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________________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

(4)温故而知新新: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

(6)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 斯:________

(7)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______

(8)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名著《论语》的封面弄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汝”,你,你们。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⑤隅:角落。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是以谓之“文”也( )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以谓之“文” 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6.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7.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8.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lún yuè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ɡōnɡdǔ

2.(1)同“悦”,愉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诚信(4)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5)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疑惑(6)往、离去这,指河水(7)胳膊(8)坚定

3.D(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

4.C

5.(1)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春秋末期思想教育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示例: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弄破了,原谅我好吗?

7.(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2)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

(3)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8.(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

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

12.C

13.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14.(1)什么(2)因此

15.(1)是以/谓之“文”也(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6.(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2)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17.第一则和第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18.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

11 《论语》十二章(经典)

11 《论语》十二章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 《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知——知道 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论语十二章》中考试题

《论语十二章》中考试题答案卷 一、2012年山西省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7—11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2分)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H.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 ) 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1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答: 二、201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市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节选自《<论语>十则》)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腰:(2)知: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13.【甲】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突出“余之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2分) 1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1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三、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选择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3、【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改变。 37、【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8、【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定。3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40、【仁】仁德。

11-论语十二章-课本注释

11、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何,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于夏:“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余映潮

一、背景资料,明确学习重点 (屏幕显示)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屏幕显示)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屏幕显示学生批注“语录体”) 《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屏幕显示) 《论语》,名句的集锦、格言的荟萃、成语的宝库。许多成语,如尽善尽美、三思而行、舍己为人、学而不厌、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言传身教、不耻下问、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分为略读和细读两个步骤。略读,了解一下;细读,深入地品析。 二、略读文本 (屏幕显示) 略读 师:学习本课可以有四种收获,请做笔记。 (屏幕显示) 激励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屏幕显示) 陶冶情操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屏幕显示) 启迪智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屏幕显示) 积累语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逐一讲解每一句的意思。学生不齐读,不齐背,各自开始读背起来。) 三、细读文本 (屏幕显示) 细读 (屏幕显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高尚的。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class=txt>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 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 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 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 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 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 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

11论语十二章教案(详案)-论语十二章教案

11《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朋-----朋友见-----看见改------改正逝-----流逝知——知道择——选择舍----舍弃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假字就是用同音字代替本字,一般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认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亲:以…为亲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 例5: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疆界,边界此为把…作为疆界 例6: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学导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作者:————————————————————————————————日期: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重点问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2、课文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了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了什么?分别举例。 3、“回也不改其乐”中“不改其乐”应该如何理解?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整理)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精品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红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11论语十二章 课后习题

11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 为人móu() 学而不思则wǎng() 思而不学则dài() 曲ɡōnɡ()而枕之博学而dǔ()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传.不习乎(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 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家。 (2)《论语》是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及其弟子的的书, 与、、合称“四书”。 4.填空。 (1)亚运会期间全国人民喜迎亚洲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 (3)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粗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 曲肱而枕之()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习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1.(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信习品德 4.略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七 ..(),六十而耳顺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 ..(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100分) 姓名班级分数 一、解释横线上的字词,每空0.5分,共30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2.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因为孔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_ !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8.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 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9.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 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10.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1)(2) (3)(4)(5)

《论语》练习题附答案

《论语十二则》试题 一、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录。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_家,是______家的创始人。《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学而》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 7.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可以为师矣。”《为政》 8.子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子曰:“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雍也》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12.子曰:“三人行,。, ”《述而》[来源:学,科,网Z,X,X,K] 13.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子罕》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子罕》 15.子夏曰:“,,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感知与品味 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强化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______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 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共二十篇。与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称“四书”。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期_________ ,春 秋末期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思想的创始人。相 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 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 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粗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 6.与朋友父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 )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识记孔子和《论语》的文学常识; 3.识记文中重点实词和文言句式:说、愠、省、信、传、惑、逾矩、罔、殆、好、乐、饭、夺、笃等;“不亦……乎”的固定句式和“贤哉,回也!”的倒装句式 4.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结合自己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两句诗,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们能猜出是评价的哪一位伟大人物吗? (介绍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政治思想核心:“仁”与“礼”。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北宋初年一位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这部经典究竟有何魅力而经久不衰呢?(介绍《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初读感受 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文意,讲解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1. 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点出“不亦……乎”的特殊句式) 2.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