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止措施分析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止措施分析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止措施分析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止措施分析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在运行中,有时会出现异常情况,使污泥随二沉池出水流失,处理效果降低。下面介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几种主要异常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1、污泥膨胀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一般在99%左右。当污泥变质时,污泥就不易沉降,含水率上升,体积膨胀,澄清液减少,这种现象叫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大量丝状菌(特别是球衣菌)在污泥内繁殖,使污泥松散、密度降低所致。其次,真菌的繁殖也会引起污泥膨胀,也有由于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污泥膨胀。

活性污泥的主体是菌胶团。与菌胶团比较,丝状菌和真菌生长时需较多的碳素,对氮、磷的要求则较低。它们对氧的要求也和菌胶团不同,菌胶团要求较多的氧(至少0.5mg/L)才能很好地生长,而真菌和丝菌(如球衣球)在低于0.1mg/L的微氧环境中,才能较好地生长。所以在供氧不足时,菌胶团将减少,丝状菌、真菌则大量繁殖。对于毒物的抵抗力,丝状细菌和菌胶团也有差别,如对氯的抵抗力,丝状菌不及菌胶团。菌胶团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在6-8,而真菌则在pH值等于4.5-6.5之间生长良好,所以pH值稍低时,菌胶团生长受到抑制,而真菌的数量则可能大大增加。根据上海城市污水厂经验,水温也是影响污泥膨胀的重要因素。丝状菌在高温季节(水温在25摄氏度以上)宜于生长繁殖,可引起污泥膨胀。因此,污水中如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养料,水温高或pH值较低情况下,均易引起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畅则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由此可见,为防止污泥膨胀后,解决的办法可针对引起膨胀的原因采取措施。如缺氧、水温高等加大曝气量,或降低水温,减轻负荷,或适当降低MLSS值,使需氧量减少等;如污泥负荷率过高,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必要时还要停止进水“闷曝”一段时间;如缺氮、磷等养料,可投加硝化污泥或氮、磷等成分;如pH值过低,可投加石灰等调节pH;若污泥大量流失,可投加5-10mg/L氯化铁,促进凝聚,剌激菌胶团生长,也可投加漂白粉或液氯(按干污泥的0。3%-0。6投加),抑制丝状繁殖,特别能控制结合水污泥膨胀。此外,投加石棉粉末、硅藻土、粘土等物质也有一定效果。

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处理装置运行中的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污泥膨胀的原因很多,甚至有些原因还未认识,尚待研究,以上介绍只是污泥膨胀的一般原因及其处理措施,供参考。

2、污泥解体

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则是污泥解体现象。导致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有运行中的问题,也有由于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所致。

运行不当(如曝气过量),会使活性污泥生物营养的平衡遭到破坏,使微生物量减少且失去活性,吸附能力降低,絮凝体缩小质密,一部分则成为不易沉淀的羽毛状污泥,处理水质混浊,SV%值降低等。当污水中存在有毒物质时,微生物会受到抑制伤害,净化能力下降,或完全停止,从而使污泥失去活性。一般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判别产生的原因。当鉴别出是运行方面的问题时,应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态以及SV%、MLSS、DO、NS5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查,加以调整。当确定是污水中混入有毒物质时,应考虑这是新的工业废水混入的结果,需查明来源,责成其按国家排放标准加以局处理。

3、污泥脱氮(反硝化)

污泥在二沉池呈块状上浮的现象,并不是由于腐败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在曝气池内污泥龄过长,硝化过程进行充分(N03>5mg/L),在沉淀池内产生反硝化,硝酸盐的氧被利用,氮即呈气体脱出附于污泥上,从而比重降低,整块上浮。所谓反硝化是指硝酸盐被反硝化菌还原成氨或氮的作用。反硝化作用一般溶解氧低于0.5mg/L时发生。试验表明,如果让硝酸盐含量高的混合液静止沉淀,在开始的30-90mm左右污泥可以沉淀得很好,但不久就可以看到,由于反硝化作用所产生的氮气,在泥中形成小气泡,使污泥整块地浮至水面。在做污泥沉降比试验,只检查污泥30mm的沉降性能。因此,往往会忽视污泥的反硝化作用。这是在活性污泥法的运行中应当注意的现象,为防止这一异常现象的发生,应采取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或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龄和降低溶解氧浓度等措施,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

4、污泥腐化

在二沉池有可能由于污泥长期滞留而进行厌气发酵,生成气体(H2S、CH4等),从而发生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它与污泥脱氮上浮所不同的是,污泥腐败变黑,产生恶臭。此时也不是全部污泥上浮,大部分污泥都是正常地排出或回流,只有沉积死角长期滞留的污泥才腐化上浮。防止的措施有:(1)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设备;(2)消除沉淀池的死角;(3)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备,不使污泥滞留于池底

此外,如曝气池内曝气过度,使污泥搅拌过于激烈,生成大量小气泡附聚于絮凝体上,也容易产生这种现象。防止措施是将供气控制在搅拌所需的限度内,而脂肪和油则应在进入曝气池之前加以去除。

5、泡沫问题

曝气池中产生泡沫的主要原因是,污水中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或其他起泡物质。泡沫会生产操作带来一定困难,如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污泥。当采用机械曝气时,还会影响叶轮的充氧能力。消除泡沫的措施有:分段注水以提高混合液浓度;进行喷水或投加除沫剂等。据国外一些城市污水厂的报道,消泡剂(如机油、煤油等)用量约为0.5-1.5mg/l。过多的油类物质将污染水体,因此,为了节约油的用量和减少油类进入水体污染水质,应尽量少投加油类物质。

