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弄(lòng)堂彳亍(chíchú)游说(shuì)穿(chuān)流不息

B. 喋(dié)血着(zhuó)想丝绦(tāo)浑身解(jiě)数

C. 嬉(xī)戏颓圮(qǐ)点啜(zhuì)呼天抢(qiāng)地

D. 忤(wǔ)逆青青子衿(jīn)和谐(xié)病入膏肓(huāng)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本题,

A项,“彳亍(chíchú)”应为“彳亍(chì chù)”;“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

B项,“浑身解(jiě)数”应为“浑身解(xiè)数”。

C项,“颓圮(qǐ)”应为“颓圮(pǐ)”。

故选D。

【点睛】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D.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放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题中B项,“而”前后两句话是“叶子底下”和”叶子“是并列关系,前面的”叶子底下“中又有逗号分开,所以“而”前面的逗号改为分号。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 晚会上,《花好月圆》《十面埋伏》《二泉印月》《渔舟唱晚》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名曲,让观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B. 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里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C. 这群姑娘穿上时装,亭亭玉立,翩然若仙,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D. 那座房子因年久失修,天花板上斑驳陆离,好像要裂开的样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A项,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使用正确。

B项,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很不清楚,感觉很不明显,这里形容月光不恰当,应用“朦朦胧胧”。

C项,亭亭玉立:多形容女子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多姿。句子形容姑娘,使用正确。

D项,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形容天花板,使用正确。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我的小屋便照进太阳,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B.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向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D. 离开北平一年了。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A项,结构混乱,陈述对象不一致,“我的小屋便照进太阳”应改为“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B项,介词使用不当,应为“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D项,成分残缺,在“怀念着”前面添加主语“我”。故选C。

二、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的点睛之笔。

(2)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___。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二情同依依。

(5)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答案】(1). 久在樊笼里(2). 复得返自然(3). 复得返自然(4). 千里共婵娟(5). 举手长劳劳(6). 长太息以掩涕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樊”“婵娟”“掩涕”的书写。

【点睛】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虽趣舍万殊

B.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 知明而行无过也

D.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7. 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之相与.失其所与.,不知

B. 及其所之.既倦足以极视听之.娱

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 向之所.欣或因寄所.托

8. 对该文段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 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变化而变化。

C. 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 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9. 翻译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答案】6. D 7. D 8. D

9. (1)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2)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本题,

A项,“趣”通“趋”,往、取。

B项,“輮”通“揉”,使直木弯曲。

C项,“知”通“智”,智慧。

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前句句意为: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与:交往。后句句意为:失掉自己的同盟军,不明智。与:结交、亲附。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项,前句句意为: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之:动词,往、到达。后句句意为: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之:结构助词,的。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以:因。后句句意为: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以:依靠。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过去所喜欢的东西?所:所字结构,和之后动词构成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句句意为: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所:所字结构,和之后动词构成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

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D项,“所以非常悲观”错误,悲观的说法与文意不符,作者对人生是执着的,只是因岁月的流逝而慨叹。故炫D。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况”,况且;“修短”,寿命长短;“化”,听凭造化。(2)中,判断句;“痛”,悲痛。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0.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

11. 文章中哪一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12. 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3. 第①段中三个“来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1). 郁达夫(2). 《沉沦》

11.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2. 总括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13. 三个“来得”结构相同,形式整齐,加强语气,强调突出了北国的秋的特点。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第一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故都的秋味”,第一个句子和最后一个句子是作者的叙述,是自己的感受,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据此整理概括。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内容上概括出北方秋的特点;结构上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秋的描写;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之情。《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理解词语作用有几种方法:(1)指出手法。(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作用。本题,“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在句式上,结构相同,形式整齐,加强语气;效果上强调突出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点睛】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五、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E. 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15.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

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16. 假设《涉江采芙蓉》中的“采芙蓉”是女子,请展开合理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答案】14. CE 15. ①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16.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朵美丽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C 项,“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误,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E 项,“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一首古诗,并不是律诗。

故选CE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本题,《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

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

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从“所思在远道”可以看出游子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从“长路漫浩浩”说明了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从“同心而离居”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领会题目的核心要素及基本要求,从所给句子中进行把握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句中要抓住“涉江”“采芙蓉”“多芳草”“所思”等内容进行表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女子的忧思源于对男子的思念。女子思念男子,而男子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景物和人物描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

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的。

⑥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7. 第2段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

A.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 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 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 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需要更迫切。

18. 概括的说“两个发现”是什么?

第一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19. “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0. 认真阅读第6段,说说它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的?

