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

1.11上古歌谣的一般状貌。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漫长时期,原始歌舞的数量必然是巨大的。只是这大量的原始歌谣在当时只是口头流传,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今天所看到的原始歌谣,都是后人辑录的。不过,这些辑佚所得的原始歌谣,真伪很难论定。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切实的考古资料(主要是甲骨卜辞)和信实可据的典籍比较考核,清理出一些歌咏初民特有生活情状、风调简朴的古歌。它们即使不是原本的面貌,大约也应相去不远。

1.12什么是神话?我国神话主要有哪些?其基本特征如何?

(1)一般地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神话具有下述几个基本特征: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他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2)我国神话主要根据存留的具体情形,从主题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灾害神话和战争神话三类。创世神话主要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远古战争神话中,最精彩的就是有关黄帝的故事。其中保留较为完好的,是黄帝战蚩尤的故事。

(3)中国神话的特征

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

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

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

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

个主题;

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

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

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

出丰富的想象力;

④神话是一种集体创

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

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1.13如何理解神话对

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

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

向。一方面,神话所开创

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

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

流。另一方面,神话富于

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

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

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

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源泉。

一、二《诗经》

1.21了解有关《诗经》

及其来源、分类和流传的

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

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的诗

歌共305篇。包括《国风》

160篇、《小雅》74篇、《大

雅》31篇、《颂》40篇。

《小雅》中另有6篇“笙

诗”,有目无辞,不在305

之数。

关于《诗经》的收集,

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法;

《诗经》的收集还有“献

诗”的渠道,“献诗”的说

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

期。所献之诗,或有公卿

列士所自作,这在《诗经》

中可以找到内证。看来,

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

经》作品的重要渠道。关

于《诗经》的编订,汉代

有“孔子删诗”的说法,

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

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

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

逐步编定的。经手者非一

人,完成也非一时。

今传《诗经》分为风、

雅、颂三类编辑,这大概

是久已有之的分类法。其

分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

义,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

的不同。“风”,是各地不

同的音乐;“雅”是正声,

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

曲。

先秦时,《诗经》本称

《诗》或《诗三百》、《三

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

始称《诗经》。汉代首先传

授《诗经》的,有鲁人申

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赵人毛苌四家,分别称为

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诗》于

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

佚,只有《毛诗》流传到

今天。

1.22《诗经》主要的社

会人生内涵。

(一)婚恋诗:

《诗经》里有不少作品,

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抒

发恋爱、婚姻生活的甜蜜

和苦恼,有的作品还折射

出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①《诗经》有一部分作品,

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周南·关雎》,《邶风·静

女》,《召南》的《摽有梅》

和《野有死麕》,《郑风》

的《狡童》和《褰裳》等,

都是这一类诗。②《诗经》

也表现了恋爱的曲折和苦

恼。如:《郑风·将仲子》。

③《诗经》也有写夫妇间

深挚情爱的作品。例如《齐

风·鸡鸣》,《郑风·女曰

鸡鸣》,《郑风·风雨》,《唐

风·葛生》。④《诗经》还

有几篇“弃妇诗”,如《邶

风》的《日月》、《终风》、

《谷风》,《卫风·氓》,《王

风·中古有蓷》等。这类

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

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

社会问题。以其中最知名

的《谷风》、《氓》二首为

例,它们都描述了女子对

丈夫忠贞不二、辛勤持家、

任劳任怨,却终遭无情遗

弃的悲凄境遇,反映了当

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

附庸的情状。

(二)抒发多种人生感

慨的诗:

人生不易,会遭遇许多

无奈和困境。《诗经》的一

些作品,展示了多种人生

的困窘,抒发了深沉的感

慨。①《小雅·巷伯》描

述的是无端遭人谗言的人

生境界,具有一定的普遍

意义。《小雅》的《巧言》、

《何人斯》也是这类作品。

②《魏风·园有桃》表达

了“士”的人生悲哀。③

《王风·黍离》,前人或以

为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

之作,或以为是“感伤时

事”、“忧周室之将陨”,总

之是解释为悲叹家国沦亡

的作品。④《桧风·隰有

苌楚》从另一个侧面抒发

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政治讽喻诗:

《诗经》有许多作品写

到人们对政治人物或政治

现象的感受,其情感倾向

大抵有讥刺和赞美二端。

①《邶风·新台》是一首

揭露宫廷丑行的诗,讽刺

卫宣公霸占儿子的新娘。

《鄘风·君子偕老》,《齐

风》的《南山》、《敝笱》

和《陈风·株林》等,都

是揭露宫廷丑闻的诗作。

②《诗经》有不少诗篇描

写当时繁重的劳役给人民

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

绪。如《邶风?击鼓》、《王

风?君子于役》,揭露繁重

的徭役使百姓骨肉生离,

不得安定和生息,让人们

看到繁重徭役所造成的种

种不人道的人生悲剧。③

《大雅?瞻卬》是周大夫凡

伯刺周幽王的诗,写幽王

宠幸褒姒,黜退贤良,导

致邦乱民困,直刺最高统

治者,揭露了最高政权集

团的腐败黑暗,表达了深

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小

雅》的《十月之交》、《雨

无正》、《小旻》,《大雅》

的《民劳》、《板》、《荡》、

《抑》等,都是这类作品。

④《诗经》还有不少颂美

统治者的作品。如《召南?

甘棠》、《鄘风?定之方中》

《卫风?淇奥》都是这类诗

歌。而《大雅》和《颂》

之中,颂美的诗篇就更多

了。

(四)史诗及其他:

①《诗经》有一些诗篇,

记载了民族的历史,歌颂

祖先的功勋。《大雅》中的

《生民》、《公刘》、《绵》、

《皇矣》、《大明》,是周

人的五篇著名史诗,他们

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

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

传说。《生民》主要描述了

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

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

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

史。《公刘》叙述周人远祖

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

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

居的历史。《绵》主要叙述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

民由豳迁岐,开地建房,

创业兴国的事迹。末二章

写到周文王能够继承祖

业,平定夷狄,使周邦日

益强盛。《皇矣》先是叙述

太王(古公亶父)开辟岐

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

再说王季(文王父)继祖

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

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

崇的胜利。《大明》先是叙

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

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

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

商的事迹。五篇史诗蝉联

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

发展、兴旺的史迹。

②《诗经》还有农事活

动的歌咏,从不同角度表

现了周人农业生产活动的

情状。以《七月》最为著

名。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

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

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

春耕、蚕桑、收割、打猎、

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

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

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侯的

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农事诗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当属《芣苢》和《十亩之间》,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

③农事诗而外,《诗经》还有一些反应周人礼俗、观念的诗。如《齐风?南山》叙说婚姻礼俗;《周南?螽斯》祝福他人多子多孙,反映了周人希望繁衍、多子多福的观念;《小雅?斯干》反映出周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等等。

④《诗经》还有不少诗叙写贵族的生活,或描写其聚会宴饮,歌送祝福;或歌咏兄弟朋友的情谊;也有的是表现父子、夫妻矛盾。内容比较丰富,风疙瘩都典正华贵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1.23《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首先,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诗经》中那些人生感慨的作品,是作者最深刻的人生感受的真切表达。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例如,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但是其中不时穿插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况的诗句,虽是平实的叙事,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朱熹解释赋、比、兴的含义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①赋是《诗经》中运

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

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

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

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直接叙事的诗如:《七月》;

直接刻画描写的是如:《芣

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

的诗就更多了,如:人生

感慨的诗、政治讽喻诗、

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例

证。②比,一般说就是比

喻。基本是修辞意义上的

手法,是《诗经》中用“比”

