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复习

生理学复习

生理学复习
生理学复习

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只有一个具有一定质和量的有效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时,才能产生兴奋。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作用持续时间;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如何产生?动作电位如何传导?

2.1 静息电位

2.1.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指细胞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近似于K+的平衡电位。

2.1.2、RP产生的条件:细胞内有较高浓度的K+ ,比细胞外高30 —40倍,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 + 有较大的通透性。

2.1.3 RP产生机制: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膜内高K+促使K+外流,K+外流带出正电荷,产生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K+ 的继续外出,当阻力与促使K+ 外出的动力相等时形成RP稳定的电位差。

2.2 动作电位

2.2.1 AP的概念

给细胞一个有效刺激,在RP基础上,细胞膜两侧电位发生一次可扩布性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称为AP。2.2.2 AP的组成及形成机制

锋电位及后电位(负、正后电位)。

(1)峰电位的产生:刺激使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 顺电化学差流入膜内,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产生AP上升支。随后膜上的Na+通道关闭,对K+通透性升高,K+顺电化学差向外流,形成动作电位降支的前半段,与上升支共同构成锋电位;

(2)后电位的产生:K+ 的外出所形成的膜外正电荷增加,对K+ 继续外出形成阻力, K +外出减慢形成后电位的前段,即去极化性后电位;K+的过多外流, Na+ –K+ 泵被激活,将Na +运出, K+ 运入,形成超极化性后电位,直至电位恢复到静息水平。

2.2.3 兴奋的传导——局部电流:兴奋部位与非兴奋部位之间构成局部电流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速度快无髓神经纤维:连续传递,速度慢

3.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何不同?

局部电位:单个阈下刺激引起膜产生局部去极化性电位变化(分级电位)。

AP:给细胞一个有效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细胞膜两侧电位发生一次可扩布性的,短暂而快速的电位变化。局部兴奋的特征:

(1)非―全或无‖性(2)不能进行不衰减传播(3)可以叠加和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AP特征:

①―全或无‖:AP一旦产生,其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不衰减性: AP不随传导距离的延长而衰减。

③脉冲性: 无论刺激频率多大,AP都不会重叠。

4.试利用离子通道的门控理论阐述细胞动作电位与其兴奋性变化的关系。

4.1 细胞动作电位与其兴奋性变化的关系可以如下图表示:

4.2 产生兴奋性周期变化的机制:

主要与细胞膜上钠通道的状态,即激活、关闭、失活、备用等状态有关。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钠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无论用多大刺激都不能使钠通道开放。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部分钠通道转为备用状态。

(3 )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钠通道已完全复活,但膜电位尚未恢复到静息电位。距离阈电位水平较近,所以一个阈下刺激就有可能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发生兴奋。

(4)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钠通道虽已完全复活,但由于钾电导增大而使膜电位处于轻度的超极化状态,距离阈电位水平较远。

动作电位与其兴奋性变化的关系及其离子门控机制

5.兴奋如何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有哪些?

5.2 影响因素

(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

(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3)突触前膜Ach释放抑制:肉毒杆菌中毒。

5.3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特点

①化学传递(Ach门控受体具有阳离子选择性)②单向传递③一对一性(突触前膜的一个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的一次收缩)。④时间延搁(在冲动到达突触前终末约0.5~0.9ms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去极化才开始。这段时间称为突触延搁.)⑤相对易疲劳⑥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6.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如何进行?

6.1 兴奋收缩耦联

耦联结构基础:三联体耦联因子:Ca2+

(1).动作电位沿着肌细胞膜传到横管深部,引起终末池释放Ca2+。

(2).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空间构象的变化,暴露结合位点.

(3)粗肌丝的横桥立即与肌纤蛋白结合,发挥A TP酶的活性,分解A TP释放能量,横桥摆动,牵动细肌丝向粗肌丝的中心滑行,肌小节缩短.

6.2 舒张:肌浆网的钙泵被激活,将Ca2+运回到终池。Ca2+与肌钙蛋白解离,横桥解离原肌凝蛋白掩盖结合位点,细肌丝滑行回原位,肌小节回位,肌肉舒张

7.与骨骼肌相比,平滑肌的收缩有什么特点?

