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细胞凋亡;心血管疾病;病理学

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生化变化等特征来分析,细胞有坏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 2种死亡形式[1],坏死是细胞受到伤害时,细胞肿大、胀裂,胞内物质溢出,导致细胞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凋亡是与细胞增殖相平衡的维持正常组织形态、体积和功能的主动自杀过程,无炎症改变。目前,细胞凋亡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研究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凋亡的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简要概述。

1 凋亡概述

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主动、有序的细胞死亡,大多数发生在生理情况下,某些病理性刺激也可影响凋亡的发生,其形态学特征表现为染色质浓缩、边集(margination),进而形成月牙形核、细胞膜出芽、胞质进行性浓缩、细胞骨架改变、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形成等[1]。生物化学特征性改变尤以DNA片段化断裂及蛋白质的降解为特点,凋亡发作时,细胞内外的凋亡诱导因素通过一系列细胞内

信号转导环节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使DNA碎裂成180~200 bp或其整数倍的片段,琼脂凝胶电泳时表现出典型的DNA梯状带(DNA ladder patern)[2]。细胞凋亡往往需要新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是个耗能的过程,需要ATP的参与。

细胞凋亡过程有凋亡信号传导、凋亡基因激活、凋亡的执行、凋亡细胞的清除4个阶段和死亡受体、线粒体2个途径。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死亡过程,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调控着细胞增殖与更新间的平衡,维持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3]。

2 凋亡在心脏中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

心肌细胞凋亡涉及5种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1)氧化还原系统(通过氧自由基和NO/ONOO激活);(2)细胞因子受体中的FadTNFa受体操纵(通过死亡区域与几条胞内信号通路联系);(3)半胱天冬氨酸激酶-半胱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操纵(受体起始信号或线粒体相关的细胞色素C激活的级联反应中);(4)配体、激动剂诱导的G蛋白偶联受体(CPcR)依赖的刺激,如ATⅡ和它的受体信号系统G caq和新颖的和Caq相关的CPcR通路[4]。其共同作用原理为:单个前凋亡刺激可能导致凋亡单个或多条通路的激活;凋亡信号通路的最后共同通路都包括许多细胞结构功能核蛋白的分解、转录的调节和细胞循环的调节;调节凋亡过程的检查点也在心肌细胞中出现,Bcl2家族蛋白和Bax 相关蛋白可能调制细胞膜或线粒体激活的凋亡[5]。

3 凋亡与心血管疾病

心肌细胞属终末分化细胞(极少数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因此其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是否发生凋亡一直颇有争议。Carson等[6]和Kawano等 [7]采用电镜结合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取得心肌细胞凋亡的直接证据,从而揭示心肌细胞存在凋亡,随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凋亡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中,甚至存在于正常的老化细胞中。

3.1 心律失常

3.1.1 凋亡与Wolff Parkinson White(WPW)综合征形态学观察WPW综合征病人的右心房心肌组织心肌细胞有凋亡性退化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有关,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细胞的代谢改变和缺血可能触发凋亡,而凋亡后的广泛纤维化可能是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原因之一[8,9]。

3.1.2 凋亡与房颤(AF)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大约为1% ,其基本特征是电重构和功能退化。这两种现象是可以逆转的,但长期持续心房纤颤后,快速电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慢恢复之间出现不一致,这种不协调可能导致心肌形态学重构[10]。在单心房纤颤的实验模型上,重构包括可记忆恢复的去分化细胞改变,特征是细胞体积增大、肌溶解、糖原堆积、线粒体改变和染色体再分布,研究表明与细胞凋亡有关[11]。Aime 等[12]观察了50例心房纤颤病人的右房心肌,发现大部分心肌中存在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凋亡促成了心肌细胞的重构,这种解剖上的变化结合房颤引起的心房肌电生理特性改变,导致心房纤颤频繁复发和不可逆。Hatem等[13]

也认为心房纤颤中的电重构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3.1.3 凋亡与长QT综合征长QT综合征心电图显示为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临床表现以反复晕厥发作、猝死为特点,此类疾病有较强的家族遗传性,以往对细胞凋亡与长QT综合征的关系研究较少。James等[14] 在对5例长QT综合征病人切下的窦房结研究发现窦房结中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小、畸形,窦房结细胞染色质浓缩、核仁碎裂、凋亡小体形成,有吞噬现象,无炎症反应,提示窦房结中存在凋亡现象,推测这种窦房结的异常是引起该类病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异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原因之一。Gorgels等[15]报道了1例长QT综合征病例,QT延长同时伴有2∶1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障碍,希氏束、蒲肯野纤维传导异常,窦性停搏和加速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发现在传导系统异常中有细胞凋亡现象。目前,关于长QT综合征相关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基本可以明确长QT综合征是一类与心肌细胞凋亡异常有关的疾病[16]。

3.2 高血压

以往观点认为,心肌细胞作为一种终末分化细胞不具备增生能力,但新近观点认为,成年心肌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实验表明,高血压病心肌肥厚除了与间质增生有关外,还与心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失衡有密切的关系,在血压升高早期或之前心肌细胞以增殖为主,凋亡相对不足。此外人体实验也表明,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病患者心肌细胞与非心肌细胞凋亡均增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加,caspase3表达激活,而功能代偿状态的肥厚心肌和血

压正常的心脏则无上述现象[17]。由此推测,在高血压病早期心肌细胞以增殖为主,其凋亡不足是促使心肌肥厚的主要原因;至高血压病晚期(心力衰竭),由于过度代偿肥大的心肌细胞相对缺血缺氧和多种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如c.myc、c.fos、053和WAF1等) 的表达诱导大量心肌细胞凋亡,则是促使心功能严重恶化的重要原因[18]。心脏压力负荷增加可诱发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说明凋亡可能参与高血压心室重构的发病过程。

