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文献综述

1.2 国内外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

技术创新是由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管理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受社会科技、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技术创新动力来源何处,这些动力是如何推动技术创新的,是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西方技术创新的动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技术推动模式[3]技术推动模式是指由于技术创新主体拥有新的技术发明或发现,并利用这种发明或发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技术推动模式理论60年代以前在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界占主导地位。技术创新理论的奠基者熊彼特是这种模式的倡导者,他认为,技术不管是在技术系统以外还是在一个垄断竞争者的大型研究和发展实验室中产生的,都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发动机。技术推动模式认为技术创新的需求并不是由市场产生的,而是由拥有技术专利的创新主体按技术的功能适用性进行创新,从而间接地满足市场上存在的某种需求或在市场上创造新需求。

2、市场需求拉引模式本世纪60年代,大多关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模式提出了挑战。施穆克勒1966年发表的论著中,研究了19世纪上半叶到本世纪50年代美国铁路、炼油、农业和造纸工业等的投资、存量、就业和发明活动,结果表明,投资和专利的时间序列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效应,投资序列往往领先于专利序列,相反的可能性则较少。因此,他认为通过外部事件来解释投资波动比起发明过程更好。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一体化的加强,近代的众多技术创新都属于这种模式。在实际的创新活动中,这种模式的例证也是很多的,特别是一般积累性的或改进性的创新,大多是由需求拉引所引起的。

3、双重推动模式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引的争论,直到8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莫厄里和罗森堡发现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不可能近一步确定因素。事实上,由于技术与经济的相互渗透,以及技术创新过程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完全靠技术推动或完全靠市场需求拉引引起的技术创新活动已越来越少,而将两种动力结合所引起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双重推动模式”。

4、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这是英国经济学家道西在批评分析“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模式认为,根本性的创新会带来某种新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模式化,就成了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如果在较长的时间发挥作用,就固化为技术轨道。一旦形成某种技术轨道,在这条轨道上就会有持续的创新涌现。

5、N—R关系模式日本学者斋滕优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的矛盾或“瓶颈”。实际上技术轨道论与N—R关系模式都分别源于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拉引模式,只是他们从技术产生的市场和资源约束两方面更深人地拓展了一元论模式。从本质上讲,并未突破原来的框架体系。

6、行政计划推进模式西方学者根据前苏联和中国的技术创新的历史,概

图1. 1 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行政推进模式图

这个观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苏联科学政策》中给予了明确的表述:“在苏联的体制中……技术进步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自由竞争性的市场,而来自中央管理机构。工厂要创新的压力是计划、指令与道德和物质压力的结合物。”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行政计划推进模式中,国家的计划和行政手段共同发挥作用,推动技术创新。

7、多元动力实现模式[4]从以上分析可知,很难确认技术创新和技术生产力实现的动因,有时是技术推力起主导作用,有时是市场拉动,有时是行政推力和政策推力。实际上,要能不断出现技术创新,形成大的潮流,发展国家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和技术生产力的实现是多元化动力促成的,即是技术推力、市场拉力、行政推力和政策推力以及其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Munro&Noori,1991)。

以上这些,概括了西方技术创新动力理论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说过多地强调引起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

我国学者注重对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行分析,这也可以称作第二类动力模式。这种模式注重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根据主体对行为的选择,对需要的满足程度等来研究技术创新动力。比较成功的有项保华的分析模式,这是一个基于创新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及时性和合意性、主体内在需要集合、技术创新活动集合以及源于内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压力所构成的外在激励集合等因素而构成的创新动力分析模式,其特点是关注内在需要的测度,并注意到创新的风险性特点。还有万君康教授提出技术创新机制的期望理论,指出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产生的效益*成功的概率。其中成功的概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的复杂性,相关技术的水平、技术创新人员的智力优势和激励水平以及拥有的物质条件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