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获得的实验

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获得的实验

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获得的实验
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获得的实验

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获得的实验

实验一:

找一些儿童做实验,将儿童分为 A 、 B 两组( A 组为实验组,B 组为对照组)每一组儿童都与一位成人一起呆在一间屋子里,屋子里有一个一人高的充气娃娃。 A 组的成人对充气娃娃进行 9 分钟的暴力侵犯,拳打脚踢,用木棍抽打,同时还喊叫:“揍它的脸!打倒它!”与他在一起的孩子则静静地观看。 B 组的成人不去注意充气娃娃。然后每个孩子都被单独留在游戏室 20 分钟,室内除了其他玩具,还有三个充气娃娃。

结果, A 组的儿童模仿了成人的侵犯行为,对充气娃娃进行暴力侵犯,而 B 组孩子对充气娃娃所作出的侵犯却大大少于 A 组儿童,而且也远不如 A 组儿童的侵犯行为那么激烈。可见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学习侵犯行为。

实验二 :

班杜拉 1965 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让被试儿童看一部 5 分钟的电视片,内容是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塑料娃娃,让它扫地,娃娃当然没有反应,然后这个孩子就用各种行为惩罚娃娃,拳打脚踢,骑在娃娃身上用木棍抽它,并边打边喊:“好!走你这个东西!”

看完电影以后,将被试者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奖励组,让被试者继续看完影片,内容接着前面的,描述孩子侵犯塑料娃娃以后,进来一个成人,不但口头赞赏孩子的行为,还给糖果作为奖励;第二组为惩罚组,也继续看影片,但内容换成成人进行以孩子对待塑料娃娃的方式惩罚侵犯塑料娃娃的孩子;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前一段影片。最后让各组被试者分别单独与其他儿童游戏,并使他们遭到挫折,看被试者如何解决自己与其他孩子的冲突。结果发现,奖励组实施的侵犯最多,控制组其次,实验组最少。研究者认为,事实上三组被试者在第一阶段的电视片中学习到了同样的侵犯行为,但奖励组和惩罚组又学到了新的经验。后一段电视中的奖励和惩罚虽然没有直接加在被试儿童身上,但仍起到了与把奖励加在他们自己身上时一样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替代强化”。正是由于观看后面这段影片造成了孩子行为反应的不同,因此,孩子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一种行为,还可以通过观察来改变一种行为。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知道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给出罢了一下策略: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学前儿童与个体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原因对策 【目录】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性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对他人抓、打、撞、责骂、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总是以社会评判标准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的动机与目的,又要考虑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背景及对其产生影响的环境。伤害意图、伤害行为、社会评价是攻击性行为的三要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成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编号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艺术教育 班级 指导教师 艺术教育系 2014 年 11 月 28 日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艺术教育2010级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 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 不到健康发展。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对策。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 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 误从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 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 1、环境因素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某幼儿园小一班的东东,看见动画片中的红太狼,经常拿平底锅打灰太狼,也在班上拿玩具锅打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头部,导致小伙伴摔倒手臂骨折,造成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因此,幼儿老师要高度重视环境因素的创

教师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四、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

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期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不及早予以纠正引导,对幼儿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淡化、纠正和引导。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进行的有意的伤害,这也包括语言伤害。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年轻的父母(或祖父母)对幼儿娇宠、放纵,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二是电视广告和动画片中不良内容的影响。三是从父母同伴和周围人那里模仿得来的。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稍不如意,便以“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的地步。 “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有着两个明显的差异:首先是性别差异,即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的比女生突出;二是攻击类型差异,即攻击性攻击和语言攻击。幼儿的不仅对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幼儿的生活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对幼儿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时期就被认为有功性行为,因此,对于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只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将来迈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幼儿的这一行为必须加以淡化。我通过两年的跟踪观察和教育实践,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了解和分析,觉得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淡化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出现攻击性的原因分析 1、需求不满

幼儿的需求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求。有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当幼儿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相应的产生了,由于幼儿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对自己喜爱的物品、玩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所以常常发生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由抢夺玩具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较为普遍,这是一种需求性的攻击行为。 2、遭遇挫折 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所受挫折的一种隐射。在幼儿的生活里,让孩子产生挫折感的原因很多,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还有父母和他人对孩子的拒绝所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实际上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攻击的发生也并不总是以挫折为前提。儿童对挫折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回避、哭泣、寻求他人安慰等。攻击行为只是其中之一。 3、同伴影响 幼儿的生活当中,同伴是一直存在必不可缺的,但是同伴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交往时,当发现有同伴通过打人、抢夺等攻击性行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其他幼儿也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去达到更多的目的,可见幼儿之间相处有利也有弊,就看教师及家长如何正确引导了。 4、家庭模仿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模仿父母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5、媒介影响

