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天伟论文

白天伟论文

白天伟论文
白天伟论文

前言

深度报道,围绕普通受众需求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向重、深、广、活的专业化方向迈进,“运用理性的逻辑,通讯的技巧,消息的简明,文学的笔调,政论的气势,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生动反映和剖释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引起思辨,寻求出路”。

然而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深度报道的文章由于题材选择的重大,策划的角度不够鲜明独特,导致整片的文章就是材料的排列,得不出有启发性的结论而让文章的可读性大大的减少。

深度报道没有可读性就起不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国家的发展,而深度报道就是人们了解这些的重要的途径,这也是深度报道必须具有可读性的必要性。

那么深度报道如何才能增加可读性?陈力丹在《深度报道“深”在哪儿?》里强调:写作前要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价值的素材,然后精选素材,将材料排队,按递进的逻辑结构,在不同的深度采用不同的素材。这是设计文章的写作框架时必须考虑的事项。

我也想通过本论文,运用自己做掌握的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借助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深度报道的现状、特点以及增加可读性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分析,从选题、报道角度、写作、记者、策划的不同角度,来探讨深度报道如何增强可读性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当今深度报道的写作提供一点点的帮助。当然,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有限,对于论述未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当今影响深度报道可读性的因素

(一)何为深度报道

什么是深度报道?它是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格式,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比如在有的媒体称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核心报道”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报道复杂。深度报道的文章通篇着力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文章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先进性,或展示了当下重要的社会矛盾,而不是陈词滥调,不是显见、可以轻易得出的道理。

(二)什么因素影响了深度报道的可读性

一篇深度报道的“出世”是经过作者的提前策划、选题、写作等一系列的工作而完成。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原因导致可读性不是很强。

1.篇幅长且文字不鲜活、不生动。

深度报道的篇幅较长是它区别与一般报道的特点,但是如果把握不好这长篇幅中的文字,这“长篇幅”就会成为影响深度报道可读性的一个最大的因素或者弊端。文字运用的不鲜活、不生动就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何况是长篇幅的“死气沉沉”,会让读者感觉无聊,不能引导读者一步步读完整个报道。深度报道的长篇幅其实就是文字的长篇幅,文字不生动的长篇幅是可读性差的罪魁祸首。

2.专业性强,读不懂

深度报道在专业性强的方面的报道是经常可见的,但是因为大量的专业术语与大量的数据,使读者即使对其感兴趣也会因为读不懂而放弃阅读,这样就没有起到增加读者想要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报道的可读性。对于这样的报道读者通常是一扫而过或者是直接越过。

3.深度与广度

深度报道的“深”“广”在哪里?这句话是现在很多深度报道的文章在被阅读了之后读者要问的一句话,“深度报道”这四个字就已经很好的说明了深度报道的文章要具有独特的观点和先进性的结论,当今的深度报道经常是题目“骇人”,而内容却平平,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感觉上当受骗了。没有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观点、先进的结论来支撑的深度报道是不具有可读性的,更是谈不上深度与广度。“许多被称为深度报道的文章不深的主要表现,在于主题的阐发过于肤浅,表现形式如:罗列许多价值同等的素材,结果只能说明第一步的浅层次的道理,再想讲深一些,素材没有了,话也似乎说尽了。因此,写作前要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价值的素材,然后精选素材,将材料排队,按递进的逻辑结构,在不同的深度采用不同的素材。这是设计文章的写作框架时必须考虑的事项。”①

①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4期

二深度报道如何运作才能增强可读性

(一)题材与报道角度策划的掌握是重中之重

深度报道的对象是事关国计民生、受众普遍关注而又困惑不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以在做深度报道是题材与角度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直接影响着深度报道的可读性和所起到的社会作用。

首先是题材范围的选择,题材范围是指构成深度报道的诸多材料,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问题或现象等。这里的“题材范围”,还特指记者分跑的“口岸”范围或采访某一专题所涉及的领域。记者在日常报道中,通常会形成较为固定的分跑“口岸”。他们应该对自己所分工的范围有一个全面了解,根据这种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建立并完善“题材范围档案。”一个深度报道选题有了良好的思想内容,还必须通过完美的形式来体现,不要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更不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要讲究方式方法。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其次是角度的选择,所谓“角度”,即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事物而言,如果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它,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深度报道而言,可以有效的体现报道核心并且受到读者的关注。一般角度都是采用宏观的大角度,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宏观上的报道思想。它依赖于记者的时事观察、知识储备,以及记者对某一领域的独特的研究或见解。简言之,角度选择直接地表现为深度报道从哪一个“点”去做的问题。

下面结合一个案例《农村大学生是否应保留责任田》来分析说明深度报道如何把握题材与角度的选择才能更好的展示如何增强深度报道的可读性的方法。

1.案例:《农村大学生是否应保留责任田》

对于同一个地域的同一个时期所产生的热点事件来说都是人们所尽知的,而如何增加它的深度和可读性就是一个报道所要掌握的重点。《农村大学生是否应保留责任田》是腾讯网2009-4-9的一篇关于农村大学生与户口、责任田以及隐射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度报道。

关于这篇报道的简要内容:“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已经毕业一年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是在外面打些零工。1995年以前,实行毕业生“包分配”政策,原籍农村的大学生入学后,户口必须迁入学校,不再具有村民资格及其相应权利。

这篇深度报道的题材选择正是当下社会以及全体人民关注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看似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因为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每个人如听一首老歌一样“耳熟能详”,但是其独特的农村大学生的“责任田”的角度使其可读性大大增加,而整片文章的角度也很是明确,从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运用两个大学生对于“责任田”的困惑的角度来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开篇就是: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已经毕业一年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是在外面打些零工。我不明白的是,工作不好找,为什么我的地也没了呢?现在我还不如村里出去的农民工,他们没工作了还能回家种地,但我却只能这样漂着。”天津蓟县一姓周的女大学生近日给中国青年报打来电话,诉说她的苦恼。

