经人力社保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的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结算周期:按结算。 二、甲方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乙方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甲方依法保证乙方的休息休假权利。 第四条劳动报酬及支付方式与时间 一、乙方试用期间的月劳动报酬为元。 二、试用期满后,乙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月劳动报酬为元,或根据甲方确定的薪酬制度确定为。

乙方工资的增减,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的发放,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等,均按相关法律法规及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甲方支付给乙方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三、甲方的工资发放日为每月日。甲方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工资,不得拖欠。 四、乙方在享受法定休假日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甲方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第五条社会保险 甲、乙双方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月缴纳社会保险费。乙方缴纳部分,由甲方在乙方工资中代为扣缴。 第六条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甲乙双方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职业卫生等规定。有职业危害的工种应在合同约定中告知,甲方应为乙方的生产工作提供符合规定的劳动保护设施、劳动防护用品及其他劳动保护条件。乙方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甲方必须自觉执行国家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 第七条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 一、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二、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三、乙方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乙方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四、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乙方权益的; 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乙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法律、法规规定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甲方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乙方劳动的,或者甲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乙方人身安全的,乙方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甲方。 五、乙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甲方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

北京市劳动合同(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制)

编号:劳动合同书 (固定期限)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第一条甲方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 注册地址 经营地址 第二条乙方性别 户籍类型(非农业、农业) 居民身份证号码 在甲方工作起始时间年月日 家庭住址邮政编码 在京居住地址邮政编码 户口所在地省(市) 区(县) 街道(乡镇) 二、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条本合同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本合同于年月日生效,其中试用期至年月日止。本合同于年月日终止。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四条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 岗位(工种)工作。 第五条根据甲方的岗位(工种)作业特点,乙方的工作区域或工作地点为 第六条乙方工作应达到标准。 四、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七条甲方安排乙方执行工时制度。 执行标准工时制度的,乙方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休息日为 甲方安排乙方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或者不定时工作制度的,应当事先取得劳动行政部门特殊工时制度的行政许可决定。 第八条甲方对乙方实行的休假制度有 五、劳动报酬 第九条甲方每月日前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月工资为 元或按执行。 乙方在试用期期间的工资为元。 甲乙双方对工资的其他约定 第十条甲方生产工作任务不足使乙方待工的,甲方支付乙方的月生活费为元或按执行。 六、社会保险及其他保险福利待遇 第十一条甲乙双方按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甲方为乙方办理有关社会保险手续,并承担相应社会保险义务。

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常州市财政局 常劳社就…2006?5号 关于印发《常州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和管理办法》的 通知 各辖市、区(人事)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市各有关单位: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做好我市公益性岗位认定和管理等工作,现将《常州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一、为加快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06?56号)文件精神,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将于2006年7月份对首批申报的公益性岗位进行认定,各地及各有关部门应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及时做好公益性岗位的认定申报工作。 二、各辖区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公益性岗位申报工作,根据《管理办法》明确的公益性岗位认定条件、申报程序、办结期限等要求,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同时要加大公益性岗位认

定和管理政策宣传力度;细化措施,方便用人单位查询和申报享受有关公益性岗位的扶持政策。 三、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可结合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公益性岗位认定和管理规定。 附件:1.《常州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和管理办法》; 2. 常州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申请表; 3. 同意申报公益性岗位证明; 4. 公益性岗位申报公示; 5. 常州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申请汇总表。 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常州市财政局 二〇〇六年六月十六日 主题词:公益性岗位认定通知 抄送:市人民政府 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常州市财政局 2006年6月16日印发 共印3535份

附件1: 常州市区公益性岗位认定和管理办法 一、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06?5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做好公益性岗位认定、管理工作,帮助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再就业,制定本办法。 二、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包括: (一)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具体包括计划生育协管员、交通协警员、暂住人口房屋租赁管理协管员、城市管理协管员、党建指导员、工会指导员等岗位。 (二)社区公益性岗位:具体包括区、街道、社区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敬老院等机构;在街道、社区开发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包括由街道主管的实行按户收费的新村、小区物业管理企业)。 (三)其他公益性管理服务岗位。 公益性岗位的范围今后在市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认定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向社会公布。 三、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继续执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由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优先使用下岗失业人员的通知》(常政办发…2003?97号)的有关规定,建立公益性岗位申报、收集制度,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岗位援助。 四、就业困难对象范围按《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确定,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以下人员:包括“4050”人员(即截止2007年底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享