关于纠正一位小班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案例【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关于纠正一位小班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李苛,2006年12月生,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 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李苛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李苛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典型事例描述: 幼儿园的第一天,李苛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 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李苛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6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李苛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此后,李苛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不论男孩女孩,多数小时候都有过拿开水浇蚂蚁窝的“经验”,还有淘气的男孩子更甚,会为抓到的壁虎“做手术”,边做还边开心的笑着,这个场景在我看来还是有些血腥和暴力的。而这样的暴力很容易激发幼儿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约束的,通过原则教育可以教会孩子将这样的行为慢慢转化,变得更加友善,避免攻击性行为。 1、勿创造攻击性行为的环境 良好家庭气氛有助于发展孩子友爱的性格,不极端,因此也就不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应少接触电视、电影及家庭的暴力镜头,少讲具攻击色彩的语言,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玩具等,创造平和的生活环境。 2、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 家长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其实就是对孩子的变相鼓励,幼儿也会渐渐默认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错误的,以至于越来越难控制。 3、适当的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最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此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宣泄自己的情感,把这些坏的情绪宣泄出去。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虐宠是一些具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表现,应当培养孩子的爱心,通过饲养真正体会细腻的情感,丰富孩子的情感,培养亲善行为,这样可以从心理上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 5、冷处理是个好方法 冷战是一种惩罚,对孩子犯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情的后果,渐渐改掉这样的错误行为。 6、移情换位的引导措施

攻击性强的人对受害者的痛苦表情会置之不理,更加倍的去伤害对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能力,他无法去体会当自己是那个受害者时的感觉。因此,应当教会孩子从小换位思考,增强移情能力,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7、以身作则是基础 家长的自身修养直接也是最重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不要因为自己情绪不好便随意暴力,语言过激也不行,尽量为孩子做好榜样。 做好这几点,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丢掉“小魔王”的称号,成为一个懂事又有爱心的非攻击性的孩子! 宝宝爱尖叫如何制止 小柔柔是个爱尖叫的孩子,在小区里已经非常有名了,我是在她的妈妈说起后才知道,孩子的尖叫史已经有许久了,而妈妈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似乎都不起作用。孩子才两岁,吃得好睡得香,没人惹他,高兴或不高兴都要尖叫两声,常常把周围人吓一跳,妈妈问我,宝宝爱尖叫怎么才能制止? 尖叫并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她又不是尖叫不止,只是偶尔叫一下,也是她发泄的渠道,也许是她刚刚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还正在学习中,所以不要太在意,只需要正确的引导。 1、兴奋而尖叫 激动好玩的游戏会使她尖叫,因为她兴奋,这是一种自我表达。 2、无法表达而尖叫 有时孩子的情绪也会高涨或是低落,她还太小无法表达出来自己的情感时,会采取尖叫来发泄。 3、害怕而尖叫 外向的孩子害怕时都会发出尖叫声,这也是用来表达自我情绪。 4、模仿而尖叫 看着别人尖叫她觉得很好玩,也学着开始尖叫。 5、为引起注意而尖 她会用尖叫去试探家人,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意思是陪我玩一会儿吧,我好闷。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综述 时间: 2010-4-26 作者: 刘晋来源:幼儿教育 [摘要] 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教养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解决这种困扰,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它发生的概率、频率有多高?第二,现在面对这一现象存在,社会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态度又是怎样,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第三,这一群体的幼儿其社会关系比较差,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好的。事实上,为了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人们容易孤立这一群体的幼儿。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

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将来容易走上犯 罪的道路。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现状;对策 学龄前(0—6岁)幼儿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学龄前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处在不稳定状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幼儿问题行为。幼儿问题行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攻击性行为是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一种消极行为。它不但会对其他幼儿或班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容易使攻击者本人得到比较多的来自周围环境的 否定,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正因为如此,该问题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 所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