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另一

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

《魏风?硕鼠》借用大老鼠

比喻不劳而获、脑满肥肠

的贵族。③“兴”比较复

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

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

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

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

诗歌情形的关系来看,基

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

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

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

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

作用;与诗歌情思没有意

义相关时,其作用则往往

是起韵。

(三)四言诗的典范: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

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

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

八言句。《诗经》的四言诗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

天然的音乐美感。

(四)章法结构和语言的

特点:重章复沓,是《诗

经》的基本章法结构。所

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

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

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

的复唱。产生两种情况,

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

同。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

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

的层递关系。《诗经》的语

言表现很有特色。一是质

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

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

叠字的大量运用。如:“窈

窕”、“参差”、“关关”等。

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

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

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

活泼情状。

1.24详确理解赋、比、

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

意义。

赋、比、兴是《诗经》

的艺术表现方式。赋、比、

兴含义,历来解释不一,

其中南宋人的两种说法值

得注意。一个是朱熹的解

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

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另一

个是李仲蒙的解释:“叙物

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

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

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

谓之兴,物动情者也。”①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

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

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

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

其志或直抒胸臆。直接叙

事的诗如:《七月》;直接

刻画描写的是如:《芣苢》;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

就更多了,如:人生感慨

的诗、政治讽喻诗、婚恋

诗中的大多数都是例证。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基本是修辞意义上的手

法,是《诗经》中用“比”

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另一

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

《魏风?硕鼠》借用大老鼠

比喻不劳而获、脑满肥肠

的贵族。③“兴”比较复

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

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

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

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

诗歌情形的关系来看,基

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

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

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

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

作用;与诗歌情思没有意

义相关时,其作用则往往

是起韵。

第三章: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

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

主。今文《尚书》29篇,

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

书》58篇,其中的33篇

与汉代传本文字大抵相

同,另外25篇是东晋人的

伪作。《尚书》所记基本是

誓、命、训、诰一类的言

辞。文字古奥迂涩,只有

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

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

形式,非常简括的记录了

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

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

公元年(前722),终于鲁

哀公十四年(前481)。

1.31了解先秦散文发

展的基本面貌和主要作

家作品情况。

先秦散文繁盛的原因,

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

发展的多方面因素。从经

济方面说,春秋尤其是春

秋末年以后,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手工

业、商业的发达,各诸侯

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从政治方面说,春秋以后,

王朝日益衰微,周天子实

际上已逐渐失去了对诸侯

的控制力。一些实力强大

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

蚕食兼并,先后出现了“春

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从文化方面说,王官贵族

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

学”纷纷兴起因而诞生了

平民士人群体。经济发展,

灵贪婪与物欲横流;国富

兵强,使掠夺和征战不止;

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

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

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

学,希望解决种种不良的

社会问题。而那些野心勃

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

人的说辞,以借鉴或采用。

“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

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另有一些士人,或撰作史

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

当权者提供政治借鉴,从

而也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

荣局面。

1.32结合具体作品,理

解并说明《左传》的文学

特征。

(一)《左传》的叙事艺

术:《左传》叙事的文学色

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

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

事视角。文学性的剪裁,

是指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

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

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

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

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

和亲切,也便于引入一些

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

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

趣,避免缺乏情趣与形象

的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

史事记述。《左传》以擅长

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

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

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

每战不同。它往往注重对

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左

传》叙事,运用了许多细

节描写和人物言语,同样

是以全知视角观照的结

果。

(二)《左传》的写人艺

术:《左传》在叙写历史事

件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

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左

传》在体例上虽不是以人

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

但由于它人物描写十分成

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

的基本艺术规则,并对后

世史传文学、叙事文学产

生了深广影响。这规则的

主要方面,一是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

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

冲突的环境中塑造。《左

传》运用上述写人手法,

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

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

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

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

性格的发展。总的来看,

《左传》虽然奠定了史传

文学(乃至叙事文学)塑造

人物的基本艺术规则,但

是它的写人还不十分成

熟,类型化人物明显多于

性格化人物,这与它产生

的时代的文学表现水平以

及它的体例等等都有关

系。史传文学中人物塑造得比较成熟,还要等到《史记》。

(三)《左传》的辞令艺术:春秋时期战乱频仍,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也十分频繁,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就成为《左传》最耀眼的部分之一。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它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它的作者相传为左丘明。

