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二聚体和FDP的临床检验

D-二聚体和FDP的临床检验

D-二聚体和FDP的临床检验
D-二聚体和FDP的临床检验

D-二聚体和FDP的临床检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鸿利

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在纤溶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形成Bβ1~42肽键,A、B、C、H极附属物以及X、Y、D、E 碎片,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

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α(A)链和β(B)链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先后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剩余部分分别称为纤维蛋白Ⅰ(Fb-Ⅰ)和纤维蛋白Ⅱ(Fb-Ⅱ)。在纤溶酶的作用下,Fb-Ⅰ被降解成Bβ1~42肽键,A、B、C、H极附属物以及X'、Y'、D、E'碎片,Fb-Ⅱ被降解成Bβ15~42肽键,A、B、C、H极附属物以及X'、Y'、D、E'碎片;同时Fb-Ⅰ和Fb-Ⅱ可自行聚合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sFMC)。在FXⅢa 和Ca2+作用下,Fb-Ⅰ和Ⅱ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交联的纤维蛋白除降解产生碎片X'、Y'、D和E'外,还生成D-二聚体(D-Dimer,DD)、γ-γ二聚体、复合物1(DD/E)、复合物2(DY/YD)、复合物3(YY/DXD)等。非交联纤维蛋白和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碎片、二聚体、多聚体和复合物等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被降解,所产生的各种碎片、二聚体、多聚体及复合物,即FgDP和FbDP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1]。

一、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影响因素

D-二聚体和FDP反映受检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活化状况,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它们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而降低临床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直接影响临床的诊断。对D-二聚体和FDP检测及疾病诊断可能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进行归类,常见的有受检者状态、标本采集、抗凝剂、检测试剂盒和仪器、检测方法、操作者技术、干扰物质等七方面的因素,现分别简述如下:

1、受检者状态的影响

受检者的状态,如年龄大小、妊娠时期、生理变化、所患疾病、饮食改变、服用药物等会影响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结果,在采集血标本时,若未注意到这些因素,易对结果做出错误的判断。

随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老年人D-二聚体的水平有所升高,与年轻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别。随孕期的延长妊娠妇女的D-二聚体水平也升高,且双胎妊娠升高的更明显[2]。剧烈运动,可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大量释放到血循环致使纤溶酶活性增高[5],月经期妇女,纤溶活性也明显增高。

在脑血管卒中、溶血栓治疗、严重感染、脓毒血症、组织坏疽、先兆子痫、甲状腺功能减低、重症肝病、结节病等情况下,常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也可见D-二聚体和FDP升高。另外,有些情况则会使D-二聚体检测偏低,而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如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患者的水平,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导致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D-二聚体阴性的结果;D-二聚体对远端小血栓的敏感性低,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D-二聚体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因此,在进行某种疾病诊断时,应考虑病人已患疾病及病情对诊断的影响[2]。

食物的摄入,对纤溶系统的活性也会造成影响。有研究表明[6]多食用高脂肪食物,造成高脂血症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t-PA 的合成和释放相对减少,血浆t-PA 活性明显降低;另外在高脂状态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分泌增多和富含甘油三酯(TG)的脂蛋白对PAI-1有运输作用,高脂血症患者的PAI-1也明显增高。因而,高脂血症患者纤溶系统活性受到抑制,血浆D-二聚体和FDP 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常偏低,易造成假阴性。也有报道,饮酒者较不饮酒者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升高[7]。

尿激酶(UK)、链激酶(SK)、葡激酶(SaK)和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能直接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促使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增强;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能增加凝血活性,降低纤溶活性;肝素则可促进t-PA的释放,而增强纤

溶活性。也有研究证实[8]某些抗高血压药物(如氯沙坦)可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因此,在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所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标本采集的影响

标本必须按照规定方法采集(参照NCCLS H2l-A2文件,1991),以防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而影响检测结果。

(1)采血方法:采血时,一般要在病人空腹、安静状态下进行,以早晨07:00至09:00最为适宜,因为生物钟时间对检测指标有一定的影响。t-PA和PAI-1有较大的昼夜变化,对于多次反复采血的病人最好在同一固定时间和同一条件下采血。