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一线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要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问题,不可避免,首先对攻击性行为需要具备有深刻的认识,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为学龄前幼儿。 ㈠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⑴(aggressive behavior)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和心里发育都不完全,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到他们良好的行为品德的发展,也会使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会引发犯罪的行为。本文从小班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而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及个体成长因素,并从幼儿园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行而有效的敢于措施,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教育模仿 引言:甲甲今年3岁,在小班中个子较矮,但他力气很大。他经常突然跑过去把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有时有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甲甲的这种行为使的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因此影响了他的正常人际交往,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正文: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大众传媒素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经常看暴力性的电视,动画片,玩暴力性的游戏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增强。案例中的子豪就是一个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孩子。长期以来,父母给买的动画片中都是《奥特曼》,他一边看片子,一边学着动作,攻击陪伴他看电视的人或者是靠近他的人,攻击性行为就越来越严重了。这种影响因素是值得注意和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2. 家庭教育因素: 如果一个幼儿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儒目染,学会了一些攻击性行为。另一个方面,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中的老人,孩子家长都比较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让小班幼儿养成了这种攻击性行为的习惯。如有一个小班的幼儿在偶然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在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方式不当,甚至树立一些负面的榜样示范,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将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变成一个好斗的人,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攻击,有的甚至会为此铸成大错。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 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 家长过分要求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方面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分析; 一、案例分析:(小班) 刘子轩的“攻击性”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圆点上,这是我们按幼儿个子的高矮排的。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幼儿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我们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排队走的时候,刘子轩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 刘子轩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地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分析:刘子轩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人等对他都宠爱有加。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陈霞 一. 什么是攻击性: 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的影响等等。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一、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宝宝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二、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孩子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把孩子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这样的孩子喜欢游戏,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三、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儿童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一、绪论 (2)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概述 (3)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3)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3)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4)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6) (一)生物遗传因素 (6) (二)生活环境因素 (6) (三)个人心理因素 (8) (四)同伴关系因素 (8) 四、克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 (10) (一)家庭方面 (10) (二)幼儿园方面 (10) (三)社会方面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摘要 如今在校园和校外的其他场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已然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很多的典型案例逗曾经引起过全社会的强烈反响。这种寻常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儿童身心发育过程中比较明显而典型的成长问题,它对于施暴少儿自身以及对暴力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学习成长等方面都会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本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特征、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同伴关系因素)、克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包括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社会方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为我们帮助儿童控制和消除这一不良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有助于教育者对症下药,加强预防。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一、绪论 在儿童的自身社会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样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儿童实施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的时段大多是儿童正处于完善身心健康发育的非常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们对于情绪的自我控制比较弱,自我控制的意愿也不强,情绪起伏大,心情时常变换不定。这类儿童不仅在校园中争吵推搡、吵架骂人、暴力殴打、蓄意毁坏破坏公私财物,还会心怀恶意对身边的他人或动物残忍施虐。由于这样的恶性事件常常发生,幼儿园老师领导无可奈何,甚至已然严重影响到了幼儿园秩序的稳定,同时还有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但社会各界群体关注攻击性行为的出发点基本是出于这些不良的、暴力的、恶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对被攻击的儿童(或其他人群)的严重危害,却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者自身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所以,社会不仅应当更宽容理解这些施暴的儿童,更应该关注如何给青少年人群建立榜样,如何宣传教育善意的思想,用温情和理性感化这些迷途的羔羊;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为父母,应该加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时刻给儿童灌输正面的、积极的思想,给孩子朝着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方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动力;老师们应该指导儿童正确缓解消除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等,从而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理智处理攻击性行为。本文写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研究解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危害的影响,研究其内在成因,将会对父母的教育理念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幼儿园的规范教学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②。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解析 一、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二)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三是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如何预防和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摘要:学前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从学前便有所表现,对其发展规律和形成的因素的研究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摘自《大众文艺》2011年24期《学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为影响其社会化与今后个性与行为的发展,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所以,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对于幼儿今后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预防和矫正对策 通过几次在幼儿园的见习,我发现攻击性行为不论是在大、中、小班都十分常见,并且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很有可能伴随孩子一生。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程度都不同。学前儿童正是出于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所做出的反应完全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应,对某个小朋友不满意就会抢夺他的玩具或者一些其他物品,或是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语,严重的就会打人、踢人、咬人,以此来发泄自己紧张不安或者焦虑愤怒的情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性格的养成是有一定影响的,若是孩子在幼儿园期间没有养成控制自己情绪和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那么对于孩子将来性格的发展十分的不利,更有甚者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幼儿。在学龄前儿童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行为事件,他们在受到攻击之后还击的可能性更多,自学龄前儿童期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