1.33结合具体作品,理解并说明《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战国策》多记述纵横家的游说说辞,其主要目的是要听者信服自己的说法,所以往往大肆敷张道理,营造气氛,因此造就了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以关于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自然导入,既不会是对方产生反感,又能明白达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三)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之时,策士游说必须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于是,说辞中经常运用比喻和寓言,就成为《战国策》的一个重要特点。使用寓言说事,也是《战国策》常用的手法。比喻和寓言的使用,不仅令事理明白如画,也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1.34《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①《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地义正言辞,理

直气壮,而是有其独到特

点。这特点,一是把握对

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

对方不知不觉投入到自己

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

心悦诚服;二是气势充沛,

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

入自己设置的机彀,便铺

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

紧逼,不给对方辩驳机会。

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相互配

合,便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②《孟子》文章的第二

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

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1.35唯一多为什么说

《庄子》是“文章家的极

致”?《庄子》的文学

特色体现在那几个方

面?

(一)《庄子?语言》自

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

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

倪。”重言是“借重之言”,

及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

意,但《庄子》引用的名

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

卮言指心想笔随、变幻写

意的语言,就是表情达意

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因

此,《庄子》所谓重言、卮

言,实质上也都是寓言。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

表作,全书又是由一个接

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

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

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

现的融合。唯一多曾云:

“读《庄子》,本分不出哪

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

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

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

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

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

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

学中的地位。”

(二)《庄子》的寓言,

描述了众多形色奇谲、异

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

了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

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

文学色彩:

①异彩纷呈的故事。《庄

子》以寓言说理,自然就

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

②奇幻谲诡的想象。《庄

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

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

上的。《庄子》的想象,奇

幻,夸张,出人意表,变

化莫测。

③空灵飘忽的文风。《庄

子》的每一个故事本身都

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

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而

全篇又是由一个个这样的

寓言故事连缀而成,故事

之间往往是跳跃式的承

接,这就造成它结构、行

文的空灵飘逸。

④谐趣和讥刺横生。读

《庄子》,常有会心契意之

感。这往往是由于《庄子》

文章谐趣和讥刺摇曳横

生。

⑤精湛传神的文笔。《庄

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

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

很少笔墨,就写出了人物

鲜明地形神特征。《庄子》

中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

一般都是以“写意”笔法

出之。不过,《庄子》也很

擅长细腻逼真的“工笔”。

1.36《韩非子》寓言的

特点。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

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

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

言最多的,共有300多则,

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

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

阐明思想。这些寓言,都

通俗浅白,形象可感。先

讲一个(或不止一个)故

事,之后摆出寓意,比较

明切。但是由于韩非寓言

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

(尽管有的也是虚构),表

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

《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

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

少姿彩。

1.41与楚辞起源密切

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哪

些?楚辞文体有哪些鲜

明特点?

(一)楚辞与楚文化关

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

来看:

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

声、楚歌有直接联系。其

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

间“巫歌”关系紧密。再

次,楚辞充满着楚地风物

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

地方言自不待言。以上种

种,说明楚辞确乎与楚文

化关系密切,带有浓厚的

地域色彩。

(二)楚辞的文体,有

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就

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

一种是类于《诗经》而有

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

《橘颂》,这种样式受《诗

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

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

是典型的楚辞体。另一种

就是以《离骚》、《九歌》

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

般说楚辞或“骚体”,都是

指后一种样式。典型的楚

辞体,从诗风、体式、语

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

点:从诗风言,想象丰富,

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

特征。从体式言,楚辞较

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

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

短不拘,参差错落。这就

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

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

楚声,多写楚地风物。另

外,“兮”字、“些”字作

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

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

个鲜明标志。

1.42《离骚》的精神内

涵。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

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

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因此,评价《离骚》与评

价屈原是不能分开的。《离

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

与他的“美政”理想、爱

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

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

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

水乳交融。

①“美政”理想和深沉

的爱国情感。屈原洞察诸

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

的“美政”理想,衷心希

望祖国独立强盛、兴旺发

达。遭际的不平并没有销

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

国的独立和强盛,始终是

屈原最为关心的事。以死

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

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

感。这是《离骚》最令人

感佩的主题之一。

②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

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

判精神。对于“美政”理

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

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

痛加指斥,无情抨击。表

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

视,是《离骚》的一个主

要内容。

1.43《离骚》的艺术表

现成就。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

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

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

想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

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

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

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

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

的想象境界。《离骚》前半

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

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

但那些以比兴手法铺叙夸

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

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

色。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

路的探索,则更是把火一

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

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

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

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峻洁纯美、独立

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

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

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

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

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

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

完美形象。《离骚》塑造这

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

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

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

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诗经》所开创的比、兴

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做

了很大的拓展。《离骚》对比兴的开拓,这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也不仅因为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极为深远。(四)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乍看上去,显得端绪纷繁。《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诗作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后半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追索。前半主要是实写,后半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实一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②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他开始构创了长篇巨制。这样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便于奔腾澎湃之激情的尽情抒发。《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他们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这类用语,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1.44《九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这是一组祭神的歌曲,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这些作品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描写神的灵光四射,飘渺高远,法力超凡。同时,屈原把神灵人格化了。他笔下的神灵,感情与凡人完全相同。《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作品侧重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例如《山鬼》,整个诗篇清新凄艳,深情幽眇,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1.45《九辩》的艺术表现特色。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之一,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的精品。①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②其次,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

③再次,《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这样的句法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而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7第4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4,2007 诗经 的文学阐释 从先秦到清代 何海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从先秦到清代(不含清代), 诗经 的阐释始终以经学为主流,但其文学阐释也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止,每个时代都对 诗经 的文学特性及文学价值作出了一定的阐发,为经学全盛的清代在 诗经 文学阐释的巨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诗经 ;文学阐释;清代以前 ?中图分类号#I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733(2007)04 0005 04 !! 诗经 自诞生伊始就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之进行研究阐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诗经 学史,也即以经学为主流的传统 诗经 阐释史。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学人从文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一定的阐发,为 诗经 最终走向文学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清代 诗经 学研究工作,故拟对清代以前 诗经 的文学阐释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 诗经 经学的滥觞期,在这早期经学阐释的构建中也孕育着对 诗经 文学性质的探索性尝试。 尚书?舜典 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 云:%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都注意到了 诗 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其他先秦文献如 荀子?儒效 和 礼记?乐记 、 礼记?孔子闲居 等也都有诸如此类的论说。孔子云:%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 )则关注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尤其是%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经 中的怨刺诗,其怨情的发泄即是诗人心中压抑愤懑情感的抒发。清代王夫之在其基础上继续阐发,提出了%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第5页)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孔子。新出土的 孔子诗论 这部书,我们且不论其作者为谁,其为先秦论 诗 专著则无疑,它在解说 诗经 时,也是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出发的。比如,第18简云:% 杕杜 则情喜其至也。&认为 杕杜 这首诗反映的是对情人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孟子对 诗经 的阐释也不容我们忽视,孟子曰:%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的这一论说,第一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第二表现了对背景材料的重视,强调了客体的作用,成为后世读 诗 、解 诗 甚至解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 汉代是 诗经 经典化的时期,但随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随之进一步发展,由先秦关注用 诗 的%诗言志&逐渐向关注作 诗 的%诗缘情&过渡。 诗大序 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已经认识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抒情特点。 盐铁论?徭役 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 杕杜 、 采薇 之诗所为作也。&韩诗 薛君章句 论 周南?芣苢 :%诗人伤其君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己不得,发愤而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言: %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揭示了 诗 为情而作的特点。尤其是 盐铁论?徭役 对 杕杜 、 采薇 二诗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十分正确,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何海燕(1975!),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先秦时期文学