采血时尽量不用止血带束扎或扎带压力要小,束缚时间要小于5min,压力大和束缚时间长会激活凝血机制,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内皮细胞释放t-PA,激活纤溶系统而引起纤溶活性增强,造成假阳性结果。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防止组织过多损伤,纤维蛋白肽A在稍有组织损伤时,可导致结果改变。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其容量误差要求<10%。采血针头的长短和内径应标准化,国际上推荐使用21G1.5或20G1.5号针头。采完血后应拔掉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要避免产生气泡,因为泡沫的产生可使纤维蛋白原变性。血液和抗凝剂混匀时应轻轻颠倒,避免用力振荡而破坏凝血蛋白[4、5]。

(2)标本的贮存:血液要求采集于塑料或硅化试管中,并采用塑料移液管分离血浆。血浆贮存在塑料或硅化、带塞子的试管中,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因子Ⅻ,从而可以激活纤溶酶原,启动纤溶系统,而影响检测结果。

全血贮存在4~10℃不超过2h,要求在1h内分离血浆。大多数凝血试验采用乏血小板血浆,3000rpm离心10min分离,以去除全血中的血小板第3因子(PF3)、第4因子(PF4)和某些凝血因子。

不同存放温度和时间对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的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人[9]对12例D-二聚体的血浆标本在-20℃、4℃、20℃、32℃温度下保存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2h之内,上述4种温度下测定的D-二聚体结果均无变化,且4℃放置24 h测定的结果也无变化。在20℃、32℃放置4h后,纤溶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可出现假阳性结果,这表明此过程中血浆凝血因子被激活且有纤溶酶原被激活,从而导致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并随之发生降解,导致D-二聚体的产生。

因此,血浆标本在采血后最好立即送检,在2h内发出报告,如不能及时检测,应将血浆标本放置2℃~8℃冰箱保存,以免出现假阳性结果。如在24h内实验不能完成,应将血浆分装在小试管(0.5~1.0ml)中,于-20℃冰箱中快速冷冻贮存。冷冻血浆融化时,不能在室温中让其自然融化,这样会使纤维蛋白原析出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以免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3、抗凝剂的影响

静脉采血需用含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枸橼酸钠与血液标本比例为1:9,抗凝剂的量要准确。如抗凝剂量减少会使D-二聚体值偏高,抗凝剂量增多会使D-二聚体值偏低,失去检测的准确性。采血完毕后及时将血液与抗凝剂轻轻混匀,以免血液凝固,但应避免剧烈震荡。

在溶血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中,枸橼酸钠抗凝剂会使纤溶系统激活,可致D-二聚体和FDP的定量出现偏差。在标本管中,要求使用“抗凝剂+抗纤溶剂”的抗凝剂,抗纤溶剂可选用抑肽酶,它可以抑制激肽释放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凝血因子和纤溶的活化,从而能精确地测定标本中D-二聚体和FDP的含量。实验证明[9]含有抑肽酶的FDP血浆标本,在32℃下存放24h,FDP的测定结果仍没有变化。

4、检测试剂盒和仪器的影响

(1)检测试剂盒:D-二聚体和FDP目前还没有国际约定的参考测量程序和校准品,根据2008-09-01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1415-2008 / ISO 17511:200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5.6 具有制造商选定测量程序,但既无国际约定参考测量程序,也无国际约定校准品,不能在计量上溯源到SI的情况,原则上此种情况下的校准等级应按如下所述(见图6),它适用于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制造商可自己选定测量程序和工作校准品。目前,商品化的D-二聚体和FDP检测试剂品种繁多,每个厂家采用的参考测量程序和校准品溯源性的不同,将会导致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方法学上的原因,不同试剂测定同一份血浆或全血中的D-二聚体和FDP浓度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原因包括抗体特异性差异,纤维蛋白降解片段长短不一,针对不同片段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也不一样,抗体对同一份血浆中不同片段的结合能力也不同;比浊法测定还受到乳胶颗粒特征的影响,颗粒大小不等在聚集时吸光特性也不一样,因此不同D-二聚体和FDP试剂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文献报道的参考值通常受试人群是不同的,种族、生理、性别和年龄的差异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同,即便使用同一种试剂,检测不同人群时特异性竟然从24%到82%不等。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应该在充分理解其生理特点和方法学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比如,抗体对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降解产物的检出能力不同,甚至个别抗体对交联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之间还存在交叉反应等等。由于每种试剂所用抗体不同,因此相应的校准物也不同,目前校准物包括交联纤维蛋白凝块被消化处理后的血浆,DIC患者的混合血浆,或者高分子量纤维蛋白寡聚体制品等。制造商只选择适合其产品的校准物,但是一种定值校准物通常不会适用于另一品牌的试剂,因此,D-二聚体测定没有参考标准,方法之间校正的可能性也很低。

