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戏曲审美中领悟可贵的意蕴精神

从戏曲审美中领悟可贵的意蕴精神

从戏曲审美中领悟可贵的意蕴精神
从戏曲审美中领悟可贵的意蕴精神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8358345.html,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与生活关系 作者:王萍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10期 摘要: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演员的手、眼、身、步的运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的舞 台动作,就是有这些属于舞蹈性的基本动作所构成的。它们的主要特点为、集中、锻炼、夸张、属于象征性和程式化。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相应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它、刻画它。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生活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55-01 一、真和假 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但要假里透真,不过这个真并非要求和生活一模一样,而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常言道:“两三人千军万马,五六步万水千山”。舞台上就要这样表现。人们从来也没说这样的表现不真实。对于观众来说:“明知是假,偏作真看,真见到真,反而觉假”。在演员是:“基础与真,提炼于假,假如真假,必然害真”。这是艺术作品与生活之间有血缘,但是又必尽然相同的关系。演员做虚拟动作,要想叫人家相信,做出来就像那么回事。怎么就真象那么回事了呢?首先得虚拟的合理。还说做针线活吧,谁都知道认上线缝衣服,线是越做越短,绝不会越做越长。但是有时演员在台上只顾唱了,忘了一点,她唱第一句时缝衣服的线只拉到胳膊肘那么长,唱了几句,一使劲一下把线拉到肩膀哪儿去了,先越做越长,无怪乎有人说她是用“猴皮筋”做衣服了。再说开门吧,有的演员走到台上,拔开门插关,两手一比划,随便往后一拽,就算开了门了。殊不知门是木头做的,不能打弯,要真有两扇门在那儿摆着,她这样开始开不开的,因为身子挡着呢!观众看了这种表演,绝不相信她是在开门,那得说她是扯碎布头呢!戏中表示真开门,演员应该脚底下向后退一步,闪身,把门让过去,同时双手平着向两边推,交代清楚了,才能真像开门了。演员做派,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得动作一切合理,而一切又像真的。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决不能离开生活根据,但必须把它舞台化,不能把生活中的原貌,一成不变地搬上舞台,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夸大、美化、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来,才能强烈地感染人,让人产生真实感。舞台上是以假作真,这是一种辩证关系。 二、内和外 体验与表现:无论是什么任务,头一件事就是研究他是谁? 演员在台上每一个表情都要让观众看清楚,不光是看的见,而且要看得懂,不如:演员在台上昂首看着远处,台下观众心里就再想:“他在看什么?”如果这个观众说你在看太阳,那个

2016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考试答案

注:1题目的选项有所变动 2改卷为80分的试卷 3单选 2、4、20、33 不确定 多选2、11、17 不确定 1A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2D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B.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C.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D.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3A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次

胸襟 C. 怀抱 D. 格局 4D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D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克莱夫·贝尔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恩斯特·贡布里希 6A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B. 能格、妙格、神格、逸格 C.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D. 神格、能格、逸格、妙格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性 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 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 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