关于活性污泥微生物

通过显微镜观察水样中活性污泥的结构(是否松散)、状态(是否正常)和颜色(褐色最佳),同时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的数量(多少)、活性(活跃与否)和状态(年轻、正常或老)。一般当活性污泥状态良好时,钟虫、累枝虫、轮虫和线虫较多,活动性很强,体积过小为年轻,过大为老,均不利于污泥性能。

(1)活性污泥净化性能良好时出现的微生物有钟虫、等枝虫、楯纤虫、盖纤虫、聚缩虫及各种后生动物及吸管虫类等固着性生物或匍匐型生物,当这些生物的隔数达到1000个/mL 以上,占整个生物个体数80%以上时,可以断定这种活性污泥具有较高的净化效果。

(2)活性污泥净化性能恶化时出现的生物有多波虫、侧滴虫、屋滴虫、豆形虫等快速游泳的生物。这时絮体很碎约100um大笑。严重恶化时只出现多波虫、屋滴虫。极端恶化时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都不出现。

(3)活性污泥由恶化状态进行恢复时出现的生物为漫泳虫、斜叶虫、斜管虫、尖毛虫等缓慢游泳型或匍匐型生物。曾观察到这些微生物成为优势生物继续一个月左右。

(4)活性污泥分数解体时出现的生物为蛞蝓简变虫、辐射变形虫等肉足类。这些生物出现数万个以上时絮体变小,使处理水浑浊。当发现这些生物剧增时可通过减少回流污泥量和送气量,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这种现象。

(5)活性污泥膨胀时出现的微生物为球衣菌、各种霉菌等,这些丝状微生物引起污泥膨胀,当SVI在200以上时,这些丝状微生物呈丝屑状。膨胀污泥中的微型动物比正常污泥少。

(6)溶解氧不足时出现的微生物为贝氏硫黄细菌等。这些微生物适于溶解氧浓度低时生存。这些微生物出现是],活性污泥呈黑色、腐败发臭。

(7)曝气过量时出现的微生物,若过曝气时间持续很长时,各种变形虫和轮虫为优势生物。

(8)废水浓度过低时大量出现的微生物为游仆虫等。

(9)BOD负荷低时出现的微生物。表壳虫、鳞壳虫、轮虫、寡毛虫等为优势生物,这些生物多时也是硝化进行的指标。

(10)冲击负荷和毒物流入时出现的生物。因为原生动物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比细菌为快,所以可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变化情况来看冲击负荷和毒物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原生动物中对冲击负荷和毒物反映最灵敏的楯纤虫,当楯纤虫急剧减少时,说明发生了冲击负荷和流入少量毒物

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絮体结构的关系研究

丝状微生物是一大类菌体相连而形成丝状的微生物的统称,其中包括丝状细菌、丝状真菌、丝状藻类等[1]。荷兰学者Eikelboom将丝状微生物分为29个类型、7个群,并制成了活性污泥丝状微生物检索表。

丝状微生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密切相关,长丝状形态有利于其在固相上附着生长,保持一定的细胞密度,防止单个细胞状态时被微型动物吞食;细丝状形态的比表面积大,有利于摄取低浓度底物,在底物浓度相对较低的条件下比胶团菌增殖速度快,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则比胶团菌增殖速度慢。许多丝状微生物表面具有胶质的鞘,能分泌粘液,粘液层能够保证一定的胞外酶浓度,并减少水流对细胞的冲刷,其中还含有特定的抗体,以防止其他生物附着。

丝状微生物种类繁多,对生长环境要求低。其本身生理生长特性很特别:增殖速率快、吸附能力强、耐供氧不足能力以及在低基质浓度条件下的生活能力都很强,因此在废水生物处理生态系统中存活的种类多,数量大。如何使丝状微生物相互聚集,使之在废水处理中达到较好的泥水分离效果,如何确定丝状微生物同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丝状微生物的最适需氧量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试验设计及过程

试验分别在本院给水排水实验室、重庆市唐家桥污水处理厂、重庆市渝北区城南污水处理厂进行。活性污泥采样自本实验室活性污泥法小试反应器、唐家桥污水处理厂和城南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初沉池和二沉池。通过镜检观察记录活性污泥絮体大小、形态和结构,对不同反应器的丝状微生物进行鉴定,从而寻找丝状微生物与絮体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试验历时5个月。

丝状微生物鉴定采用Eikelboom法,镜检观察以下八项特征:①是否存在衣鞘;②滑行运动;③真、假分枝;④丝状体长度、形状、性质;⑤细胞直径、长度、性质;⑥革兰氏染色反应;⑦纳氏染色反应;⑧有无胞含体(聚-β-羟基丁酸PHB、硫粒、多聚磷酸盐等)。染色采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纳氏染色法和积硫试验法。通过目微尺测定污泥絮体直径,记录各种大小、形状和结构的絮体数量,归纳污泥絮体的主要类型及特征。通过大量观察,寻找丝状微生物种类、浓度与污泥絮体大小、形状、结构的关系。

2试验结果

2.1絮体结构形态类型

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活性污泥在正常运行和膨胀时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和种类。正常运行时活性污泥结构形态可分为四类,Ⅰ型:致密、细小,看不到丝状菌为骨架的污泥;Ⅱ型:有明显丝状骨架、呈长条形的污泥;Ⅲ型:厚实、具有网状结构的巨型污泥;Ⅳ型:有孔洞结构的巨型污泥。污泥膨胀时其结构形态可分为两类,Ⅴ型:结构丝状菌大量生长、伸长,絮体结构松散;Ⅵ型:非结构丝状菌大量生长,不形成絮体。