由于不同厂家试剂成分的不同,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值范围等性能方面有很大差异。临床检验室应根据临床诊断目的及所使用的检测试剂和仪器,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范围,表2显示常见厂家D-二聚体试剂盒的性能比较。

D-二聚体的报告单位,通常包括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和D-二聚体单位(DDU)两种形式。FEU是将D-二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示,一般情况下,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1.7~2.2倍。在D-二聚体报告方式中还包括ng/ml、μg/ml 和mg/l等形式,通常应该直接采用制造商提供的单位,不建议进行形式和量纲的转换。

2)仪器:由于检测D-二聚体和FDP需要用到的是血浆样本,与凝血常规测定项目(PT、APTT、FIB、TT)使用同样的样本,因此,国际上D-二聚体和FDP测定基本都是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

5、检测方法的影响

目前,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由于检测方法的不同,对诊断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有很大差别。目前,市售D-二聚体和FDP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自身

红细胞凝集法、胶体金显色反应法、胶乳免疫比浊法。

(1)胶乳凝集法:经典胶乳凝集法是将被检血浆中D-二聚体或FDP与包被在乳胶颗粒上的单克隆抗体相作用,产生絮状沉淀反应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该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床边检测(POCT),常作为筛查试验用。

(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法检测原理是包被抗人D-二聚体或FDP抗体与待测标本中抗原结合,加入酶标抗体后形成复合物,再加入底物呈显色反应,测得的吸光度值与标本中抗原量成正比。该法具有灵敏度高、定量准确等特点,但经典ELISA法操作步骤复杂、费时,不适合急诊使用。

(3)自身红细胞凝集法:自身红细胞凝集法采用分别针对D-二聚体和红细胞膜上表位的双抗体,当血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抗原-抗体结合的增多而导致红细胞凝集,2min内可以判断结果,为半定量的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其优点是可用全血检测,省去了离心制备血浆的麻烦。

(4)胶体金显色反应法:该法是将单克隆抗体吸附在多孔薄膜并粘放在有多层吸收垫的塑料盘上,被检标本加入后即与该抗体结合,然后加入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在薄膜上即产生红色强度,红色强度与血浆中抗原成比例,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该法易受白细胞、血小板、类风湿因子、肝素及血脂等物质的干扰,特异性不强[11],在不同的报道中其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NPV)差别较大,并且厂商和实验室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5)胶乳免疫比浊法:胶乳免疫比浊法是样本中抗原与包被在胶乳颗粒上的单克隆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在一定的缓冲体系中产生凝集而导致浊度增大,浊度的变化率与抗原浓度成正比。目前,已有多种全自动血凝仪用于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整个检测过程可以由仪器自动完成,检测效率高,除去准备标本的时间,一般只要5min便可报告准确的定量结果。该法有操作简便、快速、定量准确、敏感度高等优点,可满足POCT等需要,在临床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D-二聚体和FDP的各种检测方法,需要的仪器、试剂及实验室条件也有很大区别,且不同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临床检验室应根据临床诊断需要、实验室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方法,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

6、操作者技术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人的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操作不熟练或非专业人员对于检测结果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标本检测时的操作人员应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技术水平,熟练掌握仪器的基本性能、实验参数、注意事项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7、干扰物质的影响

D-二聚体和FDP在测定过程中易受血浆中多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如类风湿因子(RF)、胆红素、肝素、血脂、血红蛋白等。不同测定方法和试剂,受干扰的程度也不一致。一般认为,总胆红素<17μmol/L,结合胆红素<6.8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0.2μmol/L,血红蛋白<150g/L,乳糜<1960浊度单位,类风湿因子<5KU/L,对测定值无影响。