劳动合同书样本(最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制

编号: 劳动合同书 (固定期限)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第一条甲方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 注册地址 经营地址 第二条乙方性别 户籍类型(非农业、农业) 居民身份证号码 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名称证件号码 在甲方工作起始时间年月日 家庭住址邮政编码 在京居住地址邮政编码

户口所在地省(市) 区(县) 街道(乡镇) 二、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条本合同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本合同于年月日生效,其中试用期至年月日止。本合同于年月日终止。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四条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工程技术 岗位(工种)工作。 第五条根据甲方的岗位(工种)作业特点,乙方的工作区域或工作地点为xx 第六条乙方工作应达到岗位职责的要求的 标准。 四、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七条甲方安排乙方执行标准工时制度。 执行标准工时制度的,乙方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休息日为周六,周日

甲方安排乙方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或者不定时工作制度的,应当事先取得劳动行政部门特殊工时制度的行政许可决定。 第八条甲方对乙方实行的休假制度有法定休假日,年休假, 婚嫁,伤假,探亲假,产假等假期。 五、劳动报酬 第九条甲方每月10 日前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月工资为3600 元或按 执行。 乙方在试用期期间的工资为2500 元。 甲乙双方对工资的其他约定 第十条甲方生产工作任务不足使乙方待工的,甲方支付乙方的月生活费为元或按xx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 执行。 六、社会保险及其他保险福利待遇 第十一条甲乙双方按国家和xx市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甲方为乙方办理有关社会保险手续,并承担相应社会保险义务。 第十二条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待遇按国家、xx市有关规定执行。甲方按xx市最低工资标准的8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职责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拟订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及信息工作,建立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系统。 2.拟订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制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 规则并实施监督,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3.负责全市促进就业工作,拟订全市统筹城乡的就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职业资格制度,统筹建立面向 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牵头拟订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规定承办接收大中专毕业生事宜,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4.统筹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拟订全市城乡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政策和标准,拟订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社会保险

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编制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 5.负责全市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拟订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拟订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中涉及职工安置权益保障的有关政策,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和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 6.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拟订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福利和离退休政策,拟订全市企业职工工资宏观调控措施并实施监督,贯彻落实全市最低工资标准。 7.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拟订全市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参与人才管理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制定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政策,负责全市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负责全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工作,拟订国(境)内外专家、留学人员来登工作或定居政策。 8.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和安置计划,负责全市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拟订部分企业军队转业干部解困和稳定政策,负责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合同文本电子版