试验过程中发现,Ⅰ型污泥在两污水厂正常运行的曝气池中所占比例较低,城南污水厂为10%左右,唐家桥污水厂更低,而在二沉池上清液中比例较高,因此它是从良好结构的污泥上脱落下来的,在二沉池随出水流失。正常运行时长条形污泥、网状污泥和孔洞污泥(Ⅱ、Ⅲ、Ⅳ型)占很高比例,两污水厂中均占90%以上。根据絮体伸出的部分丝状菌,可以判断这些具有良好结构的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于其上而形成的。它们是去除有机物的主要部分。

在混合液中可见到其他丝状微生物游离于菌胶团之外,见不到附着生长物,三种样本见到的菌种有:球衣菌、发硫菌、0803型、0581型、硬发菌、链球菌等,但数量都十分少。

试验过程中,城南污水厂由于发生停电事故时仍保持进水流量,发生了结构丝状菌大量增殖的现象,污泥结构呈松散状(Ⅴ型),SVI达到142 mL/g干污泥;待供电正常,按正常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污泥结构恢复正常,SVI回落至90 mL/g干污泥。而活性污泥小试过程中多次出现污泥膨胀,泥水分离困难(Ⅵ型),SVI高达500 mL/g干污泥以上,调节运行方式仍不能控制,镜检发现球衣菌、发硫菌大量增殖,最终通过投加漂白粉杀生剂再经逐步培养才恢复正常。

2.2微生物鉴定结果

根据Eikelboom法对作为污泥良好结构骨架的丝状菌进行鉴定,发现各处取样污泥的结构丝状菌特征一致:丝状体直径1.5~2 μm,丝体长200 μm左右,不运动,略弯,在絮体内扭曲,细胞呈柱状,长0.5~

4 μm,直径0.7~1.0 μm,有鞘,横隔明显,常见分枝,有大量附着生长物,无硫粒,革兰氏染色阴性,纳氏染色可见兰灰色颗粒,呈阳性。

查丝状微生物鉴定表,找不到特征完全相符的种,比较接近的是Eikelboom1701型。Eikelboom1701的特征是:链状圆柱形细胞,被鞘紧裹,丝体长100~200 μm,偶尔超过200 μm,虽然丝体正常时稍弯,但可有很强的盘绕性,细胞长2.5~3.5 μm,直径0.5~0.9 μm,有鞘,有时可见PHB黑色小颗粒,横隔和缩缢明显,偶有假分枝,常有大量附着生长物,无硫粒,革兰氏染色阴性,纳氏染色阳性。

3分析与讨论

3.1絮体形成过程

许多絮体可以同时具有Ⅱ型、Ⅲ型、Ⅳ型污泥的多种特征,在絮体中心部分为孔洞结构,向四周伸展的长条形污泥相互搭接形成网状结构,最外侧则可见新伸出的骨架丝状菌。从这种污泥的形态可以推断其形成过程为:结构丝状菌交织生长,胶团菌附着其上形成新生污泥,新生污泥逐渐成熟形成条状、网状污泥,在氧和营养物充足等条件下,网状污泥的胶团菌增粗,网孔逐渐变小形成孔洞状,最后孔洞被填实,而结构丝状菌的伸出为胶团菌提供了新的附着面,包裹形成新的条状污泥,条状污泥相互交织又形成新的网状污泥,重复上述过程,形成更大的污泥絮体。

一些污泥能见到成节的形态,大的孔洞结构污泥之间由细的条状污泥连接,有的由丝状微生物连接,这种污泥的形成可能是絮体成长到一定成熟度后,由于内部供氧不足,促进了包埋于其中的结构丝状菌的生长,将絮体撑开导致结构松散形成节状。

还有极少量的污泥,可以见到极粗大的丝状骨架,上面附着胶团菌,经多次对比鉴定,这些丝状骨架为死亡累枝虫的杆,由于结构松散,这类污泥易于在二沉池发生漂浮,因此保持原生动物稳定的生长条件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沉池的污泥上浮。

3.2丝状微生物与微生态群落的关系

试验表明,胶团菌与结构丝状菌之间相互依存,丝状微生物形成了絮体骨架,为絮体形成较大颗粒同时保持一定的松散度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胶团菌的附着使絮体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而不易被出水带走,并且由于胶团菌的包附使得结构丝状菌获得更加稳定、良好的生态条件,所以这两大类微生物在活性污泥中形成了特殊的共生体。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环境因子对微生物个体的影响首先是影响某些敏感生物,然后通过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传递,最终当影响超过一定限度时引起结构上的波动。正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并按一定结构组成了微生态群落,环境压力在逐级传递过程中受到消减,所以生态系统具备了一定抗冲击负荷的能力。与纯培养相比,生态系统能通过优势种群的变化维持良好的结构,而纯培养只需轻微刺激就会引起强烈反应,直接破坏其脆弱的结构。这也是保证活性污泥微生态群落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将活性污泥微生态群落描述如下:活性污泥微生态群落由不同大小的群落组成,具有良好沉降性和传质性能的菌胶团以结构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其上而形成,具有不断生长的特性,增长过程和老化过程中脱落的碎片及其他游离细菌将由附着或游离生长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捕食清除。而少量以无机颗粒为核心形成的致密颗粒也可能存在于系统之中,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有些死亡的原生动物尸体被胶团菌包裹,形成巨型污泥,其内部易产生反硝化作用形成气泡在二沉池漂浮流失。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具有结构丝状菌的絮体占优,非结构丝状菌的数量很少,其表面不易为胶团菌附着,彼此存在拮抗关系,这种系统是相对稳定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在两个污水厂长期运行过程中未发现非结构丝状菌膨胀。而活性污泥小试时各种条件不易控制,屡屡造成非结构丝状菌膨胀,采用改变负荷等办法均不能解决,根据非结构丝状菌与菌胶团的关系,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彻底将其清除,故只能采用投加杀生剂的办法使膨胀得到控制,尽管胶团菌也会受到影响,但它们相互聚集成团,只有表面少量细菌受到伤害。由于停电事故,城南污水厂曾出现污泥膨胀现象,经镜检为结构丝状菌膨胀,大量结构丝状菌从絮体中伸出,根据结构丝状菌与胶团菌的共生关系,只需创造有利于胶团菌增长的条件就能使污泥沉降性能改善,实践中采用适当排泥增加曝气量的办法,污泥指数很快恢复正常。

