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

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感受人物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五柳丰神;

醉读课文品味文心,再现先生高风。

三.教学过程:

(一)说雅号,诵诗词,导入课文。

趣谈古代文人雅号,诵读《饮酒》、《归园田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并圈点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疏通。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品鉴五柳先生的高趣。

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爱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爱好?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

2.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

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感受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进一步品评五柳先生的形象。

(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2)体会五柳先生“闲静”背后的痛苦与不平,诵读有关诗句,感受其“金刚怒目”的一面。

(五)醉读课文:吟读课文,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

(六)结束语。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嵇康的《广陵散》已成遥远的绝响,五柳先生们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链接材料:

(一)“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

(二)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王绩《五斗先生传》)(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归去来兮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叶世标

上公开课鲜有选择文言文的,但我选择了《五柳先生传》。

之所以选择《五柳先生传》,是因为自己对陶渊明的一份独特的爱,当然也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份好奇。

结果,《五柳先生传》在本届省优质课评比中无缘一等奖。尽管观众有不少肯定的意见,但专家的裁定无疑是唯一的公道,我信服。

球王贝利说:我最好的球是下一个!我也想说,如果让我再次执教《五柳先生传》,定然不会是这番模样。对我来说,上课永远都是憾迹斑斑的一段行程,回顾2006年11月10日上午在衢州二中上的这一堂《五柳先生传》,更是一段美丽的缺憾。

其一,教学激情缺乏。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喜张扬、性情内敛的缘故吧,也许是认为过度的激情对于《五柳先生传》这样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不相谐的原因吧,唯恐那种激昂和喧闹会破坏了五柳先生的心境。于是,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期冀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是比较低调的,于是,整个课堂除了荡漾着些涟漪,不曾掀起什么高潮来,这样的课自然是极不好看的,因为于学生少了深切的情感体贴,于观众更是缺少一种磁场效应。

其二,朗读教学不足。文言文,非诵读不能学好,这是我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理念。但这一堂课上,诵读却是极为有限,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听教师朗读,然后仅有一次全文的自由朗读,然后有几处句子的诵读。诵读的不足,如同用凉水泡茶一样,自然就少了许多意味。如何在短短一节课中既突出朗读教学,又不偏废对文意的探究,将诵读与理解融为一体,是今后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努力方向。

其三,字词教学轻浮。陈仲梁老师说,文言文不教字词,就少了许多味道。本文注解详备,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是以不求字字落实,同时,也是将字词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故教学时,只突出“不求甚解”、“晏如”、“戚戚”、“汲汲”等几个关键词语。只是对这些重点字词的教学感觉不够深透,这样一来,又影响了本课教学的厚味。

其四,因势利导不够。《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但自己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时而会有“引君入瓮”之愚思拙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因势利导,错失将教学推向高潮之良机,如当一学生引用《大学》与《老子》中的话语来解读“闲静少言”时,教师若能趁机追问,诱其深入,定能惊起波澜;又如,当学生认为五柳先生没有抱负时,教师引入陶渊明的两首《杂诗》,让学生感受陶渊明少壮时“骞翮思远翥”的襟怀“有志不获骋”之悲愤后,若因势设疑:当初襟怀高远、踌躇满志的陶渊明何以会成为一个深藏避世、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定能再起波澜……

不足之处不一而足,自以为主要是以上四个方面,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味,没有立体感,显得过于朴实,不好听,不好看。

虽然此课甚烂,但还是有自以为得意处:

一,导入与断课。预设时欲以趣说古代文人雅号导入,来衢后,游了烂柯山,才突发奇想,课前与学生谈话时,引诱学生讲述王质观棋烂柯之传说,上课铃声响后,承接故事而入新课。

课的结束语是在将学生引向“魏晋风流”的制高点时,照应开头而设计的:

语和

束语

当地

文化嫁

接,

又与

文人物和文章主旨相勾通,除了有一种别样的亲和力之外,亦是有一种晋人所崇尚的“言不尽意”之幽邈情怀的。末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五柳先生那种诗化人生亦是琴瑟相谐的。

原先设计的结束语本着对五柳先生的缅怀与对魏晋风流的追念,以为警世之 言,可能更受老师的青睐,之所以舍弃不用,乃是考虑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二,