先秦时期文学 湖南华图教研员彭思淇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学派代表时代著作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有教无类。主张“礼治”和“仁学”。打破公学, 创办私学。其弟子作《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著 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 孔子修订。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是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朴素唯物主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 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庖丁解牛”“庄周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 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祖”。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 一、古代神话 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幻想形式。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 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 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没有专书。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 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 二、远古歌谣 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三皇时代已有诗歌 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群经之首。《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多叙事个别抒情。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 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文学中形象、抒情、节奏、对称诸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实践中被人们意识到的。 2、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上古时代的文化基本是神权支配下的文化。认识水平和 生产力低下==母体崇拜=图腾=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化统治权文学的产生和成长也在宗教中受启发。 3.《诗经》是远古诗歌发展的结果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先秦文学:秦统一前的文学。 文学史上,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一、文学的萌芽: 一)口头文学:原始歌谣,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二)古代神话:以口头文学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远古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由集体智慧创作,如《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作品赏析】 P149 《山海经》三则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鲧禹治水》 P156《淮南子·女娲补天》 先秦文学翻开了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诗歌方面: 《诗经》和“楚辞”交相辉映,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诗经》:中国古代初民五百年的心灵历史。 一)概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收集编订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师。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广为流传。原叫《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所谓“风”,是“地方乐歌”; 所谓“雅”,即“王畿之音”; 所谓“颂”,即“宗庙之音”、“祭祀乐歌”。 三者中,“风”的成就最高。 二)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生活。 1、 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主要反映在十五国风和“小雅”里。P151《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人评价其“悲而不哀”,“温柔敦厚。) 2、再现当时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歌,约占十五国风一半,“小雅”中也有 部分爱情民歌。席慕容说:“古诗三百首, 就是年轻时想说而又没有说出的那个字。” 《邶风?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我维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3、士大夫的政治讽刺诗,在“大雅”和“小雅”中,这类诗歌主要是西 周末到东周初的作品。如:《桑柔》、《荡》等诗斥责了周厉王的横 征暴敛;“小雅”中的《正月》等诗,抨击了周幽王宠褒姒、任用权 奸、昏庸误国的罪行。 4、周部族、商部族的史诗,主要在“雅”和“颂”当中。 “大雅”中的《生民》、“商颂”中的《长发》、《殷武》等,内容 丰富、描写细微,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从 不同角度叙述了部族始祖的诞生、成长和艰难创业的过程,歌颂了祖 先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较完整地勾勒出周、商部族的建国史。 5、反映贵族享乐生活的宴会、田猎诗。主要集中在“大雅”“小雅”中。 如《小雅·湛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 行。” 6、祝颂诗。以“颂”为代表,“雅”中的祭祀诗,也属于这一类。 如 《周颂? 丰年》:“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 1、以抒情诗为主流。(有别于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 2、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从先秦文学到明清时期

商兴之路 ——商人形象发展之路商人自产生交易产生以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在当代文学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会有一两个让人难忘的商人形象,例如《茶馆》中的王利发。翻开古代文学史,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的文学作品,我们却很少能够看到商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作品中商人的形象也显得很简单,甚至大多数作品含有贬低的意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逐渐多起来,而且商人在其中的角色也由单一的重利,奸诈逐渐向诚实本分,勤恳。 先秦时期,商人阶层由无到有并逐步发展起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大量商人在经济与政治领域都有所成就,例如陶朱公、吕不韦。这一时期各国争霸,经济的发展在各国都受到重视,政治制度也正在逐渐向集权制国家发展。对商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化比较开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商人阶层出现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却极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由于文学的表达形式有限,这一时期的文学多以诗歌为主。这些诗歌分为三类,一为民歌,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二为宫廷宴会所用,多用于宫廷宴会与朝会。三为祭祀所用,用于歌颂祖先的功业,所以并没有涉及到商人阶层。后期,虽然有了散文的出现,但大多都是诸子百家用来阐发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文章,所以先秦时期商人阶层产生并有所发展,但在文学作品中并未见其踪影。