四种戏剧样式

四种戏剧样式:(1),古希腊罗马悲剧和喜剧:人类最早成熟的戏剧形态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诞生的悲、喜剧,它具备了我们对戏剧理解的全部要素与含义,它的演出成为纯碎的人类娱乐与审美活动,它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剧作家产生了众多的戏剧文学剧本以及建筑了雄伟的剧场。后被古罗马悲、喜剧接引过去,在公元4世纪走向湮灭。(2),古印度梵剧:人类文明中诞生的第二种成熟的喜剧样式是印度梵剧,它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在创作上产生了马鸣、跋娑这样的大戏剧家,理论上产生了《舞论》,提供了迦梨陀娑《沙恭达罗》这样的世界名著和一大批梵剧剧本,写意型的戏剧样式,于公元12世纪走向衰亡。(3),中国戏曲:12世纪走向了成熟,以众多戏剧家作品,以及民间的广泛演出,承接了繁盛的人类戏剧。同样是写意型的戏剧样式,和程式化的表演。其深入民间的程度、以及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细密程度独标史册。能够随时变化各种地方声腔剧种,使其生命保持生生不息,一直走入了近现代。(4),日本能乐:13世纪孕育成熟,东方又一个具备强烈写意性特征的戏剧形态,第一位能乐表演大师世阿弥也是戏剧理论大师,为能乐提供了著作《花传书》。 面具的运用:使观众对剧种的人物年龄、身份等特征一目了然,而人物的表情也被刻画在上面,最为常见的悲剧面具造型:眉毛高举,嘴巴下垂,额角紧蹙,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悲哀。嘴部呈喇叭形,有助于传远声音,这些优点都使面具成为悲剧演出中必不可少的造型因素。歌队在悲剧演出中的作用:一、它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参与整个情节的发展。二、歌队可以为全剧设立一个道德架构和普遍标准,作为判定戏剧人物行动的依据。三、歌队又是理想观众的范型。四、歌队常常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以及氛围创造的关键因素,能使戏剧效果大大增强。五、歌队载歌载舞的群体形象使舞台场面更为生动形象。六、歌队具有重要的节律作用,它在戏剧行动进展过程中造成停顿,给以观众前瞻后顾的机会,从而对观众感情需求给予极大的满足。 悲剧与喜剧的区别:悲剧和喜剧在形态以及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其根本区别还在各自表现的人物、事件、以及结构和演出效果的不同上。悲剧的题材大多取自神话传说而喜剧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悲剧主人公多为神仙英雄,而喜剧的人物多为普通人;悲剧的语言是诗,喜剧多用日常口语;悲剧的结构严谨,喜剧则较松弛;悲剧的登场人物较少,而喜剧的登场人物较多。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剧中人物和剧作所引起的观众之心理状态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悲剧和喜剧的不同。 罗马悲剧喜剧的分类:①罗马喜剧有两类:一类是纯希腊喜剧的仿作,称为“大外套剧”,另一类为改穿罗马服装、描写罗马市民生活的“外套剧”。这些喜剧在演出过程中舍弃了歌队的上场,分场分景的间隔被取消,加强了音乐力量和人物对话,并开始有女演员表演。人物类型化,服装规格化。②罗马悲剧依其题材分为希腊和罗马两类,两种类型都以恐怖的情节、善恶分明的人物、通俗剧的效果和夸张的言词为其特色。 埃斯库罗斯在悲剧形式方面的贡献:(被称为“悲剧之父”一生共写过90部悲剧和“羊人剧”,流传7部悲剧:《乞援人》、《波斯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作为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埃在悲剧形式方面的贡献是在他的悲剧创造实践和演出实践中逐渐减少了合唱队的抒情成分,削减了独唱的长度,增加了第二个演员,给戏剧对话和人物表演留出时间和位置,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戏剧的一切要素,才得以健全地发展起来。 索福克勒斯的成就:他一生创作了近130部悲剧和“羊人剧”完整流传至今的共有7部悲剧:《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得过24次头奖和次奖,是当时最伟大的悲剧家,被称之艺术戏剧荷马。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悲剧创作上,还体现在他对于戏剧表演技巧和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上。是他发明了舞台布景和舞台绘画,把歌队队员由12人扩大为15人,将舞台表演的两个演员又增加了一个,使二人对话变成了三人对话。促进了舞台背景和舞台设备的发展。 欧里庇德斯:一生创作了92部戏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7部悲剧和一部羊人剧,《海伦》、

西方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研究——以莫扎特歌剧为例

西方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研究——以莫扎特歌剧为例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摘要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更为个性化。艺术作品鉴赏在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凭借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力愈发被认可。在众多艺术作品中,以西方音乐为典型代表的鉴赏形式,逐渐受到关注。人们通过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对西方音乐典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品鉴、对西方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影响效果的观察等方面,逐渐进入了多变神奇的西方音乐艺术鉴赏领域,在享受艺术家们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忘我状态的同时,不断体会到艺术作品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对于当下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的现代社会而言,西方音乐作品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更能从情感层面带给人们心灵慰藉,这也是艺术审美功能的核心表现。 本文以莫扎特歌剧中的若干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不同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方面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效果的阐述,强调西方音乐作品在艺术审美功能方面的卓越优势,并对莫扎特歌剧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审美功能进行分层阐述结合对具体作品内涵的理解,诠释作品在审美功能方面的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突出西方音乐作品的艺术审美教育意义。 关键词:西方音乐;歌剧;莫扎特;艺术鉴赏;审美功能

目录 1、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表现形式分析 (4) 1.1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之悦耳动听 (4) 1.2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之探索性 (4) 1.3莫扎特歌剧审美功能之人性理解 (5) 2、莫扎特歌剧的艺术审美价值 (6) 2.1实现了音乐与戏剧的和谐统一,艺术整体性得以彰显 (6) 2.2民族化审美情调,带给观众文化享受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