有关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作用的资料很少,多将丝状菌描述为在菌胶团内部生长或伸出、游离生长三种情况。试验中根据大量观察发现,活性污泥总能保持一定的宏结构,未见到密实的大颗粒状污泥,微小的菌胶团数量也少。从理论上讲,如果胶团菌附着在一种静止的载体上,将不断增长变厚,直到内部形成厌氧状态

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气泡而剥离载体,这样就极易形成大量碎屑的菌胶团,胶团菌自身不可能形成条状、网形结构,只有一种可能性:结构丝状菌与胶团菌构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结构丝状菌位于胶团菌内部特别是菌胶团较厚时有利于其生长,从而伸长使得包裹在外层的胶团菌不致于过厚形成厌氧状态,其有利条件可能是内部的低氧状态,而一旦结构丝状菌暴露在混合液中时,正常环境条件不利于其生长,待胶团菌包附之后才重新再次生长,如遇供氧不足等条件时,结构丝状菌大量伸出,则发生结构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

4结论

①活性污泥正常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Ⅰ型:致密、细小,无丝状菌骨架;Ⅱ型:有明显丝状骨架的长条形;Ⅲ型:厚实且具有网状结构;Ⅳ型:孔洞结构。污泥膨胀时其结构形态可分为两类,Ⅴ型:结构丝状菌大量生长、伸长,絮体结构松散;Ⅵ型:非结构丝状菌大量生长,不形成絮体。

②具有良好结构的活性污泥絮体以结构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于其上,结构丝状菌喜低氧状态,在胶团菌的附着下,不断生长伸长,形成条状和网状污泥;没有丝状菌为骨架的絮体颗粒很小,附着于累枝虫等原生动物尸体上的絮体易产生反硝化作用,它们都易随二沉池出水流失。

③活性污泥膨胀分为结构丝状菌膨胀和非结构丝状菌膨胀,前者只需创造有利于胶团菌增长的条件即可解决,后者胶团菌难于附着在非结构丝状菌上生长,只有采取投加杀虫剂的办法毒杀。

④结构丝状菌与胶团菌在活性污泥中形成共生关系,而非结构丝状菌与胶团菌之间存在着拮抗关系,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性得益于大环境中微生态群落的相对稳定。■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运行的异常情况及其对策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运行的异常情况及其对策 生物处理系统在运行时,常常会因进水水质、水量或运行参数的变化而出现异常情况,导致处理效率的降低,甚至损坏处理设备。了解常见的异常现在及其常用对策,有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废水处理厂(站)长期稳定运行。 (1)污泥膨胀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一般在99%左右。当污泥变质时,污泥就不易沉降,含水率上升,体积膨胀,澄清液减少,这种现象叫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大量丝状菌(特别是球衣菌)在污泥内的繁殖,使污泥松散、密度降低所致。其次,真菌的繁殖也会一起污泥膨胀,也有可能由于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污泥膨胀。 活性污泥的主体是菌胶团。与菌胶团比较,丝状菌和真菌生长时需较多的碳素,对氮、磷的要求则较低。它们对氧的要求也和菌胶团不同,菌胶团要求较多的氧(至少0.5mg/L)才能很好的生长,真菌和丝状菌(如球衣菌)在低于0.1mg/L 的微氧环境中,才能较好地生长。所以在供氧不足的时,菌胶团将减少,丝状菌、真菌则大量繁殖。对于毒物的抵抗力,丝状细菌和菌胶团也有差别,如对氯的抵抗力,丝状菌不及菌胶团。菌胶团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在6~8,而真菌则在pH 值等于4.5~6.5之间生长良好,所以pH值稍低时,菌胶团生长受到抑制,而真菌的数量则可能大大增加。根据上海城市污水厂经验,水温也是影响污泥膨胀的重要因素。丝状菌在高温季节(水温在25℃以上)宜于生长繁殖,可引起污泥膨胀。因此,污水如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养料,水温高或pH值较低的情况下,均因引起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畅则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由此可见,为防止污泥膨胀,可针对一起膨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缺氧、水温高等可加大曝气量,或降低水温,减轻负荷,或适当降低MLSS值,使需氧量减少等;如污泥负荷过高,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必要时好要停止进水,“闷曝”一段时间;如缺氮、磷等养料,可投加硝化污泥或氮、磷等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活性污泥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号:1111603112 __________ 班级:环境1111 ________ 姓名:_______ 宣锴____________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引言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有效方法,其能够从废水中去除溶解和胶体类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物质和其他一些无机盐类也能够去除,例如氮磷等化合物,在处理工业废水过程中,好氧活性污泥法主要用于处理厌氧出水,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生物处理方法其主要的机理是通过好氧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代谢反应,分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过程中涉及到活性污泥的吸附、凝聚和沉淀,能够有效的去除废水中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从而净化废水。 该方法于 191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试验成功。 80多年来,随着生产上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及对生化反应和净化机理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活性污泥法取得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多种运行方式,并正在改变那种用经验数据进行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现象。本文对各种活性污泥的组成、运行方式及其特点作简要的综述,同时谈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趋势。 2活性污泥构成简介 活性污泥是由活性微生物、微生物残留物、附着的不能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褐色絮凝体,由大量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以细菌为主,由不同大小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和传质性能的菌胶团以结构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其上,并且具有不断生长的特性,增长过程和老化过程中脱落的碎片及其他游离细菌被附着或游离生长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捕食。少量以无机颗粒为核心形成的致密颗粒也可能存在于系统之中,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结构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胶团菌附着于其上而形成的,结构丝状菌喜低氧状态,在胶团菌的附着下,不断生长伸长,形成条状和网状污泥;没有丝状菌为骨架的絮体颗粒很小,附着于累枝虫等原生动物尸体上的絮体易产生反硝化作用,它们都易随二沉池出水流出。胶团菌与结构丝状菌之间相互依存,丝状微生物形成了絮体骨架,为絮体形成较大颗粒同时保持一定的松散度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胶团菌的附着使絮体具有一定的沉降性而不易被出水带走,并且由于胶团菌的包裹使得结构丝状菌获得更加稳定、良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 ②二沉池: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 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 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 比重:略大于1,(1.002~1.006); 粒径:0.02~0.2mm; 比表面积:20~100cm2/ml。 ②生化性能: 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 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 i)、无机物质(M ii)。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 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olatile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VSS = M a + M e + M i ;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olume ):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④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olume Index ):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 ) /()/((%))/()/(l g MLSS l ml SV l g MLSS l ml SV SVI 10?==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 一般为50~150 ml/g ;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1、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线