Hatem等[13]报道遗传性高血压病鼠的心、脑、肾组织中实质细胞凋亡增多,凋亡诱导剂对自发性高血压病大鼠(SHR)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的作用明显强于正常血压鼠,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和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害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losartan和硝苯地平可刺激SHR肥厚血管壁的SMC发生凋亡而使血管肥厚消退[19]。Diez等[20]发现SHR 心肌内小动脉SMC中Bcl2过度表达,用喹那普利治疗后Bcl2表达降至正常而Bax表达明显增加,提示Bcl2/Bax平衡失调可能是高血压病血管SMC凋亡失衡的机制。

3.3 缺血性心脏病

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缺血性心肌细胞死亡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刺激12 h 后便有核小体间DNA 断裂,即凋亡的证据,而成纤维细胞缺氧72 h 也可发生凋亡。在离体的乳头肌,发现心肌过重负荷触发细胞凋亡,在体心脏实验表明,再灌注损伤和心肌梗死均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大量临床资料也表明,细胞凋亡参与人类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21]。

3.3.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细胞凋亡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可致细胞数减少并贯穿于整个病变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多数是SMC和巨噬细胞。在AS中,凋亡的重要性取决于斑块所处的阶段、部位和所涉及的细胞类型,原发性AS中凋亡能导致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因此它是有害的;在血脂下降后凋亡的减少可能在斑块的细胞生物学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纤维帽中细胞凋亡增加可降低斑块稳定性而致急性临床事件发生。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RS)病变中细胞凋亡检出率很高。实验显示,新生内膜的SMC有c myc 基因上调,p53蛋白在部分血管成形术后RS部位出现过度表达,提示新生内膜中c myc上调可能激活p53,通过p53依赖性通路可诱导细胞凋亡[21]。

3.3.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ACS与凋亡密切相关,心肌缺血、缺氧可刺激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凋亡,而且凋亡现象还普遍存在于动物的缺血和心肌梗死模型及心肌梗死患者尸检标本中。

Chen等[22]通过不完全结扎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分别于1、7 d及4周后复查,证实缺血区心肌细胞存在细胞凋亡,且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缺血程度正相关。Kajstura等[23]发现实验大鼠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有特殊标记的DNA片段,并且指出AMI时先有心肌细胞凋亡,随后心肌坏死。此外,在AMI的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中也发现有细

胞凋亡参与。

3.3.3 心肌缺血再灌注 1994年Gottlies等[24] 首次在家兔心脏实验性缺血再灌注后发现,持续0.5~4h的缺血无DNA ladder,缺血30 min后再灌注则表现出典型的DNA ladder,该实验证实了再灌注损伤使心肌细胞凋亡,并指出是再灌注损伤而非心肌缺血本身导致心肌细胞迟发性死亡;之后Fliss等[25]在大鼠心肌缺血前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或抑制凋亡的Bc12基因产物,结果使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明显减轻,从另一方面证实了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如上所述,心肌缺血达一定程度后心肌细胞会发生凋亡,而凋亡是个耗能过程,早期再灌注恢复了能量供应,可为凋亡程序的完成提供能量,促进凋亡的进展。一方面,由于凋亡的非炎症性反应减少了次级损伤,另一方面,凋亡细胞的膜稳定性较坏死更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这一意义上说,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通过凋亡方式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保护作用。另外Fliss 等[25]还发现心肌的阶梯状电泳条带,可作为诊断凋亡的可靠指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承认和重视,为临床上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3.4 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其局灶性心肌损害、无炎症反应提示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Namla等[26]对7例移植的心脏研究发现其中的4例特发性扩张性心脏病(IDCM)经证

实全部有凋亡的依据。原发性心肌病终末期心衰患者心肌中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ase I)水平升高,快速起搏心室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狗心肌中Fas表达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大量的实验证实,扩张型心肌病的早、中期已有明显的心肌细胞凋亡,并随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的进展而加重。总之,包括ID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在内的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病都有凋亡的依据存在,说明凋亡在心肌病进展中有一定作用,但其病理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5 心肌炎

近年来已有许多关于心肌炎中存在着心肌细胞凋亡的报道,心肌细胞凋亡的异常在病毒性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凋亡可能是心肌炎心肌损害的机制之一。研究发现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主要通过2种途径杀伤靶细胞:一是通过穿孔素与颗粒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与靶细胞相互识别、接触,颗粒内容物穿孔素和颗粒酶释放到细胞间隙中,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打洞,颗粒酶进入靶细胞,启动细胞凋亡;二是通过Fas、FasL作用诱导细胞凋亡。Fas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主要表达于成熟的淋巴细胞、心脏等;FasL 是Fas的配体,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27]。当激活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经Fas/FasL与靶细胞结合时,细胞膜上的FasL可与靶细胞表面的Fas受体结合,向细胞内转导死亡信号,从而使靶细胞在数小时内发生凋亡。在病毒感染后,一方面机体调动凋亡体系,诱导感染细胞发生凋亡以清除入侵的病毒;另一方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存活与繁殖,促发宿主细胞凋亡,引起宿主病理损伤。

3.6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尽管其胚胎学和生理学已经阐明,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却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参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Csx/Nkx2.5等转录因子基因突变能通过引发发育心肌细胞过度凋亡而导致ASD 的发生[27]。另外目前有关ERBB2基因缺陷与ASD病因的关系已有报道,该基因在心内膜区表达低下导致房间隔发育不良。目前许多实验都在致力于寻找细胞凋亡与房间隔缺损的联系,但由于大部分研究并未获得促凋亡基因在ASD心房肌组织中整体表达上调的结果,所以进一步获得ASD患者心房肌组织细胞凋亡的直接形态学证据(如电镜、TUNEL等检测结果)尤为必要。

