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本文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特征概括含蓄以小见大情深意切新颖

[Content abstract]This way from the creation, discusses the Chinese poetry "is reputed as" four-line sun tang poet Wang changling artistic features。This thought:Wang changling of both high sun,and with characteristics;Both euphem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eloquently。The concept is novel and imagination,forming poet distinct personality。[Keywords] Character Generalization Implicit wide views in a small confined space Eloquently Novel

王昌龄(六九八一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现存他的诗一百七十多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

我认为,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之所以成绩赫然,全在于他抓住了绝句的一般特征,并遵循了绝句创作的内在规律,从而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艺

术特色。

一、高度集中,典型概括

诗歌由于篇幅有限,因此,要求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社会生活。七言绝句只有短短四句,而“作绝句必须帕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①,以便收到“以少总多,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所以,更需要做到高度的集中,典型的概括。

王昌龄正是以他卓越的典型、集中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将客观的事物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切妥、最精彩的部分,或作者主观中对于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着足以感动人的处所,概括出之,又或即使小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能写来明白如话,光景犹新,读者由其所已写者可以推见其未写者,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即能于吟咏之余,觉其情溢词外。

譬如《出塞》(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人用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把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景物溶入一个画面,造成准浑阔大的艺术境界。第一句,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具有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展示出从古及今,从今到古的悠长的历史时代。第二句,又展示出从万里金闺到遥远的边塞广阔的空间。面对着雄关明月,戎边的战士们自然会有种种诗意的悠远的历史想象—眼前这明月照临下的苍茫关塞,从遥远的秦汉到现在,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该出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它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就是这样让抒情主人公通过秦月、汉关的诗意联想,抒写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

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但关山如旧,明月如昔,而征人未还,战士们不由得会发出“古入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思乡之情又显而易见。

再如《从军行》(其五),写挑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最出色的一幕,便画龙点睛般地完成了对挑河大捷的艺术概括。这样写,并不使人感到简单、局促。因为前两句巳交代了环境气候之恶劣、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这就予示了“前军”胜利的必然性。同样,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也可以想象得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动人情景,甚至还会想得更远更多。

同样,《出塞》(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虽然没有写出战斗的场面。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得出。

还有些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战士之忠勇、边地之荒凉、风沙之猛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诸如此类富于概括力的句子,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比比皆是。

二、情景妙合,悄深意切。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以少总多,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这组诗的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杳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此诗写在青海戍边的战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不堪忍受饥渴冻馁之苦而引出的愁绪。在当时,征戍者那种厌战思乡的情绪,是普遍存在的。然而诗人没有从正面去着笔,而是通过摄取有特定含义的烽火城、百尺楼、黄昏、秋风、羌笛,这些最易牵动征戍者思乡愁绪的景物,并把它巧妙地点染在画面上,以衬托主人公思乡念远的情怀。于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便兀现在读者眼前:在那荒漠边塞、烽火城西,燃火报警的百尺楼上,一个离乡戍边的战士,在值勤燎望。他站在高高的戍楼上,远望着夕阳西下的黄昏蓦景,从青海湖面吹来阵阵策瑟寒风,感到秋意袭人,孤独寂寥,心绪悲凉。在这孤独寂寥的环境中,远处偏偏又传来阵阵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关山月》曲调的羌笛声。这缕缕笛声,幽怨哀婉,更加激起人的离情别绪。所以他很自然地想起了“万里”之外的“闺房”的爱妻,同时想到自己在荒漠的边塞思念着她,而“万里”之外“闺房”中的爱妻怎不想念我呢?可是彼此相去千万里,徒劳相思而不能相见,也只好无可奈何罢了。此诗前三句是景语,为的是创悲凉凄抢的环境气氛,给抒发边愁闺怨作铺垫,后一句是情语,通过“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点睛之笔,把征人与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而造成他们远隔“万里”,彼此不能团聚的原因,正是统治阶级的穷兵默武。因此,此诗所流露的不仅是征人思妇彼此怀念的感情,也流林出作者对统治者连年征战的怨演。全诗写得情真意深,委婉曲折,意境浑然,耐人寻味。