《环境工程学》选择题及答案.docx

《环境工程学》选择题题目及答案详解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B.水在社会循环中取用的是径流水源和渗流水源 C.生活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D.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源而非面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超编题目) A. 调节池可以调节废水的流量、浓度、pH值和温度 B对角线出水调节池有自动均和的作用 3、 TOD是指(A) A. 总需氧量B生化需氧量C化学需氧量D 总有机碳含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 B.BOD是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与微生物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之和 C.可降解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分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D.BOD是碳化所需氧量和硝化所需氧量之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 ) A.COD测定通常采用K2Cr 2O7和 KMnO7为氧化剂( KMnO4才对,属于书写错误) B.COD测定不仅氧化有机物,还氧化无机性还原物质 C.COD测定包括了碳化和硝化所需的氧量(描述的是BOD) D.COD测定可用于存在有毒物质的水 6、下列不属于水中杂质存在状态的是( A. 悬浮物B胶体D) C溶解物D 沉淀物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格栅用以阻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 B.格栅的水头损失主要在于自身阻力大 ( 水头损失很小,阻力主要是截留物堵塞造成的 ) C.格栅后的渠底应比格栅前的渠底低10- 15 cm D.格栅倾斜 50- 60o,可增加格栅面积 8、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属于(A)8-11题参见课本 76、77 页 A 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 压缩沉淀 9、颗粒在初沉池初期( A ),在初沉池后期( B ) A 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 指导教师刘军坛 学号 130909221 姓名秦琪宁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引言 (4) 1.1设计依据的数据参数 (4) 1.2设计原则 (5) 1.3设计依据 (5) 第二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比较及选择 (6) 2.1 选择活性污泥法的原因 (6)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设计计算 (7) 3.1设计流量的计算 (7) 3.2格栅 (9) 3.3提升泵房 (9) 3.4沉砂池 (10) 3.5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11) 3.6曝气池 (15) 第四章平面布置和高程计算 (25) 4.1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5) 4.2污水处理厂的高程布置 (26) 第五章成本估算 (27) 5.1建设投资 (27) 5.2直接投资费用 (28) 5.3运行成本核算 (29)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0)

摘要 本设计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设计规模是200000m3/d。该生活污水氨氮磷含量均符合出水水质,不需脱氮除磷,只考虑除掉污水中的SS、BOD、COD。传统活性污泥法是经验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方法。污泥处理工艺为污泥浓缩脱水工艺。污水处理流程为:污水从泵房到沉砂池,经过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接触消毒池最后出水;污泥的流程为:从二沉池排出的剩余污泥首先进入浓缩池,进行污泥浓缩,然后进入贮泥池,经过浓缩的污泥再送至带式压滤机,进一步脱水后,运至垃圾填埋场。本设计的优势是:设计流程简单明了,无脱氮除磷的设计,节省了成本,该方法是早期开始使用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运行方式,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BOD 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适用于对处理效果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城市污水多采用这种运行方式。 关键词:城市污水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浓缩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活性污泥法是常用的好氧法,所以能够做好其运营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的5大常见问题以及对策,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01污泥膨胀的概念及其解决办法有哪些? 污泥膨胀的原因: ①丝状菌膨胀 活性污泥絮体中的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膨胀,促成条件包括进水有机物少,F/M太低,微生物食料不足;进水氮、磷不足;pH值低;混合液溶解氧太低,不能满足需要;进水波动太大,对微生物造成冲击。 ②非丝状菌膨胀 由于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使污泥负荷太高,而进水中又缺乏足够的N、P,或者DO(溶氧)不足。细菌很快把大量有机物吸入体内,又不能代谢分解,向外分泌出过量的多糖类物质。这些物质分子中含羟基而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使活性污泥的结合水高达400%(正常为100%左右),呈黏性的凝胶状,无法在二沉池分离。另一种非丝状菌膨胀是进水中含有较多毒物,导致细菌中毒,不能分泌出足够量的黏性物质,形不成絮体,也无法分离。 解决办法: 组成废水的各种成分由于比例失调,也可引起污泥膨胀,如废水中C/N 比失调,若由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过高,可适当的投加尿素、碳酸铵或氯化铵。如系统进水浓度太高,可减低进水量。至于曝气池的环境(如pH、温度溶解氧等)对活性污泥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或石油,以及含有大量的腐败物质都可以引起膨胀。在曝气池中过多或过少地充氧或搅动不充分,都可引起膨胀。由此可知,为防止污