3.7 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肺动脉高压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其中继发性较常见,主要为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的预后,早期为流量型压力升高,后期为阻力型压力升高,肺血管结构改建是后期肺动脉高压主要的病理改变,以往对于肺血管改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肺动脉壁细胞和细胞间质的过度增生,而生物体内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如果细胞增殖过多或凋亡减少,都会导致细胞过剩性疾病[28]。然而现在证实肺血管床的改建是一种细胞过剩性疾病,患者肺动脉壁细胞凋亡减少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与增殖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细胞过度堆积而参与肺血管结构改建的形成。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肺动脉高压组Bc1-2明显增强,而且主要位于肺动脉血管壁,

而对照组少有表达或没有表达,Bax在对照组表达强于肺动脉高压组。而Bc1-2家族中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的两类蛋白的比例决定了细胞在受到凋亡信号刺激时是否发生凋亡,这种比例的变化部分是由于特定的蛋白质间竞争的二聚化作用[24]。因此,验证了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在血流冲击、缺氧等因素作用下,两种基因的比例发生变化,细胞凋亡现象减少,细胞堆积,参与肺血管结构改建,是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之一[29]。

细胞凋亡是机体病理生理条件下的一种普遍现象,与诸多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有细胞凋亡的参与,是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心肌细胞一旦坏死,则是不可逆转的改变,无法通过人为干预恢复其活性和正常生理功能,但细胞凋亡是受一系列死亡程序控制的过程,人们有可能通过干预死亡程序加以挽救即将死亡的心肌细胞,使其恢复原有的正常功能,从而治疗疾病,改变疾病的转归[30,31]。

【参考文献】

1 李小冰,刘岳文,郅兴义.心脏移植细胞凋亡[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2(1):7679.

2 沈燕,熊思东.MCP1与CVB3相互作用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3,8(5):325328.

3 周锦,张铁铮,王风学,等 .异丙酚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bcl2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10):750754.

4 郑智,李树生.猝死防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

5 门秀丽,张连元,董淑云,等. 牛磺酸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30):2l24.

6 Carson DA,Ribeiro JM.Apoptesis and disease [J]. Lancet,1993,341(8855):1251-1254.

7 Kawano H.Life and death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J]. Circulation,1997,95(4):782786.

8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O0.182l89.

9 Whitton JL,Feuer R.Myocarditis, microbes and autoimmuuity [J].Autoimmunity,2004,37(5):375386.

10 Bennett MR.Apoptosis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Heart,2002,87(2):480 487.

11 Kyto V , Saraste A , Saukko P ,et al . Apoptotic cardiomyocyte death in fatal myocarditis[J] . Am J Cardiol , 2004,94(6) :746-750.

12 Aime A , Arola A , Vuorinen T , et al . Cardiomy ocyteapoptosis in experimental coxsackievirus B3 myocardit is[J]. Cardiovasc Pathol ,2003 ,12(5) :255 226.

13 Hatem D , Frisancho S , Gatewood S, et al. Mast cells

a ndinnate cytokines are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autoimmune heart disease following coxsackievirus B3 infection[J]. Autoimmunity , 2004 ,37 (2):131-145.

14 James IN , Saito K, Kanda T ,et al . Tumor necrosis factor pha ( TNF 2alpha)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acute viralmyocardit is in mice : A study using mice lacking TNF 2 alpha[J]. Circulation , 2001 ,103( 5) :743 749.

15 Gorgels F , Carturan E , Chimenti C. Overexpress 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alpha and TNFalpha receptor in human viral my ocarditis: clinic opathologic correlations[J].Mod Pathol ,2004 ,17( 9) :1108-1118.

16 Fornes P,Hate S,Lecomtc D.Pathology of arrythmogenic ventricular cardiopathy antopsy study[J].J Foresic Sci,1998,43(4):773783.

17 Valente M,Calabrese F,Thiene G,et a1.In vivo evidence of apoptesis in arr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diomyopathy[J].Am J Pathol,1998,152(2):479484.

18 James IN.Normal and abnormal consequence of apoptosis in the human heart [J].Circulation,1994,90(1):557573.

19 Akyurek Q,Akyurek N,Sayin T,et a1.Assoic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heart failure and susceptibility of myocyte to apoptosi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pathy[J].Int J Cardiol,2001,80(1):2936.

20 Diez NB,Haven AJ,Madden B,et a1.Myocyteloss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j.J Pathol,1999,188(2):213219.

21 Ino T,Nishimoto K,Okube M,et al.Apoptosis as a possible cause of wall thinning in end stage hypertropic cardiomypathy[J].Am J Cardiol,1997,79(8):11371141.

22 Chen J,Koledgie FD,Virmani R.Apoptesis and Cardlopathy[J].Curt 0pin Cardiol,2000,15(3):183188.

23 Kajstura M,Hiroe M,Ishiyama S,et a1.Apoptosis cell death in l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pathy: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idiopathic sustained yentricular tachycardia[J].Jpn Heart J,2000,41(6):733741.

24 Gottlies RA,Burleson KO,Kliner RA,et al.Reporfusion injury induces apoptosis in rabbit cells[J].J Clin Invest,1994,94(4):l62l l628.

25 Fliss Y,Kai H,Kai M,et al.Myocardial DNA straned breaks are detected in biopsy tissue from patients with dialated cardiopathy[J].Clin Cardial,1998,21(8):591598.

26 Namla NG,Lajs AC,Agapites EV.Histological as basement of apopotois cell death in cardiomypathy[J].Pathology,2000,32(3):176184.