1、平滑肌的收缩速度缓慢,为骨骼肌的1/4—1/20;平滑肌伸缩能力比骨骼肌大得多;收缩过程都由钙离子激活,但钙离子来源不同,平滑肌更依赖于细胞外的钙离子。

2、功能合胞体特征:平滑肌可看作一个功能合胞体进行活动,起源于一条平滑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可向另一肌纤维传导(通过肌肉启动的非神经支配的收缩活动——肌源性活动)。

1、什么叫血液凝固?简述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的过程。

血液凝固(凝血):血液由流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血凝块的过程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浦肯野氏细胞、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3、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泵功能的调节。

3.1 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血液从心房入心室,主要靠心室舒张。心房收缩可增加10% 30%左右心室充盈,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增加,有利于心室射血。

(2)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以左心室为例,心动周期可分为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心室内压力、容积、瓣膜、血流):

心室收缩期(0.3s):(1) 等容收缩期:从房室瓣关闭至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间(0.02-0.05s).

(2) 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主动脉瓣开启,血液快速射入主动脉,约为总射血量的2/3,0.11s。

(3) 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射血减慢,室内压<主动脉压,依惯性逆压力梯度继续射血。

心室舒张期(ventricular diastole)(0.5):(1) 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从主动脉瓣关闭至房室瓣开启的这段时间。心室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0.03-0.06s)。(2) 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房室瓣开启,心室迅速充盈,总充盈量2/3,占整个舒张期的前1/3。(0.11s)(3) 减慢充盈期(0.22s):

房-室间压力梯度 血流速度 心室舒张期的后1/3,心房收缩使心室充盈增加10%-30%。

3.2 心泵功能的调节

(1) 输出量的调节:

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异长自身调节)

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的变力状态

后负荷(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升高,对搏出量的

①直接影响:使搏出量减少②但在整体情况下:随后可通过Starling机制(异长自身调节)和增强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调节)使搏出量恢复.

(2) 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在一定范围内)

4、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

5.1 动脉血压的形成

一个前提: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7mmHg)。

三个因素:

1).心脏射血:赋予血液一定的能量----必要条件;

(2).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使血液能量转化为势能和动能---充分条件;

(3)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在外周阻力配合下,2/3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内,形成较高的收缩压。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扩张,可以缓冲收缩压,使收缩压不致于过高。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作用,将贮存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动,并使舒张压维持在一定高度。

5.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6、试述减压反射的过程及特点

6.1 降压反射: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的变化上传到中枢。中枢紧张性活动的改变经传出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心脏和血管。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该反射的效应是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同时外周血管舒张,阻力减小,血压回降,故称降压反射。

6.2 反射过程如下:

6.3 特点:①双向调节②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③对正常范围内变化的血压敏感④在BP长期调节中不起作用

6.4 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缓冲‖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相对恒定。尤其对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起重要作用。对快速出现的血压变化起调节作用。

7、简述冠脉循环的结构及特点

7.1 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冠脉的许多小分支垂直穿入心肌,易受心肌收缩的挤压;毛细血管很多,与心肌细胞呈1:1比例,很丰富;

冠脉吻合支扩张可建立侧支循环

7.2、冠脉血流的特点

(1).途径短,血压高;(2).血流量大,成人:225 ml/min, 占心输出量4%-5%;(3).安静时,动-静脉血含氧量差异大,摄氧率高,达65%-70%;(4).血流量受心肌舒缩的影响左心明显,舒张期灌血多于收缩期决定及影响因素: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心室舒张期的长短(在一定范围内与冠脉血流量呈正相关)(5)、灌血有区域性:左心的灌血量多于右心

1、简述突触活动的调节

1.1 突触前抑制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

意义: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息,使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

1.2 突触前易化:使突触前膜钙通道开放时间延长时,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增多,最终使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增大的过程称为突触前易化。

1.3 突触后抑制

*产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发生抑制。

*分类:根据中间神经元的功能与联系方式不同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在兴奋某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发出侧支经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对另一中枢神经元发挥抑制性效应(交互抑制)。

意义:保证不同功能中枢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

回返性抑制:某中枢神经元兴奋,在冲动传至效应器的同时,并经轴突侧支兴奋与其有突触联系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对其自身发挥抑制性效应。

意义:中枢通过自我反馈性调节,使神经元活动保持同步及相对稳定

1、试比较肌紧张和腱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调节的特征(功能特点和传导通路)

功能特点:

①对躯体运动调节具有交叉性质,但头面部为双侧支配;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③从运动区定位的上下分布来看,总体安排为倒置,但头面部的代表区内为正立。④功能定位精确:

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

锥体系:由大脑皮层发出,下行到达脑干和下行经延髓锥体到达脊髓控制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它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主要功能:①发动并完成骨骼肌精细运动②调节肌紧张③调整肌梭敏感性④协调拮抗肌神经元活动

锥体外系:高位中枢发出,不经延髓锥体调节躯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传导系统。包括皮质—纹状体系和皮质一脑桥-小脑系

主要功能:①调节肌紧张②协调肌群运动③维持姿势

3、简述基底神经节受损的症状

基底神经节调节和稳定随意运动;抑制全身肌紧张;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编程序,其发出的冲动至大脑皮层,运动大脑皮层再发出冲动沿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到达脊髓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

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1)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

发病机制: 黑质的DA功能受损,纹状体内ACh功能相对亢进。

(2)舞蹈病(手足徐动症) 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

发病机制:纹状体内胆碱能和GABA(y-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下降,黑质DA功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4、简述小脑的功能部分组成及其运动功能

古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参与躯体平衡,调节前庭核功能。(损伤:平衡失调综合症)

反射途径: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

旧小脑——脊髓小脑(小脑前叶蚓部及后叶的中间带):

参与调节四肢肌紧张(易化和抑制作用)。

损伤后出现动作性协调障碍——小脑共济性失调症。

新小脑——皮层小脑:

参与协调躯体随意运动。(损伤:精巧运动受损)

反射途径:大脑皮层→脑桥核→新小脑皮层→齿状核→丘脑外侧腹核→大脑皮质,形成:大脑-小脑-丘脑-大脑环路。

5.1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1)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的中间外侧柱;副交感神经部分起自3、7、9、10对脑神经核,一部分起于脊髓骶部灰质相当于侧角部位。

(2)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则相反。

(3)交感神经分布广泛(节前:节后=1:11~17(1:200)),而副交感神经分布局限(1:2)。皮肤和肌肉血管、一般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以及肾只有交感神经的支配

(4) 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弥散;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反应局限。

5.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1) 双重神经支配;

(2) 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态度有关(如交感神经引起怀孕子宫收缩非怀孕子宫则起抑制作用);协同作用:如唾液分泌:交感:水分多酶少。

(3)紧张性作用(在静息条件下,自主神经纤维上经常有低频的神经冲动传出到效应器);

(4)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交感神经主要参与应急反应,而副交感神经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贮存能量。

7.下丘脑的功能

下丘脑为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其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与整体功能相适应,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调节重要枢纽

影响植物性功能;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垂体活动;影响情绪行为;控制生物节律

8、试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9、正常人常见的脑电波有几种,何种状态出现?

9、分析睡眠的时相及生理作用

10、简述记忆的形式及过程。

11、名词解释

EPSP、IPSP、神经递质与受体、最后公路原则、牵张反射、脊髓休克、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去大脑僵直、边缘系统、皮层诱发电位、大脑半球一侧优势

1、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刺激形式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都能把所感受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只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某种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会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2、简述眼的调节方式

(2) 瞳孔的调节:

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包括: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伴随晶状体曲度增加而发生的瞳孔缩小。

生理意义: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差和色相差,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

瞳孔对光反射:光的刺激使瞳孔反射性缩小。

生理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限制强光过多进入眼内,防止视网膜受到损伤。

(3) 眼球会聚:

双眼注视近物时,眼球发生内收和视轴向鼻侧集拢现象。

生理意义: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双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立体视觉,避免复视。

3、简述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区别

4、简述行波学说的要点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震动。

5、简述声波传入内耳乃至产生听觉的全过程。

6、简述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作用机制

前庭器官是指与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内耳感受装置,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

半规管:感受旋转变速运动;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运动。

椭圆囊:感受头部的空间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适宜刺激是直线运动正负加速度。

球囊:适宜刺激是头部垂直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机制:半规管的感受器为壶腹嵴的毛细胞,椭圆囊、球囊的感受器为囊斑的毛细胞

囊斑=直线变速运动:→耳石膜与纤毛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纤毛偏曲。

壶腹嵴=角变速运动:→淋巴液流动→壶腹帽倾倒→壶腹帽与纤毛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纤毛偏曲。