“不是说土地30年不动吗?为什么征用了我的土地不给补贴?难道就是因为我的户口不在家?”山东济宁的小李也打来电话。他正在读大三,考上大学之后户口便迁出本村,但是继续分有责任田。最近家乡修建水库,李某家的土地被征用,由于他的户口不在当地,当地政府未给予补贴。

这样独特的题材与文章开篇运用事件中的人物的角度是整片报道具有可读性的成功之笔,“我不明白的是,工作不好找,为什么我的地也没有了呢?”、“不是说土地30年不变吗?”这样的当事人的疑问句的运用引起了读者很大的阅读兴趣,向往下读,想知道“责任田”的结果。这篇文章的题材与角度在增强可读性上都是非常成功的。

深度报道需要宏观的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念多才是“宏观”。每篇只谈一个视角的问题,于是就有可能把问题谈透。而这样运用一个角度做深度报道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简明扼要。采用白描手法,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提供一段感人的情节或一个生动的故事、冲突,从具体引导出抽象,再从抽象转变为新的具体。讲故事不是深度报道的目的。向读者解释事实常被详尽地讲故事本身所淹没,是现在深度报道的一个通病。因此,要尽快使具体的故事转换到对主题的关注上。

深度报道不是消息,而是要提供一种对事实的认识。因而,完整的深度报道,除了起始部分点明主题外,为了强化主题,通常以某种适当的结尾呼应前面的立论。《农村大学生是否应保留责任田》开头写了大学生对于责任田的困惑,结尾写“迁户不收地”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可能作用有限,并鼓励大学生加速

城市化,这些都是以问题所在的当事人的角度来作出文章的结论的,让读者有一定的思考。

行深度报道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角度和手法来增强可读性呢。

(二)平民化视角适合“重大事件”

重大新闻事件,以其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影响。这类新闻往往习惯于从政府的角度报道事件,而忽视作为普通百姓接触到的东西和他们的意见。实际上,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立刻在事件发生地及其周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舆论冲击波。群众通过人际传播渠道,使各种讯息不胫而走,这些讯息往往真伪交织,虚实难辨,特别需要媒体从做好平民工作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时的报道就应该顺应大众的这种舆论需求,既从权威的角度反映党和政府的态度、措施和处理程序,还特别要从民众的角度,观察事件、分析事件、及时释疑解惑,澄清是非,理顺情绪。这样即可以很好的宣传领导阶层的领导政策和方针,又从群众的角度给了新闻一个可读、易读的定位,使其有了与群众联系在一起的鲜活,不再“官话”,让群众感觉重大事件也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另一个方面说也就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类新闻的可读性。

(三)注意受众的理解能力是报道专业性较强新闻事件的重点。

在世界上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对于非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来说,可能很简单的东西我们都不懂得,而关于这类的专业性较强的报道一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很多时候在这类的报道里面,专业术语和大堆的数据出现的太多,这样堆砌一大堆数据来报道经济发展的成绩,结果很可能是老百姓不爱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从平民的角度来说,他们眼中的经济科技发展是身边鲜活的事实,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每一点变化和改善。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媒体,要让百姓喜欢看、看得懂,就必须尽可能地用生动的事例、形象的语言来报道成就。当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性分析和报道也是必须的,但不能像专业研究那样罗列枯燥数据。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困难和矛盾。如果只报喜不报忧,只说成绩不谈问题,那么报道所反映的生活便是失真的,至少是片面的。并不是报纸上不说群众就看不到,实际上这些问题会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反映出来,他们不仅看到了,而且老百姓还得承担由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结果。所以报道还得着眼于解决问题、疏导民意,对老百姓看到的各种经济困难和矛盾进行正面的深度的报道和解释。这样的报道,让老百姓觉得科学的发展他们也是一样的在了解着、关注着,而不是距离生活遥远的,让老百姓从心理上得到了一种自己生活在蒸蒸日上的社会和国家里,这样有助于国民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国家,有助于提高老百姓的爱国素质的教育和提高。

“就深度报道写作而言,立意新、内容好、开掘深、文笔美的深度报道无不表现在主题清晰、开掘深透、导语精彩、巧添背景、善用对比、精选细节、语言优美。“深度报道再深,也不是理论文章,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推理了再推理。深度报道需要具备可读性和知识性,让人思考,引人入胜。深度报道接近报告文学,但要比报告文学更有理性,目的不是文学化地报告事件,而是文学化地聚焦观点。”②

②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4期

(三)加强深度报道的可读性对记者的要求

深度报道难做,从题材的选择到角度的把握,再到语言的应用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还要很好的处理突出主题思想与增加可读、易读、耐读的语言把握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做深度报道的时候,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

记者对一个问题一般要从多种角度、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新的答案,既有批评又有表扬,既有探讨又有借鉴,发表直接、精辟的见解,深刻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启迪读者的哲理性思辨。这就要求记者在做深度报道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1.记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有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特有的形式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文章提出了什么新问题,有什么新观点?这其实就是集中性思维。如果集中得好,文章的主题就新鲜、深刻,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大。集中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动态过程。

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

记者具备了创造性思维,他的关注新闻的视角就从“无新闻”的盲目走向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需求;而又尊重人,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尊重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张扬;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使人的心灵得到抚慰,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在很多的报道中不乏耀眼的公众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优秀的典型人物,但他更多是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中占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物;同时,还十分注意把拥有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人统统还原为都市生活原生态的普通人。这种对人的关怀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而是体现为对生活在都市里的每一个人的关注,特别是对生活在社会基层、底层的“小人物”和弱势群体命运的具体关注。