泥膨胀,首先应加强管理操作,经常检测污水水质、曝气池内溶解氧、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和进行显微镜观察,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大空气量、及时排泥、在有可能时采取分段进水,以减轻二沉池的负荷。 02污泥上浮的概念及其解决办法有哪些? 污泥上浮:主要是指污泥脱氮上浮。污水在二沉池中经过长时间停留会造成缺氧(DO在0.5mg/L以下),则反硝化菌会使硝酸盐转化成氨和氮气,在氨和氮气逸出时,污泥吸附氨和氮气而上浮使污泥沉降性降低。 解决办法: 污泥上浮现象和活性污泥的性质无关,只因污泥中产生气泡,使污泥密度低于水,因此污泥上浮不应与污泥膨胀混为一谈。具体解决办法有: ①降低进水盐浓度,控制高负荷COD的冲击。 ②准确地控制曝气池内的COD负荷。因此,在运行操作上要控制曝气池进水量。通过准确地控制MLSS(建议6~8g/L)和曝气池进水量,将COD负荷控制在0.2~0.4kg/(m3·d)的适当范围,以减少污水的冲击,如果该污水经过均质池后的COD浓度仍然超过设计标准,应将该股污水引入事故池以待日后处理。 ③完善新建污水预处理工艺,控制污水厌氧与兼氧酸化水解池是保障后续曝气池正常运转的关键步骤,污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在此得到降解后,可以保证曝气池污水的出水要求,也改善了二沉池的沉降性能。应采取以下措施:完成潜水搅拌机配电系统的改造,尽快泵污泥至酸化池,进行酸化池的调试和酸化污泥的驯化。一次投加剩余污泥约为池容的1/5,投加量约为100m3,使池内混合液浓度在4~6g/L。 ④控制氧曝池的溶解氧浓度,适当降低氧曝池MLSS,基本控制在10g/L以内,与之相应的溶解氧浓度控制应根据进水有机负荷及时调整。⑤增加污泥回流量,及时排除剩余污泥,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龄,降低溶解氧浓度,但不能进入消化阶段。

活性污泥法日常运行7大指标(二)

活性污泥法日常运行7大指标(二) 上周我们讨论了好氧系统日常运行中的4个常见指标,今天我们来接着讨论其余三个常见指标的日常控制。 1、剩余污泥排放 随着处理水量的不断增加,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量也会不断增长,MLSS值和SV值都会升高。为了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相对稳定,必须将增加的污泥量及时排出,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应大致等于污泥的增长量,排放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曝气池内MLSS的波动。 剩余污泥排放量与采用的活性污泥法及具体的进水水质有关,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可大致按进水量的1%左右排放剩余污泥,确切适宜的排放值应根据一定时期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确定。 2、回流污泥量 调节回流污泥量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相对稳定,而污水处理厂的回流量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活性污泥法的回流污泥浓度一般介于7-10g/l。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的回流污泥浓度可超过15g/l,回流污泥沉降比一般在90%左右。因此在进水水质水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根据每日测定的SV值为依据,

通过调整剩余污泥的排放量来达到维持污泥回流量固定的目的。在进水水量发生大的波动时,就需要调整回流量,以保证曝气池内MLSS值不因进水量的增大或减少而出现大的波动。 3、观察二沉池 应经常观察二沉池泥面的高低、上清液的透明程度及液面和出水中悬浮物的情况。正常运行时二沉池上清液的厚度应不少于0.5-0.7m。如果泥面上升,往往说明污泥沉降性能差;如果上清液浑浊,说明进水负荷过高,污水净化效果差;如果上清液透明但带有小污泥絮片,说明污泥解絮;如果液面不连续大块污泥上浮,说明池底局部厌氧或出现反硝化;如果大范围污泥上浮,说明污泥可能中毒。 上周和本周,我们连续讨论了好氧系统日常运行中的7个常见指标,希望对大家的日常运行具有参考意义。下周,我们将继续介绍生物相观察的相关内容,若有任何疑问或者建议,欢迎在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尽快回复。

03-第三章活性污泥法030916

第三章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 污泥法 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 ②二沉池: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 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 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 比重:略大于1,(1.002 1.006);

粒径:0.02~0.2 mm ; 比表面积:20~100cm 2/ml 。 ② 生化性能: 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 )、微生物源代的残留物(M e )、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 解的有机物(M i )、无机物质(M ii )。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 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 olatile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VSS = M a + M e + M i ;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 olume ):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④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 olume Index ):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 )/() /((%))/()/(l g MLSS l ml SV l g MLSS l ml SV SVI 10?= =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 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 一般为50~150 ml/g ;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关于活性污泥法的详解

关于活性污泥法的详解 活性污泥法是由多种好氧微生物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有少量厌氧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无机固体物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物。使活性污泥起到净化作用的主体是细菌,多数是革兰阴性菌,此外还有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以及微生物代谢残留物和一些从污水中夹带的惰性有机物、无机物等。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在99%左右,密度为1.002~1.006g/m3。其结构疏松,表面积很大,对有机污染物有着强烈的吸附和氧化(分解)能力。此外,活性污泥还具有良好的自身凝聚和沉降性能。 1.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及环境影响因素 活性污泥法的工艺原理是在人工充氧的曝气池中,利用活性污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然后再二沉池中使污泥和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中,多余部分则排出。 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处理系统中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曝气池、②曝气系统、③二沉池、④污泥回流系统、⑤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活性污泥法净化废水能力强、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臭味轻微,但产生剩余污泥量大,另外需要一定的电能来向废水中不断供氧。 2.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1).溶解氧(好氧处理中,一般在1.5~2mg/L为宜)。 (2).水温(好氧处理中,宜在15~25℃的范围内)。 (3).pH值(一般以6.5~9为宜)。