“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设计思路自以为还是对头的。阅读其实就是对话,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对话的基本前提是亲近文本,“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章之后,便切入了教学的两大板块:其一,由文及人——与文本对话,理解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其二,由人推己——让学生与五柳先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事实证明,这样一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整个课堂推进是流畅的,同时,不仅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课堂上不时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想于此插叙一下于上课的前一个晚上删除的一个情节:以尼采的“精神三变”评说五柳先生的精神境界。想听一听各位读者的意见,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是删去还是保留为好。

当五柳先生的形象从文字背后走出来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的情境: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曾提出了“精神三变”说,以骆驼、狮子和孩子比喻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三个阶段,你认为五柳先生属于骆驼、狮子还是孩子?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学生是有话可说的,通过对话,可以把对五柳先生的理解引向高远的境地——

阅读陶渊明的一生,当他感慨“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感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时候他是骆驼,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当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时候是狮子,雄心勃勃,英勇搏击;而晚年的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我认为他是孩子,因为小孩是纯真的新生,代表着五柳先生内心的和平、幸福和欢愉,是大自然至美、至善的表现,表明自我不再与天地万物对立,而是和谐地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某一部份,这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

考虑到这样一个高度,学生难以上去,所以便将“孩子”扼杀于襁褓之中了,呜呼……

有人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言文合一,人文联璧,洗尽铅华,回归本色。以文化语文构建精神家园,以诗意语文引领幸福人生,这是我不变的追求与探索。

教学《五柳先生传》,试图展示出自己的这种思索与追寻,尽管这堂课没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句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的,归去!归去磨剑!

再来……

2006年11月20深夜于听雨轩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点评叶世标老师《五柳先生传》的教学

遂昌二中毛卫华

观摩了2006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我认为叶世标老师的课紧紧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初读、诵读、品读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在师生互动交流,质疑探究中,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品鉴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高洁志趣,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叶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叶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叶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引领的作用。

在课堂上叶老师作了四个环节的安排,节奏明快、板快清晰:

1、课前交流,讲故事,作好情感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其中叶老师的配乐朗诵极具感染力,选用的音乐是古琴曲《归去来辞》,与课文情景相得益彰,可见叶老师在情景渲染这一环节下了很大工夫,而且效果很突出。

3、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这一阶段叶老师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除了兴趣外,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又设计了一个重点探究学习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表达看法。叶老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教给了学生必要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了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和领悟,也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4、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在这一环节,叶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作出价值判断,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恰当的引用了陶渊明的《拟古》、《杂诗》、以及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印象。从而自然而和谐地过渡到洒脱、率真的“魏晋风流”的文化反思与咀嚼。叶老师在课堂最后的寄语中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反思:在充满阳光的现代社会,虽然魏晋时代的文人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已经不值得我们提倡了,但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老师不禁悚然深思,久久回味。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因为: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叶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也正因为叶老师处理好了这层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精彩纷呈,有几位学生的独特体验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叶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这样一个上课思路:从语言文字到言语文学在上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特别是最后环节中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反思,让当代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根,这已经涉及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认识脚下的土地,认识世代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和他们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痛苦与快乐,形成

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进而把这种气质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根的“人”。在这里,叶老师的所有努力,使自己成为当代中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者,也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孤独守望者。

当然,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执教者教学激情的缺乏,在学生回答后有时没有及时地跟进和追问(如对“不知何许人也”的阐释就显得比较急躁与引导不足;在学生回答引用老子的话这么精彩的时候没有及时跟进)等问题还有待标兄今后改进。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一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串讲课文,弄懂大意 2、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1、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2、翻译“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他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躬耕僻野,过着简朴的生活。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嗜shi 辄zhe 吝lin 褐he 箪dan 汲ji 俦chou 觞shang 三、串讲课文,疏通大意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1、完成p131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小学科学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

《植物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依据观察重点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学会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定量观察;亲历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注意保护植物,懂得珍爱生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观察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并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记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亲历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开花并结出果实的油菜若干棵,完整的凤仙花植株图片,完整的蚕豆植株图片,完整的花生植株图片,完整的西红柿植株图片,完整的三色堇植株图片,菊花一盆(已开花),长寿花两盆(已开花),铜钱草两盆(已开花),小西红一盆(已结果),放大镜,镊子,托盘。(课前把实验材料按小组分好)常见的蔬菜水果:芹菜,韭菜,萝卜,洋葱,苹果,西红柿,黄瓜,芸豆,花生,黄豆,猕猴桃。 教学过程: 引题: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植物,说说,你都认识哪些植物呢?(学生踊跃回答,建议每人说两种)