27 Chen C,Ma L,Linfert DR ,et al .Myocardial cell death and apoptesisin hibernating myocardium[J].J Am Coil Cardiol,1997,30(5):14071412.

28 Kajstura J,Chen W,Reiss K,et al.Apoptosis and necrostic myocyte cell deaths aye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 variables ofinfarct size in rats[J].Lab Inveset,1996,74(1):86107.

29 Saraste A, Pulkki K, Kallajoki M, et al. Apoptosis in human acute myocadial infaraction[J].Circulation,1997,95(2):320.

30 Perlnman H,Maillaral L,Krasinski K,et al.Evidence for the rapid onset of apoptosis in medial smooth muscle cells after billion injury[J].Circulation,1997,95(4):981987.

31 Matsushita H,Moristrita R,Kidal I.Inhibition of

huma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is regulated by overexpression of p21 gene through induction of apoptosis[J].Hypertension,1998,31(1 Pt 2):493 498

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22T10:59:28.5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4期作者:张文会 [导读] 提供更多途径、更多思路的选取合适的自噬水平,有望为临床综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带来新的研究治疗前景[7]。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 221004) 【摘要】随着细胞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作用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逐步受到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带来新的模式前景参考。 【关键词】细胞自噬;心血管疾病;凋亡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061-02 细胞自噬即细胞可以破坏自身成分包括细胞器和部分胞质,从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区域脱落的双层膜状结构将这些成分包裹,形成袋状囊泡并转移给溶酶体进行降解回收,整个过程的完成均在自噬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细胞代谢和细胞器的更新[1]。细胞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当细胞受到刺激如饥饿或者损伤时,自噬可以快速反应,启动自噬机制,降解受损、衰老细胞器,保护细胞正常的生长代谢。 1.细胞自噬的研究现状 1.1 自噬的过程 首先在一定的诱导信号作用下,细胞接受信号刺激后,先形成较小的膜状机构即自噬前体,而自噬前体可能与通过细胞吞噬的吞噬泡、内体等融合。将胞浆中的细胞器等成分包裹,形成球状自噬体。然后溶酶体和自噬体接触后融合,自噬溶酶体形成。 1.2 自噬的分类及特性 自噬分为3类: 大自噬即自噬; 微自噬:指溶酶体通过主动而直接的方式吞噬细胞质;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未折叠蛋白可以在一些分子伴侣的协助下通过溶酶体发挥作用。 1.3 自噬与凋亡 自噬和凋亡是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表明,自噬和凋亡总是处在细胞生命周期的动态平衡之中。自噬和凋亡在一定的“程序”下调控细胞,两者之间在调控的基因及信号通路等可以发生相互的联系,自噬和凋亡就产生了相应的联系机制,因此研究两者的共同通路对于一些疾病如肿瘤、糖尿病心肌病提供良好的治疗研究前景[2]。 2.自噬与心血管疾病 心肌细胞发生自噬对维持正常心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自噬的出现均可以体现在各种心脏疾患上,如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包括各种心血管应激如心肌缺血再灌注等,同时,自噬程度的改变也伴随并影响着这些疾病和应激的进展。因此研究疾病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对于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3]。 2.1 心肌缺血再灌注与自噬 已有的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发生自噬往往伴随心肌缺血再灌注,但是具体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Matsui等[4]认为缺血和再灌注两个阶段,自噬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前者是保护,后者可能是有害作用。而PRZYKLENK[5]等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在启动凋亡程序后,同时自噬作用也会明显加强,心肌细胞凋亡发生普遍减少,心肌细胞发挥自身正常的功能在缺血再灌注阶段也因为自噬得到修复和保护。针对保护机制的解释可能是因为在自噬过程中,降解水解关键酶,氧化应激增强,凋亡升高。另外,研究表明再灌注损伤可能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如果缺血阶段通过温和方式进行,这时的自噬很可能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相反,自噬发生过度激活则会导致细胞死亡。 2.2 心力衰竭与自噬 自噬与心力衰竭的发生联系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由于自噬造成心肌细胞大量丢失促进心力衰竭。另有研究表明,心肌细胞中发生适度的自噬,溶酶体激活对防止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关键保护作用。因此,在心力衰竭过程中,适度的自噬可起到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而过度自噬则会导致心肌细胞丢失、细胞死亡,并可能会使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 2.3 心肌梗死与自噬 研究表明,通过上调Beclinl和激活AMPK表达诱导自噬增强,在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时,自噬会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还有研究指出,在心肌梗死模型中自噬还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的上调促进细胞内营养供应,心肌梗死范围不至于过大。这些结果都表明自噬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自噬的诱发会通过一些基因的调控和表达保护心肌细胞,避免大范围的心肌细胞的死亡。 2.4 心肌肥厚与自噬 心肌肥厚与自噬的关系研究一直不明朗。研究表明,抑制自噬能够对抗心肌肥厚,改善心肌重塑,提高病患的生存率。有的研究认为促进自噬能够抑制心肌肥厚,抑制自噬作用,心肌肥厚的情况得以改善。如Huang等[6]发现,自噬在被抑制以后,可以阻碍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同时,在病理条件下,通过抑制自噬发生过程中自噬小体的形成阶段,可以有效改善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这些均提示自噬的发生伴随在整个心肌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过程中。 3.展望 细胞自噬研究随着不断的深入加之自噬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与自噬相互之间的联系逐步受到关注,深入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自噬的信号通路,包括一些自噬基因的调控研究,尤其是自噬发挥细胞保护或损伤作用的不同分子机制,提供更多途径、更多思路的选取合适的自噬水平,有望为临床综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带来新的研究治疗前景[7]。 【参考文献】 [1] Shibutani ST,Saitoh T,Nowag H,et al.Autophagy?and?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 in the immune system.Nat Immunol.2015;16(10):1014-24. [2]孙雅婧,郭青龙.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03:236-239. [3] An DJ,GilleRe TG,Hill JA.Cardiomyocyte autophagy:remodeling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hem[J].Curr Hypertens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_张玉传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张玉传李宗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滨州256603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抑郁障碍;焦虑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9510(2012)03-0220-04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约占每年总死亡人数的40.27%。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精神心理问题可加重这些危险因素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国内外众多研究发现焦虑抑郁与多种疾病都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1,2]。 2011年8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双心医学”(心脏与心理)学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学组组长胡大一指出:“双心医学”作为一个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平台,旨在研究和阐释医学实践的目的和价值,寻求对生命的科学理解和对个体的人文理解的综合。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导致许多有心理疾患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就诊于心内科门诊。许多患者不重视也不接受“精神心理障碍”诊断,拒绝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辗转在心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医疗资源。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普及,二级预防的规范化,控制不良生活方式,纠正代谢综合征等措施已使冠心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但部分患者躯体疾病虽然得到有效缓解,客观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仍认为自己有未治愈疾病或认为有异物在心而反复就诊,对这样的患者,心血管科医生常感束手无策。本文针对心脏与心理共病的发病机制、识别与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1心脏与心理问题共病多见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理问题和包括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剧病情恶化,二者的共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目前,在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超过半数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除了部分患者是冠心病伴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外,大多数患者的症状是由精神心理障碍造成的焦虑、抑郁情绪所致。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心血管系统变化对精神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多个生物学途径可解释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预后之间的联系[3]。 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象在临床非常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心血管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抑郁症,焦虑抑郁是高血压或血压升高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5]。1995年Leung对8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研究发现,合并焦虑症者94%,抑郁者34%,4%存在重症抑郁。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刘梅颜等[6]报道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5.6%和78.9%,稳定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8.5%和26.9%。在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共病的发生率可达40% 60%。2004年Interheart研究显示,精神应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7]。一项经典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年发现,即使轻度抑郁(Beck抑郁评分5 9分)也增加患者心肌梗塞死亡率,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而增加[8]。李曦铭等[9]对673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随访1年发现,无论接受PCI还是CABG治疗,与无抑郁症状患者比较,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4倍。 在心理异常的患者中,初发和再发心血管疾病并发心理疾患的患者相关症状并不典型,这部分共病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其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活性改变引起血液的高凝状