又如《从军行七首》组诗之二,仍是写边愁,但却另涉笔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此首紧承上首,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通思报弓望之景,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既是写“边愁”,却又写到“起舞”,岂不是苦中作乐吗?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眺;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诗所表达的心情,正是如此。诗人把自己对开边默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四句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情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习习,军中有人奏起了新的乐曲,跳起了新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觉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怎么也改变不了《关山月》歌词包含的离情别绪。尽管调子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这种“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复杂感情,好象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在征人们的心头。诗人摄取军中宴乐这一边塞的生活细节,以乐写哀,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三、隽永含蓄,含而不露

清人贺贻孙在论李、杜诗歌和韩、苏文章时说:“但通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及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②这一段话形象地道出了李杜诗歌和韩苏文章醇厚耐嚼的诗味,隽永含蓄的美感,是为至言。然而,若将其移至对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评价上,亦实可当之。我们细味王诗,会不难发现:作者诗中那美妙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决非“质直敷陈,绝无蕴蓄,”而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具有蕴籍深永的含蓄

美。如《长信秋词》(其四):

真诚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榎道奉恩时。

此亦是一首写长信故事的宫怨诗。自叹“薄命”的宫嫔,如今再也难沐“昭阳日影,”而只能凄苦地“梦见君王,”以片刻重温“得宠”之乐。可是幻影毕竟是幻影,而非现实。就在她觉后半信半疑之际,猛抬头,遥见“火照西宫,”才恍然知是君王已和新欢正在“夜饮”。面对此情此景,那“极道奉恩时”的历历景状又“分明”如在目前,记忆犹新。诗中巧著一“知”,意味无穷,耐人咀嚼。透过这“知”,我们仿佛看到了她“知”后的痛苦哀伤的表情和失望凄寂的心理;又仿佛听到了她“知”后的深长的叹息和伤心的啜泣,而这一切又都浑融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让读者去再创造、补充、玩索和体味,从而含蓄婉转地刻画出寂处冷宫的失宠人的情感意绪和心理流程。

在昌龄的笔下,即便是对昏庸的统治者或无能边将的鞭笞,亦多表现出含而不露、隐曲婉蓄的审美特点,“运用借端托喻,从反面侧面暗示微挑的手法,起到词约义丰小中见大的效用。”③如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可为著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边关烽火,长年难息;从军万里,征人未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何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两句以曲折含蓄之笔,回答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实乃缺少象飞将军李广那

样的英明边将。“但使”、“不叫”这一假设句“用常得奇”,十分精当。它没有正面直接对那些无能之辈力加斥责,而是借对古代威震匈奴、令敌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的向往、赞慕来表达对唐王朝边将的否定鞭笞。用语旁敲侧击,含蓄婉转,但言近而意遥,所谓“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似“漫然成诗”,却“自有含蓄托讽”,大有“辞前意”。而同是表现对昏庸边将批判否定内容的,在高适的笔下则写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者偏师取胜、借端托喻,后者则笔锋犀利,直接明快,其异显然。

四、深人细节,小中见大

从盛唐的七绝来看,李白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泼墨描绘自然山水的雄奇壮丽中,寄寓豪放不羁的激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高适、岑参等诗人则以大笔勾勒边塞的奇风异俗见长,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锤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与众不同的是,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如诗人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的后两句,先对久已磨损的恺甲作细节刻划,典型地表现出战场生活的艰苦长久,然后以人物表白的坚定信念作结。一方面是久戍思归的苦痛,另一方面是保卫边防的必要,这是军旅生活存在的客观事实。诗人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两者高度概括,统一于士卒的内心活动,把无人体恤的怨苦之情和戍守边关的责任心一同真切地反映出来。笔触深

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作品也就更深刻地揭示了边塞生活的内涵。又如诗人的(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是封建社会中妇女身遭不幸的真实写照:一位长期幽深宫的女子,清早忙着打扫冷清的殿宇。闲着无事时,她也只是无精打采地拿着团扇独自徘徊。冷酷残忍的现实就这样吞噬了她的青春幸福。当偶见一只从昭阳殿飞来的寒鸦时,她那早已破灭了的承恩得宠的希望又陡然从心底冒出,乃至于对丑陋无比的乌鸦也产生羡燕与妒嫉。诗篇从典型细节入手,抓住这位不幸者一瞬间的内心活动,深入细致地刻划出宫女倍受摧残以致变态的心理,言外之意就在于抨击不合理的封建后宫制度,诗作足以体现王昌龄七绝小中见大的创作特点。再看一首作者以送别为题材的诗《留别郭八》:“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矮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可见感人的艺术佳作,并不在于文辞的华美,而在于描写的真实和深刻,在于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高度认识。王昌龄的七绝不仅写景真切,抒情深挚,而且情景妙合,耐人寻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五、构思新颖,想象奇特