【答案】17. A 18. (1). 第一个发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2). 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

19. 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20. 中心句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论证这一中心的过程中,采用了对比和举例两种论证方法。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

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马克思身份决定的,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最伟大贡献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而作为他全部活动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可知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两大“发现”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筛选、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心句一般在句首或者最后一句,本段第二句是中心句,“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是对比论证;“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是举例论证。

【点睛】文章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

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

七、语言实际运用

2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空白处填入两个四字短语。

阅读教学需要朗读。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_______、______,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答案】(1). 耳闻其音(2). 心通其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词语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根据“口”对应“口诵其声”;“耳”对应横线上内容,应该和耳朵听到有关,句式和“口诵其声”保持一致,填上“耳闻其音”;“心”对应横线上内容,应该和心能够理解意思有关,句式和“口诵其声”保持一致,填上“心通其意”。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

22. 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 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23. 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解析】

试题分析: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结构基本对仗,结句结尾要是仄声(阴平或阳平)。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八、作文题

2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受多种外力的作用,这些外力制约你,规定你,决定你;或者肯定你,或者否定你。用物理学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合力。外力的合力决定了你运动的轨迹。

请以“寻找生活的合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寻找合力,实现双赢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各种力量的制约,将一切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只有寻结合力,才能实现共赢。

单打独斗,不可避免地被打败。有一位农夫因为怕自己失去种子的优势,而拒绝买优良的种子给邻居,事后后悔地发现自己的优质种子再也没有以往的优势,因为受了劣质种子的花粉传播授粉。农夫知道,只有将这些优质种子卖给邻居,大家都种这种优质种子,那么种子开花授粉时,才能优质种子相互作用,而生产的果实将都是优质种子,将都会大丰收,实现共同增长。可现实却是好的种子的花粉在劣质种子花粉中被同化了,减产甚至绝产将是正常现象。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多么的重要!互利互惠,合作才能共赢。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就只能在实践中单打独斗,将被各个击破,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只有齐心合力,才能实现共赢。在中国历史上,有一部浩如烟海的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一部中国历史上对大的一部丛书,三万多册,近八万卷,总字数近百亿。可知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当时是用手工抄写,只用了15年便宣告完工,究其原因,就是团结合作。试想,近四百人监工,四千人负责抄写,相关工作人员更是不计其数。如此庞大的阵势,又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合作的必要性,我们无法忽视。因此,《四库全书》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的道理。

合作要讲团结,共同应对承担。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企业界爆发了一场争夺英资怡和财团和财团台柱之一的九龙仓集团的大战,主要对手便是华资与英资两大集团,是他们之间的对决。当时华仔集团就有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以及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这两大集团的存在,英资集团见势不妙,拉拢汇丰银行做靠山,更加剧了竞争。此时,李嘉诚找到了包玉刚,二人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长谈。李嘉诚坦然愿意让出自己手中的一千万九龙仓股

票。包玉刚也认识到李嘉诚的诚实与坦率。二人都认识到彼此的重要,共同的利益,使二人终于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精诚团结与合作,一举打败了影子集团,实现了各自的愿望和目的。所以,团结,使合作更加紧密,共同承担风险,实现了互利互惠的目的。

谁学会了合作,谁就抢占了先机;谁寻找到了合作力量,谁就会走在时代发展

的前面,

实现双赢,从而创立不可小觑的业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但一定不能偏离话题,话题是写作的重心。

【审题】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各种力量的制约,有时人会感到很无奈,但是人类是万物之灵,灵在人类有巨大的能力,总能让外物为自己所用,将一切不利因素,尽量转化为有利因素,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你、我、他定能将生活中的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立意】合作=共赢;合作才能共赢;寻找伙伴,走向成功;寻找生活的合力;,合力,借力,双赢智慧。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团结合作,双赢智慧》,然后并列式结构行文,第二段“单打独斗,不可避免地被打败”,农夫优质种子的例子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多么的重要!互利互惠,合作才能共赢”;第三段“只有齐心合力,才能实现共赢”,用《四库全书》的例子说明“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的道理”;第四段“合作要讲团结,共同应对承担”,用香港企业界的大战说明“团结,使合作更加紧密,共同承担风险,实现了互利互惠的目的”。最后强调“谁学会了合作,谁就抢占了先机,谁就会走在时代发展的前面,成为领军”。

【素材】1. 常言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天堂与地狱的最大区别就是:天堂里每个人手里拿着的长勺子给对方喂食,各自自得其乐;地狱里每个人手里的长勺给自己吃,因为柄太长又吃不到,都干着急。21世纪是既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又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分工协作,互利互惠,共同赢利,这是发展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的大势所趋。

2.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兵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3.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鱼效应。

4.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 。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在高考题型中话题作文出现的概率最高,一般考生多以写议论文为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