纤毛的偏曲方向决定于感受器的兴奋性。当向动毛侧偏曲时→兴奋,当向静毛侧偏曲时→抑制。

1.胸膜腔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

⑴定义:胸膜腔内压称为胸内压

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婴儿出生后,胸廓和肺发育的速度不均衡,肺发育较慢,胸廓发育较快,胸廓容积大于肺。由于胸膜壁层和脏层的紧贴不分,即使在呼气之末也是如此,因而肺始终处于被动牵拉状态,肺本身是有弹性的组织,肺泡又有表面张力,这两种因素使肺具有了回缩力。所以胸膜腔内的压力应是肺的回缩力与反方向作用于胸膜腔的肺内压(或大气压)之差,即:胸内压=肺内压(或大气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和呼气末,气流停止, 肺内压= 大气压

若以大气压为0为标准, 则:胸内压=-肺弹性回缩力

胸内压形成的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胸内压的生理意义

(1) 维持肺叶的扩张状态(气胸--肺不张),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2) 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腔静脉和胸导管)

2.什么叫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生理意义?

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出方向是向中心的内聚力→使肺泡缩小——表面张力。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作用: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和吸气阻力;b)维持肺泡稳定性;c)防止肺水肿;d)调节肺泡回缩力。

3.试述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各有何特征?

反应特征:①反应速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②RBC膜上有Cl-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Cl-转移维持电平衡,促进CO2化学结合的运输;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5万倍,双向作用;④在RBC内反应, 在血浆内运输。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反应特征:

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②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③反应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

④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形式,肺部排出的CO2有20%是此方式释放的。⑤带满O2的Hb仍可带CO2。

4.试述缺氧和CO2增多时对呼吸影响的主要机制。

4.1 低氧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特点:①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仅在动脉血PO2<80mmHg以下时起作用;

②当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严重肺水肿、肺心病),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若给予高O2吸入会导致呼吸停止。

4.2 CO2:

维持正常呼吸的生理性刺激。

0.04%:正常呼吸

〈0.04%:呼吸减弱或暂停

↑1%时→呼吸开始加深;

PCO2↑↑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以上;

↑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

↑7%以上→呼吸减弱,

10%时,肺通气可增加8~10倍,头昏、头痛

15%——CO2麻醉。

特点:①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但因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故潜伏期较长;

②CO2兴奋呼吸的中枢途径是通过H+的间接作用(∵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③CO2兴奋呼吸的外周途径虽然为次,但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降低(CO2 麻醉)时,起着重要作用。

4.3 [H+]:[H+]↑→呼吸加强H+]↓→呼吸抑制[H+]↑↑ →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2。

特点: ①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② [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PCO2↑;

③ [H+]↑↑→呼吸↑→CO2排出过多→PCO2↓ →限制了对呼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

1、简述胃肠神经支配。消化系统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2.简述胃的运动形式及其生理作用。

2.1 胃的容受性舒张

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暂时容纳食物,而胃内压保持不变

2.2 移行性复合运动:人在空腹时,胃处于静止状态,尾区、上段小肠现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静息期并向消化道下段移行的周期性运动,始于胃体中部→尾区,90min/次,持续3-5min,进食后消失。

2.3 紧张性收缩:胃充满食物及消化过程中,紧张性收缩逐渐加强,胃窦紧缩,胃体缩小,使胃腔内具一定压力,有助于食物与胃液的混合,并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

2.4 胃蠕动:食物进入胃5分钟出现;由胃的中部开始,到达幽门需1分钟;频率为3次/分钟。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②磨碎食物(即机械性消化) ③推进食糜(胃排空)

3.试述胃液分泌的调节特点。

胃液的分泌分为基础胃酸分泌或消化间期胃液分泌空腹时(消化间期)胃分泌少量粘液、胃蛋白酶、无酸的胃液。强烈的情绪刺激→ 消化间期胃液分泌高酸度、高胃蛋白酶。

3.1.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1) ACh:刺激胃酸分泌,可被阿托品阻断。(2)促胃液素(Gastrin)——胃泌素(3)胃泌酸腺中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的组胺,刺激胃酸的分泌

3.2 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前列腺素、上皮细胞生长因子、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机制:①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②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③直接抑制壁细胞

3.3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3.4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1)盐酸

胃窦:pH1.2-1.5 —抑制胃酸分泌①HCl直接抑制G细胞分泌,②HCl引起胃粘膜内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③迷走神经、促胃液素→胃粘膜合成、释放PG

十二指肠:pH 2.5 —抑制胃酸分泌

①胃酸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胰泌素→抑制G细胞→抑制胃酸分泌

②迷走-迷走反射③局部神经丛反射④HCl刺激十二指肠球部释放球抑胃素→抑制壁细胞

(2)脂肪酸:

刺激作用是短暂、间断体液调节- 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

(3)高张溶液:

神经调节(肠-胃反射)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分泌。

体液调节- 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因酸、脂肪、高渗溶液、机械扩张等刺激十二指肠上的感受器,会反射性的抑制胃的运动,减慢胃的排空,这个反射叫肠胃反射。

3.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特点。试述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1)胃酸的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促促胰液素分泌-- 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促Fe2+和Ca2+的吸收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2)胃蛋白酶原:

4.2 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胰酶

4)其他消化酶

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

5)胰蛋白酶抑制物

能和胰蛋白酶结合成无活性的化合物,防止小量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

胆汁的作用(胆盐)

(1).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2).促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促其转运(3).促脂溶性VitA、D、E、K的吸收

5、简述糖、脂、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和吸收机制。

5.1 糖类的消化吸收

5.2 脂类的消化及吸收

脂肪与类○脂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以及未分解的甘油三酯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易被肠粘膜细胞吸收。脂类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和盲肠。甘油及中短链脂肪酸(<=10C)无需混合微团协助,直接吸收入小肠粘膜细胞后,进而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长链脂肪酸先在小肠粘膜细胞的滑面型内质网上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脂类的改造),并和磷酸、胆固醇、蛋白质形成乳糜颗粒,进入淋巴系统,最后进入血液,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氨基酸的吸收

1.简述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

①肌肉运动:肌肉运动则产热增加,如劳动、运动(可用代谢率值评价劳动可运动强度)步行可使产热量增加3倍;剧烈运动可使产热量增加10-20倍。脑力劳动可通过神经传导引起骨骼肌紧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机体产热量增加。

②基础代谢率增加,则产热增加,如甲亢病人。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机体进食后较进食前产热量增加。可能为肝脏内脱氨反应消耗的额外能量。进食后蛋白质使机体产热量增加30%;糖和脂肪使机体的产热量增加4~6%.

④环境温度:20-30℃时能量代谢产热最稳定,温度升高或降低产热均增加。寒冷→肌肉紧张→寒战→产热↑温度升高(30-45℃)→体内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热↑ →发汗及循环机能增强。

⑤内分泌:

甲状腺素↘

血糖升高、利用率提高→产热增加

肾上腺素↗

精神紧张也将刺激肌紧张和内分泌激素释放,从而使产热量增加。

2. 试述调定点学说及体温调节过程。

调定点:体温在偏离某一临界温度(37 ℃)时,将会导致明显的产热和散热改变,从而使体温恢复到临界温度,这一临界温度即称调定点。

(1)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水平时,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活动的改变而促使体温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2)调定点改变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活动在新的调定点水平达到动态平衡。

1、简述近球小体的组成、分布或存在部位以及生理功能。

2、简述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其肾血流量调节。

2.1.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1)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a.血液供应丰富:两肾血流量1200 ml/min,约占心输出量20%

b.肾皮质血流量最多

c.具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d、血流量相对恒定

2.2 肾血流量的调节

3、简述尿生成的过程。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3.1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通过滤过膜在肾小囊生成原尿(超滤液)的过程

3.2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3.3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中。

4、简述尿的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4.1 原理:

4.1.1 逆流倍增:肾小管不同部位的通透性各异,使得皮质组织液与血浆等渗,肾髓质由外向内渗透压浓度递增。

渗透压梯度形成动力

⑴外髓部高渗梯度的构成动力: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⑵内髓部高渗梯度的构成动力:尿素再循环和NaCl的重吸收

4.1.2 逆流交换:NaCl和尿素在U型直小血管的再循环成为维持高渗梯度的动力。

4.2、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血管升压素的水平:

5、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和多尿?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远远超过160-180mg/dl,大量的葡萄糖被肾小球滤过后,超过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限度,小管液中存在大量葡萄糖,因此形成高渗透压,妨碍肾小管特别是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增多。

6、试述肾的功能活动的调节

6.1 肾血流量的调节。

离体肾实验观察到,当肾动脉的灌注压(相当于体内的平均动脉压)由2.7kPa-10.7kPa(20-80mmHg)的过程中,肾血流量将随肾灌注压的升高而成比例地增加;而当灌注压在10.7-24.7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稳定,以后又将随灌注压的长高而增加。

肾血流量调节方式、机制与证据

6.2 肾小管活动的调节(p372)

6.2.1 肾内自身调节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Na+重吸收↓(扰乱

球-管平衡)→尿量↑(且Na+的排出也增多)。

(2)球-管平衡

近曲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的现象。无论GFR↑or↓→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定比重吸收的:

6.2.2 神经-体液调节

重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1)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交感N兴奋(运动、高温、大出血、缺O2、剧痛)→释放NE:

①激活α受体→入球与出球小A收缩(收缩程度:A入>A出)→肾毛细血管压↓、肾血浆流量↓→有效滤过压↓→GFR↓;

②激活α受体→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和NaCl↑;

③激活β受体→近球细胞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NaCl的重吸收↑。

③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

来源:心房细胞(血浆量增多,扩张心房)

作用:使肾血管扩张;促进肾小球滤过;促进氯化钠与水的排泄

1、阐述激素传递的主要方式

远距分泌: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方式。

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的方式。

自分泌: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自身的方式。

神经分泌:

激素作用的特定部位称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

生理学 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2.何谓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稳态、反应、反射?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何谓新陈代谢、能量代谢? 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那些?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Na+-K+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 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生理 1.血液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 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6.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期末试卷B

《生理学》期末试题B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名词解释(2’*5) 1.兴奋性 2.阈电位 3.中心静脉压 4.肺通气 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二、填空题(2’*5) 1.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2.ABO血型可被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型。 3.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消化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三、A型题(1’*20)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 )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 ) A.NaCl B.葡萄糖 C.清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 ) A.缺乏Fe2+ B.缺乏叶酸 C.内因子缺乏 D.骨髓破坏 E.严重肾疾病 6.某患者未受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 ) A.红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减少 C.淋巴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缺乏 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 A.0期 B. 1期 C.2期 D.3期 E.4期 8.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 ) A.0期去极化速度 B.0期去极化幅度 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 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 9.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 )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 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 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 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舒张期 10.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 ) A.心率 B.心排出量 C.中心静脉压 D.动脉血压 E.静脉回流量 11.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 )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血管硬化 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12.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取决于( )

生理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A.l倍B.5倍C.12倍D.18倍E.21倍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A. 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B.刺激强度等于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l倍 B.5倍 C.12倍 D.18倍 E.21倍 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 A. 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B.刺激强度等于基强度时,缩短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C.刺激时间等于时值时,刺激强度为基础度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D.刺激时间小于时值时,无论刺激强度有多么的大,均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E.以上说法都不是 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E.等于正常 4.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5.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 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E.内、外电流相等 6.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 A.Ca2+ B.Mg2+ C.Na+

D.K+ E.Cl- 7.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 B.肌小节 C.肌纤维 D.粗肌丝 E.细肌丝 8.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E.粗面内质网 9.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E.细胞内未发现类似骨骼肌那样的乙线 10.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为A.40L与4L B.30L与4L、 C.20L与4L D.30L与2.5L E.20L与2.5L 11.大细胞贫血是由于 A.缺少铁 B.缺少铁和蛋白质 C.缺少维生素Bn和叶酸 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 E.缺少雄激素 12.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 A.因子Ⅲ B.因子Ⅶ C.PF3 D.Ca2+ E.凝血酶原 13.血凝块回缩是由于 A.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 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 C.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 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发生收缩 E.纤维蛋白降解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三十三: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并引发特定的生理效应。 三十四、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三十五、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Ⅱ、填空题(借鉴以往的考试试题,预判分析) 1.当细胞受剌激时,膜电位减小,产生去极化,达到某一个临界值时就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它是导致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 2.观察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时,若主、次侧均不凝集为O型血。 3.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主要受体液渗透压和血容量的调节。 4.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5.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阿托品。 6.眼的调节主要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眼球会聚的调节。 7.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呆小症是由于胎儿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8.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抑制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9.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10.静息电位值接近于钾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钠平衡电位。 11.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晶状体前凸、瞳孔缩小和视轴汇聚。 1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13.体内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胰液和小肠液。 1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浙江大学-生理学模拟试题

生理学模拟试题(一) [A1型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A1型题 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 1倍 B. 5倍 C. 12倍 D. 18倍 E. 21倍 [答案] B 2.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时间的关系是 A. 刺激强度小于基强度时,延长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B. 刺激强度等于基强度时,缩短刺激时间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C. 刺激时间等于时值时,刺激强度为基强度即可引起组织兴奋 D. 刺激时间小于时值时,无论刺激强度有多么的大,均不能引起组织兴奋 E. 以上说法都不是 [答案] C 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 零 B. 无限大 C. 大于正常 D. 小于正常 E. 等于正常 [答案] D 4.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 钠平衡电位 B. 钾平衡电位 C. 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 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 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答案] B 5.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