自秦代至元朝时期,这是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发展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商人阶层,但商人的定位总是一些低俗的,道德低下的角色,而且商人很少作为主人公出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用此句感叹琵琶女年老色衰的凄凉境地,同时从侧面表现出对商人的厌弃。以及“商人重利轻离别”简简单单的一句的就直接叫商人定位在了贪利轻义的位置。唐后期的李益所写的闺怨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强烈的抒发的作者对商人的重利轻情的指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程度比先秦时期有很大的进步,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商人南来北往,常年在外奔波,而商人的家人则只有苦苦守在家中。这样商人给人的影响便有些重利轻情。政治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越来越牢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实行重农抑商,当时的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出现诗、词、散文、小说等形式,且世俗文学正在逐渐发展,商人这一特殊阶层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不过其形象多为重利狡诈之人且多为配角。 元代至清朝,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其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主角,其形象也越来越完整。不在是单一的坏人,重利轻义。商人形象也有正直的,有憨厚的,对商人的描绘也越来越真实。作者更多的从市民的眼光去看待商人,描写商人的勤劳,诚实。而且在很多作品中商人和官员阶层联系起来了,不是独立的一个阶层了。元代杂剧中商人形象很多,涉及的行业也很多,例如胭脂铺,药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 A神话歌谣

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1 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茅盾《神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朱熹《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5年版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朱自清《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版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上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程俊英、蒋正元《诗经注析》(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上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王长华《诗论与子论》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赵浩如《诗经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袁梅《屈原赋译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游国恩《屈原》中华书局1980年版聂石樵《屈原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杨伯骏《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徐中舒《左传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冯作民《白话左传》岳麓书社1996年版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李维琦《白话国语》岳麓书社1996年版傅庚生《国语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黄永堂《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刘向辑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孟庆祥《战国策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牛鸿恩等《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何建章《白话战国策》岳麓书社(附战国形势图)1996年版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王焕镳《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杨伯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李炳英《孟子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谭业谦《公孙龙子译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1中国文学成就概述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有四大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概述中国文学成就。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学习中国文学史发展,并做好提纲。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学史发展纲要。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文学 1.文学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宗教巫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说 2.古代神话由学生讲述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2)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 (3)鲧禹治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4)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二)诗经(因为前已经讲过,略) (三)先秦历史散文

1.历史散文 (1)《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2)《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3)《战国策》三十三篇;塑造人物:鲁仲连、冯谖、陈轸、郑袖、苏秦、触龙、邹忌、荆轲;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2.诸子散文 诸子,号称百家,百家争鸣。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论语》《孟子》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2)《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 (3)《荀子》、《韩非子》 师生共同回顾两部作品中的名言和寓言故事 (4)墨子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字是MO-TSE,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四)屈原和楚辞(略) (五)汉代文学 1.汉代散文 (1)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晁错《论贵粟疏》 2.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 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张衡:《二京赋》 3.汉史 (1)司马迁(略,后细述)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一、先秦文学界定 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 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 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先秦文学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

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 三、上古神话的记录和保存 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现存先秦及汉代古籍中,除《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书各有少量片断记载以外,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较多,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王位继承传子制度,由世袭制 取代禅让制王权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点政治关系。 2.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实行内外服制,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②内容:a.分封内容:授土授民,建立诸侯国 b.分封对象:王侯、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c.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d.初期封国:燕、齐、鲁、卫、晋、宋 e.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体现诸侯国的独立性 ③作用: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并且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b.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西周贵族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c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④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较大的独立性 b.分封对象的多元化,但以同姓贵族为主 c.周天子为大宗,层层授封 d责任与义务是周天子之间的纽带 ⑤局限:a.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为了支配其他诸侯国,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c.王室衰微,血缘关系疏远 ⑥瓦解:诸侯权利过大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市里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 走向崩溃 2.宗法制 ①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渊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度直接演变而来 ③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因为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 地位,以保皇权 ④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b.“家”“国”合二为一;c.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d.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⑤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⑥作用:a.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b. 形成了中国几千年宗法关系的基础。 ⑦宗法制对当时及其后世的影响: 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B.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强调家庭本位,过分注重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 现代和平法治相违背 D.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等习俗 ⑧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以土地人民为纽带;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⑩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右图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先秦(上古)文学 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 间献王传》颜师古注)) 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 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 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 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 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 文学。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 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 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10、四家诗:1)齐诗:作者辕固生,齐国人,今文,亡于三国;2)鲁诗:作者申培,鲁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文学 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出自《诗经》的成语: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