细胞凋亡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第20卷,第11期ChineseJournalofRehabilitationMedicine,Nov.2005,Vol.20,No.11 ?综述?细胞凋亡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徐波1向青1,2 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性死亡方式,对生物机体的正常发育及自身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功能的失控,抑制或增加,均会引起机体平衡失调,导致疾病,如与凋亡抑制有关的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与凋亡增加有关的疾病:神经系统脑缺血缺氧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了解细胞凋亡途径及其调控因素,研究细胞凋亡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细胞凋亡为切入点,探讨细胞凋亡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及康复治疗方法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1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在机制引起,可由某些因素诱导但不是坏死性的改变,是保持完整膜结构的细胞固缩,染色质浓缩并边集,由膜结构包裹部分细胞核和细胞质形成凋亡小体,凋亡细胞多为分散的个体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常呈现特征的DNA梯形条带,整个过程无炎症反应[1]。 2细胞凋亡途径 细胞凋亡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诱导期(inductionphase)、效应期(effectorphase)和降解期(degradationphase)。各种不同的内、外界刺激经相应受体,通过效应分子相互作用,引起caspase家族的级联反应,降解各种细胞内底物,使细胞呈凋亡状态[2]。 目前认为主要的凋亡途径有以下两种:①死亡受体信号传导途径:死亡受体是细胞膜表面的某些蛋白质,通过与携带凋亡信号的特异性配基结合,迅速将凋亡信号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细胞凋亡。②线粒体—细胞色素C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线粒体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细胞器。Jacobson等[3]发现:有核细胞去核后,胞质体仍可被诱导凋亡;进而,线粒体在有核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也得到证实。目前普遍认为:细胞凋亡过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都与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是凋亡的执行者,其诱导的凋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影响因素 细胞凋亡是机体在生长、发育和受到外来刺激时,为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细胞凋亡过程受到一系列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调节与控制,如癌基因c-myc、抑癌基p53、死亡基因bcl-2家族、Fas/FasL、转录因子NF-κB及细胞因子IFN等。 4细胞凋亡与相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分别发现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的凋亡。4.1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相对平衡[4]。Han等[5]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发现斑块内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活化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使Fas表达上调,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且凋亡的发生与bcl-2基因表达的下调有关[6-7]。凋亡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不仅具有产生凝血酶的能力,还能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凝血酶的活性,直接形成血栓,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8]。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的影响,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新途径。4.2细胞凋亡与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既有心肌细胞坏死,也有心肌细胞凋亡,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肌梗死的重要方式。Kajstura等[9]发现: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在急性心梗中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细胞凋亡是扩大心肌梗死范围的独立因子,心肌梗死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细胞凋亡的程度。心肌细胞凋亡有如下特征:心肌损伤早期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凋亡,随后细胞死亡逐渐增加;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均有凋亡发生,梗死中心的凋亡细胞相对密集,梗死灶边缘的凋亡细胞多分散出现。研究还发现:心肌梗死的心肌细胞凋亡伴有Bcl-2表达降低及Bax表达增加。针对上述特点:尽早恢复心肌灌注,避免发生心肌细胞凋亡,阻断心肌细胞凋亡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策略。 4.3细胞凋亡与心力衰竭 近期研究结果显示Fas活化作用参与了心肌炎和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主要病理学的发生,其表现为心律失常和机械性功能障碍。尽管心肌细胞有Fas表达,但在心肌含氧量正常情况下,有抵制Fas介导凋亡的作用,而在心肌细胞缺氧的情况下,Fas被激活,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其途径是通过激活酸性磷脂酶C等一系列级联反应,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直接激活依赖Ca2+/Mg2+的内源性核酸酶,导致DNA断裂,染色质固缩,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引起心力衰竭[10]。 利用P35基因抑制Caspases的活性和DNA组氨酸的构成,能改善心脏的收缩状况,同时延缓心肌衰竭;而将有活性的Caspases3显微注射到完整的肌细胞的细胞质内,诱导肌纤维组织的破坏,并减少细胞的收缩力,导致细胞凋亡[11]。 1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室,100029 2通讯作者:向青(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室,100029) 作者简介:徐波,女,主管技师 收稿日期:2005-05-26 875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与心血管病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成纤维细胞、间质细胞、上皮细胞等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大分子物质。主要分为胶元、非胶元糖蛋白、蛋白聚糖和弹性蛋白等四大类,主要分布和聚集在细胞表面和细胞间质,多成复杂网络结构,故称细胞外基质(间质)。它们是细胞和组织赖以生存、活动和调节的外环境:一方面为细胞和组织提供支持、联结、固定、保水、缓冲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和汇集的中介。它可通过各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分化、粘附、代谢、损伤修复、组织重构等各种生理功能。被称为是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稳态的主要调节者(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Cell and Tissue Homeostasis)。 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十分复杂,除了各型胶元以外,还有各种粘连蛋白(FN)、层连蛋白(LN)、氨基聚糖(GAG)、蛋白聚糖(PG)、弹性蛋白(Elastin)、内动素(Cytotatin)、血栓结合素(Thrombospondin)、整合素(Integrin)、玻连蛋白(Vitronetin VN)、连结蛋白(Connexins)、钙粘素(Cadherins)、选择素(Selectin)、粘附素(细胞粘合素)、细胞粘合素(Cytotatin)等几十个类别。每一种类别又有几种至十几种亚型。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成分亦不同;组织不同所含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比例亦不同;即使同一种细胞,同一种组织,在不同的生理、病理和反应条件下,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和构型亦不同;结构和构型不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和作用亦不同;同一类型的细胞外基质,它还可分解成不同的降解片段,也有不同的生理功能。随着基因和蛋白质组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新的细胞外基质分子还在不断诞生,其类型、构型、构像还有更多发现,其功能亦在不断的扩展,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的网络家族和体系。 细胞外基质虽然来源、成分、分型和功能不同,各司其责,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它们又排列有序、疏密相间、相互联结、彼此协同,在细胞间质、组织间隙和器官内,形成各种复杂的相对固定的形式和分层网状结构,形成许多不同的功能结构区域,如在血管,可以形成内膜表面的粘附保护层、内膜下层、基底膜层、内弹力层、外弹力层、血管中层和外层系膜结缔组织等等。每一个结构区域都具有其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各自的功能,形成多重通道、支架、隔栅、巢穴或屏障,保护和调节着血管的完整的功能。细胞外基质来源于器官和组织内的不同细胞。细胞不同,产生和分泌的基质亦不同,如在心脏,肌肉细胞可以产生胶元IV、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能够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通过调控这种酶的合成,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坏死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一些细胞的坏死对人体也有益处,比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死亡 C.抑制RIP3的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急性胰腺炎起治疗、防御的作用 D.在人体的癌细胞中,也可能存在控制RIP3合成的基因 【参考答案】B 基因都是一样的,D正确。 学霸推荐 1.下列有关细胞凋亡、坏死与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坏死常引起炎症;细胞癌变,代谢增强 B.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C.细胞坏死,膜的通透性降低;细胞癌变,膜的黏着性增强 D.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延长;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 2.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凋亡是主动的,细胞坏死是被动的 B.细胞凋亡是生理性的,细胞坏死是病理性的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坏死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 D.细胞凋亡是急性的,细胞坏死是慢性的 3.下列实例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 A.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B.骨折时造成的细胞死亡