A. 内向 B. 外向 C. 内、外向电流互变 D. 内、外向电流均可 E. 内、外电流相等 [答案] C 6.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 A. Ca2 B. Mg2+ C. Na+ D. K+ E. Cl- [答案] A 7.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肌原纤维 B.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 [答案] B 8.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 横管 B. 肌膜 C. 线粒体膜 D. 肌浆网膜 E. 粗面内质网 [答案] D 9.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 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 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 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 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E. 细胞内未发现类似骨骼肌那样的Z线 [答案] D 10.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体液量与血液量分别为

最新生理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 名词解释 1.生理学2.兴奋性3.刺激4.可兴奋组织5.内环境6.稳态7.反射8.神经调节8.体液调节9.自身调节13.反馈信息14.负反馈15.前馈 问答题 1.人体生理学从哪些水平进行人体功能的研究?试说明各水平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 4.体液调节主要调节人体的哪些生理功能?举例说明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chapter2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兴奋5.阈强度6.绝对不应期7.相对不应期8.静息电位9.动作电位10.阈电位11.极化12.去极化13.超极化14.超射15.后电位20.“全或无”现象21.电压门控通道22.化学门控通道23.局部兴奋24 电紧张性扩布25.时间总和26.空间总和27.量子式释放28.终极电位29.三联管结构30.兴奋一收缩耦联31.前负荷32.后负荷33.等长收缩34.等张收缩35.最适初长度6.单收缩37.不完全强直收缩38.完全强直收缩 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3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4.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5.论述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6.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在产生过程中Na+、K+通透性有什么变化? 7.试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有哪些功能状态?它们与膜的通透住有什么关系? 8.局部兴奋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转变成为锋电位的? 9.论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10.试用肌丝滑行理论来解释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11.论述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12.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 13.何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的收缩效果最好? Chpter 3 血液 名词解释 1.内环境2.红细胞比容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血浆胶体渗透压6.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7.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8.生理止血9.出血时间10.血液凝固11.凝血因子12.抗凝系统13.纤维蛋白溶解14.人血小板粘附与聚集15.促红细胞生成素16.凝集、凝集原、凝集素17.ABO血型系统18.Rh因子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哪些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品作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生理学模拟考试(02)

一、单选题(共3500 题,每题 1 分) 1.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 正确答案:A 2.关于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征,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逆浓度梯度进行 B.有饱和现象 C.特异性较通道高 D.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需要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 正确答案:A 3.心室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动作电位0期去极的速度 B.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C.动作电位2期的长短 D.动作电位复极末期的长短 E.钠-钾泵的功能 正确答案:C 4.以下关于心肌收缩的描述,错误的是: A.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B.心室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C.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 D.细胞外的Ca2+内流是触发心肌收缩的关键因素之一 E.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以收缩期缩短更明显 正确答案:E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正确答案:A 6.房室瓣开放见于: A.等容收缩期末 B.心室收缩期初 C.等容舒张期初 D.等容收缩期初 E.等容舒张期末 正确答案:E 7.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快速射血期中:

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 正确答案:B 8.在正常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中: A.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B.房室瓣开,动脉瓣开 C.房室瓣关,动脉瓣关 D.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 E.心室腔容积不变 正确答案:D 9.容量血管指的是: A.大动脉 B.微动脉 C.肺动脉 D.微静脉 E.静脉 正确答案:E 10.人从平卧突然变为直立时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心脏水平以下的容量血管扩张 B.心脏水平以上的容量血管塌陷 C.心脏水平以下的动脉血压升高,心脏水平以上的动脉血压降低 D.动脉血压先降低后恢复正常 E.对长期卧床病人的动脉血压的影响更明显 正确答案:C 11.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 B.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C.主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 D.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可使脉搏压增大 E.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周阻力降低可使脉搏压增大 正确答案:E 12.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正确答案:A 13.每搏输出量和心率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加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是: A.收缩压升高为主 B.舒张压升高为主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生理学模拟考试试题