戏曲表演与服饰艺术赏析课试题壹 自选2~3幅代表性的(了解,喜爱的)东方戏曲的截图。 试题贰 写三个以上与戏曲相关的成语。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有板有眼 试题叁 自绘2~3幅戏曲脸谱

试题肆 浅论戏曲的 1主要分类 2艺术特征 3表现方法 4神韵寓意 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1954年的日内瓦 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剧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名列于 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

人生与审美。

人生与审美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审美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审美需要美感距离。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能得到极大调动而饱受美感享受,审美态度庄重而不轻佻,审美情趣受到陶冶而不沉湎。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会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轻不重的理想审美距离。在如何把握审美距离方面,我们不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学学。他有一次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此时,当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时,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保持距离。丘吉尔作为政治家政绩卓著,作为军事家战功显赫,但想不到他在审美方面也如此内行,真叫人钦佩。 二:审美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的审美和人生。儒家美学所具有的宏深的哲学基础,使其践行表达充满自信。从审美语言的运用来说,儒家既不怕形成片面的迂执,也不怕信息传达造成流失,相反,从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浅谈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戏曲的审美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埙《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

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基本功之一:唱 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他的艺术爱好,一直到他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当然最能反映他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他的胸襟和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而这正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审美与人生论文—《活着》读后感

审美与人生论文只是为了《活着》

只是为了《活着》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有人为信仰或者,有人为爱情活着,有人为事业活着,有人为别人活着;有人活得很轻松,有人活得很沉重;有人活得洒脱,有人活得笨拙;有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或。活着,体现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活着也昭示着崇高和猥琐,活着是一种累,活着是一种快乐,活着是一种悲哀,活着是一种享受,活着是一种美丽。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我对活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生命与死亡的冷静描述 《活着》其实就是一幅活人观看死亡的全景图:“我”爹被活活气死,龙二阴差阳错做了替死鬼,有庆输血时被抽空而死,风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家珍得了软骨病安然病死,二喜被水泥压死,苦根饿后吃豆撑死,春生自杀而死,至于战争上的死亡事件却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平凡而集中,成千上万的伤兵在雪地里被冻死……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总是将生命逼向死亡的角落,主要人物的活着和其他人物的死亡成了贯穿文本始终的强大对比法则。 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也正是福贵在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之旅后的一种活着状态。一方面,从亲人的相继离去中他深深地明白了死亡的突如其来和随时性,所以他预先将五十块钱压在枕头底下,随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另一方面,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使得他处于阴阳混界的状态中,这可以从他和那条同是福贵的老牛的对话中看出。 其次,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消解了生与死之间一贯的对立性。因为这种生死无常的状态归根结底是由命运的无常决定的,在巨大的命运苦难面前,生与死只不过是承载生命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也正因此,生与死在余华笔下成了一种自然交替现象,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正如作品的结尾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①土地的召唤容易让人想到死亡的召唤,在这里,死亡卸去了它可憎的面目,而是以土地般的朴实,宽阔呈现,于是,生与死在余华笔下得到了升华和超越。 二、苦难命运的漠然展示 在这里,余华将对人物的关注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他们的生存状态折射出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总是活在某种边缘。福贵的家道中落却因而保命;龙二在赌场上使福贵破产,却在大富大贵时被革命政权枪毙;解放后春生春风得意地当上了一县之长,但却在文革中一落千丈,被迫上吊自杀……这一切都深刻孕含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福贵虽然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中,但是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任何历史社会背景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将黯然消退,人所面对的除了命运还是命运。因此,《活着》中的苦难便成了一种超越历史,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的本原性的苦难。 而余华呢,他的任务好像就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以一种不介入的方式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的叙述一通了事,刻意地回避排斥了主体对苦难人生和人生苦难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使苦难得以纯粹而透彻的呈现。因此,在《活着》里,在福贵平静地回忆他一生的苦难时,我们无法把握作者甚至是福贵对苦难的感受。 同时,余华所展现的苦难及其对苦难貌似无动于衷的方式,从另一角度而言,