C.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 D.人体内红细胞的正常死亡 4.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其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皱缩、染色质固缩表明细胞处于衰老状态 B.图示过程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吞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D.细胞凋亡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与细胞坏死有明显区别 5.香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会造成吸烟者肺部细胞的死亡。这种细胞的死亡过程属于A.生理性死亡B.正常衰亡 C.细胞坏死D.细胞凋亡 答案 1.【答案】A 【解析】细胞坏死常引起炎症反应,以清除坏死细胞;细胞癌变时,具有无限增殖能力,代谢增强,A 正确;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导致细胞受突变后的基因的控制,B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C错误;细胞癌变后,分裂增殖失控,细胞周期变短,D错误。 2.【答案】D 3.【答案】B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doc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一、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中老年人、有家族史、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宜消化,每周最多只吃三个鸡蛋。多吃水果及蔬菜,饮食要均衡。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每日≤6g),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经常运动,但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四、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 五、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中要注意什么: (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天气 变化时,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5)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尽量避免奔跑、纵跃,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七、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 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八、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细胞凋亡;心血管疾病;病理学 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生化变化等特征来分析,细胞有坏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 2 种死亡形式[1],坏死是细胞受到伤害时,细胞肿大、胀裂,胞内物质溢出,导致细胞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凋亡是与细胞增殖相平衡的维持正常组织形态、体积和功能的主动自杀过程,无炎症改变。目前,细胞凋亡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研究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凋亡的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凋亡与心血管 疾病关系的研究简要概述。 1凋亡概述 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主动、有序的细胞死亡,大多数发生在生理情况下,某些病理性刺激也可影响凋亡的发生,其形态学特征表现为染色质浓缩、边集(margination),进而形成月牙形核、细胞膜出芽、胞质进行性浓缩、细胞骨架改变、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 形成等[1]。生物化学特征性改变尤以DNA片段化断裂及蛋白质的降解为特