(4).营养料(一般要求BOD?:N:P=100:5:1为宜)。 (5).有毒物质(重金属、一些非金属化合物、油类物质等)数量亦应加予控制。 3.活性污泥法的性能评价指标 活性污泥法的性能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生物相观察:即利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优势度及代谢活动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 (2).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为污泥浓度。MLSS代表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 (3).污泥沉降比(SV):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 (4).污泥体积指数(SVI):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 污泥体积指数(SVI)能较好的反应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凝聚和沉降性能。一般城市污水正常运行条件下的SVI值在100~150mL/g 之间。SVI值过低,说明泥粒细小,无机质含量高,缺乏活性;SVI 值过高,说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并且已经有产生膨胀现象的可能。如果SVI>200mL/g,污泥难于分离,容易产生污泥膨胀。 4.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

8.1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法、微孔曝气器、管式曝气器、污水厂、水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 一、活性污泥法由五部份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②二沉池: 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③回流系统: 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从空气压缩机站送来的压缩空气,通过铺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还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搅动的状态,呈悬浮状态。溶解氧、活性污泥与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触,使活性污泥反应得以正常进行。 第一阶段,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颗粒吸附在菌胶团的表面上,这是由于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糖类黏性物质。同时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在细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吸收这些有机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给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应进行的结果,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长,污水则得以净化处理。 经过活性污泥净化作用后的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悬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体物质在这里沉淀下来与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作为处理水排出系统。经过沉淀浓缩的污泥从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为接种污泥回流至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的悬浮固体浓度和微生物浓度;增殖的微生物从系统中排出,称为“剩余污泥”。事实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从污水中转移到了这些剩余污泥中。

25个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

25个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及故障解答 (一)氧化沟泥少,微生物因为天气寒冷,难培养,怎么办? 答:1.如果是在系统刚刚启动时的培养,污泥量少是正常的,随着培养的进行,污泥量会增多。培养时,曝气过度是很不利于污泥培养的。 2.当然微生物的量是和你的源水中的碳氢含量有关,碳氢不足自然无法使微生物数量上升。还请检查。 3.如果你的系统早就启动了,想要提高微生物数量。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的。达到平衡就行了,重要的是处理出水的情况。 4.特意地提高微生物数量将使污泥老化,反而不利于出水水质的。 5.温度的问题,我觉得出水水温不低于10度,微生物活性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6.根据F/M值的大小,可以知道你的微生物数量是否太低,该值不大于0.25,就说明你的微生物数量不是太低。 (二) 在CASS工艺设计时应注意些什麽,同时出水堰如何设计(负荷取多大比较合适)?同时,在该工艺中,所用到的设备,都有那些,我初次接触该工艺,对所涉及到的设备不太了解,请你多多指教!同时活性污泥如何进行培养驯化,整个工程在调试运行适应注意些什麽?如何能实现很高的自控技术。在曝气过程中,哪种曝气装置比较好? 答: 1.CASS工艺有点像我们比较了解的SBR工艺,属批次处理范畴。为了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并抑制丝状菌的增生。曝气池前又加设了厌氧和缺氧段。 2.设计中应该根据水量和负荷来确定各池的大小及比例。 3.出水堰大多由泌水器代替的,保证排水时液面均匀下降。排水量可根据设定的排水时间来确定选择。 4.所用到的设备与SBR工艺接近,泌水器和厌缺氧段的潜水式搅拌机要设置的。当然还要一套自动控制装置。 5.污泥培养也没有太大的特殊之处,首先接种污泥,24小时闷曝,而后正常曝气(不要过度)先少量排水少量进水,然后逐渐提高进水即可。 6.调试和运行过程中要自己总结合理的操控参数,如进水、反应、沉淀、泌水的时间;回流污泥量等。 7.曝气装置选择,对曝气头选择应保证沉淀时不堵塞,也可选射流曝气器,搅拌和充氧都比较好,也很少发生堵塞。 (三)如何降低污水厂的能耗?政府拨的经费可怜,希望您能介绍一下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答: 污水厂运行费用最大的应该是电费,如果污泥委托处理其费用也很高的。针对以上问题: 1.降低曝气量,以减少电费。我的经验是,理论上的曝气池溶解氧控制在3ppm,不利于节能降耗,通常,我认为,若生物系统是低负荷运行(F/M小于0.15),溶解氧控制在 1.5ppm已经足够了。由此可产生节电效果。 2.系统有调节池、中段提升泵站的,可发挥其储水能力,以进行间隙运行来降低运行费用。 3.污泥费用如有产生,可根据情况用于厂内花木堆肥。由此只需增加点工费用即可。 (四)溶解氧控制在1.5ppm,在北方的冬季会不会影响一些高效的微生物繁殖(氧化沟工艺),降低出水水质?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2.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3.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4.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 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5.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 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6.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 7.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 8.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 离溶质的目的。 10.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 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11.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12.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总氧量。 13.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14.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15.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等量。 16.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17.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18.污泥负荷率: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19.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的重量,常用表示。 2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后,沉淀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21.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30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计)。 22.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之间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 23.厌氧流化床:当床内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上,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24.厌氧生物法: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兼性菌和厌氧菌的代谢作用降解污泥和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分解的最终产物主要是沼气,可作为能源。 25.重力浓缩法:利用重力将污泥中的固体与水分离而使污泥的含水率降低的方法。 26.扩散:污染物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称为扩散。 二、水污染控制工程选择题(每题2分): 2、下列不属于水中杂质存在状态的是( D ) A.悬浮物B胶体C溶解物D沉淀物 3、是指( A ) A.总需氧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 是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与微生物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之和 C.可降解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分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是碳化所需氧量和硝化所需氧量之和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测定通常采用K22O7和7为氧化剂