艺术构思,决定着诗歌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宋代诗人姜夔认为:“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明代诗人谢棒也强调指出:“凡构思当于难处用工,艰丫一通,新奇迭出”。诗歌的艺术构思,青在精巧。“所谓构思精巧,指的是,诗人对这种体现了生活本

质的东西,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恰到好处的揭示。或是一个新鲜的角度,或是一个机智的联想,或是一个巧妙的比喻,通过这些达到揭示生活真产的目的,这是构思的巧”。④王昌龄的一些七言绝句,之所以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是与诗人艺术构思的精巧、新颖分不开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艺术构思过程时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⑤。可见,王昌龄是很下了一番苦功。

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临别孙意,送辛渐却不言辛渐之事,第三句反而一笔宕开,直写到洛阳亲友。第四句更出人意料之外,送别却不叙离别之情,不说客居之感,偏说自己光

明磊落、清廉自守,如一片冰心之在玉壶,可以告公诸友。这就把那深挚的友情更推进了一层。这首诗的构思可谓新颖、精巧。清代吴韦奄评论这首诗时说:“寒江夜雨,客思

凄然。平明送客,两人情绪,不必再述矣。洛阳亲友,如有问讯者,云我止有一片冰心在玉壶,清而且洁也。是借客形主之法。”⑥从这种“借客形主之法”,我们窥见了诗人坚强、乐观、高洁的性格,也体会到了他对亲友真绝不渝的感情。

再如《送柴侍御》:

沉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同样不落传统送别诗的俗套。诗人明明是“有离伤”,却把它藏在心底,不让他去触发、感染对方。这反而使读者感到诗人不可遏止的泣湃激情。诗人用两乡犹如同乡

的话告慰友人,于惜别的感触中注入了慰籍,寄寓了诚丝的友谊。这种曲折、跌宕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耐人寻味。

刘瓣在谈到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时说:“文之思也,其神远也”、“视通万里”、“神与物游”⑦。很是重视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作为盛唐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王昌龄的想象力也是十分奔放和奇特的。读他的七绝,会使人不由自主地进入诗人所开知的新天地。正由于此,他的诗歌的艺术构思不仅别出一格,而且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送魏二》:

醉别江楼桔抽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题目是《送魏二》,一、二句对惜别只是从环境描写中作了一些暗示。三、四句纯属诗人自己的想象之词,嗽拟之’清景:魏二和自己分手以后,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孙猴清幽的啼叫声,就连梦中也无法钾弃。作者借魏二在行旅途中的孤寂和可能产生的愁苦心情的设想,从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别愁之凝爪。清代吴韦论说:“楼头送客,朱实生香,江畔登舟,凉风引雨,离别情深,遗难分一泞。因思别后相思之殷,有听独啼而入梦者,记忆之怀,与君同之,得题外生情之法。”⑧吴韦奄说这首诗是“得

题外生情之法”,可谓一语巾“的”。刘熙载说:“绝句取径青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靓影知竿乃妙。”⑨《送魏二》通过虑拟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又不从正面涉笔,“本面不写写对面”,更见其曲折委婉,含蕴不尽,、意味隽永。

又譬如《出塞》(其一)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也是用想象中的美妙来反衬现实中的缺陷,即从侧面衬托。其他如《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这首诗四句都属想象之词。分别之地是在卢溪(今沪汗一县),而诗却从中途的某一个泊船的码头—武陵溪口写起。诗人想象故人从武陵溪口乘舟继续北上,而溪水能随君,自己却不能,则节怅之意自见,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三、四句更进一步想象由荆门进入三峡之景。峡中多奏,啼声哀怨,所以预先对友人加以劝慰,要他不要在月光之下,听猿声而引起愁心。还在卢溪,已先想到朋友进入三峡之景之情,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显而易见。《青楼曲》则是通过“楼头小妇”的想象和位憬,塑造了立功边塞、凯旋回朝封候的英俊少年的威武形象。爪德舆在评论这二首诗时说:“极写富青景色,……而均从楼头小妇眼中看出,则一种桃达之状,跃跃纸上……”⑩。这里所谓的“看出”,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这二首诗的想象,又和以上几首的形式不同。可见,王昌龄运用想象进行诗歌艺术构思的技巧是多么纯熟。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注释:①:陶明溶《诗说杂记》