所以在这样“深”、“广”、“活”,又突出了“人情味”的新闻报道中,让普通受众得到了他们爱看、耐看的报道,让老百姓觉得是在看他们自

己的生活,甚是亲切。能写出这样的深度报道的记者务必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记者,他关注到了生活中的细节,生活中的小人物,这样的态度写出的报道肯定是老百姓爱看的。

在深度报道的过程中,采访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什么方式采访、以什么样的角度采访、如何能更为主动更为深入的采访到新闻事实,这些都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影响到所报道事件的可读性与可信性。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丰富,有些记者惯于从各处“搜”信息来拼凑长篇报道,很少深入到事件的现场或找寻目击者、当事人进行详尽的采访,也不询问、核实情况,更不注意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组合出来的作品,不能反映现实,话说不到事情的根本上,看起来肤浅。不通过深入采访,靠抄袭材料,就会形成信息不实、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还有些记者习惯利用已有资料,认为提供的材料能详实充足就可以不用再做更多的调查。其实这些资料也许只代表一家之谈,是站在某种立场上的观点,并不一定能反映群众的看法或疑问,所以在进行深度报道时一定不能忽略采访的重要性,采访的方式就是一个深度报道过程中的灵魂。

2.应该运用好的积极的采访方式

一个好的采访方式能让记者越过事实本身,对事态发展进行前瞻和对未来社会走向进行预测。这是因为记者在采访、调查过程中积攒了大量材料,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分析,正确回答问题,牢牢把握引导方向。而更为复杂、更为主动、更为深入、也更为全面是深度报道相比一般新闻所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就要求深度报道的采访形式是不同于一般性采访的格式的,要从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种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采访,是利用一切机会主动而深入的采访。不是把重心放在事件的结果上,而是关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按照事物内在本质及其规律实行全程式的采访。这种采访可以避免那种单向度、单思维、单因果关系和封闭式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再被动应付而是深入现场,系统调研,获得全方位的事实。这就需要记者事前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通过深入生活,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要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收集并分析背景材料。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这些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采访时根据被采访人的特点,熟练运用各种提问技巧,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在大量的深入生活、深入事实的采访后累计起来的可靠的信息与资料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深度报道具有扎实的事实基础和细节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报道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用“丰满的情节”来充实着每一个文字的精彩的故事。很容易把读者带到新闻里面,也就很好的提高了整篇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没有一个好的采访方式就不会获得事实上的丰富、真实的资料,没有

丰富真实的资料就写不出有可读性的新闻,这就是采访以及好的采访方式的重要性。

在积累了大量的事实资料以后,要想增强这个事件报道的可读性,就得在充分的资料与信息的基础上的写新闻了,而如何写深度报道又是整个深度报道过程中的又一个灵魂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活的、生动的语言可以增强人们的阅读兴趣,如果在写新闻的这个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展示,那么前面的采访就毁于一旦了。那么在写新闻的时候就有一些要求了。

(四)增强深度报道可读性应在写作中注意的问题

深度报道篇幅都比较长,与消息写作中简短有力的直接式导语相比,深度报道的开头更需要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的文字,否则,如果开头乏味平淡,读者在看了开头之后,也就没兴趣继续读下去。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把整个事件的冲突展示出来,让读者一看到就会在心里发出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事情如何进展?或者对一个具体场景进行细致描写也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更或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描写来暗示一个大的主题,这是深度报道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巨大兴趣。一个深度报道有了一个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引起读者注意的开头,这篇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在成功的开头之后就要附上鲜活的细节了,来充实已经很好的开始。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除了符合中国传统思想的主题之外,紧扣心弦、精彩迭起的细节描写是引起读者兴趣的最关键原因。深度报道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干巴巴类似公文报告的风格肯定行不通,也必须和武侠小说一样,通过鲜活的细节描写来引起读者能读下去。如何使细节鲜活起来呢?比如在报道中抓取故事冲突中当事人的鲜活语言。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当事人的语言由于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往往会有鲜明的特点。当然在写作中不可能全盘照抄,而是要选取和事情发展有紧密联系、有个性的的人物语言,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来让报道生动起来。

再如写出记者本身的感受。在一个事件的发展结束后评论它的人们中,当事人的言语使最令人信服的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于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感受,在写作中,如果能把这些亲身感觉描写出来,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加文章的鲜活性非常有帮助。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细节描写。在小说的描写中,可以用正面描写,也可以用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等,对事情进行形象性的摹写。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文体的一种,自然不能按照小说的手法来进行写作,但是在保持事件真实、公正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描写,会增加深度报道的可读性,也让报道更加鲜活。

背景材料在文章中灵活穿插运用。深度报道需要对事情进行深度挖掘,所以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发生的事情,还需要对历史背景进行回顾,这里就

涉及到各种背景资料的运用,而这也是让文章变的生动鲜活、增加文章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用活数字。与单纯的人物通讯、社会新闻通讯相比,环境新闻深度报道要涉及到许多数字,深度报道要做到鲜活,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冷冰冰的数字变得鲜活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要让数字活起来,必须要讲些技巧。一般的方法有:通过折算把数字形象化、把数字单位化小、通过对比手法用数字、用形象的比喻,等等

文章展开中体现冲突。深度报道不应该是平铺直叙,不应该是一笔流水账,从头到尾记下来。比如确定了主题之后,就要在结构上下工夫,现场所见、背景运用、人物对话穿插、专家学者看法、个人所思所想、事件结局,等等,如何做到和谐统一地组织在一篇几千字的新闻报道中,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是否鲜活。