活性污泥运行管理

技术次资料 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 (参考) 第一节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根据废水水量、水质和废水处理厂的条件、可采用的活性污泥培养法有下列几种: 一. 全流量边续直接培养法 全部流量通过活性污泥系统按设计水量边续进水和出水。不排放剩余污泥,全部保留在曝气池,直到MLSS和SV达到适宜数值为止。 为了加快培养速度,减少培养时间,可以大量供气,以保证向混合液提供足够的溶解氧,并使其充分混合外,也可以从同类的正在运行的废水处理厂提取一定数量的污泥进行接种。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期间,必须考虑满足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保持平衡,即BOD:N:P=100:5:1,对城市废水和生活污水来说,这个条件具备的,但是对某些工业废水,就要考虑投加某些营养物质了,此外,在这个期间还要进行废水、混合液、处理水以及活性污泥的分析测定,项目有:SV、MLSS、SVI,溶解氧含量,处理水的透明度,原废水及处理水的BOD、COD以及SS等。 二. 流量分段直接培养法 方法与前同,不同的地方是废水投配流量随形成的污泥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将培养期分为几个阶段、最后达到设计流量和MLSS达到适宜浓度。

三.间歇培养法 本法适用于生活污水所占比例较小的城市水厂,将废水引入曝气池,水量约为曝气池容积50~70%,曝气一段时间(约4~6小时),再静置1~1.5h。排放上清液,排放量约占总水量的50%左右,此后再注入废水,重复上述操作,每天1~3次,直到混合液中的污泥量达到15~20%进为止。 水温在15℃以上的条件下,使用一般营养比较平衡的城市废水,经7~15日的培养即可以达到上述情况,为了缩短培养时间,可以考虑用同类废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接种向混合液中投加适量的粪便稀释液,也能够加快培养过程. 四.活性污泥的驯化 对工业废水,除培养外,还应对活性污泥加以驯化,使其适应于所处理的废水,驯化方法可分为异步驯化法和同步驯化法二种.异步驯化法是先培养后驯化,即先用生活污水或粪便稀释水将活性污泥培养成熟,此后再逐步增加工业废水在混合中的比例,以逐步驯化污泥,同步驯化法则是在用生活污水掊养活性污泥的开始,就投加少量的工业废水,以后则逐步提高工业废水在混合液中的比例,逐步使污泥适应工业废水的特性,二者的驯化阶段都是以全部使用工业废水而告终. 第二節对活性污泥系统重要运行参数的调节与观测 一.对活性污泥状况的镜检观察 正常发育的活性污泥,呈茶褐色,个体大小适宜,菌胶絮体发育讔好,稍具泥土气味. 二对曝气时间(活性污泥反应时间)的调节 曝气时间主要以处理水达标为准,根据原废水水量、水质及曝气池容积等因

活性污泥法实验

活性污泥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掌握活性污泥处理法中控制参数(如污泥负荷、泥龄、溶解氧浓度)对系统的影响; 2、加深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生化反应动力学系数K 、Ks 、Vmax 、Y 、Kd 、a 、b 等的测定。 二、 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好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有氧参与的条件下,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整个过程包括微生物的生长、有机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整个过程变化规律如何正是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动力学内容包括: (1)底物的降解速度与有机底物浓度、活性污泥微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2)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度与有机底物浓度、活性污泥微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有机底物降解与氧需。 1、底物降解动力学方程 Monod 方程: S Ks S V dt dS +=- max (1) Vmax-------有机底物最大比降解速度, Ks-----------饱和常数, 在稳定条件下,对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中的有机底物进行物料平衡: 0)(=++-+dt dS V Se Q R Q Se Q R Q So (2) 整理后,得

dt dS V Se So Q - =-)( (3) 于是有 S Ks S V Xt Se So XV Se So Q +=-=-max )( (4) 而M F Xt Se So XV Se So Q /)(=-=-,F/M 为污泥负荷。 完全混合曝气池中S=Se ,所以(4)式整理后可得 max 11max V Se V Ks Se So t X +=- (5) (5)式为一条直线方程,以Se 1 为横坐标,Xt Se So -(污泥负荷)为纵坐标,直 线的斜率为 max V Ks ,截距为max 1 V ,可分别求得max V 、Ks 。 又因为在低底物浓度条件下,Se<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 ①曝气池:反应主体 ②二沉池: 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 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 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 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 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 比重:略大于1,(1.002~1.006); 粒径:0.02~0.2 mm; 比表面积:20~100cm2/ml。 ②生化性能: 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 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 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 i)、无机物质(M ii)。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 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olatile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 MLVSS = M a + M e + M i ;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olume ):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④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olume Index ):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 ) /()/((%))/()/(l g MLSS l ml SV l g MLSS l ml SV SVI 10?==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 一般为50~150 ml/g ;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1、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线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调试及流程

EH 工艺污水处理调试方法及微生物培养流程 (一)、活性污泥的培养流程 1. 向瀑汽池(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 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或开动液下瀑汽机。 3. 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 ,BOD 达到一定数值。 4. 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注意观察在线PH 值、DO 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 、BOD、COD、NO3-、NO2- 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 、H3PO4、CH3OH 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活性污泥的驯化流程; 1. 通过分析确认进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 开始进入少量生活污水或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 3. 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活污水或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 减少NH4C1 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污水或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 NH4Cl 。同步监测出水CODcr 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 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 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满负荷运行阶段, 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 达到5000mg/L, 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三、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 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 浓度、pH 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1 、温度 温度是影响整个工艺处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生化处 理的温度范围在10?40C ,最佳温度在20?30C。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存,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大量生长繁殖。在污泥培养时, 要将它们置于最适宜温度条件下, 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长速率生长, 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会使代谢速率缓慢、生长速率也缓慢, 过高的温度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 H 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与pH值密切相关。大多数细菌、原生动物的最适pH值为6.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