研究表明[10],测定D-二聚体时,当血浆中类风湿因子(RF)增高时,会导致D-二聚体测定结果偏高,引起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升高;此时在受检标本中加入变性抗人抗体IgG可以中和RF,以消除它对D-二聚体测定的影响(表3)。建议当临床上依据D-二聚体实验结果作为排除静脉血栓性疾病时,应排除RF的存在。

由此可见,在测定D-二聚体和FDP时,应考虑血浆中干扰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样本进行前处理,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D-二聚体和FDP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容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因此,不仅需要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这两项指标对疾病诊断的意义及其有关影响因素,而且还要求检测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影响因素造成结果的偏差,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FDP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

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必须指出,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TE)是同一疾病静脉血栓(VTE)在不同脏器中的表现。临床上,在诊断DVT时必须要考虑PTE,在诊断PTE时必须要考虑DVT,防止漏诊和误诊。

VTE患者对D-二聚体检测具有高敏感性(82%~100%),但特异性不高(32%~52%),故不能单凭D-二聚体水平升高来诊断VTE。然而,D-二聚体水平正常或低于临界值,患VTE的可能性极小,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就在于其有高度阴性预测值(NPV),达到99%~100%,可安全地排除VTE的存在。D-二聚体检测与VTE临床危险度评分结合应用更具合理性,它对排除中度/低度危险性的VTE更具有价值,而对高度危险性的VTE意义较小。

D-二聚体检测阴性患者,仍有极少数患者(<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血栓体积很小/远端小血栓,放射线/超声检查出现阳性,临床表现与标本采集时间相隔太长(>14天),纤溶活性降低。

D-二聚体检测阳性患者不一定就有VTE,因为D-二聚体对VTE不具有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PPV);而有高度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NPV)。D-二聚体阳性可见于老年(>75岁)、孕妇、癌症、DIC、肝病、感染、炎症、创伤、手术、冠心病、脑卒中、溶血栓治疗等。

区分复发VTE与既往VTE非常困难。大部分急性DVT后于3个月内D-二聚体水平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当怀疑复发VTE时,若D-二聚体水平正常,可排除复发VTE的可能性。

1、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

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的活化、静脉血流的瘀滞和静脉内膜的损伤,而导致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多见于下肢静脉,临床表现常有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等症状,若下肢深静脉及主要分支广泛性阻塞,则会发生静脉性坏死,全身反应强烈,甚至引起休克,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后果极其严重。

静脉血管造影是最早应用于诊断DVT的方法,现在仍是诊断DVT的金标准。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些非侵袭性的诊断方法,如静脉加压超声(CUS)、CT和磁共振(MR)等。D-二聚体检测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对于临床疑似DVT患者,需联合采用DVT Wells临床危险度(PCP)评分法和D-二聚体检测进行排除诊断。如果Wells评分预测可能性为中、低度,D-二聚体小于临界值的患者,则可以排除DVT;若Wells评分属于高度,需结合CUS、CT等综合考虑而做出判断,必要时施行静脉造影进行确诊,可以使整个诊断程序更安全、有效。可疑DVT的诊断程序见图3。

2、用于排除肺血栓栓塞(PTE)

肺血栓栓塞(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常可致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以及呼吸功能不全,肺梗死等疾病。

由于PTE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导致临床漏诊与误诊。因此,PTE的诊断仅凭临床表现是不可靠的,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以前常用肺通气/灌注(V/Q)闪烁扫描诊断PTE。近来,螺旋CTPA和MRPA等方法在PTE诊断中使用越来越多。

D-二聚体检测对PTE非常敏感,总结已有的文献报道,总体敏感性为90%-95%。Wells PTE评分法和D-二聚体检测同样也可用于PTE的筛选诊断。可疑PTE的诊断程序见图4。

3、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微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凝固亢进,循环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内、外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因此,DIC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诊断困难、预后凶险,若不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常危及患者生命。

在DIC诊断中,一般实验指标不特异性或不敏感,表4比较不同检测指标在DIC诊断中的性能。纤溶系统激活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4可知,D-二聚体和FDP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T等。

回顾性研究发现,在已确诊的82例DIC患者中,D-二聚体本身的诊断效率可达80%,如果联合D-二聚体和FDP进行诊断,效率更高,可达95%。因D-二聚体和FDP可以提供快速、特异的诊断指标,D-二聚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DIC的严重程度,FDP可以用于诊断确定后病情发展的监测,抗凝血酶III(AT)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肝素治疗的有效性,联合D-二聚体、FDP和AT检测已成为诊断DIC的最佳指标。