一篇深度报道在有了吸引读者的眼球的开头和鲜活的细节描写之后就应该有一个“完美”的结尾了。深度报道的结尾一地要避免平庸。对于新闻来说,一个引人注目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与之相比,许多人可能会忽略了结尾的重要性,比如消息倒金字塔结构就是方便在排版时根据版面需要进行删减的。但是对于一篇鲜活的深度报道来说,有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结尾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对于记者来讲,在写到最后时,就是要避免平庸。

一个好的记者在做一个事件的深度报道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上所说的这些重要的环节,这样深度报道的文章就会具有鲜活的、生动的语言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很好的提高与曾强了深度报道文章的可读性。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与信息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正要途径。在报道中处理好高屋建筑与通俗易懂的关系,尽管题材重大但是要贴近生活,内容深刻能解决现实疑难,平衡深与新、深与浅、深与活、深与实、深与长的问题,就能在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中将一个个片断的、支离破碎的消息联系起来,为那些超出人们经验范畴的新闻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释,这样就会极大的引起读者在阅读方面兴趣,深度报道就会更加的深入生活!

参考文献太少,论文出现问题与所阅资料不丰富有关,虽然论文有自己的观点很重要,但应在占有材料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观点表达难能可贵,只是希望斟酌修改使表达流畅准确。论文修改有进步,但尚需努力,进一步修改哦。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9920871.html,

[2]中文百度网 [O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9920871.html,

[3] 王树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搞好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J].中国记

者,2001,(4)

[4] 陈健民:《深度报道初探》[M],第6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版

[5] 艾丰:《寻求新闻与理论的结合点》[J],《中国记者》1990年第9期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

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使我们精神上的榜样,以下是XX 整理的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欢迎参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1 晚上,我和爸爸一起观看了《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爸爸说很震撼,有很深的感触。我虽然不太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但我却明白,我的生活比他们幸福,平时经常向爸爸妈妈要这要那,学习不是很好,我好惭愧。 特别是刘伟哥哥身残志坚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一个手脚健全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做到了。“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金彩地活着”。他是生命的强者。我想,也许我们不可能会有他那样的成就,但只要努力了,尽力了,就问心无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像乌云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大地,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2 今天,我和同学们擦着泪看完了《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里面有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的方俊明、扶贫救困、服务群众的龚全珍、还有为了劝学,天黑走悬崖的格桑德吉。令我最感动是却是刘盛兰老爷爷。 尽管只是50块钱,但是对月收入只有300元的老人来说,

依然也是很大的开销。刘盛兰家境贫苦,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但他30岁以后便独自生活。第一次捐助后。刘盛兰开始关注更多的孩子。不就企业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尽管生活不稳定,但他没有因此岁失学孩子的捐助。十块、二十块、三十块。老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刘盛兰老爷爷尽然捐献了10多万!刘盛兰回到老家,在村民眼中,他不反是落魄人,还是不可理喻的。为了能继续自主孩子,他必须从政府给他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捐赠的孩子多了,他必须从自己的嘴里掏出钱。老人吃的主食是邻居们送的,或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对刘盛兰说:省下每一分钱是最重要的。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高龄俯视生命。一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3 晚上8点,我准时的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刚开始,介绍了本年度十大人物的感动事迹。其中令我最感动的就是朱光亚、刘伟和胡忠、谢晓君两夫妇。 朱光亚是一位中国刻事业的领航人,他为我国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他的一生贡献给了我国的刻事业,是我国刻事业有了重大的发展。 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是一对普通教师,他们绝大多是精力和时间放在了了孩子们身上,虽然每月300元工资但是他们还

沟通技巧观后感

余世维《有效沟通》观后感 行政部:刘伟近期在公司组织的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余世维博士的《有效沟通》学习光盘,聆听了余博士关于沟通艺术的精彩诠释,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沟通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与领导、同事、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提升个人的沟通艺术,运作好人际关系,就成为事业成功的重要环节。 余博士首先讲述了企业沟通的目的,一是沟通是为了控制成员的行为,看看员工是否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如果不经过沟通是不会知道的;二是激励员工,改善绩效;三是表达情感,分享挫折与满足;四是流通信息,强化你的信息,不让信息断裂。 沟通三要素:心态、关心、主动。以关心为出发点,注意对方的状况与难处;注意对方的需求与不便;注意对方的痛苦与问题。这样一来,便给双方沟通找到了关注的焦点,沟通也能顺利进行,排除沟通时自私、自我、自大心态等障碍,求同存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每个人要端正沟通的态度,以如何提高工作效能为出发点,加强交流,求同存异,确保工作成效。有效沟通光有心态和关心还是不够的,还要求主动支持与主动反馈。对于企业来说,我们主动地为我们客户提供信息,品质等支持,我们的客户会很感激。作为企业员工,主动向上级、同事反馈工作进展等信息有助于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可见正确的沟通心态,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促进工作开展。作为管理人员沟通能力就更显重要,如何与领导、同事等进行有效沟通,沟通三要素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把握其真谛,并在实践中提升沟通技巧。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和别人无话可说,害怕和别人沟通,尤其是和领导。现在看来,我觉得可能有这样的原因:一方面,自己不够积极主动。当积极主动去做一件事情时,情绪才会被调动起来,思维也会随之更加活跃。另一方面,对于沟通的话题自己没有做好准备。在进行沟通的同时要注重沟通的方法,考虑沟通对象的态度、知识、社会文化背景,正确使用沟通的艺术,排除各种障碍。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应该是多听少讲,至少是先听后讲,要掌握倾听的技巧,不要随便打断对方、集中精神、不要批评、站在对方立场、控制情绪;还需要我们有倾听的能力,倾听在前、问题在后,能在对方的讲话中捕捉到可供沟通的信息。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沟通,我们就无法了解同事之间的工作进展程度,了解管理工作思路。没有沟通,工作就不可能协调好、也不可能干好,团队就因此而涣散。学会沟通技巧,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团队战斗力就会不断增强,事业就会更进步;所以,沟通不是一种说服,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形像展示、一种言行一致的体现。 余博士的讲座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学越聪明。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学;告诉自己:用心去听、去想,关心他人,主动交流。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动中国是很多中国人都喜爱的一个节目,它没有现在娱乐节目的浮夸,也没有很多浮躁的成分,它是一档能够给予人感动和眼泪的节目,让人们能够了解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可贵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就给大家带来一篇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希望大家在感动之余能够学习他们的宝贵精神。更多内容请访问(www.)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1、朱光亚: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简历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推选委员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