中华戏曲审美精神

中华戏曲审美精神 演讲人:廖奔 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样式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文苑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曲一直在孕育、变化和茁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曲成为当时极其繁盛的士大夫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它因此也成为社会民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样式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文苑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戏曲因此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众量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 广袤的覆盖率 戏曲对于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从空间意义上说,经过繁衍生息而形成的众多地方剧种,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了靡有孓遗的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中华大地上可说凡有人居处皆有戏曲,这在世界文化中是一大奇迹。从时间意义上说,遍布城乡的勾栏戏馆、街台庙台上丝弦锣鼓终日不绝的演出,成为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从介入深度上说,戏曲文化几乎是地覆海涵、包罗万象,民间年节庆典酬神许愿、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被戏曲垄断,几乎一切生活工艺都围绕戏曲内容制作——建筑雕塑、居室装饰、器物装饰、绘画、年画、泥塑、剪纸、刺绣、瓷器、漆器、金银玉器皆如此。戏曲占满了人们的文化空间,成为一切民俗艺术的载体,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覆盖率还可以作另外一种层面的理解。例如戏曲创作对于中国传统题材的全面覆盖: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其内容从上古开辟神话到全部24史几乎敷衍净尽,一直延伸到现当代生活。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 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艺术与审美教学大纲

艺术与审美教学大纲

《艺术与审美》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 1.建立体现理工院校艺术教育特色和教学体系 理工院校建立艺术学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和营造校园的艺术氛围,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和品位。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教学,建立完善的具有理工科大学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实质性地提高理工院校学生艺术修养和内涵。拟构建多元文化传承的艺术通识课程体系中,是以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阐释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体验不同文化的审美观,是一种全新开放式教育理念的课程。 2. 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教材建设 编写新的适合我校学生特色的优秀教材以及辅导教学资料,新的教材强化人文艺术与科技结合、文理兼容的教材特色,培养学生具备交叉型的学科智能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能在更宽广的领域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潜质,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3.创建品牌化的艺术审美课程建设 艺术教育的标准是根据艺术教育的目标,利用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和艺术检测方法,对艺术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判断。它应体现艺术的标准、艺术教育的理念、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应建立在科学的体现自己学校特色的艺术文化基础上,并按照艺术规律提高艺术教学质量,使艺术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化艺术核心课程。 二、课程任务: 1、通过《艺术与审美》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艺术表现的各种基本要素,理论知识经常联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和“艺术鉴赏力”。 2、学习中不但加强艺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师能”培养训练。

课程的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音乐的力量( 6学时) 第一节:音乐的特征 1.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音乐 2.音乐的社会功能 (1)音乐的认识功能 (2)音乐的美育功能 (3)音乐的实用功能 3.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第二节:音乐思维的创造性质体 1.创作声音的独特艺术 2.创造声音的独特思维 (1)声音与形象的联觉 (2)听觉与视觉的转换 (3)动态与心态的对应 (4)音符与情感的交融 第三节:音乐创造思维的体验 音乐作品鉴赏与讨论 第四节:音乐思维的创造模式 七音十二律的建构方式 (1)旋律的组合 (2)节奏的构成与组合 (3)和声曲式思维的功能效应第五节:音乐与创造性思维的联动效应 (1)音乐的情感效应 (2)音乐的美感效应 (3)音乐的智能效应 第六节:音乐思维的创造模式的体验—讨论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精神境界与审美人生 我今天要谈的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来开始这个讲座。 这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过去有一种提法,说大学的作用就是传授知识,研究高科技,为市场经济服务,由此来考量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注意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什么是人生境界 “境界”就是经常讲的人生境界或者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境界”这个概念有好几种不同的含义。最早的“境界”是国土的意思。到了中国文化的环境当中,“境界”这个概念,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学问、事业的阶段、品位;二是指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向;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境界,今天讲的“境界”就是这个含义。 人生境界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冯先生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对人生境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冯先生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人和动物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有所了解,同时,人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知觉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 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意义了。宋代哲学家朱熹,引用一句诗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诗中的孔子,可以作为人的代表,意思就是说:没有人的宇宙,只是一个浑沌,一个无明的宇宙,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他的意义也不同,这种宇宙人生的意义也就构成了每一个人不同的境界。 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冯友兰举例子说:两个人同时去游一座名山,一个是地质学家,他在山里面看到的是某种地质构造;另外一个是历史学家,他在这个山里头看到的是某些历史的遗迹。因此,同样是一座山,对这两个 人的意义是不同的。 北大哲学系的张世英先生,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人生境界的问题。张先生用王阳明说的“人心一点灵明”来说明人生境界。张先生说,人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这一点灵明,正是这点灵明,照亮了人生活的世界,于是,世界有了意义,境界就是一个人的灵明所照亮的有意义的世界,动物没有自己的世界。张先生的这个说法和冯先生的说法非常相似,但是张先生对境界的论述也有一些和冯先生不同的地方,有一些是冯先生没有谈到的地方,我觉得至少有三点: 一、冯先生说的境界,完全是理性层面的东西。而张先生所说的境界,并不限于主观的觉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