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在溶栓药物(SK、UK、rt-PA等)的作用下,血管内的栓子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明显增高,一般可持续7天。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溶血栓药物用量不足,血栓未能完全溶解,D-二聚体和FDP在达峰后会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溶血栓药物用量过大,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有统计溶血栓治疗出血的发生率高达5%~30%。有人建议维持FDP在300~400μg/L,Fg在1.2~1.5g/L、TT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为最佳安全、有效指标。因此,对血栓性疾病患者,应制定严密的用药方案,对血浆凝血活性和纤溶活性实时监测,把握好溶血栓药物的剂量。由此可见,在溶血栓过程中于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5、对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可用以调节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剂量。一组对234例创伤/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抗凝预防治疗,LMWH 的基础剂量是2850IU/d,如果在术后第4天,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2μg/ml,将LMWH的剂量增加每天2次。在术后5~7天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高危组(臀、股骨或膝关节置换术,n=102)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膝关节的其他手术、胫骨、腓骨和足部手术,n=132)。术后第2天和第4天的D-二聚体检测对确实存在血栓危险的患者(即手术第4天以后D-二聚体水平仍高于2μg/ml的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2.8%。高危组的DVT发生率为3.9%,其中近端DVT的发生率为1.96%;中危组仅一例(0.8%)发生远端DVT。这一结果显示,D-二聚体是监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6、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二聚体往往升高,且与肿瘤浸润密切相关。在21例转移性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平均水平高达2μg/ml,远远高出正常对照组的平均水平。同时发现,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与单核细胞表面结合的活化蛋白C (APC)相关[12]。

7、筛查纤溶系统活性

D-二聚体和FDP检测可作为纤溶系统活性的筛查试验,由于纤溶过度所致的出血多数是由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因所引起,其检测结果可以从下列因素进行分析[3]:

(1)D-二聚体、FDP正常:多为正常人,提示纤溶活性正常;

(2)D-二聚体阴性、FDP阳性:常见原发性纤溶,实际多为FDP假阳性;

(3)D-二聚体阳性、FDP阴性:常见继发性纤溶,实际多为FDP假阴性;

(4)D-二聚体、FDP阳性:纤维蛋白(原)同时被降解,多见于继发性纤溶(DIC)。

8、其它

D-二聚体和FDP在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肝脏疾病、脑血管病、妊高征及先兆子痫等疾病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三、D-二聚体测定的量值判断与临床决策

由于血栓栓塞不单作为一种独立疾病存在,除了原发性疾病并发血栓之外,外伤和手术等都会造成D-二聚体水平升高,而且年龄和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十分显著,毫无疑问,灵敏度特异性和预测价值的不一致性也就由此而生。鉴于D-二聚体测定的方法学差异,在应用上很难实现标准化,也不易制备通用型的标准品或校准物,可行的是根据每个体系的检测特性,各自建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Cutoff 值,一方面该值应在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获得,另一方面还应根据检出特征选择适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来确定该值。由于D-二聚体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过筛上,因此如果Cutoff 值过低时,灵敏度过高,假阳性过多就失去了检测的特异性,达不到筛查的效果。如果Cutoff 值过高,假阴性过多,漏诊了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后果将不堪设想。Cutoff 值的选择不应简单照搬厂家推荐值,应该参考在权威杂志发表的有临床诊断价值的实验结果,并在使用之初针对本地人群或患者加以验证。根据文献报道,对相关疾病中D-二聚体患病组/对照组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

20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DIC: 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6.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7.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8.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 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 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 为(37.06±3.41)s、PT为(19.46± 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肝硬化 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炎病毒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1]。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伤,机体凝血机制随之发生异常改变,因此,研究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对及早发现和诊治肝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干预肝硬化提供数据参考,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同期43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排出妊娠期妇女,两组近期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 2.78±4.46)岁;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 3.16± 4.51)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嘱咐两组空腹,于清晨采集3 ml静脉血,并与0.1%枸橼酸钠(0.3 ml)进行混合抗凝,以3000 r/min及8 cm半径进行离心分离取得上层血浆并检测。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四项凝血因子及D-二聚体进行分析,采用Clauss法对FIB进行检测,采用凝固法对APTT、PT、TT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按照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无菌,且在2 h内完成检测。