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颁奖词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藏区12年支教 简历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xx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推选委员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

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事迹人物观后感

---------------------------------------------------------------范文最新推荐------------------------------------------------------ 201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事迹人物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是我每年必看的精品节目,每年看完它,都使我心灵受到一次洗涤。它如今已经走过10个岁月,但它,并未像春晚一般,一年年地奢华,却一年年地乏味。相反,每一年,每一次,依旧能让我们心潮澎湃,感动之泪长流。感动中国,感动你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无形的翅膀--刘伟!纵然上天是如何地狠心,让他遭受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但是,勇者当自强不息,生命之气直指苍穹!强者,自当敢于挑战,敢于直面生命的惨痛!他在生活之余写了《活着,已值得庆祝》,也正诠释了他的人生态度。确实,如今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比得上刘伟的钢琴声?而今,生活着的我们,却依旧抱怨着生活的不公。面对重重困难,只懂得不断给自己台阶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堕落找种种借口,迷惘中,在现实的都市当中,逐渐忘却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而堕落于了灯红酒绿之中。还有孝女当家的孟佩杰。尽管命运的种种不公,尽管被生母不得已地舍弃,尽管养父的黯然离去,尽管养母绝望地寻死,但是,8岁的她,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大梁,为母亲洗这洗那,毫不含糊,更难能可贵的时,她居然还能兼顾学业,考上江西师范大学,这样的成就,需要怎样的毅力与行动力呢?!身为90后姑娘的她,我深深地向她致敬!还有,谁说新疆人都是坏人?阿里木及他的妻子,不是为我们树立了活生生的榜样吗?无需言,就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善良之源。是他们成就了善良还是善良成就了他们呢?因为善良而结实,因为善良而结合,从 1 / 4

名人励志故事:刘伟的励志故事_作文素材

名人励志故事:刘伟的励志故事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刘伟空着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刘伟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命运给了刘伟一个美妙的开局,却迅速地吹响了终场哨。对刘伟而言,10岁时的记忆,永远是那么残缺不全,1997年,10岁的刘伟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怎么触电的?其实我自己是记不起来了,我的这部分记忆已经丢失。”刘伟说,根据别人的说法,刘伟家附近有一个简陋的配电室,墙是用土砌的,很矮,一翻就能进去,里面的电线裸露在外。3个孩子玩捉迷藏,刘伟往墙上爬的时候,触到了高压线。醒来的时候,刘伟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双臂。“当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傻了。”刘伟描述着自己当时的心情。 但是,失去双臂的刘伟没有放弃,没有绝望,刘伟开始重新做回自己。 在医院做康复的那段时间,刘伟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带给了刘伟截肢后第一次改变。那是一位同样失去双手的病人,他叫刘京生,北京市残联副主席。他能自己吃饭、刷牙、写字,而且事业上也非常成功,他教了刘伟很多。刘伟很感谢刘京生,因为有着同样的遭遇,刘伟开始向刘京生学习,“如果你一出生就有两个脑袋,别人都觉得很奇怪,怎么有两个脑袋呢?无所适从。但当你遇到一个同样有两个脑袋的人,而且你发现他过得很好,

那你肯定会想,他过得好,我也可以。”半年以后,刘伟已经能够自己用脚刷牙、吃饭、写字。 两年之后,刘伟回到了自己原来的班里,到了期末考试,刘伟仍然拿到了全班前三名的好成绩。“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努力学习了。任何事情我只要想学,都能学得很快,做得比别人好。”没有双臂的刘伟开始面对别人的议论。他的同学对他很好,看到谁对他指指点点,“他们立马会过去把别人胖揍一顿。”刘伟说。 刘伟的第二次改变出现在2002年,那一年,世界杯正在火热进行中,刘伟也第一次看到了世界杯直播。从小刘伟就憧憬着能够成为职业球员,他出生的1987年,那之后的几年正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肇始。这个理想的开局同样异常完美,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10岁的他已经是绿茵俱乐部二线队的队长,司职中场。他欣赏的球队是巴西,但偶像是哥伦比亚的“金毛狮王”巴尔德拉马,“因为他够狂野。”看到世界杯后,虽然自己的足球梦已经破灭,但是刘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12岁时,刘伟开始学习游泳,并且进入了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之后,他就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2002年的事情了,北京已经获得了举办奥运会的资格。刘伟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 然而,命运仍然是那么的无情,在为奥运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告诉过他母亲,高压电对于刘伟身体细胞有过严重的伤害,不排除以后患上红斑狼疮或白血病的可能,他必须放弃训练,否则将危及生命。“只能放弃,不能为了比赛,命都不要了吧。

2017全国劳模事迹材料

2017全国劳模事迹材料 “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授予形式分为:召开表彰大会、工作会议、零散表彰等。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国务院决定授予2124人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授予84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下面是小编小编给大家分享的2017全国劳模事迹材料,快来看看吧。 2017全国劳模事迹材料一许兴龙同志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分配到经济不发达的常山,在常山一中默默工作了多年。根据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讨价还价。相继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副书记等职务。兼任衢州市中学数学研究会副会长、衢州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常山县数理化协会会长、常山县教育学会数学分会副会长、常山县科技协会委员,常山县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年月调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涉及普通教育的各层次岗位上任劳任怨,发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许兴龙同志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一整套数学教学、数学竞赛和指导高考复习的成功经验。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所任教的班级参加省会考、全国高考,其学科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辅导学生参加