劳 动 合 同 用人单位名称: 劳动者姓名: 使用说明 一、甲乙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书。合同内容应协商一致后填写,合同中的空栏,必须填写清楚,不须填写的空栏请打上“/”。本合同中的选择项目,只能选择一项填入确定的空格中。 三、本合同必须由用人单位(甲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和职工(乙方)本人签名(盖章),并加盖用人单位印章方为有效。 四、本合同的未尽事宜,可在“其它事项的约定”中列明,或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另行签订的补充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一并履行。 五、本合同请用黑墨水或蓝黑墨水填写,字迹清楚、文字简练、准确,不得涂改。 劳动合同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所在地址: 所有制性质: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文化程度: 身份证号码: 家庭(身份证)地址: 现居住地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经协商同意订立本合同,并共同遵守履行。 一、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按下列第()项确定 A.本合同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期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为个月,即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B.本合同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期从年月日起至符合法定终止时间止,其中试用期为个月,即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C.本合同为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期从年月日起至工作任务完成即行终止。 若乙方实际用工起始时间与本合同约定起始时间不一致,以实际用工之日为本合同起始时间。 二、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 (一)根据甲方生产(工作)需要,乙方同意在岗位(工种)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工种)。乙方应按甲方确定的岗位责任制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完成该岗位(工种)所承担的生产(工作)内容。 (二)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地点:。根据工作需要,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工作地点。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乙方所在岗位的工时制度按以下()项确定 A.标准工时工作制 B.不定时工作制 C.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甲乙双方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对执行本条A项工作制的,乙方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并且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甲方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天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天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对执行本条B项、C项工作制的,甲方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并听取乙方本人意见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确保乙方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工作职责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区域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拟定区域劳动和社会保险的规章、政策,制定相应的标准、管理规则、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依法行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职权,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规范。 3、制定促进区域劳动就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规范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促进就业、自主创业服务体系;制定企业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制定区域被征地劳动力开发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4、贯彻实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实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的规范规则;监督检查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依法行使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权,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监督检查企业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制度、女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等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5、贯彻实施劳动争议处理的政策,规范并实施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工作,负责劳动合同鉴证工作,依法调整劳动关系。 6、综合管理区域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人技术考核工作和就业培训工作。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劳动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征地劳动力培训的规划及政策;制定并监督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综合管理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工作。 7、对区域用人单位工资及其他劳动报酬进行宏观管理,指导区内各类企业搞好内部分配;制定并公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审查企业工资集体协议;制订全区最低工资标准。 8、组织实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社会保险的基本政策和标准;制定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高新区基本医疗保险、征地人员保养和医疗保险、企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及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并组织实施;审核、审批各类用人单位职工退休待遇;组织实施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 9、制定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政策并组织实施,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施行政监督。 10、制定养老保险和失业人员的社会化服务管理规则和政策;组织做好区域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 11、承担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统计和信息工作,定期发布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统计公报、信息资料及发展预测报告。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局,各主管局、控股(集团)公司: 为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 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上海市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暂行办法》作了适当修改,制定了《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卫生局 二○○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办法 第一条 为开展因工负伤、患职业病和疾病、非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维护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因工负伤、患职业病和疾病、非因工负伤需要做劳动能力鉴定的各类人员。 第三条 市、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以下简称市鉴定中心)是劳动能力鉴定的专职机构。 市、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市鉴定中心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技术性鉴定结论。 第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它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由同级劳动保障、卫生、工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共五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五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颁布的有关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并根据法规、规章和标准修订、补充本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办法和标准; (二)指导、检查、协调、督促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市鉴定中心的工作; (三)受理申请人对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及市鉴定中心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鉴定申请。 (四)受理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市鉴定中心呈报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第六条 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市鉴定中心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本地区除为办理社会保障手续要求以外因工负伤、因病和非因工负伤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鉴定申请; (二)市鉴定中心受理本市职业病和为办理因病提前退休手续等要求作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鉴定申请; (三)区、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市鉴定中心应当及时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呈报本地区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鉴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合同范本

劳动合同书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劳动者) 单位名称姓名 经济性质性别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 (委托的代理人) 家庭住址 地址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鉴证机关鉴证人 (盖章) (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规定,(以下简称甲方)与

(以下简称乙方)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本劳动合同,共同遵守。 一、劳动合同期限 (一)有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无固定期限:自年月日起至甲乙双方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止。 (三)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自年月日起至 完成之日止。 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工作内容 乙方同意按甲方工作需要在,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是: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甲方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息休假办法。 (二)甲方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并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或出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可以依法延长工作时间。 (三)甲方安排乙方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休息日安排乙方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在法定休假日安排乙方工作的,应当依法分别支付不低于乙方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150%、200%、300%的工资报酬。 四、劳动报酬 (一)甲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单位实际,自主确定工资分配形式和工资水平。

(二)甲方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和乙方的岗位,确定对乙方实行工资制。乙方度用期月工资标准为元;试用期满为 元。以后,按企业工资制度工资。 (三)甲方应以货币形式每月至少支付一次乙方工资,不得克扣和无故拖欠乙方工资。 (四)乙方在探亲似、病假、婚丧假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甲方应支付工资。 五、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一)甲乙双方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规程和标准。甲方对乙方进行劳动 安全卫生教育,防止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二)甲方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安全防护用品,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三)乙方在劳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甲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社会保险和福利 (一)甲乙双方必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社会保险和福利的规定。 (二)甲方努力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乙方的福利待遇。 七、劳动纪律 (一)甲方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