②:《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20页。

③: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④:谢冕:《北京书简》

⑤:王昌龄:《诗格》

⑥:《唐诗直解》

⑦:《文心雕龙?神思》

⑧:《唐诗直解》

⑨:《艺概、诗概》

⑩:《养一斋诗话》卷二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第1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6):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7):张明非:《唐贤三味集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8):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勾承益:《唐诗感悟》,巴蜀书社,2005年版。

(10):《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1年第4期

(1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2):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 1985年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画像1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 3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4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5 你的完美,是一种债,我终身偿还,以唯一的爱。 6 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而这,就是人生。 7 我们辨识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8 上帝对人类说道:我治愈你,所以要伤害你。 我喜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9 你默默微笑着,不对我说一句话,但我感觉,为了这个,我已期待很久了。 10 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11 愿我的爱像阳光,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12 把灯笼背在背上的人,有黑影遮住前路。 13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14 有一次,我们梦见彼此竟是陌生人;醒来后,才发现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15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16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空中的根。 17 当我们爱这个世界时,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18 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 19 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 20 使大地保持著青春不谢的,是大地的热泪。 21 樵夫的斧头向树要柄,树便给了它。 22 白云谦卑地站在天边,晨光给它披上壮丽的光彩。 23 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来回报。 24 不是鎚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於完美。 25 采撷花瓣得不著花的美丽。 26 上帝喜爱人间的灯光甚於他自己的大星。 27 生命因为失去爱情而更丰盛。 黑云受到光的接吻时,就变成了天上的花朵。 28 小花睡在尘土里,它寻求蝴蝶走的路。 29 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於伟大。 30 休息隶属於工作,正如眼睑隶属於眼睛。 31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32 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向我低语,像一个织布的女人,用一种已经被遗忘的语言,哼着一些古老的歌曲。 33 乘着第一缕晨光的车辗,我穿过尘世的广漠,在星月争辉的天穹上留下我的踪迹。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009届毕业论文题目: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点:青海贵德函授站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6级 姓名:王春燕 指导教师:陈良煜 教研室主任:高斌 成教院院长:蒋东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就个性而言,李白是酷爱自由、任侠放纵,崇尚自然,蔑视权贵的人,他的思想较复杂,儒、佛、道、仙、侠等对他有影响。他又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信,这就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他运用诗较多,且最有个性的是古题乐府,歌行及绝句。李白的乐府虽用古题,却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类诗中李白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情绪融入诗中。除了古题乐府外,李白写得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有歌行体(或称七言歌行)。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把抒情诗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特点是感情强烈,一气直下,纵笔挥洒,淋漓酣畅。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 关键词:浪漫主义;意象;清新

目录 一前言―――――――――――――――――――――――――1 二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1 三想象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相结合―――――――――――――3 四意象的壮美和优美―――――――――――――――――――5 (一)李白诗的壮美意象――――――――――――――――5 (二)李白诗的优美意象――――――――――――――――6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7 参考文献―――――――――――――――――――――――――9

王昌龄的七绝诗

王昌龄的七绝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下面是王昌龄的七绝诗,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的七绝诗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浣纱女

王昌龄的诗精选合集

王昌龄的诗精选合集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段宥厅孤桐·凤皇所宿处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旅望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留别郭八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素上人影塔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途中作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题僧房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 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创新开派: (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杜甫墓系铭》) 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 (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 《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 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 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王昌龄诗精选

王昌龄诗精选 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今存《王昌龄集》2卷,辑入《唐人小集》、《唐诗二十六家》,《王昌龄诗集》 3卷,辑入《唐百家诗》。《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4卷。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2卷、《诗中密旨》1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 《格致丛书》。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 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 1卷(《唐 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证。 王昌龄诗精选目录

塞下曲四首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九江口作 初日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送郭司仓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采莲曲二首 春宫曲 长信秋词 闺情 听流人水调子 芙蓉楼送辛渐 送单十三毕五归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作品把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李白诗歌的特色。李白诗歌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诗歌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说明作者面对眼前的现实的时候,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使作者感到自已前途一片茫然。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由于他有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此诗句在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宣州谢眺楼饯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流水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全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