全国数学竞赛二人获省三等奖,多人次获衢州市赛区一、二、三等奖。在优质搞好数学课教学的同时,他广泛从事教材教法、解题技巧、复习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多篇论文在市、县学会上交流,其中有篇论文获衢州市一等奖、篇获二等奖,多篇获优秀奖。他致力于教学创新,探索数学课教学的最佳途径,勇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大胆推行开放型教学,使教育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主编的《初中代数解题方法与同步测试》、参与编写的《中学数学单元知识和潜质自测》等书均由贵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编写的《高中会考题型分析与研究》一书由华东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一文在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上发表。 许兴龙同志如醉如痴地爱他的事业、爱他的学生,把全部心血都抛洒在教书育人上,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以火热的激情感召学生,以真挚的爱心滋润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出各类合格人才。在构成良好班群众,培养优秀学生班干部、转化后进生等方面都总结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并多次在市、县说,得以普遍推广。当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不但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给学生以帮忙,还组织学生互助给以解决,许多理解过他捐助和关怀的学生在来信中说:“许老师您比父母还亲,我将永远怀念您”。 许兴龙同志是一个乐于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经常为

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精选多篇)

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xxxx年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xxxx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人间处处有真情”,感动人心的事物无处不在,回顾xxxx年的感动事物,每一个都震撼人心。昨晚观看了《xxxx 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的精神,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个出场的是中国工程院院长林俊德,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研究核爆炸,共成功举行了xx次核实验。但他xxxx年5月4日被查出胆管癌晚期,在医院为了完成他的新项目,仍坚持继续工作,并把他办公室的电脑搬到了医院。他说“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需要的是时间”他拒绝治疗,拒绝进行手术,他仍要继续坚持工作。家人都劝他躺下休息一下,他说只要坐着休息就好,因为他怕躺下后就起不来了。xxxx年5月xx日,坚持5个小时的工作终于用完了所有时间,就这样在老伴的呼喊声中沉睡。他还来不及给自己的孙子外孙女写最后的信,把最后的时间都留给了科研工作。有人称他是“用信念撑起的军人”你永远都不会倒下,因为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的精神,你对工作的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笑更绝伦足可矜”,他是一位真正有师德的老师,他叫陈斌强。在他8岁时,不幸失去父亲。如今xx岁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失去了语音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母亲,他 将母亲时时刻刻带在身边,他找出曾经母亲背他是用的那根绑带将自己和母亲紧紧的绑在一起。他称自己是一个跑着走路的人,每天为了照顾母亲起早摸黑都变成了习惯。他说“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的母亲没有时间等。”他要像曾经母亲照顾他一样照顾母亲,他喜欢母亲脸上的笑容,他说这像孩子一样的天真。这种对父母的爱,如此感人的反哺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职高生,我们更要懂得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父母,感谢父母,回报父母。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用来形容一个xx岁的农村小女孩。她的名字深深的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她叫何玥。她家里贴满了奖状。她善良,喜欢帮助别人,虽然自己很节俭,但还是经常捐献自己的奖学金和自己的零花钱。但很不幸的是,她还来不及长大却患有天生脑瘤。但她非常坚强,面对自己的绝症没有留下一滴眼泪。xxxx年1月xx日,她离开了我们,但她留下了她的善良,她将自己的器官无条件捐献了出去,使3个小伙子恢复了健康。她这种无私奉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一个比我们小的孩子居然如此勇敢,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也要学会对社会做出贡献。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及心得体会XX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昨晚,所有的泪水都来自感动!因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为他们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迹,那一份感动重重的落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泪水控制不住的溢了出来。 谁说人间没有真爱,谁说社会缺乏信任,谁说物质高于一切,谁说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沦丧? 《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完美的诠释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真谛!他们身上的美德让我感动和敬佩,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好好的感悟。结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其中黄旭华和姚厚芝这两位的事迹,更加让我触动。 首先说一说黄旭华老人:“自古忠孝难两全”,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毕业后的黄旭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忠——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工作。舍弃小家为大家,隐姓埋名30年。错过了为父母尽孝,错过了为父亲送终,顶着被家人误解、被族人唾骂的压力,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潜艇的研发,为了壮大祖国的军事力量,默默的、无悔的付出,终于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核潜艇,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核潜艇之父,更是让人敬佩的中华好儿女! 想想自己,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在年近不惑之年,远

离年迈的父母,远离熟悉的朋友和环境,拖家带口奔赴一千多公里的盐城驻守。曾经,我内心也有诸多的不舍;曾经,我也认为这算是一种不平凡;曾经,我也觉得我可以因此而骄傲。但看看黄旭华的事迹,我的内心除了惭愧,就是惭愧,自己现在做的,还太不够好了,根本就不值一提。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洗礼,对灵魂的洗礼,对思想的洗礼,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为工作和事业付出和奋斗的决心。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数字化,而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当中,更需要的是走向数字化的刚强! 心情激动,平复一下,再来说一说姚厚芝同志:“慈母手中线,三年锈大爱”,一想到电视中那因病痛折磨紧锁着的眉头,想到为儿女筹措学费锈巨幅十字绣而颤抖的双手。姚厚芝,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以及那一份对儿女的责任。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您就是那浩瀚的大海,宽广无疆。看完您的事迹,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听着她的嘱托,想起她送别我时的泪眼婆娑,我的心再一次潮湿了。 XX昨晚如约打开电视机,准时收看《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节目。 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