生理学模拟考试试题4 姓名 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分数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强直收缩 D、无收缩反应 2.尿液流经尿道刺激感受器,使逼尿肌收缩增强,直至排完尿液是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3.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具有全或无性质 B、有不应期 C、不易受药物影响 D、其幅度与递质释放量成正比 4.大脑皮层紧张活动状态时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是 A、出现a波 B、出现B波 C、出现B波 D、出现S波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 B、辐散 C、环状 D、链锁状 6.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 A、下丘脑 B、中脑 C、延髓 D、尾核 7.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A、A 型 B、B 型 C、AB型 D、O 型 8.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主要由于 A、缺乏铁质 B、维生素B12缺乏 C、缺乏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9.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组织代谢产物是 A、组织胺 B、血管舒缓素 C、缓激肽 D、C02和乳酸 10.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形式主要是 A、滤过和重吸收 B、吞饮作用 C、渗透作用 D、扩散作用 1 1 .平均动脉压是 A、收缩压减去舒张压 B、收缩压+脉压/3 C、(收缩压+舒张压)/2 D 、舒张压+脉压/3 12. 最大吸气末的肺容量是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总容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13.0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氧合血红蛋白 D、高铁血红蛋白 14.胆汁中参与消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胆色素 B、胆盐 C、胆固醇 D、脂肪酶 15.正常时胃蠕动的起始部位在 A、贲门部 B、胃底部 C、胃体中部 D、幽门部 16.当肾动脉压由120mmHg(16kpa上升到150mmHg(20kpa时,肾血流量的变化是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7.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食物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合食物 18.球旁器的生理功能是 A、分泌血管紧张素 B、分泌肾素 C、分泌醛固酮 D、分泌前列腺素 19.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是 A、促进组织摄取、贮存、利用葡萄糖 B、促进糖异生 C、促进糖原分解 D、抑制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20.甲状腺“ C'细胞分泌的激素是

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性 1、什么叫兴奋性?(P3) 2、哪些是可兴奋细胞? 3、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兴奋的客观指标——动作电位 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 1、有哪三种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哪一种是最重要的?三种方式各自的特点(最重要是前 两种调节方式)(P4) 2、正负反馈的作用?(P6)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P9) 1、转运的层次结构(分类)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通道——离子 载体 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膜电位的概念?及两种表现形式?(P16) 2、静息电位与K+的电位相当,可用其表示。 3、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起码知道上升支——Na+内流;下降支——K+外流)(P19) 4、阈电位的概念(P20) 5、阈值(也称阈强度)的概念?衡量细胞兴奋性常用的指标——阈强度(P23)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兴奋—收缩偶联的因子——Ca2+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内环境的概念(P31) 2、 3、血浆渗透压分哪两类?及其各自的作用?(P3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P36)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成熟辅助因子——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 调节因子——爆式促进活性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阶段(P42) 2、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FXII;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FIII;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 1、ABO血型的分型(题目千变万化,考试时自己推算)(P45)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哪些是工作细胞?哪些是自律细胞?(P49) 2、心肌的生理特性4个 兴奋性经历了哪几个时期?(P53) 自动节律性正常起搏点的位置——窦房结 传导性浦肯野纤维网最快和房室结区细胞最慢及其各自的意义(P56)收缩性自身特点(及与骨骼肌的不同处)(P57)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F

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 ′× 分) γ 二 选择题( ′× 分)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反射 兴奋 刺激 反应 阈值 机体内环境的 是指: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当达到 时 膜两侧 浓度梯度为零 膜内侧 的净外流为零 膜外 浓度大于膜内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 ,钠泵运转可使 个 移出膜外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近代生理学把 的定义理解为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即 判断组织 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的频率 骨骼肌的 耦联不包括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 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浆中的 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 解离 当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 幅值变大 幅值变小 频率变低 发生叠加或总和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 .射血期 .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见于 .等容收缩期末 .心室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初 .等容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末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 .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静息电位数值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 期去极化速度 .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 期有无自动去极 .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 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非电压依从性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可为阿托品所阻断 .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在去极化到 时被激活 当 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心迷走紧张减弱 .心交感紧张加强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加快 .动脉血压升高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 贮存少 心肌的 特别长 .心肌有 ,会自动节律收缩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呼气全程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吸气全程 呼吸全程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 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容积 降低肺的顺应性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肺泡通气量是指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无效腔的气体量 氧解离曲线是反映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溶解于血液中的 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 分压降低 值降低 值增大 温度降低 , 降低 关于通气 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安静时正常值为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反射中枢在延髓 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 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 分泌的是 灌注幽门部粘膜 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 刺激迷走神经 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 能促进胰腺分泌 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 关于 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可促进脂肪的吸收 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 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胆囊 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 促进化学性消化 促进吸收 推进食糜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