奥,同学们知道的植物真不少,老师呢,也搜集了一些植物的图片,看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ppt )取出实物:菊花,长寿花,西红柿,铜钱草。 (生说出名字)(实物摆在讲桌上) 同学们认识的植物可真多,那么你知道地球上的植物一共有多少种吗?(生:30 多万种)对,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非常多的,那这么多形形色色色的植物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启发,学生思考) 先说不同点吧。(生说)启发:先从整体上观察,植株的形状,大小,颜色,生活环境。再从细节上局部观察:叶子,花等。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1. xx大多是绿色。2. 都有根,除了根还都有什么?(茎叶花)所有的植物都能开花吗?这是个问题。刚才咱们说的根茎叶花等是植物的身体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一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探究一下植物的身体。(ppt 出示课题)PPT 出示探究一问题。 探究: 探究一:同学们,我们探究科学问题是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方法的,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查阅资料法等。(师简单介绍每一种方法)探究这个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呢?给你们1 分钟的时间大家抓紧分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快速讨论)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案

22 五柳先生传 鄞州区横街镇中学许鹏浩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 3、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年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从少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出仕(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不满的。他归隐时四十一岁,虽然有不少复出机会,但直到晚年也“不肯复仕”。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质质疑问难,翻译全文。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写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内容? 三、细读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请找出。 2、从他的性格和志趣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一个宁静淡泊的人 生活: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志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一个率真放达的人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一个自得其乐的人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第22课《五柳先生传》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 n) 汲(jí) 俦(chóu)觞(sh ng)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五柳先生传课时教案

精品
课时教案
课题
第 22 课《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
课型
年月日 新授
教学
1、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 2、 背诵课文,增加对文言文的语感。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扫除生字词,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
教具及实验
仪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
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
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
教 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
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
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
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
学 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
先生传》。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呈现,见上)
1、 学生小组内轮读
二、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过 2、教师检查。请学生轮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声音洪亮,
课文,给读错的字 词订正字音。教师
吐字清楚。节奏恰当。 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巡视,解答学生疑 问。
程 嗜 辄 吝褐 箪 汲 俦 觞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继续巩固文言文朗读的 基本方法) 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读音准确,声音洪亮,但是在朗读的速度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 文。师生评价。
和节奏方面还有不足,那么,文言文在这方面有什么要求呢 ——教师就朗读速度节奏提出明确要求。 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
3、学生小组内反复朗 读,各小组推荐一人 参加朗读竞赛。
可编辑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

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07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4、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5、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 【教具】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用一个词来形容与世隔绝,人们安居乐业的境界叫世外桃源,这个词源于《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请同学们背诵他的名篇《归园田居》。 二、正字正音 嗜shì辄zhé褐hè箪瓢dān piáo屡lǜ黔娄qián lóu 汲汲jíjí衔觞xiánshāng 俦chóu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分钟)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四、翻译课文 1、点出课文中的难解字词: 造饮辄尽(往、到就) 既醉(……以后) 环堵萧然(冷清的样子) 曾不吝情去留(不曾) 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期在必醉(希望,愿望) 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这个人) 2、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3、师指点: ⑴“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⑵“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初中语文_《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重要文言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从而疏通文意,把握内容;(2)使学生了解相关传记知识,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形成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层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译读—研读—品读—悟读—醉读的程序; (2)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言现象;同时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 (2)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的性格志趣,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正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时节,说起柳树,一直是中国文学所歌咏的对象,早至《诗经》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唐代的贺知章的《咏柳》更是耳熟能详,历代的许多作家喜柳、咏柳,那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柳树为号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板书) 二、作者简介 下面咱们先一起回顾一下陶渊明,(课件展示) 1、陶渊明,名____,字_____,____时代的著名诗人。 2、陶渊明少年时期,怀揣“大济苍生”的儒家之志,但因为社会黑暗,加上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抱负难施,最后以自辞彭泽县令结束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开始了“归园田居”的道家生活,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成为隐逸诗人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什么文章? 3、诗人喜欢陶醉自然,归隐田园,因为他屋前种了五颗柳树,便自号五柳先生,并写下了《五柳先生传》,用以自况,将自己化身为文中的五柳先生以赞美淡泊超然的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眼中,他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一下他的《五柳先生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doc初中语文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 下)5doc初中语文 ------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孙家祥知识与能力: 1.明白得五柳先生的形象确实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注重明白得重要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亮的写人方法。另外把握与明白得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明白得: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时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闻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专门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形。。 (幻灯片显示。)