点,凋亡发作时,细胞内外的凋亡诱导因素通过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环节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使DNA碎裂成180?200 bp或其整数倍的片段,琼脂凝胶电泳时表现出典型的DNA梯状带(DNAIadder patern)[2]。细胞凋亡往往需要新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是个耗能的过程,需要ATP的参与。 细胞凋亡过程有凋亡信号传导、凋亡基因激活、凋亡的执行、凋亡细胞的清除4个阶段和死亡受体、线粒体2个途径。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死亡过程,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调控着细胞增殖与更新间的平衡,维持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3]。 2凋亡在心脏中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 心肌细胞凋亡涉及5种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1)氧化还原系统 (通过氧自由基和NO/ONO激活);(2)细胞因子受体中的FadTNFa受体操纵(通过死亡区域与几条胞内信号通路联系);(3)半胱天冬氨酸激 酶-半胱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操纵(受体起始信号或线粒体相关的细胞色素C 激活的级联反应中);(4)配体、激动剂诱导的G蛋白偶联受体(CPcR)依赖的刺激,女口AT H和它的受体信号系统G caq和新颖的和Caq相关的CPcR S路[4]。其共同作用原理为:单个前凋亡刺激可能导致凋亡单个或多条通路的激活;凋亡信号通路的最后共同通路都包括许多细胞结构功能核蛋白的分解、转录的调节和细胞循环的调节;调节凋亡过程的检查点也在心肌细胞中出现,Bel拟2家族蛋白和Bax 相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炎症;细胞因子;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心室重构 细胞因子是细胞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后分泌的一组功能性蛋白分子,其家族成员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增加细胞内信使水平、激活转录因子、诱导编码基因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NF』a、IL]1 B、IL]6、TGF] B、IL]1O。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对于心衰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促发自发性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皮损失及血液高凝状态等 〔1〕。心衰时炎症细胞因子增加,其水平是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抗炎治疗可降低高危患者心衰的发生率〔2, 3〕。 1 TNF]a TNF] a主要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等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由15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分子量为17 kD。