2021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感想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 感想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感想1 我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

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感想2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开始播出了,这一次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奇、怎样的感动。 最令我惊奇的是第三个感动人物——阿里帕—阿里马洪。她是十九个孩子的妈妈,但是这十九个孩子都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不是亲生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部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过了亲情。泉水最轻,母爱最真!”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无私的。阿里帕—阿里马洪给我们展示了母爱,她是伟大、无私母爱的典型。他不愧是20XX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在今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电视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在十个感动人物中,有两个人物感动了我。 他是一个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但毕业后的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城市里工作,而是回到了自己家乡唯一一间学校里当老师。每年,为了把学生们安全送回家中,她要陪学生们一起过冰河、溜铁索。 这些年来,她自己的女儿从两岁起就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她的女儿与她仅仅见过四次面。年时,被评为了“最美乡村教师”。她就是格桑德吉。 我觉得格桑德吉有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当她毕业后,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很多人都不识字,她不想让下一代的人也不识字,就放弃了在城市里工作,回到家乡教书。我要想格桑德吉学习她舍己为人的精神。 第二个人的名字叫——姚厚芝。她在年被查出乳肿瘤,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她只能采用药疗。 年她从电视上得知,十字绣可以卖的了钱,就买了一副长6。5米,宽0。8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从此,姚厚芝每天绣十字绣长达十七个小时。经过了三年五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幅需要7万针绣成的清明上河图绣好了。姚厚芝想要将这幅十字绣保存下

来,等孩子们需要用钱时才将十字绣卖了,换钱用。 姚厚芝她这种与病魔做抗争的同时,还为自己孩子着想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动。虽然患了乳肿瘤,不能大动,但她为了自己 孩子的未来着想,依然坚持下去,这种母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 我为格桑德吉和姚厚芝的精神感动。因为他们教会了我坚持 就是胜利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 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 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年逝世。他对以 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 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 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 了起来;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 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 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 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一) 其实自从上了大学我就不会写作文了,所以这篇主要是写一点感受吧,感动中国也办了十年了,基本套路咱都摸清了,捞干的说。 其实我还是很期待的,就像每年等海贼和柯南剧场版一样,今年一月份我就开始关注感动中国评选了,而今年的颁奖典礼来的似乎也比往年早一点。和往常一样,既有科学医术界的泰斗,也有不辞辛劳的支教老师,还有来自民间的慈善家。 第一位是两弹元勋朱光亚,嗯,符合感动中国“第一位出场为科学泰斗”的定律,也许是距离我年代比较久远吧,没怎么听过朱老的名字。但我知道研究两弹的都不容易,嗯。朱老儿子在作文里写感谢科学家们却不知道自己父亲就是科学家之一这个桥段感觉很有意思呢,为了研究两弹连儿子也不能告诉阿……向科学先辈们致敬,同时黯然神伤我小时候还想当科学家来着,现在看来没可能了。 第二位也是惯例,支教老师胡忠、谢晓君夫妇,这个没太感动,要是在之前我肯定又感动得鼻涕加眼泪,问题是感动中国年年找支教老师……徐本禹啊,陆桂林夫妇啊,看多了也就没太大感觉了。不过胡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觉:要是强盗冲进来,第一个为你们挡刀子的肯定是我!表示老师您激动了,这时候应该想办法报警。好吧其实真的是一对好老师,谢晓君老师背疼的都哭出来还是要给孩子们代课,真的太不容易了。都怪感动中国,害得我一点也不感动了。 第三位,无臂钢琴师刘伟,这个之前看太多了。看星光大道的时候被他感动坏了,感动中国怎么今年才选他。老天爷也太不公平了,这个小伙子真的很坚强。没有手拿奖杯挺尴尬,但是真的很帅。 第四位,肝病专家吴孟超,老人家真不容易,都80+了还坚持为患者做别人都不敢做的手术,不顾自己名声有可能破裂。而且确实有手腕,不愧是中国肝胆界泰斗级人物。但我总觉得找他做手术肯定不便宜。 第五位,杨善洲老人,虽然之前知道一点,但这次是我最完整的看杨老事迹的一次,看着

感动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每年一次凝聚中国,感动国人的颁奖典礼已落下帷幕,我的心久久地被牵扯着,被他们的高尚人格与行动所感动着。这种感动犹如是大海中突然涌起的一层海浪,那种澎湃让人的心灵产生一种震撼! 2011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展现的是平凡中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它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每次呼吸时被烙上它最深的痕迹。而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心灵震憾,并为之动容。其中有几个人物最令我动容。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这是组委会对刘伟的颁奖词。他在10岁时因事故而被截去双臂。他19岁学习用脚弹钢琴,23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 刘伟用他的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刘伟,是坚强中的感动。 还有我们的忠诚卫士刘金国,他两袖清风,一心为公。 刘金国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自己的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但从不提前打招呼,吃饭除了在机关食堂就是路边小店;从不接受各种宴请,从不接受任何礼品,哪怕是一瓶酒、一盒茶叶;经常出席重要场合,却没有一件名牌衣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用过。“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前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火灾事故现场,都有他临危不惧的身影;去年公安部门的“亮剑行动”“清网行动”,由他直接组织指挥。QA6先锋教育网对于刘金国来说,2011年过得非常充实,这让他有强大的信任感,用心去做值得做的事情。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声音。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不畏艰险。 然而如今,这份坚强,这份感动却在某些人的血脉中渐渐淡化。有人为情所困,只求一死来获得解脱,有人为生计所扰,为几万元钱就轻易放弃生命;有人为病所缠,经受不住生活的打击,命运的无情而愤然离世……经历不起风雨,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一番磨难后,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 感动,有时有些伤感,可是它补心,继而化作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更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500字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500字 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后,我几乎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涌现在我的脑海中,大家看看下面的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哦!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1 一个总为他人着想,又十分仔细细心、批改文件时总是一丝不苟,他对科学的热爱,他就是----朱光亚。他20xx 年逝世。他对以前充满遗憾,对未来充满向往。当我看到朱光亚的一幕情景之后,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流着。 一个肝胆医生,不畏手术的风险,执意的来策划手术计划。当一个女孩生命垂危时,众多医生都不敢为她医治,而他却不管如何都要试试,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女孩已经好了起来; 他还常常为别人着想,为病人们摆鞋怕病人晚上下地时找不到鞋……他就是吴孟超,把病人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且他要求的手术费是十分便宜的。 刘伟对未来的向往,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击破了他面前所存在的困难。他这种向往使他有了自己的天空。最后用脚弹出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钢琴曲。 这三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感动人物。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四肢完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别人所着想、为他人创造美好的

