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扬州慢阅读整理

扬州慢阅读整理

扬州慢阅读整理
扬州慢阅读整理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扬州的繁盛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荒凉景

象盛衰对比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4.《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5.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6.简要分析《扬州慢》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写景抒情的。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7.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词中的哪些句子和词眼相照应?词人通过这个词眼和这些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词眼是“空”字.上片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情

8.月亮本来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

姜夔借助“通感”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9.“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这数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岁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

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扬州慢 (姜夔)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姜夔《扬州慢》鉴赏

姜夔《扬州慢》鉴赏 扬州慢 姜夔 此词前面的小序,语言洗练,音节凄婉,恰如一篇声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作创作的具体时间——“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作词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的这篇《扬州慢》,上片纪行,下片志感,是一首表露“黍离”之悲的绝妙好词。 开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句,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到作者“解鞍少驻初程”之时,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往昔的扬州处处“笙歌彻晓闻”,如今所能听到的只有“渐黄昏,清歌吹寒,都在空城。”对此,词人不禁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和孝宗隆兴二年,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次,金主完颜亮率金兵攻占扬州后,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誓言部下,并题诗壁上之事,把赵构吓得魂不附体。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金廷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南宋才得以稍安。以上史实,在姜白石笔下,被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远。上片纪行,虽着墨不多,但却檃栝了唐人诗句入词,仅略略一点,就能引起人们的无尽遐思。 姜夔,作为一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目击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不禁想到晚唐大诗人杜牧。故过片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推测、料想之意,是猜度虚拟之词。意思是说,假若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的残破之象所震惊!接着,又拓深一层指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使像杜牧那样的浪漫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抒写儿女情长了。作者在这里,是以假设杜牧“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较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紧接着,词人由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二十四桥明月在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化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无声”,亦无冷暖之别。但词人借助于通感,传情达意,别有情味。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自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移情及物的结果。在“冷月无声”前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愈益显示出往昔的“佳丽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慢》赏析(共2篇)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处于大运河和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也是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商业发达,市肆繁华。唐末著名诗人杜牧曾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淮南道的治所设在扬州。他在这里写的关于扬州的诗篇,给姜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朝在这一带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烧杀掳掠,此后仍然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1161),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路过扬州。他说:“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不禁产生了《诗经·黍离》所反映的情感。他自比为周代的大夫,在西周颠覆之后,看见宗庙宫室的废墟上长满了庄稼,心里感到悲痛。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扬州,唐城有两部分:子城(即内城)是官署区,在蜀岗上;罗城(即外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在蜀岗下。两城毗连。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上阕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指淮南东路。竹西,指竹西亭,在蜀岗上禅智寺附近。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这又衬托出,这里的居民大都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 这是什么缘故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金朝的骑兵。“窥江”,指两次打到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感到愤恨,不愿再提起这种残暴的战争。姜夔有这样的体验;凡是有创钜痛甚的经历的人,常常不愿意提起这种经历,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一次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至此,我们也才知道扬州还有幸存的居民,当姜夔和他们谈话时,他们作出了上述痛苦的表情。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 《扬州慢》学案(附答案)(3)文章来自: 《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 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 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 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 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 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 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 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 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 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 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 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 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姜夔《扬州慢》赏析(20191124100131)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 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 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 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 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 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 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 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 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 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 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 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 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 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 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 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 慨。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3.3《扬州慢》《桂枝香》导学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桂枝香(登临送目) 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3.品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知识构建,预习指导: (一)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意对即可) 1.怀古诗特点: 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解题指导 (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 (二)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盛衰无常感慨;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三)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借古讽今、用典、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桂枝香·登临送目》 年代:宋作者: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529 1801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荠麦()(2)戍角()(3)黍离 ()(4)豆蔻() 答案(1)jì(2)shù(3)shǔ(4)kòu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雪初霁()(2)荞麦弥望() (3)予怀怆然()(4)自度此曲() (5)解鞍少驻初程() 答案(1)雨过天晴(2)满(3)悲伤(4)自己创作(5)初到扬州 3.请用斜线在下列词句应停顿的地方作出标记。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自/胡马窥江去后(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姜夔,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尧章白石道人《白石道人词集》