王昌龄最有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最有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 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下面 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昌龄最有名的边塞诗 ,欢迎阅读。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 1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拓展阅读:王昌龄人物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 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 “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 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 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 宫怨和送

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桂兴华 政治抒情诗,决不能排斥个人情思。做“思想觉悟大提高”的“押韵传声筒”不行,“文学工具论”早已废弃。从“我们”到“我”,是新时期诗歌的重大转折。这些年来总的感觉:该领域压力大,起色却不大。政治抒情诗的作者姿态没有放低,也没有在意象的高坡上张扬青春之旗。有所作为者不多。好多人凡见政治抒情诗,均斥之为“口号诗”,都不愿读具体作品,还在一旁冷言冷语。 1.90 年代以来的诗歌面貌与猛进的中国不相称。 国家战略和大众生活被不少诗人漠视。诗人的时代责任感过去被过分夸张,现在却以远离政治为荣,以鄙视崇高为乐。小情调、小思想、小境界走俏,特别私人化的东西太多,缺乏对重大事件的关怀。诗人是民族的一员,很难超越具体的政治。政治题材怎么与诗歌艺术紧密融合,怎么大踏步进入大众话题,难题重重。理论界有些混乱。政治抒情诗的阵营里,审美标准又远离了艺术,平庸之作被吹捧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样,就加剧了有心人的冷笑。 2.政治+抒情并不等于诗。 大题材的诗歌,往往失败于空泛。政治术语频频入诗,直露而少“诗美”。如何将大题材与小细节结合,是一个大课题。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结合得越巧妙,越容易打动人。军旅歌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我有铁骨也有柔肠,/只是那青春之火需要暂时冷藏。/你的纤手离开我的肩膀,/我不会低下头泪流两行,/也许我们走的路不是一个方向,/我衷心祝福你啊亲爱的姑娘。/如果有一天我脱下这身军装,/不怨你没多等我些时光”。 作者抓住了一瞬间,文章却做大了。有画面,有十分开阔的背景,更有人情味。揭示了内心活动,切入点巧,感人。而靠概念生产出来的“政治抒情诗”是短命的,充其量是配合形势的产物。何其芳早就认为“诗究竟还是不能走标语口号化的道路”。“万山红遍,繁花似锦,战旗飞卷,鼓角震天”,那是诗的悲剧。但是,有些作者抱着自己拥有的重大题材不放,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殊不知:专门为革命创作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 3.很多人总以为:政治抒情诗质量不会高。 有些诗人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长期对这个品种不屑一顾,有些著名评论家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王昌龄

王昌龄 1.历史人物王昌龄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十五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

小学王昌龄的诗

小学王昌龄的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下面和小编一起欣赏王昌龄的诗吧!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析杜甫诗歌的六种美 提纲: 一、引论: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风格多种多样。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杜甫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杜诗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其穷年忧元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更取决于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二、本论 1、沉郁顿挫之美 2、雄阔苍劲之美 3、细腻传神之美 4、厚重沉实之美 5、迭宕回旋之美 6、老成凝练之美 三、结论 杜甫的诗无论是形式或内容都给中国的诗歌扩大了领域,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现实的一部份,成为千古绝唱。 [内容摘要]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杜甫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 杜诗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其穷年忧元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更取决于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杜诗的艺术成就与风格是多方面的,就总体而言,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美学风格:沉郁顿挫之美,雄阔苍劲之美,细腻传神之美,厚重沉实之美,迭宕回旋之美,老成凝练之美。 [关键词] 沉郁顿挫雄阔苍劲细腻传神厚重沉实迭宕回 旋老成凝练美学风格现实主义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公认为“诗史”。杜诗无论抒情、咏物或叙事,都具有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感情色彩。他的诗风格多种多样,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无不兼备。下面我们将对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沉郁顿挫、雄阔苍劲、细腻传神、厚重沉实、迭宕回旋、老成凝练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沉郁顿挫之美 杜诗的沉郁顿挫,形成的原因很多,就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来的诗歌境界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者视角上被政治化了的诗歌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者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树林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 一、填空题 1 、 50 年代的长篇小说 “ 三红一创 ” 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 (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 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 4 、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 、当代文学史从 1949 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 、《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

相关文档