D -二聚体临床意义

2008年01月05日星期六 00:2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 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3.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

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

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 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在心内科响石潭常见到的一个检查就是D2聚体的检测,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但要强调的是它只是一个生化指标,还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其他诊断指标综合判断,不能单凭这一个指标诊断一种疾病。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

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3.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院测定58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硬化和肝脏肿瘤患者明显高于急、慢性肝炎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原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FDP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二聚体和FDP 的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静脉血管造影。目前D-二聚体监测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度高,对患者无侵袭性。 2、用于排除肺血栓栓塞(PTE) 肺血栓栓塞(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D-二聚体监测对PTE 非常敏感,文献报道,敏感性为90-95%。 3、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在DIC诊断中,一般的实验指标不特异或不敏感,D-二聚体和FDP 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一般的凝血四项的检测等。 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溶栓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明显升高,一般可维持7天。在溶栓过程中于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5、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 D-二聚体是监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6、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伴有凝血功能和纤溶的异常,且与肿瘤侵润密切相关。 7、D-二聚体和FDP在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脑血管病、妊高症及先兆子痫等疾病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着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着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11674讲课讲稿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11674

精品资料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 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抗体特异性高,可与含D-二聚体的多种片断结合可提高试验的敏感度。 特点:定量报告,快速简便,敏感性高。 测试范围:0.1—5mg/L 正常参考值:<0.3mg/L,接近或>0.3mg/L应考虑疾病状态。 使用说明: (1) 血浆未经彻底离心,血浆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高血脂或高粘度血浆,这些物质停留在检测板的膜表面,导致渗滤减慢时间过长,可能出现假性高值,应彻底离心(4000转20分钟为宜),并小心吸取血浆。 (2) 各个不同厂家的D-二聚体试剂盒的正常参考范围值也不一样,有的以<0.3mg/L为正常,而有的试剂盒以<0.6mg/L为正常。此外有的以PEU单位模式报告,有的以mg/L的模式报告,其值正好相差一半。所以在评价D-二聚体结果时应注意上述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汇集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维所特有的代谢产物。其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作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纤维鉴别的可靠指标。D-二聚体是辅助诊断或排除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又是指导溶栓药物剂量应用的关键数据。 D-Dimer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常规类: 1、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肺栓塞(PE)的排除;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 3、溶栓治疗的监测; 4、急性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 5、肝脏疾病辅助诊断; 6、恶性肿瘤辅助诊断; 7、急性白血病的辅助诊断; 8、外科手术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9、糖尿病引起广泛的血栓病变; 10、感染及组织损伤、坏死。 妇科类: 1、妇产科病人妊高症、先兆子痫的检测; 2、D-二聚体的检测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有较 高的敏感性; 3、用于肺栓塞孕产妇的逐级诊断; 4、妊娠合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监测; 5、用于复发性流产的查因。 儿科类: 1、儿科危重新生儿检测凝血功能;(儿科各种急慢性感染、各种系统严重病变及新生 儿时期的各种病例导致IDC的发生,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及新生儿重度窒息; 2、新生儿肾病的应用:D-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肾病高凝状态的诊断和疗效检测指标 之一;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作为临床判断有无肾损伤的指标之一; 3、D-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儿童监测全身炎症反应(SIRS)危重程度,预测器官衰竭 情况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4、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防治,监测和预后的评估有重大临床实用价值。 引起D-Dimer升高的可能因素: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组织损伤、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糖尿病、长期卧床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适用人群:孕产妇、白血病患者、心梗、脑梗、外科手术者、栓塞患者、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体内出血者、长期卧床者 适用科室:血管外科、肾病科、普通外科、创伤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ICU、呼吸科、儿科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在临床上通常作为PTE及DVT的重要疑诊指标之一。是怎样产生的呢?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血浆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妊娠综合症),以及溶栓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自从1971年Wilson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其值为0.99.阴性的结果可以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从而可以减少有创的检查,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避免盲目的抗凝治疗 .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置有关,在肺动脉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要分支的浓度较低。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作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增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