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领袖是____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___。 答案柳永柳屯田苏轼辛弃疾姜夔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扬州慢》,完成6—10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扬州的繁盛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盛衰对比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8.“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9.《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0.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原词: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课堂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领悟词中主旨。 2、学习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引用前人诗句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难点: 巧妙引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及其作用 一、置身诗境。 1.在小序中,作者用的是哪些词来表达情感?在搜寻作者心情的关键词时,我们不要忘记了什么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能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什么是黍离之悲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你能用美的语言来描写这让你心动又心疼又心痛的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得瑟改诗(小组讨论)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VS 忆.春风十里,有.荠麦青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尤.厌言兵...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VS 自金兵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

扬州慢 学案

第14课姜夔《扬州慢》学案 鉴赏宝典 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在诗歌中中的“实”。“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诗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扬州慢学案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扬州慢导学案答案 1、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原因:胡马窥江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见板书设计) 5、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扬州慢》学案

《扬州慢》学案 导读:《扬州慢》学案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本词最突出的手法特点 教学过程 一、最爱是扬州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难怪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

州”可见当时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人杰地灵鉴真、秦少游、郑板桥、朱自清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扬州几度变迁,几度轮回) 二、词人零距离 姜夔: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这一感人的历史瞬间(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正音正字 霁荠怆度窥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蒿目时艰 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

蒿目时艰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赏析 黄进德 这首词的前面有小序。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膏是一篇声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问──“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洁周室衰微而作。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号。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送著名诗人。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可赫赫有名,诗名堪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埒,白石年少客游,与萧德藻相识,颇受器重。萧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齐东野语》)遂以兄女妻之。淳熙三年,白石才二十二岁。他与萧德藻相识则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由此看来,“千岩老人”以下的文字,是后来补加的。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自度曲,又名自制曲、自谱曲、自度腔。白石在《长亭怨慢》序里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其实,古往今来,举凡乐歌大都先有辞,然后才谱上曲子。在白石以前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曲,如柳永、周邦彦都擅长此道。他们妙解音律,谱起曲来,得心应手。但在这方面,尤以姜夔为最。 姜夔有自度曲十七首。《扬州慢》则是写得最早的一首。 词上片纪行,下片志感。 一开始,词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待到白石“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的长街市井,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极其简括的回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之后,又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对他部下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因改其亭曰:“不归亭”,并题诗壁上曰:“万国车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中兴御侮录》卷上)其时,宋高宗赵构吓得魂不附体,一会儿准备逃亡海上,一会儿拟意入闽,一会儿又打算遣散百官。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幸好金廷内讧,金主亮被杀,南宋始得稍安。这些史实,在白石笔下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深。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说它“数语写兵燹(xiǎn)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一评论是很精当的。姜词向以韵味取胜。上片纪行,着墨不多,但檃括唐人诗句入词,略略一点,令人引起无尽的遐思。 扬州,自古繁华,是东南都会。它的鼎盛时期是在中唐。据洪迈《容斋随笔》卷九说:“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河东记》说:“至贞元中,……维舟于逆旅主人。于时舳舻万艘,溢于河次,堰开争路,上下众船相轧。”其盛况在唐诗中更是屡有反映。李绅《宿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这些诗人笔下的绿杨城郭,珠翠填咽,帆樯满眼,笙歌盈耳,甚至于

扬州慢学案标准答案

扬州慢学案答案

————————————————————————————————作者:————————————————————————————————日期: 2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2013级 语文学科课时导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 课 题 扬州慢编制人费清玲审核人 王俊艳 课标要求 目标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学习目 标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3、掌握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以下为教学设计(包含导学、探究、巩固三部分学案) 学生笔记(基础积累)学案内容 答案; dāi/dàng/dòu/fěi/fēn/gá/gōng/gōng/gòng/gòng/gū/hèng/h ún/hùn xiáo/jī/jí/jǐ/ji àn/jiē/jié/jiū/jǔyǔ/jūn/lá/lè/lēi/liáng 预习案 一、词人零距离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 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 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 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 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 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 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 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 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 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 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 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 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 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二、基础夯实,给划线字注音。 初霁()戍角()怆然()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解鞍()少()驻荠()麦 都()在空城窥()江去后 三、名篇不厌百回读 1、师生试读全词,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慢词是指配乐的曲子曲调舒缓),我 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写初读感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写在下面。 6、从词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5、、提出你的问题: 四、补充材料,助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王风》中的篇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是两种农作物。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靡靡:行 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旧说周平王东 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 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赏析作品。 (一)学习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 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 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校 训 : 明 责 致 远 弘 毅 至 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