TNF受体(TNFR)有两种,低亲和力受体TNFR1(分子量55 kD)和高亲和力受体TNFR2(分子量75 kD)。研究证实,TNF] a通过TNFR1 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而TNFR2起保护心脏的作用〔4〕。TNFR 的细胞外部分经蛋白酶剪接后成为可溶性TNF受体(sTNFR),进入 血液和尿液,快速与TNF] a结合形成三聚体,一方面阻止TNF] a结合于细胞膜上的TNFR位点发挥作用,缓冲其细胞毒性;另一方面将结合的TNF] a缓慢释放,使其在体内的活性长时间保持低水平。而不稳定的TNF] a会很快被分解为无活性单体,因此sTNFR被认为是体内TNF[ a活性调节中的重要机制之一。生理情况下,TNF[a与sTNFR 处于平衡状态;心衰时这一平衡被打破,TNF[ a显著增高,sTNFR代偿性增高程度有限,TNF_ a sTNFR比值增高〔5,6〕。 1.1 TNF a对心肌细胞的负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1)TNFj a直接损伤心肌纤维,使细胞间质分裂,重新分布,毛细血管液体渗出,造成心肌细胞水肿,抑制心肌收缩力。⑵TNF[ a使B肾上腺素能受体解离,导致B [肾上腺素能刺激减敏〔7〕。⑶TNF[ a诱生多种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心肌内NO产物增多,后者与TNF』a 延迟途径的负性变力效应有关:①高浓度的NO刺激鸟苷酸环化酶(GC),使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激活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继而诱导细胞膜超极化,导致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关闭,同时PKG 降低肌钙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抑制磷酸肌醇水解,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8〕。②通过诱导型NOS(iNOS)表达,促进NO 生成,从而增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三种健康生活方式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三种健康生活方式 心血管疾病要从源头进行防治,把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到治疗高度,即为生活方式治疗(T LC)。生活方式治疗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简单、安全而重要的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健康饮食和茶疗三种比较好的办法。 运动 理想的体重是体质指数(BMI)维持18.5~24.9 kg/m2。而我国城市体重超标者已达40%。体重每增加1%,心脏病和糖尿病危险分别增加5 %和10%。据统计,从事体力工作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脑力工作者低40%;坚持锻炼者比不锻炼者低33%;中等体力活动者比久坐者低17%。 体力活动有助于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加强葡萄糖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规律的体力活动可降低血压、血糖,减少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肥胖、抑郁、乳腺及结肠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体力活动的目标是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30 分钟/天,每周5天以上;若想达到减肥的目的则应延长运动时间至30~90分钟。 健康饮食 饮食推荐,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健康饮食应符合以下特点: ①限制钠盐摄入,选择或准备食物时少用或不用盐; ②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粗粮、鱼、鲜奶和高纤维食品; ③少食富含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吃瘦肉、去皮鸡肉,选用脱脂或低 脂奶制品,少食含氢化植物油的食品; ④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使脂肪占总热量的20%~35%; ⑤增加植物甾醇和纤维的摄取; ⑥限制饮料及含糖食品; ⑦控制饮酒量,女性平均控制在一杯左右,男性则要控制在两坏以下。 降低血压鼓励高血压患者摄取更多蔬菜、水果、全麦及低饱和脂肪的奶制品,适当摄取钙、镁、钾,减少红肉、甜品和饮料摄入。 对胆固醇水平降低者,戒烟、适量饮酒、运动、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维持正常体重有助于升高胆固醇;当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时,通过限制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适量饮酒、增加脂肪酸或鱼类摄入、积极控制血糖以及运动,常可使甘油三酯降至正常; 对胆固醇升高者,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热带油、过量动物蛋白及糖的摄入,增加食物中纤维、甾醇/甾酮摄入,戒烟并增强运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25T14:41:49.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作者:战翠玉[导读]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 战翠玉(朝阳市中心医院循环一科病房辽宁朝阳 122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异常心理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异常心理特征的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与护理干预。结果病人的心理特征有明显的改善,缩短住院日,有效率达98.5%。结论心理治疗、心理护理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68例患有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26例,年龄45岁至85岁,冠心病2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心肌梗死4例,治愈31例,好转36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最长58天,最短15天,平均26天。 2 病情观察 2.1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痛、心悸、气短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舍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2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搏、心率、呼吸和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 2.3心理特征 2.3.1焦虑心理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经常自觉心慌、胸闷痛、气短、头晕、失眠、出汗等症状,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全身不适感,并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坐立不安,导致身心疲惫呈现虚弱无力状态,对疾病失去治疗信心。 2.3.2抑郁心理常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短,对周围事情非常敏感,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严重,导致身体出现无力状态。 2.3.3绝望心理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陷入困境,不愿与人交流,在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 3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3.1由于心理失衡,患者防御能力低下,导致疾病加重。 3.2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平衡失调,引起病情发展,紧张的信息刺激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 心理护理特点 4.1控制心理应激因素应激心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威胁较大,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可引起猝死,在护理方面应减少应激心理刺激的发生,这就要求:(1)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2)杜绝与患者谈论和疾病有关的问题。(3)医护人员语言和蔼、耐心细致、动作轻柔、敏捷。 4.2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的相互转化及作用,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耐心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1]。 4.3做好信息反馈掌握心理状态在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有些患者心理状态难以察觉,需要通过对周围患者进行信息反馈了解,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分析,从中发现和掌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要认真做好记录。 4.4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讲解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四大危险因素,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予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小结 目前,我国受医疗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由于长时间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变得固执、急躁、内心孤独,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心理措施。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更好的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参考文献 [1]孟玉芝.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5):1659.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与疾病 一、基本要求 (一)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 (二)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三)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 (四)熟悉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 (五)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 (六)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 (七)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二、知识点纲要 一、基本概念 (一)细胞凋亡的定义: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自杀过程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二)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 1.凋亡信号转导 2.凋亡基因激活 3.细胞凋亡的执行 4.凋亡细胞的清除 (三)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胞膜空泡化,细胞固缩,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 2.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DNA“梯”状条带,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caspases(凋亡蛋白酶)激活。 (四)细胞凋亡的调控 1.细胞凋亡相关因素 细胞凋亡相关因素分诱导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两大类 (1) 诱导性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失衡,理化因素,免疫性因素,微生物等 (2) 抑制性因素: 某些激素(ACTH、睾丸酮)或细胞因子(IL-2,神经生长因子等) 的去除,某些二价金属阳离子如:Zn2+,药物如: 苯巴比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如:EB病毒,牛痘病毒CrmA等及中性氨基酸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2. 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 (1)特点:凋亡信号转导系统是连接凋亡诱导因素与核DNA片段化断裂及细胞结构蛋白降解的中间环节。这个系统的特点是:①多样性;②偶联性;③同一性;④)多途性。 (2)研究较多的信号转导系统有:①胞内Ca2+信号系统;②cAMP/ PKA信号系统;③) Fas蛋白/Fas配体信号系统;④神经酰胺信号系统;⑤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信号系统;⑥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系统。 (五)凋亡相关基因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多达数十种,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抑制凋亡基因(EIB、I AP、Bcl-2),促进凋亡基因(Fas、Bax、ICE、P53),双向调控基因(c-myc、Bcl-x)。 1. Bcl-2 是抑制凋亡的基因。 2.Fas Fas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细胞凋亡。 3.p53 野生型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当该基因发生突变后反而可抑制细胞凋亡。 4. c-myc,Bcl-x c-myc是一种癌基因,它能诱导细胞增殖,也能诱导细胞凋亡,具有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情绪与心脏病解读

情绪与心脏病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不同情绪对疾病的影响,由于在与生活方式因素有关的死亡率中,心脏病位于首位,所以本文主要谈论负性情绪对心脏病的影响及相关研究。例举了一些检查心脏病征兆的简单方法和保护心脏的一些小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喜悦、开朗、笑口常开可延年益寿。【关键词】:心脏病;心脏病征兆;保护心脏方法;保持积极健康情绪;笑;减压方法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许多疾病,如癌症的发生,甲亢等都与人们的心情密切相关。在精神科临床中,经常见到由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的心理性疾病。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持健康之重要因素。 情绪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人们的情绪不仅是变化的,而且是可以计算的。按心理学家的用语,就叫做情绪指数,其计算公式知下:实现值/期待值=情绪指数。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人们情绪的高低,当实现值超过期待值的时候,情绪指数>1,由于内心欲望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而且,情绪指数越大,人们的情绪越兴奋。相反,当情绪指数<1,实现值比期待值小的时候,由于内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的情绪就会出现压抑状态,不高兴。而且情绪指数越小,情绪越低落。 人们的情绪不仅受“实现值”的影响,而且受“期待值”的制约。 1 情绪引发疾病的生理机制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心理社会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一般认为是通过情绪活动而实现的,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1.1 情绪与肠胃 有人研究了植物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认为肠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情绪不畅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的剧烈收缩而致胃部疼痛,在易感素质倾向上,发生消化性清疡。 1.2 情绪与皮肤 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麻疹,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干扰了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发生神经性皮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