未来:这是吴孟超和朱光亚。而刘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持不懈闯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想。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2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xx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 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xx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xx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扫雷排雷,是一项每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工作。看似平和的土地下埋藏着不计其数的危险。即使被死亡的威胁笼罩着,依然有人为此前仆后继,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杜富国便是其中一员。 《感动中国》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名排雷军人。三年前国家号召人们参加扫雷工作,杜国富第一时间报名,远赴边境参与如火如荼的排雷工作。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不知拆除了多少地雷、手榴弹,与战友将一片又一片的雷区变为良田。而就在进行最后一块区域的排雷工作时,却发生了意外。 当杜富国拆除一枚手榴弹时,手榴弹忽然爆炸了。 巨大的冲击波将他狠狠掀翻,浑身上下被炸得血肉模糊,而在他背后下的战友艾岩只受到了轻伤,可他却在拆除工作前叮嘱艾岩:”你退后,让我来”。 这是何等的大无畏精神,宁愿自己以身涉险,也要保护战友。 杜国富新婚不久,还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他,而他却为了老百姓的安全,不惜面临死亡威胁;为了战友的安全,不惜忍受失去光明和灵巧双手的痛苦。当他脱离危险,从昏迷中苏醒时,他第一个询问的也是战友的平安。如此一心为他人着想,全然不顾自身利益的无私品格,令人惊叹不已。 而更让人叹服的是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杜国富在得知自己永远无法重见光明,无法再进行自己热爱的排雷工作这一噩耗后,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反来安慰亲朋好友。那自强不息,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短片的最后是排雷战士们手挽,手,唱着歌,趟过已被排除危险的“雷区”,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没错这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用一双双手探过一寸寸土地的成果,他们自豪,我们更为他骄傲。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千千万万如杜富国一样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 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宝贝,却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让我们努力学习,用科技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爱国志士的血不会白流,他们用生命筑起美好的新中国,而我们会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将这种精神一直一直地传承下去! 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当年幼小的竹林现在已长的郁郁葱葱,而我们身边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像当初那样恪守初心,不负使命。信念、奉献、坚守、作为……这些都是榜样赋予我们新一代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岗,让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创新、处处都是进步。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了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可能有希望”,甘心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观后感来一起了解故事内容。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

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影片中很多场景给人很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力,看完这部影片,对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很深,大卫在雨中跑入餐厅的狼狈,崩溃的他在众人面前弹奏时的自信;结婚时蹦着,跳着,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天才的成长总是充满坎坷,而天才的陨灭更是让人心酸与叹息,这正是大卫一生的真实体现,无法释怀的父辈的希望,心中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叛逆与梦想,让这个天才少年大卫在到达音乐的顶峰的同时却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后大卫的婚姻与爱情又为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无论是从情感的表现还是从音乐的使用来看,《钢琴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 他们为“年度感动人物”所感动,更多属于为感动而感动,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 那些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当遇到这种感人至极的事迹时,就会触动感伤…… 当我看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后,我心中有如被石子激荡,泛起层层涟漪……如果说,我也遇到了这种挫折,会如“感动中国”获奖者的刘伟一般坚强吗? 他是一个悲惨的人,没了双臂,而当他找到了希望——学游泳并获得了了残运会冠军时,可医生却说他不能在剧烈运动了!无助,徘徊,内心充满了悲伤,可刘伟却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学钢琴!用脚一次次弹出了用手弹出的音键,他不是用脚在顷尽热血,而是用灵魂! 刘伟有一颗那么炙热的心啊!用再多的水也无法浇灭那对生活与音乐的执着。我跟他比起来,为一点小事而哭泣、埋怨,从不用毅力战胜困难,只会躲在避风港,所有一切让别人扛,让别人挡……

现在想想,自己多么懦弱呀!不敢轻易尝试,对于挫折只会退缩,与乌龟有什么两样呢?看完颁奖典礼后,我内心激动已无法抚平,一个残疾人都可以做到执着,我为什么不可以呢?人长大了总要学会承担;翅膀硬了要学会闯荡;羽翼丰满了也要学会飞翔。 我不可以一直被爱包围下去了,万一哪一天,亲人朋友不在身边,我依靠谁?万一,我如鲁滨孙一样,流落到了不毛之地,怎样生存,呼喊谁“救命”呢? 我要坚强,拥有一颗炙热的心,抵挡挫折。即使用水来泼我炙热的心,也不怕!我要像刘伟一样,用坚强来诠释微笑;用炙热的心,挥洒热血! 刘伟确实令人感动,他不仅感动了我,也激励了我。 在朦胧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炙热的心,我不怕水,因为坚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感动中国》让我明白:因为爱祖国,有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跟随将军回乡务农,扎根并奉献农村一生的龚全珍以及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