给以下字注音: 嗜(shi4) 辄(zhe2) 吝(lin4) 褐(he4) 箪(dan1) 汲(ji2) 俦(chou2)觞(shang1)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如何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现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表达,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颂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什么缘故〝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因此〝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管?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管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管,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亮。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2.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五柳先生传》 知识与能力: 1.透过作品初步了解自传的特点。 2.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3.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2.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上课有两条要求:第一,身心放松,平等相处,无拘无束,谈论自如;第二,沉下心来,读出自我,开动大脑,读出困惑。那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呢?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境。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

书的四个步骤。曰:“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范读、自由读、重点读、齐读结合。 易读错的字: 2.指定学生逐句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点评。 (1)补充注释: 亦不详其姓字详:详细地知道。 或置酒而招之置:置办。招:招来。 曾不(zēnɡ)曾: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 吝情(lìn)吝:舍不得。 晏如晏:安逸,闲适。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自娱娱:使欢乐。 颇示己志颇:稍微,略微。 以此以:依靠。此:这些。 以乐其志以:用来。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 (4)文言句式

最新《五柳先生传》教案备课讲稿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这偏文章篇幅较短,内容也比较好理解。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熟读文章。 教学目标: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4、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理解《五柳先生传》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多媒体展示《饮酒》画面) 师:说起陶渊明,同学们都不陌生。我们跟他一起欣赏过《桃花源记》“落英缤纷”的美景。我们也曾感受过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给我们的是一个热爱自然,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那么他对自己是怎么认识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五柳先生传》,来加深对他的了解。

2、走进作者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二)正字正音 嗜 shì辄 zhé褐hè箪瓢dān piáo 屡lǜ黔娄qián lóu 汲汲 jí jí衔觞 xiánshāng 吝(lìn)汲(jí)欤(y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分钟)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 3.翻译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一些语言现象,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进行归纳。 (1)古今异义: A每有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完整版)《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2 《五柳先生传》教案 文本解读: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学习本文,首先要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所以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也成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领悟陶渊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优美的文言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嗜(shì)酒辄(zhé)尽吝(lìn)情短褐(hè) 箪(dān)食汲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 ..,不蔽风日。⑾赞.曰 ..于富贵⑩环堵萧然 ..于贫贱,不汲汲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2、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三种爱好,领会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课文朗读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中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20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4.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

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三、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重点拼音: 辄(zh?)吝情(lìn)短褐(ha)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黔(qián)汲汲(jí)俦(chóu)衔觞(shāng)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参加山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心得体会

参加山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心得体会 石井完小孙凤霞 我非常有幸陪同我校的教研员王敏同志在2010年10月10日至2010年10月16日参加了山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的评比活动,在本次活动期间共举行了50节我省各地市优秀教师的科学课。由于分为两组同时进行,本人只能十分遗憾的观摩了25节课,这二十五位优秀教师来自全省各地市,虽然每一地市的科学课的教学策略不同,但他们文采卓越,各有千秋,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科学教学的全过程的深刻理解,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创设的情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辨别,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每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的触动我的心,是我身边的一本本活教材。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感到自身的不足,更确定了我自己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让我对科学这一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转变教师旧的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就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个过程必须要求科学教师注重学习,并着力实施。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要创造自学条件注重自身修炼,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研讨活动、以研促学;更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 第二,通过四天观看每位教师的成功案例我感触良多,我感觉耳目一

新。整一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点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探究活动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我感受到:(1)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是尤为重要。可以用玩游戏、变魔术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充分利用图片、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威海市高技区第一小学的于树家老师执教的《改变物体的沉和浮》,鸡蛋依次放入水中让学生猜测是沉还是浮,学生在第一个沉下去之后,第二个第三个都猜对了,可是第四个鸡蛋却浮在水面上,学生的兴趣被提起来,教师激起了学生好奇的心;临沂市第五实验小学的周晓静老师执教的《水往高处走》,纸花变魔术后变成红花,学生不了解毛细现象,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了提起来,还有很多教师都是如此做法,创设各种悬念,可见在提出问题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各位老师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功能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来寻求各种方法完成实验,并且每个小组学生都有一张记录表学生还要动手写一写。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动手做一做,更要动脑想一想记录实验结论,这样不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开发。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式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重要举措。 (3)通过学习我还深深的感到各位教师的评价方法值得我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激励性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